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從業資格證 > 導遊證

福建武夷山天遊峯景區中文導遊詞

導遊證3.15W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武夷山遊覽觀光!武夷山市位於福建省北部,面積2802.8平方公里。人口22萬。通行閩北方言建甌話。武夷山為茶葉生產基地之一。武夷巖茶久負盛名,大紅袍譽稱茶中之王。武夷山市是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也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請各位考生持續關注yjbys網導遊證欄目,我們將第一時間更新最新動態!

福建武夷山天遊峯景區中文導遊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武夷山遊覽觀光!武夷山市位於福建省北部,面積2802.8平方公里。人口22萬。通行閩北方言建甌話。武夷山為茶葉生產基地之一。武夷巖茶久負盛名,“大紅袍”譽稱“茶中之王”。武夷山市是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也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著名景點有九曲溪、流香澗、玉女峯、大王峯、三仰峯、天心巖、虎嘯巖、鷹嘴巖、水簾洞、桃源洞、雲窩、慧苑、天遊峯、萬年宮、一線天、九龍寨、卧龍潭、芙蓉潭、架壑船棺、武夷精舍,還有百花巖景區。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是綜合性科研基地,世界聞名的生物標本產地。

現在我們正行駛在去天遊峯景區的路上,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景區的概況。它位於武夷山市南郊,武夷山脈東南段,東西寬約5公里,南北長約14公里,面積70平方公里。武夷山是由紅色砂礫巖組成的低山丘陵,屬丹霞地貌。幾萬年以來,因地殼運動,地貌不斷髮生變化,構成了秀拔奇偉、獨具特色的“三三”、“六六”、“七十二”、“九十九”之勝。“三三”指的是碧綠清透、盤繞山中的九曲溪,“六六”指的是千姿百態、夾岸森列的三十六峯,還有七十二個洞穴和九十九座山。武夷山碧水丹山、千姿百態,素有“奇秀甲東南”之稱。現在的武夷山已被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是國家4A級旅遊區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今天我們遊覽的景區叫天遊峯,面積4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天遊峯、雲窩、隱屏峯、曬布巖、茶洞、一覽亭、武夷精舍等,期中天遊峯號稱“武夷第一勝地”。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武夷精舍遺址。滄海桑田、歲月飛逝,中華文化在這裏瀰漫過,就像潮水過後沙灘上留下的卵石貝殼,這裏只留下了一堵斷牆。武夷精舍是宋淳熙十年(1183年)南宋大理學家朱熹親自擘劃、營建的書院。據董天工的《武夷山志》記載,武夷精舍是當時武夷山的一大建築,人稱“武夷之巨觀”,有仁智堂、隱求室、止宿寮、石門塢、觀善齋、寒棲館、晚對亭和鐵笛亭等建築。四方來者,莫不歎其佳勝。朱熹在武夷精舍著書立説,從事講學活動達十年之久,培養了大批理學人才。武夷精舍因此備受封建統治者的重視,歷代都曾加以修繕、增擴。南宋末期,擴建後的武夷精舍,改名為“紫陽書院”,由官府撥給公田以供養學者。隨後又設置“山長”這個教職,來主持教事,元代初期改為“教授”。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毀於兵燹,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孫朱洵、朱澍出資重建後,又改稱“朱文公祠”,崇祀朱熹。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賜予“學達性天”匾額,再度大興土木加以修葺。至今殘留的精舍址,則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捐俸倡修”的,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

在接筍峯西壁巖下,有因峯巖崩塌形成的大小巖洞十餘處。每當冬春二季的晨昏,從洞穴裏常常冒出一縷縷淡淡地雲霧,在巖石之間飄蕩,時而聚集一團,時而又飄散開來,舒捲自如、變幻莫測,故此地名為雲窩。雲窩四周有響聲巖、丹爐巖、仙蹟巖、天柱峯、更衣台、曬布台、天遊峯、巷屏峯、隱屏峯、接筍峯等環繞着。過了問樵台,前面有個石門,就是舒圭舍舊址。門額上“叔圭精舍”四字清晰可見。叔圭姓江名贄,北宋人,官舉孝廉。這裏原來是一座考究的古建築,是清初為紀念江贄而造,現在僅存這道石門。過了石門,左邊這個瀕臨溪邊的亭子叫石沼青蓮亭。右邊這座山峯是隱屏峯。依附於隱屏峯,峯腰橫裂三痕,彷彿是折斷又連接在一起的山峯,叫接筍峯。它雙峯並肩貼立,親如兄弟,共擎藍天,氣勢非凡。隱屏峯下的這座亭叫水月亭,據説月明星稀的夜晚在亭中喝酒賞月,可見到四個月亮,即天上一個、水中一個、杯中一個、心中還有一個,如此意境,真叫人陶醉。雲窩中間的那塊漆黑巨石,像一頭伏卧的大象,俗稱鐵象巖,鐵象巖中間裂開一道,穿行其間,但覺天光如線。為區別溪南靈巖一線天,故稱它為小一線天。以鐵象巖為界,分上、下雲窩,雲窩巨石倚立,背巖臨水,地處武夷山精華地帶,為武夷山首勝之區,歷來是古代文人墨客、名宦隱者潛居養心之所。明萬曆是一年(1583年),兵部侍郎陳省曾在上、下雲窩興建幼溪草廬。計有賓雲堂、棲雲閣、巢雲樓、生雲台、遲雲台、停雲亭等十餘處建築,可惜這些建築早已廢圮,只有巖壁間留下的摩崖題刻還能讓人依稀記起昔日的.繁華。相傳陳省在雲窩構築幼溪草廬時,朱熹當年營建的紫陽書院已十分破舊,一邊是優雅的環境、精美的建築,一邊是年久失修,即將坍廢的書院。一士人見此情景,便題詩於壁:“紫陽書院對清波,破壁殘垣半女蘿。頗愛隔鄰亭榭勝,畫欄朱拱是雲窩。”陳省見詩笑曰:“這分明是激我乎?”即日變捐資僱工,大興土木,講紫陽書院修葺一新。

我們乘竹筏看到的曬布巖就在左邊這座山峯鐵象巖上。請大家注意看,在曬布巖的巖壁中間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長度超過3米的有數十行,相傳這是仙人留下的,故曬布巖又稱仙掌峯。由於流水長年沖刷,巖壁上佈滿了數百條直溜溜的流水軌跡。每當西斜的陽光照到壁上,道痕格外分明。俯視溪中,巖壁倒影,隨波晃漾,如無數遊動的銀蛇從溪底直往上竄。若逢雨天,雨水從巖頂順着直溜溜的軌跡飛瀉直下,彷彿素練懸天,萬千銀龍飛舞,堪稱奇景。相傳很早以前,天宮的織女每天偶要揹着錦帛,唱着歌兒去採集五彩雲錦,獻給王母娘娘。一天清晨,負責運送的挑擔大腳仙,挑着織女織好的一擔錦帛,踏着雲路途經武夷山雲窩時,不經意往下一看,頓時被碧水丹山的奇景迷住了。他便放下錦擔去遊玩,等聽到天宮的擊鼓聲時,才想起錦擔,一看,糟啦,綾羅綢緞已被晨露打濕了。他怕王母娘娘責怪,就把一匹匹錦帛抖開,曬在大巖壁上,錦緞太長,一直垂到六曲溪邊,皺巴巴地不平整,他又扯又拉,直到把一擔錦緞撫得平平整整。幾番辛勞,大腳仙困頓不堪,訓到陰涼處便呼呼大睡。一覺醒來,太陽已經西斜。他起身一瞧,眼前一片金輝,光芒四射。原來是錦緞在太陽下閃閃發亮,襯得碧水丹山更加旖旎妖嬈。大腳仙用手一摸,巖壁上燙熱炙人,他慌了,急忙去收布。然而,那一條條錦緞已經融進了光滑的石壁中,練大腳仙按布的手掌印也永遠嵌在巖壁上了。“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葱積綠苔”説的就是仙掌峯的景緻。這美麗的景象、優美的傳説,也會像大腳仙的手掌一樣在您的記憶裏留下痕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