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愛好

中秋節小報手抄報內容

愛好8.44K

現如今,大家總少不了要接觸手抄報吧,通過手抄報的製作能有效鍛鍊我們蒐集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手抄報才是好的手抄報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秋節小報手抄報內容,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節小報手抄報內容

中秋節小報手抄報內容

中秋節小報手抄報內容 第2張

中秋節小報手抄報內容 第3張

中秋節小報手抄報內容 第4張

中秋節小報手抄報內容 第5張

中秋節小報手抄報內容 篇1

1、趁着中秋佳節的喜氣,趁着閤家團圓的甜蜜,趁着圓月當空的美意,對父母,對朋友,對親人,對愛人,對自己勇敢的説930吧,就要愛,就要説出來!

2、父母之愛,讓我們感知養育的`艱辛;朋友之愛,讓我們體會牽掛的温馨;中秋佳節,獨自飄零,真情無以寄託,願短信給你帶去絲絲温馨!

3、何為中秋口中多“1”便是“中”,愁字少“心”便是秋。中秋了,給父母多一聲問候,讓父母少些操心;給朋友多一聲祝福,讓友情少些疏心。中秋快樂哦!

4、老媽,祝你母親節快樂,端午節快樂,中秋節快樂,祝你生日快樂,聖誕節快樂....祝你每一天都快樂,比昨天快樂,比我快樂!

5、每逢佳節倍思親,想邀明月致安慰。遠處的親人,你們好嗎?不能在你們身邊,心裏很想念,只能遙寄中秋節祝福短信以託思念之情,中秋節快樂!

中秋節小報手抄報內容 篇2

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説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温、台、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小報手抄報內容 篇3

廣東東莞有乞月照月爬月,以求早生貴子,除了月餅以外,楊桃、芋頭仔都是常見的食品。由於菱角現在比較難買,已經比較少見。祭月,即拜祭太陰娘娘,在香港,會有人到公園燃燒蠟燭;此外,亦有些地方的習俗會向長者或後輩送贈豬仔餅或長壽麪。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

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説: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説是隻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説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浙江東部:此地風俗全國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中秋節是在八月十六,而非八月十五,並且傳統上名稱也是直接叫“八月十六”,與端午、重陽、冬至不同。

中秋節小報手抄報內容 篇4

每逢到了那天,奶奶就買來雞鴨魚肉用來祭灶,往上面貼圓形的紅紙,往佛台前燒紙錢。佛台前擺着一對蠟燭,插着香,一團火在鐵盆裏燃燒着,奶奶則在一旁不斷添紙,直到化為灰燼。屋裏煙霧瀰漫,可我們還得向佛祖磕頭。

到了晚上,飢腸轆轆的我們迫不及待想吃月餅,由於爸媽今天休息,所以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月餅會有種興奮洋溢的感覺。奶奶切開了一個大月餅,首先她把兩份月餅擺在了灶台上,然後拜了拜,終於開始吃了…當我們吃得差不多的時候,就要出去放紙燈了。

在中秋節放紙燈,是姐姐想的點子。這個程序,是一件十分爛漫的事情。奶奶拿出了幾張五顏六色的大彩紙,她將厚厚的紙放在手中搓來搓去,讓紙變得柔軟起來,這樣可以折起來方便些。我們在一旁馬上拿出了蠟燭,點上了火,蠟燭便燃燒起來。心靈手巧的奶奶三下五除二就把紙折成了一隻較大的船。我們接過紙船,往它的下面和側面均勻地滴上了蠟燭油,然後將另外小巧玲瓏的小杯子狀的'蠟燭放在了紙船的中間。一家人就到河邊放起了紙船,火光照亮了紙船,在水中漸漸漂去,我們都閉上了眼睛,默默許願……

之後我們聚在陽台上,望着夜空中的圓月,吃着月餅,説有關於中秋的美麗傳説,猜有關嫦娥的歇後語……。就這樣,我漸漸地睡着了。

每一次的中秋節,都因為這些習俗而特別有意義!

中秋節小報手抄報內容 篇5

八月十五正是那中秋節,正是那一年最快樂,也是涼爽的一天了,一年辛苦勞動結出的果實,最後終於可以品嚐果實的甜美,歡度佳節。從而形成我國豐富多彩的中秋飲食風俗。

吃月餅

“中秋佳節吃月餅,”這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每當風清月朗,桂花鑽入人心之際,家家吃月餅,賞月亮,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別有一番滋味。我記得蘇東坡的詩句中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的美味糕點。有的地方過中秋節,比如江南過中秋就有點與眾不同,比如有錢人家吃月餅,貧苦人家吃南瓜的風俗。

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的風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説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名叫黃花,黃花美麗,善良,聰明。由於那年大旱,黃花的父母年老多病,經常躺在牀上,後來,黃花在南山的草叢裏發現了兩個扁圓的`野瓜,於是就把他帶回家,煮給父母吃,沒想到這瓜香噴噴,甜津津的,兩位老人吃了後食慾大增,慢慢的病就好了。黃花把瓜種子種在地裏,後來長出許多瓜來,因為他是從南山採來的,所以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就流傳着吃南瓜的習俗。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看着月中桂花,聞着一陣陣的桂香,喝上一杯桂花酒,全家人坐在一起甜甜蜜蜜,和和美美,歡聚一堂,以成為節日的一種享受。

中秋節小報手抄報內容 篇6

以苗族為例,中秋風俗與月亮緊密相關,按照傳統習慣,在中秋之夜要“跳月”。中秋晚上,男女老少都相聚于山林空地上,在這裏載歌載舞,舉行着熱熱鬧鬧的“跳月”活動。

相傳,苗族的古老傳説中“月亮”是一位年輕憨厚的小夥,有個年輕的苗族姑娘名叫水清,她愛上“月亮”,為此拒絕了99個小夥的求婚,並通過太陽給她製造的各種磨難,最終和“月亮”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從此以後,青年男女都會通過“跳月”,來尋找自己的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

除了風俗習慣不同,月餅的大小、口味也不盡相同,因南北文化差異,多年來每到傳統節日南北之爭從未消停過,從甜粽子到鹹粽子,從甜豆漿到鹹豆漿,從豆腐腦到甜豆花等等,而一到中秋,月餅就會被推上風口浪尖。

甜月餅還是鹹月餅

北方愛鹹,南方喜甜,就像飯菜和甜品,月餅的使命對南方人和北方人來説是不同的',這跟甜鹹粽子的歷史遺留問題比起來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吃月餅是傳統文化,但今年的中秋不比往年,中秋國慶雙節同日,除了月餅之外還可以備上一些零食,沒有鹹甜之爭,和和氣氣過節。將鹹香肉鬆和新鮮雞蛋相互混合,讓香軟的蛋仔燒入口嚼勁十足,香軟彈牙,每一口幸福感都來自精選原料和用心烘焙,可甜可鹽的拔絲蛋仔燒,鹹香酥脆,鹹甜適宜,巧妙地中和了南北差異,不管愛鹹還是喜甜,都會喜歡上這款味道!

中秋節小報手抄報內容 篇7

今天是中秋節了,我和爸爸媽媽去了姥爺家,我打了一會遊戲,大家一起吃完晚飯後,我就和媽媽去看中秋節的月亮,我發現月亮非常亮,也非常的圓,我還發現月亮上有隕石碰撞形成的小黑點。

等我們看完月亮回來,姨媽打開了一盒月餅,我吃了一個,覺得月餅太甜了,都有點膩了,然後我把剩下的一點給媽媽了。後來又和哥哥下了一盤象,就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今天是中秋節,是全家團圓的`日子。

中秋節的夜晚,我和姥姥媽媽來到了樓下,看見了有人提着大包小包匆匆忙忙的趕路,我想他們可能要回去跟親人團圓。我抬頭一望,看見了月亮,它像一個明鏡,也像一個大月餅,還像一個大玉盤,金黃金黃的。這使我想到了嫦娥,玉兔,嫦娥正在梳粧,玉兔正在追它的影子呢。我們走着走着,發現月亮也跟着我走,過了一會兒,我發現月亮不見了,於是我東張西望地看,忽然他又從兩個樹的中間冒出來,原來他是跟我們玩兒捉迷藏呀!今天是中秋節是大家團圓的日子,可是我們家沒有團圓,因為爸爸沒有回家,他在外地沒有回來,可是月亮只有一個,我和爸爸都看着那輪明月就會想到對方的。詩中有一句話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現在我明白她的意思了。雖然我見不到爸爸,可是我想爸爸正在望着那輪明月思念我們,我也望着那輪明月思念爸爸。

中秋節小報手抄報內容 篇8

中秋祭月

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全國各地也有不同,但是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其中吃月餅習俗最為普遍。

中秋節吃月餅

我國城鄉羣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中秋節借月餅寄託對團圓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