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留學 > 留學阿根廷

給國際學生大學去阿根廷留學的指南

為什麼選擇阿根廷留學

給國際學生大學去阿根廷留學的指南

阿根廷陷入困境的經濟在20xx年戲劇性崩潰後正在好轉,但與英國的關係在1982年戰爭後有所改善,如今再次陷入緊張,部分原因是這塊有爭議領土周圍的石油勘探。然而,對於被英國強大的文學傳統和電影產業吸引的英國學生來説,英國的大學仍然是潛在的學習目的地。當然,還有探戈。

阿根廷是一個主要講西班牙語的國家,是繼墨西哥、西班牙和哥倫比亞之後的第四大國家。因此,如果語言是吸引遊客的關鍵因素,那麼阿根廷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在全球範圍內,有超過4億人説西班牙語,是僅次於英語的第二國際語言。

繼烏拉圭之後,阿根廷是拉丁美洲擁有最多留學生的國家——每年大約有9萬名外國學生入學。約35%的學員來自歐洲、亞洲和美國,他們被高質量的課程、低廉的學費和生活費所吸引——這是20xx年比索貶值的結果。

入境及簽證規定

英國公民需要辦理簽證(1400比索/ 180英鎊)。就讀一年以上本科課程的學生需要申請永久居留許可。申請去阿根廷的簽證要花很多時間。阿根廷是一個官僚主義國家。申請學習簽證必須由阿根廷的大學發起。這些應用程序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處理。

雖然沒有正式的要求,但公立大學的所有課程都是用西班牙語授課。如果沒有良好的西班牙語知識和經過證明的溝通能力,那麼考慮阿根廷將是草率的。

大學系統

阿根廷有47所國立大學,自1946年起由教育部資助,擁有80%的學生人口。其餘的分配給49所私立大學。大多數公立大學是免學費的,對所有人開放,但是其他費用和國內獎學金計劃的缺失意味着高收入家庭的學生比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多出8:1的比例。研究生教育需要某種形式的資助,而且通常不是免費的。

外國學生入學沒有限制。學生可以在三到四年後獲得教授學位,也可以在獲得執照後畢業,通常是在五年的'全日制學習和一個期末項目之後,儘管有將這段學習時間減少到四年的趨勢。本科課程的入學申請是向選定的大學提出的。入學要求因學校和課程而異。

資助你的學習

大學教育幾乎是完全免費的,州立大學的本科生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只需要支付會議書本費、生活費和交通費(如果適用的話)。國際學生的待遇也差不多,儘管阿根廷學生通過與家人住在一起來節省住房費用。在私立大學,每年的學費和雜費從8000 - 24000比索(1000 - 3000英鎊)不等。如果算上書本費、住宿費和交通費,大學生每年的學費估計為15,760-31,760比索(約合2,000 - 4,000英鎊)。

國際學生可獲得助學金,詳情可通過拉丁美洲的大運會查詢。

學生住房

許多阿根廷的大學提供幫助來找到一個住的地方。住房範圍從與家庭同住,大學公寓或獨立住房。有許多學生宿舍和青年招待所。

生活成本

1.阿根廷的典型成本(20xx年3月,英鎊)為:

2.公寓租金(1間卧室):每月254- 320英鎊

3.便宜的餐廳:6.78英鎊

4.在麥當勞用餐:5.92英鎊

5.國產啤酒(0.5升桶裝):1.69英鎊

6.進口啤酒(0.33升裝):2.83英鎊

7.卡布奇諾:2.14英鎊

8.可口可樂或者百事可樂(0.33升裝):1.11英鎊

9.水(0.33升裝):0.94英鎊

10.一條麪包:1.08英鎊

11.香煙:1.36英鎊

12.公共交通單程票:0.34英鎊

13.電影院的票:5.76英鎊

工作和學習

在阿根廷工作的外國人必須持有工作簽證並在該國合法居留。

地方移民條例規定了三種居留方式:永久居留、臨時居留和臨時居留。如果你以學生身份入境,你必須在該國開始辦理獲得工作許可和居留的手續。

健康和安全

所有居民都享有全民醫療保險,但保險是可取的。犯罪是居民和遊客都要面對的問題。街頭犯罪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和門多薩這樣的大城市。假設犯罪者有武器。一種日益嚴重的威脅是所謂的“特快綁架案”,即受害者在街上被搶走,然後從自動取款機上取儘可能多的錢,然後再聯繫他們的家人或同事索要贖金。一旦支付了贖金,受害者通常很快就會被安全釋放。20xx年,阿根廷在42個國家中過失殺人排名第三,在49個國家中謀殺排名第五。

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

學生服務及設施

學生工作

國際學生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學習期間可以找一份兼職工作。

大學歷史

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UBA)是一所公立的免費大學,成立於1821年。這所大學是阿根廷最大的大學,由13個學院、6個醫院、10個博物館組成,並與4所高中相連。

著名校友和名人

Bernardo Houssay(1947年諾貝爾生理學獎)。

路易斯·費德里科·勒洛伊爾(1970年諾貝爾化學獎)。

塞薩爾·米爾斯坦(1984年諾貝爾醫學獎)。

阿道夫·佩雷斯·埃斯基韋爾(1980年諾貝爾和平獎)。

卡洛斯·薩維德拉·拉馬斯(1936年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