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報告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通用12篇)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質地貌實習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通用12篇)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1

一. 實習目的

1、通過野外實習和實地地貌及水文觀察,理論結合實踐,掌握各種地貌類型的基本形態、基本特徵、物質組成、發育過程和演化歷史。

2、瞭解不同水文條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規律,小流域地貌的發育,空間組合規律。

3、培養野外觀察、動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

二.實習地區地貌概況簡介

地點:浙江省富陽、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區

時間: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處於浙西山地與長江三角洲平原的銜接地帶。地勢西高東低,絕大部分為構造剝蝕地貌,遊客費為三個地形單元:外圍峯絲,主要由泥盆系砂巖組成,高度300-400米;內圈山體,如玉皇山,由石炭-二疊系石灰巖組成,高度200米左右,巖溶地貌發育;北部孤山、葛蛉、寶石山由侏羅系火山碎屑巖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間。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組成,其分佈或近西湖、或濱湖面呈橢圓形,南北伸長3.3公里,東西2.8公里,周長為15公里,水面面積月5.6平方公里。

錢塘江呈“之”字形流經杭州市城區的東南側。

杭州地區大地構造處於揚子準地台錢塘台褶帶,杭州西湖地區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復向斜內中生代斷塊隆起區,包括市區在內的杭州市東北地區的平原是中生代斷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後,地層發育齊全,巖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複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於現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定。區內地層出露和巖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複雜而地貌類型多樣,有火山熔巖地貌、構造地貌、巖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構成了杭州地區獨特的地域綜合體。

三.實習內容

20xx年8月30日 九溪十八澗途中

九溪十八澗源頭在龍井村一帶,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漏斗狀盆地。該盆地的四周山嶺基本上由砂巖組成,只在東北角靠近龍井泉處出露了石灰巖,巖層傾向北東,與地形坡向趨近一致。巖層層面裂隙及節理髮育,一條北東方向延伸的斷層正好穿過龍井寺,這些都成為龍井泉的導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龍泓澗和九溪分水嶺“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於水的彙集。西面棋盤山集水面積較大,植被茂盛,有利於地表水入滲補給地下水,這些因素就是形成龍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於這種特殊的地形,無數細小的水流都彙集向盆地中心部分彙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澗”。我們所觀察的階地在九溪十八澗這一實習路線中。階地是當某一地區由於河流下蝕,過去不同時期的谷底相對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階梯狀分佈在谷坡上形成的。該階地位於療養院門口,為基巖、礫石結構的基座階地,這種階地以基巖為基座,基巖頂部覆有河流沖積物,它的形成是由於構造抬升,河流下切,並切過原先河谷底部。上圖中的階地下部基巖為康山羣的石英砂巖。礫石層約有80釐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礫石均有一定磨圓度(二級磨圓度),表土層約40釐米厚,上面為保護和改善環境已經種植了毛竹等植被。

20xx年9月1日 富春江流域(新沙島)

新沙島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灘,它並不位於主流線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時稱之為雛形心灘當上遊河道河勢有利,河流經常交替地衝刷河道,而不直接衝擊雛形心灘,該心灘就有可能逐漸穩定和漲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為心灘。心灘的組成物質和雛形心灘一樣,多為河流所挾帶的較粗的牀沙質。心灘前端流速較大,易受沖刷,尾部流速較緩,有利於粗砂落淤而使心灘向下遊加長,逐漸發展為淺灘,洪水期間細粒物質在淺灘上沉積,平水期淺談接受河流沖積物在其上堆積,形成了我們在洲頭沙灘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迴二元結構。由於富春江大橋的修建使得洲頭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對洲頭的侵蝕速度加快,為阻止洲頭後退,沙灘上有一些木樁,同時種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邊沙灘可以觀察到潮灘上有很多氣泡沙結構,這是由於漲潮時潮水將部分水壓入海灘,同時空氣也被壓入,退潮後空氣冒出所形成的。此外還有很多泥球(右圖),具有黏性,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塊碎裂,其中沙被水流沖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狀形成的。除了泥球,還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狀的泥,這是一種灘角(間)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近沖走沙,泥被沖蝕後形成的外形。

20xx年9月2日 分水江地區

分水江為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於臨安天目山,全長165.2千米,上游臨安境內幹流稱天目溪,進入桐廬境內稱分水江,集水總面積3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1.8億立方米。富春江在平面形態上為微彎型與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動力條件以徑流為主,河牀相對穩定。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2

一、實習概況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了配合地質地貌學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並且使同學們對所學地質地貌學知識有更感性的認識,鞏固教學成果,20xx年7月13日,我們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01級的同學在高老師和劉老師的帶領下,到全國首批旅遊城市之一的肇慶七星巖地區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地質地貌實習。儘管只是三天的時間,我們的地質地貌知識也相當有限,但是在已經掌握了當地詳細地質地貌情況的高老師和劉老師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加上不少學者之前做的調查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地瞭解掌握了當地的地質地貌情況,並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同時也通過實踐,驗證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本次實習從7月13日開始,從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出發,途經中山,江門等市,中午到達高要市,實習考察正式開始,首先在西江南岸卸煤碼頭考察滑坡和河流階地,再經西江大橋抵達肇慶市,下午到北嶺考察洪積扇,最後是到東崗村觀察並討論了當地衝積平原與洪積扇之間的過渡地貌。14日考察重點在七星巖風景區的地貌考察,主要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幹溶洞,斷層帶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峽東岸的北嶺背斜,總結了實習成果,下午離開肇慶返回珠海,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實地考察。

二、實習內容

7月13日早上,我們乘車出發,所經過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沿着珠江三角洲的邊緣開闢的。南方多丘陵,沿着三角洲沖積平原的邊緣建設公路難度一般都較低。公路兩旁可以看到低矮的丘陵,這些丘陵的巖石大多已經風化成磚紅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巖保存下來。而正是由於肇慶的基巖出露狀況比較好,所以我們選擇它作為地質、地貌實習的基地。

整體上來看,肇慶七星巖地區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沖積平原,肇慶七星巖喀斯特丘陵就是位於這個平原上。下面我們就三天實習所考察的地貌類型來分類來説明肇慶七星巖地區的地質地貌狀況。

1.滑坡與侵蝕階地

坡面上大量土體、巖體或其他碎屑堆積,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稱為滑坡。滑坡是山區建設中經常遇到的一種自然災害。

7月13日早上我們從珠海出發,首先到達的第一個實習地點是處於西江南岸西江大橋東側的一個小卸煤碼頭,也稱上南岸,屬於半埋藏階地。

上南岸是一個潛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沒有再次滑坡的趨勢和跡象。該地區在20年前發生過一次大滑坡。1983年12月16日晚上約9時至11時該地發生一般性規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發時該處卸煤碼頭上有四個民工在小屋內睡覺,後來只有一人逃脱。據講,滑動是首先從下面開始的,後來才看到上部滑動,由此可分析判斷此滑坡屬牽引式或稱拖帶式滑坡,廣東地區的滑坡多是這種小型滑坡。

此滑坡範圍在130m—140m內,滑動後滑坡體伸入西江,由於規模較小,所以沒有造成西江淤塞。造成此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該地處在西江凹岸,受凹岸侵蝕使土石坊減少,導致不穩定。

(2)滑坡體上部原本有一蓄水池(現已填平),與山體旁的西江距離不遠,水的下滲對滑坡體的滑動起了潤滑作用。

(3)該地原本的卸煤碼頭比較大,卸下的煤多,加大了滑坡體的負荷,促進滑坡的產生。

(4)滑坡體由第四紀粘土組成,是鬆散的堆積物,容易產生滑動。

該滑坡滑動後形成了4-5個滑坡階地。如今的滑坡體由於採山造石和植樹造林等原因已經看不出,只有滑坡壁依然可見。

2.河流階地

河流階地是洪水不能淹沒的原先谷底地形,即常態階地。這裏的洪水不是一般洪水 ,而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原先谷底必須有殘留沖積物,如果河流谷坡僅有階梯狀的巖石坡面,可稱之台地或古剝蝕夷平面,它不一定是河流形成的。

肇慶市西江河谷地貌橫剖面圖

階地的類型有常態階地(或階地)、半埋藏階地和埋藏階地,其中後兩種是階地變形的結果。

(1)常態階地分佈在河流上游或源頭區。如鑑江信宜、漠陽江春灣、北江韶關,是洪水不能淹沒的階地,故稱常態階地,簡稱階地。

(2)半埋藏階地是原先的第一階級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構造下沉,而與全新世堆積的高河漫灘類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沒的階地,主要分佈在中下游沖積平原,如肇慶市西江與七星巖之間的地貌即為第一級半埋藏階地。

(3)埋藏階地是半埋藏階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漸被全新統覆蓋形成,分佈在入海三角洲,這是最高和最年輕的埋藏階地。

上文所説的滑坡歷時一個多小時,形成四五個台階。如今的公路就修在一級階地,朝上是三級階地。階地是河流歷史時期的河漫灘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鵝卵石可以判斷。

沿西江邊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級階地,在第四紀,此處曾是西江河漫灘,後來由於構造運動使河漫灘抬升,形成現在的二級階地。此現象體現了西江是擺動的,河流是下切的,兩岸是抬升的。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3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與任務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基本教學實習環節。通過此次實習,使同學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並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學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使學生對地質地貌學有一個感性直觀地認識,鍛鍊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

通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並瞭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徵,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並能做出合理的推算當地的地質演變歷史。

2、實習概況

實習地點:xx自然保護區

xx自然保護區位於青島即墨市城區西側,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公園內以海拔231米的xx為最高主峯,大山、寶安山、團山及長嶺等幾個側峯拱衞在周圍。山雖不雲高,峯雖不屬秀,然而這裏豐富而又獨特的地質現象,卻使其在地質保護、科研、旅遊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

實習單位: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20xx級

實習時間:20xx—12—31

二、實習內容

1、xx自然保護區概況

xx自然保護區是1994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青島即墨市城西4公里處,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學地質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於一體,充分體現了xx文化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

xx自然保護區是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區內含有柱狀理石柱羣、硅化木羣、沉積構造、接觸變質帶及古脊椎動物化石等豐富的地質遺蹟,被地質界稱為“袖珍式地質博物館”。區內地質遺蹟不僅豐富,而且十分獨特,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淺粗麪火山巖柱狀節理石柱羣是世界“三大石羣”之一,高26米,寬150米,單株獨立、巍巍壯觀,可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現已發現並保存完好的有26處,最大的一株長16米、平均直徑0。8米硅化完全、年輪清晰實屬罕見;維妙維肖的沉積巖包卷層理和交錯層理勝似一幅山水畫,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巖,展現了火山爆發的烈焰對地質的改變,給人留下了對大自然的感歎。

2、xx地質地貌概況

xx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晚期的火山運動奠定了xx的基礎。通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xx複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xx獨特的地質遺蹟,較全面的揭示了膠東半島及山東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展過程。

xx地層的形成為早白堊紀早期,其區域地層劃分屬萊陽羣曲格莊組。其巖石類型分別由沉積巖和火山巖組成,其中藴藏着較豐富的硅化木和獨特的安山巖柱狀節理,從而形成了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xx自然保護區由主峯xx(海拔233.1米)、西峯大山(海拔211.1米)、小峯寶安山(海拔I45米)、團山(海拔I26米)和長嶺組成。自南、北兩側遙望,xx、大山二峯並峙狀似馬鞍,其地貌類型屬剝蝕準平原上的殘丘地貌,山體圓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間,最高部位在保護區南側,海拔300米左有,相對高度達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帶,山西坡延至信村嶺,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峯山(又名小龍山),山東坡延至陳家河東嶺,均屬低窪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殘丘周圍之沖溝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護區範圍內無較大河流,只有數條季節河及山北坡截溝堵流形成的幾個小型水庫,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於xx潛粗麪火山巖結構構造特徵,使其具有較強的抗風化能力,再加上斷裂構造等因素,在周圍沉積巖層逐漸侵蝕夷平的狀態下形成孤立殘丘地貌,使之具有山雖不高卻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護區內地層單一,出露地層為白堊系萊陽羣,主要巖性為紫紅、黃綠色中細粒長砂巖、含礫砂巖夾砂礫巖、鈣質粉砂巖、偶夾砂巖。特別是經多年採石,開挖揭露出了xx綠色次火山巖柱狀節理,形成了若干筆直挺拔柱狀節理形態的人工露頭景觀,俗稱“石柱羣”。同時xx山體是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是豐富的地質資源集中於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3、實習內容

xx硅化木

我們的站就是xx極富盛名的——xx硅化木。

目前在xx四周發現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處,這些遠古時代的樹木經過硅化反應形成了現在的化石。早在1·3億年前,xx地區曾為“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有大量樹木,其中部分樹木死亡後在本地或異地被掩埋起來,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發生硅化反應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xx西北麓發現的最大的一株被鑑定為南洋杉,樹幹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樹根、疤節、年輪清晰可見,非常罕見。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羣落是xx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重要保護對象。儘管國內有不少有關硅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佈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羣尚不多見。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內也有零星發現。

xx石林

xx盛產安山玢巖,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巖漿湧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質建築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巖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的節理,柱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xx石林”。

據專家考證,xx石林一億多年前由火山噴溢的安山巖漿冷凝收縮而成。安山巖呈灰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純淨,是一種高級建築雕飾材料。山之西南因巖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形柱狀節理,柱體截面直徑一般在1.0-1.5米間,柱體長30米,柱體筆直挺拔,排列整齊,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為壯觀。此類柱狀石林多發育於玄武巖中,一般呈六稜或五稜柱狀,而xx石林可發育於安山巖中,且呈四方形,這在地質學上較為罕見。就其價值而言,xx石林規模比南京六合縣石柱規模更大,亦更宏偉壯麗,可與美國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狀節理玄武巖體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狀節理石柱羣組成的xx石林前面,人們似乎能從中探尋出發生在1·1億年前的火山活動的場景。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即墨地區火山活動強烈,以即墨城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許多火山錐,火山噴發出的大量巖漿經冷卻收縮形成了現在蔚為壯觀的xx石林,這片高26米、寬150米的石柱羣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並稱為世界“三大石柱羣”。

沉積構造

在xx山體上隨處可見的沉積構造也是遠古時期地殼活動留下的印記。當時湖泊流水中攜帶的大量泥沙一層層沉積下來,形成現在的巖石,不同的層理交織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早期形成的沉積巖與火山噴發的巖漿接觸後,在高温高壓的環境條件下發生變質,又形成了顏色豐富、妖嬈多姿的

接觸變質巖。

xx區域內的沉積巖層屬中生代白堊紀萊陽羣曲格莊組,為萊陽羣的最上層部位。該組為河流相,山麓洪積相粗碎屑堆積,一般以中、粗粒砂巖、砂礫巖為主、兼有漫灘相或局部淺湖相的細碎屑沉積。區域沉積巖之沉積構造特徵,屬較典型的網狀河流相沉積。大型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及斜層理隨處可見。在山之北坡各採石場中沿坑壁可觀察到極好的垂直剖面,如大型泄水構造、抱卷層理、大型交錯層理等。另在xx東坡還可以同時見到向上變細和向上變粗兩種沉積層序。測量巖層產狀可以斷定,xx地區當年有一古水流,方向為自北向南。各種沉積構造宛若一幅幅山水畫,遍佈于山林之間,給旅遊、地質教學提供了一處理想場所。

接觸變質帶

由於巖漿的入侵及對圍巖的烘烤諸因素,在接觸帶部位沉積巖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觸變質作用。在xx極頂東麓可見紫色、灰色粉砂巖及細砂巖發生角化,但尚未形成角巖,以及沉巖體邊緣不規則分佈的黑色角巖。在火山巖中也可見到砂礫巖捕虜體。長達幾百米的接觸變質巖,將火山巖與沉積巖截然分開,宛如一條“黑色長龍”,極其壯觀,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及科研價值。

其他

xx是即墨西部平原地區的一座孤山,且範圍較小,故形不成其獨立的氣候特徵,它與城區及中西部地區的氣候狀況無大的差異。由於xx地區地勢較高,水資源相對貧乏,其主要水源為天然降水。

xx因受地貌、巖性之影響,土壤類型及分佈也不盡相同,大體分為山體土壤和山周土壤兩種類型。

xx的山體植被由於地形及土壤狀況,大致可分林木植被、灌木植被、草甸植被、作物植被四種類型。

xx的的自然資源包括地質遺蹟在內的礦產資源及植被資源、土地資源等。有的極其珍貴,聞名於全國乃至於全球有的非常豐富,藴藏於整個xx區域中。

xx山體間的林木主要有黑松、雪松、側柏、水杉、刺槐、合歡、火炬、拓樹及其它林木。就目前統計,它的綜合面積可達3000餘畝,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儘管這些各類林木尚在幼年時朋,但它不但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而且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調節氣候的重要作用。

三、實習心得

此次教學實習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教學實習的安排,達到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為我們日後從事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鍛鍊機會。

通過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習操作能力。實習中有許多知識課本上是沒有的,我們學到了更加明確可行的操作技術和應用理論。如何充分靈活利用自己課堂知識進行實際操作,鍛鍊自己的實習操作能力,這次教學實習給了我們一個充分鍛鍊的自己的機會。

通過着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習操作能力。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次野外實習我們不但欣賞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調查瞭解馬地質地貌的類型和地質變化,而且學習並掌握了野外地質地貌實習的一些調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們的知識應用與實習能力。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雖然非常的勞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實習後的成果心裏還是非常愉悦。這次教學實習讓我們受益匪淺。

但同時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xx旅遊開發一些不合理現象,存在着不少問題。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寶安山、團山,由於長期墾殖,過度放牧及人類經濟活動綜合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乾旱貧瘠,巖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只有赤松、櫟類稀疏分佈,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槐樹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大豐收是開發者應慎重考慮的。

目前xx的旅遊開發剛剛拉開了序幕,我們相信開發者會充分合理利用xx的天然自然資源和人類的智慧,讓xx自然保護區煥發出新的樂章,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和諧發展,造福人類。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4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與任務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基本教學實習環節。通過此次實習,使我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並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野外考察實習使我們對地質地貌學有一個感性直觀地認識,鍛鍊了我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

通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並瞭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徵,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並能做出合理的推算當地的地質演變歷史。

2、實習概況

(1)實習地點(其一):貴州關嶺花江大峽谷

花江大峽谷:關嶺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位於貴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順市西部,貴州關嶺苗族自治縣縣城西南面。東北與鎮寧縣接壤,西南以北盤江為界和晴隆、興仁、貞豐三縣相鄰。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西北起崗烏鎮的毛草坪,東南至板貴鄉的三江口。全長79公里,平均寬3.8公里,面積300平方公里。共分為5個景區,即夾山景區、鐵索橋景區、下瓜寨景區、盤江橋景區和古生物化石景區。

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主峯舊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區最低點是北盤江和打邦河的交匯合處,海拔僅370米。山高、峽深、水急、壯美的自然景觀與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神祕久遠的海百合、龍化石構成“雄奇、宏大、險峻、神祕”的鮮明特色,這裏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碳酸巖石出露分佈廣泛,巖溶面積92%。巖溶極為發育,形態類型多樣,峯林、峯叢、孤峯、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窪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態的鈣質一應俱全,形成貴州喀斯特地貌類型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巖溶景觀博物館。

(2)實習單位:09級環境與生命科學系地理科學專業一班 姓名:王斌 學號:08120901003

(3)實習時間:20xx年6月5號——20xx年6月10號

(4)實習器材;地質羅盤,地質錘;放大鏡,皮尺等

(5)指導老師:莫世江教授、丁衞紅老師等

(6)實習分組:09地理(1)班第一組

(7)實習路線;畢節學院——安順市——黃果樹瀑布——關嶺縣城——關嶺國家地質公園——花江大峽谷——興義市——萬峯林——石林——織金洞——畢節學院

二、實習內容

1、花江大峽谷地質地貌概況

地球的裂縫——花江大峽谷地處貴州高原南部,向廣西低山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在地質構造上位於楊子台褶帶中的黔南古斷褶來之西部,出露地層中三疊紀地層分佈廣泛,巖性以碳酸巖層為主,這是形成巖溶地貌的基礎。經過多次造山運動,地殼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積物中碳酸鈣含量高,經水的溶解和風化剝蝕,發育成各種奇觀,如溶洞、奇石等,這些奇觀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峽谷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奠定了其發展演化的基礎。通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大峽谷複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其獨特的地質遺蹟,較全面的揭示了該區域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展過程。

該區域地層的形成為早白堊紀早期,其巖石類型分別由沉積巖和火山巖組成, 形成了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2、喀斯特發育情況

花江大峽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碳酸巖石出露分佈廣泛,巖溶面積92%,號稱貴州省境內喀斯特地貌類型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巖溶景觀博物館。巖溶極為發育,形態類型多樣,峯林、峯叢、孤峯、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窪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態的鈣質一應俱全,形成貴州喀斯特地貌類型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巖溶景觀博物館。

3、該地區喀斯特地貌形成條件和發育的主要因素

(1)巖石的透水性:水滲入可溶性巖石內部是加速巖石溶解和地質作用的重要因素.

(2)地下水的運動: 地下水排水條件好,交替作用強,喀斯特發展速度快;地下水運動緩慢,則情況相反,溶解的碳酸鈣不能及時帶走,停滯的地下水很快成為飽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蝕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淨水溶解能力是比較低的,當水中合有碳酸時,溶解能力加強。 自然界碳酸的很多,主要來自空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層中各種生物化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水的化合。此外,氣候和巖石成分、結構、產狀、厚度等,對喀斯特的發育也有很大的影響。

4、沉積構造

在大峽谷的山體上隨處可見的沉積構造也是遠古時期地殼活動留下的印記。當時湖泊流水中攜帶的大量泥沙一層層沉積下來,形成現在的巖石,不同的層理交織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早期形成的沉積巖與火山噴發的巖漿接觸後,在高温高壓的環境條件下發生變質,又形成了顏色豐富、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巖。

5、地質構造

在花江大峽谷一帶進行實地的考察,觀察該區域的初露巖石的形狀,結合書本已學的地質學知識,可以形象的進行如下概括:

地質構造主要分為兩大類,四小類:

一是褶皺,包括背斜和向斜兩種形態;其中巖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彎曲的是向斜。

二是斷層,包括地壘(斷層上升巖層)和地塹(斷層下降巖層)兩種。

6、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必須進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為地磁的南、北兩極與地理上的南北兩極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點的磁北方向與該點的正北方向不一致,這兩方向間的夾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點磁針北端偏於正北方向的東邊叫做東偏,偏於西邊稱西偏。東偏為(+)西偏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計算,公佈以備查用。若某點的磁偏角已知,則一測線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關係為A等於A磁加減磁偏角。應用這一原理可進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時可旋動羅盤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盤向左或向右轉動,(磁偏角東偏則向右,西偏則向左),使羅盤底盤南北刻度線與水平刻度盤0--180度連線間夾角等於磁偏角。經校正後測量時的讀數就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測量

是測定目的物與測者間的相對位置關係,也就是測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從子午線順時針方向到該測線的夾角)。

測量時放鬆制動螺絲,使對物覘板指向測物,即使羅盤北端對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進行瞄準,使目的物,對物覘板小孔,蓋玻璃上的細絲,對目覘板小孔等連在一直線上,同時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待磁針靜止時指北針所指度數即為所測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針一時靜止不了,可讀磁針擺動時最小度數的二分之一處,測量其它要素讀數時亦同樣)。

若用測量的對物覘板對着測者(此時羅盤南端對着目的物)進行瞄準時,指北針讀數表示測者位於測物的什麼方向,此時指南針所示讀數才是目的物位於測者什麼方向,與前者比較這是因為兩次用羅盤瞄準測物時羅盤之南、北兩端正好顛倒,故影響測物與測者的相對位置。

為了避免時而讀指北針,時而讀指南針,產生混淆,放應以對物覘板指着所求方向恆讀指北針,此時所得讀數即所求測物之方位角。

(三)巖層產狀要素的測量

巖層的空間位置決定於其產狀要素,巖層產狀要素包括巖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測量巖層產狀是野外地質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須熟練掌握。

1. 巖層走向的測定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

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

因為走向是代表一條直線的方向,它可以兩邊延伸,指南針或指北針所讀數正是該直線之兩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與SW210度均可代表該巖層之走向。

2.巖層傾向的測定

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巖層走向垂直。

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着層面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假若在巖層頂面上進行測量有因難,也可以在巖層底面上測量仍用對物覘板指向巖層傾斜方向,羅盤北端緊靠底面,讀指北針即可,假若測量底面時讀指北針受障礙時,則用羅盤南端緊靠巖層底面,讀指南針亦可。

3.巖層傾角的測定

巖層傾角是巖層層面與假想水平面間的最大夾角,即真傾角,它是沿着巖層的真傾斜方向測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測得的傾角是視傾角。視傾角恆小於真傾角,也就是説巖層層面上的真傾斜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真傾角,層面上視傾斜線與水平面之夾角為視傾角。野外分辨層面之真傾斜方向甚為重要它恆與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於使之在層面上滾動或滴水使之在層面上流動,此滾動或流動之方向即為層面之真傾斜方向。

測量時將羅盤直立,並以長邊靠着巖層的真傾斜線,沿着層面左右移動羅盤,並用中指搬動羅盤底部之活動扳手,使測斜水準器水泡居中,讀出懸錐中尖所指最大讀數,即為巖層之真傾角。

巖層產狀的記錄方式通常採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記錄方式,如果測量出某一巖層走向為3100,傾向為2200 ,傾角350,則記錄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測量巖層產狀時需要在巖層露頭測量,不能在轉石(滾石)上測量,因此要區分露頭和滾石。區別露頭和滾石,主要是多觀察和追索並要善於判斷。

測量巖層面的產狀時,如果巖層凹凸不平,可把記錄本平放在巖層上當作層面以便進行測量。

7、花江大峽谷石漠化情況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與我國西北一帶沙漠化現狀相似,是土地劣化演變的極端形式之一。廣西和貴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積的碳酸巖分佈,又由於不斷地開荒種地,破壞了原有植被,需千萬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層經風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後地表只剩下不能種任何植物的石塊。我國西部石漠化速度相當快,其中廣西碳酸巖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遞增。石山地區不但形成“山光人窮,窮山惡水”的惡性循環,且由於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綠化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花江大峽谷地區也與此類似,治理石漠化當務之急!

(2)成因機理

一、花江大峽谷區域碳酸鹽巖系的抗風蝕能力強,成土過程緩慢。據資料顯示,每形成1 cm厚的風化土層需要4000餘年,慢者需要8500年,較非巖溶區慢1O~80倍,這是西南巖溶山區土層淺薄、易出現石漠化的客觀背景條件和基本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結構不利於水土資源的保存。西南巖溶山區地表崎嶇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結構加劇了斜坡體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類活動擾動的激發下,使大片巖溶山地變成石漠化。

三、巖溶山區特殊的土體剖面結構加 劇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巖溶山區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層(過渡層),在基質碳酸鹽母巖和上層土壤之間,存在着軟硬明顯不同的界面,使巖土之間的粘着力與親和力大為降低,一遇降雨激發便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響。西南巖溶山區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約佔4O )和夏季(佔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積坡耕地的中耕播種季節,農作物(玉米、油菜、綠肥等)正處於幼苗階段,疏鬆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蓋,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劇了石漠化的發展。

五、人口增長過快,農業人口多,土地負荷壓力大。西南巖溶山區是少數民族聚集區,農業人口比重大,增長速度快。人口增長快、密度大,加上素質低,使西南巖溶山區陷人人口增加一過度開墾一土壤侵蝕性退化一石漠化擴展一經濟貧困的惡性循環中。

六、對土地掠奪式經營,耕種方式落後。亂砍濫伐、濫墾濫耕、剷草皮、挖樹根、燒秸稈等在山區經常發生,對土地掠奪式經營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種方式水分環比泥沙環比山地石率環比西南巖溶山區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採用落後的順坡耕種方式,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3)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採取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層厚度;二是採取林農混種的方式,實行以耕代撫;三是採取興修蓄水池方式,保證林竹生長供水需要;四是採取封山禁牧的方式,禁止人畜踐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土壤改良、施肥,促進林竹生長。四、多部門聯動。石漠化綜合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關係到貧困山區生態環境的改善、羣眾的脱貧致富和新農村建設,僅靠林業部門一家的努力難以達到效果。因此,政府把林業、國土、財政、農業、糧食、水利、畜牧等相關部門的力量進行整合,實現多部門聯動治理。一是積極開展林下種草。結合當地重點發展以花椒為種植的在石漠化綜合治理地區開展林下種情況下,種草養畜,增加了農户收入,調動了廣大羣眾石漠化綜合治理積極性。二是配套完善改土工程。該區域的石漠化治理區域主要集中在立地條件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區,要投入較大力度。三是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巖溶區羣眾生產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長期隨意樵採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理的難點之一。

三、實習心得

此次教學實習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教學實習的安排,達到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為我們日後從事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鍛鍊機會。

通過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實習中有許多知識課本上是沒有的,我們學到了更加明確可行的操作技術和應用理論。如何充分靈活利用自己課堂知識進行實際操作,鍛鍊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次教學實習給了我們一個充分鍛鍊的自己的機會。

通過着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次野外實習我們不但欣賞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調查瞭解馬地質地貌的類型和地質變化,而且學習並掌握了野外地質地貌實習的一些調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們的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雖然非常的勞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實習後的成果心裏還是非常愉悦。這次教學實習讓我們受益匪淺。

但同時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xx旅遊開發一些不合理現象,存在着不少問題。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寶安山、團山,由於長期墾殖,過度放牧及人類經濟活動綜合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乾旱貧瘠,巖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只有赤松、櫟類稀疏分佈,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槐樹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大豐收是開發者應慎重考慮的。

目前花江大峽谷旅遊開發剛剛拉開了序幕,我們相信開發者會充分合理利用花江大峽谷的天然自然資源和人類的智慧,讓自然保護區煥發出新的樂章,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和諧發展,造福人類。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5

一、實習的目的與任務

目的:為更好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得到第一手野外資料,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以為今後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培養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統地瞭解秦皇島柳江盆地的地質地貌概況,學會野外實習所必須掌握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主要任務有:

1、斷層、褶皺等地質構造的識別

2、河流階地、海岸地貌等的識別

3、野外地貌素描的練習

4、學會野外實習報告的編寫

二、實習區地理概況

實習基地—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鎮上莊坨村,位於秦皇島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島市區28km,地理緯度119°34′45″E~119°36′50″E,40°7′45″N~40°9′50″N,位於燕山山脈東段。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管轄。

鳥瞰秦皇島地區,表現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總趨勢為西北高,東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濱淺海四個地帶組成,總體上屬於丘陵區。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為低山區,低山區以東、以南為丘陵地區,山體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並且多孤山,少線性山脊。柳江盆地地處燕山山脈東段,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北、東、南三面為燕山期花崗巖形成的陡峻山嶺所包圍,東南面多為丘陵。最高峯為西北部的老君頂,海拔493.7米,最低處為東南部石河河谷內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盆地中西部火山巖分佈區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東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為160—300米。總的地貌特徵與全區相同,亦表現為西北高,東南低。

整體構造為一復向斜,東翼寬淺,西翼較陡。斷層有正斷層、逆斷層、平推斷層。可根據統一巖層的高度對比來判斷斷層的類型。該地區的地貌類型有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構造地貌、巖溶地貌等。

整個柳江盆地是個不對稱的復向斜,褶曲核部新,兩翼老,為向斜,西翼東傾,動翼西傾;且西翼窄,東翼寬,即西翼傾角大,東翼傾角小,兩翼不對稱,且西翼上有多個小背斜。綜上可得:柳江盆地是一個兩翼不對稱的復向斜。

實習區氣候屬暖温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氣候。最底氣温—21.5攝氏度(1959.1.1),最高氣温39.9攝氏度(1961.6.10),年平均氣温11.3攝氏度。暑期(6—9月)氣温高於30攝氏度的天數僅為15天。年降水量在400—1000mm之間,多集中在7—8月份,可佔全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季節。

該區工農業並重,農業主要種植玉米,小麥,高粱等。山坡多種果樹,尤以桃樹較多,盛產蜜桃。礦產以煤,耐火粘土為主。其中煤礦開採歷史悠久,煤質為無煙煤,局部為劣質煤。柳江煤礦為區內最大工礦企業,年產60萬噸。其次是北山發電廠,主要滿足秦皇島市工業和居民用電。此外,水泥廠,建材廠在盆地內星羅棋佈。

盆地內起伏小,河流廣佈,地處山海關與秦皇島之間,陸上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另有鐵路縱貫其間。

三、地貌營力

a)內營力

內營力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的熱能、化學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轉能等所產生的作用力。內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及火山、地震等,內力作用不但可以改變地殼的物質成分、結構和構造,同時還可以改變地表的起伏,造成多種多樣的地表形態。比如造山運動,板塊運動等。

b)外營力

外營力是指主要由太陽能、重力能及生物活動產生的作用力。它們常常是通過水、冰、大氣和生物等介質的運動推動地表物質發生位移,從而改變地表形態的。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風化作用、流水作用、巖溶作用、冰川作用、凍融作用、風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各種外力作用又都可以劃分為剝蝕和堆積兩種基本形式。主要由剝蝕作用形成的地貌稱剝蝕地貌,主要由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貌稱堆積地貌。剝蝕、堆積與內力作用也有密切的關係,在構造上升的地區一般形成剝蝕地貌,在構造下沉的地區則形成堆積地貌。隨着構造升降的變化,剝蝕地貌可以轉化為堆積地貌,堆積地貌也可以轉化為剝蝕地貌。

柳江盆地的地貌形成是在多種多樣的地貌營力下形成的。本區地殼活動頻繁,多次地殼抬升和下降,造成盆地內的多個沉積和沉積間斷,以及周圍火山及地震活動,造成柳江盆地地表較大尺度的高低起伏。柳江盆地在內力作用下形成大體輪廓,再在外力作用如風、水、太陽能、生物和人類活動等作用下逐漸演變成為現在的地貌形態。通過風化、流水、巖溶、凍融、風力、波浪等作用,形成地表一系列地貌。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變得豐富多彩,千姿百態。

任何一個地區的地貌,都不是單純地由外力作用或單純地由內力作用形成的。儘管在某個地區和某個時期,內外營力可能是不平衡的,但在地貌的發育過程中,兩種營力總是彼此消長、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般認為,地球表面大的起伏主要是由內力作用所奠定的,外力主要是刻削這些大型起伏,造成更復雜的形態,並最終趨於將地表夷平。許多地貌學家認為,就整個地球表面説來,內營力與外營力的地貌作用在數量上具有同等的意義。地貌營力的作用與地表組成物質(包括地質構造與巖石性質)也有密切的關係。正由於此,現代地貌學的一個重要原理是:地貌是內營力與外營力共同作用於地表的結果。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6

實習時間:

20xx年7月7日——7月18日

實習地點:

國家地質公園秦皇島市

實習人員:

太原師範學院——城市與旅遊學院學生

實習目的:

1、學會地形圖、地質圖的使用和閲讀地質現象,

2、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3、練習做野外筆記,鍛鍊野外工作技能

4、能比較正確地分析和認識一些地質現象

5、瞭解實習區地層發育情況及接觸關係

6、瞭解實習區總的構造構架和特點

7、初步分析實習區礦產、地貌、水文地質等的一般輪廓

實習概況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並對地質地貌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提高運用能力,在楊東林等幾位老師的帶領下,太原師範學院城市與旅遊學院100多名同學到河北省秦皇島市進行了為期11天的地質地貌實習。儘管只有11天,但是在老師們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配合一些背景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地瞭解當地的地質地貌知識,並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考察方法,同時也通過實踐,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一、實習區概況

實習地點在美麗的海濱城市—河北省秦皇島市柳江盆地周圍及海濱地帶,距太原市900多公里。其中北區實習區是本次實習的主要區域,所在柳江盆地位於秦皇島市撫寧縣境內,南距秦皇島市約23公里。本區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南臨華北平原和渤海灣,北依燕山,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最高峯為西北部的老君頂,海拔493.7米,最低處為大石河河谷內的南部落,海拔70米。行政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鄉管轄,有秦青鐵路、地方鐵路與秦皇島市相通,交通便利。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比較濕潤温和。實習區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北戴河。沿海產魚、蝦、蟹等,是我國北方主要水產基地之一。

二、實習主要內容

(一)地層

柳江盆地為一向斜構造,它位於華北地台山海關至遵化之間的一個隆起構造上,地層序列與華北地台標準剖面大同小異,見下表

1、元古界

(1)龍山組

分佈於張崖子至東部落,南部雞冠山等地。由兩個沉積韻律組成。不整合於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綏中黃崗巖之上。主要是紫紅色、黃綠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雜色頁巖,底部為砂巖。屬典型濱海相沉積,與下伏的綏中花崗巖呈沉積接觸關係。厚91米。

(2)景兒峪組

主要分佈在區內的東部地區,出露最好剖面在李莊北溝,在黃土營村東也有出露。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巖—粘土巖—碳酸巖,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具有海侵沉積的特點。與龍山組呈整合接觸關係。其分界標誌是其底部黃褐色或鐵鏽色的中細粒鐵質石英砂巖,其中含大量海綠石,其底部的中細粒長石石英淨砂巖具大型海成風暴波痕。本組地層屬濱海相至淺海相沉積。厚38m。

2、古生界

《1》寒武系

下統

(1)府君山組:

在東部發育良好,東部落北剖面可作為標準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層,巖性主要為暗灰色豹皮狀含瀝青質白雲質灰巖,含較多的萊得利基蟲化石。本組屬淺海沉積相,與下伏景兒峪組,上覆的饅頭組均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係,分層標誌十分明顯。底部尾暗灰色含瀝青質、白雲質結晶灰巖,局部含碎屑。厚146m。

(2)饅頭組:

該組由於巖體的侵入破壞和構造破壞,出露零星,東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為標準剖面。本組上下界限明顯,與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頂部的鮮紅色泥巖作為標誌層的。巖性特徵是鮮紅色泥巖、頁巖為主,頁巖中含石鹽假晶,並夾有白雲質灰巖。沒有發現可靠的化石依據。與下伏的府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毛莊組為整合接觸。厚 71m。

(3)毛莊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較好,化石豐富,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以紫紅色頁巖為主,含少量白雲母,其顏色比饅頭組頁巖的顏色暗一些,俗稱豬肝紅。以褶頰蟲類三葉蟲化石為主。厚約112m。

中統

(4)徐莊組

分佈較廣,東部落西剖面出露較好,化石十分豐富,本組地層上下界限清楚,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為淺海相的黃綠色含雲母質粉砂巖,夾暗紫色粉砂巖、細砂巖和少量鮞狀灰巖透鏡體或扁豆體。含有三葉蟲化石。與下伏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黃綠色粉砂巖與暗紫色粉砂巖互層為標誌。厚101m。

(5) 張夏組:

受到覆蓋和破壞較少,是寒武系地層在區內分佈最廣的地層之一,幾乎盆地周圍都有分佈,在揣莊北 288高地以東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區內較好的標準剖面。下部為鮞狀灰巖夾黃綠色頁巖;上部以鮞狀灰巖為主,夾藻灰巖、泥質條帶灰巖。三葉蟲化石最豐富。本組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130m。

上統

(6)崮山組

本組與張夏組在區內的分佈相仿,比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為標準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礫屑灰巖及紫色粉砂巖為主;中部則是灰色的灰巖與張夏組界限明顯,接觸部位兩者巖性差別很大。化石十分豐富,幾乎每層都可以採到。主要三葉蟲化石有:蝙蝠蟲未定種、帕氏蝴蝶蟲。厚102m。

(7)長山組:

出露較好的剖面在揣莊北288高地,為標準剖面。巖性為紫色礫屑灰巖、粉砂巖與頁巖互層,夾有藻灰巖及生物碎灰巖。三葉蟲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蟲未定種、長山蟲未定種、狀氏蟲未定種。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兩者分界清楚。本組在區內出露厚度較小,只有18m左右。

(8)鳳山組:

本組分佈與崮山組、長山組相同,出露較好的揣莊北288高地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為黃灰色泥灰巖夾礫屑泥灰巖。黃綠色鈣質頁巖及薄層狀泥質條帶狀灰巖。泥質成分增多,容易被風化,風化往往形成黃色土狀物。化石豐富三葉蟲化石垂直分帶明顯。礫屑形成小團塊,本組與下伏長山組為整合接觸,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礫屑泥灰巖為標誌層。厚92m。

《2》奧陶系

(1)冶裏組

分佈於區內東、西部,主要分佈在東部地區。出露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莊一帶。下部為灰色微晶質純灰巖夾少量礫屑灰巖及蟲孔狀灰巖;上部為灰色礫屑灰巖夾黃綠色頁巖。所產化石有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等。與下伏的鳳山組為整合接觸,其分層標誌是以灰色礫屑灰巖作為底界,此礫屑灰巖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純灰巖。厚125m。

(2)亮甲山組

位於石門寨亮甲山。屬淺海沉積。主要巖性是中厚層狀豹皮灰巖,下部夾少量礫屑灰巖和鈣質頁巖。含有頭足類、腹足類和蛇卷螺未定種等化石。與下伏冶裏組為整合接觸,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層狀豹皮灰巖為標誌,風化後呈泥質條帶狀,局部含泥質結核。層厚118m。

(3)馬家溝組

本組分部與亮甲山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莊北山發育較好。屬淺海相沉積,較深水環境。本組巖性以白雲巖和白雲質灰巖為主,底部具微層理、含角礫、含燧石結核黃灰色白雲質灰巖。化石有:頭足類和腹足類。與下伏亮甲山組為整合接觸,界限十分明顯。白雲巖具"刀坎痕"。層厚 101m。

《3》石炭系

(1)本溪組

中石炭本溪組在本區的東、西部分佈都很廣,發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莊一帶發育較好,小王莊剖面可作為本區的標準剖面。有2—3個由陸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積韻律。本組巖性特徵與華北地區一致,是一套海陸交互相沉積。陸相粉砂巖中含植物化石:鱗木、科達、蘆木等。下部為鐵質砂巖、褐鐵礦和粘土巖,平行不整合與馬家溝組之上;上部為細砂巖、粉砂巖及頁巖,夾3—5層泥灰巖透鏡體。石門寨西門—瓦家山剖面地層厚度為70.7m。

(2)太原組

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帶發育較好。本組巖性比較穩定以灰黑色砂巖含鐵質結核為主要特徵,夾少量煤線及灰巖透鏡體,由兩個韻律組成,是海陸交互相沉積。含植物化石:脈羊齒、鱗木,動物化石:網格長身貝、古尼羅蛤。與本溪組呈整合接觸,分界明顯,本組底部青灰色鐵質中細粒長石巖屑雜砂巖,具小型球狀風化。瓦家山剖面厚48m。

《4》二疊系

下統

(1)山西組

主要分佈於東部黑山窯至曹山一帶,西部也有出露。有兩個韻律,第一個韻律含煤層,第二個韻律的頂部含鋁土礦。本組是區內重要的含煤地層,屬近海沼澤沉積。主要巖性為灰色、灰黑色中細粒長石巖屑雜砂巖,粉砂巖炭質頁巖及粘土巖。含植物化石:蘆木未定種、帶科達、纖細輪葉。與下伏太原組呈整合接觸關係。厚度變化較大,約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組

分佈於黑山窯至石嶺一帶,西部有零星分佈。由三個韻律組成。屬湖泊相沉積。主要巖性為灰色中粗粒長石巖屑雜砂巖。含植物化石:多脈帶羊齒、山西帶羊齒、帶科達。層厚115m。

上統

(3)上石盒子組

主要在黑山窯、歡喜嶺至大石河西側有出露。發育較好的剖面是歡喜嶺,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特徵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層狀含礫粗粒長石淨砂巖為主,夾極度少量紫色細粒砂巖及粉砂巖。本組未獲得化石資料。與下伏下石盒子組為整合接觸關係。層厚72m。

(4)石千峯組

最初的命名地點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峯。本組是二疊系最上一個組。出露較好的剖面是歡喜嶺至瓦家山一帶,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巖層,包括粉砂巖、泥巖、夾少量礫巖、粗至中細粒淨砂巖和雜砂巖。含植物化石:太原帶羊齒、尖頭輪葉、朝鮮羽羊齒。與下伏上石盒子組為整合接觸關係,兩者可以從顏色上區分。厚 150m以上。

(二)巖漿巖

柳江想寫內部與邊緣存在規模不等時代不同的火成巖巖體。盆地西側有大面積出露的燕山期花崗巖,形成高聳陡峭的地勢;侵入向斜西翼的巖脈巖牆一般偏酸性,向斜動東翼為規模不大的中性巖脈,巖牆等,中生代的火山噴出巖(鞍山巖)分佈於向斜盆地的核部,形成盆地內的高山。

1.侵入巖:花崗巖、花崗斑巖、灰綠巖、閃長玢巖

(1)花崗巖所見出露於東部張崖子村附近,巖石為肉紅或灰白色,巖體分佈很不均勻,結構構造變化大。其中有很多混合巖化跡象和老變質巖的殘留體或捕虜體。西部花廠峪一帶的花崗巖,屬於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崗巖。巖體大,呈肉紅色,由正長石、斜長石、石英和少量黑雲母組成,具中細粒顯基斑狀結構。

2.花崗斑巖

潮水峪村和沙鍋店等地出露花崗斑巖巖牆。

3.灰綠璸巖

比較集中於亮甲山採石場,巖石呈暗綠色,部分輝石已綠泥石化和硅酸鹽化。

4.閃長玢巖

分佈於潮水峪村西北,砂鍋店東等地,呈巖牆狀產出

噴出巖:安山巖

安山巖

分佈於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羅統地層中,類型豐富,顏色以灰綠色為主,少數為暗紫紅色,呈塊狀構造,少數有氣孔構造和杏仁構造。

(三)構造

本區位於燕山沉降帶東段,山海關隆起的東南邊緣,又因現代燕山隆起與渤海拗陷的過渡帶以及燕山山脈由東西轉轉向北東向的肘狀部位,應力比較集中,故新、老構造均比較發育。據地礦部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資料,本區斷裂構造發育,其中以 nne向斷裂最為發育,其次為nw向斷裂、ne--nee向斷裂和ew向斷裂,此外,在山海關之北尚發育有環狀斷裂。

柳江盆地地處秦皇島市北,其地質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不發育。(1)褶皺:

柳江向斜位於華北地台......

(2)斷層

(3)地質構造發展簡史分析

(四)地貌

(五)礦產

(六)其他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7

一、實習概況:

20xx年x月,我們土木工程專業進行了工程地質實習,工程地質實習是整個工程地質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實踐環節,使學生在課程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對基本地質現象的野外實地考察和現場實踐,獲得感性知識並鞏固和深化課程理論,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畢業以後的設計、施工中應用有關地質資料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實習目的

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瞭解基本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通過簡短的野外地址實習,鞏固學過的《工程地質》內容,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此外,通過實習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隨地址科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同時,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掌握實地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聯繫。

三、實習內容:

xx火山口,距今xx萬年是新生代第三紀玄武巖火山口。火山口呈圓錐形,石頭呈紅褐色,氣勢極為壯觀,數萬根六稜石柱,由山底到山頂,直插雲天。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內充填的玄武巖栓,經過xx多萬年的長期風化剝蝕,被剝露出地面,巖栓柱狀節理髮育,呈輻射狀,向上收斂,向下散開,形象地記錄了當時火山噴發的自然景觀,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據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考證認定,該火山口為第三紀玄武巖火山口,距今約xx多萬年,它的發現,對地求物理和地震科學研究都有很大參考介值。一色的紅褐圓稜柱石,豎指蒼天,凡經開鑿者皆顯露出明顯的噴發紋理,表明其成因於火山噴發,近百平方公里內的幾十座山包構成了蔚為壯觀的遠古火山羣。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城東約x公里處,面積約x平方公里。地質公園地處魯中隆起區中的臨朐凹陷,公園內總體由兩個次級小盆地組成,即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其外圍均為由玄武巖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較大。為季節性河流。地質公園以聞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環境的火山地貌為特色。公園內各種地質遺蹟豐富,一是第三紀中新世時期距今xx萬年山旺瑪珥湖沉積巖層(科學上劃分為山旺組地層---硅藻土),沉積厚度25米左右,具有標準的層型剖面,現已成為國際上中新世生物建階的重要依據。由於層薄如紙,稍加風化即層層翹起,宛若書頁,被古人形象地比喻為"萬卷書"。

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尤其是山旺地層層型剖面所處位置,是由早期的牛山組玄武巖、第三紀中新世時期湖相沉積巖(山旺組)、第四紀黃土和晚期的火山巖浸入等地質現象組合而成。二是新生代時期(距今XX萬年)火山作用形成的古火山錐、熔巖流動特徵等各種火山地質現象,如黃山、堯山、擦馬山、靈山等都是典型的古火山口,因此亦是研究新生代火山巖區的理想場所。特別是擦馬山玄武巖柱狀節理,直徑近於xcm,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堯山西側,火山作用形成了高高的台地,經長時間風化剝蝕,形成了自然景觀,人們稱之為"石樓"。山旺組地層中的化石,形成於距今xx萬年的第三紀中新世時期。目前已發現的動、植物化石有x幾個門類x多種,其中大部分是已絕滅的物種。

植物化石包括真菌、硅藻、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藻類。動物化石有昆蟲、魚、兩棲、爬行、鳥及哺乳動物。特別是山旺山東鳥、齊魯泰山鳥等鳥類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中新世時期的空白,山旺成為我國鳥化石豐富的產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鹿類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產地。新發現的帶胚胎的犀牛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的,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轟動。植物化石枝葉最多,花、果實和種子也保存得非常完美。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8

一、實習目的

實習是指學生在校期間,通過接觸和參加實際工作,充實和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培養綜合應用的能力,為以後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對個人來説,實習有驗證自己的職業抉擇,瞭解目標工作內容,找到滋生職業的差距的作用。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將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於實踐當中,反過來檢驗書本上理論的正確性。將自己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融合,進一步鞏固、深化已經學過的理論知識,提高綜合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並且培養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對市場營銷過程的認識;更廣泛的直接接觸社會,瞭解社會需要,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增強對社會的適應性,將自己融合到社會中去,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縮短我們從一名大學生到一名工作人員之間的思想與業務距離。為以後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實習內容

6月27日我們由導師帶領去參觀了昆明理工大學的地質博物館和古生物博物館,瀏覽過程中,隨着講解老師的講解,我們增長了許多以前我們説不具備的知識。在地質博物館中擺放着許多種類的各種巖石,有着閃閃發光的鑽石、也有各種各樣顏色的巖石,它們千姿百態、形態各異。在古生物博物館還有着一隻祿豐龍的化石,劇老師介紹,祿豐龍屬於脊索動物門蜥形綱大椎龍科,生活侏羅紀時期(距今約億年),是最早在中國大地上出現的恐龍之一。祿豐龍身體結構笨重,大小中等(6~7米長),獸腳型。祿豐龍曾被認為屬於原蜥腳類的板龍科,且是蜥腳類的祖先類型。而實際上原蜥腳類並不是蜥腳類的直接祖先,僅是一類在晚三疊紀(距今2億年前)由假鱷類演化出的很不成功的原始蜥臀類恐龍,只生存很短時間,就絕滅了。祿豐龍是淺水區生活的恐龍,主要以植物葉或柔軟藻類為生,多以兩足方式行走,但在就食和在岸邊休息時,前肢也落地並輔助後肢和吻部的活動。

7月7日我們到了郊野公園的筇竹寺,在上山的路上,老師帶領我們使用地質羅盤測量了一些地帶的傾向傾角走向。巖層走向的測定:測走向時,先將羅盤上平行於刻度盤南北方向的長邊貼於層面,然後放平,使圓水準器泡居中,這時指北針縮至刻度盤的讀數,就是巖層走向的方位。走向線兩端的延伸方向均是巖層的走向,所以同一巖層的走向有兩個數值,相差180°。巖層傾向的測定:測傾向時,將羅盤上平行於刻度盤東西方向的短線與走向線平行,同時將羅盤的北端指向巖層的傾斜方向,調整水平,使圓水準器氣泡居中,這時指北針所指的讀數就是巖層傾向的方位。傾向只有一個方位。同一巖層的傾向與走向相差90°。巖層傾角的測定:測傾角時,將羅盤上平行刻度盤南北方向的長邊豎直貼在傾斜線上,緊貼層面使長邊與巖層走向垂直,轉動羅盤背面的傾斜器,使長管水準器居中後,傾角指示針所指刻度盤讀數就是巖層的傾角。我們常用的巖層產狀的表示方法是方位角表示法,這與地勢羅盤儀的測量結果是一致的。以正北方向為0°,將巖層走向線或傾斜線與正北方向所夾角度按順時針方向記錄下來。方位角表示法通常只記傾向和傾角。但是,由上圖可以看出,褶皺並不往往都是嚴格的平面,甚至有的就是曲面,特別是我們考察的褶皺,本來就是一種小型規模的,所以我們並不能簡單籠統的説它的傾角就是多少度,因為其不同的部位傾角是不同的,但它們的走向可認為基本一致,經大致測量,其走向近似為南北走向。而向下面的巖層,其傾角顯然是接近90°的由老師經過傾心的講解後,我們對地質羅盤的使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隨後我們自發的使用羅盤測量了20組數據

7月8日,我們到了理工大學白龍校區,由老師給我們講解斜坡的相關知識。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大量巖土體在重力和外部營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的平衡而沿着一定的滑動面或滑動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地質現象。滑坡的防治原則要貫徹以防為主,整治為輔,及時治理,瞭解產生滑坡的主次原因及其相互聯繫,並結合工程的重要性等級及施工條件制定防治方案。滑坡防治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包括預防滑坡發生和治理已經發生的滑坡兩大領域。一般説來,“預防”是針對尚未嚴重變形與破壞的斜坡,或者是針對有可能發生滑坡的斜坡,以防為主”,是滑坡防治的首要原則;“治理”是針對已經嚴重變形與破壞、有可能發生滑坡的斜坡,或者是針對已經發生滑坡的斜坡。也就是説,一方面要加強地質環境的保護和治理,預防滑坡的發生;一方面要加強前期勘察和研究,妥善治理已經發生的滑坡,使其不再發生。可見,預防與治理是不能截然分開的;“防”中有“治”,“治”中有“防”。整治大型滑坡,技術複雜,治理工程量大,時間較長,因此在勘察階段對於可以避繞的,首先應考慮工程路線避繞的方案。在已建的工程處發生的大型複雜的滑坡,常採用多項工程綜合治理,應作整治故規劃,工程安排要有輕重緩急,並觀察效果和變化,隨時修正整治措施。對於中型或小型滑坡連續地段,一般情況下可不避繞,但應注意調整路線平面位置,以求得工程量小,施工方便,經濟合理的路線。路線通過滑坡地區,要慎重對待,對發展中的滑坡要進行整治,對古坡要防止復活,對可能發展滑坡的地段要防止其發生和發展。整治滑坡一般應先做好臨時排水工程,然後再針對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採取相應措施。對新建或已有建築物周圍的山坡,應進行滑坡可能性評估。結合建築物的重要性和可能發生的滑坡規模,採取更改場址、建築物搬遷、邊坡加固的措施。

7月9日,我們從今日的講座中深刻的瞭解到BIM在將來發展中的重要性,並從老師的講解中明白了許多關於BIM的相關知識。

三、實習心得體會

在學校,只有學習的氛圍,畢竟學校是學習的場所,每一個學生都在為取得更高的成績而努力。在這裏是工作的場所,每個人都會為了獲得更多的報酬而努力,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存在着競爭,在競爭中就要不斷學習別人先進的地方,也要不斷學習別人怎麼做人,提高自己的能力。記得老師曾經説過大學是一個小社會,但我總覺得校園裏總少不了那份純真,那份真誠,儘管是學學搞笑,學生還終歸保持着學生的身份,而走進企業,接觸各個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關係複雜。得去面對從未面對過的一切。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會遇到書本上沒學到的,又可能是書本上的只是一點都用不上的情況。或許工作中運用到的只是很簡單的問題,只要套公式是的就能完成一線任務,有時候我會埋怨,實際操作這麼簡單,但為什麼書本上的知識讓人學的這麼吃力呢?這是社會與學校脱軌了嗎?也許老是是正確的。雖然大學生生活不像踏入社會,但總算是社會的一部分,這是不可佛人的事實。作為一個新世紀的大學生,應該懂得與社會上各方面的人交往,處理社會所發生的各方面的事情,這就意味着大學生要注意到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必不可少。畢竟,四年大學唸完後,我已經不再是一名大學生,是社會中的一份子了。要與社會交流。為社會做貢獻。只懂得紙上談兵是遠遠不及的,以後的人生旅途是漫長的,為了鍛鍊自己成為一名合格,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多接觸社會是很有必要的。

通過實習,我們要努力提高動手的能力,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其不足,然後去反饋到學習中去,會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這段短暫的實習時間裏,我們的收穫很多很多,如果用簡單的詞彙來概括就顯得言語的蒼白無力,至少不能很準確和清晰的表達我們受益匪淺。實習期間的收穫將為我們今後工作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短暫的實習過程中,我深深的感覺到自己所學的知識的膚淺和在實踐運用中知識的匱乏,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裏,對一些工作無從下手,茫然不知所措,這讓我感到非常的難過。在學校總以為自己學的不錯,一旦接觸到時間,菜發現自己知道的是多麼少,這是菜真正領悟到學無止境的含義。

實習是每個大學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他是我在實踐中瞭解社會,讓我學到了很多課堂上根本就學不到的知識,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為我以後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9

一、實習目的: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土木工程地質》有了一定的認識與瞭解,掌握了關於《土木工程地質》中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為了更好地認識土木工程地質現象,加深對課程有關內容的理解,同時充分認識到土木工程地質實踐對土木工程專業的重要性,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為期兩個星期的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實習的主要目的為以下幾方面:

1.結合實踐,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為後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培養一定的野外學習實踐能力,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並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3.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4.參觀大型博物館,豐富知識,開拓視野

5.在實習觀測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根據土木工程地質等基本知識分析土木工程的施工方法和原因。

6.掌握根據現場觀察所得資料和收集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培養嚴謹認真的科學研究精神,並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

7.切身理解工地施工的具體情況、步驟、施工難題及相應的解決方法。

二、實習安排:

三、實習內容:

(1)學習使用地質羅盤儀和實習動員會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藉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臵,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臵(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臵),以及測定巖層各產狀要素的具體數值。因此,本次實習中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學會地質羅盤儀的使用方法。在正式實習的第一天老師就帶領我們在鐵道學院向我們傳授了羅盤儀的構造及其使用方法,並且在現場演示瞭如何利用羅盤儀去判斷巖層的走向,傾向及傾角。在聽完老師的講解之後,我們就開始分組學習使用羅盤儀。

隨後老師帶領我們到建工樓開地質實習動員會,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學院非常重視本次實習,投入大量時間和資金。會議主要由徐林榮老師主持,他向大家系統地介紹了本次實習的主要目的、教學要求、實習內容、詳情安排、注意事項等。徐老師特別強調了本次實習的安全問題,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同學們也很認真的聽講了有關需要注意的事項。

(2)嶽麓山地質現象的觀看與學習

在實習的第二天早上,我們來到了嶽麓山。老師帶我去看了一個完美的褶曲——背斜,聽完老師的講解後,我們測了此背斜兩翼的巖層產狀。在測完上述地方的巖層產狀之後,我們還在嶽麓山愛晚亭附近測其兩側的巖層產狀,最後我們發現這兩側的巖層的傾向相反並且都指向外,故可判斷在以前此處地方為背斜,由於各種風化作用使得其核部被侵蝕減少而形成谷。

(3)美麗的地質博物館

地質博物館的一天實習,不僅讓我學習到了很多相關的知識,而且還讓我大開眼界,深深地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美妙。這一天,我們又一次把我們所學的巖石與土、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等等相關知識學習了一遍。不過這次的學習與以往學習不同,這次的學習雖是自學,但卻很深動形象。在看到各種巖石和礦物時,對照之前所學的與其相關的性質和特性,這樣學習效果很好,而且記憶較深。

(4)婁底各種地質現象及地質工程的觀看學習

棋梓橋水庫附近的鐵路旁沉積巖

沉積巖所特有的一大構造特徵是化石,化石也是研究地質發展歷史和區分地質年代的重要依據。婁底實習時,在婁邵鐵路DK117+700m附近,老師還帶領我們找到了很多生物化石,其中許多都是珊瑚和貝類的化石,由此可以知道這裏在幾百萬年以前曾是海底,我們不禁感歎滄海桑田,也見證了地質作用的偉大。

原巖在變質因素作用下地質特性發生改變而生成的具有新特性的巖石。各種變質巖的存在條件,幾乎跟它們的變質作用的類型有密切關係,換句話説,如果在野外工作時,能識別出變質作用的類型,那麼也就大體上能估計出其中有哪些具體的變質巖的種類了。根據地質成因和變質作用的因素來考慮變質作用的格局,實際上,也包括了變質作用的規模。其類型大體上劃分為四種:接觸變質作用、交代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和區域變質作用,他們都是野外常遇到的。在實習中,我們在嶽麓山見到的板巖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變質巖。板巖鑑定特徵有:常見顏色為深灰、黑色;變餘結構為常見變餘泥狀結構或緻密結晶結構;板狀構造;粘土及其他肉眼難辨礦物。

瞭解地質構造及其類型

構造運動引起地殼巖石變形和變位,這種變形變位被保留下來的形態被稱為地質構造。地質構造有三種主要類型:傾斜巖層、褶皺和斷裂。

巖層的空間分佈狀態稱巖層產狀。巖層按其產狀可以分為水平巖層、傾斜巖層和直立巖層。在實習過程中我們見到的比較多的是傾斜巖層,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棋梓橋水庫鐵路線附近的一大片傾斜巖層,其形態頗為壯觀。

巖層受構造運動作用,當所受的構造應力超過巖石強度時,巖石的連續完整性遭到破壞,產生斷裂,稱為斷裂構造。按照斷裂後兩側巖層沿斷裂面有無明顯的相對位移,又可以分為節理和斷層兩種類型。實習過程中只有見到幾處範圍比較小的節理,且較多的是張節理,也有幾處節理面較光滑故可判斷為剪節理。在婁底一處鐵路線附近我們看到了斷層構造,該斷層的斷面較光滑,有明顯的水平擦痕,在斷面上存在礦物結晶體和構造角礫巖及階步,故我們可以判斷此處為平移斷層。

認識邊坡防護地質問題

邊坡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斜坡,是人類工程活動中最基本的地質環境之一,也是工程建設中最常見的工程形式。邊坡病害防治採取以防為主,輔以治理的原則。

整治原則的指導下,邊坡病害整治主要是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採用工程防護技術、植物防護技術或兩者結合在一起的'綜合防治技術來進行。

1.坡面防護防護措施主要有抹面、捶面、噴砂漿和噴混凝土、勾縫和灌漿、護面牆、幹砌片石、漿砌片石等方式。在婁邵鐵路上行走,我們所見到就是一處片石護坡,據老師介紹片石護坡有漿砌片石和幹砌片石兩種類型,前者整體性好,後者有利於排水。兩者外觀基本一致,區別只是在於片石間是否含有砂漿。

2錨杆加固防護穩邊坡和可能失穩邊坡,我們須採用邊坡加固技術來保證邊坡的穩定性,然後再考慮坡面防護工程。邊坡加固技術包括錨杆防護、抗滑樁防護和擋土牆防護等。坡面為碎裂結構的硬巖、層狀結構的不連續地層、坡面巖石與基巖分離有可能下滑的挖方邊坡適用於錨杆防護。這種防護還特別適用於巖層傾角接近邊坡坡角和有裂隙的厚層巖石。

3.支擋工程土牆是整治滑坡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抗滑擋土牆一般設臵在滑坡前緣,擋土牆基礎必須深埋於滑動面(帶)以下的穩定地層中,以免隨滑體被推走。抗滑擋土牆可採用重力式和樁板式等,重力式擋土牆利用牆身重量來抗衡滑體,優點是取材容易、機械化要求不高、施工方便、見效快。在婁底市漣鋼鐵路專用線旁所採用的卻是樁板式擋土牆,它以抗滑樁為主要構件。抗滑樁又稱錨固樁,是近年來應用廣泛的一種新型抗滑支擋結構物,抗滑樁埋於穩定滑體中,依靠樁與樁周巖(土)體的相互嵌製作用把滑坡推力傳遞到穩定地層,利用穩定地層的錨固作用和被動抗力,使滑坡得到穩定。

四、實習總結:

轉眼間,短暫而難忘的地質實習結束了。在這段實習時間裏,學習到很多工程地質相關的知識這是毋庸臵疑的,而且大家都學到的都差不多,只是因個人學習能力不同而學習的深度不同而已。因此,在這方面的總結,大家都差不多,而我更想談談的是在這次實習中的一些體會和感受。關於學習,我們真的不能死學,你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得好,並不代表這門課程我就真正的學會了。有沒有真正的理解,實踐中一目瞭然,只有理論結合實踐,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這次的實習,讓我進一步的瞭解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句話。此次實習,還讓我體會到自己的知識的缺陷和平時的學習方法的誤區,沒有一個好的學習方法,沒有抓住重點的盲目學習,不僅學習起來很累,而且學不到真正的知識精華。除此之外,本次實習還讓我體會到了作為一個土木者的不易,工作環境、條件沒得選擇,起早貪黑更是家常便飯,而且工作不許有任何的粗心大意,因為任何的一點大意,都可能威脅到很多人的生命安全。所謂的差之毫米失之千里,也許就是對土木工程最好的詮釋了。然而,再苦再累,我們都不會畏懼,因為我們具備特別能吃苦的精神。最後,感學學校給予我們這樣一次難得的實習機會,讓我學到了很多在課堂學不到的知識。實習雖然完了,但是我的路還很長,我會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好好的利用這次實習教會我的東西,繼續努力,不斷進取!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10

一、實習目的

為了加強對《地質學》和《自然地理學》課本基礎知識的理解,通過野外實習,進一步加固和加深課堂多學過的理論知識,培養出用地質觀點分析實際問題和觀察的能力,在實習中,觀察分析褶皺、斷裂特徵,學會辨認分析河流地質作用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明確地質的地位以及與自然地理和現實緊密結合的思想。

二、實習內容

遠在xx億年前的太古代,xx山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積了泥砂物質、火山噴出物等,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這些物質變成了石英砂巖和火山巖。

在距今xx到xx億年前,xx山地區發生了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地質上稱為xx山運動,使海底沉積的石英砂巖和泥質巖石變質,形成了石英巖。xx山主要由一些堅硬的、不易風華的石英巖組成。石英巖是由砂巖經變質而成的。礦物成分主要是石英,所以巖石既堅硬,抵抗風化的能力又強。強烈的地殼上升運動,把它抬升起來高出中原數百米,形成羣山聳立,層巒迭嶂的山勢。

《詩經》上稱“嵩高為嶽,峻極於天”,古有“峻極峯高四望雄,中原穎氣弱天下,西連華嶽三峯渺,下瞻黃河一線通”的説法,都是對xx山高大雄偉的形容。

第二天,我們參觀了xx山地質博物館。

第三天和第四天,我們去了xx廟和xx水庫。瞭解了元古界的巖石——砂巖、河流階地和洪積扇、河漫灘三種流水地貌單面山。河流階地由於河流下切,河牀加深,河漫灘相對抬升,超出一般洪水期水位,呈階梯狀分佈於河流兩岸,這種地形就叫做河流階地。其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先發育一個相當寬廣的谷底,後來河流向下侵蝕。

在實習中我們發現,由於人們長期的開礦、挖山鋪路,致使當地的許多地質地貌遺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對研究地史將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第五天,學習判斷斷層。斷層上盤前緣所形成的崖坡或陡坎。斷層是巖石破裂並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斷裂構造。

該破裂面稱斷層面,斷層面在地面的露頭稱斷層線。斷層面兩側的巖塊稱斷層盤。如果斷層面是傾斜的,則斷層面上的盤稱斷層上盤,下面的盤稱斷層下盤。

三、實習總結

通過為期xx天的xx山地質實習,我們將書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野外觀察到的景象相結合,一方面使我們看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使得我們對基本的地質地貌狀況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這次實習也是對我個人的一次挑戰,從來沒有爬過山的我,這次對我個人的意志品質是一次考驗,我得到了一次良好的鍛鍊。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11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認識與瞭解,掌握了關於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認識地質現象,加深對其瞭解,我們08級交通學院的同學在學校的組織下,去參加了此次的工程地質實習。

實習目的: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3、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4、參觀瞭解古生物與地質博物館。

實習過程:

這次實習時間為三天,我們是以遊客的身份依次參觀了各個景區以及博物館。第一天實習地點為宜興善卷洞和湖州金釘子以及宜興幕蠡洞,我們瞭解了地質構造溶洞和自然遺蹟。第二天實習地點為南京地質博物館以及參觀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我們瞭解了地球的奧祕、各類地質作用、地殼物質成份、礦產資源寶石、生物的演化以及化石的奧祕和古生物的多樣性。第三天我們來到了陽山碑材以及棒槌山,瞭解了特殊巖層分佈狀況。

一 參觀宜興善卷洞

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巖溶奇洞、宜興“三奇”之首。位於宜興城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巖山上,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長約800米, 全洞分上中下後四洞組成,洞洞奇異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長120米,遊人多以洞中泛舟為一樂事。進入洞中,宛如進入一座地下宮殿。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獅象大場是一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高達7米的鐘乳石筍兀立洞口,名砥柱峯。位於宜興市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巖山上,相傳在4000多年前,有位善卷先生避虞舜禪讓,在此隱居,因而得名。它是世界三大奇洞之一。

二 湖州金釘子

金釘子遠古世界景區總面積1000畝,出露A、B、C、D、E、Z六個自然遺蹟剖面,被國際地科聯主席譽為世界上最完美的保護區。景區主要有入口生態廣場、國內唯一的金釘子博物館、世界上最具動感的特效4D、金釘子休閒廣場、古生物神奇演繹剖面、古木風井和千姿百態的古木化石展廳等組成。景區通過金釘子剖面的自然展露以及聲、光、電高科技手段綜合使用,寓教於樂,是集休閒觀光、趣味體驗和科普科考於一體的多功能、全方位的旅遊景區,讓遊客在神遊中穿越時空隧道,感受遠古海洋生物的魅力演變。景區的創立為科學、合理地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提供了樣板,為創建一個風景優美、設施完善、社會文明、生態環境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公園式”自然遺蹟保護區奠定了基礎,並將成為人類開展各種科學研究、科普啟迪、愛國教育、旅遊休閒的基地,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使這塊大自然賜予人類的遺產永久造福於人類。長興灰巖是地質學上的專用名詞,而“金釘子”是一種永久性紀念標誌的代名詞,其標準地層剖面位於長興縣西北角青塘山麓,緊臨長牛省道,距縣城21公里,交通便捷。經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認定,長興灰巖代表了世界晚二疊紀的最高層位,是全球二疊系至三疊系界線層型標準剖面,在國際地質學界具有至高地位。“金釘子”地質公園已成為科普、科考的重要基地。長興灰巖——“金釘子”地質公園是長興三大古生態奇觀之一,在地質學界具有無可替代的至高地位。“金釘子”地質博物館於20xx年10月18日開館。博物館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分為地球奧祕廳、生命演化廳、研礦形成廳、“金釘子”展廳、長興古地理廳和科普演示廳6個展廳。這些展廳以圖文和古生物化石標本等介紹地球生命的起源,展示長興剖面中各類化石實物和照片,並以二疊紀晚期長興的古地理環境為背景,模擬古生物生活場景及二疊———三疊紀時期古地理與古生態景觀。

三 參觀宜興幕蠡洞

暮蠡洞位於宜興,是一個古老的石灰巖溶洞,相傳是天然形成的,所以非常有名。走進暮蠡洞,本以為洞不會太深,沒想到,一走進去便是老半天的台階。好不容易來到了洞中,抬眼看去,只見面黑乎乎的一大片,心想:不會突然間冒出一個怪物來吧?不由地打了個寒戰,但又看見前面的同學有説有笑,便膽子大了起來,摸索着向前走去。我們便來到了洞中的第一處景觀——“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只間一隻癩蛤蟆站在巖石上,嘴巴張得大大的,似乎已經吃到了“天鵝肉”。可是,癩蛤蟆並沒有吃到天鵝肉呀,你看,它口水流了一大池塘。池塘底裏裝着許多五顏六色的燈,為這一景觀增添了許多瑰麗的色彩

通過好長一段高高低低的台階,我們來到了有許多鐘乳石的洞窟。導遊用手電筒向一個角落照去,只見那裏有許多“豆漿”從洞壁上滾落下來,晶瑩透亮,一塵不染,我彷彿聞到了濃濃的香味,饞得真想撲上去喝幾口……可惜,那不是真的。

不知什麼時候,我們已七拐八彎地來到了水洞的渡口,等着乘船去飽覽一下水洞的秀麗風光呢!相繼上了小船,小船晃晃悠悠地駛着。猛然,一束刺眼的光直射過來,刺得我睜不開眼。原來,我們已經出了水洞了。

四 參觀南京地質博物館

南京地質博物館,位於南京市珠江路700號,是採集、收藏地質標本,研究、宣傳地質知識的專業館。該館創建於1935年8月,由北平地質調查所南遷現址,定名為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產陳列館,當年12月1日開放。1937年11月,迫於日本侵華戰爭,內遷重慶北碚。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6年遷回南京原址。解放後為南京地質陳列館,1992年被易名為南京地質博物館。該館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一樓辦公,二、三樓1500平方米分設12個展室。館藏標本2萬餘件,展出標本、模型、圖表6000多件,分為普通地質室、礦物室、江蘇地質室、江蘇礦產室、古生物室、恐龍室、新生代室、古人類及活動室。本館展示了地球的奧祕、各類地質作用、地殼物質成份、礦產資源寶石、生物的演化、從猿到人的生物進化歷程,以及個體龐大的中生代恐龍,是人們探索地球知識的窗口。

五 參觀南京古生物博物館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是一個集展覽、收藏、研究和教育為一體的現代化博物館。博物館定位為國家級古生物博物館,總投資4400萬元,總建築面積8500餘平方米,是面向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基地;功能以科普展覽為主,集展示、收藏、研究、教育、交流為一體;展覽內容將分為主題展和八大專題展。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的建設旨在展示化石的奧祕和古生物的多樣性,再現生物進化及其與環境協同演化的歷史,揭示生物進化過程中的重大事件,顯示中國古生物學的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同時啟發和增進公眾對自然歷史和生命進化的興趣和認識。

六 參觀棒槌山

俗名棒槌山,古稱石挺,位於市區東北部武烈河東岸的山巔之上,聳立於避署山莊正東十里許的高山崗上,距市區約公里,下懸絕壁,上接藍天,形勢險極。峯狀上粗下細,形似棒槌,海拔596米,下部直徑xx米,上部直徑xx米,高xx米,連同棒槌底下突起的基座通高xx米。

七 參觀陽山碑材

陽山位於湯山鎮西北,碑材系明成祖為其父朱元璋樹碑而開鑿的巨型石材。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奪得他侄兒的帝位,為籠絡人心,穩定政局,就決定要一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於是,他徵集了全國萬餘工匠依陽山南麓開鑿碑材三塊。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寬16米,長米,重達萬噸;碑身石材長xx米,寬xx米,高xx米,重約8700噸左右;碑額石材高10米,長米,寬米,重約6千噸左右。若此碑立起總高為73米,重萬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碑。為取此石材,古代勞動人民付出了非凡的艱辛與血汗,數千民工累死採石場,今碑石附近墳頭村即是當時民工的合葬地。這三塊石材都已成形,其中碑額已與山體分開,碑身、碑座也僅有一端相連。此石材又為何遺棄不用?説法有二:一説明朝國勢漸衰,朱棣又遷都北京,故不用;一説因南京地理與氣候所了限,不適古代的滾木與冰運的方法,無法運輸而不用。

實習感想:

工程地質學的實習在於通過實習學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通過這次的實習我對這門工程地質學的瞭解更深一層,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繫起來,牢固地掌握瞭如何分析巖石的層理,結構構造,學會測量巖石的產狀。實習期間,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了解和認識了實地勘察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方面,並且通過對已有地質圖閲讀及應用的講解,對以後更好地將地質學所學到的東西運用在工程建設中有很大的幫助。

通過短短三天的外出實習,我們從書本的束縛中走了出來,親眼見到了真正地質現象,瞭解了斷層,背斜等重要地質結構,觀察體驗了各種巖石的分佈和形態,我們還參觀了各種博物館增長了不少見識。總之,我們對自己的地質知識有了量變到質變的系統積累與考驗,對書本上的理論介紹有了一個深刻的理解,對以後的學習有了很大幫助。最後在這感謝學院,感謝老師。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篇12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認識與瞭解,掌握了關於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認識地質現象,加深對其瞭解,我們08級土木工程專業在六月三號在劉傳孝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我們的地質實習。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瞭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滿壽山和靈巖寺,實習項目是滿壽山的巖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項目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三、實習的內容

1、認識滿壽山的巖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蹟保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雲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於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一、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兩米,巖層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儘量避開

第二層是由石灰巖組成,該層巖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巖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巖,厚約八米,巖石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育輕微,有利於工程實施,

第六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巖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育,石灰巖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巖,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巖,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於該層位於山頂,所以此處巖石風化嚴重。

二、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巖中含有云母

第二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紫紅色

第三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於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巖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巖,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巖,厚零點三米。

二、徐莊組

由於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繼續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察徐莊組的巖層組成。

2、認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巖。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着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後詳細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後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頒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3、認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4、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藉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着層面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巖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巖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接、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判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説是向斜,老師説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我們慢慢的揭露它,然後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巖石產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繼續上行,在途中老師不時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單通過直觀的感覺來判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後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於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後,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四、實習的結論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測得巖層產狀,

3、掌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聯繫實際。

5、瞭解了饅頭山的巖層構造,對沉積巖有了更深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