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設計 > 影視製作

動作電影中的銜接剪輯技巧

動作電影又稱為驚險動作片,是以強烈緊張的驚險動作和視聽張力為核心的影片類型。下面給大家介紹動作電影中的銜接剪輯技巧,歡迎閲讀!

動作電影中的銜接剪輯技巧
  動作電影中的銜接剪輯技巧

音樂是重中之重

預告片牛不牛逼,音樂權重佔70%以上。

一段旋律有範、節奏變化豐富的音樂,是動作電影預告片的核心。適用於所有類型的電影預告片。

剪輯技藝再牛逼,音樂平庸,預告片就平庸;音樂品位高,曲子編輯的好(音樂不是拿來直接一整條用的,需要經過延長、縮短、拼接、變速、變音等處理),那麼剪得糙一點都沒關係。

音樂是最直觀給你“感覺”的東西,2分鐘的音樂包含着巨大的情緒流,一個字也不用講,音樂一起,就能讓你感到“興奮”“感動”“愛情”“幻滅”“哲學”“宗教”“緊張”“恐懼”“壓抑”等情緒,這些抽象的大主題裏面又能細分出無數具體的意象。

而畫面和對白,在預告片的幾分鐘時間裏,只能呈現出零星的“信息”。

所以,音樂最關鍵。

剪輯技巧

先明確一點,我們剪預告片時,幾個鏡頭剪成一組,幾組鏡頭構為一幕,三幕或者四幕就能組成一條完整的預告片。

新來的剪輯師往往會出現“剪得比較亂”的問題,為什麼?

1、一組鏡頭只需説清楚一個意思。如果你加入了不是這個意思的鏡頭,就會突兀。顯得亂。

2、一組鏡頭講完後,再去講下一組鏡頭,邏輯上或者情緒上要有承接或者遞進。新手會瞎跳亂跳,一組鏡頭還沒講完就開始下一組鏡頭。

3、幕與幕之間,要有大的邏輯串聯。拿《小時代1》的先導預告舉例子,第一幕起勢,第二幕主角亮相正常世界,第三幕關係惡化進入低谷,第四幕事件和人物有了更豐富的變化進入高潮。(舉小時代預告片的例子是因為,它是業內外公認的高水準預告片)

1、鏡頭之間的視點和動勢最好接上。

A視點就是視覺重點,上個鏡頭的視點結束在畫面左側,下一個鏡頭的視點就儘量從左側起。

B動勢變化要順。這個看具體情況處理。如果你僅僅把動勢順着方向或者快慢“接上”,那麼看起來雖然舒服,但是有些楞。好看的動勢要像書法。有斷有連,有急有停,有粗有細,有開有合。這個看感覺了。

2. 根據音樂,普通鏡頭的剪輯要故意不壓在節奏上,只把重要鏡頭壓在節奏上。

為什麼這樣呢?所有鏡頭全壓着節奏上,第一很楞,第二看起來像MV,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你每個鏡頭都壓在節奏上,都很爽,到了牛逼鏡頭或者該強化的鏡頭時,再壓在節奏點上就沒那麼爽了,效果就出不來了。

這樣是先抑後揚的一種做法。

3. “刺激——反應”鏈條。

劇情片裏,説出的一句話,要接住。(用別人的反應、事件、另一句話等來接)

愛情片裏,拋出的一個媚眼,要接住。(別人的媚眼,幸福的表情等來接)

動作片裏,射出的一顆子彈,要接住。(東西被打爛,炸彈爆炸,人死亡等來接)

“刺激——反應”鏈條,是一組鏡頭最常用的敍事方式之一。給了刺激就一定要有反應,一組鏡頭才有結束感,結束之後再開始下一組鏡頭。路一步一步走,話一句一句説。新手剪片子,最常犯的毛病就是給了刺激,沒反應。不知道怎麼就到下一組鏡頭了。就好像你給別人講故事,每句話都講一半,觀眾不知道哪裏出了問題,只覺得不舒服、不好,其實是你挖的坑沒填上,絆到觀眾了。

4. 跳切、快放、快閃夾黑幀、慢鏡頭

鏡頭節奏要變化:幾個快的,就插一個慢的。幾個近景,來一個遠景。幾個格鬥,加個大場面。幾句對話,來個爆炸……永遠要給出變化,要有能量的起伏。帶觀眾做過山車。

有時人物動作慢我會跳切或適當快放,顯得有力一些。快閃夾黑幀這塊,《匹夫》先導預告1分10秒處有例子,學生服日本刀砍人。

5. 如果一場戲很牛逼,就整場放。(並不是説你不去處理它)

國外預告片最愛用的技巧,為什麼?因為人家電影拍的牛逼,場面撐得住。

常常最後一個鏡頭(就是最高潮那個),就用片子裏的一個牛逼的場景鏡頭做結尾。不像我們,用高速剪輯或者凌厲的剪輯堆砌出一個高潮來。《獨行俠》的許多款預告片都是這麼幹的,一整場動作場面碼上去。很過癮。

6. 起高潮之前壓低,高潮後要安靜,再起更高的高潮。

通常,開槍爆炸之前,我們會剎住音樂,讓整個音響安靜下來,説句話或者什麼的,再起開槍或爆炸。這樣做是為了讓高潮顯得更高更有力。通過能量差產生對比,做強效果。

再舉《小時代1》先導預告的例子。第四幕是高潮,所以第三幕要低谷一點壓抑一點(不管剪輯節奏、速度還是音樂能量都比其他幾幕要低),而且,在起第四幕之前,先猛地安靜,唐宛如喊叫“衝啊!”後,音樂再響起,進入高潮。

音響音效設計

評論裏有位朋友説覺得音效最關鍵,實際上,沒有最關鍵的,所有的步驟都是關鍵。創意、剪輯、音樂、音效、特效等方面全都做到高完成度,才能出一支好預告片。

好萊塢預告片的音效使用量是非常小的,隨便打開一支好萊塢大片的預告,旁白和音樂佔音響總量的90%,只有在關鍵的地方才有一兩個音效。他們最重要的是對白,對白一起,音樂都會降好幾個量級。

為什麼呢?因為好萊塢重故事,而且好萊塢演員的唸白都很棒,隨便一句話都可以撐起來,,加上人家電影畫面牛逼,音效這種東西要你用好音響才能感受的到,所以想要看預告片真正的音響設計,還得去電影院裏看前面的貼片。(最近看imax版本的《007幽靈黨》,前面有《火星救援》的全長貼片,那個錄音水準和音響設計水平可以説是世界最高水平了,快去看吧)

話説話來,音響設計涉及到的聲音層次有三層:音樂、旁白、音效。原理是:“此起彼伏,有起有伏”。

1、有起有伏

從大的音樂結構來看,必須做到“有起有伏”,音樂的能量不要一直高或一直低,需要變化。我們一般做音樂,同一個旋律走兩小節,就要變化。要遞進、中斷或者旋律發生變化。否則觀眾看的.時候會疲。

2、此起彼伏

這裏主要指音效和對白需要此起彼伏,簡單來説就是“有音效的地方別有對白,有對白的地方別有音效”“音效和對白不要打架”。這個以剪輯師為主,在剪輯時就應該注意,音響設計師做輔助。

觀眾在一定時間流裏面能夠注意到的信息是有限的,預告片屬於高強度的信息流,對於觀眾注意點的設置一定是排列有序而不是擠在一起的。

所以大家看標準範式的好萊塢預告片,大的節奏設計通常是固定的:“説幾句話”+“插個音效”, 完成一組鏡頭。對應剪輯就是:幾個敍述鏡頭加對白或旁白+能出音效的鏡頭。

3、其他

音響在頻率上大致有“高、中、低”三個頻率段,許多新的預告片公司作品,往往聽起來不夠飽滿、音效怪怪的、銜接不夠順滑。原因有三。

一是忽視了氛圍音,主要是低音的填補。有一些耳機幾乎聽不出來的長長的“嗡”“嗚”的低音,我們是會隨着音樂能量的起伏,壓在音樂下面。這一層很重要,缺少了就會讓音響變得很“薄”。

二是音效的融合度不夠。同一個聲音,比如開槍的聲音,樂庫裏面可能有一千種音效,你要找到能夠融合進整體音響裏面的那一個。找不到,就試,試不出來就自己做變音處理,把它融合進去。融合度低的音效,就像一段光滑木板上面的倒刺,很扎手。

三是銜接處理要順滑。一部電影預告片會用到好幾段音樂,成百上千種音效。這麼多的元素拼在一起,要把他們的接縫處打磨順滑,不扎耳朵。

標籤:剪輯 銜接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