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第二學歷 > 自學考試

2017自考《發展經濟學》考點複習:人口增加與糧食供需

2016年自考已經告一段落,不少考生已經着手明年的複習啦,以下是本站小編搜索整理的關於自考《發展經濟學》考點複習:人口增加與糧食供需,供參考學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自考《發展經濟學》考點複習:人口增加與糧食供需

  (一)人口與糧食問題的古典理論模式

1、馬爾薩斯人口論

雖然有很多的假設成分,但最關鍵的兩個前提假設:(1)對於一個國家來説,土地的增長只是成為基數增長或者説是有限的。而人口卻成幾何級數增加。(2)土地的邊際收益是遞減的,遵循這樣一個規律。在這兩個前提的共同作用之下,馬爾薩斯人口理論最關鍵的是: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以及營養等方面的提高,也刺激了人口的增加,從而也增加了對糧食的需求。

為滿足不斷增加的食物需求,就得開墾新的耕地來投入糧食生產,然而一國的可開墾的耕地是有限的,最終是適合耕作的土地供給完全停止。另一種擴大糧食生產的方式是在同一土地上投入更多的勞動,實行集約耕作。由於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農業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必然會下降。

一國的土地肥沃程度是有差別的,按照人們一般的選擇規律,必然是將最肥沃的土地首先投入使用。其後隨着人口壓力的增加,越來越轉向肥力差的土地。這種肥力遞減的土地投入使用,它所帶來的生產率也會處於遞減狀況,其結果必然是農業勞動的邊際生產力下降。

由於農業勞動力的邊際報酬遞減是不可避免的,糧食的'增長速度將總是慢於人口增長速度。由此人們的生活水平將不斷低下,最終會退到最低生存的水平。隨着生活水平的下降,人口也將趨於減產,最終回到維持最低生活的水平上。

2、反馬爾薩斯的觀點

(1)埃斯特·博斯拉普的觀點

著名丹麥女經濟學家埃斯特·博斯拉普認為:食物供給是隨着人口增加而相應增長的。在她的分析中,人口密度是決定特定時間內土地利用制度、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變化的重要因素。具體説來,隨着人口壓力的增加和收益遞減的作用,食物會變得相對稀少,人們為了滿足食物的需要,將會相應的提高土地利用集約程度。土地集約使用體現在休耕時期的不斷縮短,由長期休耕轉為短期休耕,最終過渡到最集約方式的輪作制度。

(2)技術進步的作用

在馬爾薩斯理論當中忽視了技術進步這一觀點,技術進步對緩解收益遞減有很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差異。現代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科技的日新月異。在農業新品種的培育、化學肥料的發明、農業機械化的提高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傳統社會無法比擬的。它們所發揮的增產作用是巨大的。“綠色革命”就是其中一例。

3、評價

馬爾薩斯觀點有各種缺陷,但對某些發展中國家仍然適用。

  (二)發展中國家糧食供需現狀——持續增加的人口與糧食需求壓力

1、發展中國家仍然面臨着飢餓的威脅。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統計推算,1985年全世界處在飢餓線上的營養不良人口有3、48億,其中主要分佈在89個發展中國家。

參照書中P274頁表12-1 飢餓與營養不足的人口統計。

2、人口的爆發性發展。造成了飢餓與營養不良。

由於衞生狀況、醫療條件的改善,也由於糧食供給增加而促成的人口撫養能力提高,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死亡率在下降,而出生率仍在增長。發展中國家自50年代以來就一直保持很高的人口增長比率,表12-2所列的世界人口增長狀況也説明了這一情況。

參照書中P275頁 表12-2 世界人口預測

3、人均糧食需求量

按照恩格爾定律,在收入低下的貧窮階段上,人們將增加的收入多用於購買食物,隨着收入水平增加,用於食物支出的比例將逐漸減少。對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説,收入水平低下,滿足生存的食物需求仍然是消費的主要內容,即所謂的恩格爾係數很高,因此糧食需求的收入彈性也就很大,收入增加會導致相對多的食物需求。而發達國家正好與此相反,食物消費已經接近飽和,收入增加對食物需要量增減已經沒有什麼影響。

而且,收入水平增加也將改變食物的消費結構,人們將更多地消費以畜產品為主的高蛋白質食品。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消費更多的肉類產品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在發達國家動物蛋白和油脂品的消費已接近飽和,即使收入增加,也不可再更多地增加這類消費。

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從動物性食品所攝取熱量是很低的,隨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可以預想發展中國家將會消費更多的動物性食品,為了滿足動物性食品增加的需求,就必須將更多的穀物轉化為飼料,用於生產以畜產品為主的動物性食品。這種食物構成的變化也會引起對糧食需求的更進一步增加。

  (三)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糧食供給能力低下與農業生產停滯

能否滿足發展中國家不斷增大的糧食需求,主要取決於農業生產的發展狀況,從目前的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能力來看,情況不容樂觀。書中P278頁表12-4反映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變化情況。

從1975年到1985年期間,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產量年增長率為3、31%,超過了同時期的人口增長率,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綠色革命”所帶來的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但是從1985年到1992年期間,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產量增長水平趨於緩慢,趕不上同期人口的增加,人均糧食生產量也是同樣的趨勢。1975年到1985年期間,儘管人口增加,人均糧食生產量還是每年增加了1、16%,但是到了1985年至1992年期間,人均糧食產量變成了負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