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除夕的故事彙編15篇

除夕的故事1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常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村寨寨的大家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

除夕的故事彙編15篇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大家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鄉親們有些封窗鎖門,有些拾掇行裝,有些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個時候,村外來了個半大的小孩,只見這小孩長得濃眉大眼,漂亮可愛。這孩子子來到村東頭見着一位妻子婆問起大夥為什麼驚慌。妻子婆無奈告訴小孩夕又來做亂,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小孩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讓我在家呆一夜,我肯定把‘夕’獸攆走。妻子婆驚目細看,見他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説,年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氛圍與往年不一樣:村東頭妻子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忽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個時候,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避難回來的大家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個時候,妻子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年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妻子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到來,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非常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大家都瞭解了驅趕夕獸的方法。為此,大夥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目前的“拜年”,把年的圖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年畫年除掉夕的這一天叫做除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

除夕的故事2

有的時候,你一個善意的舉動,會讓別人的心温暖好久。

還記得那一天,父母留下飯錢出差了。中午,我的肚子已在不停地“抗議”,便把飯錢揣在兜裏,下樓買飯吃了。

大街上車輛疾馳,行人來來往往。路過一家快餐店,我伸頭一看,屋子裏人很多,但還留了幾個空位。我便要了幾份食物,端着找座位。

這才發現空桌子已經沒有了!我尷尬地站在那兒,不知如何是好。工作人員看我呆呆地站着,拉着我走到一張有空位的桌子前,詢問桌上的那位哥哥介不介意與我“湊一桌”。那位哥哥緊忙把他的書包向裏放了放,拍拍凳子示意。我坐了下來,把飯菜放在桌上,甩甩已經變得麻木的雙手,衝他説了一聲謝謝。他温和地笑了一下,説着:“不用謝!”饒有興趣地與我攀談起來。本萍水相逢的我們卻如多年不見的知己,談得火熱。

飯菜在我們説話的不經意之間吃完了。我抹抹嘴,叫來了服務員。清點完費用,我點點頭,把手伸進衣兜裏拿飯錢。一摸,卻摸到了一個兩指寬的洞!我的臉刷的白了,大腦像被電擊了一樣一片空白。見我的手伸進兜裏卻遲遲不拿出來,服務員冷起了臉,刻薄的話彷彿憋到了嘴角,快要向我噴射出來。

“吶,我給他墊錢。”一旁的哥哥突然説。他拿出錢包,數好錢,站起來衝我微微一笑,把錢塞進了服務員的手裏。服務員的臉色立馬好轉起來,急匆匆地塞起錢來走了。我的臉色由白轉紅,心虛地低下頭不敢看他的眼睛。他笑了幾聲,摸摸我的頭,説道:“別介意,誰讓我們這麼有緣呢!”我的心彷彿被注入了一股力量,抬起頭直視他的眼睛:

“謝謝你!”

“不客氣!”

旋即,我們一起笑了,説不出的快樂瀰漫在我的心頭,心裏彷彿被一股暖流融化了一般。

謝謝你,大哥哥。你讓我免受了尷尬,雖然只見了一次面,可你的面容,早已被我刻進了心頭。你對我的幫助,宛如一張張相片,永不褪色!

除夕的故事3

除夕的來歷

除夕來自先秦時期的逐除的習俗。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着的《風土記》等史籍。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裏,"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於是以後人們就用火藥做成了紅色的爆竹,開始在除夕燃放。

關於除夕的傳説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即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春節前一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至於“除夕”的來歷,有這樣的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這時,村外來了個半大的孩子,只見這孩子長得濃眉大眼,漂亮可人。這小孩子來到村東頭見着一位老婆婆問起大家為何驚慌。老婆婆無奈告訴孩子夕又來做亂,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攆走”。老婆婆答應後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夕”闖進村。發現村裏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年在哈哈大笑。

“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年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為此,大家紛紛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拜年的由來),把年的圖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年畫(年畫上的那個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來)。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除夕節的風俗

傳統除夕習俗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傳統除夕習俗2: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傳統除夕習俗3、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説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傳統除夕習俗4、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傳統除夕習俗5、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傳統除夕習俗6: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傳統除夕習俗7: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除夕的故事4

相傳,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惠善良,她愛上一個窮小夥子。玉皇知道後十分惱怒,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着窮小夥受罪。多虧王母娘娘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封了窮小夥“灶王”一職。玉皇的小女兒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孃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大家。玉皇對此非常生氣,就規定灶王爺夫妻一年只能在臘月二十三迴天宮一趟。

為了能從天上多給人們帶些東西回來,灶王奶奶是想盡辦法收羅,今天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後天蒸饅頭,大後天打酒,一直到除夕晚上,才將東西收羅的差不多。為了人們能過個好年,灶王奶奶連夜趕回人間。家家户户的人們則是一夜不睡覺,點起旺火、香燭、燃響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返回人間。

守歲為何又叫"熬年"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七年級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裏,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裏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

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户户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裏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除夕的故事5

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這傢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後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喂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鬥。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帶着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後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説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上的人們準備商量,説“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裏,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户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着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鬥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後腿被獵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萬年創建曆法説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悦,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説:“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説:“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説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説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貼春聯和門神

據説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説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户,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慣。據説,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騷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除夕的故事6

在河北省滄州一帶,年年夏曆臘月,家家户户都從二十三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還要熬夜,叫做“守歲”。這個風俗,跟灶王奶奶有關。

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窮人。她偷偷地愛上了一個給人家燒火做飯的窮小夥子。玉皇知道後十分惱怒,就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着窮小夥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兒,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地給窮小夥封了個“灶王的職位”。窮小夥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爺”,玉皇的小女兒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孃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窮百姓們。玉皇本來就嫌棄窮女婿和小女兒,又聽説小女兒從天上往回帶東西,非常生氣,就規定只准他們每年臘月二十三日迴天宮一趟,其餘時間不準迴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過年了,可是窮百姓們還是缺這少那的,有的連鍋蓋都揭不開了。灶王奶奶看在眼裏,疼在心裏。臘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孃家去給窮百姓們要點吃的東西回來。可是,自己家裏連點面星星也沒有了,路上沒幹糧咋辦哪?百姓們知道後,就你湊一把我湊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兩張餅,給灶王奶奶帶着上路了。

關於除夕守歲熬年的傳説故事介紹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講了人間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還嫌女兒帶回一身窮氣,讓她當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氣得立即就要走,轉念一想,不行,兩手空空回去怎麼向百姓們交待呀?再説,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親。這時,正好王母娘娘也過來相留,她便順勢説:“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掃帚帶回去掃掃窮氣。”

二十四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掃帚,玉皇來催她快回去。她説:“催啥哩,眼看要過年了,家裏沒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説:“催啥哩,明天俺還要割肉哩!”

二十六這天,灶王奶奶剛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説:“催啥哩,家裏窮得連只雞都養不起,明天俺還要殺雞哩!”

二十七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殺雞,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説:“催啥哩,路上帶點乾糧,明天俺還要發麪蒸饅頭哩!”

二十八這天,灶王奶奶正蒸饅頭,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説:“催啥哩,過年要喝喜酒,明天俺還要去打酒哩!”

二十九這天,灶王奶奶剛打酒回來,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兒回去。她説:“催啥哩,俺們一年到頭連頓餃子都吃不上,明天俺還要包餃子哩!”

三十這天,灶王奶奶正包餃子,玉皇大帝大動肝火,要她今日必須回去。灶王奶奶準備的東西差不多了,就沒有多説話,只是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離開天宮。這天夜裏,家家户户都沒有睡覺,等着灶王奶奶回來。

人們一看灶王奶奶回來了,還帶回好多過年的好東西,就都點起香火、紙碼、鞭炮迎接灶王奶奶。這時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們為了紀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曆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裏不睡覺,叫做“守歲”。也有叫做“熬百歲”的。這是為了等着迎接賢惠善良的灶王奶奶從天上回到人間來。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除夕的故事7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世間出現了一個名叫夕的怪獸。夕平時躲在洞穴裏睡大覺,可是一到陰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就跑出來找吃的,到處行兇作惡。夕的胃口大極了,恨不得把所有的豬、羊、馬、牛一口都吞了,甚至連人也不肯放過。

人們很想把夕制服,可是想了許多辦法都不頂用。年年歲歲,牲口被夕吃沒了,人也逐漸稀少了。所以每到臘月最後一天,人們都十分懼怕夕的來臨。

後來,人們終於想好了一個辦法——

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都做又黏又甜的糖瓜兒,請灶王爺吃了,去天上求玉帝派神仙到人間來除夕。

玉帝從灶王爺那兒聽説了夕在人間造的罪孽,就把除夕的事交給了神農辦理。

神農最小的兒子叫年,年聽説爹爹領命去人間除夕,便對神農説:“爹爹,你年紀大了,除夕的事交給我好了。”神農一聽非常高興,於是取來兩件寶貝交給年:一條紅綾子和一個竹筒。

就在臘月的最後一天,年持着兩件寶貝,跟着灶王爺直奔人間而來。

太陽落山以後,夕又來到了人間,正當它又要行兇作惡的時候,被從天而降的年碰上了,年與夕展開了一場殊死的搏鬥。

年一面躲閃着夕的進攻,一邊悄悄摸出紅綾子,用勁抖着。紅綾子放射出一束束耀眼的紅光,刺得夕眼睛什麼也看不見了,慌忙逃去。

這時,年趁機走遍村村寨寨,將一條紅綾變成了無數條,散發到千家萬户,告訴人們要是夕來了,就趕緊把紅綾子掛到門上,夕就不敢進門了。人們紛紛照年的囑咐,把紅綾子掛到門上,又點起了一支支紅蠟燭,等着年和夕的搏鬥。

夕不甘心敗在年的手下,到河邊洗好了眼睛後又回到村裏,一看年手裏沒有了紅綾子,便兇狠地撲了上來。這時,年不慌不忙地從懷裏掏出竹筒,對着夕點燃起來,隨着劈劈啪啪的爆響,竹筒中噴出濃烈的煙火,燒得夕在地上直打滾。

夕想逃走,可是村裏的人們把它包圍了,有的拿着紅綾子,有的拿着竹竿,有的拿着趕牛的鞭子,一齊向夕打來。當火紅的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夕終於被年和人們除掉了.

從此,人們為了慶祝臘月的最後那天晚上除掉夕的勝利,就把這一夜叫年除夕,把正月七年級叫做年。家家掛紅綾,爆竹筒,甩響鞭,拜年慶賀。

後來,人們把紅綾換成了紅紙,並寫上吉利的話,貼到門上,演變成了對聯;爆竹筒和甩響鞭也演變成了放鞭炮。

除夕的故事8

今天是除夕,要過年了,我們要放鞭炮、要貼對聯,能穿新衣服、還能吃好多的餃子,可是大家知道,今天為什麼叫除夕呢?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吧!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怪獸,兇猛異常。經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有一天,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村外來了個長得特別漂亮的小孩子,他來到村東頭見着一位老婆婆問起大家為何驚慌。老婆婆告訴孩子“夕”又來做亂,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年,讓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趕走"。半夜時分,夕闖進村子裏,它發現村東頭老婆婆家,門口貼着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嚇得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人們知道了年把夕趕走了,都去拜會年,也就是現在的“拜年”(拜年的由來),把年的圖像帖在門口或窗前,叫“年畫”(年畫上的那個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來)。

我的故事講完了,大家知道今天為什麼叫除夕了吧!

除夕的故事9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過大年了,今天是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忙着貼春聯,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可多了。

我看大家那麼忙就去問母親有什麼要幫忙嗎?母親説:“那你去幫父親和爺爺貼春聯吧。”我説:“好的,母親。”於是我就拿起了一張福字遞給父親。父親把“福”字倒着貼,我看到了大叫道:“父親,父親,貼倒了。”父親笑着説:“福‘字倒着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説明福氣到了!哦!原來是這樣啊!我明白了。

吃晚飯的時間到了,桌子上的晚飯可豐富了,我們一家團團圓圓吃着美味的晚飯,有説有笑的。吃過晚飯我們一家人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那個電視可好看了,有跳舞,唱歌,還有小品······當我們看到12點時,忽然一片噼噼啪啪的響聲震耳欲聾,我嚇的站了起來,跑到窗口看外面全是各種各樣的鞭炮。哦,原來是人們用放鞭炮來迎接新的一年呢!

啊!今天真是個美好的日子。

除夕的故事10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除夕。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忙着貼春聯,窗花,掛上了大紅燈籠。爸爸也貼了一個“福”字,我問爸爸:“為什麼要把‘福’字倒這貼呢?”“把‘福’字倒着貼,不就是福倒了嗎?”爸爸答道。我點了點頭。忙完了以後,我們到外婆家過年。

到了外婆家,看見外婆和外公燒了許多好吃的菜,每道菜都有自己的含義,有圓子,代表團團圓圓,有紅燒魚,代表年年有餘,有白菜豆腐,代表平平安安,有粉絲,代表吃的多,明年錢都一串串……終於可以大飽口福啦!我拿起筷子,搶着吃菜,“太好吃,太好吃啦!”吃完以後,我和弟弟一起玩遊戲。

我期盼以久的夜晚終於到來了,我拉着弟弟一起出來放煙花,一:孔雀開屏,二:雙龍出海,三:煙花聚會,真是太美麗了,太好玩了。

到了深夜,我該回家了,真希望每天都是除夕。

除夕的故事11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籍,是我最忠實的朋友。前段時間,媽媽買了一本南方分級閲讀的《年除夕的故事》。回到家,我便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

《年除夕的故事》是趙鎮琬寫的。他是《幼學啟蒙叢書》的其中一本,叢書介紹我們所熟悉的民俗故事、神話故事、節日故事等,讓我們瞭解祖先們的活動的廣闊天地和歷代的政治變遷、科學發展與文學藝術上的成就。

《年除夕的故事》主要寫了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夕的怪獸。他一到陰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就出來找吃的。豬、羊、馬、牛,就連人也不放過,都成了它的食物。人們很想把夕制服,可是想了很多辦法也無濟於事。玉帝聽了,就把這件事交給了神農。神農又把這件事交給了年。於是,年來到人間,燃燒了鞭炮,終於把夕趕走了。

其中,書中年趕走夕的那個地方最令我難忘:年一邊躲閃着夕的進攻,一邊悄悄摸出紅綾子,用勁抖着。紅綾子放射出一束束耀眼的紅光,刺得夕眼睛什麼也看不見了,慌忙逃去……

“年”一來,草木凋敝,天地一片蕭條;“年”一“過”,萬物更生,到處是欣欣向榮的景象。要轟走“年”,就要燃鞭炮,燃鞭炮的習俗因此而來。我們現在過年放鞭炮是為了感謝“年”,感謝它為民除害,我最喜歡過年了,小朋友可以拿紅包,而上班的人可以放假,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團圓,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除夕的故事12

在很長時間很長時間以前,大家就有了一個習慣,就是把每年的陰曆十二月30號定為除夕。在除夕這匡大家就不會睡覺,會放非常多煙花爆竹,還會掛非常多的紅燈籠。這是為何呢,就讓我來講給你聽吧。

相傳在遠古年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它的體形和牛一樣龐大,頭上長着一隻角,一張血盆大口,行走如飛。它本來只是以牲畜為食,後來冬季食物短缺,就開始吃人了。由於它常常出來傷害人畜,因此天神把“年”鎖進深山,只允許它一年出去一次。有一次在大年三十那天,“年”出來了。它來到一個山莊,聽到甩牧鞭的聲音,嚇得匆匆抱頭鼠竄,於是大家就知曉了“年”怕響聲,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從此將來,每到年末歲首大家就用放煙花代替甩牧鞭,用貼紅聯來代替大紅衣服,用掛紅燈籠,點旺火來代替火花。久而久之就成了春節的風俗。

如此大家就有了除夕如此的風俗。

除夕的故事13

除夕守歲的由來

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説。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中華民族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

除夕守歲的傳説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

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除夕習俗的傳統文化

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2、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3、飲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4、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5、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6、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説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

除夕的故事14

去年的除夕之夜,是個令我終生難忘的日子。那天夜幕還未降臨,村莊裏便已鞭炮陣陣,煙花綻放,熱鬧非凡。我家屋裏則是歡聲笑語,暖意融融,洋溢着節日的喜慶氣氛。

開飯了,我們一家三代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

吃着吃着,奶奶不知怎麼喃喃自語起來:“想想以前,看看現在,真是難以置信呀!”

我隨口問道:“什麼事讓你難以置信啊?”

奶奶努努嘴説:“你看,這滿桌的菜,雞鴨魚肉、海鮮、野味,一應俱全,我們小時候哪有福氣享受這些美味佳餚呀?”

我不解地問:“那你小時侯過年吃些啥?”

奶奶説:“青菜蘿蔔,一點肉,兩三碗菜而已,肉少得可憐,素菜裏看不到一點油星。”

姐姐笑着説:“有肉吃也還不錯嘛!”

奶奶説:“平時是沒有肉吃的,只有到年三十晚上,大人才允許我們姐弟幾個每人吃兩片肉,兩片吃完就不能再夾了,否則大人就要向你瞪眼了,剩下的肉正月要留給客人吃,無論你多想吃都得忍着。”

奶奶接着又説:“我們那時,家裏窮得揭不開鍋,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我們姐弟幾個都是喝米湯、吃野菜長大的,能過上現在的好日子,已經很滿足了。”

這時爺爺也忍不住説話了,他説他小的時候,家裏條件比奶奶家也好不到哪裏去,也是窮得叮噹響。他清楚地記得,他小時侯,夏天是赤腳的,春秋兩季穿草鞋,冬天才有一雙解放鞋穿。從家到學校有四五里路,大雪紛飛的日子,是不敢穿鞋走路的,都是打着赤腳去學校,到了學校後洗淨雙腳再穿上鞋子。我問他為什麼冰天雪地還赤腳走路,爺爺説怕雪水弄濕了鞋子,只有一雙鞋,弄濕了就沒得換了,所以是不敢馬虎的,愛護鞋子像愛護寶貝似的。

沒等爺爺説完,爸爸也搶着説了。爸爸讀國中那些年,每星期住校五天半,一日三餐,餐餐吃黴乾菜,有時實在吃不下去了,就在飯裏倒些開水,勉強嚥下去。從家裏到學校,來回四五十里,全用兩腳走路,從來不坐車,為的是省下那幾毛錢的車錢。

這時媽媽發話了,她説:“你們別再憶苦思甜了,過去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我們以後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紅火,越過越滋潤,快吃快吃,聯歡晚會就要開始了。”

聽完大人這些故事,我的心裏久久不能平靜,真想不到爺爺奶奶的童年是那麼艱苦。我生活在一個好時代,雖然説不上是錦衣玉食,但也是衣食無憂,根本不用為吃穿發愁。

我要好好珍惜,努力學習,一定要讓爺爺奶奶在有生之年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除夕的故事15

除夕夜的來客

除夕之夜很冷,天上還飄起了雪花。許明和何紅在父母家裏吃了年夜飯回來,快走到自己家門口的時候,何紅捅捅許明説:“哎,你看!”藉着不太亮的街燈,許明看見自己家門口有一個穿大衣的陌生漢子,正在探頭探腦地轉悠。他想幹啥?許明一把拉過何紅,躲到了暗處。

只見那漢子裹了裹大衣,轉身離去,但走了幾步之後,又遲緩地掉過頭,走到許明家門口,伸手在防盜門上敲了幾下。

許明忍不住一大步衝了上去,斷喝一聲:“你找誰?”

那漢子轉過頭來,打量了許明一眼,高興地叫道:“老班長,你認不出我了?”

“你是……”許明聽他的聲音有點熟,卻怎麼也想不起他是誰來。

“老班長,你真認不出我了?我是三班的熊正壽呀!”

“噢……”許明這下想起來了,熊正壽,東北人,當年在部隊時和自己一個班,可自打分手後,就一直沒有他的消息了。

許明趕緊將熊正壽往屋裏請。

藉着燈光,許明留意起眼前這個老戰友來,只見他雙眉緊鎖,神情憔悴蒼老,灰黃消瘦的臉上滿是胡楂,身上的灰色呢大衣皺皺巴巴的,腳上的皮鞋癟癟塌塌的,兩手空空蕩蕩,行李包裹沒有一件。這副落魄樣子,簡直就和大街上的乞丐差不多。

屋裏的氣氛一時顯得有些尷尬,許明看熊正壽額頭上汗也沁出來了,於是提醒他説:“屋裏有暖氣,你把大衣脱了吧。”

可誰知熊正壽往額頭上抹了把汗,將大衣掀開半邊,卻又馬上裹起來,連連擺手説:“不熱,不熱,沒關係,沒關係。”

見他這副樣子,許明心裏的疑惑更大了,斷定熊正壽今天登門,一定有什麼事情。

果然,熊正壽開口了:“唉,我真是窩囊啊。”他長長地歎了口氣,斷斷續續地説起了事情的經過。

熊正壽的老家在一個偏僻山村,退伍後的十多年裏,他一沒門路二沒特長,所以一直混得不死不活的。眼看村裏的年輕人一個個飛出山外去打工,他心裏也癢癢的,終於下決心也南下闖蕩去。可到了廣州以後,他根本找不到工作,就只好在街頭給人家擦皮鞋。

幾天前,熊正壽懷揣一萬多塊辛苦掙來的血汗錢,乘長途車回老家過年,不料車開到半路拋了錨,突然從路邊躥出來三個歹徒,叫車上所有人把錢交出來。熊正壽死活不肯,於是就被歹徒拖到車下打昏在地上,裝着血汗錢和身份證的上衣也被剝走了。後來,幸虧一個拾荒的老太太給了他這件大衣,又給了他15塊錢買了張短途車票,他才來到這裏……

熊正壽講到這裏,許明夫妻倆一時都沒有吭聲。兩個人不約而同地相互交換了一個眼神: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熊正壽現在身無分文,他今天上門,是來借錢的?

許明給自己點上支煙,狠狠地吸了一口,若有所思地問熊正壽:“出了這種事情,你家裏……還不知道吧?”

見熊正壽點頭,許明順手將桌角上的電話機往他面前推了推,説:“那你還是快給家裏通個電話,先報聲平安吧,家裏等你不回,他們不知會怎麼擔心呢!”

許明這樣做,其實是希望能以此來判斷熊正壽講的這段經歷是真是假,而且留下他老家的電話號碼,萬一以後有什麼事,還能找到他。

可熊正壽卻對許明説:“老班長,你……你不知道,我老家那地方又窮又偏遠,到現在村裏都還沒哪家裝上電話呢。”

他説着,欠身朝客廳對西的衞生間掃了一眼,對許明説要解個手,就走過去關上了門。

不一會兒,裏面傳出一陣“嘩嘩”的水聲,趁這工夫,何紅悄悄問許明:“你信他的話嗎?”

許明沉吟道:“現在很難判斷。”

何紅急了:“那我們怎麼辦?”

許明説:“我看不管是真是假,反正他肯定是遇到了難處。既然千里迢迢地找我來了,今天又是除夕夜,我還能咋辦?先讓他在這兒過了年再説吧。”

“你昏頭了?”何紅氣得瞪着眼睛就把許明往屋角拽,“這年頭,什麼亂七八糟的事沒有?你想學雷鋒,也得先留點神哪。”

許明一聽何紅這話,生氣地説:“照你的意思,莫非要我趕他走?我們曾經是出生入死的戰友啊!”

“哼,是戰友不錯,可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嘿,虧你還見多識廣呢,你如今憑啥相信他?”何紅儘量壓低聲音説,“你也不想想,人是會變的呀,都過去這麼多年了,你瞭解他的過去,可你瞭解他的現在嗎?”

被何紅這麼一説,許明心裏有點亂了:“那……依你看呢?”

“要依我看呀,你這個戰友……”何紅朝關上門的衞生間看了一眼,連連搖頭。

除夕夜的來客(2)

這時候,熊正壽還沒有從衞生間裏出來,在“嘩嘩”的流水聲中,許明隱約聽到似乎夾雜着短促而壓抑的喘息的聲音,那聲音儘管很低,但聽起來竟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莫非,熊正壽找上門來真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者是他在玩什麼花招兒?

許明試着推推衞生間的門,紋絲不動;他又拿出鑰匙輕輕插進鎖孔,想突然給熊正壽個措手不及,但發現門被從裏面反鎖死了。怎麼辦?是再等會兒,還是馬上敲門進去?

許明和何紅正舉不定,忽然,裏面傳出“嗵”一聲響,緊接着似乎又有什麼東西撞在門上。夫妻倆心裏一緊,不約而同地抬手就拼命敲門:“開門,開門,熊正壽,快開門!”

敲了好半天,門終於開了,熊正壽站在門口,靜靜地看着許明和何紅。

許明緊張地問:“剛才什麼聲音?你……你在裏面怎麼了?”

“沒怎麼呀,我解了手,洗了把臉……”熊正壽依然緊裹着大衣,朝許明和何紅笑笑。不過儘管如此,許明還是發現熊正壽笑得很勉強,身子在大衣裏直哆嗦。

熊正壽回到客廳後,何紅朝許明遞了個眼色,説:“你看,光顧着説話,你戰友還餓着肚子呢,快幫我下餃子去吧。”她一邊説,一邊就拉許明走進廚房,然後趕緊輕輕掩上門,對許明道,“我看這人來路不正,咱摸不清底細,不如當機立斷打發他走人。”

透過門縫,許明悄悄注視着蜷縮在客廳裏的熊正壽,躊躇了一下,對何紅説:“咱們再想想,看還有沒有更合適的辦法,萬一他剛才説的是真的呢?那咱們在這個時候趕他走,就實在説不過去,也太沒有人情味了……”

可是何紅不答應:“你別放着安穩日子不過,給我惹出點事兒來。萬一他是在當地殺人犯法了呢?萬一他是一個被通緝的罪犯呢?”

許明想想何紅的話説不定真有道理,可還是拉不下這個面子,他還在猶豫。

這時候,熊正壽好像越來越顯得焦躁不安起來,他不停地喝茶、抽煙,又時不時走到窗前,掀開窗簾打量屋外那越飄越緊的雪花,像是一頭疲憊的困獸。

許明對自己説:“看來,真的不能再猶豫了。”

可是,用什麼藉口趕熊正壽走呢?

何紅靈機一動,很快想出了一個主意:由她在廚房裏打許明的手機,故意説成是局長打來電話,要許明立即去單位值班,然後順水推舟扔二百塊錢,讓熊正壽走人。二百塊錢買個太平,夫妻倆都覺得值。

然而,當他們兩個人從廚房出來,卻發現客廳裏的熊正壽不見了,屋外潔白的雪地上,留下了兩行歪歪斜斜的腳印,消失在夜幕盡頭……

兩個月後,許明收到一封寄自東北的信,拆開一看,是熊正壽寫來的。信上這麼説:

老班長,嫂子:

請原諒我除夕之夜的不辭而別。

那晚在你們面前,我大致説了事情的經過,但是隱瞞了一個重要細節:在與歹徒搏鬥中,我的胸部和背部被刺了三刀,並且傷口還在流血。儘管每動一下都疼得鑽心,可我卻沒敢流露出來,因為我記得老班長曾經説起過,嫂子從小就有暈血症,見不得血,何況當時還是除夕夜,我不忍讓你們緊張。那天,我擔心我堅持不到家裏,所以才不得已登門,我不求別的,只求你們給我一點路費。可是,當時也許是我太冒失了,那一刻我明顯感覺到了你們對我的懷疑。我覺得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就把借路費的話強嚥下肚去。後來,我身上的傷口突然疼得厲害,不得已只好躲進衞生間,讓“嘩嘩’的水聲來掩飾我痛苦的呻吟。我脱下外衣,對着鏡子檢查傷勢,沒想由於虛弱而昏倒在裏面。

也許是蒼天有眼,離開你們後我沿路討飯,居然奇蹟般地活了下來。正月十五那天,當我回到家裏時,家中老老少少,還有全村的人,都為我哭了。

……

看到這裏,許明怔住了,他的心頭彷彿被壓上了一塊沉甸甸的大石頭,不禁喃喃道:“熊正壽啊熊正壽,我多麼希望你那時候真是一個説謊的騙子啊……”

標籤:除夕 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