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端午節的來歷説明

端午節的來歷説明

端午節的來歷説明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説法。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説一説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説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端午節還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列如賽龍舟,掛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啊!

端午節的真正由來

大家都知道我們端午節要吃粽子紀念,要賽龍舟比賽,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呢?這裏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了,那就是屈原,而現在端午節由來最普遍認可的傳説就是用來紀念屈原的,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但是傳説畢竟是傳説,例如屈原投江等故事傳説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世構建出來的。因近代前對歷史考證缺乏,導致各種牽強附會的起源説法甚多,也由於某些歷史人物碰巧與該日有關聯,於是人們便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某個歷史人物,但是這是錯的,比如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節已經存在。端午節,其真正來源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後來經過歷史發展才衍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傳説。但是不管怎樣説,端午節流傳至今,早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植根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當他看到國家將亡時。悲痛萬分,於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而死,老百姓划着船去打撈他的屍體,並將米飯撒到江中後來屈原託夢對百姓們説,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就有了端午吃粽子的習俗。

標籤:端午節 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