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職業 > 能源審計師

最新中國引領世界能源轉型

目前,我國發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十三五”期間我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新增投資將達到2.5萬億元,比“十二五”期間增長近39%,再次引發國際社會熱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最新中國引領世界能源轉型,歡迎大家閲讀瀏覽。

最新中國引領世界能源轉型

  可再生能源成增量“主力軍”

《規劃》提出,到2020年,水電新增投資約5000億元,新增風電裝機約8000萬千瓦,新增投資約7000億元,新增各類太陽能發電裝機投資約1萬億元。加上生物質發電、太陽能熱水器、沼氣、地熱能利用等,“十三五”期間可再生能源新增投資約2.5萬億元。

在鉅額投資的刺激下,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將實現新的飛躍。據此預測,“十三五”期間,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量年均增長4250萬千瓦,包括常規水電約800萬千瓦、抽水蓄能大概350萬千瓦、風電1600萬千瓦以上、光伏發電1200萬千瓦以上、太陽能熱發電約1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約200萬千瓦,約佔“十三五”年均新增裝機規模的一半左右。

此外,太陽能熱水器利用規模年均增長0.72億平方米;地熱能利用規模年均增長約合710萬噸標準煤;生物液體燃料利用規模年均增長約合60萬噸標準煤。

“可再生能源是中國非化石能源的主力,也是中國未來能源轉型的重要依託。”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李仰哲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可再生能源將在“十三五”時期整體實現快速發展,並將成為“十三五”期間中國能源和電力增量的主要構成部分。“基本上可以確保完成2020年15%的非化石能源發展目標,併為2030年實現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20%的目標奠定紮實的基礎”。

當前,全球能源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實現化石能源體系向低碳能源體系轉變,最終進入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可持續能源時代。許多國家都將可再生能源作為新一代能源技術的戰略制高點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新領域,投入大量資金支持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

事實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能源轉型重要的領導者。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副司長李福龍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開始全面規模化發展,進入了大範圍增量替代和區域性存量替代的發展階段。隨着開發利用規模逐步擴大,我國已逐步從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國向可再生能源技術產業強國邁進。

記者瞭解到,目前我國已具備成熟的大型水電設計、施工和管理運行能力,自主製造投運了單機容量80萬千瓦的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風電技術水平明顯提升,關鍵零部件基本國產化,5兆瓦至6兆瓦大型風電設備已經試運行。光伏電池技術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創造了晶硅等新型電池技術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光伏組件產量達到全球總產量的70%左右,技術進步及生產規模擴大使“十二五”時期光伏組件價格下降了60%以上。

  將年減二氧化碳排放量14億噸

黑煙囱少了,光伏電站、風電場多了……這是人們過去一年對能源變化的直觀感受。數據也可佐證這一積極變化,從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看,2016年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消費比重分別提高1.3個和0.4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接近20%,而煤炭消費比重則下降1.7個百分點。從能源生產結構看,非化石能源佔比由2015年的14.5%提高到17%,煤炭佔比則降至70%以下。

“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可替代大量化石能源消耗、減少温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對環境發展起到重要且積極作用。”李仰哲表示,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熱利用在能源生產過程中不排放污染物和温室氣體,而且可顯著減少各類化石能源消耗,同時降低煤炭開採的生態破壞和燃煤發電的水資源消耗。農林生物質從生長到最終利用的全生命週期內不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生物質發電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等污染物也遠少於燃煤發電。

按照相關規劃,202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摺合7.3億噸標準煤,其中商品化可再生能源利用量5.8億噸標準煤。屆時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4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1000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約430萬噸,減少煙塵排放約580萬噸,年節約用水約38億立方米,環境效益顯著。

除了改善環境,可再生能源產業涉及領域廣,可有力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可大幅增加新增就業崗位,也是實現脱貧攻堅的重要措施,對宏觀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更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推動力。專家預測,2020年,全國可再生能源部門就業人數超過1300萬,其中“十三五”時期新增就業人數超過300萬。

  從規模為先轉向優化發展

我國可再生能源經過多年發展,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但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也日益突出。因此,針對不同品種的可再生能源各自發展階段以及面臨的問題,“十三五”時期都提出了一些新的發展思路。

“根據新形勢的.變化,綜合考慮資源環境約束、可再生能源消納、能源流轉成本等因素,‘十三五’時期在能源發展上做了一些調整。”李仰哲透露,一是優化發展佈局,主要是將風電、光伏佈局向東中部轉移,新增風電裝機中,中東部地區約佔58%,新增太陽能裝機中,中東部地區約佔56%,並以分佈式開發、就地消納為主。二是加快補上能源發展的短板,增強電力系統調峯能力。

水電除了繼續以西南地區主要河流為重點,積極有序推進大型水電基地建設外,為了滿足電力系統調峯填谷的需要和安全穩定運行的要求,提出了加快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十三五”期間,我國新開工抽水蓄能電站大概6000萬千瓦,會進一步促進新能源電力的消納能力。

風電項目進一步向具備消納條件的地區轉移。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副司長何勇健説,《規劃》提出把風電開發佈局從以“三北”為主轉到以中東部為主,這個轉移有三大利好,首先有利於減少電力大規模遠距離輸送;其次有利於促進就地消納,我國負荷中心主要集中在中東部,風電消納能力較強;最後是中東部地區火電、風電上網價格差更小,同樣的補貼在東中部地區可以支持更多的新能源發展。

太陽能發電的發展重心主要體現在加強分佈式利用和推動技術進步方面。“在光伏建設的規模方面,不是規模越大越好,而是要把規模化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結合起來。”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樑志鵬認為,盲目地擴大建設規模並不能帶來光伏產業的技術進步。一要把規模化光伏電站和上游整個產業鏈技術進步結合起來,給先進的技術提供市場,加速降低成本。二是在分佈式光伏方面,結合完善機制、電價改革,推進市場化交易,使交易成本降低,從而鼓勵各類投資者全面參與分佈式光伏投資建設。

標籤:轉型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