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端午節的故事通用15篇

端午節的故事1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端午節的故事通用15篇

在我們四川把端午節叫端陽。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現在端午節是國家的法定節假日。老師告訴我們端午節還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僅如此日本人,韓國人也要隆重過節呢。

端午節吃什麼呢?當然要吃粽子囉。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我知道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是戰國時期楚國人,被排擠而流放,於是他投汨羅江表示自己的愛國忠心與清白。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老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到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後世每逢端午人們還要舉行划龍舟比賽。

老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糯米捏成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有了吃粽子的風俗習慣。

今年的端午我們家是怎麼過的呢,讓我來慢慢告訴你。

一大早,奶奶就叫我一同去採藥,她説“這一天百草都是藥”因為這一天許多人都把採來的草藥捆成一把一把賣給城裏人,我和奶奶穿過池塘,走了很遠的山路才扯了一些野陳艾,水菖蒲,藥味很濃烈。我們要拿回去掛在屋門上晾乾,今後熬水沐浴,對蚊叮蟲咬止癢驅痱子很有效喲。奶奶還説:“過去還有香爐草,可以用來熬水,大人小孩喝了都去身上的毒氣”原來端午節還有這麼多科學知識。

現在,看看我們是怎樣包粽子的。我們農村很少去買現成的粽子,要吃得新鮮就要不怕辛苦,自己動手嘛。首先要泡糯米(我們這邊也叫酒米)淘洗乾淨,泡三個小時以上,如果覺得吃起來太黏太膩,也可以加入少量洗乾淨的飯米一起浸泡,泡好的米似乎真的有一種酒香,實際上,醪糟也是要用酒米的。

包粽子的粽葉可以用往年曬乾的,也可以去採摘一些新葉,粽葉用熱水燙過洗淨晾乾備用,四川人包粽子有白味的,煮好放白糖吃,比較正宗。但也可以包豆沙,臘肉等,甚至有辣味的鹹粽子。包粽子有點像我們美術課上老師教的做菱角,酒米不能弄太多,粽繩要捆得鬆緊合適,以提起來不散為合格。

好了,將粽子煮熟,撈起來,剪掉粽繩,剝掉粽葉,香噴噴的粽子新鮮出爐了,還冒着熱氣,這時爸爸要在家就好了,“爸爸,你想吃家鄉的粽子嗎”今天我一定要給他打個長途電話。

端午節的故事2

今天是端午節,在媽媽催促聲中起了牀。媽媽端上了一盤茶葉蛋作早餐。“為什麼呀!”我問道,“今天早上怎麼改吃雞蛋了?”媽媽笑着説:“端午節吃雞蛋可以祝福你逢凶化吉、平安無事啊!”“是嘛!”我趕緊拿起一個雞蛋剝起來。“我小時候外婆還把雞蛋染成紅色,用自己變得網兜裝着,掛在我胸口呢!”媽媽邊説邊回憶着。

在去外婆家路上,我看見處處洋溢着端午節氣氛。超市貼出了一張張關於端午節促銷活動大海報。很快到了外婆家,走上樓梯,看到外婆家大門上懸掛着幾簇綠色植物。只見這些植物有着細細莖杆,葉子長長。“這是什麼呀?”我問來開門外婆。“這是艾葉和菖蒲。”外婆回答。“為什麼要把它放在門口呢?”“這樣可以防止蚊蟲進到家裏,還可以避邪呢!”

一走進房間,廚房裏飄出粽香令人饞涎欲滴!

外公外婆正在熟練包着粽子,我也想來一試。便開始對外婆説:“讓我包一個粽子吧!”外婆擺擺手不肯,我又説:“我要試試看嘛!”這時外公發話了:“要包可以,不過先得告訴我們,為什麼端午節要包粽子?”哈哈!正中下懷!我滔滔不絕講了起來:“這是為了紀念戰國末期大詩人屈原。他是春秋時期楚懷王大臣。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終不捨棄祖國,於五月五日,抱石跳進汨羅江自殺。屈原死後,百姓們哀痛異常,都到汨羅江邊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屍身。發展成划龍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外婆説:“夠了夠了,過來吧!”

外婆教我包粽子了。先把粽葉捲成圓錐狀;把卷好粽葉卡在左手虎口,舀一勺泡好糯米倒入粽葉卷中,舀一小匙拌好肉餡放在米上,再蓋上一層米;將葉尾蓋下來,葉尾捏籠,將多餘葉尾上卷,接着用葉絲繫牢。最後,剪掉多餘葉尾。啊!我終於包出了一隻粽子,雖然沒有外婆那樣好看,可我還是覺得很好。

這個端午節過得真高興!我既學會了包粽子,又嚐到了美味,更關鍵是,小小粽子讓我感覺到了祖國博大、深遠歷史文化和民族傳統,我更為自己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

端午節的故事3

以臨近端午節前夕,孩子們都聽到要過節都高興的發出了歡快的笑聲,幼小的孩子們都等着大人們包粽子,講故事。而我們也將人世塵俗拋擲腦後,投入到節日的歡樂中。

如今已是端午之節,我很想念屈原前輩。屈原是誰你們可能不知道,我來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

楚王時期有一個人叫屈原,那時的他懷着才高八斗的智慧,他向楚王自薦,可是卻一次次的遭到楚王的拒絕和抹殺,最後,楚王卻因不耐煩將他逐到邊疆,後來,屈原覺得自己才高八斗,竟不被重用,自己一心鍾愛國家可沒人知道,一怒之下投入了汨羅江。那個地方的人覺得他很偉大,我們為了紀念他,他們不想讓屈原的屍體被江裏的魚吃掉,就投了很多粽子,意思是魚吃粽子別吃屈原的屍體,後來稱這一天為端午節。這一天便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你們聽了故事一定很是感動吧!其實我也是很感動的一塌糊塗呢!

可是聽了這個故事,我雖然敬佩他,但我覺得,他就不應該就這麼結束自己,是個人就會有不足之點,他肯定也會有不足之點,他應該繼續學習和改正他的不足之點,從而改變的更好,而不應該因為一點挫折就當懦夫。如果屈原能明白這點而不去投江的話,他將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

説道端午,我不得不把故事放到一邊了,還是講講我家鄉的習俗吧!

我家鄉的習俗你可能還是不知道,每當端午過節的時候,我們家鄉就要盪鞦韆,我也不例外。今天,我也蕩了鞦韆,其實他的寓意是蕩掉所有的怨恨和煩惱。

最後還是要給大家説一聲“祝大家節日快樂!”

端午節的故事4

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死後,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故事5

在我童年的記憶裏,父親磨快鐮刀收割麥子的時候,路旁河畔,田頭地角,荒山野嶺,坑坑窪窪,艾蒿長得挨挨擠擠,熱熱烈烈,已經高過了麥子的個頭,齊刷刷站立在山村鄉野,如一面獵獵作響的旗幟,迎風飄展,如同淳樸善良的村姑,一日比一日更顯嫵媚風韻,她散發出濃烈馥郁的芳香,氤氲鄉村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心間,這當兒端午節便姍姍而來。端午前一天的下午,母親忙完農活,讓我在不遠處等着她,她便會跨過一道一道田埂,穿過一畦畦麥田,登上高而陡峭的山崖或者深入到很少有人去的山溝。五月的陣陣熱風伴着麥香混合着艾蒿的氣息追趕着母親的背影,風一吹,那些艾蒿就搖曳起來,在母親的灰藍衣衫映襯下,艾蒿露出銀白葉背格外亮眼,母親一面採擷艾蒿,一面叮囑我別過去。她走一步,採一株,放入竹籃,採一株再一回頭,看看遠方的我,母親採擷的動作,似優美的舞蹈,似詩中節律的跳動。她那近乎苛刻挑剔的態度,讓童年的我甚是好奇,我問母親:“我們田間也有野艾呀,為何去那麼遠的地方採集?”母親笑着説:“近處的艾蒿是人們腳踏、牛馬驢羊所啃齧的,而遠處山溝裏山崖上是人們少去的地方,那裏的艾蒿光潔鮮亮、枝大葉肥。”母親採擷艾蒿免不了被露水打濕褲腳、前襟,甚至被山樹刮破手臂,但母親毫不介意,寶貝似的挎着一籃子鮮嫩的艾蒿從山坡上披着夕陽的餘暉走來,母親的笑聲流淌在艾香裏。

一路艾香把我們送回家,母親又開始忙活着插艾,她插艾蒿是極有講究的,她總是洗淨手,換上乾淨的衣衫,先是坐在庭院,一一遴選野艾,葉大厚實的插用,嫩葉、葉尖放在簸箕裏晾曬留做他用,然後像一位虔誠的信徒,小心謹慎地在我家門楣上、門板上、門環上、窗櫺上,甚至牀頭上都插滿了艾葉。末了,在我們衣襟上也別上一些鮮嫩的艾尖,之後在胸前比畫着什麼,嘴裏唸叨着什麼,在一旁的我也學着母親的樣子做禱告狀,不住地問母親:“為什麼插野艾呀,你在念着什麼?”母親一臉的嚴肅説:“野艾是一種仙草,能保平安。”頃刻之間,淡淡的艾蒿草濃濃的香味,也在院落裏瀰漫開來。這些白白亮亮的閃着淡綠色的精靈,如菊一樣在晚風裏羞澀地搖曳,如同節日的盛裝,如同美麗村姑頭上的蝴蝶結,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夜,許多蚊蠅不叫、毒蟲不咬了,我們枕着鬱郁的艾香甜甜入眠。艾蒿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成了一種有靈性的仙草,有時身上生了毒瘡,母親用艾葉熬水擦洗患處,用不了多少時日就好了,有時肚子疼痛,用隔年存放的艾草熬湯喝下,肚子竟奇蹟般地好了。每每此時,母親總會認為是禱告起了作用,認為是艾蒿這種神奇的仙草在冥冥之中庇護着我們一家歲歲平平安安,年年健健康康。

端午節的故事6

《紀念曹娥説》

《後漢書·曹娥傳》記載,曹娥,虞皂湖鄉曹家堡人。父曹盱,為巫祝,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東漢漢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駕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為水所淹,不得其屍。娥年十四,投瓜於江,存其父屍。曰:父在此,瓜當沉。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自投於江而死,三日後抱父屍出。”

譯文:“曹娥之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當時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哭尋父親。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後抱出父親的屍體。”

後人為紀念她,改舜江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縣官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鄲淳作誄辭,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後蔡邕訪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讀,題八字於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為一謎面,謎底為絕妙好辭)。

在浙江的東部地區,當地居民把端午節看作是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端午節的故事7

以臨近端午節前夕,孩子們都聽到要過節都高興的發出了歡快的笑聲,幼小的孩子們都等着大人們包粽子,講故事。而我們也將人世塵俗拋擲腦後,投入到節日的歡樂中。

如今已是端午之節,我很是想念屈原前輩。屈原是誰你們可能不知道,那就讓我來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

楚王時期有一個人叫屈原,那時的他懷着才高八斗的智慧,他向楚王自薦,可是卻一次次的遭到楚王的拒絕和抹殺,最後,楚王卻因不耐煩將屈原他逐到邊疆,後來,屈原覺得自己才高八斗,竟不被重用,他自己一心鍾愛國家可沒人知道,一怒之下就投入了汨羅江。那個地方的人覺得他很偉大,我們為了紀念他,他們不想讓屈原的屍體被江裏的魚吃掉,就投了很多粽子,意思是魚吃粽子別吃屈原的屍體,後來稱這一天為端午節。這一天便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你們聽了故事一定很是感動吧!其實我也是很感動的一塌糊塗呢!

可是聽了這個故事,我雖然敬佩他,但是我覺得,他就不應該就這麼結束自己,是一個人就會有不足之點,那他肯定也會有不足之點,他應該繼續學習和改正他的不足之點,從而改變的更好,而不應該因為一點挫折就當懦夫。如果屈原能明白這點而不去投江的話,他將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

説道端午,我就不得不把故事放到一邊了,還是講講我家鄉的習俗吧!

我家鄉的習俗你可能還是不知道,每當端午過節的.時候,我們家鄉就要盪鞦韆,我也不例外。今天,我也蕩了鞦韆,其實他的寓意是蕩掉所有的怨恨和煩惱。

最後還是要給大家説一聲“祝大家節日快樂!”

端午節的故事8

關於端午節的傳説,最家喻户曉的莫過於“白蛇傳”的故事了。一年端午,好事之人悄悄對許仙説:“你若想看到白娘子的原形,趁今天端陽佳節,把雄黃酒讓她喝下去,準有好戲看!”半信半疑許仙為弄清真相決定一試。於是藉口端陽節習俗,給白娘子滿斟一杯雄黃酒。

無可奈何的白娘子一杯雄黃酒下肚便昏昏欲睡,慢慢露出蛇的形狀。許仙看到一條白蛇躺在牀上,嚇得魂飛魄散,栽倒在牀下。為救愛人,白娘子前往崑崙山南極仙翁處求得仙草,將許仙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端午節的故事9

過個別樣端午節,一直是我期盼,沒想到今年就夢想成真了,大家隨我來看看吧。

早上一起來,便是美妙讀書會,主持人就是程世龍。第一環節是好書介紹,大家都是開開心心地介紹好書。我比較感興趣,是小升升介紹《大森林與小木屋》。聽着小升升講説,我也不禁有些入迷,打算回去好好看看這本書。我介紹書,就是《紅脖頸林中悲歌》。書中紅脖頸十分感人,臨死前也沒有忘記兒女。在講時候,我特意突出了愛與奉獻精神。但是心中也是一陣子緊張:“一定要堅持住啊。”除了最後結尾稍有倉促,我這次介紹還是很成功。

接下來又是介紹端午節的故事,大家紛紛發言。當然了,都離不開屈原。其實端午節應該是南方少數民族先開始過節日。但是,這次關於端午節小故事介紹還是令我大開眼界,知道了很多之前不太懂事。第三環節,自然是重頭戲——才藝表演。我之前也沒有準備,一到這個環節,腿肚子可有點轉筋。好不容易想起來一個好辦才藝——講評書。因為平時天天聽評書,一些精彩部分我也都記住了,就給大家説了一點百年風雲開頭,還真獲得了成功。

讀書會結束後,就是瘋吃開始了。先是兩盤開胃西瓜、後是程世龍媽媽包粽子、然後可樂雞翅,大家吃到興頭上,大人們包餃子也熱騰騰出鍋了,又是對着餃子一頓風捲殘雲,摸摸舒服極了肚子,不由得感歎道:“真乃美味耶。”飯後就開始玩了。快樂一心給大家一人發了一根五彩線,戴在胳膊上,還別説,真有端午節味道。程世龍最夠意思,成功當了主持人不説,還給大家準備了不少筆,拿在手裏,更是美得合不攏嘴。

玩了一會兒,我們決定學一段英語,內容當然是關於端午節知識了。還是表姐想周到,在網上找到了一篇美國日報關於端午節報道,給大家一人打印了一份。我、丁一笑、小升升、吳泳翔、周昱、程世龍等人都開始學習這篇文章。經過表姐認真講解,半個小時左右,大家都學會了這篇文章。王子衿姐姐自然是最厲害,幾乎過目能誦,真是令我們自行慚愧。大家都只好以“她比我們多學一年”理由安慰自己。

怎麼樣,這個端午是不是很充實,既吃美,又玩開心,最重要是還學到端午節很多知識,真是別樣端午節啊!

端午節的故事10

這種説法來自聞一多《端午考》和《端午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部落舉行圖騰祭祀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紋身習俗遺蹟。

關於端午節故事短篇:惡日禁忌説

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説法。這一習俗至遲從戰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漢人王充《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以除瘟、驅邪、求吉祥,因而出現了相關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端午節。

端午節的故事11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説法。

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端午節的故事12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説,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的故事13

為什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要舉行端午節?為什麼端午節會有這麼多習俗?比如:賽龍舟,端午食粽,掛艾草等等……其實,這背後還有一個故事呢!

故事與楚國大夫屈原有關,當時各諸侯國聯合攻打楚國,大敗楚軍。秦王繼位後,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約他去武關,兩國當面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信,思前想後,惴惴不安。大夫屈原認為,不應該去,楚國已被秦國欺負也不止一次了。這次,肯定同樣不懷好意,去了,會中圈套;可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一個勁勸楚王去,楚王只好動身了。

楚懷王來到武關後,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被秦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讓楚國大臣拿土地贖人。大臣們拒絕割讓土地,並將太子立為新國君,楚懷王受苦一年多,逃出來沒多久,又被抓了。最後,連氣帶病死在了秦國。

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辱而死,心裏十分不平,屈原更是憤怒,他勸楚頃襄王蒐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士,為國家和楚懷王報仇雪恥。可沒想到,屈原被小人子蘭、靳尚等人陷害了,天天在楚頃襄王面前説屈原壞話。此後,屈原革了職,被逐放。

屈原極其憤怒,他經常在汨羅江一帶遊走,唱着悲憤的歌。那附近的老百姓知道他是忠臣,很同情他。有一天,屈原在江邊碰到了一個漁夫。漁夫對屈原説:“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麼會弄到這等地步呢?”屈原説:“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漁夫不以為然地説:“既然別人都是渾濁的,您何必自命清高,既然別人都喝醉了,您為何不同去喝那一碗渾酒?”屈原反駁道:“我聽人説過,剛洗過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服上的灰塵,我寧願跳進江中,葬身魚肚,也不能讓自己乾淨的身子跳到污泥裏去染一身髒。”説完,屈原抱着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自殺了。鄉親們得知這個消息,紛紛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怎麼也找不到。鄉親們很難過,面對江面想把竹筒裏的米飯撒下去,以免江中的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此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當地的百姓都划着小船,用竹筒盛了米飯撒到水裏去祭祀屈原。漸漸地,盛着米飯的筒子被改為粽子,劃小船改成了塞龍舟,一直世代相傳,就演變成今天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故事14

今天,我們就來説説端午節吧!

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主要活動有:賽龍舟、掛艾葉、喝雄黃酒、吃粽子等習俗。

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提倡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強烈反對。屈原澡饞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後,屈原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懷沙》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老百姓紛紛憑弔。漁夫們划船來回打撈他的真身,還準備了飯糰等食物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不去咬屈大夫的身體,還拿來了雄黃酒倒入江中,要醉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後來發展成粽子)投入江中。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每到端午節,我們都會吃粽子,看賽龍舟,原來都是為了紀念屈原啊!這樣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愛國精神不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嗎?

端午節的故事15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

一,紀念屈原説。

此説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説,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説。

此説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説。

這種説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四,惡日説。

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田文,理由是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東漢《風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説法。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説。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説》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諸説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説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的活動有哪些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説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説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説,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節吃什麼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蔘”之説。

吃麪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麪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説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着,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黃魚和“白烏龜”

常武地區,端午節中午飯比較豐盛,常武人家過端午節,不論貧富,要買黃魚(石首魚),要吃“白烏龜”。所謂“白烏龜”就是鵝。東門一帶有“噹噹鍋子買黃魚”的諺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黃魚被政府推為“愛國黃魚”端午時人們當飯魚食用。

常州百姓視農曆“五月”為“毒月”,“初五”為“毒日”。五月初五,“重五”,毒上加毒。因此時天氣暖熱,蛇、蜈蚣、壁虎、蜘蛛、蠍子等“五毒”相繼出動以毒傷人,因此瘴氣易生,疫病多發,所以“端午節”的節俗皆圍繞除毒驅邪防疫等展開。而吃黃魚、老鵝等,也是增強體質的一種方法。

吃炒血鴨和釀豆腐

湖南寧遠一帶端午節主要殺鴨慶祝,原因是從清明節一直到端午節這段時間,是水草最豐美的時候,鵝、鴨、田螺等天然食料充足,鴨子個個長得壯實,鴨肉更是皮薄細嫩,這時食用最肥美。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裏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説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薄餅

在温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麪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嚐到多種味道。

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户户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麪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説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説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另外,江浙北部一帶端午節還吃豆腐。

端午期間飲食進補註意事項

端午期間氣温高,濕度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人體各種生命活動較為亢進,能量與營養物質被大量消耗,體液損失多,機體的代謝不平衡,表現出來的症狀為容易出汗,身體發熱,口渴,心情煩躁,食慾低下,全身無力,記憶力減退,頭昏腦漲等。如果不能及時、科學進補,人體就會發生體液失調,代謝功能紊亂,脾胃功能減退,食慾不振等狀況,身體健康自然受到影響,這就是所謂“苦夏”。因此,端午期間進補不容忽視,進補得當不僅可安然度夏,養生健身,而且還會使機體做好換季的準備。

標籤:端午節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