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七夕節的故事15篇

七夕節的故事1

牛郎織女傳説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説之一,也是在中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説,在中國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七夕節的故事15篇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經過兩千多年的流傳、發展、演變,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主要情節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孫女織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織雲彩,也稱雲錦天衣;牛郎是人間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頭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過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訴他,天上織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銀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織女的羽衣,這樣沒有了羽衣,織女就不能飛回天上了,就會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

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

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就會得到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後來有一天,王母娘娘聽説織女"不守天規","私奔"凡間,大為惱怒,就派天兵天將捉拿織女。

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

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想起老牛告訴他急難時披上牛皮會得到幫助的話,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飛到了天上。

就在牛郎要追上織女的關鍵時刻,王母娘娘拔下頭簪,在織女身後一劃,那劃痕就成了波濤洶湧的天河。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兩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現在牛郎星旁的兩顆小星,稱扁擔星,人們説那是牛郎織女的一對兒女。最後,牛郎織女的真情感動了天上的喜鵲,它們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麗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橋,讓這對相思一年的夫婦在這一夜相會。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古人吟七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如今的七夕,已經找不到這古詩中的浪漫,而只留下商家忽悠的"中國情人節"了。

人們甚至忘了七夕還有"乞巧"的習俗,就更別説"曬書"、"拜魁星爺"了。

倒是李商隱這首《七夕偶題》還能讓人想起很多:

"寶婺搖珠佩,常娥照玉輪。靈歸天上匹,巧遺世間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濫四鄰。明朝曬犢鼻,方信阮家貧。"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而且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而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就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相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關於魁星爺,還有一些傳説故事:説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甚至還寫了一首打油詩取笑他的長相。但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七夕節的故事2

七夕鵲橋會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説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説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説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遊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遊女”。另外,在楚地民間,常將牽牛星與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註文雲:“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為牽牛。居“漢水之北”的南陽,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漢,襟三山而帶羣湖”之稱。戰國時,南陽屬楚,楚始都於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澱深厚。如此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藴,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説的重要條件之一。

民間傳説中的南陽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説,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話傳説自產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與產生

地區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神話傳説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致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的感受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廣為傳播。根據現代諸多的民俗之類的出

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説起源於南陽,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説,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源地還流傳着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説: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緞技術。不同版本傳説中的人物、地點都指向了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説地方化的特徵。

南陽漢畫像石與星宿

牛郎織女傳説最早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位於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們產生無盡的遐想。牛郎織女的傳説源於楚,到了漢代,伴隨着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説更為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是成為繪畫與雕刻的重要素材。漢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漢代的南陽是全國有名的都市之一,併成為南北文化、科技發展的交匯地,多種文化因子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在這裏還誕生了一代天文學宗師張衡……。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陽又出現了大量表現幽遠深邃太空的漢畫像石,其中的“牛郎織女星座”,形象生動地把星宿與傳説結合在一起,更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織女傳説起源於南陽的有力證據之一。

南陽絲綢與織女

據文獻記載,南陽周代已有養蠶業和絲綢業。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八大蠶絲產地之一。東漢時,張衡《南都賦》中記載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陽,名揚天下。牛郎織女傳説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盤古開天發源地的民間傳説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這與很有名望的南陽絲綢有着淵源的關係。由七夕節衍生出的乞巧風俗活動,主要因為織女是“天帝之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崇拜。今人談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荊夢歲時記》的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據河南大學出版社《楚國史》記載“荊楚北從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陽,東至九江一帶……。而西周之前文獻所指的‘荊楚’當在今河南南陽盆地至江漢平原一帶。”據此可知,南陽位於荊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風俗,此盛況有民歌一首為證:

以上見證

了“奇巧”中的織女與南陽絲綢的淵源關係。

南陽黃牛歷史

牛郎織女傳説的地方化,不僅僅與傳説中的人物、地點和地方有關,而且所反映出的農耕地區的特點非常明顯。耕牛是農耕地區不可缺少的役力,是從事農耕的主要“生產力”。同時,牛也是牛郎織女傳説中的主要角色。

南陽黃牛是我國五大良種牛之一,享譽海內外,南陽牛的歷史悠久,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與黑牛”、“百里奚養牛”……,牛郎織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當今的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區,漢代的農業領域亦十分輝煌。張衡讚美家鄉的《南都賦》有“百穀藩廡,翼翼與與”。早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飼階段。生於南陽長於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於養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於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聞周王子頹喜歡牛,即以養牛做為晉見階梯,被傳為佳話。在漢代,鬥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如此淵源的“牛”文化,從而產生了南陽城西牛家莊的“牛郎”就不足為奇了。

七夕節的故事3

故事分為很多種,有兒童類的故事、愛情類的故事,今天我們來講講關於愛情的故事!

問世間情為何物?

只叫人生死相許……

斷腸崖上寸斷腸,玄鐵剛,思緒茫。雪羅瓊花,伊人在何方。十六年苦等長,縱淒涼,又何妨?

雁蕩山位於浙江省温州市樂清境內,山水奇秀,天開圖畫,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整個雁蕩山最精華的部分就是大龍湫瀑布和小龍湫瀑布,斷腸崖就在小龍湫瀑布。這兒,有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也使得無數的善男信女至此遊玩、觀看、品味傳説中主人公的愛情傳奇……

走到棧道盡頭,就可以看見“當年”小龍女所立的石碑,上書“斷腸崖十六年後在此重會,夫妻情深勿失信約,珍重萬千務求相聚,小龍女書囑。”只是石碑上的字被描得鮮紅,讓人很敗興。

究竟什麼樣的情感能讓人為了另一個人苦等16年之久?楊過只愛小龍女。有那麼多好女孩喜歡他,但是他從未動心。當他發現自己愛上小龍女時,縱是遭到全天下的唾棄,他也要“姑姑”做他的妻子。小龍女雖然和楊過一生可以説是聚少散多,但他們心意相同,互相理解。而且他們之間的愛情也是在兩人一次次的磨難中發展着。他們兩人雖然前後的性格都有變化,但卻共同成長,始終相愛。一個人到底會因為什麼而愛上另一個人。誰又能説的明白?問世間情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許……

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會讓每一對已經找到真愛的情侶彼此更加珍惜對方;每一個看過這個故事的人,都會被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觸及到自己心靈深處最敏感最脆弱的那根情感神經。人生多磨難,16年善意的謊言也許那本可更短些。可這已經不再重要了。因為時間見證了簡單、執着、純潔的愛情他們終於能在一起,能在一起這比什麼都重要。要有一個信念,兩個人要在一起沒有任何能成為阻力!

16年後,楊過和小龍女重逢之時,楊過在寒潭底望着小屋裏的東西悲從心生,小龍女走過來,撫摸着他,説,“過兒,你不快活嗎?”我才明白,原來時間並不能盪滌一切,原來真情可以十六年痴心不改,原來時空的分隔不過是俗世中情變的藉口。楊過,小龍女,有情若此,夫復何求?小龍女為了楊過甘願跳崖,是因為她愛楊過,是因為她知道楊過為了她放棄了他所有好女孩的愛;楊過可以苦等小龍女16年,是因為他也同樣愛小龍女,他也相信小龍女會為了他而守候16年。只有彼此的信任和給與對方信心才能誕生看似平凡卻也最偉大的愛情!

想去雁蕩山一遊一直是雲兒的希翼,不是圖什麼奢侈的視覺享受,只為了再次去見證小龍女與楊過之間悽美的愛情故事,也為了親臨觸摸小龍女所立石碑,那份情深意重的感受……

雲兒與所有女孩子不同,是個重視精神之愛勝過物質享受的女孩。本性天真浪漫,多愁善感尤其注重感情,又有那麼一份理性伴隨。藝兒是一個清秀的男生,但骨子裏有一點古時候的書生氣質,常常不自覺脱口而出古人之話語來,教人噴笑不已。

藝兒在一次無意之中,點擊鼠標按帳號查找發現了雲兒,與所有普通網友們相同,剛剛開始他們只是淡淡的交流着,只限於問候,就沒有話題了。在第二次的聊天中,他們聊到了彼此的興趣,與心目中最為渴望去遊玩的地方。不約而同的是,雁蕩山斷腸崖竟然是他們共同的目標。話題一打開滔滔不絕,欲罷不能。那次他們隔着屏幕足足聊了五個小時,從古至今,人生觀愛情觀,無所不談。時間飛逝,已經將近深夜,他們各自望着時鐘歎笑,感歎時間過得快,還沒盡興呢!

由於藝兒所從事的工作迫使他必須各個工地轉悠,工作忙完告一段落才能夠回家與父母相聚。老闆給他配備了一個房間,什麼都由着他處理,只是偶爾過來看看。每天工作忙完,顧不上張羅吃飯,藝兒就上線尋覓那讓他流連忘返——那方的雲兒。每次都是雲兒憐惜地催促他趕緊吃飯,身體要緊,她會在隔屏的一方默候他的。不是為了貪圖那份温馨,只是為了彼此之間那份難得的融洽與相知相惜的感覺。

雲兒常常被隔屏的藝兒風趣的談吐逗得捧腹大笑,原來老子的之乎者也不只是她運用自如,從藝兒聊天窗口彈出的字,那刻意逗她開心的心意多麼令她動容。那份體貼……那份甜蜜……很快他們彼此的心沉淪了,雖然她一再強調她不會網戀,但……

有一次,古腔古調的藝兒分享了一首歌曲《天仙配》與雲兒聽,一起沉浸在優美動聽的歌曲裏,隔屏婉然相對……兀自沉迷於歌曲裏,藝兒抖動窗口喚回雲兒視線,送上一束玫瑰,輕問:我可以稱呼你為娘子嗎?雲兒雙頰薰紅,嬌叱道:誰是你娘子?但心已迷失……相公,你可要照顧好自己哦。説完就匆忙下線留下傻笑不已的藝兒……

兩個人的感情急劇增加,每天忙完各自的工作就守在電腦前,在這些日子裏,藝兒反覆與雲兒提起,如果沒有變化他們就於今年春節回家時雙方正式融入現實交往。雲兒聽了以後心裏很矛盾,她渴望被愛被寵的感覺,也深深希望美夢成真,但是行嗎?如果他知道了實情,還會始終如一嗎?他……

原來雲身體不好,好多年了一直被一種莫知名的怪病左右着,精神肉體飽受痛苦的侵蝕,她懷疑是白血病,但是她一直不敢面對,就這樣日復一日,半死不活地拖着,無奈傷神……可如今,藝要逼她面對雙方的感情,渴望衝出網絡的虛擬,這當然是應該的,但是自己承諾得起一生一世嗎?可以嗎?

她在感受身體病痛之時,反覆思考,難以抉擇。最後她決定與他説清楚,退出這段無望的愛情。在晚上又隔屏相對之時,雲兒把病情的始末一五一十告訴了藝兒,並要求他離開她。不,這不是真實的。是你騙我的,是你看不上我故意騙我的。藝兒根本不接受這種電影裏才會上演的故事情節,在那邊拍桌大叫,不肯相信雲兒的説詞。雲兒也在電腦這邊哭得不能自己,感受到了隔屏藝兒的心碎聲。即使是有什麼病,我也相信一定會治好的,現在醫學這麼發達。藝兒信誓旦旦地説。不能好了,也不能根治了。雲兒絕望地傾訴着。雲兒,你如果敢給我放棄你給我試試看,我挖遍整個省市也要把你找到。把你手機號碼給我,我帶你尋遍全世界也要把病治療好。藝兒哭着急速地説着。而云兒哭着無助地逃避了……

那天晚上兩個人都沒有入睡,藝兒守候在電腦那邊,而云兒包被痛哭,哭自己坎坷的命運,哭老天爺的不公平!愛情也許很美,現實更是殘酷,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情,關係着兩個家庭,誰會願意娶一個病貓兒媳婦呢?何況這個病難以根治,不可……不可耽誤如此優秀的人兒,他應該有一個健康的妻子陪伴他,走完人生……

第二天兩人渡過了失魂落魄的一天,到了晚上於電腦前,那份濃濃的感傷還瀰漫在他們之間。雲兒,相信我,即使你只有半年一年時間,也請你讓我愛你。我們不是説好要去遊雁蕩山,要去看小龍女立下的字碑嗎?要去感受他們的愛情故事?你怎麼可以食言呢?即使你病得走不動,用背的我也要把你背到那邊,我們還説好要白頭到老走遍雁蕩山的每個角落啊?你一定要好好的,接受治療。給我參與你以後生命的機會。藝兒聲聲淚下的泣訴着。

聽着他一幕幕規劃着,雲兒發出難以自制的悲啼,哭得像淚人兒。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拿什麼許給你這些未來啊。與其以後痛苦不如你早走早離開好。雲兒一字一淚地打着字。我愛你,但是真不能耽誤你啊。我只是一個沒有未來的女人啊,藝,你走……你走……在聲聲含淚的催促聲中,屏幕暗了,藝兒發出野獸般的悲啼,把鼠標丟得遠遠的……像在控訴雲兒的懦弱,不敢與病魔抗戰……像在控訴她對自己的不信任,不給他們的戀情一次延續的機會……

自那天起,藝兒沒再上網,只是在隔天早上,雲兒在空間來訪的名單裏,可以發現他深夜來訪留下的足跡,裏面包含着他深深的惦掛、愛戀……而云兒呢?還是在繼續承受病魔給予她的痛苦,挖心般的疼痛伴隨着她每一天……未來很渺茫,她不知道如果她真的有小龍女那般勇氣跳下萬丈懸崖,藝兒是否真可以如同楊過那般痴情,為愛守候……問世間情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許……雁蕩山戀曲,美得如此動人……如此惹人心碎、淒涼……相公、娘子深情呼喚在雁蕩山山谷蕩響……

七夕節的故事4

琴瑟和鳴:精緻的精神生活 古代中國夫妻關係的最高境界

琴瑟和鳴,是古人對幸福夫妻生活的美好描述。《詩經·小雅·棠棣》中,夫妻之間幸福的家庭生活被描述為“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夫妻的幸福與融洽,是樂音悦耳,也是心靈相契,這種描述也被當作古代中國社會夫妻關係的最高境界。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敍述中,音樂可以洞察世態人情,尋找知音,更有可以打通天地人之間的藩籬。以音律協和、音聲相隨來描述夫妻之間的點滴幸福,顯然給予了這種凡俗生活一種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夫妻生活也因此在繁雜瑣事之外有了精神生活的屬性。辜鴻銘認為,中國人過着一種精緻的精神生活,這種生活中包括了温和、雅緻的生活態度,雍容、寧靜的心靈境界,還有看似平凡卻絲毫不缺乏浪漫的感情世界。古代中國,不少感情甚篤的夫妻都過着琴瑟和鳴、自得其樂的幸福生活。

蕭史弄玉:以簫為煤 浪漫夫妻帶動社會活潑氛圍

相傳,“弄玉”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的女兒,她長得非常漂亮,而且很喜歡音樂,是一個吹簫高手。她住的“鳳樓”中,常會傳出美妙的簫聲。

有一天晚上,她對着滿天的星星吹蕭。夜裏靜悄悄,輕柔幽婉的簫聲好像一縷輕煙,飄向天邊,在星空中迴盪。隱約中,弄玉覺得,自己並不是在獨奏。因為,星空中似乎也有一縷簫聲,正與自己合鳴。

後來,弄玉回房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一個英俊少年,吹着簫,騎著一隻綵鳳翩翩飛來。少年對弄玉説:“我叫蕭史,住在華山。我很喜歡吹簫,因為聽到你的吹奏,特地來這裏和你交個朋友。”説完,他開始吹簫,簫聲悠美,聽得弄玉芳心暗動,於是也拿出簫合奏。他們吹了一曲又一曲,非常開心。這是一個多甜美的夢啊,弄玉醒來,不禁一再回想夢中的情景,對那位俊美少年再也不能忘懷。

秦穆公知道女兒的心事後,就派人到華山去尋找這位夢中人。沒想到果真找到一位名叫蕭史的少年,而且他真善於吹簫。等弄玉見到蕭史,她真是太高興了,因為蕭史就是她夢裏的那位少年。

蕭史和弄玉結婚後,兩人非常恩愛,經常一起吹簫,秦國的山林、溪邊、藍天、夜空,時時可以聽到他們的合奏。

秦國的少年男女被他們這種浪漫的行為所感染,也開始愛唱愛跳,秦國的氣氛由嚴肅變成活潑。這使得朝臣憂心起來,他們怕社會風氣因此變壞,所以不斷向秦穆公進諫。蕭史和弄玉為了不讓父王為難,不告而別,躲到了一個別人再也找不到的地方。民間為他們的消失編了一段美麗的神話,説蕭史和弄玉都是仙人下凡,有一天,他們夫婦正在合奏時,忽然天外飛來一隻龍和鳳,載着他們一路吹蕭,飛到華山隱居。今天,華山的玉女峯就是因此而得名。

七夕節的故事5

七夕節起源於我國漢代時期,最早的記載見於東晉時期葛洪的《西京雜記》:“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歷史上認為“七夕”源於古代人們對“自然”和“時間”的崇拜。

在三四千年以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有關牛郎和織女的記載很早就有了。古代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牛郎和織女,認為東西南北方向都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星最亮,可在夜晚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

“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還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牛郎與織女的傳説

在很早以前,南陽有個放牛的小夥子,父母早亡,跟着哥哥嫂子生活,嫂子為人狠毒,一天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着牛出了村。

他趕着牛進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不知何時才能趕着十頭牛回家。這時,一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對他説:“在伏牛山裏有一頭病倒的老牛,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着它回家了。”

牛郎找到了那頭病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等老牛病好後,牛郎趕着十頭牛回了家。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裏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七夕節的故事6

【關於七夕節由來的五種故事傳説】: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但是關於七夕節的來歷卻有五種不同的説法:

版本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裏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叫牛郎,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但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幹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等讓他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着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着牛進了山,草深林密的山上,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着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遭遇後,笑着對他説:別難過,伏牛山裏有一頭病倒的老牛,去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就可以趕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那頭有病的老牛,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着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河裏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死後,可以用它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版本二:七夕”原名為乞巧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記載,這便是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版本三: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

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版本四: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

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星期”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個吉利的日子。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版本五: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

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祕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説,一直流傳民間。

七夕節的故事7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説,發生在河北北部的萬里長城腳下,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着。

傳説在秦代,江南有一户姓孟的人家,老兩口無兒無女,相依為命。孟家的隔壁鄰居是姜家,説也湊巧,姜家也是老兩口過日子,沒有兒女。 一年的春天,孟爺爺在牆跟下種了一粒葫蘆籽。很快,葫蘆籽發芽長葉。又過了些日子,葫蘆蔓順着牆頭長呀長,爬到隔壁姜家院子裏去了。這時,葫蘆蔓上開出一朵白白的花兒。葫蘆花謝了,結出個毛絨絨的小葫蘆。孟爺爺在這邊施肥澆水,姜爺爺在那邊捉蟲搭架。到了秋天小葫蘆長成了一個很大很大的大葫蘆,沉甸甸地把蔓兒都墜彎了。孟爺爺對姜爺爺説:“葫蘆長這麼大,多虧了你的辛勤勞動。咱們把它切開,一家一半吧。”當他們把葫蘆打開後,奇怪的事發生了:葫蘆裏睡着個白白胖胖的小閨女!孟家和姜家別提多高興了。兩家一商量,就給這個葫蘆裏生的閨女取名叫“孟姜女”。

一年一年的過去了,孟姜女很快長大成人。她又聰明又伶俐,而且很愛勞動,不是紡紗織布,就是洗衣做飯。那時,正是秦始皇到處抓人修築萬里長城的時候。一天,一個叫萬喜良的年輕小夥子,因為逃避官府抓人,路過孟姜女家。孟爺爺和姜爺爺見這小夥子忠厚朴實,就把孟姜女嫁給了他。剛剛結婚3天,萬喜良就被官府抓住,押到北方去修萬里長城了。

春去秋來,萬喜良一去半年多沒有消息。孟姜女一心想着萬喜良,眼看冬天到了,沒有棉衣在北方怎麼過冬呀!於是,就用自己親手織的布,給丈夫做了一身厚厚的棉衣。棉衣做好,孟姜女背起包袱,拿着雨傘,就動身上路去給丈夫送棉衣了。一路上,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長城腳下。只見成羣結隊的民工,有的揹着又大又重的城磚,有的抬扛着石塊,向高山坡上艱難地爬着。他們衣衫破舊,揮汗如雨。經過幾天的尋找和打聽,孟姜女才知道,自己的丈夫萬喜良,已活活地累死了!他的屍首就埋在了城牆中。

孟姜女聽到這一噩耗,真如晴天的霹靂。她悲痛萬分,一直在長城腳下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這時,只聽“轟隆隆” 一聲響,城牆坍塌下來,修好的長城被孟姜女哭倒了800裏。

這個動人的傳説故事,既是對秦始皇時代殘酷徭役的控訴,又説明了人民在修築萬里長城中付出的艱苦勞動。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力量和智慧的體現。為了紀念這位千里尋夫的孟姜女,後人在長城腳下修建了孟姜女廟。廟裏有孟姜女的塑像,廟旁還有傳説孟姜女尋夫時登高眺望的“望夫石”。

七夕節的故事8

今天媽媽下班回來,問我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

我説:“不知道。”媽媽説:“那你有沒有看到麻雀與喜鵲在哪呀———”“我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七月初七日,七夕日,喜鵲搭橋牛郎與織女相會日。”我大聲地説出來了。媽媽揉着我的頭説:“你真聰明,你有沒有知道這個由來呀”。

“我當然知道了,我看過書。玉帝有一個三公主,聰明、善良下凡到人間,愛上了一個凡人牛郎。兩人相親相愛生活在一起,禁犯了天庭條例,被玉帝把三公主帶回天上囚禁下來。牛郎很愛織女,披着牛皮帶着孩子在後面追呀追,觸怒了玉皇大帝,皇母娘娘,皇母娘娘從頭上撥下來銀釵,一甩變成一條銀河。牛郎用瓢一勺一勺地舀出水來,這樣的舉動也感動了玉帝,及路過的喜鵲。最後答應每年的七月初七,允許喜鵲搭橋牛郎與織女可以相會”媽媽説你口語進起來怎麼這麼流利呢,把這個故事寫下來就是一篇很好週記。

七夕相對是中國的情人節,看到很多人買花。我借花獻佛,買了兩朵太陽花送給我的媽媽與妹妹,花到現在還開得很鮮豔,看到媽媽與妹妹很開心,我也笑了。

七夕節的故事9

魁星的故事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 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民間傳説 ,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鬚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 ,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説,説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鼈魚救起,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牛郎織女的故事,七孃媽的故事,以及魁星的故事等等,這些都是七夕故事。當然,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流傳的有關七夕故事遠遠不止這些。但在中國情人節 的七夕這天,所有的七夕故事都應該有愛情和美好的。

七夕節的故事10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説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説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裏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幹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着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着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着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着對他説:“別難過,在伏牛山裏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着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裏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七夕節的故事11

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裏偶遇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對她一見傾心,苦於無法接近。此時恰有孫飛虎聽説鶯鶯美貌,率兵圍住普救寺,要強娶鶯鶯為妻。崔老夫人情急之下聽從鶯鶯主意,允諾如有人能夠退兵,便將鶯鶯嫁他。張生喜出望外,修書請得故人白馬將軍杜確率兵前來解圍,但事後崔老夫人絕口不提婚事,只讓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失望之極,幸有鶯鶯的丫環紅娘從中幫忙,扶鶯鶯月夜燒香,聽見張生彈琴訴説衷腸。後來鶯鶯聽説張生病倒,讓紅娘去書房探望。張生相思難解,央求紅娘替他從中傳遞消息。鶯鶯憐惜張生,終於鼓起勇氣,也寫詩回贈,後在紅娘幫助下,二人瞞過崔老夫人,私下幽會並訂了終身。老夫人知情後怒責紅娘,但已無可挽回,便催張生進京應考。張生與鶯鶯依依而別,半年後得中狀元。崔老夫人的侄兒鄭恆本與鶯鶯有婚約,便趁張生還未返回之時謊報張生已被衞尚書招贅為婿,老夫人一氣之下要將鶯鶯嫁給鄭恆,幸好張生及時歸來,有情人終成眷屬。

七夕節的故事12

七夕佳節即將到來,大家知道七夕的故事嗎?七夕的傳説其實是一個很美好很美好的愛情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從前有一個男孩名叫牛郎,他以放牛為生。有一天他騎着一頭神牛路過一片森林,牛郎聽到一陣嬉水聲,突然他的神牛説:“那裏是一羣仙女,你悄悄地走過去,拿起那一件最小的衣服就能娶她為妻。”後來牛郎躡手躡腳地把衣服拿走了。過了一會兒仙女們出來找衣服,只有織女找不到,其他仙女都紛紛飛走了。織女走來走去還是找不到。牛郎就出來把衣服還給織女。織女見牛郎忠厚老實,就與他結為夫妻。

從此,他們男耕女織,過上幸福的生活。又過了幾年,他們有了一個兒子和女兒。可是好景不長,這事被王母知道了,王母大發雷霆,決定叫天兵天將來把織女帶回天庭,並罰她在銀河的東邊日夜織錦。

牛郎和他的孩子很傷心,只好去求王母。於是老牛使出渾身解數把他們送上天。牛郎求了王母一個月,鐵石心腸的王母還是不答應。這事被天上的眾神知道,也向王母求情。最後王母終於答應了。允許他們每年農曆七月七日相聚。可是牛郎是凡人,上不了漫漫的銀河。侍女喜鵲想到辦法,她就叫夥伴們搭成雀橋,他們終於相聚了。

七夕節的故事13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人們傳説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工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

七夕節的故事14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 ,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 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 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裏,乞巧活動以後,她們 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説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七年級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麪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説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説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着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七夕節節日發展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説“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説:“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裏,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七年級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説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20xx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的故事15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節,又是“情人節”。 是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温馨,也是最悽楚動人的日子。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

牛郎父母早逝,跟着哥嫂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牛郎忠厚常受虐待。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着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着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着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着對他説:“別難過,在伏牛山裏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着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於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後來老牛給他出了一計,要他娶織女為妻。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情深意重,相親相愛,他們生了一兒一女,一家人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

一天老牛告訴牛郎,當它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之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但是好景不長。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強行抓走織女,恩愛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拉着一對兒女,急忙披上牛皮,騰雲駕霧追去。眼看就要追上,豈知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霎間變得波濤洶湧的天河,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准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就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都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也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標籤:七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