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愛好

簡潔的民族團結手抄報內容資料

愛好2.31W

團結是力量,民族團結也是一種力量。民族團結手抄報很多地宣傳了團結的知識。下面是本站小編找來的民族團結手抄報資料,一起來看下吧!

簡潔的民族團結手抄報內容資料
  簡潔的民族團結手抄報  民族團結手抄報內容:民族團結教育活動

民族團結是我們從未忽視的問題。五月的和風伴着我們迎來了自治區第26個民族團結教育月。今年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民族團結從中國上千年的歷史中從未褪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率先為少數民族打開了向漢族學習的大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歷時十八年,考察了許多國家,把西域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政治、經濟等都向漢武帝作了詳細彙報,為漢朝反擊匈奴創造了有利條件,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相互瞭解與來往。

大漠的駝鈴聲記錄着遙遠的文明。在抗日戰爭時期也有一批愛國的少數民族為祖國的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用他們的生命換來了之後千萬同胞們的幸福生活。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所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數民族同胞的權利,使得在新疆生活的47個民族能夠像一家人一樣相親相愛的生活。

  民族團結手抄報資料:民族團結的温暖故事

新華社烏魯木齊7月4日電 新疆庫車縣比西巴格鄉林場吾斯塘博依村村民買買提·卡斯木的第一篇日記是從母親去世時漢族鄰居伸手相助這事寫起的。這一寫就是40多年,滿滿26個日記本。

入夏時節,記者走進地處天山南部的新疆阿克蘇地區的一些縣鄉,與各族村民拉家常、問生計,親身體驗了買買提日記中記錄的各民族居民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

26本日記記錄民族團結故事

阿克蘇地區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地區。歷史上,這裏曾經是連接中亞、西亞和中原地區的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如今,這片水量充沛、土地富饒、近八成居民為少數民族的熱土,已然成為環境優美、瓜果飄香、民族團結、互幫互助、融合發展的樂土。

筆直平坦的柏油馬路旁流淌着清澈的小溪,小溪旁是一排高大的白楊樹。記者走進庫車縣比西巴格鄉林場吾斯塘博依村。村民買買提·卡斯木家的大門敞開着,新修的抗震安居房很漂亮,房子裏鋪的是地板磚,農家小院看着温馨又暢快。

73歲的買買提正伏案寫日記。和村裏其他農户家不同的是,老人為自己專門佈置了一間書屋,書桌上擺放着一摞摞大小不等的筆記本,書櫃裏擺放着小説,報刊架上還有不少報紙,這是買買提老人平時看書、讀報和寫日記地方。

看到村裏的漢族、維吾爾族鄉親像一家人一樣互幫互助,老人萌生了將村裏的民族團結故事記錄下來的念頭。1976年,他開始寫下第一篇故事。從此以後,一發不可收拾,一直寫了40多年來,寫滿了26個日記本。

買買提·卡斯木説:“我從小經歷了很多苦難和挫折,我知道當一個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有人能幫一把,拉一下,或許這個人一生的命運將會改變。我們這個村,不分民族,和睦相處,團結互助。我寫日記,就是為了把各民族互相幫助的故事世世代代講下去,讓年輕人知道我們村裏的團結傳統,讓民族團結一直傳承下去。”

林場吾斯塘博依村有300多户人家,維漢村民混雜居住在一起。記者漫步村中,家家户户都是大門敞開,院裏果樹成蔭果實累累,牛羊滿圈。正是麥收時節,維吾爾族村民收穫的麥子晾曬在漢族村民家的院牆邊、漢族村民修整院落時周圍的維吾爾族鄰居過來幫忙,婚喪嫁娶宴席從來都不會忘記街坊鄰居……“在我們這裏,維漢是不分的。誰家有了困難,大家都會來幫助;誰家有了難處,大家都會慷慨解囊。”村支部書記田開林樂呵呵地説。

幫扶脱貧一家親

開齋節的前一天,記者來到阿克蘇市一杆旗鄉尤喀克巴里當村村民艾則買提·艾爾肯家,遇到56歲的趙紅光提着一大袋羊肉和過節的糕點來看自己的乾兒子。父子倆親親熱熱地打着招呼,艾則買提隨手接過羊肉,老趙順手抱起站在地下的小巴郎(維吾爾語意為小男孩),遞給孩子幾顆杏子。

父子倆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屋坐下。坐在鋪滿花氈的農家土炕上,品嚐着甜蜜多汁的小白杏,聽着父子倆熟悉親切地交流,其樂融融的感覺油然而生。

“幾年前我媽媽去世了,是乾爸給了5000元辦的葬禮,他幫我妹妹看病還花了好幾萬元。這些年他還教我種蘋果,現在我成了農業技術員,年收入能有三四萬元。我結婚時也是乾爸給的錢,現在他還經常來看我兒子,每次都沒有空過手。”閒聊之間,艾則買提的妻子已經準備好了農家拉麪,第一盤拉麪,艾則買提雙手端給了趙紅光。

趙紅光是阿克蘇市多浪紅果品農民專業合作事的理事長,他的合作社現有400多户農民加入,絕大多數是當地的少數民族果農,收入高的果農年收入能達到六七十萬元,平均也有15萬元。“很多農民都像艾則買提一樣,既沒有果樹種植技術,也沒有能力去找市場。我成立合作社,就是想帶着大家一起致富。”如今,合作社已經輻射帶動周邊20多萬户各族果農通過特色種植業富裕起來;當地農民種植的蘋果、香梨和杏子,暢銷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高端市場,合作社也成為南疆赫赫有名的品牌合作社。

而在温宿縣託甫汗管理區託甫汗村,維吾爾族農民教漢族農民養殖牛羊的技術,漢族農民教維吾爾族農民種植水稻和果樹的技術,在互幫互學中,大家逐漸融為一個大家庭。84歲的卡特·克然木老人説:“在村裏,幾十年了,我們的土地是交叉在一起的,房子是插花式居住的;你教我種水稻種果樹,我教你養羊發展庭院經濟;我教你做拌麪抓飯,你教我做火鍋麻辣燙,我們吃在一起幹活在一起,生產生活都在一起,就是一家人。”

温暖在傳遞

庫車縣齊滿鎮莫馬鐵日克村。侯新彥和瑪麗豔姆·吾甫爾帶着他們漂亮的小女兒來到朋友家串門。個不高曬得黝黑髮亮的小侯和白皙漂亮的媳婦一出現,大傢伙就開始調侃了——這就是拾棉花“拾”來的漂亮媳婦!

原來,2010年,侯新彥種了50畝棉花,當年棉花大豐收卻找不到合適的`拾花工,正着急時遇到了瑪麗豔姆和同伴們一起在鄰居家拾棉花。一眼就喜歡上瑪麗豔姆的小侯把撿拾棉花的價格定的比別家都高,成功地吸引了瑪麗豔姆在他家地裏拾花,朝夕相處間也成就了一段好姻緣。

“現在我們有兩個寶貝女兒,丈母孃特別寵愛她們。大女兒上國小了,這不一放假就被姥姥姥爺接去了,幾天不見,兩個老人就會想孩子們。”

在這個民風淳樸、各民族和諧發展的小鄉村裏,鄉親們同種一塊田,同吃一鍋飯。離村莊不遠的地方有一條長約一公里的“民族團結路”,雖説不是村裏的主幹道,但它一頭連着人們生活的村莊,一頭通向村民去世後長眠的墓地。維漢村民的墓地都在這條路上,中間只有一排桑樹相隔,大家生在一起,死也相望。

58歲的阿克蘇市居民艾買爾江·尤里瓦斯有一個好兄弟。阿克蘇市朝陽社區18棟一間寬敞的電梯民居是艾買爾江的家,桌上擺滿了饊子、民族糕點和各種水果乾果。“這都是我大哥拿來的。”他口中的大哥,是原來社區未改造前棚户區裏的老鄰居李德奎。20年前一天傍晚,李德奎的老婆心臟病發作要送去醫院,天寒地凍加上又是城鄉接合部,半天都沒有攔上一輛車,心急如焚的李德奎攙着患病的老婆無法行動。路過的艾買爾江看到了趕緊跑出去攔了個出租車過來,幫助李德奎把老婆送到醫院搶救。

因為住處不遠,從此之後,兩人就成了好鄰居好朋友,你幫我助來往密切。2004年,艾買爾江的老伴生病去世了,看到一個大男人帶着三個兒子艱難維生,李德奎更是心裏牽掛放不下了,“我這個大哥冬天幫我拉煤取暖,經常給家裏買米買面,資助我娃娃上學。20多年過去了,我們早就成了異姓的兄弟。”艾買爾江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