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学吧

位置:首页 > 职业 > 管理咨询师

杂物管理咨询师,断舍离的生活哲学

什么是杂物管理咨询师?以下是小编yjbys为您整理的一些关于杂物管理咨询师,断舍离的生活哲学,欢迎阅读参考

杂物管理咨询师,断舍离的生活哲学

“人类一直在获得和放手的循环往复中螺旋式前进。断舍离是一种从扔东西开始的训练,让你觉察自己的欲望是过头还是不足。”断舍离发明者山下英子女士说。

自称“杂物管理咨询师”的,全世界只有山下英子女士一人。为了推广一种名为断舍离的生活哲学,她创造了这个新职业。具体来说,山下英子的工作是“建议、协助客户扔掉自己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通过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顺便与自己内心的垃圾说再见”。

山下英子修习瑜伽术多年,从其中的“断行、舍行、离行”中发明出一套新的行为方法:“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不买、不收、不取。舍=舍弃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创造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断舍离最直观的诱惑力在于Before & After图片对比。一边是堆满衣服和杂物的房间,无处下脚;另一边是实施断舍离后的空间,舒适清爽,衣柜、客厅、厨房、碗柜、书桌,只五成至七成满,放置其中的,无不是主人精心挑选、经常使用的心爱之物。许多人看后想:“我似乎也不需要那么多东西”,并开始一场扣人心弦的清理运动。

  我,现在,需不需要这件东西?

前任恋人的'旧衬衫、7-11便利店的免费筷子、早已不再用的电子产品和五花八门的数据线、门把手上的快餐外卖单、从未使用但因为是生日礼物觉得“也可以保留”的廉价小礼品、2013年11月11日凌晨在与成千上万网民的付款竞争中胜出买回来却并不合身的户外夹克、在冰箱冷冻室被遗忘长达半年的速冻食物、女人不断膨胀的衣柜——这些都可以被断舍离。

2014年腊八节,云端笔记公司印象笔记在办公室里举办了一场小型分享会,某知名公司的品牌沟通部经理Fond,在大屏幕上展示自己断舍离衣物的全过程。Fond是个整理控,只要发现某个物品很久没有使用或不再喜欢,会毫不吝惜地扔掉、捐掉。当她遇见断舍离,发现自己践行的理念得到了系统印证: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整理内心的破烂儿。

Fond在衣物上有些困扰:想找某件衣服,却怎么也找不到;买了一件喜欢的衣服,回家却发现相似风格的已经有3件,诸如此类。新年时,她决定对自己近乎爆炸的衣橱做一个穷尽式清理。

首先,她把衣物分成包、鞋子、外套、上衣、裤子、裙子、运动衣、家居衣、配饰9大类;接着,在云端笔记本建立分类子文档,为每件物品拍照,并按类别贴入各个文档。全部完成后,Fond对自己的衣橱了然于心:27件外套,37件上衣,14条裤子,15条裙子,6顶帽子,10条围巾,5条腰带,6套睡衣,20双鞋,9个包。她发现这个冬天不再添置衣物也完全没问题;而“舍掉”的部分被她打包,一部分捐掉,一部分直接拖到楼下垃圾箱。之后,神清气爽。“谨慎地拥有、珍惜地使用、勇敢地舍弃,这是人与物品之间最美好的关系。”分享的最后,Fond说。

与曾经风靡一时的物品收纳术、整理术相比,断舍离是一种更挑战价值观的活动。《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术》一书中点出一个事实:“越擅长收纳的人,越容易堆东西”,因为收纳得当,于是继续购买、继续堆积、继续收纳,久而久之,“节俭”变成了对空间的索求无度。断舍离则创造了一整套详尽的“物品舍弃行动法”,它与整理、收纳的两个最大差异在于:着眼于自身、此时。在决定是否丢弃一件物品时,断舍离的主语永远是自己,而非物品;时间轴永远是现在,而非过去或将来——“我,现在,需不需要它?”而非“它,将来,还有没有用?”

“如果你连一件东西的存在都忘光了,就根本提不上什么爱惜了。”山下英子说。

  舍离某段关系、某种处境

断舍离的对象不仅仅是物,更延伸到某个人、某段关系、某种长期滞留而无力自拔的处境。

江书在2013年读到《断舍离》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家庭物品清理,同时发现,自己的一次辞职,与这本书最内核的生活哲学相当吻合。

生于1978年的江书,从上大学起就在一家美国公司做兼职。那一年,在200多个兼职的学生中,老板选了5个做实习生,并宣布会在5个里选1个留下。江书是那个被留下的人。

她曾经为这份工作付出巨大努力,并享受到成就感。毕业以后,在这家公司一待就是13年,江书对工作的激情在下降,她想辞职,但无法下定决心。“不敢辞职是因为我害怕。每天早上开车去公司,楼底下买杯咖啡、拿个三明治,办公室里一坐,一天工作就这么开始了,一切都那么熟悉和自在。我要是离开了,不在这个环境中了,我能做什么?失去了工作,我是谁?”

江书用了一段时间去“观察”自己的害怕。为什么害怕把辞职的事告诉家里人?为什么觉得“那个环境里的我才是我”?突然有一天,她想通了。“当我对自己的认定已经不再受我工作的那个大厦、我的那个小小的办公室,我面前那种高级的电脑设备、电话系统、视频会议,跟国外人沟通的那种感觉定义以后,当我可以知道我是谁的时候,我很容易地离开了。”

“‘舍’是在剥离(向外索取)安全感”,江书说。

居住在北京南三环的赛娅和张斌,经常组织瑜伽课和心灵成长沙龙,客厅清爽,兼作教室。除了神龛、书架、书桌,地板上没有杂物,整个空间只放了30%的东西。

张斌把对断舍离的理解扩展到了人身上:“对物品,我会去判断需要不需要它。人也一样。有些人不停想要进入你的生活,但是你能清楚地感觉到他是来索取你能量的,他并不想解决自己生命里的问题,这样的人,我肯定会三言两语让他离开。”

赛娅是心理咨询师,她说:“我们拥有的每一个东西,它一定是跟我们在某个频率吻合。你想要这个东西的欲望里面,隐藏着一个心理需求。观察一个人的拥有物,就知道他内心的状态。”

山下英子提醒读者,在清理过程中,自己的真实想法可以通过物品折射出来。比如朋友送了一套名牌杯子,你始终把它原封不动装在盒子里,藏在橱柜最里面。你也许在想:“好东西舍不得用。”山下英子则建议你问问自己:“换句话说,在你的潜意识里,是不是认为自己配不上这套杯子,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准呢?”正如音乐家的耳朵、舞者的肢体、品酒师的舌头,对自己的感知能力,同样需要有意识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