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技能 > 園林設計

園林景觀應該怎麼設計-關於園林景觀設計存在的六大誤區

縱觀現階段的景觀設計,感覺設計市場相當混亂,大有魚目混珠之作。同時,社會對該行業的認識心態不一,開發商更多地從商業炒作出發而缺少一定的眼光,而管理部門的行政干預往往使優秀的作品習慣性流產;景觀設計師普遍具有的浮躁心理也使得精品難覓。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園林景觀設計存在的六大誤區,快來看看吧!

園林景觀應該怎麼設計-關於園林景觀設計存在的六大誤區

  設計盲目追求“檔次”

“檔次”原本是景觀設計師應追求的設計理念。問題出在對“檔次”的理解上,“檔次”往往被理解為宏大的氣派或用材的豪華考究,它意味着大量財力的投入。決策者往往在項目的開始便定了高調,而不管該場所在整個城市環境系統中的位置。這裏面有兩個問題:一是如此巨大的財力投入能否產生相應的社會效益?二是該場所是否真正具備“檔次”的環境條件? 記得幾年前一個內河兩側綠地的規劃會議上,某領導指示要建成“法國的塞納河”,兩側平均不到lOm寬的綠帶以及積污嚴重的河道,如何體現塞納河風光?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國情決定我們要讓有限的資金髮揮最大的效益。需要上檔次和創作精品的景觀畢竟不多,更多的景觀要我們用平常的心態去對待。

  景觀設計對人的需要及對人性的關注不夠

在這一點上景觀設計師本人要負很大的責任。一個設計任務下來,我們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風格、手法、形式等問題,往往把建成後的形象當作設計追求的最大目標。一個建築作品我們強調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對景觀設計人們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卻樂道於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於諸如休息桌椅、集散場地和活動廣場這類最基本的需求。這種“温飽型”的功能對長期以來生活在惡劣環境下的廣大市民來説當然是相當滿足了,於是讚美之詞不絕於耳,決策者、建設者和設計者,不用説,在這種氛圍中都深深地陶醉了。這個美麗的誤區具有相當的隱蔽性和自欺性。

在這裏,筆者要提醒大家:

(1)設計之前,我們應考慮一下自己對未來的景觀將給人們提供一種什麼樣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有多深的瞭解?

(2)在同量的資金投入下,我們完全有可能變“温飽型”的功能為“小康型”甚至“富裕型”,而並不以犧牲景觀美為代價。

(3) 説到這個誤區,我想起某市的某段分車帶上看到的鐵絲網景觀,這類軍事上的構築手法被沿用到現代城市景觀來,深深刺痛了廣大市民的心。筆者很理解管理部門的良苦用心,屢禁不止地踐踏草地,迫使他們出此下策。但我反對這類做法,被踐踏的草地只能在分車帶上留下一道道泥痕,而鐵絲網無疑在眾多民眾的心裏留下痛楚的記憶。至此,城市景觀對人性的關懷可以説被剝奪殆盡。

目前,大多數居住區環境設計簡直無視人的需求,開發商是“罪魁禍首”,景觀設計師成了“幫兇”。為了滿足30%的綠地率要求,道路、停車場的用地被壓到最低的指標,摳出來的用地擴充為綠地,要麼用來滿足綠地率的指標,要麼被開發商作為“高綠地率”來炫耀自己的實力以期達到其商業目的。而所謂的綠地往往被理解為苗圃而簡單地插上樹,周邊再用高綠籬圍一圍進而達到防護的目的,至於下一步的養管那更不知道是誰的事情了。檔次高一點的小區,看起來綠地是大了,植物配置和環境設計好像是有模有樣了,但試問:到哪裏去找一塊兒童嬉戲玩耍的場地?老年人被迫與一對情侶坐在一排,是退縮回到籠子似的家中還是硬着頭皮當一回“燈泡”的角色?

  行業缺乏規範

行業的不規範集中反映在名稱、教育及市場管理方面。

(1)名稱

在這個領域,以前慣稱“園林”或“風景園林”,以後引入美國的稱法叫“景觀建築”(Landscape Architecture),後來又時髦叫“環境景觀設計”,也有人叫“環境設計”或“景觀設計”…… 最近按吳良鏞教授的提法又叫“地景”,究竟哪種稱法更確切更合理,使之既要符合國情又要與國際接軌並便於職業稱呼,恐怕建設部的有關部門得來管管此事。筆者傾向於“景觀設計”的稱法,那麼職稱便可定為“景觀設計師”或簡稱“景觀師”。名稱的統一非常重要,名正而言順,可以説是行業規範的前提。這樣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景觀設計師將以獨立而重要的角色與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密切合作,真正實現吳良鏞教授“三位一體”的構想。

(2)教育

景觀設計專業教育如同上述混亂名稱一樣混亂不堪。目前從事這一職業的大多畢業於林業院校的園林系(偏重綠化)、城建院校的風景園林專業(偏重建築、規劃)、藝術院校的環境藝術專業(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設風景園林專業,此專業仍存在於林業院校——編者),從目前景觀設計涉及的範圍來看,應該是上述三種專業的綜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觀設計專業應該有明確完善的教學大綱,儘可能與國際接軌,並制定一系列的從業規範,最終實行與建築、城市規劃一樣的執業註冊制度,徹底實現行業的規範化管理。

標籤: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