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精選】優秀節日作文5篇

作文1.84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優秀節日作文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選】優秀節日作文5篇

優秀節日作文 篇1

燒艾葉,艾葉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驅蚊蟲,小時候,在露天乘涼,只要點上艾葉,蚊蟲就不敢近身,比現在驅蚊片、蚊香什麼都管用,而且氣味十分好聞。説到驅蚊,以前還有一種雄黃“炮衝”,點燃後冒出一股濃濃的、剌鼻的煙霧,將它置於牀底、水井邊等蚊蠅多的地方,不多時,便見蚊蠅橫屍一地。

在端午這一天,還有洗草藥澡的風俗,用艾葉、菖蒲、馬鞭草、大小薊、香附草、魚腥草、薄荷葉等熬出一大鍋黑黑的藥水,老人説,洗了“午時草浴”,身上一年都不會長疔癤,孩子多半不願意洗,主要是受不了那股濃烈的藥味兒,但畢竟拗不過大人,縱然是一百個不願意,還是被扒光了衣服摁在澡盆裏。現代人過端午已經沒有這種味道了。

我們這兒過端午少不得雄黃酒。其實也就是將雄黃混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黃酒。不過現在喝雄黃酒的人不多,説是有害,其實雄黃酒的.味道並不好,太沖,倒是不少人在房前屋後、裏裏外外、角角落落,用菖莆沾着雄黃酒灑個遍,孩子的額上也被大人用雄黃畫了個“王”字。正如吃粽與紀念屈原有關,喝雄黃酒與白娘子故事也有干係:修煉了千年的白蛇仰慕凡間生活,化成白娘子,與許仙結成恩愛夫妻。法海則視白娘子為妖孽,於端午日暗中指使許仙強勸白娘子飲雄黃酒,結果白娘子現了原形。

過端午時,台州人還要給孩子們手腕、腳踝或頸間繫上五色絲線,謂之長命線,用以闢鬼,因端午是五毒日,而非吉日,在天台等地的農村,至今有是日忌生子的説法。這一天,香袋香包也是少不了的,以前女子都會縫香包,用綢布裹蒼朮、雄黃等香藥,也有用絲線織成網袋,內裝樟腦丸的,取其驅蟲辟邪的意思。其實啊,在我們台州,尚有一個獨特的習俗,那就是“送端午”,送端午,又叫“望端午”,望,台州方言,即看的意思,即每年的端午節,已出嫁的女兒都會帶着丈夫小孩,以及豬蹄、魚、雞、鴨(現在大多是一些中高檔禮品)等一些土特產,到孃家與父母歡聚一堂,這很自然地使我們想起那首“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身上還揹着一個胖娃娃呀”的歌。

優秀節日作文 篇2

祝母親節日快樂

親愛的媽媽:

您一定沒想到,在這個3月8日婦女節上我會送給您這樣的禮物吧!我知道,這些年來,由於我的出生,給您帶來了許多負擔,直到現在,我還得依賴在你的身旁,祝母親節日快樂_作文。

其實,這也是很幸福的,孩子們就像小鳥兒一樣,雖然飛上了藍天,但還是離不開母親這堅強的後盾,國中一年級作文《祝母親節日快樂_作文》。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絞盡腦汁的在想:“到底該送您些什麼呢?”買一盒巧克力?或者送一束花給你……這些都不切實際,因為這是您辛辛苦苦掙來的,畢竟不是我自己的錢。

哦,我想到了:為什麼不在這一天給您一個驚喜呢—對您説:您太辛苦了,媽媽我愛您!

我真的很想説,但卻不好意思開口,只有通過寫信的'方式來表示我對您的愛!在這裏我要祝媽媽節日快樂。

是媽媽您給了我希望;是媽媽教育我如何做人;是媽媽為了我的健康成長日日夜夜陪伴着我。媽媽您對我的愛,像涓涓細流那樣綿長,像浩浩海洋那般無垠!

媽媽,您的付出我難以回報。您放心吧,我一定好好學習,不做讓你傷心的事,再次祝您節日快樂!

您的女兒:劉洋

優秀節日作文 篇3

未曾遇見的幸福,就像手心裏的紋路,誰也不會知道,它將會伸向何處。那一天我感受到了媽媽的幸福,猶如陽光般閃着金光。

結婚十五週年那天,一向不解風情的爸爸,竟破天荒地給媽媽買了個禮物,那是一件米黃色的風衣。爸爸平時從不講究穿衣,所以挑衣的眼光也是有限的。在我和妹妹“高度讚揚”的鬨鬧聲中,媽媽拿起了那件風衣,抱在懷裏,臉上露出了少女般的紅暈。偷偷地跑進屋裏,將衣服換上。不就是一件“破”風衣嗎?至於嗎!

“怎麼樣,好看嗎?”媽媽欣喜地站在爸爸面前,轉了幾圈。窗外的陽光溜進來了,照射在風衣上,風衣上閃爍着耀眼的金光。媽媽的臉上無時無刻不掛滿了幸福的色彩。“到底好不好看,説説呀!”爸爸不好意思地地下了頭,“就是大了點。”的確,這“碩大”的風衣裹着媽媽,使矮小的媽媽看起來更加矮小。媽媽的膚色偏黑,像米黃色這般亮色與媽媽實在不搭調。

“沒有,我覺得挺好,我就喜歡寬鬆的大衣,穿着舒服,真好!”見爸爸的.神情還在陰雨天周圍徘徊,媽媽就做了個展翅高飛的動作,給爸爸打了一劑心藥,以表示她頗愛這寬鬆的大衣。媽媽為了十五週年結婚紀念日從早忙到晚,但那件風衣一直穿在身上,從未脱下來,那件風衣就像是爸爸,一直陪伴着媽媽。從來不喝酒的爸爸,那一晚竟喝了個痛快。

第二天早上,看見媽媽站在窗邊看着那風衣,從衣領摸到釦子,從釦子摸到衣角,愛不釋手。我見爸爸已去上班,我決定“挑撥離間”一下。“媽媽,你怎麼還穿這那件衣服,你衣櫃裏的衣服比這好看幾千倍,你就相信我吧!”媽媽的嘴角微微上揚,抿了抿嘴,又繼續為之陶醉。我不解地搖了搖頭,剛準備走,就聽見媽媽輕輕地説“這是你爸送的。”

“這是你爸送的。”這句話道出了玄機,我終於明白了:不管衣服的美與醜,媽媽都能穿出幸福來。這愛如水,愈愛愈深。

媽媽愜意地靠在窗邊,金色的陽光灑滿了媽媽全身的每個角落。手輕撫這那件“情意深長”的風衣,像輕撫自己孩子那般滋味。媽媽的幸福是一塊彩色的拼圖,爸爸就像那金黃色的一塊填滿了媽媽無與倫比的幸福。在那個“意味深長”的節日,我感受了媽媽的幸福,我相信細水能長流,那天是屬於我們全家的節日,就像是歲月的長河中最閃亮的名星。

優秀節日作文 篇4

正值三月,柳絮紛飛,小雨綿綿裏,清明時節便來了。想起雨水裏飽滿的草莓,屋裏想起黑瓦,白煙,青團;深山裏想起密密的草葉遮住的大墳,和跳躍的火;想起稻草下的棉菜。與清明的綠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裏擠着的就都是。

到了清明這一天,清晨早早地就起了牀,趕往老家的大堂。大堂裏的酒席,是外公兄弟留人輪流操辦的。老人們翻着日曆數着日期,提前購好了肉和海鮮,菜則在家後院的田中收來。一大家子百十號人,聚在大廳裏,熱熱鬧鬧的,我們小孩子站在大堂裏,怯怯地叫着面生的叔叔阿姨,只等着快快上山掃墓。

除了操辦酒席的親戚,其餘的人都帶着鐮刀斧頭上了山。因為是鄉下,每個墳幾乎佔了小半面的山,翠綠之中呈現出一片慘白。但這景象在那時的我是樂土,腋窩裏夾一根樹枝,跳上打墳,假裝迎着敵人沖鋒陷陣,最後站到了大墳上,自覺有一種俠客的'氣派。墳下的大人們有在忙着疊紙錢的,有忙着點燭上貢品的,燒了紙錢,那貢品就立即端下來給大家分了吃。這時的我也顧不上俠客的清高,丟了樹枝和幾個夥伴下墳搶食。往往嘴裏嚼着一塊花生糖,手上已經麻利地剝好了龍眼。吃過後要放鞭炮,才由大人領着下了山,口

袋裏更是多了ー張十元零花錢一一打了鞭炮,小孩都能領到“賞錢"。

但我的意趣並不在於吃貢品、爬墳墓或分錢。最好是回了大堂,拎着籃子摘鼠麴草去。鼠麴草用家鄉話説叫做“棉菜”,小小的,摸上去,毛茸茸的。棉菜能用來做青團,我們總高興摘棉菜。大堂院後的二爺早就為我們備好了籃子,打發我們上他的草莓地去摘棉菜去。“下過雨,棉菜長得好着哩!”二爺笑道,也請我們嚐嚐田裏新出的草莓。我們一鬨地出了門,跑進草莓地,爭先恐後地摘起棉菜。要説最好的棉菜,一定是稻草下的那些。稻草下泥土濕潤,温度正好,一掀開,數十棵水靈靈的棉菜直挺挺地立着,我忙不迭地掐斷草莖,拾起裝進子,生怕有人搶了這可愛的棉菜。我們都不多言語,在草莓葉中

挑揀,累了,就摘顆草莓吃,但不敢貪多,若是讓大人知道,是要罵的。至飯點,常能拾個小半籃。我們像交税一樣把棉菜交給二爺,請他為我們做青團。這樣的青團,沁人心脾,似是整個春天都融化在裏面了。

清明過後,親成們又離了家鄉,各自投入自己的生活。小時不懂離鄉的傷感,只覺得清明時節和過年一般有趣。直到自己也離了家鄉,オ發現,坐在石階邊數棉菜的時間都是那麼奢侈。田地荒蕪,人去樓空,剩下的只有綿綿細雨令我回味了。那傷感,是回憶,亦是思鄉…

優秀節日作文 篇5

外的菊愈開愈豔,縫隙中流進的是幾縷桂香。雁陣,拉開秋的序幕。無聲息地,那專屬秋的節日——中秋,也愈近了。

父親走過來:“中秋要到了,你想做什麼?”“寫作業,吃月餅,賞月。”我不假思索。父親扭頭看向窗外,緩緩地説:“中秋,真的只有這些習俗嗎?”一句話,點破了我的思索。中秋,中秋,花好月圓的別樣習俗,我卻不能名其一處。

中秋節如期而至了。傍晚,我們一家趕往江蘇老家,去到鄉村中。大姨早已開始忙碌了。芋頭洗淨去皮,正在鍋中翻騰,一個個水泡噴吐出清新的香味;桂花鴨已放在案板上,等待着被切塊裝盤。另一邊,剛到的祖母和母親已經卷起袖子,開始製作桂花糕:

將已經磨碎的糯米與糯米粉揉和,在蒸鍋底上鋪上一層,撒上醃製好的糖桂花、白糖,嵌入核桃、蜜棗。在一層餡料上面再鋪一層米糕,在嵌入相應的桂花與其它配料。糯米粉在祖母手中不斷揉捏,翻滾。那佈滿溝壑的手嫻熟地翻動。最終,蒸籠的蓋子掩上了。我問祖母為什麼手法如此嫻熟。祖母説,這是我父親兒時最憧憬的美食,年年都等着中秋吃桂花糕,年年都會蒸。

不一會兒,蒸籠便被掀開,彷彿解開謎題一般。蒸汽衝上屋頂,我探着頭欣賞美妙的成果。待糕稍涼,我便把它切成小塊。看着手中柔軟細膩的小方塊,撲面的是桂花與核桃的清香。父親走過來,對我説:“這是我小時候最愛的美食呢。你會做了嗎?等你長大了,每當中秋節時,你也要給你的孩子做桂花糕哦。這桂花糕不僅有着中秋的清香味道,更是文化的傳承。”我品嚐一塊桂花糕,體會到了勝於那份甜香的,文化的味道。

晚餐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男女老少。老人們聊着養生,敍着回憶,平時淡淡的寂寞早已不在;大人們談着生活,講着家庭,拋下平日工作的瑣碎;孩子們,則在院子中與平時看不到的家畜玩耍,餵食。每個人臉上都不見疲憊,都那樣快樂——團圓的味道,如此清美。

飯後,桌上收拾完畢,大姨端來了一個我不曾見過的東西。一個鬥狀的瓷器,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我問父親那是什麼,父親告訴我,那是香斗,要將斗香攢聚在香斗裏,點燃後可以為將至的秋冬祈福。我細細一看,香上寫着“出入平安”、“人口太平”。簡單的祈福,卻有着近千年的歷史。

燭焰燃起了,彷彿新生的.嬰兒,嬌弱地,卻點亮了周圍的一圈斗香,點亮了人們心中的美好期望。煙絲絲縷縷地飄出,卻不嗆人,有着淡淡的檀香,古樸神祕,為月色籠上了一層古老的氤氲。那落下的煙灰,落到我心中,沉澱着中秋的印記,帶着檀香的芬芳。

夜漸深了,燈一盞盞遁去了,我卻難以入眠。是在思念,思念沒能來團聚的親人。更是在思考。這樣淳樸的中秋,我能過上幾次?這是一個沒有月餅,沒有聯歡晚會的中秋,但這個中秋,卻更有味道。我習慣了月餅陪伴的中秋,卻深深地戀上了這個中秋。我想起父親的話,中秋的習俗,不應該被人們淡忘。這中秋節的味道,更是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永久的烙印。而這烙印——

不是桂花的香甜,飯菜的清美,和斗香的神祕。而是在那背後的中華文化與千年歷史的味道。

標籤:節日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