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1000字集合5篇

作文1.1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1000字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1000字集合5篇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1000字 篇1

每年的中秋節的晚上,我們都是邊吃月餅邊賞月,那麼,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呢,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才開始流行吃月餅的習慣。我上網查了查資料,讓我來跟你們解釋一下把,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人民在中秋節祭拜神靈的貢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是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説,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常把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為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受百姓青睞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隨着人們製作月餅經驗的日益豐富,市場上月餅的種類也層出不窮,工藝越來越講究。

對於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的説法,民間故事的説法則更加多彩多樣,有神話傳説,也有歷史故事。

一説是嫦娥奔月。有了嫦娥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夫君后羿,以及后羿射日。有點死腦筋的后羿,太陽都能射下來,老婆卻沒能看住,被不屑之惡徒給逼到了月亮上,從此過上了兩地分居、永無相聚的非人道日子。於是,月餅便成了寂寞嫦娥與夫君后羿彼此思念,夢想團圓,寄情喻意的物品,當然還少不了白兔和桂花樹,民間也就有了中秋節的時候做月餅,吃月餅來懷念他們的習慣。

二説是吳剛折桂。倒黴的吳剛,運氣不濟,犯了錯誤被罰做無用功,每日裏砍樹不止,卻愈砍愈結實,這裏砍斷,那裏便已經又癒合了。他哪裏知道所謂的五百丈高的桂花樹原本就是用來懲罰他的,怎麼可能被他輕易砍斷。小人物和大人物鬥,總是鬥不過的,天界裏也是一樣的。

三説吃月餅的來歷就有點史書的味道了。説的是元朝時期,蒙古人統治漢人,暴虐殘忍,民不聊生。那裏有壓迫那裏就有反抗,於是就有了紅巾軍,就有了要飯娃出身的丐幫首領朱元璋,就有了朱領導下的農民起義。勝利的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被用來送信的工具就是那帶陷的小圓餅。而起義的指令就藏在了陷裏。從此,就有了一個來自朝廷的紀念勝利的日子,和一個被賦予了特別紀念意義的吃食----中秋節和中秋月餅。

四説據説是流傳最廣最具可靠性的。唐太宗李世民為討伐北方的突厥,大舉進攻數次,終於於八月十五日那天得勝回朝,苦戰數年的將士們也終得和家人、故土團聚。舉國歡慶之機,有個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進貢上一種帶陷的麪餅。其裝飾華麗,滋味甜美,太宗吃後大喜,指着懸掛天空的明月傳旨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於是,就有了以後的吃月餅、慶中秋的喜慶節日。

總而言之,中秋節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元宵一樣,都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寄託了人們的美好情感。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1000字 篇2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説:應將胡餅邀蟾蜍。説完把餅分給羣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着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宗時,李靖出征突厥,於中秋節凱旋而歸,當時恰有一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着當空的皓月説: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後分給羣臣食之。若此説確實,這可能是中秋節分食月餅的開始。但月餅一詞,最早是見於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

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時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説: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説: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藴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説:月宮符,畫成玉兔窯台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製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遊戲取樂。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1000字 篇3

八歲那年,我上國小一年級。開學不久,便到了中秋節。那時,對中秋節瞭解的不多,只知道中秋節到了,月兒亮了,圓了,晚上在家可以吃月餅了。

放學回家的'心情是快樂的,因為可以吃甜甜的月餅了。當然,快樂的不止我一人,還有我姐。那時她讀四年級,和我同一個學校。

我和姐那天回家走的飛快,走到家門口時,卻隱約的聽到屋裏有爭吵聲。我給姐使了個手勢,姐站在了原地,我卻貓一樣沿着牆角,側起耳朵,小心翼翼地向屋門口靠近。近了,大概聽清了是怎麼回事。父母為了今年買不買月餅而爭吵,母親説兩個孩子都上學,家裏的學費還是東借西湊的呢,不買罷了。父親卻不同意,説,別人家的孩子都吃月餅,咱家的孩子也不能少,沒有錢,我去借。哪怕少買幾個,也不能讓孩子委屈的慌。聽到這,我感到事情不妙,退回大門口。我和姐嘀咕了一陣,唱着歌,若無其事地走進了家。父親正從屋裏出來,和我們打了個招呼,便出門了。

吃晚飯的時候,父親趕回來了。手裏託着一包月餅。父親在飯桌上把紙包打開,我和姐眼睛都緊緊盯着月餅,生怕月餅會長了翅膀飛掉一樣。紙裏一共七隻月餅,下面四隻,上面三隻。月餅外邊有薄薄的脆皮,金黃色,十分誘人。

我和姐剛要伸手去拿,卻被父親喊住。父親用刀子把每隻月餅平均分成四份。這樣,原先的七隻月餅,就變成了二十八隻月餅。父親又讓母親沏了壺茶,擺在桌上。父親這時候説,我們四個人做個遊戲。遊戲的規則是誰贏一次,就可分到一小隻月餅。輸了嘛,嘿嘿,就喝一口茶。行不行?父親看着我們問。我和姐互相看了眼,覺得很有意思。異口同聲地説好。

“石頭,剪子,布。”四隻手掌一同伸出去。我贏了。我分得一小隻月餅。他們三人各喝了一口茶。

“石頭,剪子,布。”四隻手掌一同伸出去。姐贏了。她分得一小隻月餅。我們三人各喝了一口茶。

“石頭,剪子,布。”四隻手掌一同伸出去。我和姐同時贏了。我和姐繼續比賽,直到真正分出勝負。

這時,月餅不斷在減少,茶水也在不斷減少,快樂卻逐漸在增加,笑聲,歡呼聲把整個屋子溢滿,然後飄到院中。

“吃不到月餅,就喝一口茶。”這是父親每次比賽完都要説的一句話。到了最後,突然發現,父母竟然沒有贏過我們一次。我和姐把最後的一隻月餅給了父親。父親看了看,給了母親,母親看了看,又給了我們。我們堅決不吃,非要看父母吃。父親,咬了一小口,給了母親。母親咬了一小口,又給了父親。這時,那一隻小月餅還剩下大半。

父親把剩下的月餅捧在手心,問我們吃飽了沒有。我們都説吃飽了。父親笑笑説,不是吃飽了,是喝飽了。此時,父親的神情有些激動,他説,你們以後要記住,在最困難的時候,“吃不到月餅,就喝一口茶”。我看到,在父親堅定有神的眼睛裏分明有淚花在閃。也許父母不會知道,我和姐早已知道是父親借錢給我們買的月餅。

二十年過去了,這其間,生活、學習中都曾遇到過困難,但每次我都勇敢面對。因為,成功了,我會得到精美的“月餅”,即使失敗了,我也不會一無所有,因為還有屬於我的“一口茶”。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1000字 篇4

八歲那年,我上國小一年級。開學不久,便到了中秋節。那時,對中秋節瞭解的不多,只知道中秋節到了,月兒亮了,圓了,晚上在家可以吃月餅了。

放學回家的心情是快樂的,因為可以吃甜甜的月餅了。當然,快樂的不止我一人,還有我姐。那時她讀四年級,和我同一個學校。

我和姐那天回家走的飛快,走到家門口時,卻隱約的聽到屋裏有爭吵聲。我給姐使了個手勢,姐站在了原地,我卻貓一樣沿着牆角,側起耳朵,小心翼翼地向屋門口靠近。近了,大概聽清了是怎麼回事。父母為了今年買不買月餅而爭吵,母親説兩個孩子都上學,家裏的學費還是東借西湊的呢,不買罷了。父親卻不同意,説,別人家的孩子都吃月餅,咱家的孩子也不能少,沒有錢,我去借。哪怕少買幾個,也不能讓孩子委屈的慌。聽到這,我感到事情不妙,退回大門口。我和姐嘀咕了一陣,唱着歌,若無其事地走進了家。父親正從屋裏出來,和我們打了個招呼,便出門了。

吃晚飯的時候,父親趕回來了。手裏託着一包月餅。父親在飯桌上把紙包打開,我和姐眼睛都緊緊盯着月餅,生怕月餅會長了翅膀飛掉一樣。紙裏一共七隻月餅,下面四隻,上面三隻。月餅外邊有薄薄的脆皮,金黃色,十分誘人。

我和姐剛要伸手去拿,卻被父親喊住。父親用刀子把每隻月餅平均分成四份。這樣,原先的七隻月餅,就變成了二十八隻月餅。父親又讓母親沏了壺茶,擺在桌上。父親這時候説,我們四個人做個遊戲。遊戲的規則是誰贏一次,就可分到一小隻月餅。輸了嘛,嘿嘿,就喝一口茶。行不行?父親看着我們問。我和姐互相看了眼,覺得很有意思。異口同聲地説好。

石頭,剪子,布。四隻手掌一同伸出去。我贏了。我分得一小隻月餅。他們三人各喝了一口茶。

石頭,剪子,布。四隻手掌一同伸出去。姐贏了。她分得一小隻月餅。我們三人各喝了一口茶。

石頭,剪子,布。四隻手掌一同伸出去。我和姐同時贏了。我和姐繼續比賽,直到真正分出勝負。

這時,月餅不斷在減少,茶水也在不斷減少,快樂卻逐漸在增加,笑聲,歡呼聲把整個屋子溢滿,然後飄到院中。

吃不到月餅,就喝一口茶。這是父親每次比賽完都要説的一句話。到了最後,突然發現,父母竟然沒有贏過我們一次。我和姐把最後的一隻月餅給了父親。父親看了看,給了母親,母親看了看,又給了我們。我們堅決不吃,非要看父母吃。父親,咬了一小口,給了母親。母親咬了一小口,又給了父親。這時,那一隻小月餅還剩下大半。

父親把剩下的月餅捧在手心,問我們吃飽了沒有。我們都説吃飽了。父親笑笑説,不是吃飽了,是喝飽了。此時,父親的神情有些激動,他説,你們以後要記住,在最困難的時候,吃不到月餅,就喝一口茶。我看到,在父親堅定有神的眼睛裏分明有淚花在閃。也許父母不會知道,我和姐早已知道是父親借錢給我們買的月餅。

二十年過去了,這其間,生活、學習中都曾遇到過困難,但每次我都勇敢面對。因為,成功了,我會得到精美的月餅,即使失敗了,我也不會一無所有,因為還有屬於我的一口茶。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1000字 篇5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説:“應將胡餅邀蟾蜍”。説完把餅分給羣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着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宗時,李靖出征突厥,於中秋節凱旋而歸,當時恰有一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着當空的皓月説:“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後分給羣臣食之。若此説確實,這可能是中秋節分食月餅的開始。但“月餅”一詞,最早是見於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

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時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説:“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説:“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藴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説:“月宮符,畫成玉兔窯台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製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遊戲取樂。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標籤:月餅 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