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育考試

細胞器教學反思2017

虛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驕傲的人,常誇己之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細胞器教學反思2017,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更多精彩內容請及時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細胞器教學反思2017

  篇一

其它細胞器(第二課時):三節課下來的感受:每一節課後,都要抽課外時間到學生中瞭解一下,學生對我的課有什麼建 議?昨天學生提的較多的是板書較亂,學生不好記筆記。我由此想到了,我在備課時缺少對板書的設計和思考。同時也過高的估計了學生,以為口頭敍述學生也會記 的,結果你不寫在黑板上,他是不記的。

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包括記筆記的能力。在預習的基礎上,聽課中只要是感覺需要記的,不論老師是否寫在黑板上都要記。這節課我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板書的條理性加強,需要記時的要求明確。

要用心去上課確實需要付出!要想讓學生滿意需要能力!要讓全班學生都滿意需要藝術!

本節和上一節原計劃用2課時的時間,但卻用了3課時,幾位老師交流總感覺講不動,所以都有了3課時。

本節主要圍繞“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進行講解各細胞器的功能,讓學生形成一個整體,避免過於分散而給學生零散的知識。並以圖講解。講完後,由學生總結敍述分泌蛋白的形成分泌過程。同時提到分泌蛋白的形成與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是分不開的。

並利用此圖引導學生思考;1、胞內蛋白(細胞內的酶等)是怎麼合成和加工的?(遊離核糖體合成,滑面內質網加工)。2、細胞內的生物膜系統有什麼功能?

對細胞液功能的舉例之前沒思考,隨意舉了一例:水如何逆重力上升到樹梢?(蒸騰拉力)。造成細胞哪些地方缺水?(細胞液)。如何補充?(從水多的地方吸收)。

  篇二:

本課內容較多,將來會考考點多,又涉及一個實驗,安排成一課時完成時間緊張。

但我考慮這部分內容之間聯繫密切,邏輯清楚,如果能妥善處理細胞器結構之間的對比關係,注意細胞器功能的聯繫,在比較中加深學生理解,在聯繫中強化思維,還是能夠壓縮時間,提高效率的,完成教學任務的。

我這樣安排教學:分四段

  第一段細胞器結構功能

我直接切入細胞器結構與功能教學,結構以細胞膜為線索,功能以蛋白質合成為線索講授大概用了25分鐘完成,

  第二段細胞期間分工協作

接着在前面介紹細胞器功能的基礎上總結蛋白質合成過程,這就完成了課程的第二部分內容約5分鐘

  第三部分生物膜系統

又在此基礎上,聯繫上節課細胞膜的.內容,拓展生物膜系統概念約5分鐘

  第四部分

最後剩6-8分鐘完成實驗。

本課最後緊張完成了。

  問題:

1。練習反饋不夠

2。細胞質基質沒講

3。細胞器分離方法可以滲透

4。細胞器可以進一步與蛋白質合成結合講解,節省時間

5。實驗演示不足

  成功之處:

1。節奏緊湊,但不緊張,因為問題間聯繫緊密,過度順暢。

2。抓住知識點間聯繫,是提高效率的好途徑

3。實驗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需要不斷適應,但總體效果不錯

  篇三:

這一節內容我的處理是,先把細胞質的成分的分類講解後,先講解“細胞質基質”的內容。

為什麼會這種安排?這是細胞質基質是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但是學生要先講細胞器後,往往會忘掉細胞質基質的重要功能。這是我對教學進行的調整,一般新教師無法理解的。

所以,在導入新課時,我先複習細胞膜,再接着引入膜內的結構,那就是細胞質。直接講解細胞質的成分: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於是先把細胞質基質放在最前面講解。這是我的處理教材方式。

講解完細胞質基質後,直接進行細胞器的講解,分析教材細胞器的安排,原來是按照膜結構進行的。

  二:線粒體。

這 一部分內容的講解,我要求學生跟我一起畫圖,我告訴學生,我不會畫教材中的電子相片,也不會畫教材中的立體圖,希望學生跟我一起畫平面圖。我會結合平面圖 和文字進行詳細的講解。外膜,內膜,嵴,基質等進行的詳細有講解。結合考試中常見的問題進行的,並拓展內容,如內膜上附着酶粒,且基質中不含有少量的 RNA和核糖體,導出為半自主性細胞器的概念。

  三、葉綠體,與線粒體一樣,進行詳細有圖文結合講解。

  教學反思:

學生一直在埋頭做筆記,對教師所講的解釋聽不進去,這是教學效果的最大的不足。如何化解?我一直在思考?

學生做筆記是一非常好的習慣,但是隻顧做筆記,不去聽教師的講解,效果會大打折扣。

新課程的教學就是這樣,必須面面齊到,否則在練習中遇到難題,我們還是要解決問題的。而作業的出現的知識點,學生根本不重視它,只好利用課堂教學去化解。但是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去解決呢?只有讓學生在考試中出現錯誤去改正或強化訓練。

  篇四:

細胞是生命系統中最基本的結構層級,在本章第一節向學生介紹了細胞這個系統的邊界——“細胞膜”之後,在本節課繼續學習細胞這個系統。學生都知道細胞內的生理生化反應是十分複雜的,也可以把細胞比作一個工廠,細胞器在細胞內的作用就好比是工廠裏的一個個車間。

細胞器這節的知識點難度不大,並且在必修一後面一些章節的學習中還會學到線粒體和葉綠體等細胞器。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不宜將知識灌輸給學生,也不必讓在老師在黑板上列表格填寫。針對本節課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採用了以下方法教學:

1.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細胞結構名稱多,功能多種多樣,因此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比較陌生又缺乏感性認識,較難理解、記憶。讓學生小組內自學課本後填寫表格,然後教師點撥糾錯,會使學生印象深刻。

2. 創設條件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各種細胞器屬於微觀世界的結構,有些需要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學生看不見摸不着,很難形成直觀認識。教 師應創造條件,充分運用顯微鏡觀察、實驗、模型、掛圖、投影或自制教具等教學手段加強直觀教學,使學生從感性認識入手逐步熟悉和理解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3. 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時間一長,學生記憶易混淆。採用列表、對比、聯繫記憶、比較異同、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法加強記憶和理解。對葉 綠體和線粒體要精講細講,反覆比較強調。通過實例總結出細胞器的功能,然後再回到結構,有什麼樣的結構才會有什麼樣的功能,以功能帶動結構的理解和記憶, 進而形成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細節部分的講解有如下反思:

  一、線粒體、葉綠體:

1.沒有注重基礎。因為對課本中最基礎的部分(識記)我沒有講,只講了一些理解性的東西,而且是倒着講的:即先講線粒體的功能,然後圍繞功能講了線粒體的分佈、數目、形態、結構,圍繞一條主線是“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

這 主要是由於中國的長期教學模式形成的,在長期的教學中,教師根本不去考慮如何處理教材,如何在教學中來充分體現本學科的特點,如何提高學生的能力,如何張 揚學生的個性。只是任務式地完成課本上所有的所謂“知識點”的傳授,就像餵飯一樣,一勺一勺的,一塊一塊的,硬塞給學生支離破碎的東西,根本不去考慮這些 破碎的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如何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

這些都是應試教育的結果,我稱之為“應試教學”。應試教學的表現方式有如下幾種: (1)重大綱、重課本。大綱不要求的一概不講,課本上沒有的一概不提;(2)重知識,輕能力。對課本中的知識逐段、逐字的分析。充分挖掘其中的知識內涵, 而很少思考其中的能力內涵。(3)重練習,輕思考。為了應試成績,練習的量儘可能的加大,留給學生自已思考的時間太少。

2.感覺沒有什麼要記的。的確,我的板書較少,學生以往的習慣是老師寫在黑板上就記,不寫在黑板上就不記,而我忽略了口頭敍述時要求他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