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精選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500字集錦九篇

作文1.55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500字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500字集錦九篇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500字 篇1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在這天,人們通常都會在晚上賞明月,吃月餅,我們家每年都會進行賞明月,吃月餅活動,目的是藉着中秋節的氣氛增進家人的感情。

我們全家人圍站在陽台上,把大團圓月餅分成幾塊,分着吃。這時,我望向了遠處的月亮。雖然説“月到中秋分外美”,可今天的月亮似乎周身圍繞這一股叫做“思念”的愁雲。這時,我想起了遠在他鄉的好朋友——苗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句話描述了我此時的心情,不知她現在是否也在望着月亮,思念着遠在他鄉的我呢?只是月亮似乎讀懂了我的心思,那股愁雲已經消失了,彷彿在告訴我不要太悲傷。

現在的月亮特別明亮,圓月像一隻雪球高懸中天,皎潔的月光,像水似地瀉向大地。幾朵灰白色的、輕紗似的雲陪伴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動紗巾翩翩起舞。月光灑滿了我的衣服,温暖着我的心。我覺得太陽的温暖過於熱烈奔放;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這温柔恬靜的月光,才能這般地恰到好處。我的周圍被月光照得雪亮。月光透過斑駁的樹隙絲絲縷縷地掛下來,在地面上鋪了一層碎銀。月光照得樹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婀娜多姿的柳樹的稀疏的倩影,別提有多美了。

爸爸告訴我: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中秋那天,相傳,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那裏面有黑色的影子,那就是廣寒宮裏的嫦娥、吳剛、玉兔和桂花樹。

我凝神望着月兒,口裏嚼着香甜的月餅,聽爸爸講着中秋節的傳説,我又想起家鄉的好朋友,直到很晚很晚……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500字 篇2

晚上,爸爸突然對我説:“李健,你想不想知道一個好消息呀?”我説:“當然想啦!是什麼好消息呀?你快説呀!”“剛才在泰富華上班的小姐打電話來,叫我們明天下午去泰富華吃月餅”,沒等我爸爸説完,我就立刻問:“吃什麼呀?”爸爸説:“吃月餅啊!我便和媽媽一起異口同聲地説:“哇!好呀!”接着,我們便各自幹各自的事了……

到了第二天下午,我們全家人早早梳好粧、打好領帶又穿好皮鞋,便開始出發了,到了那裏,我們便都找了一個位置坐下,我左望望、右望望,可是就是看不見月餅,爸爸看見我老是看來看去,便説:“你在看什麼呀?”我説:“看月餅在哪唄!”爸爸説:“別那麼着急,不過我聽説這個月餅是特製的,十分大,比一般的月餅都大,而且還十分漂亮呢!”聽了爸爸這麼説,我更想知道這個月餅到底是這麼樣的了,雖然看我人還在這裏,可我的心卻早已飛到了月餅的海洋,想象着月餅的模樣,就在這時,我爸爸推了推我,説:“還發什麼愣,月餅搬上來啦!”這時,我便立刻從想象中清醒了過來,一看,哇!好大呀!這時,服務員把一大塊月餅提了過來,我便連忙説了一聲:“謝謝!”便立刻低下頭觀察起這塊月餅來,連台上表演的節目我都沒看,只見這塊月餅色澤黃潤,看上去十分誘人,讓人一看到就好像十分想去吃,我吃了一口,哇!真是香甜可口、滑滑嫩嫩,好吃極了,我又吃了吃蛋黃,真是香香噴噴,味道剛好,啊!真是太好吃極了!接着,我便開始情不自禁的一口接一口的吃呀吃、吃呀吃……

啊!我今天真高興,因為我今天終於品嚐到了小山似的月餅了!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500字 篇3

每年中秋節,人們都要買月餅、吃月餅。街上各式各樣的月餅也是琳琅滿目。中秋節是團圓、幸福的好日子!

今年的中秋節,我們要回奶奶家過。到了奶奶家,我先給奶奶送上我媽媽親手做的月餅,看見奶奶臉上那幸福的笑容,我感到無比的快樂!我們一家人便都坐在小亭子裏,奶奶早就為我們準備好了水果和月餅,奶奶把水果放在了水果拼盤裏,把月餅放在了一個小花盤裏。我們邊吃邊聊天。好不自在,悠閒自得。我到小亭子裏一聽,全部都是大人的話題。還是我親愛的奶奶善解人意,她和藹可親地説:“丁丁,我們一邊吃月餅一邊打牌吧!”我一聽到打牌,本來快要去找別人玩的心一下子飛到了九霄雲外。我高興極啦,欣然同意了。

一開始,我們玩的是積黑五,意思就是五可以壓五,如果人多的話便是三張聯,如果是四個人的話那就是四張聯,幸虧我們人多,便是三張聯。一開始好幾局,我都贏了,我正在喜頭上,沒有專心打牌,便被媽媽打的是落花流水,滿地找牙,好幾塊錢就這樣白白地離開了我。媽媽看我輸得很可憐,便説:“這幾塊錢我不要了,你自己存着吧!”我好像還沒有打夠的樣子,説:“下面還有好幾局的嗎,我可以再贏過來啊,到時候再給我也不晚!”媽媽見了,説我很有仗義感。停了一會兒,我往天上看了一眼。哇!今天的月亮好圓啊!不但圓,還非常得黃。這是我便想起了一句話“中秋的月亮圓又圓啊圓又圓,月亮不但圓,而且還很黃,黃啊黃啊黃呀黃呀黃呀!這句話在我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我小時候,媽媽教我唱的。現在我還沒有忘。家人們見了,也唱起了那首歌。這時,我便什麼都知道了,原來,這首歌是奶奶教給爸爸的,爸爸又交給了媽媽,媽媽又教了我…………總之,這首歌是我們祖祖輩輩,一直流傳下來的。

這個中秋節過得不同反響,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個美好的中秋節,這個中秋節便是我童年美好的回憶。等我長大後,會是它勾引起我深刻的回憶!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500字 篇4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羣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着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500字 篇5

八月十五,是我國古老傳統的節日中秋節。自古以來,多少文人雅士為中秋佳節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優美詩篇,在這“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地意境中,抒發感歎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別樣情懷。

然而在這,我並不是抒發離別愁緒,也不是感慨悲歡離合,而是要“歎月餅”。

吃月餅一直以來都是中秋節裏必不可少的一項。想一想,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着香噴噴的月餅,甜滋滋的水果,望着天幕上皎潔的明月有説有笑,那是多麼的幸福!然而現在的月餅卻吃出了另一番滋味。

以前的中秋節,人們吃的是“意藴”,而現在的月餅,吃的卻是“面子”。走進超市和商店,眼前的月餅令人大吃一驚:豪華的外包裝令人目眩,金光閃閃,鍍上了一層“氣派”,鍍上了一層“面子;再看價格,呵,幾百到幾千元不等,有些更豪華的,價值過萬呢!待拆開一看,一樣的質量,一樣的味道,相差的卻只是那一層層數不清的“紙盒子”。這等“面子”老百姓可撐不起,倒是給“走後門”和“開後門”的人撐起了一條“捷徑”。比如我家對樓的某局局長,他可是收足了“面子”。

中秋節這陣子,前來送禮的人絡繹不絕,各個都是小心翼翼的彎着腰進去,眉開眼笑地挺着胸出來,而且手中的月餅盒子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豪華。也不知這樣的月餅還有什麼滋味,這樣的中秋節還有什麼意思?當然,月餅越做越上檔次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應證。但中秋節裏吃月餅嘗的是一家人團圓的喜慶,若把它當成是一種“辦事”的“工具”,那這個中秋節還有什麼“意藴”可言呢?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500字 篇6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敍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我國城鄉羣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500字 篇7

小時候我最盼望過中秋節,那時只為吃月餅;長大後,依然盼望中秋節,但更多的是和爸爸媽媽團結在一起。

中秋節到了!月亮圓圓的!家家的燈光都很亮,周圍的環境非常的暗,但到處都有人.歡笑聲早已打破了寂寞的環境!

在家裏,我們更是熱鬧非凡!!我和家人一起在陽台賞月。剛剛升起來的月亮傾泄下了一片清輝,月亮亮燦燦的,慢慢地,慢慢地變成了白色。月光靜靜地灑在了地面上,整個世界都被罩上了一層銀色的光,鎮上像被籠罩着薄薄的銀紗。月亮穿過了雲朵,將光輝灑在了馬路上,馬路就好像是用銀子鋪成似的。它還將月光倒映在了水面上,晚上的風一吹,河面上就波光粼粼的。月亮像個害羞的小女孩,一會兒躲進了雲裏,一會兒又從雲中探出了可愛的小腦袋,將大地浸成了夢幻一樣的銀灰色。看着月亮,又不禁讓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們是為了紀念嫦娥才將八月十五定為了人們企盼團圓的中秋佳節。

還令我想起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李白思念家鄉的感情。使我不時想起了駐守邊疆的戰士在中秋節這個日子裏不能與家人團聚。等到月亮上來的時候,我們就在家裏裏擺一張飯桌,上面放滿了月餅、瓜果、月餅大小不等,全家圍坐在一起,供奉月神,表示全家團圓。大家坐在一起,説説工作,學習中事,嘮嘮家常事……其樂融融。供完月神以後,媽媽就把月餅分開,全家有多少人,就分多少塊。月餅吃到嘴裏酥酥的,甜甜的,使人回味無窮。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500字 篇8

我們全家五口坐在七層頂上,一邊吃着媽媽親手做的月餅,一邊盡情地欣賞着這皎潔的月亮。我一時興起,學着古人的樣子,搖頭晃腦地吟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媽媽自然也不例外,她走過來摟住我:“別再耍寶了,現在我宣佈一件事情,今年的月餅,其中有一個我放了點特別的佐料,誰要是吃到了就有獎。”我連忙問:“啥獎品?”“都寫在紙條上放進月餅中了。”於是媽媽媽拿出了五個一模一樣的月餅,供我們挑選。媽媽説我最小,讓我先挑。我左看右看,拿起這個又放下那個,舉不定,偷偷看一下媽媽的臉,媽媽笑咪咪地,一點暗示都沒有。到底是哪一個呢?每個月餅都一個模樣,沒有特別的地方呀。我只好隨便拿了一個,心裏還在默默地祈禱,獎品就在這個月餅中。

我迫不及待地掰開月餅,嘿!裏面可什麼都沒有,真可惜,獎品與我擦肩而過,唉,誰叫我運氣不好呢。只見爸爸手舞足蹈起來,“哈哈,我中獎了!我中獎了!”爸爸的運氣實在好。我忙問:“快看,什麼獎品?”爸爸念道:“祝中秋節快樂!請中獎者説説中秋節吃月餅的來歷。如答不上來,就認罰吧。”爸爸大叫道:“這算什麼獎品,還不如説處罰呢?”看到爸爸一臉委曲“樂極生悲”的樣子,我肚子都笑疼了,慶幸自己沒有摸中“獎品”。

爸爸甩了甩頭,一副從容不迫的樣子,“説就説吧,這可難不倒我。月餅的出現始於元朝,由於元朝的殘酷統治,中原廣大人民紛紛起義,當時朝廷搜查得十分緊張,軍師劉伯温就想出了一條妙計:特製大圓餅,內暗藏字條,字條上寫着‘八月十五起義’,再將餅運進義軍軍營,八月十五一舉攻城,攻下了元大都,朱元璋欣喜若狂,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將‘月餅’作為食品賞賜羣臣。於是中秋就有了吃月餅的習俗。這麼樣説得不錯吧?”説着,爸爸朝爺爺、奶奶、媽媽和我眨了眨眼。

一家人樂呵呵的嚼着香甜的月餅,觀賞着分外明亮的圓月,談論着中秋節各種美麗的傳説,享受着中秋團圓、家庭和睦的歡樂。

中秋節吃月餅的作文500字 篇9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此後,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説:“應將胡餅邀蟾蜍”。説完把餅分給羣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着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祖時,李靖出征突厥,於中秋節凱旋而歸,當時恰有一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着當空的皓月説:“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後分給羣臣食之。若此説確實,這可能是中秋節分食月餅的開始。但“月餅”一詞,最早是見於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