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精華】春節介紹的作文合集5篇

作文1.94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節介紹的作文6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春節介紹的作文合集5篇

春節介紹的作文 篇1

春節是最喜慶最歡樂最熱鬧的,我滿懷期待的心情終於等來了。迫不及待的換上新衣服,用最舒暢的心情迎接這一天,這真是一個美好又快樂的一天呀!

街上的堵得水泄不通,每個人臉上都很着急,爭先恐後的想先回家,但這樣很容易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街上擺滿了攤,不是賣年貨就是賣煙花爆竹。人們大包小包的提着東西走在街上,喝聲,砍價聲充滿了整條街,這樣的熱鬧彷彿一首歇斯底里的高音歌,這是春節的開場曲。

傍晚,夜幕降臨,星星閃爍稀疏,街上冷冷清清,大家都在家裏吃美味佳餚的年夜飯呢。我也不例外,小小的屋裏,卻充滿了温馨,火鍋熱氣騰騰,桌上擺滿了雞鴨魚肉,一家人有説有笑,真是其樂融融。年夜飯像一首緩慢抒情的歌,唱出了家的味道,幸福是歌的旋律,這是春節的進行曲。

在我滿懷憧憬的等待下,十二點終於來了,當秒針定在十二時,世界忽然像爆發了一樣,煙花爆竹震耳欲聾的響起,天空散滿了璀璨的'煙花,持續不斷。五顏六色的,像寶石一樣的,閃閃爍爍的,點綴着黑夜的星空。整個世界像滾熱的開水沸沸騰騰,無處不在的爆聲,喜氣洋洋的歡樂,人們都仰着頭看煙花,臉上洋溢着快樂的笑容。一會兒,一眼望去,全是紅紅的一片,大地換上了一聲大紅的衣裳,家家户户門口都貼着福字,而且是倒着的,意思是‘福來到’,這是咱們當地的習俗。這樣的熱騰喜悦像一首激情澎湃的搖滾樂,這是春節的進行曲二。

十二點半過後,世界一點一點恢復安靜,許多人都睡了,我看春晚到一點多,忍不住的睏意讓我雙眼打戰,於是便爬到牀上矇頭大睡了。夢裏不知不覺的勾起嘴角,笑得很甜,帶着微笑迎接明天的到來,這像一首安詳的安魂曲,讓人魂牽夢繞,這是春節的結束曲……

這就是春節,它象徵着一個美麗的開始、一切煩惱的結束,拋開了20xx的不愉快和煩惱,讓咱們以全新的姿態和心情迎接20xx美好的起點吧!把春節匯成一首交響曲,每一個音符每一個旋律每一個伴奏都唱着每一個人的心聲。最後,讓咱們在20xx畫上一個圓滿句號,用微笑歡迎20xx的到來。

春節介紹的作文 篇2

作為一個福建人來講,對於當地的習俗,我可是再熟悉不過了。不管是節日習俗,還是其他的。我都是有問必答。就拿春節的習俗來説吧,對於這方面,我可稱得上是“萬事通”呀!我們泉州從七年級到十五,都稱為“過年”,要等過了十五,“年”才算過去。

從正月七年級到初四,人們都歡度春節,初五,百業經營,俗稱“初五隔開,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穀生日。”當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就會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水果、清茶、金豬等供品,點上三支清香,點蠟燭,恭拜“天公”,祭祀祖先,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除夕之夜要守歲至深夜12點鐘,迎來了新年黎明,家家户户都燃放煙花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元日,每家每户都會把自家的孩子早點叫起來,帖紅春聯,逢門必貼,無論前後,無論大小。

清晨,無論男女老少,紛紛起牀盥洗,穿上早已準備好的新衣。早餐閤家吃麪線加雞蛋,吃蛋去殼,意在除黴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徵福壽綿長。早餐後都會出門走訪鄰居,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道“恭喜”。就拿春節的習俗來説吧,對於這方面,我可稱得上是“萬事通”呀!到了正月初九,也就是“天誕日”,民間普遍都要“敬天公”,放爆竹、點上一對紅燭燈。祈求新的一年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大廳的天井口用兩條長凳架起一塊八仙桌,桌上靠後擺上一道紙糊的高大“天公廟”,桌前擺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豬頭,其次是五斤大豬腳,邊牲是雞、魚、或魷魚乾、目魚乾,這三項組成三牲,放在一個大盤子裏。以及酒瓶、酒杯。這些都得在當天的清晨擺好。長輩領着全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謝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順舒的.浩大天恩。與此同時,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請,並許願日後隆重酬謝。

正月十五,元宵節,在這一天,大家都要吃“元宵丸”。泉州的元宵丸聞名遐邇,其製法與其他地區與眾不同。以炒熟的花生米磨成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捏成丸陷,沾濕後置於有幹糯米的盤子裏。除此之外,我最興奮,最期待的事情就是“鬧花燈”了,這個活動,把元宵節的氣氛推向了高潮,每一個人都會去逛花燈,整條街道上都掛滿了花燈,還有許多的燈謎。這些可不是一般的花燈,都是請泉州的燈匠精製。品種繁多,平時都很少見。這也大大豐富了泉州人民的文娛生活。這就是泉州春節的風俗民情,每家每户都是紅紅火火地過年;都是開開心心地迎接新年黎明的到來!

春節介紹的作文 篇3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藴味無窮。

春節,是每年的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新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七年級,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悦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衞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户户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新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新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裏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户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新年。在過去的傳説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新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新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八年級、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説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介紹的作文 篇4

在我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四川那別具一格的新春佳節。

對於四川人來説新年是很重要的。從七年級開始,人們都要“走人户”,互相到親戚朋友家串門。一家老小都要一起“遊喜神方”。在古時候人們都要一起出南門到武侯祠,燒香拜神,吃茶會友……對於四川的.新春佳節來説,還有一項不可缺少的習俗——逛廟會。

在廟會開始時,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穿着嶄新的衣服,欣賞着廟會這個盛大的“嘉年華”,在這裏藝人們表演着各形各色的絕活,變臉、吐火等高難度技巧層出不窮。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滾鐵環、做公雞車、抽陀螺……各種好玩的遊戲、精彩的表演、好吃的小吃,整條街上洋溢着喜氣。

初七是人日,據説杜甫曾與他的友人高適等人在這一天到草堂作詩,互表思念之情。所以在成都的人們都要到草堂和杜甫一起過;初八初九,大街小巷都會點起“天燈”,每到那時,整條街都被照得像白晝一樣;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熱鬧的景象。

四川的新春佳節與別處不同,正月十七新春佳節才算結束,因為正月十六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遊百病”。據説西北一帶婦女多操持家務,因此體質較弱,容易生病,所以在每年正月十六日這天夜裏,以驅病邪為主要目的,出門四處遊走,天長日久,形成了“遊百病”這個風俗。身體弱的人們登上城牆,據説一年都可以不生病。

每當回想起這一切時,就好像自己還留在那時候一樣,熱鬧的大街、特別的習俗、獨特的絕活兒,那裏的一切都讓我無法忘懷。

春節介紹的作文 篇5

農曆正月七年級是春節。春節是中國農曆歲首,也是中國民間最熱鬧的古老傳統節日。中國民間過春節的習慣大概是從原始社會的時代‘臘祭’演變而來的。

春節的'習俗有:每家每户門口都要貼紅對聯,有的人家大門上有掛紅燈籠,放鞭炮,拜年。有的家長拿壓歲錢給咱們。人們都穿新衣服,舞龍,登山玩樂。

每年的春節都一樣。過年這天咱們穿好新衣服去跟長輩拜年,要説好話祝福語。吃團圓飯,熱熱鬧鬧的。小孩子都喜歡過春節。

標籤:精華 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