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端午節的來歷集合15篇

端午節的來歷1

有人説端午是一個“毒日”,但為什麼我們還要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呢?端午節的祝福語是“端午快樂”還是“端午安康呢”?

端午節的來歷集合15篇

5月5日是“惡月惡日”。因為天氣很惡劣,很多地方特別乾燥,蚊子也很多。一被蚊子叮到,每天都很難受,容易治疫病,所以人們普遍認為5月是一個“毒月”,五日是“惡日”。5月5日這一天更被認為“惡月惡日”。歷史上我們最熟知的跟端午相關的事蹟有很多,比如“屈原、伍子胥、曹娥跳入江中”等等。

“惡月惡日”的五月初五,人們採取了一系列變化,一句“端午安康”是在人人自危時刻最温暖的祝福。所以古代中國人在端午這天用箭射擊圖上的五毒,我打不死你,還嚇不死你嗎?採菖蒲艾草,向自然借來力量保護身體,採雄黃憑智慧加工藥物驅散毒蟲。配香包以巧思創造美物,解決各種問題。中國人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將兇險的“惡月”過成了安康的“端午”。

用一條龍舟,連起多少雄心,龍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圖騰。用一個粽子包容世間種種變化,今天看到的粽子都是五花八門的。

我們通過粽子,保存以身報國的英雄故事;我們通過賽龍舟共同爭取一個目標;我們通過喝雄黃酒,掛菖蒲,將經驗應用於一次次的危機,這就是端午的力量。面對困難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古老的中國已有答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流傳千古”……

端午節的來歷2

1、端午節的由來

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有俗稱端陽。重五。

據説,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蓄蘭沐’的習俗。但是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在以前的時候,人們為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蛟龍給吃了,所以就用雄黃酒望江裏灑,把蛟龍灌醉,人沒怕屈原餓着,説依舊用樹葉的皮包上糯米,一直到現在流傳的糯米種子就是。

每到農曆五月五日的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種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每家都打掃庭院,掛艾葉,選菖蒲,撒雄黃水,喝雄黃酒。這些活動反映了我國的優良傳統,也讓我們為這些烈士驕傲,自豪。

除了端午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還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還有許多這樣的傳統節日,我國的烈士也有無數。讓我們共建美好家園,不辜負這些烈士們對我們這代人的期望。讓我們90後創建新的未來,讓世界永遠和睦相處,沒有戰爭,只有和平……

2、端午節的由來

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傳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xx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還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呢!

3、端午節的由來

説到端午節沒有人不知道吧,端午節又名端陽節,五月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如果不知道的話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兩千多年前,有七個國家分別統領中國,燕國,秦國,楚國等等。 有一個叫屈原的詩人,生於楚國,一心想讓自己的國家更富強,便做出了一個利民利己的方案,可楚王這個昏君,偏偏聽信奸臣的話。把他流放到一個偏僻的地方。之後,他每次都趕路去都城,把方案給楚王看。可楚王一次又一次的把屈原流放。有一天,秦國突然向楚國進攻。楚國不及防守就被打垮了,楚國的居民都叫苦連天。屈原看不下去了,便抱起一塊大石頭跳下汨羅江,楚國的百姓很傷心所以就排龍船去打撈他的屍體,把粽子丟進水裏,給魚蝦吃它們吃飽了。自然就不去吃屈原的屍體了。

所以,人們就把那一天定為“端午節”。現在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了嗎?

端午節的來歷3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書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這部著作,可以説是周處給後世中國人留下的一筆寶貴遺產。不過在中國百姓心中,更為人們所熟悉的還是他除三害的故事。圖為周處處三害故事插圖——周處鬥蛟龍。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緣起和許多節俗活動均與夏令有關,且與夏至時間相鄰,故稱為夏節。晉代周處《風土記》就説過:“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説:“京師市塵人,以五月七年級為端一,八年級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還有一種説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端午節的傳説】

位於介休綿山的介子推母子像。介子推是清明節由來傳説的主角,可也有人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他有關。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歷代學者有着不同的説法,各地也都有着很多傳説。我們只能把這些説法羅列出來,供諸君一覽。至於哪一種説法更接近真相,還有賴於學者們進一步考證。

一説認為端午節是龍的節日。聞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證,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間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認為端午節實際上是一個龍的節日。

二説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逝世。據《續齊諧記》記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説是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

四説認為據東漢時期蔡邕《琴操》中載,端午節係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五説認為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於是日操練水軍。

六説認為樑宗懍《荊州歲時記》轉述,端午是為迎“濤神”伍子胥。《後漢書》中也寫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後來江浙一帶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舉行各種儀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説認為在《道書》中載有五月初五是為祭祀先祖日。

八説是據《會稽典錄》一書記載,端午是為紀念尋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説認為端午起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其時仲夏之日,萬物方盛,夏至日,陰氣廕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為門户飾,以懲惡氣。

十説是民間有一傳説認為,端午源於湖北沔陽沙湖曾有四位豪傑專門劫富濟貧,後遭當地官兵突襲圍困而於五月初五投江而亡。當地民眾萬分悲哀,將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以示悼念。

在上述這些傳説中,端午紀念屈原一説因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剛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詩作的深遠影響,秦漢以後由楚地逐漸傳遍神州,為人們所認同並相沿迄今。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時,我國江漢平原的人民必食黃鱔佳餚,他們認為“端午黃鱔賽人蔘”。

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蔘”之説。

雞蛋

我國很多地區有在端午節吃蛋的風俗。茶葉蛋、鹽水蛋、大蒜蛋都是端午節的風味佳餚。

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着,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吃大蒜蛋: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裏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説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打糕

朝鮮族同胞在製作打糕。端午節也是朝鮮族人民的節日,打糕是他們最主要的端午食品。

吃打糕: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吃煎堆: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户户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麪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説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説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端午節的來歷4

端午節這一天,人人都會吃粽子。我奶奶可是包粽子的高手,你看,她先用粽葉把一些糯米包成立體三角形,再用一根長線把立體三角形的粽子固定,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奶奶把包好的粽子煮熟後,拿出來給大家吃。那香噴噴的粽子啊,一想起來我就會流口水!

每年的端午節,大姑、二姑都會來我們家一起吃團圓飯,大家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度過美好的一天。

端午節的來歷5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 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兩千多年來,端午節慢慢演變成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賽龍舟,比武,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餘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每逢端午,華東的江浙一帶,老百姓喜歡晚上劃龍船,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而貴州的'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我們要好好的過這個端午節,我要用心地感受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端午節的來歷6

據《荊楚紀年》記載,由於仲夏登山,太陽正對着,而五月正是仲夏,其七年級正午是天氣好的日子,故稱“端陽節”。又稱端陽節、午節、五月節、端陽節、崇武節、崇武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昌節、普節、端午、玉蘭節、屈原節、玉蘭節、午日、女兒節、迪拉節、詩人節、龍節、午日、元宵節、五月端午是中國漢族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今天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更多了。端午節在中國人中間仍然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日。傳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五月初五死於汨羅江。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xx年5月20日,這一民俗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也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的來歷7

説到端午節,沒人知道。端午節又叫端陽節、五月節、艾節、端午節、重午節、午日節和夏季節。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如果你不知道,我來告訴你!

20xx多年前,七國主政中國,燕、秦、楚等。有個詩人叫屈原,生在楚國,想讓自己的國家更富強,所以制定了利民利己的計劃,可是楚王這個昏君,就是聽奸臣的話。把他流放到一個偏遠的地方。之後他每次都趕去京城給楚王看計劃。但是楚王一次次流放屈原。有一天,秦國突然攻打楚國。楚兵敗無守,楚民怨聲載道。屈原再也受不了了,就撿起一塊大石頭,從汨羅江上跳了下去。楚國人很難過,就安排了一艘龍舟打撈他的屍體,把粽子扔到水裏,餵魚蝦。自然不會吃屈原的屍體。

因此,人們把那天定為“端午節”。你現在知道端午節的原因了嗎?

端午節的來歷8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

這一天,我們都要要吃粽子,為什麼呢?因為在古時候有一個人,他看見他們的祖國救不了了,所以他就跳江自殺了,他就是屈原。人們為了保護屈原的屍體,就往河裏扔粽子,想讓小魚們不吃他的肉,去吃粽子。過端午節時,我們還要穿新衣服、塞龍舟、扔粽子就不用説了。中午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吃粽子,晚上媽媽用艾草熬成那種黑色的水,聞起來有一股藥味,但媽媽説用這種東西洗澡,就不會被蚊子咬到。我們一家人用這種藥水洗好澡就舒服的睡覺了。

而且粽子特別神奇,它不像太陽那麼圓,也不像牆那麼方。粽子是用綠色的蘆葦葉包起來的,看着是黑色的米和紅色的棗子。之後放在鍋裏煮了之後,打開蘆葉裏面都變黑了,黑米的粽子比白米的更有營養。每吃一口香噴噴的粽子,都會讓我想到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

偉大的詩人屈原,還讓我感受到了崇高的品質和愛國精神。屈原寫過很多詩,提過很多愛國的政治主張,但是君王不採納,後來君王淪喪,他滿懷憂傷,就跳江自殺了。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換一種方式就是再學一些東西,經過努力去當上君王。

我還許了一個願,我希望我長大以後能當上宇航員、科學家或者軍人。

端午節的來歷9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端午節。每一年的這一天,許多人家都會包粽子,婦女與孩子們還喜歡用絲綢之類縫製成小小的粽子、雞心、葫蘆、櫻桃以及小猴、小虎等形狀的手工藝品——香包,掛在胸前。認為這樣做可以防病,戴到端陽正午時,把它扔掉,稱謂“扔災。

相傳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與。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國的都城)。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皇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與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與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來歷10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上)端午節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提出了富國強兵的好主意。但是由於當時社會的腐敗,他的策略沒有被國王採納,而是被攻擊並被趕出都城,最後逃到了北漢。屈原生於坦誠,不願妥協。他看破紅塵,跳入汨羅江捍衞正義。當地漁民得知此事後非常難過。他划着竹筒裏的米,把魚喂到汨羅江去救屈原的屍體。後來大家把竹筒飯換成粽子,把划艇換成賽龍舟,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之後,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我們全家都很佩服屈原的人品和智慧。所以我們家每年都很重視端午節,一定要做粽子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粽子和賽龍舟。粽子分為兩種形狀:一種是牛頭粽子,一種是健胃粽子。媽媽是我們家做粽子的專家。每年端午節,我們全家都能吃到美味的粽子。母親常説:粽葉包裹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的時候,媽媽們都會用蘆葦葉包粽子。在做粽子之前,她做了準備:用温水浸泡蘆葦葉,洗糯米、紅棗、花生,然後放在一起。蘆葦葉涼了,她開始做粽子。她先拿了三片葉子,捲成一個錐形,然後放一個棗子在裏面,再放糯米和花生在裏面,中間夾了幾片棗肉,包好,綁上草繩。我媽的粽子又大又壯,像包袱又像砝碼。媽媽用高壓鍋蒸30分鐘,然後在湯裏泡一個小時左右,讓味道變好,就可以吃了!我媽的粽子很香,讓我流口水。有時候一口氣能吃好幾個粽子,然後大肚子讓人笑。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需要賽龍舟!

我最喜歡看龍舟比賽。幾十個水手拿着槳,協調划着向前。擊鼓的水手士氣高昂。他們使勁敲鼓。加油加油!體育場外的拉拉隊發出雷鳴般的喊叫聲和歡呼聲,讓水手們更加精神抖擻,勇往直前,每年的龍舟比賽都非常壯觀。

吃粽子和賽龍舟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

端午節的來歷11

水上賽捉鴨子

每逢端午龍舟賽後,廈門還有一個獨創的鄉土節目,稱為水上搶彩頭,即水上捉鴨子。從岸邊騰空伸出l根10多米長的圓木柱,上面塗滿油,木柱的末端安裝一隻盛鴨子的小木箱,參加競技者要登上木梯,走過這圓木柱的末端,用手拉開小木箱的門,讓鴨子掉進水裏,人也躍人水中,去抓鴨子作為勝利品。這個在廈門存在了600多年的習俗,最早就是漁民們的節日狂歡。

海上賽龍舟很熱鬧

端午節划龍舟是廈門民間不可缺少的一項民俗活動。郭坤聰説,清代道光年間出版的《廈門志》,對廈門賽龍舟的特色就有記載,端午日“競渡於海濱(龍船分五色,惟黑龍不出)。富人以銀錢、扇帕懸紅旗招之,名曰‘插標’,事竟,各渡頭斂錢演戲……或十餘日乃止。”可見歷史上,廈門在端午節期間,民間賽龍舟的時間很長,參與者眾多,場面熱烈。

最早從廈禾路第一碼頭一直到江頭烏石浦,整個沿海都有划龍舟,後來發展到鷺江道,最後是在集美的龍舟池。一般情況,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場地都選擇在江、河或湖中,而歷史上廈門的龍舟賽場地選擇在海上,可謂與眾不同,因為海上賽龍舟的難度要遠遠大於在江、河、湖中。

廈門的特色端午民俗還有水上活動“掠鴨”活動,地點主要在沙坡尾一帶。這是一種考驗人們體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間體育競賽。將鴨子趕入竹籠關起來,在一根長長的杉木上抹油,杉木的尾端掛上鴨籠。參與者赤着腳,像走鋼絲一樣,從船上走到杉木尾端抓鴨子,如果抓到便取得勝利。由於身體平衡難度極大,成功者少,失敗者多。有的抱着鴨籠一起掉到海里,水花飛濺,岸上觀眾高呼大笑,場面非常熱鬧。

女兒回孃家

廈門有句俗語“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這説明端午節是一個預示季節轉換的節日。廈門民俗專家郭坤聰説,以前每逢端午節,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會在大門口掛薰蚊子的艾草、菖蒲,可以做藥用,也可以薰蟲,把邪氣驅除出門外。同時要進行大掃除,把屋裏屋外都打掃得乾乾淨淨。

廈門包粽子不單是紀念屈原,還是古老民間傳統的延續。過去端午節女兒回孃家,家中自己做粽子,有肉粽、甜粽等,所以廈門的端午節也叫做女兒節,民間傳説和民間風俗習慣相結合。後來街面上的一些商家也包肉粽,粽子慢慢成為廈門200多種名小吃中的一種。

端午節的來歷12

紀念屈原,此説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説,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龍的節日,這種説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説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户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説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説》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兑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説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蹟,於是,與詩人節合併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的來歷13

不一會兒,一個個小巧可愛的小粽子在外婆靈巧的雙手下誕生了!外婆把裹好的粽子在大鍋子裏煮起來。過了好一會兒,粽香撲鼻。我饞得口水直流,外婆笑着對我説:“小饞貓,先拿個給你嚐嚐鮮!”我拿過來,三下五除二地剝掉粽葉,迫不及待吃了起來。我邊吃邊問媽媽:“這個端午節有什麼來歷嗎?”

媽媽仔細想了想告訴我:“應該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是楚國的大詩人,據説他在五月初五那天投汨羅江自盡,死後為蛟龍所困。”還沒等媽媽説完,我便又提了一個問題:“那屈原為什麼要投江呢?”這問題問的很好!”媽媽摸着我的頭説:“因為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楚國小人當權,楚懷王被騙留在秦國當人質,楚國的首都郢被秦軍攻克,楚國遷都壽春,在國家被攻克之時,他就憤然投江自盡,以身殉國!”

“哦!原來是這樣,那請繼續接着講吧,媽媽!”

“然後,世人聽到這個消息都很哀傷。每年於此日投五色粽子於水中,以驅趕蛟龍,有的漁夫還划船撈救,後來就發展成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後來就把端午節定在農曆的五月初五!”

原來端午節還有這樣的來歷呀!我今天不僅嚐到了可口的粽子,還學到了新的知識呢!

端午節的來歷14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讓我説給你聽聽吧!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是一位很有能力的人。有一年秦國攻打楚國,把楚國的國王楚懷王抓走了。楚懷王的兒子楚頃襄王即位,他不想救他爸爸,因為他爸爸回來以後他就當不了國王了,所以他就找個藉口説:“秦國太強大了,咱們還是別惹他的好!”

屈原對楚頃襄王説:我們可以聯合齊國,共同去抗擊秦國。

當時有一個奸臣,怕屈原得到國王的信任,就向國王説了屈原很多的壞話。楚君襄王聽了這位奸臣的讒言,把屈原的官罷了,還把屈原流放到沅水、湘江一帶。

公元前278年,秦國功進楚國的都城,楚國滅亡。屈原居然聽到這個消息,心裏很傷心。抱着石頭投江自殺了。

從此,每年的這一天,人們更會用各種方式,開展各種活動,來紀念屈原。如包粽子、競龍舟、喝雄黃酒。

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來歷15

五月初五端午節,

雄黃燒酒菖蒲劍。

三角棕子裹糯米,

各色香袋掛胸前。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但在世界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又名端陽、重午、端五、重五、端節、蒲節、天中節、詩人節、女兒節。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説法。過去比較通行的説法是楚國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才有五月五端午節。但是近代學者的研究證明,端午節的許多活動早在屈原以前就存在了,據宋高承《事物紀原》,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為了操練水兵而划龍舟,這説明端午節起源較早。也有人認為該節是龍圖騰的祭祀節日,或來源於夏至,或起源於惡日。還有的認為是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還有曹娥救父之説。也有人主張五月五端午節與介子推有關。還有的説是為了祭祀先祖。類似傳説五花八門。端午節的起源可能是為了祭祀水神或龍神而舉行的祀神儀式,後來各地又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對端午節起源作了自己的解釋,其中紀念屈原是比較流行的説法。

(一)祀神

端午節是一個祭祀諸神的節日,其中有屈原、曹娥、蠶神、農神、張天師和鍾馗之祭。

曹娥是浙江地區五月五日祭祀的神靈之一,至今民間還流傳有關歷史傳説。由於她是孝女的楷模,為東漢時期的統治者所提倡,於是加以宣傳,並把她與龍舟聯繫起來。浙江建德地區認為白娘子盜仙草救了許仙,也救了百姓,所以當地在端午節祭白娘子。

端午節的另一避邪之神是鍾馗。是日各户都購買鍾馗像,掛於門上驅鬼,各户之間也以贈送鍾馗像為榮。鍾馗既可打鬼,又可驅疫。古代早期就迷信鍾馗,如銅鏡上的圖案。張天師、鍾馗皆為道教歷史人物,道教正是善於驅鬼降妖,而五月五日為毒月日,自然會把道教的神仙搬到節日中來,所以這是較晚興起的信仰。

浙江衢州地區把五月五視為藥王神農的生日,以該日陰晴占卜年成好壞及藥品的質量。而端午採藥則由來已久,在全國各地都較流行。另外,在福州稱瘟神為大帝,曾修建廟宇供奉,五月端午舉行大帝誕,殺牲祭祀,搭台唱戲。而浙江湖州地區過謝蠶神節。

(二)划龍舟

划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中國絕大多數縣市在端午節划龍舟。所謂龍舟,就是龍與船的結合,是一種以龍為標誌的競賽船隻。划龍舟不僅在漢族地區流行,在少數民族地區也相當活躍,如壯族、傣族、苗族都有盛大的龍舟賽會,雲南西雙版納舉行潑水節活動時,傣族也舉行龍舟比賽,龍舟華麗,觀者人山人海,頗有民族特色。另外在朝鮮族、白族、土家族、拉祜族、仫佬族、京族、黎族地區,也過端午節,划龍舟,其中滿族又稱“重五節”。

龍舟的特徵表現在龍頭、龍尾上,此外還有各種裝飾,如舟上有神樓、神位、旗幟、彩燈、大鼓、銅鑼等等。每逢端午節時,事先要修龍舟,訓練水手,到節日進行龍舟比賽。比賽前,必須請龍、祭龍,然後進行競渡。

划龍舟的主要目的:一是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驅除瘟疫。有的地方還以龍舟送鬼,即驅邪避瘟疫。在廣東民間流行一種紙符,書有“天生火官除百害,八卦水御滅兇災”,就是划龍舟時用的,目的是去災求吉。

(三)吃粽子

粽子,又稱角黍。角黍的做法是把粽葉即大竹葉泡濕,糯米發開,以肉、豆沙、棗仁等為餡,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狀,蒸煮熟而食之。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呢?傳説是為了紀念歷史人物屈原,向他獻的供品。其實吃粽子懷念屈原是較晚的,在此之前粽子是一種夏令或夏至食品,同時用以祭祀水神或龍,後來才把紀念屈原附會上去,並流傳至今端午節的特點和活動內容,在一首民謠中有充分的反映:

五月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灑白糖。

蚣、蠍龍船下水喜洋洋。

雞蛋也是端午節的重要食品,早晨小孩還沒出被窩時,大人就把雞蛋送到小孩嘴邊,認為雞蛋有健身之效,也與蛋生神話有關。

雄黃酒,是酒內加入藥物——雄黃,其中含三硫化二砷。民間認為把雄黃酒塗在額上、耳朵上,能防蟲健身。浙江奉化民間認為端午前後的藥材治病最靈,必多采集,送給老人,故稱該節為送藥節。東北少數民族在端午節早晨,出去採菖蒲、艾蒿。還去水域捉青蛙,然後往蛙口內填一塊墨,令其乾燥,一旦發現有人患浮腫病`,就用蛙墨塗抹傷口,但必須是在端午節時製作的。

(四)避五毒

民間信仰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子、蜥蜴、癩蛤蟆。此月多災多難,甚至生孩子都會夭折,因此必須採取各種方法預防,包括以服藥和宗教手段來避五毒之害。為了對付五毒,在端午節要賜扇,小孩穿五毒裹肚,佩香囊,捕蛤蟆,貼端午符,沐浴蘭湯等等。天津已婚婦女要帶領小孩到河邊“躲午”,並把身上佩戴的避邪物如布人、布狗等物丟入水中,取小布人代替受災,俗稱狗咬災星。

首先,佩戴避邪植物。起初是插菖蒲、艾虎。民間多自採自用,城裏則有人沿街叫賣菖蒲、艾草。後來增加了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合稱天中五端,可與五毒相剋。

其次,端午節賣五虎花,佩掛護身靈物。這些飾物,又稱香包,有些地區用雄黃酒在小孩額上畫王字,取避邪之意。有些地方還專門縫製五毒衣、五毒背心,讓小孩子穿上護身。此外,還有貼永安符,舉行鍾馗賽會。有關民間防五毒剪紙也有不少,如倒災葫蘆、艾虎菖蒲劍葫蘆、老虎鎮五毒等。

第三,遊天壇風俗。這主要流行於舊北京地區。此外還舉行石榴花會。

“咔嚓——呼”,一聲尖響,一陣冷風驟雨,在沉悶擁擠的車廂裏激起一片驚呼。原來,後車廂前排那塊有裂縫的玻璃窗,在公共汽車急轉彎中被震飛了小半塊。幸好沒傷人!

一陣忙亂之後,就聽見乘客中有人説:“大清早就觸黴頭!”“現在乘車啊,真是……”

後門那位理着童花式短髮的年輕女售票員紅着臉,一聲不吭地站起來,走到玻璃窗前。座位上一對盲人夫婦手握着手,默默的坐着,雨水打濕了他們的臉和前襟。姑娘的臉更紅了,忙着撐開手中的花折傘,堵住洞口。

車廂裏一下子靜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來。“對不起,師傅們。這塊玻璃應該換了,怪我們……”姑娘柔氣輕聲地剛説了一半,一陣狂風把嬌小的她刮退半步,話也嚥了進去。這時,一隻大手抓住傘柄,助她往前一頂。只聽“噝——”,傘面被尖利的玻璃撕開一道口子,傘骨也斷了一根,但洞口又被封住了。“哊——”在乘客的惋惜聲中,姑娘卻朝着身邊這位四十多歲、面帶歉意的大漢感激地笑了,笑得彎了眉毛。

“你去吧,我來。”大漢胸前的紅字告訴人們他是一位鋼鐵工人,他的聲音也像金屬一樣鏗鏘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聲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婦問。

“雨停了。”大漢回答。

“那就好。”

乘客們都善意地笑了,車廂裏顯得格外温暖。

公共汽車又駛過兩站,大漢邊上一位正在背外語的小夥子突然伸出手説:“你該下車了,交給我吧。”“你怎麼知道?”“咱們都是老乘客了。”“好。哈哈哈……”

又過了兩站,小夥子也要下車了,一位女同志剛想接過來,可是傘柄卻被一個麪皮白白的高中生急忙搶了過去,周圍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傘柄被眾人捏得暖烘烘的。這上面的暖意不斷傳給後來者,也傳給了車廂裏的每一個人。

標籤:端午節 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