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春節社會實踐報告(精選13篇)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節社會實踐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社會實踐報告(精選13篇)

春節社會實踐報告 篇1

隨着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對於人才的標準不只是重視理論知識,而是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社會實踐是在校大學生接觸社會的一種有效途徑,使學生得以在社會的大熔爐中經受風雨,見識世面,增長才幹,為今後更好地完成學業積累經驗,贏得籌碼。社會實踐活動使參與實踐的成員在實踐中薰陶思想情感,充實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長知識才幹。在實踐中瞭解社會,認識國情,奉獻社會,鍛鍊毅力,培養品格,是促進學生素質拓展、全面參與素質教育、加強和改進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務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舉措,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根據校團委有關文件的要求,我院團總支高度重視,組織開展了20xx年寒假社會實踐活動。

下面是數學計算機學院20xx年寒假社會實踐的工作總結:

一、 高度重視 認真負責

放假前,院團委接到校團委發出的《關於開展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我院積極響應號召,鼓勵全院學生踴躍參加,各班團支部積極響應、認真落實,根據自身專業特點,確定實踐方向,做好動員工作,廣大同學均以認真的姿態對待此次寒假社會實踐,從而鍛鍊了廣大同學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了廣大同學的綜合能力。

二、 緊密結合實際以及自身專業特點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今年我院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在堅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實際情況,個人因地制宜,根據實際需求開展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

截至2月19日,我院團總支共收到寒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1105份,佔我係總人數的97.6%。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社會打工 體驗生活

隨着社交的廣泛,知識的增長,對社會了解的加深,同學們深深體會到了社會的複雜性和社會競爭的殘酷性。因此,一部分同學選擇了假期打工。來投入社會,融入社會,提前進入“戰備”狀態,感受生活的艱辛,激勵自己努力奮鬥,用經驗和知識來武裝自己。他們從事的工作性質、種類也各異,主要有純體力勞動,一定技術的工作和帶有“高科技”的工作。有的在商場超市做搬運工、促銷員,有的在單位做技術方面的輔助人員,有的則負責假期網站的維護和更新等。一部分農村學生由於種種客觀原因只能在家幫父母做一些農活,來分擔父母的艱辛和苦累,但他們同樣是出色的,他們變得越來越體諒父母,理解父母,決心要通過知識來改變命運。

2. 調查研究 關心社會

另外一部分大學生用其敏鋭的目光去洞察當今社會問題,關注時事,關注老百姓的生活。有對農民收入的調查,“三農”問題的調查,農村教育的調查,養老退休金髮放的問題,環境污染的調查,手機的調查,不久前實行的火車票實名制等等,彷彿一本百科全書真實地瞭解社會,反映社問題。同時給有關部門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議,使政府機關的調控能力更加有效。

3.服務社會 體驗生活

在寒假期間,有些學生自發組織在當地進行志願者服務,例如對貧困家庭的孩子進行課業輔導,對那些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等等。由於春節的到來,有些同學在當地市區的擁擠地段進行交通疏導,使得當時擁擠的交通得到緩解。

總之,本次寒假社會實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提交報告的情況來看,本次寒假社會實踐綜合和歸納起來有以下特點:

1、親身體會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性。“眾人拾柴火焰高”,這話一點不假!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唯有團隊配合才能事半功倍。在這次實踐中,有些同學都是以團隊形式進行,分工明確,相互扶持,配合協調,齊心協力攜手完成了任務。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團隊的魅力所在,也使我提高了與人相處、與人合作的能力,使我學會了寬容、理解與支持。

2、綜合能力得到了鍛鍊和提高。在實踐中,與人交談必不可少,掌握説話的表達技巧、增強隨機應變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在於領導、員工的攀談中,同學們時刻注意自己説話的語氣和措詞,並針對新發現的問題隨時請教,讓自己的説話更幹練,反應更靈敏,讓自己的口才、説話的藝術、應變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3、吃苦耐勞、艱苦奮鬥是時尚。在實踐中,同學們深刻體會到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到艱苦的條件中去鍛鍊的必要性。作為時代的幸運兒,大學生缺乏吃苦精神,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已不是個別現象,為此,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精神理應成為一種引導新時代的潮流,讓大學生們在實踐中少些嬌氣,多些勇氣;少些享福,多些吃苦;少些膚淺,多些成熟。

三、經驗和收穫

1、學校以及學院各級領導的重視,和廣大同學積極參與,是我院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證。多年來,學院黨政領導把社會實踐活動當做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都會組成領導實踐小組,指導社會實踐活動的展開,並把社會實踐列入教學計劃,形成制度加以保證。

2、各級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是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進行的有力保證。各級地方政府把接受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自身的一項重要工作,給予了我們大力的支持,保證了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

3、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有了明顯的進步和提高,通過深入社會,使不少同學瞭解了社會,體驗了生活,自身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四、總結經驗

本次寒假社會實踐因為有院領導及團總支的高度重視和認真策劃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各年級在開學後及時上交實踐報告及心得,在經過團總支的認真、公平、負責的評比下,推選出5份優秀個人實踐報告以及4組優秀實踐小組報告。

本次寒假實踐圓滿結束,在本學期的寒假實踐活動中,同學們認真積極地參與了社會實踐活動,為社會實踐報告的完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實踐中,同學們不僅鍛鍊了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而且通過實踐也進一步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為今後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打下了基礎。在總結經驗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院社會實踐工作仍然有許多困難與不足,今後我們會進一步拓寬渠道,更新觀念,創新思路,努力使我院的社會實踐工作再上一個新台階。

春節社會實踐報告 篇2

在我認為,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因為那是神州大地所有人民都能歡聚一堂,共享一年的收穫,展望美好未來的日子。雖然是同樣的一個春節,卻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族間不同的風俗習慣使得這樣一個普天同慶的節日更加的絢麗多姿。因此出於好奇,我寫下了這份實踐報告。

這個春節對我來説,映象最深的就是壓歲錢了,畢竟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拿壓歲錢了吧。同時對於春節長輩給壓歲錢的習俗,我也查了一些資料。

傳説,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裏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在嘉興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閤眼,挨着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裏,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着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着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説完壓歲錢,我們再來説説吃。吃也是春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也有着許多風俗。比如除夕夜燒一條魚留到大年七年級嘰,便是預示着“年年有餘”等。在這其中,吃餃子可能是大部分家庭在春節都會有的一個習慣。我查了一些資料發現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 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些香菜、葱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説,一説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着,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傳統的春節還有關於“年”獸、萬年創建曆法、熬年守歲、貼春聯、賞冰燈等各種傳説;有掃塵、春聯、門畫、倒貼“福”字、守歲、爆竹、拜年、看大戲、鬧元宵等習俗;有臘八粥、年糕、餃子、元宵、春餅等食俗;還有大年七年級不掃地、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萬事如意等風俗。這些風俗習慣由來已久並且五花八門,在此我便不一一綴述了。

我認為春節不僅僅是給我們的一個休息玩樂的時間,更是一個瞭解春節習俗和民族風情

的好機會。因此我們應在享受闔家歡樂的同時去發掘與瞭解這些自古流傳至今的燦爛瑰寶。

春節社會實踐報告 篇3

這個寒假,學校再次讓我們做關於假期的社會實踐報告,這也是假期作業的慣例,之前,這個作業我沒有特別的重視,所以之前並沒有參加之前的評比。這個假期,這個作業我將會好好完成。

放了寒假了,20xx年有兩個九月,所以這學期的時間較長,放假較晚。一到了假期,同學們一定在家裏都規劃好了自己的假期。隨着寒假的開始,也寓意着快要過年了。春節,大家並不陌生,這是我國每年都要慶賀的大事。再説春節習俗,有人説,不就是吃餃子、放鞭炮嗎?其實不然,我國各地人民的春節習俗都是不一樣的。想要了解?我會一一介紹給大家。

我國異地的春節習俗:

河南: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過年”的風俗不僅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顯的獨特之處。

祭灶

在河南,春節的祭灶儀式尤為重要。這主要來源於一個民間故事:有一對老夫妻,他們只有一個兒子,兩人非常疼愛他,可沒辦法,家中貧困,只能讓兒子上煤礦去挖煤。有一次,老漢去探望兒子,在路上遇見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交談中得知,光腳片是閻王派來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乞求不要收回他的兒子,光腳片應允,讓他別告訴別人。此事過了三年之後,在臘月二十二晚,老漢將此事講給自己的老伴,誰知被灶神聽去稟告了玉帝,玉帝隨之收回老漢的兒子,懲戒了光腳片。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

“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守得越晚越好。

湖南:

豐盛的年夜

飯大家都知道有俗語稱,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這樣玩弄文字的目的在於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飲食習慣。湘菜愛放辣椒,辣椒可説是湘文化的精神圖騰,製法也是多種多樣,辣字當頭,也兼顧色、香、味,讓食客吃罷汗流浹背,脣齒留辣,回味良久啊!這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卻都是普通之物,如老薑炒子雞,湘潭剁椒魚頭、毛式紅燒肉等,均是經濟實惠之物,價格與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廣受大眾食客追捧。

拜六神

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拜祖

舊時正月七年級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裏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後點起紅燭,並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着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過唸經才有效),放鞭炮。最後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拜茶

正月七年級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閤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裏,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七年級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麪",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廣州:

年三十

行花街除夕之夜,吃年飯、守歲和逛花市是老廣州辭舊迎新的三件大事。年三十晚上的年飯是越晚吃越好。

年七年級

拜神凌晨祭祖拜神,殺雞。起牀焚香,放炮仗。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七年級的中午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髮菜、冬菇等煮成一鍋“羅漢齋”,希望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天吃完,往後就可以大魚大肉了。

年八年級

開年一大早,家中婦女要主持“開鍋”,下花生油,煎蘿蔔糕、煎魚。現代人更是喜歡將開年飯擺到酒樓吃,吃得越早越好。這天,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廣東流行女兒攜家帶口回孃家。廣州的一些郊區農村還保留着“放生”的習俗,買活鯉魚,用紅紙蓋上魚眼,拜神之後到河塘放生。

年九年級

窮鬼日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一些廣州人會選擇足不出户。這天如有人串門,會被當作窮鬼趕出門。

年初四

神落天接財神回家。如果舊年不如意的可能用“一碗清水、三支香”。

北方過年,有一個影響極為廣泛的俗語:“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扭一扭。”大致道出了北方農村過年的安排。

黑龍江農村與這略有區別: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道有(對聯),三十走油,七年級磕頭。其中,貼道有是貼對聯的意思,黑龍江農村,按老規矩,水井上貼的對聯一般是“道有”,兩字為豎着寫,道字最後一笑“捺”同時作為有字的“橫”,意思是水連續不斷,什麼時候都有。三十走油,是用油炸面制的乾果之類,現在做的已經不多了。

黑龍江農村過年,一般始於臘月二十三,過了正月十五,年算過完了。

1.臘月二十三,要放一掛鞭炮,吃餃子。灶王爺和財神要昇天,即將舊的灶王爺像和財神像燒了,有的人家會擺些供品,堵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們“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臘月二十四,掃房,打掃衞生。

3.臘月二十六、七,要殺豬殺雞。不急着吃的肉,外面便是天然冰箱,直接送庫房凍起來。

4.臘月二十八,發麪,蒸包子饅頭和豆包,一部分作為貢品,供奉祭祀祖先用的。另一部分則為了吃,過年了,女人們也不會天天做飯,也要歇歇,也要過年。吃飯時,就取來熱熱就可以。現在這樣做的也不多了,麪食買着很方便。

5.臘月二十九,寫對聯,貼春聯。不僅人住的房屋貼,連雞窩豬圈羊圈牛圈都貼,印象中,牛圈經常貼的一幅對聯便是“牛似南山猛虎,馬賽北海蛟龍”,雞窩貼“金雞滿架”,豬圈貼“肥豬滿圈”或“大豬年年有,小豬月月增”。除了春聯,還貼窗花剪紙、掛帖和年畫。

6.臘月三十,早晨要放鞭炮,下午要吃餃子,接神,迎接祖先回來,有家譜的人家,會將家譜貼上,沒有家譜的人家,會用紅紙寫一張“三代宗戚”,貼在牆上,擺上供品供奉。同時,也迎接灶王爺和財神回來。有一些人會印許多財神像到各家送,這是送財,各家是不能不要,而且還要賞些錢的。

年夜飯一般要有豬蹄和雞爪,意味撓錢靶子,來年多多撈錢。年夜飯不能吃蝦和東北人經常吃的酸菜,蝦與瞎諧音,酸是變質了的意思,不吉利。年夜飯最好有雞有魚,象徵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連年有餘。晚上守歲。一晚上的垃圾不能往外扔,似乎除夕夜扔垃圾是要倒錢,不吉利。午夜鐘聲響起,要給祖先家譜和家中長輩磕頭拜年,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

瞭解了這麼多省份的春節習俗,原來各地的春節習俗是不同的。接着,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漢族佔到92%,剩下的8%都是少數民族。想不想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是怎樣的?讓我一一介紹給大家。

壯族:

壯族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着手準備二十七宰年豬,土話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話叫包口瓬。壯族春節習俗中待農曆臘月二十三“送灶”一過,壯家便處處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氣氛:掃房樑,製作肉粽、餈粑、米花糖、糯米餅等新年食品。晚間,村前寨後傳來陣陣清脆的敲餅聲,噴噴油香瀰漫着壯村小巷。

除夕這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歡聚一堂,吃“壓年飯”,迎新春。按壯族春節習俗“壓年飯”飯菜要煮多,吃夠吃剩,這是預示來年五穀豐登來年有餘的意思。除夕晚,在豐盛的菜餚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大閹雞,魚,家家必有。大年七年級,天還沒亮,人們就起牀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裳迎接新春的開始。做生意的人興在這一天到山上要柴,因為柴與“財”諧音,期盼新年財源滾滾來。

藏族:

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春節期間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

傣族: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着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着頭布、牽着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在傣族春節習俗中,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傣族春節習俗:八年級、九年級,一些村寨將舉行“象腳鼓比賽”,選手們精神振奮、擊鼓不停,誰的動作優美、鼓聲好即獲獎。

回族:

回族——年三十晚上包餃子,這一天要把素日裏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打開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孩子們卻對桌上擺的各種零食更感興趣,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

春節這天,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徹雲天,孩子們穿着嶄新的衣服,女孩子抹着紅臉蛋,眉間點個小紅點兒,頭上扎着紅髮結,穿來跑去,好不熱鬧,大人們喜上眉梢,互相道喜,祝福新年。七年級中午年飯豐盛無比,但晚上要吃麪條或是合子,象徵新的一年和順、團圓、美滿。

彝族:

彝族過年地板上要鋪一層草。選割巖子上的草,那裏的草是純潔的草、乾淨的草,羊嘴沒有沾過的草;是獸蹄沒有踏過的草;是豐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榮,鋪青疊翠,綠草茸茸如綠氈鋪地,象徵子孫的榮華富貴。彝族過年前除催喂肥豬、釀好酒外,還有一項重要的準備“堆柴垛”。就是在房前屋後堆一垛又高又整齊的柴垛,過年前要用一兩個月的時間去砍柴來完成這項準備。寨子裏家家户户堆柴垛,互相攀比,柴垛堆得高,顯示勤勞、康樂。

朝鮮族:

春節早晨起來,首先洗簌乾淨,然後換上事先準備好的新衣服,祭祀祖先,也就是祭奠供奉在祭祖房的四代祖先牌位。祭奠結束後,需進行新年第一次行禮,即所謂“拜年”。在家人拜年時,接收拜年的長輩需要給小輩一些壓歲錢;拜年時,公公婆婆除了給新過門的兒媳婦壓歲錢,還會送一些諸如化粧品、頭繩等小禮品。家人百年後有祭祖的飲食做為早餐。然後,小輩們又出門給親戚或鄰居的長輩們拜年。春節的年飯一般為年糕湯、打糕、米糕、鬆餅等。從春節那天起,各種民俗遊戲會陸續展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跳板、放風箏等遊戲。

這是我所瞭解到的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但其實,只要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才有過年的氣息。雖然各地的春節習俗也有不同,但是不管是什麼地方,我們大家都在慶祝同一個節日——春節!

這是我的實踐報告,沒有太過絢麗的色彩的文筆,只是想體會在人內心中的一份愛。

春節社會實踐報告 篇4

一、實踐單位

二、實踐時間

三、實踐目的

為響應我校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傳統文化學習踐行活動,弘揚優良社會風氣;拓展學習資源和發展空間;激發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

四、實踐內容

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我在飲食、文娛及傳統活動等方面對沅江市的春節文化習俗進行了調查。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然而各個地區風俗不盡相同。據調查,xx市的春節習俗主要可以概括成:二十三,打揚塵、送灶神;

1、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九,貼春聯;大年三十熬一宿;七年級崽,八年級郎,九年級初四拜街坊;大年初六,把店開;七不去,八不歸;正月十五,掛燈籠。

2、二十三,打揚塵、送灶神:打揚塵的意思就是大掃除。

一般這類清潔平時是不太做得,但等到要過年的時候,就要把房間徹徹底底的清掃一遍。湖南話為“打揚塵”。每次,我家在二十三這一天打揚塵,最重要的事就要擦窗户,尤其是室外那一側面。一年積攢的灰塵要在這一天清理的乾乾淨淨,更好的迎接新的一年。

除了打掃,就是祭灶神了。家家户户要將灶台、几案、鍋碗瓢盆打掃乾淨,在灶神像旁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並在灶前供上貢品,我家一般用香油,但也有用糖果之類的。全家大小要在這時行禮許願。

3、二十四,過小年:關於小年,xx各地過的時間有些差別。

xx等大部分地區視農曆臘月二十四為“小年”,xx等地以二十三為“小年”,而xx等地卻以正月十五日為“小年”。不過我家的小年就是這二十四這天。過小年是過年的開幕式,從這一天開始,喜慶的氣氛持續到元宵。從這天開始,餐桌上就會大魚大肉不斷,一直到元宵過後。

4、二十九,貼春聯:春節時張貼對聯由來已久。

對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清人所著《燕京歲時記》中説:“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街頭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户,煥然一新。”春聯最能體現出春節喜慶的氛圍。

5、大年三十熬一宿:全家團圓聚飲,菜餚有餘有剩,叫吃團年飯。

吃飯的時間是不定的,從凌晨到晚上十二點都可以,這段時間會聽到各處都有鞭炮聲,表明就是哪一家開始吃團年飯了。

説到這裏要講講鞭炮了,過春節放鞭炮是一個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舊時放鞭有兩個意思,一是為了驅鬼迎神、祈禱五穀豐登:二是為了增加節日歡樂的氣氛。現在更多的是增加節日氣氛了。

不過現在很多城市禁鞭,無形中削弱了過年的氣氛,不過湖南好多地方過年從來就沒有禁過鞭。除夕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團年飯時放,意思是告訴人們吃團年飯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鐘聲敲響是放,意為辭舊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開門時放,表示迎來一個嶄新的美好的年頭。

6、七年級崽,八年級郎,九年級初四拜街坊:這句俗語講的是大年七年級兒子要攜妻帶子給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八年級是一家人回孃家給岳父岳母拜年:九年級初四街坊互拜。

俗話説得好“遠親不如近鄰”。湖南人特別重禮節,常以情義待人。這幾天,街坊鄰里們都紛紛走出家門,互祝“過了一個熱鬧年”。拜年時,主人會放鞭炮以示喜慶。

7、大年初六,把店開:初六取六六大順之意,很多商家也會選在這天開門大吉,以祝願在新的一年裏,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同時,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會選擇這一天離家外出工作,民間諺語:“三六九,往外走”,所以這幾天民航,鐵路,公路等交通系統人流量會大大增加。

8、七不去,八不歸: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講究“七不去(念ke去聲,家鄉話發音),八不歸”’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這一天,“八”取“發”之意,工廠上班,商家營業,一切活動都恢復正常。以後,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

9、正月十五,掛燈籠: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名燈節。

有俗語説:“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燈”。元宵觀燈多是用篾扎紙糊的各式燈籠,有的掛於門頂屋檐,有的就是手拿着去遊街了。這一天家家點燭於灶台屋角,户户煮食元宵團。一到晚上便熱鬧非凡,不論大人小孩都會手持燈籠上街去趕廟會、唱大戲、耍獅舞龍、騎竹馬等迎春文藝活動,還有猜燈謎等等,通常是喧鬧通宵,故名鬧元宵。

其中以舞龍燈最為普遍,鄉下的舞龍的隊伍是最多的了,民間認為耍龍可保清吉,所以“龍”所到之處,鼓樂齊鳴,鞭炮不絕,大家多會賜上一個紅包。湖南人拜年、看龍燈、放鞭炮之外,還有唱花鼓戲,至於正月十五吃元宵這一點全國各地全都一樣吧,就不多説了。

五、實踐總結

春節是中華民族闔家團圓的節日,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裏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這些年,隨着科技的發展,相隔遙遠的家人,朋友一年中有很多機會能相見或交流,所以人們對春節的團圓變得不那麼重視了。

但是春節依舊是我心中一個最特殊的節日,在這一段時間內的團圓似乎更有一種喜慶和吉祥的感覺,或許這其中就包含了我在每年春節時對於新的一年的祝願吧。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

春節社會實踐報告 篇5

近年來,由於救人者缺乏安全急救知識而導致病人死亡的事故時有發生。為提高聊城市民的安全急救能力,避免此類意外事故的發生,春節期間,社體部志願者來到聊城市龍灣運河旁邊,向來此晨練、遊玩的市民宣傳安全急救知識。

在此次寒假社會實踐小組組長吳明東同學帶領下,志願者們來到龍灣運河。看到很多在此晨練、散步的市民,熱情的同學們給予了他們親切的問候。接下來,志願者們詢問這些市民們是否有過救人及被救經歷。其中,有一名老年人表示以前見過有人救一名溺水者。這位老人説:“當時情況比較危急,幸虧那個小夥子懂得救人方法,不然後果不堪設想。”老人也感慨的説:“救人方法很重要啊!”

志願者們接着向這些市民講述了安全急救知識的重要意義及缺乏此類知識可能造成的後果。接下來,同學們現場演示對於溺水、昏厥、意外傷害等突發事故的科學處理方法。志願者們一邊演示,一邊講解,特別指出一些人們容易犯的錯誤並給予糾正。市民們都認真聽了同學們的講解,並根據自己的經驗給予了補充。有的市民也現場模擬學習了救人方法。志願者們與市民們邊討論邊交流,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拉近了志願者們與市民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大學生與社會的聯繫。同時。市民們對志願者們的到來也表示歡迎與感謝。有的市民説:“十分感謝你們這些孩子,你們教的這些安全急救知識對於我們來説很重要。”

春節社會實踐報告 篇6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瞭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一次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並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二)調查方法

主要採用上網調查、個別採訪。

(三)調查報告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徵,並擔負起一種文化功能:

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

二、祭祀,緬懷祖宗之德,繼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職責;

四、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泄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藴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傳統文化的積澱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聚。

2.年二十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貢品後,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暨身體健康,之後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塗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3.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説,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黴運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淨,據説這樣做便可以消災祛病。

4.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後一天,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餘。

吃過年夜飯之後,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

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5.正月七年級宜祭祖:

年七年級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畢後,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互相恭賀。

此外,年七年級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説,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儘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歲歲)平安,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6.八年級婦女返孃家拜年:

八年級是出嫁女回孃家的日子,相傳年七年級回孃家,會令孃家變窮,所以要八年級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7.年九年級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8.年初四接財神:

話説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都掃出門,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

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髮到尾。

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掛年畫:寄託人們喜慶美好的願望。

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這個日子,念一遍寄託新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時“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裏生活久了的人們在加快生活節奏中還能記得這個寶貴的傳統文化,並將它傳承下去。

春節社會實踐報告 篇7

到今天寒假已經結束了,但寒假裏那十天社會實踐的經歷卻依然歷歷在目。我為佳惠葡萄酒公司做終端超市春節前酒水促銷情況的巡查。走遍XX市縣一區15所超市,我所得到的不僅是填寫在表格上的巡查結果,更重要的是我對超市的經營以及XX市各縣區的發展情況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

以前逛超市只看商品和價碼,從沒考慮過其佈局、運營之類的東西。在巡查前期簡單的“培訓”中,我第一次得知,超市的貨架一般分普通貨架、端架和堆頭。在五層的普通貨架上,第三、四層是最佳的商品擺放位置,顧客不需要過度地仰頭,也需要彎腰或下蹲便能看清商品,所以,這兩層擺放的商品應該就是超市的主推商品,當然商品廠家提供給潮濕的經費也要多。對於堆頭,特別是促銷商品的堆頭,更有彩旗、氣球、圍檔等渲染氣氛之説。一般説來,一個堆頭的大小是1米*1米或者1米*2米,更大的1米*3米或者2米*2米的比較少見,如果超市有這類堆頭的擺放,那麼其擺放的商品必定是促銷商品的重頭戲。

從對我們進行簡單“培訓”的佳惠葡萄酒公司銷售部經理口中,我大概瞭解到,超市促銷用的堆頭、圍檔以及頸標(針對酒水)的經費是由廠家提供的。而我們這次巡查的目的就是為佳惠公司提供各超市促銷的真實情況(如堆頭大小、端架個數、促銷人員數量及表現等),以便將結果與超市呈報的數據進行對比,來決定下一年度是否繼續在該超市促銷商品。

上面提到促銷人員,使我想到,促銷人員數量及表現能特別明顯地反映出該超市的經營狀況。如威XX縣的新合作購物廣場,佳惠葡萄酒的堆頭是兩個1米*2米,而促銷人員有三個,每個促銷人員對消費者都很熱情,即使是對學生身份很明顯購買酒水可能性不大的我。雙水區的銀座一店、二店也都如此。這類超市總能讓人感覺到其蒸蒸日上的大好前途。而在六枝縣的德達鑫超市和XX縣的新世紀超市,佳惠葡萄酒的堆頭只有一個1米*1米的,現場無促銷人員,看上去經營很蕭條,而實際上幾乎也是這樣的。

關於促銷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產品的擺放。就佳惠葡萄酒來説,在普通貨架或端架上,如果頸標懸掛不齊甚至酒瓶東倒西歪或者落滿灰塵,不管促銷人員多熱情地推薦,消費者早就打心底裏否定了這個商品。當然,出現這種商品擺放情況的超市,其促銷人員一般不會太熱情,甚至可能沒有促銷人員。

另外,這次巡查還帶給我遠超出超市經營之外的知識。

走過個縣區的大街,便能明顯的感覺到它們彼此之間不同的人文氣息,當然還有經濟發展水平。

除去繁華的市區不論,六縣之中給人感覺最好的當屬經濟最發達的XX縣。xx年XX縣在全國百強縣中排名十九。坐上去XX縣的縣際班車便感覺到一點奢華,其班車是六縣班車之中最豪華的,車上的水城人總讓人覺得他們有一種傲氣十足的優越感,這大概就是物質上的充裕在精神上的反映了。

第一次到XX縣城,隱約能看到一點大城市繁華的氣息。走過其主幹道之一的中山二路,便可發現其經濟發展水平絕不只是略高於其他縣。肯德基、一條街三座大型購物廣場是其他縣城沒有也不可能有的。XX縣的發展方向完全超越了縣級而朝向市級。

眾所周知,人們在滿足生存資料、發展資料需求的'基礎上,才會追求享受資料的消費。走完中山二路,我很驚訝地發現,這裏的鮮花等裝飾品特別暢銷,而這類商品在我所在的威XX縣幾乎被列為了奢侈品,掙扎在温飽線上的勞苦大眾沒有閒情逸致去買束鮮花來欣賞。這是讓人心寒的差距。

比較XX縣和威XX縣,出現這種差距有點讓人費解但又在情理之中。

XX縣有大片的沿海灘塗和蘆葦濕地,西部有徒駭河流經,淡水資源豐富,地勢平坦遼闊,土壤肥沃,種植歷史悠久,有豐富的種植經驗和技術,還有特色農產品——冬棗。可以説XX縣無論發展漁業還是種植業甚至是造紙業等工業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XX縣的漁業還停留在家庭式發展階段,完全沒有形成規模經營,海產品未經深加工便售出,毫無附加值可言。再將特色農產品冬棗,縣裏為了打造冬棗之鄉的名聲確實耗費了巨資,比如為了方便冬棗出口,負債建起了大高航空城,年年舉辦冬棗節,其初衷明顯是為了XX縣的經濟發展,但經濟發展僅靠這些環境建設是遠不夠的。這些年棗農積累了一些經驗,嚐到了一點甜頭,便開始有點暈了頭,無節制的噴施有機肥、葉面肥、果麪肥,結果,“維生素丸”活生生變成了“毒藥丸”,農藥殘留嚴重。這不是自毀名聲,而是確實希望沾化政府可以加強管理,重視質量,形成規模經濟。

對於威XX縣,我不甚瞭解,但從地理位置上看,它毗鄰工業發展城市——畢節,這大概是其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但這只是外因,內因才是決定事物發展的關鍵因素。

除了XX縣,對其他縣也有一些大致的印象。把雙水區排除在外,我所感到的六縣經濟發展水平大致是XX縣、六枝縣、XX縣、威XX縣、二塘縣、金鐘縣,不知道這結果與實際情況是否相符。

這些大致就是我寒假打工的所見所感所得了,收穫頗豐!

春節社會實踐報告 篇8

在中國,春節也是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在中國,春節也是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在我的家鄉有許多的回族和維吾爾族的人們和我們生活在一起。所以我在這裏以這兩個少數民族為例,介紹我所瞭解到的他們的春節習俗。

回族人正月七年級吃麪條和燉肉,八年級方食餃子;白斬雞、釀豆腐、粽子、油堆等則是壯族人的春節食品。在春節期間,寧夏西海固地區回漢人民羣眾有表演社火習俗,表演隊將太平鼓、威風鑼鼓、安塞腰鼓敲得如響雷,滾過六盤山上空,當地老百姓夾道歡迎奔走相告,耍社火啦!一派喜慶的節日氣氛。

維吾爾族把一天的時間分為日出更、午時更、日落更、星現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諾魯孜節儀式在節日的黎明更開始。那一天,男女老少都要着民族盛裝舉行各種節日活動。各家的家長首先起牀,在房屋正中燃燒起一堆松柏樹枝,將冒煙的樹枝在每人頭上轉一圈,預祝他們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快樂。然後,家長把冒煙的松枝帶到牲畜圈門口,讓畜羣在煙上通過,祈求新的一年裏,牲畜膘肥體壯,迅速繁殖。

在年前,我們也有許多的傳統的準備活動老迎接新年。臘八節,俗稱“臘八”,是指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因相傳這一天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並創立佛教的日子即農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稱為“佛成道節”。還有祭灶!民間傳説,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哪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説法流傳的比較廣泛。

在送灶時,人們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讓它不能亂説話;有的用酒槽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説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軟”,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跳鍾馗”、“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春聯亦名“門對”、“春帖”、“對聯”,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據説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説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最後簡化為在直接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説》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奶奶的卧房,一齊跑到牀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是傳説在以前,有一個叫“歲”的妖怪,來吃小孩,人們發紅包趕走“歲”。就這樣,發紅包的習俗在民間傳開了。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拜名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拜年時要用左手包住右手,右手握拳。

一是走親戚。七年級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説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不好的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説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説:“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當然,由於我國封建歷史很長,在過年的習俗上仍然有一些封建迷信的殘餘存在,這需要大家注意。一些地區晚輩則要給老輩的人磕頭致以拜年。

千百年來,我們慢慢積攢了許多的春節習俗,但是,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也慢慢將這些習俗簡化,特別是這幾年,我越來越覺得年味越來越少,人們開始慢慢傾向於旅遊過年。我更希望現在的我們能迴歸初心,找回年味。

春節社會實踐報告 篇9

調查時間:

xx年1月21日——xx年1月31日

調查對象:

親戚、同學、朋友、家長、教師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電話諮詢、訪談

調查進程:

首先製作好問卷,電話諮詢親朋好友,再採用訪談諮詢家長、教師來記錄高中生的假期安排和外出情況,以便給出恰當又合理的建議。利用網絡整理出資料。

調查結果:

經過訪談記錄知道里大部分高中生都喜歡蝸居在家裏做作業,尤其是高三學生,在為最後的衝刺做準備。高一學生比較悠閒,大部分喜歡外出,但是有小部分外出都是去網吧等不良場所。雖然都喜歡外出,但是出去鍛鍊身體的極為少數。高一學生外出的大約有60%,但是鍛鍊身體的只有20%。高二學生外出的大約有40%,鍛鍊身體的只有15%。高三學生外出的只有15%,鍛鍊身體的幾乎是沒有,只是微乎其微,僅有3%左右。經過計算,高中生平均外出的時間約為2—3個小時,一般都是去書店、公園等公共場所。這些人中,是父母清楚原因後才外出的有60%左右。

對於假期的學習安排,百分之百的學生會上網或者看電視,平均在1—2個小時,因為不論是誰,都經受不住這些誘惑。高一、高二的學生在完成寒假作業後,都喜歡上網或聊天,但也有部分學生喜歡閲讀有益書籍,大約在1—2本書。高三學生做完寒假作業後,還喜歡複習以前的知識,然後做做大學聯考的題目。

在這個假期中,大多數家長們喜歡讓孩子們反思一下這一年自己的表現如何,也會催促孩子們趕緊完成作業,讓他們不要總是負着作業這個沉重的擔子。沒錯,作業是一定要完成的,但是有一些對孩子管教嚴厲的家長喜歡讓孩子上假期補習班,大多數為高三學生,為了在這次大學聯考會考出好成績,他們不得不在休息的時間再給自己再給自己增添一點學習時間。但是,我認為,這樣做只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如果你上課不好好聽講,那麼你課後想怎麼補習也是沒有用的。這也不就白白地把這個美好的假期浪費了嗎?

對於上述情況,我認為學生外出是不能完全否認的。因為一些學生外出是為了有益身心,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一些學生在寄宿學校就讀的就應該多多外出,否則一些學生會因此得憂鬱症,最後走上不歸之路。我們現在的任務主要還是學習,但是親近大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習不能少,外出也不能少。我們應該合理的制定好假期計劃表,將學習和外出相結合。

所以,以下是我給出的建議:

1、制定一張假期計劃表,合理安排時間

2、外出時應先和父母説明原因,讓父母放心

3、外出時最好是多去一些有益的地方,絕對不能去不良場所,尤其是網吧

為了更好地安排學生外出與學習的時間,我們諮詢了家長、教師的意見,也上網採取了一些建議。

制定寒假生活計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現在的國中生更應該制定一張假期生活計劃表,充實自己的假期生活,同時也能合理的安排學習時間,不僅能學習還有走進大自然。在寒假的最後幾天裏,還可以寫一份新學期的打算,為新學期做好充分的準備。

春節社會實踐報告 篇10

一、主題的確定

傳統的寒暑假作業,老師一般都是佈置學生完成由正規出版社出版的《寒假(暑假)樂園》或《寒假(暑假)新時空》之類的作業。一學期一學期下來,孩子們對這一類作業慢慢地產生厭倦感,覺得做這一種作業很枯燥、很乏味,從而在做作業的態度上慢慢變得漫不經心、敷衍了事!那麼,如何激起學生的作業興趣呢?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讓他們做自己感興趣的作業。話説每一年的寒假,都有一個我們中國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過春節,這對孩子們來説是一件多麼令人開心、令人興奮的事兒!他們天天感受着有關“春節”的民風民俗。於是,“走進春節,感受春節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作業就這樣誕生了。

二、作業的指導

確定了作業的主題後,接下來就要設計作業的相關內容。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設計的本次作業內容是:

1、查找資料,瞭解年和春節的來歷。

2、瞭解自己家鄉人們過春節的習俗。(吃的、穿的、人們的活動等)

3、蒐集有關春節的對聯和詩歌,並摘抄下來。

4、寫一寫過春節時,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兒。

5、拍一拍過春節時,一家人團團圓圓熱鬧喜慶的照片。(至少3張)

6、畫一畫過春節時,家鄉熱鬧美麗的景象。(8k紙)

7、做一做富有春節特色的手抄報。(8k紙)

8、剪一剪富有春節氣息的紙工。(福字、春字、窗花等)

9、寫一寫本次實踐活動的心得體會。(自己做了些什麼、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有什麼問題值得今後繼續探究)

(備註:根據實際情況和居住條件的限制,可以自己一個人獨立完成,也可以幾個人一小組合作完成,必要時可以請家長幫忙,同時要注意安全。有條件的同學,有些作業成果,可以以電腦打字的形式呈現。)

在佈置作業時,單單把這一大塊作業內容拋給孩子們,那顯然是不行的,因為這樣孩子們會不知道自己該從何處着手,還需教師作細細地指導。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指導:

(一)時間和內容上的安排

寒假前期,查找資料,瞭解年和春節的來歷,蒐集有關春節的對聯和詩歌。寒假後期,

畫一畫過春節時,家鄉熱鬧美麗的景象;做一做富有春節特色的手抄報;剪一剪富有春節氣息的紙工;寫一寫過春節時,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兒;寫一寫本次實踐活動的心得體會。貫穿整個寒假的,瞭解自己家鄉人們過春節的習俗(吃的、穿的、人們的活動等);拍一拍過春節時,一家人團團圓圓熱鬧喜慶的照片。

(二)人員上的安排

根據孩子們居住條件和興趣愛好,可以自由組隊(要給自己的小隊起一個富有新意的隊名),也可以一個人獨立完成。幾個人組成一小隊的,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確,每個人都有任務,比如誰負責蒐集資料、誰負責整理資料、誰負責拍照攝影、誰負責美工設計等等,同時又要做到相互合作。獨立完成的同學,必要時請求家長幫忙。

(三)作業形式上的輔導

五年級的孩子,大多數同學都具備了很強的作業能力,比如:編手抄報、畫畫、剪紙等等;但是對一些不常見的作業,還是需要教師在形式上加以指導。如寫心得體會,要讓孩子知道從“自己在本次實踐活動中做了些什麼、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有什麼問題值得今後繼續探究”等方面去思考,為孩子們消除畏難情緒。

三、作業成果展示

開學初的第一堂課,是孩子們最激動最興奮的一堂課,因為教室裏成了孩子們的“作業展覽會會館”。孩子們個個喜氣洋洋,臉上無不流露出幸福喜悦的神情。他們互相傳遞着自己辛勤換來的成果,彼此介紹着、交流着、欣賞着。於是,教師趁熱打鐵,先讓孩子們在組裏交流,然後選出優秀組派代表在班裏進行交流。下面,攝取幾組鏡頭:

攝影隊:這幾組照片是我們小組正月初六在皤灘古街拍的。我們趕到那兒,正好那兒有舞龍表演、花燈展出、民間舞蹈表演等等。我就快速按下數碼相機的快門,留下到這一幅幅精彩的畫面。此次的皤灘之行真快樂!

剪紙隊:你瞧!我的“紅色小兔子”剪得多精緻呀!看上去,小兔子活靈活現的!因為今年是兔年,再加上我的阿姨是剪紙能手,於是,我們組的同學都向我的阿姨學習剪“兔子”,以表示喜慶。祝願大家在兔年裏快快樂樂、開開心心!

編報隊:同學們,新年好!請大家把目光聚集到我們小隊同學精心編制的幾張手抄報,這可是我們小隊同學一寒假的心血呀!瞧!圖案色彩鮮豔,字跡工整漂亮,內容新穎獨特,主題鮮明突出,處處洋溢的春節喜慶熱鬧的氣息!怎麼樣!給我們一點掌聲吧!

小畫家隊:我們組在“鄭王也畫畫大王”的帶領下,每人都從不同的角度畫出了新年新氣象。方馨寧同學的“舞龍”、趙婉彤同學的“吃年夜飯”、朱彥霖同學的“放煙花”、鄭王也同學的“看聯歡晚會”等等,都富有新年喜慶快樂的味兒!我覺得大家雖然畫得很辛苦,但還是覺得收穫多多!

心得隊:我覺得這一次實踐活動非常有意思,不但讓我們懂得了有關“年”和“春節”的來歷,感受到了我們仙居人過春節的民風習俗,而且還提高了我們各個方面的能力。我希望這樣的活動以後還會有,這樣的作業多多佈置!

四、作業帶來的思考

我覺得這一次作業設計有幾大亮點:首先,作業設計有主題,整個作業都是圍繞“春節”這一主題而展開,顯得集中而不零散,學生作業過程中容易操作;其次,作業設計面廣,有畫一畫、剪一剪、拍一拍、編一編、寫一寫、搜一搜等,充分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第三,作業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都是來自學生的身邊,是學生能觸摸得到、感受得到的,是學生願意去做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作業興趣;第四,作業設計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學生在相互合作過程中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感受到了集體的智慧,從而懂得合作是多麼重要、集體是多麼温暖。同時,通過這一實踐活動的作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本次作業活動,從橫向來看,確實是面上比較廣,考慮到了各個方面;但是,從縱向來看,作業的每一個點都還沒有做深做實,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點到而已,學生的作業不夠豐厚、精緻。

春節社會實踐報告 篇11

一、課題引入

滿溢着喜慶和吉祥的春節是每個炎黃子孫心中永遠難以割捨的符號,它不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鮮最特殊的一天,還承載着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風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據資料介紹,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而民間在此期間的各種習俗,可以説由大年七年級直到初七都會有要求。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對於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盛大的節日,讓我們來深入體驗瞭解一下吧。

二、研究方法

1)查閲資料

對於春節有很多美麗古老的傳説,在各種書上都有記載。我們利用身邊的圖書館、網絡等資源進行搜索查閲。

對於大江南北的炎黃子孫,過春節的方式也豐富多彩,我們通過網絡提問等方式還原過春節最真實的一面。

2)訪問親友

今年春節回家過年,利用此機會我們可以走親訪友,我們通過親友之口瞭解春節的各種習俗與美好寓意,並詢問家中老人對於春節的祝願。

3)調查實錄

我們對春節期間的家鄉狀況進行了拍攝,得到了一些照片。

一家人喜氣洋洋地貼春聯。以前貼時習慣貼一個倒的“福”,寓意“福到(倒)”,但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喜歡正過來貼上“福”。

火紅底色的春聯,預示着來年生活的紅紅火火,表達着人們對來年美好的期待。

三、研究成果

Ⅰ.春節由來的傳説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説,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説,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説)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Ⅱ.春節的各種習俗

1.祭灶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説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説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傳説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2.掃塵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5.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福字(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正是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

除夕是團圓之夜,中國人難解一個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有的由長輩偷偷放在晚輩的枕頭底下,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祭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6.拜年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7.其他習俗

除此之外,春節還有其他很多習俗。如以前極為流行的逛廟會、觀社火、舞龍舞獅、大年初五迎接財神等,無一不象徵着人們對來年的美好祝願。

Ⅲ.春節的飲食文化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當然春節的飲食更為豐富講究。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着張羅過年的食品了。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如北京人喜食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而河北人卻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

餃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如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卻在七年級吃餃子,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着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着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麪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可謂花樣繁多啊。

元宵,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説:“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Ⅳ.春節問卷

訪親問友

q1:現在的春節習俗和以往的有什麼不同了?

答:現在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嚴格遵循日期了。以往有童謠“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塵日;二十五,燉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而現在都是根據是否有空餘時間來完成的。當然,還有其他的不同。現在時代不同了,年前有單位組織的團拜,拜年方式也由以前的登門拜訪變成了手機短信,電子郵件,賀卡等。

q2:你覺得春節最重要的習俗是什麼?

答:當然是守歲了。一年在外打工,就盼着春節回家和家人好好聚聚。守歲可以和家人聊聊一年的得失,接下來一年的打算。

網絡提問

q1:中國各地有什麼特色的春節習俗?

福建網友:福建鄉村農家的房門兩旁除了貼春聯外,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甘蔗,叫“門蔗”,寓意漸入佳境。

河南網友:我們河南人最重視的莫過於祭灶了。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裏。能吃到家裏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雲南網友:雲南過年時與漢族一樣也要貼對聯。但那"對聯"是紅紙剪成的各種圖案。不僅"書寫"方式不同,連貼的方式也別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聯,合唱立腳點《祝年歌》,依序在院裏院外、菜地果園和田邊地角為萬物張貼。

q2:中國春節習俗對外國有什麼影響?

中新 張幫俊:美國:紐約從20xx年起就把春節定為法定假日了。喧天的鑼鼓,歡快的舞蹈還有各種色香味俱全的中國美食,中國風濃郁的廟會在美國格外紅火。很多美國人表示,他們願意沾沾中國春節的喜氣。德國:春節前夕商場裏就醒目的擺出了五顏六色的中德文賀年卡片,德國人非常喜歡這些卡片。現在很多德國人都學會了包餃子。的卻,越來越多的老外對中國年從好奇、欣賞直至加入歡慶,一聲聲“大吉大利”“恭喜發財”的祝福不斷從他們口中傳來。

Ⅳ.體驗實錄

周楠:在春節我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飯、守歲。吃團圓飯的時候家人會一起吃薺菜,因為它諧音“聚財”,表達了家鄉人民的美好祝願。現在的守歲卻不一定是通宵了。家人吃過飯以後看過煙花,男人們便一起圍成幾桌打牌,女人們坐在一起閒聊,而老人與小孩就更願意守在電視機前觀看春晚。雖不一定通宵但是卻真的整晚都熱熱鬧鬧。

陸佳柔、殷子妍:我們在大年三十晚上和家人一起吃自己親手準備的年夜飯。印象最深的有做元宵。元宵取義團圓,在與家人一起做元宵的過程中更能體驗到其樂融融與春節洋溢的喜慶色彩。

毛忠潔、王佳睿:放煙花、鞭炮幾乎是每個地方都有的事情。每逢喜慶的節日,中國的習俗裏一定有煙花禮炮這一條。而春節更是尤為熱鬧。夜晚的時候幾家一起放煙花,並接連不斷,這幾家放完了那幾家放,整個天空都被照亮,絢爛多姿的煙花是對新的一年美好的祝願。

黃煜、王詩雨:正月七年級一大早起牀,見人一定要笑着拜年祝他新的一年裏大吉大利。吃過早飯後挨家挨户去串門拜年,鄰居看見了我們去拜年一定會笑着拉過我們,賽一把糖給我們。親戚們會給壓歲錢,孩子們圍在一起玩耍,長輩們坐在一起聊天。

四、研究總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所研究的春節習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只是春節習俗的皮毛,還有更多的等着我們去深入。

我們參與到研究的沒一個環節,針對每一個組員的工作進行了編排,並進行了合理的分工,促使整個課題研究不斷深入、有條不紊的開展。通過這次研究,我們深入瞭解了春節,從而更好認識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同時,我們在春節期間更親身參與其中,體驗春節的諸多習俗,樂在其中並收穫頗豐。比如我們的組員參與了年夜飯的準備,親手包餃子,從和麪到包成漂亮的形狀都自己親自動手,不但鍛鍊了動手能力,更使我們進一步融入春節喜慶洋洋的氛圍之中,是一頓終身難忘的年夜飯。再比如親手放飛孔明燈,把自己最美好的祝願寫在上面,寓意着我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春節,辭舊迎新。過完了春節我們便到了新的一年,在新的一年裏我們一定會加緊努力,滿懷夢想與激情,邁向下一個春節。

春節社會實踐報告 篇12

摘 要:隨着時時代的改變,科技的日益更新,春節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的重頭戲也在發生着悄然的變化。但是無論怎麼改變,春節永遠是我們心靈的歸宿,無論是對於一個家庭還是這個國家,春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關鍵詞:春節 送灶 壓歲錢 春晚

正 文:在我國要説節日的隆重恐怕沒有什麼節日能比得上春節了,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在歷時方面春節都是其他的節日所不能相媲美的。春節的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漢代。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就把夏年(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為“歲首”(即“年”),春節從那時候開始便這樣定了下來,流傳至今

春節並不像其他的傳統節日那樣一天就搞定了,春節是慢慢過的,以時間為橫軸,氣氛為縱軸的話那麼春節的圖像就是一個拋物線。幾乎是從冬天開始,大家就會想到快過年了。尤其是灶祭之後,也就是送灶,送灶的日期是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在這一天要送灶王爺上天。按照習俗這一天早上要起早吃糯米飯,同樣的灶王爺也要吃,就把糯米飯塗灶王爺嘴上。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他可以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吃人的嘴短差不多就是這樣了,哈哈其實送灶還有一個後續的環節,顯然,灶王爺被送走了不能不會來吧,那什麼時候回來呢?這個就有講究了,按傳統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會給諸神引路帶來這家當年應得的吉凶禍福。這天只要換一個新的灶燈燒個香就行了,可是現在這個環節差不多都被省略了,起碼就很少有哪家還換灶燈的。

送灶之後這年味就可嗅可聞了。接下來大家就開始陸陸續續的置辦年貨了,有的甚至這之前就開始置辦的差不多了。灶祭之後緊跟着就要蒸花饃了,我們這裏叫做蒸糕,上面印有福祿壽喜才等等字的那種,要用到模具,很有雕版印刷的意思。打記事時起就很少有人家做這個了,但是爺爺每年都做好多還送人,越到後來就越來越簡單了,但是每次都要把親友召集起來一起蒸包子饅頭什麼的,從早忙到晚,小孩兒當然是從早吃到晚啦。 寫春聯這個是必須要進行的環節,沒有春聯就沒有氣氛。小時候每年快三十的時候莊上家家户户就忙着請人寫春聯了,寫了十幾年春聯的老人如今都快80了,當然他也很久沒有再寫春聯了,至今仍記得他當年潑墨揮毫在硃色紙上落下一個又一個龍飛鳳舞的大字時的那種豪情。那時候他才剛剛有點兒老春聯的內容是很能反映一個時代的,以前的春聯好多現在都不怎麼能看到了,比如“天恩深似海, 地德重如山”等等這一類的。有些老春聯還在用,比如“瑞雪兆非年,紅梅報新春”,其實也不是很老,如今的春聯增加了很多的現代元素,看了春晚的都知道。以去年的春節晚會就可以舉很多例子,比如説:(北京)上聯:三海九門 京華迎奧運(上海)下聯:一江兩岸 世博靚申城。

既然是過年嘛,那麼在如此隆重的節日之前很顯然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大掃除了,我們這裏都叫做撣塵。小時候的時候都要用竹枝綁在竹篙上撣塵,現在都買現成的毛撣了。為什麼要掃塵呢?其實就是因為塵與陳字同音,人們為了塗個吉利,又因為確實需要,所以就這樣流傳了下來。掃陳布新,把不好的東西全都掃出門,望即將到來的一年能夠好運滾滾!

接下來可就是重頭戲了,相信年夜飯在所有人的心中都佔着最重的分量。打家都辛辛苦苦了大半年了,盼望的就是能和家人在一起幸福的吃個年夜飯,幸福的看看春晚。這個

晚上是有很多內容的。首先是它的傳説,聯繫到它的名字除夕。傳説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的時候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響聲,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這個其實只是個插曲,最重要的還是主題。這個年夜飯吃了是有講究的,豐盛自然不用説了,一定要有魚。還有的就是吃飯的時候不允許爭執任何事無論是什麼程度的,因為這樣對來年的家庭和睦有影響,奶奶對這個管的超嚴但是這個現在幾乎沒人在乎了,既然是年夜飯麼,當然是要吃的開心,至於形式那個隨便了。

在此重頭戲的基礎上還有一個重頭戲,顯然是發壓歲錢嘛。每次除夕夜的年夜飯總是吃的最快,然後幸福的等着爺爺發壓歲錢,知道妹妹也想早吃完的時候我才把這個第一讓給了她。小孩子最期待就是這個環節了,記得小時候三個姑姑還沒出嫁的時候每次過年她們的零錢便都是我的了。如今時代變了又變,我們也從收壓歲錢到了發壓歲錢的年紀,但是壓歲錢這個環節始終這麼有人氣。

接下來便是守歲了,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説話聊天來辭舊歲迎新年。現在隨着科技的進步,電視的普及守歲不再那麼單調了,全家人可以圍坐在電視機前一邊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邊聊天,其樂無窮。

到這裏其實還沒完,這時候年紀越小便會越興奮,因為明天早上大年七年級要起早拜年。從這裏開始,好吃的好玩的享用不盡,就這樣一直到初五迎財神氣氛不減。再接着走親訪友一直到十五元宵元宵節也是一個重頭戲,從明代時在北京就已經很常見了。

結論:春節是集中展現傳統文化的節日。過春節,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閲和激勵,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春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

春節社會實踐報告 篇13

春節年關將至,熱鬧的氣氛感染着每個人,歡樂的時光陪伴着每一刻。小年夜的喜慶,除夕晚的歡樂,春節的氣息撲面襲來。在這些傳統節日中人們分享着彼此的幸福和喜悦,收穫着美好生活的點點滴滴。

傳統節日是我國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每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以及傳統習俗,他們之間既有共同點也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正是因為差異的存在才彰顯了民族的特色,也代表了民族的傳統信仰。此外,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節日習俗,這些習俗都是地域文化的具體體現。

經過寒假的仔細調查以及走訪,我逐漸地把我所在地的節日習俗整理在一起。在整個過程裏我既體會到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性,也發現了其中的一些特殊含義。以下就是我整理出來的過年時的節日習俗。

1、小年夜

小年夜是個喜慶的日子,也是歡樂過大年的衝鋒號。一家人團圓在一起樂呵呵地圍桌吃飯、聊天,分享這一年的收穫和喜悦。在我們這裏小年夜是農曆的十二月二十三號。在這一天我們一般都會到祠堂(我們當地的話叫做“廳屋”)祭祖,這個儀式是要整個族人都參加。

2、掃屋

過年的時候,什麼都需要有個新面貌,所以連屋子也不例外。“掃屋”也稱“掃塵”,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知道是打掃衞生。一般情況下“掃屋”是定在二十四號。由於現在的人都不太講究以前的規矩,只要在大年夜前做完就可以了。“掃屋”在當地寓意為掃去晦氣,迎接新一年的好運。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基本上全家人都要參與進來。

3、做年糕

民以食為天,吃才是最實在的事情。所以過年的時候肯定少不了吃的東西——年糕。我們當地的年糕都是手工製造的,自給自足的。現在還保持着相當傳統的製作工藝,都是比較古老的製作方法。我們使用的工具也是近“石器時代”的工具——石磨。首先製作年糕的第一步就是將普通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粉狀,這個過程完全是靠力氣來完成的。有了“米粉”這個原材料就可以開始製作年糕了。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工序最後得出圖片中的成品。它的寓意為步步高昇。這種年糕的味道甜甜的,嚼起來很有韌勁,是不錯的過年佳品。

4、貼春聯

這是過年重要的習俗,在很多地區都很流行這樣的傳統。除舊換新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每家都希望新年有新氣象,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春聯也不例外。春聯的貼法在我們當地還是保留着古老的傳統。比如哪個貼左邊,哪個貼右邊都是有講究的,還有就是很多春聯都是那些老一輩的人自主創作的,完全手工製作。這樣的春聯既有特色,又能準確的表達主人家的新一年的期望與祝福。

5、大年三十

這是最隆重的一天,也是最喜慶的一天。所有人都會在這一天變得生龍活虎,精神抖擻。當地人很早就吃過晚飯,然後家裏的人都出轉悠,拜早年。小孩通常都是最開心的人,因為他們可以在這一天玩個不停——放鞭炮、玩遊戲、買東西。我們當地還有一個老習俗,就是在除夕夜的整十二點要祭祖。大家都會把自己準備好的年貨供奉給祖先,祈求保佑平安幸福。這個儀式完成後就是熱鬧的時候了,各家各户會盡情地燃放鞭炮,煙花。熱鬧的氣氛會隨着漂亮的煙花和響亮的鞭炮聲直到天亮。

6、長壽米粉

開年第一天是歡樂的一天,家家户户洋溢着幸福,分享着快樂。大年七年級,所有小孩都要起牀很早,然後見到大人就要問候。這種不變的習俗一直被默默的傳承下來。這一天的早餐一般都是吃米粉,一家人一起開心的吃着米粉,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因為米粉形狀都很長,所以它寓意着健康長壽。因此吃米粉的時候,老人吃的米粉越長越好,這是對他們的祝福。

7、回孃家

人人都説“嫁出去的女兒,潑出的水”,可是我們當地嫁出去的女兒每年的正月八年級都要回孃家。每個嫁出去的女兒都會精心準備好要帶回去的東西,而且還要帶上孩子。其實她們的父母能看到自己的女兒回來就已經很開心了,根本不會在乎他們有沒有帶東西來。親情是永遠無法割捨的。有哪個父母不惦記自己的孩子,又有哪個子女不想家的?

隨着大年初五的帶來,人們歡樂的情緒開始沉澱下來,為新的一年奮鬥做好準備。這一天被當地人稱為“散節”,意味着歡樂的春節要告一段落了。我的調研也隨着“散節”的到來畫上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