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研學旅行”遊記作文

作文2.19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研學旅行”遊記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研學旅行”遊記作文

“研學旅行”遊記作文1

唐朝李白曾吟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峯。大汀掛綠水,秀出九芙蓉。”,這描述的便是九華山。還有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描述的便是杏花村。不過我們這次去的是安徽的杏花村,貴州也有一個杏花村,也相當著名。

九華山除了爬山外還有個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九華山的99米高的大佛。經過了轉車,在一個半小時的旅程中,我們看到了高速公路上的風景,全是森林和大山,還有一片大湖,閃着金光,十分耀眼,但也非常美。

一個小時半後,我們終於到達了池州,九華山和新華村就坐落於此。我們通過了九華山的檢票口,先看到了好多人在兩個巨大的愛心前面拍照留念。但我跟着大部隊走了。走了半天也沒看見什麼,突然前面出現了一個好高的宮殿,前面有的人在賣魚,明明是魚,非得取一些名字:“發財魚”、“富貴魚”、“聰明龜”……不過這種辦法都想的出來,也是想發財的內心與智慧的結合。

裏面實在有太多好玩的東西了,有一個鐵製九華山雕塑,上面好多人再向它扔硬幣,好像砸到鐵山上的佛和寺廟就有好運發生。這把戲我才不信呢,但汪平森扔一個了,還砸中了金佛的頭頂,然後我們都説金佛祖晚上會把汪平森用一元硬幣“砸死”。

還有一個展示,裏面一大堆礦石,有白水晶、紅寶石、綠寶石、黃鐵礦……看來後我才知道原來我們見過的寶石打磨前是這樣的。再往前走就是最好玩的地下了,於是我們都過去了,那裏有許多小玩意,琳琅滿目。

之後我們可以去找大佛了。我們出來後發現少了幾個人,氣死了,但相信這麼大人了,要是把自己弄丟就太丟人了。於是不管他們,自己向前走了。這裏真大,走着走着人就走散了,最後我和鮑智與汪平森等人走散了,急得到處找。後來我靜下心來一想,他們是經過一個商店後才消失的,那家店一定有通道,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鮑智,他也表示同意,然後我們去了那家店,進去之後還真有,我們穿了過去,走向了大佛。爬了眾多台階之後,終於來到大佛的腳小。

在大佛旁休憩片刻我來到了一篇桃花林和大草地,由於之前爬台階太累的緣故,我就躺在了大草地上,不一會兒,同學們都來找我了,我們都在草地上休憩。

時間真快,轉眼間到了一點半,我們起身去杏花村了,那裏我覺得環境優美,風景比較好,我們在一個水車旁合影,合影結束後我們就自由活動了,我們圍着大湖繞了一圈就上車回家了。

這次旅行太累了,但我們收穫瞭如此美的風景和回憶,這也是值得紀念的,不是嗎?

“研學旅行”遊記作文2

在緊張的學習之餘,老師説要帶我們春遊,遊覽家鄉桐城的名勝古蹟,舉行一次“研學旅行”。大家聽了,一片歡呼雀躍,我也十分開心,難得和同學一起出遊。

素有“文都”之稱的桐城,自古留下了許多的人文古蹟,雖沒有長城那樣的雄偉壯觀,也沒有西湖那樣的美麗清秀,但卻有不同尋常的文化底藴,百年來吸引着許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而這次旅行,也一定別有一番收穫。

心懷期盼,今天下午終於要出行了,媽媽答應和我一起去遊玩,也順便幫助老師照看一下同學們。下午來到教室,同學們個個興高采烈,畢竟書包裏不是沉重的書本,而是各種零食、飲料。一點半,我們一行人準時出發。這一支五十二人的隊伍,一路前行,很快來到第一站——六尺巷。

這是一條不起眼的小巷,這條小巷全長僅有百來米,寬度只有六尺寬。可就是這條不起眼的小巷,卻包涵着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和諧、寬容、禮讓,它將“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中的深意展現得淋漓盡致,它是桐城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完美處理相鄰糾紛的典範。

隨後我們來到了文廟,即現在的桐城博物館。進入文廟,正中通道便是狀元橋和下面狀元池,在科舉時代桐城的.狀元回鄉必在此舉行跨橋儀式,想那跨橋者是何等的榮耀。再往裏,最令人稱讚的當然是大成殿了,進入大成殿,眼前的孔子,“四配”及“十二哲”的泥彩塑像體型龐大,神行兼備,栩栩如生,是桐城豐富文化內涵的代表,我們都虔誠地向孔子像叩拜。

接下來,我們還參觀了仿古城門——“東作門”。穿過“東作門”來到了桐城的古橋“紫來橋”,紫來橋原名桐溪橋,曾名子來橋,良弼橋,是桐城一座歷史悠久的橋。橋面上有很多車輪扎過的痕跡,可見古代從橋上經過的人和馬車之多。紫來橋取“紫氣東來”之意,表達了桐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體現了人民創造的智慧。

過了橋我們又來到東大街,這裏仍保留着明顯的中國古街道特色,路面全是麻條石鋪就,每塊條石長約三尺、寬約八寸、厚約五寸。這條街昔日為桐城繁榮的商業街之一,兩旁商鋪林立,現如今卻寧靜得無人問津,只有老人倚門而坐。

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最後一站“投子山”了。來到山腳時,原本精力充沛的同學們大多都疲憊不堪了,望着眼前的山峯,個個叫苦不迭。我和章明同學互相鼓勵,一起率先爬上了山頂,來到了“投子曉鍾”旁。

站在山上俯視山下,果然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自豪與得意之感,有同學敲響曉鍾,渾厚的鐘聲迴盪在羣山之間,悠揚而久遠。最後我們又來到了投子寺的“大雄寶殿”,相傳三國時東吳軍師魯肅戰曹兵敗,敗逃途中將其子投于山中一洞穴,後被一老增所救。此後山名、寺名都更為“投子”二字。

回到家,回想起這次研學旅行真是收穫頗豐。既領略了桐城春天的美景,又加深了對桐城文化的認識。

不管今後身在何處,我都不會忘記家鄉“文都”桐城,我要多瞭解桐城文化,自豪地當一位桐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