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報告

關於大學生學生實習報告3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學生實習報告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大學生學生實習報告3篇

大學生學生實習報告 篇1

通過這次實習,我覺得我收穫很大。這次實習使我明白走向社會工作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在以後的工作中,我一定會珍惜機會,爭取將工作做得更好。我在這次任務中擔任檢驗員,雖然任務算是最輕的,但重要是熟悉各個部門操作流程。主要方面有:

①、各崗位車間的標準程序規章。

②、設備儀器工具的使用。

③、原料輔料檢驗入庫發放記錄。

④、關鍵工序主要瓶頸。

⑤、不同環境下生產產品的檢驗。

⑥、檢驗記錄。

通過這次實習,幫助我樹立藥品生產反應是中心、工藝是主體、設備是環境、檢驗是條件的思想,使我認識到藥品生產是按工藝和檢測兩大主線來實施的。通過這種普遍聯繫的整體、部分、整體的思維方法和認識過程,使我學到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法。提高動手、觀察、分析、綜合等四種能力,促使生產能力的提高落到實處:動手能力是收集畢業設計資料與素材的首要能力。觀察能力是生產能力強弱的直接體現。分析能力是前兩種能力的發展。綜合能力是前三種能力的總括和提高。

我這次畢業實習的題目是《青黴素的工業生產及相關影響檢測》。青黴素由真菌產黃青黴產生的。青黴素的生產目前主要用微生物發酵法進行生物合成。很少數亦可用化學合成法生產。此外還可將生物合成法制得的青黴素用化學或生化方法進行分子結構改造而製成各種衍生物,絕大多數青黴素是針對新藥物開發的,因此人們總希望在發酵過程或其後的工藝過程中努力提高其產率。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發酵條件對青黴素發酵的影響,為調控生產青黴素提供最佳的發酵條件,和縮短生產週期,提高產量提供科學依據實習的開始通過對青黴素生產工藝的文獻檢索,對整理資料的認真學習和分析,掌握了青黴素的一般生產工藝流程,並有針對性的瞭解了青黴素的生產環境,生產狀況有了實質性的認識。通過實習期間對不同ph值温度最適時間生產的青黴素進行管碟法檢測。而系統的認識到了青黴素質量檢驗。通過不同環境生產青黴素為調控生產青黴素提供最佳的發酵條件,和縮短生產週期,提高產量提供科學依據。最後查閲青黴素的主要用途。瞭解到臨牀上主要用於革蘭陽性球菌例如鏈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等的感染。和用於分子生物學研究

這次實習對我來説收穫非常大,真是學有所用,我可以把以前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使我對我所學的專業技術有了更大的興趣,也學到了一個科研工作者應該有的態度,就應該是腳踏實地,吃苦耐勞。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要積極主動學習老師同學的優點和長處。本次實習相信對我以後的工作會有很大幫助,是我走向社會的最後一堂很有意義的實踐課。最後,我感謝學校給我這次實習的機會以及精心指導和鼓勵我實習的馬金柱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大學生學生實習報告 篇2

緊張而忙碌的實習生活結束了,回顧前兩個月的實習生活,感慨頗多。人生總有許多的第一次,而出為人師,對於師範生的我而言則是既具有挑戰,頗具誘惑的事情。20xx年3月16號,我懷着興奮的心情來到了我的母校,棗莊市滕西中學,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教育實習,實習期間的點點滴滴,酸甜苦辣,讓我體驗到太陽底下最光輝最崇高的事業的艱辛。在實習學校有關領導和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大學課堂上所學的實際知識與理論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認真開展教育工作和班主任實習,認認真真,踏踏實實,任勞任怨,我付出了很多,但也收穫了很多。在實習階段,我從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大學生到一個能在課堂上講課自如的準老師;從一個沒有經驗的大學生到一個對平行班有一定處理能力的班主任,這一切無不見證着我付出的每一份耕耘所得到的收貨。

一:實習之初

為什麼要安排實習?剛開始我覺得學校多此一舉。以前我總覺得做老師很簡單,只要把數學內容知識教給學生,把他們理解消化了就可以了。老師的任務遠遠不止這些,除了把課本知識教給學生還要教會學生自己學,傳授他們學習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教會他們做人,在他們成長中協助他們,塑造健康的人格,引導他們更高層次的追求。老師面對的不僅僅是學生一個人,還要面對他們的父母。父母對子女的要求高,當然對來時的要求更高。很多時候老師從講台下來,的不是因為老師自己不行,而是學生的家長認為老師不行。所以説老師的責任很沉重。

二:聽課 備課 上課

(一)聽課

聽課是教育實習中最基礎的階段,教育實習的第一個實習工作就是實習。我所聽的是七年級三班高秋燕老師的數學。實習剛開始我就開始了我的聽課任務。第一次聽課,高老師在講多項式的乘法,由於是第一次聽課,坐在教室最後邊有點不習慣,注意力並沒有集中在老師整堂課的教學設計上,而是以學生的身份聽的,所以一節課下來並沒有多大收穫。課後,高老師看我的聽課本上並沒有記些東西,也看出了我的困惑,於是細心知道我怎樣聽課。後來我才知道,聽一節課,不但要聽老師所要講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聽老師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流程,教師的語言,教態,與學生的互動技巧,以及這堂課學生的反映情況。

帶着高老師對我的指導,我進行了第二堂課的聽課,這堂課內容精煉,節奏緊湊,課堂氣氛活躍,讓我耳目一新。通過聽課我注意到,先是學生在課堂上學懂了什麼解決了什麼問題,其次是教師對重難點的分析和處理,最後是師生交流情況。

(二)備課

我以前一直以為,做老師只要在課堂上能説會道就行了,但事實上並不是我想象的那麼簡單,要想講好一節課,要做很多的準備工作。這就有點像演員在舞台上表演,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首先上好課先備好課,,做好充分的準備,自己把教學內容吃透,這樣課堂上才能應變自如。

在開始備課時,我一般都把上課時的每句話都寫出來,然後拿給高老師修改,高老師會詢問我關於這節課的看法,老師再給與指導,最後在空教室試講好幾遍,老師再提出些意見。第一次備好課講課時,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在備課室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由於不太瞭解七年級四班學生的具體情況,所以在備課時一些學生的反應沒有充分考慮到,以至於講的不是很順利。再有就是,在備課時一定要仔細分析本節課的重難點,並在教學中做相應合理的處理,讓學生真正學懂學會。然後上課之前就應該把自己所講的內容自己過一遍,把可以考慮到的情況都加進去。

大學生學生實習報告 篇3

實習時間: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實習地點:

1.地形圖測繪實習地點:

2.地形圖識圖實習地點:

實習小組信息:

組別:地球科學學院011081班測量6組

指導老師:XXX

組長:xx

組員:xx、xx、xx、xx、xx、xx

組員分工:

選點與跑尺:xx、xx

觀測與讀數:xx

記錄與計算:xx、xx

描點與繪圖:XX、XX

特説説明:因12月18日武漢大霧,無法進行測繪工作,故原定於18日進行的測繪實習改為識圖實習,19日繼續進行測繪實習。實際日程安排為16、17、19三日進行測繪實習,18日進行識圖實習。

一、實習目的與要求:

測量學實習是測量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使學生鞏固、擴大和加深從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獲得實際測量工作的初步經驗和基本技能,進一步掌握測量儀器的操作方法,提高計算和繪圖能力,對測繪小區域大比例尺地形圖的全過程有一個全面和系統的認識,會認識地形圖,能夠根據給定的地形圖在實際中尋找到圖上所示的點,並在實習的過程中增強其獨立工作與團隊協作意識,為今後解決實際工作中的有關測量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通過本次實習應達到如下要求:

1. 掌握經緯儀、視距尺等測量儀器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地形測圖的基本方法,能夠具有初步測繪小區域大比例尺地形圖的工作能力;

3. 能夠根據給定的地形圖在實際中尋找到圖上所示的點;

4. 各小組分工明確、通過合作完成測量任務,增強獨立工作能力與團隊協作意識。

二、實習任務及內容:

(一)小區域大比例尺地形圖的測繪:

1.測區: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龍泉山地球科學學院011081班測繪區域

2.任務:通過3天的地形圖測繪實習,每小組要取得200個左右的測點數據,並根據得到的數據完成一幅比例尺1:1000,等高距2 m 的20 cm*20 cm的地形圖。

3.內容:

(1)校正儀器(經緯儀),工具及用品的準備(包括測量記錄計算手簿、2H繪圖鉛筆、三稜尺、半圓儀、圖板、膠帶等基本物品);

(2)按照使測繪更加方便、有效、快捷的原則,根據測區位置,在圖板上佈設控制點;

(3)過程:

為期3天的測繪實習是在江夏區的龍泉山進行。這裏的山算不得山,站在這山測那山,高差不過幾米,地形圖居然可以用等高距為2米的等高線來描繪。山上的植物只有三種--枯草、高矮不同的樹和最難纏的荊棘。對於我們的測繪而言,草是極具積極作用的,它們可以為我們的休息提供軟墊。而樹具有極強的阻擋視線的作用,需要強調的`是,這裏的手機信號也受到樹兒們的強烈阻擋,以致於山間迴盪着彼此聲嘶力竭的呼喊。至於萬人的荊棘,它不僅刮壞了弟兄們的衣服褲子,劃傷了同志們的手,還嚴重阻擋我們前進的道路。

控制點是已知高程(海拔)的點,我們需要在這些控制點上架設經緯儀,以它們為基準來測它與其他位置點的高差,進而推算位置點的高程(海拔)。因為控制點的個數有限,尤其是位置好的控制點更是稀少,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搶佔有利控制點的意識與衝動。只有如此,我們的測繪才會更加高效。實習的前一天,所有人都在搶佔有利控制點上做了充分準備。

第一天,大家都沒有一點經驗。到達指定區域後,各組殺向各方,去尋找前一日展在圖上的控制點。不論是基地班、地質一班還是地質二班,絕大部分的人都在基地班的位置尋找控制點,而基地班的點對於我們是沒有意義的。我延着似乎有人走過的小路獨自前行。在路邊發現了“地大I17”,短暫的興奮後,我繼續前行,I17並不是我們要找的點。走了大約80米,“地大I15”的樁子又一次吸引了我,但它同樣不是我的目標。旁邊的山上似乎有片草叢,那裏或許有控制點吧。看了看周邊,還沒有人跟上我,略加思索,我決定上山。拿着圖板,穿過了一片荊棘,累得滿頭大汗,終於到了山頂。這裏果然有點,“地大I05”,這不是我們的點。又一次抬頭時,我已經看不到地大的人了,判斷了一下方向,下山。可是我找不到上山時的路了。沒路了怎麼辦,開路唄。戴好手套後,我用20分鐘開了一條路下了山,到了主路。“地大I40”也是這樣找到的,它在I15對面的山坡上。估計這座山上還會有控制點,我就爬了上去。這時的我已有些疲憊。站在山腰上休息了一下。突然,下面的一片草叢裏的一塊大石頭吸引了我。經過一番與荊棘的鬥爭,我到了那個地方。這裏果然有控制點,“地大I13”,它依然不是我們6組展在圖上的點。

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很容易就能做成的,就連召集全組的同志都是如此的困難。在幾乎喊啞了大家的嗓子後,我們7個人總算湊齊了。對前一段的尋點做了短暫總結,我們決定在控制點旁邊架設支點,代替控制點。實際證明,這是多麼英名而偉大的決定啊!這次會議成為了6組測繪全程的轉折。一切就緒後,已經10點多了,離當日結束測繪時間還有2個半小時。經過我組同志的全力奮戰,我們後來居上,當日測得50個點,為後兩日測繪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於我組對困難預計不足,導致全組成員在當日的實習中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找控制點上。當日測繪工作結束後,我們6組成員聚在一起交流了經驗,並對第二天的測量做了更加具體的安排。大家相互鼓勵,要在後兩日的測繪工作中發揚今天我組在找控制點的過程中表現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高質量地完成測繪任務。

12月17日早,大家吃過飯後坐中國地質大學校車又一次前往龍泉山。沿途的景物已經變得熟悉,大家都沒有了前一天的好奇,各自拿着圖板和記錄本為即將開始的工作做着積極的準備。40分鐘後,我們到達龍泉山。一下車,我們測量6組按照事先的安排不跟隨大部隊,直接前往我們的控制點--“地大I06”。I06的位置是在兩個山之間的鞍部,周圍高樹較多,短暫地商量後,我們果斷地放棄了它,決定在其附近視野更加開闊地地方建立支點I06-1。將經緯儀對中整平、消除視差後,我組的測繪工作正式開始,大家立即投入工作狀態。負責選點跑尺的朱令和崔永國同學先是圍繞着I06-1樹立視距尺。我讀取的數據經檢驗出現多次出現“零誤差”。負責計算的辛悦和孫軍同學也加快了步伐,一組組數據很快傳遞給負責繪圖的江曉斌和劉超同學手裏。整個小組緊張而忙碌。I06-1的支點位置之優越,視野之開闊很快得到驗證。我們在這裏所能測到的最遠的點就是011081班測繪區域的邊緣。在中午補給的時間,組長召集全組交流上午工作經驗,負責各項工作的組員都提出了相應建議,決定接下來先繼續在I06-1進行測繪,結合上午描出的圖上點的位置,在測區邊緣進行補點,然後轉到“地大I16”控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