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畢業 > 大學聯考

會考作文如何得到老師垂青 標新立異最靠譜

會考作文試題,是幾萬考生共同面對的“人生命題”。怎樣才能從眾多的考生中脱穎而出,關鍵在於文章的內容與立意。

會考作文如何得到老師垂青 標新立異最靠譜

考生語言運用能力、年齡閲歷、思想感情等都相差不太大,面對同一題目、同一材料和要求寫出的作文內容、立意難免有相似之處。而會考正值六月酷暑,閲卷老師都有這樣的體驗——每天面對幾百份作文,那些千篇一律、大同小異的作文,讀來感到味同嚼蠟,單調之至,所以往往給判個“相對合理”的分數;倘若此時突然出現一篇標新立異之作,就會覺得如陣清風拂面而來,立刻會毫不猶豫地打個高分,這樣作文分數自然也就能夠出類拔萃。

如何使我們的會考作文做到標新立異,不被批卷老師 “潛規則”呢?2013年新改版人教語文七年級上冊寫作練習中要求“我們從生活中學習寫作”,文中進一步解釋這句話為“留意生活,體驗生活,提煉生活,抓住有意義的素材,捕捉真切的情感,澄清模糊的認識”。因此考生不僅僅能夠認真觀察生活,而且要做到洞察生活現象背後的本質,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揭示素材所藴涵的普遍意義,以小見大,以點滴小事折射時代和社會的影子,這樣的作文才能夠得到閲卷老師的垂青,獲得高分。

在內容上標新

感動過自己的東西,寫出來最易引起別人的共鳴

內容是文章的血肉。文章內容的好壞直接關乎文章的質量,所以,我們在寫作時必須重視文章內容的選擇和處理。閲卷老師在評判考場作文時,往往把文章內容視為判斷能否得高分的重要標準,特別是滿分作文,更應該在內容上體現出特色來。大連確定的一等文在內容方面評分標準就有:“切合文題,中心明確,感情真實,內容充實。”

在應試中,拿到題目,審完題,內容怎樣才能與眾不同呢?不少考生絞盡腦汁想素材,可思來想去之後又無從下筆,最終寫出來的文章主要表現在素材陳舊無新意,不能給人以啟迪。例如在歷年會考中,很多學生涉及的作文內容為體育考試,不可否認,在緊張的九年級生活中,體育加試確實給每一名考生都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但同一個素材重複出現得分就不太樂觀了。有人曾這樣總結:如果一個同學這樣寫,閲卷老師會覺得是“金子”,如果兩個同學這樣寫,閲卷老師就覺得是“銀子”了,如果三個或者更多的同學都這樣寫,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閲卷老師只能當“石子”。

內容要想新穎,一是避凡脱俗。思維的觸角不能停留在淺表層學習生活裏,要力求比他人想得深、想得新,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才能鶴立雞羣;二是昇華提高。即通過議論、抒情將文章的主題再上升一個檔次。我一直認為記敍文中的議論抒情部分是文章的畫龍點睛之筆;三是“反彈琵琶”。“反彈琵琶”即逆向思維,就是對傳統的、已成定論的觀念、思想,大膽提出相反的觀點,在寫作中運用“逆向思維”就是從與傳統觀點相反的角度探索問題,往往能出奇制勝,確立新的主題。四、與時俱進要“保先”,沒有時代氣息,不合時代生活的主流,這樣的主題,形同虛設,或老調重彈,讀來索然無味。2013年會考模擬作文《不畫別人的風景》一題中,有學生列舉了山寨大黃鴨和抗日劇兩個當時熱議話題,收效甚是顯著。

其實,十幾歲的青少年,已經經歷了很多的.事情,過去做過的事情有做對的,也有做錯的,做對了做好了,想起來蠻得意的,可以寫;做錯了的,不管傻事、蠢事還是錯事,想起來愧悔不已的,又何嘗不可以寫?這樣寫更容易標新,因為這些事情一旦反思,可能會悟到很深刻的主題。一般來説,凡是感動過自己的東西,寫出來最容易引起別人的共鳴。“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反思的時候最宜站得高一點,“小”中見大,從看似平淡無奇的普通人事中,挖掘出深刻的底藴來。

在立意上立異

好文章不應當就事論事,而應當另闢新境,昇華主題

立意是文章的靈魂。文章立意的好壞直接關乎文章的高度。大連確定的一等文在立意方面評分標準就有:“有新意,對生活的認識正確。”白巖鬆在傳媒大學演講時説“十年前做新聞,就好像在天安門放了一袋面,誰先跑到誰得到,比的是獨家速度;現在做新聞,就好像在天安門放了一百袋面,每家媒體都能得到一袋,比的是獨家深度。”“獨家深度”真是一語道破中學生作文的天機。

不少考生卻沒有領會到這一真諦,應試作文題材一般化,就事記事,既不明確説明什麼,也不明確啟迪什麼,堆積現象,了無新意。或者在寫人敍事時,只顧及到人和事物的本身,其內在的含義,不去思考挖掘,其實質東西,往往被外在現象掩蓋了,不去追根溯源,探求深層領域。這種毛病,在應試作文會考生出現得最多。

要克服立意不深刻的毛病,最好用刨根問底的方法,就是通過人、事、物、景的外表,進行深入挖掘,來發現內在的東西。明代散文家歸有光説:“題意平常,若以此發揮文字,則無味矣。”他指出,“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畫上書畫,愈出愈奇,方為妙手。”這就是説,好文章不應當就事論事,而應當另闢新境,昇華主題,將整個文章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要使文章立意深刻,就必須挖掘出事件或現象的本質和意義。也就是説,記敍文不僅要清楚地記敍事件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而且要透過事物的現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質特點;議論文不僅要高度概括某種社會現象而且要透過現象把握其內在規律,挖掘出事物的本質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將所要寫的事件或要闡述的道理放在社會的大背景中去提煉,與社會、人生等重要問題放在一起去思考,這樣,才能寫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在文學史上,選取的題材相同,但因立意不同而使作品品位不同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在許多描寫岳陽樓的詩文中獨為人所推崇,不僅是因為它有出色的景物描寫,更重要的是它鮮明地表現了我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偉大抱負,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如果沒有這個崇高的主題作靈魂,景物描寫得再出色,也不會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