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春節傳統習俗精選15篇

春節傳統習俗1

每年大年七年級就是春節,春節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春節傳統習俗精選15篇

想知道為什麼過年要貼春聯嗎?告訴你吧,春聯,又稱對聯。過年要貼春聯,這與“桃符”驅鬼辟邪有關。古人認為,人間的疾病災害是鬼魅造成的。為了抵抗它們在來年對人們的侵襲,人們使用具有辟邪作用的桃木板掛在門旁,同時在桃木板上分別寫上門神“神荼”、“鬱壘”的名字。這樣,為非作歹的鬼魅就不敢上門了。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桃符以後被紅紙取代,紅紙上寫上喜慶的話字就成了春聯。

有一個傳説,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年的怪獸,年專門來騷擾百姓,但這個怪獸怕光、火、大的聲音,所以放鞭炮這們的風俗就有了。

過年為什麼要倒着貼福呢?是為了討一個好的“口彩”。因為,來來往往的行人見到了倒貼的福字,總會情不自禁地提醒着:“福倒了!”,由於“倒”和“到”是諧音,所以,聽起來就是“福到了”。誰家不願意福氣快快到來呢?

春節會吃湯圓,還要到親戚家去拜年,還可以得到紅包。

春節傳統習俗2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悦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衞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户户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裏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户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説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八年級、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説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藴味無窮。

春節有什麼習俗

一般人家都是三十一早去貼對聯福字,當然也有一些人是晚上才貼,總之要把門上貼上喜慶的對聯和倒着的福字;

祭祀:

一般農村會在春節去祭祀,城市的應該很少會有祭祀的了,不過呢還是有人會在春節的晚上去燒紙,不過一定要注意安全哦!每年都有因為燒紙而發生火災的事情發生,儘量不要選擇荒山有草的地方;

準備年夜飯:

一般家庭都是好多人一早就開始準備年夜飯了。一大家子十幾口人,必然要有一堆的飯菜要準備,所以,年夜飯很多人家準備的都是特別早的;

蒸粘豆包、年糕:

過了小年就開始蒸一堆東西了,有的地方會蒸一些棗饅頭,還有蒸粘豆包年糕的,總之都是以麪食為主的一些好吃的,尤其是農村的春節有很多面食美味都特好吃呢!

吃年夜飯:

到了下午四五點鐘,年夜飯也就該開始了。有的人家會一直吃到半夜,也有吃完以後就去各回各家的。年夜飯主要以葷菜為主,也有的人家比較講究會去飯店吃年夜飯,這就讓很多飯店大賺了一把。不過還是傳統在家吃的人比較多,也比較熱鬧比較安全嘛。

吃年糕:

年糕的寓意是年年高升的意思,所以春節是一定要吃年糕滴。尤其是小孩子和那些處於重要職位的白領是一定必須要吃滴;

吃餃子:

餃子在春節是必須吃的,而且半夜十二點那頓是不能少了餃子的哦!餃子裏呢一般家庭會包進去一些東西,比如錢比如花生大棗什麼的,都是一些有寓意的東西哦!棗和花生寓意是早生貴子,錢當然就是指來年發大財嘍,還有包開心果什麼的,這個都是隨自己心情的;

看春晚:

雖然現在的春晚的確沒什麼意思,雖然現在春晚的時間一般都用來玩手機聊QQ上電腦,但是吧這電視還是得開着調到春晚,就像一種固定的模式一樣,哪怕偶爾看一下也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守候在電視機旁等到八點的春晚開始,也得一直守着電視機一直到半夜十二點才散去,所以春晚是一個固定的習俗了,可以不看但是電視機一定要開着春晚的頻道;

放鞭炮:

放鞭炮除舊迎新,是每個人家都要在春節做的,雖然現在年味不是很濃了但是鞭炮還是少不了的。現在很多人比較迷信所以就算年味再不足也不會不放鞭炮。當然鞭炮還是少放比較好,可以買電子的在家裏放,因為鞭炮對環境污染可非常大,霧霾的產生就是因為這些污染造成的;

電話拜年:

現在通訊比較發達,就是離的再遠也可以通過電話來跟對方拜年。晚上看着春晚打着電話拜年,已經成為過春節的一種習慣了。當然像依依這麼大的早就是QQ拜年手機短信羣發拜年了,也就少了一點感情在裏邊,不過比電話拜年要省錢的多;

守歲:

這個當然是必須的嘍!到了半夜十二點春晚一結束立馬吃餃子才能睡覺。不過很多小朋友恐怕堅持不了那麼久。

給小孩子壓歲錢:

壓歲錢的傳説很多人都聽過,可是現在的壓歲錢只是給小孩子樂呵的一種形式罷了。小一點的孩子過一下手紅包就交給父母了,而大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想法就都是自己留下存起來或者買書買玩具了。不過壓歲錢都是互相給的,除了老年人給孫子輩們其他的親戚哪家都會有孩子,別人給了你自然要還回去多少,所以其實壓歲錢也就是個意思罷了,但是小朋友們喜歡所以壓歲錢也算是一個習俗每年春節必不可少的;

春節的傳説

有一年,世上大亂。玉帝得知後,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間的衣食住行。可是,沒有神仙肯接旨。

這時候,南天門外傳來一聲吆喝:“這差事我幹啦!”抬頭看時,是光頭頂、胖乎乎、笑哈哈的彌勒佛。卻説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他還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七年級,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

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矇矇亮,忽然傳來一陣吵鬧聲。吵鬧者是姜太公的老婆(專管茅房、糞土的髒神),正在跟彌勒佛吵架呢。原來,人們請神仙時把她給忘了。彌勒佛只好説:“這樣吧!今兒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響傳到天宮,玉帝以為人間又出了什麼事,便派財神去察看。財神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

玉帝等啊等,財神還是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他一看,人們啥活都不幹,非常生氣,召來彌勒佛喝道:“你怎麼儘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

彌勒佛笑嘻嘻地説:“你要我管人們的衣食住行,可並沒有叫我讓人們幹活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麼辦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後就要下地幹活。

從那以後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

春節傳統習俗3

春節貼門神的傳説

關於門神的來歷,戰國時代的一部著作裏有這樣一個神話記載,東海度朔山中,有一棵盤曲3000裏的巨大的桃樹,其枝伸向東北方的鬼門,所有的鬼怪來往皆從此出入。樹下有二神,一名神荼,一名鬱櫑,專門監視鬼的行為,發現哪個鬼胡作非為,便用草繩捆起來喂老虎吃。於是,人們就在兩塊桃板上,畫上神荼和鬱櫑的像。置以門側,以御百鬼騷擾。這是傳説中最早出現的門神形象。

經過歷代演變,門神的內容也不斷髮生變化。唐代的門神已不是神荼、鬱櫑,而換成了秦瓊和尉遲敬德。

秦叔寶、尉遲恭二門神,是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武將門神,至今興盛不衰。二門神像的樣式也最多,有坐式,有立式,有披袍,有貫甲,有徒步,有騎馬,有舞鞭鐗,有執金瓜,還有對秦瓊、對尉遲(即一對門神都是秦瓊或尉遲敬德一人,分畫兩幅成為一對)等多種。在二門神的兩旁,有時還貼上這樣一副對聯:昔為唐朝將;今作鎮宅神。

相傳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因惡夢而生病,半夜三更時分,常聽到鬼叫。這事被大臣們知道後,秦叔寶聞言奏請太宗允准,他願與尉遲恭戎裝執劍,立於門外伺護。當夜李世民即能入睡了。一連數夜,安然無事。

李世民稱讚秦叔寶與尉遲恭説:“你們二位真是門神呀。”在感激之餘,又覺兩位將軍守夜太苦,於是就命畫師給二人畫像,將畫像懸於皇宮左右,以替代兩位將軍。至此後,再無鬧鬼之事。

後世人不知李世民因視聽幻覺而生病的原因,以為貼門神就可鎮邪驅祟,保家平安,於是就沿襲了李世民的作法,過年時將秦叔寶與尉遲恭的畫像作為門神貼在門上鎮宅護院。後來人們又推而廣之,不僅僅只貼秦叔寶與尉遲恭的畫像,也貼哼哈二將或其他古代武將了。此習一直延續至今。

春節傳統習俗4

春節拜年的習俗

説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把它叫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七年級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這就是拜年習俗的開始。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説:“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大年七年級,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秦漢以來萬千的風首朝賀。自明清開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後全家按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平輩間拱手致語。拜親朋的次序是:七年級拜本家;八年級、九年級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現代多行團拜,歲末郵寄賀年片和賀年信。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春節的意義

人們説,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而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春節。放眼中華大地,舉目五洲四海,每逢春節,禮花綻放,龍舞翻飛,歡聲笑語盪漾,春節熱鬧了中國,春節也正走向世界。春節不僅是中國人的春節,也是世界的春節。春節首先是個親人的節日、家庭的節日,而人特別是中國人最看重家庭和親情。中國有句老話:“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意思是説一年忙到頭的人們,四處漂流的人們,過春節時一般都要回家,父子兩代,祖孫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個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賢,人們在鞭炮聲中,在鑼鼓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着人間温暖。這種温暖同金錢無關,同權力無關,同勢利無關,是骨肉情,闔家歡。同時,春節還是加深人與人之間感情、溝通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節日,是團結的節日。不但在親人之間,即使在互不相識“外人”之間,包括在有些隔閡、有些矛盾的人們之間,春節見面時也會客氣一點,會有笑容和寬容。有點理解和關心,一句“恭喜發財”,一句“新春愉快”,誰聽了誰高興。總之,春節是使人和陸相處、歡樂愉快的盛大節日。春節是集中展現傳統文化的節日。

過春節,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閲和激勵,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春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如今,春節不但深入中國人心,還深入了外國人心。重家庭、重親情,中國人、外國人都一樣。在一些有中國人的國家和地區,外國人也同中國人一起過春節。除了原來的幾千萬華僑華人和留學人員,還有更多的中國人在走出國門,也有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人的進進出出,勢必促進文化的進進出出,有“西學東漸”,也有“東學西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華,取長補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歡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

各地春節除夕家宴菜餚有什麼

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乾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

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

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十二道菜。

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

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

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着明年招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麪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春節傳統習俗5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你知道哪些呢?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3.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4.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5.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6.吃餃子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7.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春節作文《山西的春節作文與習俗。》。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温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8.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9.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着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傳統習俗6

春節傳統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拜年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是有史為證的。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窗花與“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温州等地區是中國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辦年貨

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代,不拘泥於傳統。

山西地方有個特別的年貨:刷子和筷子每年必買,諧音‘快發’之意。

正月七年級到十五的習俗

正月七年級

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不倒垃圾準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裏也不可以打碎傢俱,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説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不能動刀剪等鋒利之物是怕傷到人,如有人受傷、流血,就是不祥;而不取井水是因為井中有井神,七年級如取井水,會惹怒井神,帶來災害。

正月八年級

出嫁的女兒回孃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正月九年級

這一天的漢族傳統年俗有燒門神紙,穀日忌食米飯等。大年九年級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親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於身上,以化解口舌。

正月初四

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説,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從七年級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正月初五

這一天俗稱破五。漢族民俗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此,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説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破五習俗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正月初六

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傳説這一天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正月初七

這一天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佔書》記載,由七年級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正月初八

這一天是穀日,傳説是穀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傳説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一些商場或店鋪在今天開業,主要是取“發”之意。願生意興隆,四季發財。

正月初九

俗稱天公生,漢族傳統農曆節日之一。是天界神只玉皇大帝的誕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是主宰天界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內外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這一天的漢族民俗,婦女多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正月初十

這一天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説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繫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着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

這一天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孃家不必再破費,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

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童謠是這麼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五

這一天就是“元宵節”了,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少不了還要吃元宵、湯圓,鬧花燈,猜燈謎。

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壯族

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七年級、八年級,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卻不吃。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僅二、三兩。除此還有一種"鳳莫",意為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稱一絕。正月七年級和八年級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

藏族

據藏族學者説,在古老的年代,西藏並不是冬春之交過年,而是夏天過年,"麥熟為歲首","雪山下,麥子黃了,快樂的新年來了。"現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人們穿古代服裝,騎着馬,沿豐收的青稞地轉圈祈禱,還要騎馬射箭,圍着篝火跳舞狂歡,既娛樂自己,又娛樂本地的保護神。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

還有在藏曆十月七年級過年的,"麥收為歲首"。拉薩東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環繞的工布(林芝)地區,到現在還是藏曆十月七年級過年,稱為"工布洛薩"。藏史記載,工布地區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這裏非常盛行。藏曆十月過新年,源起於那些古老的時代。

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曆正月過年了。但農民們往往提前在十二月七年級過年,稱"索朗洛薩"(農民新年)。因為到藏曆正月,春氣萌動,備耕繁忙,農民已沒有心思過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但也有説法,神王辛者曲傑,要從銅鏡裏觀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興,再給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爛爛,他心煩,降下災害和瘟疫。因此,過年穿新衣,有取悦於神王的意思。正月九年級,拉薩人成羣結伴,走出喧譁熱鬧的街市,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藥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曆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人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額頭貼着酥油圖案,犄角上插着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綵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繫着五彩繽紛的綢帶,用"花枝招展"來形容,是毫不過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曆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稱為作"白節"。蒙古族過年的準備工作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佈置蒙古包外,還要人着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隻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七年級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七年級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願日子比蜜甜。早飯後,孩子們由成人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準備粑粑、米酒等節日食品,除夕夜守歲至天明。雄雞報曉,姑娘們爭先恐後到河邊擔水,誰先擔回第一擔水,就説明她最勤勞、最幸福。

朝鮮族

朝鮮族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舉行壓跳板、拔河等比賽。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着點燃的"望月架",伴着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達斡爾族

達斡爾語稱春節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後,輕煙繚繞,到處籠罩着節日的氣氛。老人們將大塊的肉、饃、餃子等食物拋進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穀豐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並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人們在房屋西側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緬懷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餃子,餃子裏包有白線,意寓長命百歲。春節期間有曲棍球比賽、化裝舞會、聽書唱歌等遊戲。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裏身着豔麗的民族服裝,成羣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揹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節是一年中最快樂的節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大年七年級,姑娘、婦女和孩子們都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魚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餚,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戀的娛樂活動。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七年級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歲的習俗。

滿族

滿族過春節時要貼窗花、貼對聯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餃子,餃子講究有褶的,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恐日子過"禿"了。餃子要碼得橫豎成行,象徵新的一年財路四通八達,餃子不能擺成圈,恐日子過得沒有門路。

畲族

畲族過春節要舂餈粑,取其諧音,祝願在新的一年裏有好餈(時)運,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盤瓠"祖先,大年七年級,全家叩拜"盤古祖圖"(根據盤瓠傳説繪成的畫像),講述祖先創業的艱辛。

土家族

土家族過春節要跳"擺手"。過去跳擺手舞時,要先在"擺手堂"掛三籠帳子,帳內掛豬頭、豬肉、香燭和野豬的頭、蹄等,然後由身穿紅色法衣頭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帶關搖擺吶喊,男女老少都參加,拜了神後再跳舞。現在土家族除了跳擺手舞外,還要耍龍燈、耍獅子、表演戲劇和武術等。

佤族

佤族在大年七年級互相祝賀,特別要向寨子裏的長者拜年。拜年時,雙方互贈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徵團結和睦。滄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節日晚上聚在廣場跳圓圈舞,老年婦女則穿長裙,幾十個人為一隊,手搭前人雙肩,邊唱古老的歌曲邊輕移舞步。

春節飲食習俗

臘八粥

“臘八節”這一天在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喝臘八粥在中國已有千年歷史,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臘,在遠古時代本是一種祭禮的名稱,夏朝稱“清祀”,殷商稱“嘉平”,周朝時改稱“臘”。“臘”是從“獵”字演變而來,故“臘”“獵”相通。因為一歲之終,農作物已收曬完畢,農閒了,人們便到野外獵取禽獸,用來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之為“臘祭”。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目前見到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富人還是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祀記·郊特牲》説蜡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塊,和米共煮一鍋,是合聚萬物、調和千靈之意。最早的臘八粥是用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不僅清香甜美,而且能暢胃氣,生津液,因而頗受人們喜食。隨着時代的發展,花樣越來越多的臘八粥已發展成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臘八節後,春節將至,人們便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衞生,佈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年糕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餃子

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七年級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七年級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

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中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着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包餃子意味着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温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餘”。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元宵

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七年級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説:“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今天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春捲

春捲也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吃春餅的食俗也影響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隨成吉思汗徵西域時就曾命廚師作春盤,並作詩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本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勻和豌豆揉葱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樑”。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春節傳統習俗7

農曆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農曆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裏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願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街市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曆年八年級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裏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裏裏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曆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春節傳統習俗8

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採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祭灶

農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貼年紅(揮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着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聯: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文學作品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説的“桃符”。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窗花與“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蠔豉(寓意好市)、髮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閤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牀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説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古時北方一些地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説: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壓歲錢

壓歲錢,年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派發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着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文字記載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

遊神

遊神,是傳統賀歲習俗之一。遊神,又稱聖駕巡遊、遊老爺、營老爺、遊菩薩、遊神賽會、年例、迎神、迎年、遊春、行香、菩薩行鄉、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它喜慶節日裏,又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裏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裏,然後抬出廟宇遊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災、祈福等。遊神沿途伴隨有鑼鼓、嗩吶、神偶、舞獅、舞龍、飄色、標旗、遊燈、八音、雜技及樂隊演奏等豐富多彩藝陣表演。是集拜神、祈禱、歡慶、宴客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活動。

遊神在潮汕地區又稱為“遊神賽會”、“營老爺”,是潮汕地區的傳統民間民俗活動;每年春節期間,按時間順序,各村鎮輪流舉行民間遊神活動,場面熱鬧非凡。在粵西地區又稱為“遊老爺”、“遊菩薩”,或稱“年例”;所謂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一帶亦是稱為“年例”。在珠三角地區又稱為“菩薩行鄉”,眾人抬神像巡遊,繞村一週,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稱為“迎神”,農曆的正月九年級至十五,便是遊神的時間,成為鄉村“做年”的重要活動之一;遊神常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

拜歲

拜歲,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上古紀元星名。太歲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歲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週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凶禍福。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在新年七年級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這一傳統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

廟會

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閒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年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八年級、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説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傳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寫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利市”一詞古已有之,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諺考》亦提及“為了吉兆,要向主家討個利市”的説法,由此可見,利市亦有好運的意義。根據《易雜注》所載:“營商利市,營達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於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燒炮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炮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炮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逐鬼怪。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燒炮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春節傳統習俗9

調查概括:

調查時間:xx年x月x日

調查人:

調查方式:查資料,詢問長輩

調查目的:

瞭解春節習俗

調查背景: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節日。每當春節期間我國各地方人民都會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這些活動有很多是從歷史的長河中遺留下來的,並形成了地方風俗。

調查內容: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春節。春節的前奏要數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説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説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過了小年,便迎來除夕。

2、除夕

除夕又稱大年三十,初夜,歲除。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了,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一般指農曆二十九或三十。這天,一早起牀,男子準備貼對聯,福等。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家中女子便開始忙碌起年夜飯來,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我們年夜飯中一般都有雞,魚,肉,湯圓這四道菜,魚的意思是年年有餘,湯圓的意思是團團圓圓。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熱鬧的時候,一桌豐盛的菜,和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我的家鄉每家每户吃年夜飯時會先放掛鞭炮,然後關上門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團圓飯。年夜飯過後,孩子們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又稱守歲錢等。因為是用紅色的袋,故又稱紅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3、湯圓

過完除夕,便迎來了新的一年,接下來的幾天,父母會帶領孩子到親朋好友家祝賀新春。

4、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我的家鄉正月七年級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七年級的早晨我們各家都會準備好果盒,糖果和各種各樣的食品。八年級,父母會帶我們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會帶上很多禮物比如煙酒飲料等,去外婆,外婆則準備一桌豐盛的伙食招待我們。 接下來的幾天,便到親戚朋友家拜訪,同樣主人家會準備一桌美味佳餚招待客人。

春節傳統習俗10

在每個嶄新的日子裏,快樂的吶喊着。不經意間。猛的抬頭髮現世界變了。從昨日的簡單樸素變成了今日的絢麗和熱鬧。不知何時,那碩大的紅燈籠跳上了高樓,在風中調皮的搖動這發福的身軀;還有那一瀉千里閃着這金燦的亮光的對聯,在各自比拼着這看誰更有才。不經意間,春節卻踏着輕盈的腳步到來。

逛廟會

拖着沉重的步子終於來到這美麗山村的小鎮上。老遠就聽到了叫賣聲。走近一看,傻眼了,眼前滿是奼紫嫣紅穿着豔麗服飾的人們在窄小的街道上移動着。既然來了,當然是衝啊。“老闆,這中國結怎麼賣啊”“這個,這個好看着咧,買個掛在家可以保一生平安,很便宜,五塊一個。姑娘買幾個吧!”“便宜點吧,老闆四塊一個怎樣,我買四個,大家都發財嗎!”“好了,賣你,下次再來!”“老闆,來幾串冰糖葫蘆!”“好咧,冰糖葫蘆好看,紅似火,來年一定紅紅火火!”“小哥,夾幾片臭豆腐試試!”“歐可,臭豆腐,十里飄香。”

廟會上,你不僅可以購物,品嚐小吃,各取所需,熱鬧非凡。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欣賞到獨具民間風情的説書和皮影戲。説書先生穿着大紅棉襖,繪聲繪色的將古典名著給你娓娓道來。時喜時悲,時緊時鬆,引得觀眾滿是喝彩。皮影戲我還是見頭回,挺有趣的。幾個小人兒互相叫囂着,時踢腿,時鞠躬,像是在給予觀眾們道祝福一般。

廟會上的一切洋溢着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

吃年飯

一波未來,一波又起。大年三十沒有一秒是平靜的,五點未到,炮聲四起。開飯了,在滿桌的佳餚中,有兩樣是必不可少的。其一,年年有魚—魚;預示着全家富貴吉祥有餘。其二,是閤家團圓的湯圓;預示着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特製的大團桌上,父母兄弟圍着坐。我和幾個小鬼則草草的吃過飯,便衝出去放煙火去了;而那些好久不見的大人們,倒杯酒互相道唱着“兄弟,來,乾杯,祝你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好,我也祝你恭喜發財,乾杯”。“爹,我敬您一杯,祝您老身子骨越來越結實”!“我祝你事業有成,年年有餘”。;團桌上,乾脆響亮的酒杯聲預示着來年的興旺。大人們爽朗的笑聲和熱情的祝福預示着來年的燦爛。

飯間,家家户户又是放鞭炮,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成了連綿的一片,這一刻,過年的氣氛也就更濃了。

拜年

吃完飯,七點一過大人小孩便又全出動了,三五個大人一桌麻將,一桌牌到凌晨。而小孩則二三十人一起結伴而行,家家户户去拜年,從那橋的小道的開端一路走過穿梭在叢林的小屋中間,打着自制的小燈籠,走過一家,一個接着一個的道來“恭喜發財”,“恭喜發財”那麼這一家便會拿來大袋的糖果,依次發給每個小孩,頓時,他們臉上就洋溢着像陽光般燦爛温暖的笑容。偶爾,坐進去,女主人便會拿出自己家裏的果盤請不知名的小客人吃。泡茶,極盡地主之宜的熱情招待新年送祝福的小財神們。拜年的小朋友一路上吃着,玩着,叫着,鬧着,笑着,幸福的聲響一直延續到午飯。

許願

點燃一個個煙花,讓它們衝上雲霄。累了一天的我們靜靜的躺在草坪上看着煙花響徹大江南北。煙火色彩是美麗的,好像來年的日子美得讓人不及顧遐。

春節傳統習俗11

正月七年級傳統習俗

1.走親戚

七年級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2.禮節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

連説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3.感謝性的拜訪

凡是上年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4.串門式的拜訪

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説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説:“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5.古代拜年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户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説:“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如今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七年級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6.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7.占卜運程

舊時中國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佔本年年成。其説始於漢東方朔的《歲佔》,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七年級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佔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七年級不殺雞,八年級不殺狗,九年級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8.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裏講到了前面説到的度朔山上的這隻天雞,説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着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着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説法。據説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户,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説,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過年有禁忌説話要注意

在春節中,也有很多禁忌。記者瞭解到,在平度,一入臘月門,就不能説不吉祥的話,而且在春節期間,説話辦事要謹慎仔細、輕柔和藹,不能大聲吆喝,不能打罵孩子,説話時也應儘量避開死、窮、病、輸等不吉利言語的諧音。對於饅頭出現風乾裂紋的現象要説“笑了”,餃子煮碎了要説“掙了”。

另外,還有九年級前不掃地的的習俗。傳説,平度有一對兄弟,哥哥天性貪財,霸佔了家中所有的財產,住的是寬敞的房子。弟弟天生善良,住在破茅草屋子裏,生活非常窮苦。除夕之夜,財神爺化裝成一位老乞丐來到人間。財神爺先到哥哥的家,結果被趕出門外。後又來到弟弟家,善良的弟弟熱情地將他請進屋子,端了碗熱粥給他喝。財神爺非常高興,就對他説:“孩子,過年的時候,家裏沒用的東西不要倒,地也不要掃,這些都會變成寶。”弟弟聽了財神爺的話,每到過年的時候,從不掃地,不丟沒用的東西。這些東西變成了地上的銀子。後來,人們在過年,尤其是在正月九年級之前就再也不掃地了,這個習俗一直沿襲下來。

春節傳統習俗12

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

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傳統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拜年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是有史為證的。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窗花與“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温州等地區是中國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辦年貨

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代,不拘泥於傳統。

山西地方有個特別的年貨:刷子和筷子每年必買,諧音‘快發’之意。

過年期間的飲食注意

規律飲食,不要“暴飲暴食”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家家户户的茶几上、餐桌上、零食、菜餚都很豐富,很多人在春節那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的,飲食極其不規律,且很容易暴飲暴食。不規律的進食和暴飲暴食,都極大的加重了胃腸道的負擔,因而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腹脹、口苦,甚至噁心、嘔吐、腹瀉等。

多食蔬菜,主食也不要忘記

節日期間葷腥吃的多,也要注意多吃蔬菜。新鮮蔬菜是一種鹼性食物,不僅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可解油膩,維持腸胃正常蠕動,預防便祕,而且能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物質,維持人體的平衡。

飲酒適量

過量的飲酒會造成肝臟、大腦、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等損傷,節假日也必須注意限量飲酒,不要因為高興或“面子”而來者不拒,醉酒、酗酒後容易傷己,喝醉耍酒瘋,還會破壞春節和氣的氛圍,尤其應避免酒後開車,不是為了交警和罰單,而是為了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安全。

春節傳統習俗13

春節的意義

人們説,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而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春節。放眼中華大地,舉目五洲四海,每逢春節,禮花綻放,龍舞翻飛,歡聲笑語盪漾,春節熱鬧了中國,春節也正走向世界。春節不僅是中國人的春節,也是世界的春節。春節首先是個親人的節日、家庭的節日,而人特別是中國人最看重家庭和親情。中國有句老話:“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意思是説一年忙到頭的人們,四處漂流的人們,過春節時一般都要回家,父子兩代,祖孫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個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賢,人們在鞭炮聲中,在鑼鼓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着人間温暖。這種温暖同金錢無關,同權力無關,同勢利無關,是骨肉情,闔家歡。同時,春節還是加深人與人之間感情、溝通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節日,是團結的節日。不但在親人之間,即使在互不相識“外人”之間,包括在有些隔閡、有些矛盾的人們之間,春節見面時也會客氣一點,會有笑容和寬容。有點理解和關心,一句“恭喜發財”,一句“新春愉快”,誰聽了誰高興。總之,春節是使人和陸相處、歡樂愉快的盛大節日。春節是集中展現傳統文化的節日。

過春節,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閲和激勵,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春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如今,春節不但深入中國人心,還深入了外國人心。重家庭、重親情,中國人、外國人都一樣。在一些有中國人的國家和地區,外國人也同中國人一起過春節。除了原來的幾千萬華僑華人和留學人員,還有更多的中國人在走出國門,也有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人的進進出出,勢必促進文化的進進出出,有“西學東漸”,也有“東學西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華,取長補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歡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

廣東春節的習俗

1、準備新衣服

家道富足者,新衣新褲新鞋新襪全身簇新;不富有者,不能購齊新衣着,但至少應有一件新上衣。這一習俗在惠州民間甚為講究。有些老年人,把去年穿過的舊衣,或作其它用途用過的粗布料,重新拿到染房染一次,自己縫製好一件旁襟衣服,這也稱是一件新衣了。此習來由沒有很詳盡的記載,但和節前的“掃塵”是有聯繫的,應該是由其衍生而來,同有“祈新歲之安”之意。據惠州民間的説法,過年穿新衣,來年就有好運,不穿新衣,來年就不好了。

2、洗邋遢

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裏打掃衞生,迎接新年。這最初是廣府人的過年習俗,但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了全個廣東,大家都有共識,這一天就是打掃衞生,清除一整年的灰塵也就去掉了一整年的壞運氣。

3、洗柚葉澡

早上摘回柚葉,中午過後家家户户將柚葉放入鍋內水中燒開,每人都要洗柚葉熱水澡,其意是把污穢、"窮氣"、"衰氣"洗掉,乾乾淨淨進入新的一年。洗過柚葉澡後便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從頭到腳煥然一新,換下的髒衣服當天要洗滌乾淨。因此,洗柚葉水澡含有除舊佈新之意。這一風俗已逐年淡化。

4、貼春聯、年畫

大門、小門均貼上大紅春聯,門楣貼"利是",門板貼門神或"福","大吉"等字。廚房、牛欄、豬圈、雞柵、廁所等處也要貼上用紅紙寫有"財丁兩旺"、"六畜興旺"等紅紙"桃符"。大廳和卧室、客房均貼上新年畫,一派喜氣洋洋的歡樂景象。

5、拜祖先

臘月三十日早餐後,凡是當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掃衞生,將祖祠牆壁粉刷一新。午後,陸續有人攜禮盒、三牲、炮竹、元寶香燭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進香。行禮之後,放炮竹,有的放銃。每到大年三十午後,祖祠香火繚繞不斷,炮竹聲不絕於耳,一直延續到黃昏。這一風俗近年亦已淡化。

6、吃團年飯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着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説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着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衞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裏一放,它就在油鍋裏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嚐嚐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7、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裏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8、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七年級一早,人們起牀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説:“有心拜年七年級、二,無心拜年九年級、四。”説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牀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係,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説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説“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説“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裏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裏依然是裝着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9、回孃家

正月八年級、九年級,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着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七年級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廣東春節旅遊最佳去處

清遠

地點:龍潭客棧、湟川三峽

看點:長鼓舞、臼米舞

滿園春色關不住,夢裏桃源是連州。古城連州春意盎然,春色無邊,成為了北上湖南、西進廣西遊客的春節踏青目的地。

龍潭客棧距連州市區路程僅18公里,這裏的瑤胞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春節期間,龍潭過山瑤風情園日日歌舞昇平,傳統的長鼓舞、臼米舞、布袋木獅舞每天精彩呈現。湟川三峽則是全國著名的水利風景區。全長20多公里,分龍泉峽、仙女峽和羊跳峽,兩岸茂林修竹、山花爛漫。春節到嶺南,湟川三峽春意萌動,江岸的千株桃花次第開放,爭奇鬥豔,白裏透紅,紅白交映。

美食:鳳翔蟲草浸雞

交通:自駕線路:廣州-廣清高速-清遠市-清連高速-連州出口-連州市-人民路(文化廣場右轉)-慧光路-過城南收費站-直走700m左轉直走15公里至龍潭。

聖地禮佛,雞鳴天下

東莞

地點:東莞觀音山

看點:觀音開庫,祈福法會,世界最大花崗巖觀音聖像

春節登高寓意新年吉祥如意,步步高昇,更是人們對一年生活的美好期望。春節出遊,攜親帶眷登高禮佛,懷着美好的祝願和期盼,在世界最大花崗巖觀音聖像前焚香請願,放飛新年夢想。此外春節期間,觀音山也將舉行迎春納福、祈福法會、觀音開庫等帶有濃郁地方和民族色彩的節慶活動。

除夕夜,觀音山觀音寺將舉行鳴鐘祈福活動,面向社會召集99位“酉”緣人,也就是雞年出生的市民,一起緣聚觀音山,與僧眾一起參加鳴鐘祈福活動,吉祥洪亮的鐘聲寓意辭舊迎新,吉祥如意,家庭幸福安康,事業繁榮昌盛。

大年七年級至初七,人們可極目瞻仰世界最大的花崗巖觀音菩薩,送年送神,放生利眾,酬謝祖宗佛祖,求雞年吉祥,姻緣和合。初五拜財神,求諸事吉利,財源廣進。

從正月初十到二十六,觀音山將舉行為期十七天的觀音開庫法會。法會由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副祕書長、東莞觀音山觀音寺住持法成法師主法,率領僧眾為遊客信眾誦經灑淨,恭請菩薩下凡顯聖,打開寶庫,廣佈財源。

美食:十八羅漢齋、客家三釀

交通:位於東莞市樟木頭鎮筆架山大道,毗鄰港澳,地處廣州、深圳、東莞、惠州一小時城際鐵路生活圈,省道莞惠、東深公路在此交匯,惠常、莞從高速從轄區內經過,廣州、深圳、惠州、中山、佛山、江門等城市均有直達樟頭鎮的公共汽車。

登山眺美景 海島吃海鮮

惠州

地點:西湖、巽寮灣、雙月灣

看點:中國的馬爾代夫

來惠州,可以坐雙層觀光巴士遊遍惠州市區主要景點,然後逛逛擁有“苧蘿西子”美譽的惠州西湖,在西湖邊的黎記吃個特色午餐,下午去紅花湖綠道踩踩單車、賞賞梅花,然後登上高榜山俯瞰鵝城風景,晚餐在富傑山莊來只特色烤乳豬犒勞自己。到了晚上,還可以乘坐東江遊輪看夜景,最後選擇在西湖邊上的賓館落腳。

此外,有中國的馬爾代夫之稱的巽寮灣,以及以兩輪新月聞名中外的聖地——雙月灣,還有海龜灣都是度假勝地,肥美的海鮮任性地吃。

美食:“阿嬤叫”

交通:從廣州珠三角自駕來惠州有三條高速公路:廣惠、莞惠、深汕(包括惠鹽、惠河)。坐大巴可到天河客運站,有很多班車。

泥人迎新春 歡喜過大年

肇慶

地點:七星巖景區

看點:吉慶泥人對偶、桃花

春節期間,七星巖景區將在竹園小廣場擺放6對形態各異,討人喜愛的大型吉慶泥人對偶,讓人感受到濃濃的過年氛圍。鼎湖山景區在寶鼎園舉辦“喜羊羊與灰太狼”羊年定製嘉年華版卡通動漫展,其間還有“灰太狼外傳人偶劇”, 親子同樂,節味濃郁。

七星巖桃花島的800多株降桃、寸桃、碧桃、白桃以及20多株李樹將在春節應節盛開。由肇慶漢學社的社員扮演的神鵰俠侶也將降臨此島,與民共賞桃花。鼎湖山還將推出山水音樂會、慶雲寺上頭炷香等活動。

美食:西江河鮮

交通:從廣州出發,沿廣肇高速在白土收費站下,進入肇慶市區,有東南西北四個門可到七星巖,但位於321國道邊的北門停車場最大。

一條孫文路 半部中山史

中山

地點:孫文路

看點:百年騎樓、中山紀念圖書館

孫文西路步行街是中山曾經的商業中心和文化中心,如今則是中山最有文化味道的旅遊景點。

在孫文路中段,西山腳下還屹立着一座花崗巖的牌坊,上面鐫刻着宋慶齡手書的“中山紀念圖書館”七個大字。循着西山腳的古道往上走,在與西山寺相對處,能夠看到一座頗具西洋風味的三層洋樓,這就是中山紀念圖書館的舊址。

美食:沙溪三寶(扣肉、白切雞、粉葛燜洋鴨)

交通:從廣州出發可走廣珠西線高速在沙古公路出口靠右,往中山城區方向行駛。孫文西路步行街可乘10路、1路等公交到達。

最美油菜花 賞櫻不出省

河源

地點:萬綠湖、客家文化公園

看點:賞油菜花、櫻花

新春到萬綠湖景區乘遊船不僅可觀山賞水、還可看文藝表演,而且在景區周邊還可賞花品花。新春還是觀賞和拍攝萬綠谷油菜花的最佳時節,萬綠谷景區種植的油菜花是免費提供給遊客觀賞和拍攝的。

另外,在新春期間珠三角市民不必捨近求遠到日本或韓國觀賞櫻花,可免費到河源市區永和路的客家文化公園觀賞櫻花。此外,河源客家文化公園內還有迎春怒放的紅色山茶花、黃色風鈴木花、紫紅色的紫荊花和桃紅色的玉堂春花等樹種。

美食:萬綠湖河鮮魚、山地雞等客家菜、鹹餈等客家小吃

交通:從廣州市區出發沿着廣河高速或廣惠高速往惠河高速,再北上直接轉入粵贛高速粵境段行駛,然後從粵贛高速河源出口或城北出口駛入目的地。天河客運站或省汽車客運總站搭乘,每15分鐘或半個小時左右就有一班客車開往河源。

濱海度假區 一湖生百島

湛江

地點:鼎龍吉兆灣國家海洋度假區

看點:廣東第二大水庫

鼎龍吉兆灣國家海洋温泉度假區坐擁16公里純美海岸線,有水岸休閒區、濱海(別墅)度假區、高級體育健身(高爾夫)體驗區、主題遊樂區、養生居住區等六大園區,整體配套包括5家五星級酒店羣、水上主題樂園、濕地公園、法國風情小鎮、豪華遊艇會等。

鶴地水庫是國家AAA級景區,是省內最大的“人造海”,為廣東第二大水庫,也是國家滑水、賽艇訓練基地。跨越廣東、廣西兩省交界,湖中有100多個由山丘變成的小島。還有一家紅湖農場,漫山遍野種着荔枝、龍眼、黃皮、紅楊桃和芒果等果樹,把船停在農場碼頭,可以上岸吃個飽。

美食:天然海鮮、水庫魚頭湯、山姜頭雞湯

交通:從廣州自駕車沿瀋海高速往湛江方向,在茂名高速路口下高速,之後沿325國道開往吳川,在距離覃巴鎮交通轉盤約700多米的國道旁即是鼎龍吉兆灣國家海洋度假區;從廉江城往河脣鎮方向開車,約15分鐘可到達鶴地水庫。

千年珠璣巷 禪宗尋根旅

韶關

地點:韶陽樓、珠璣巷

看點:重現盛唐韶州風貌

韶關是廣東熱門短途旅行目的地之一。唐詩《韶州韶陽樓夜宴》,曾描述了大唐盛世年間人們在韶州(今韶關)的“韶陽樓”徹夜歡聚場景。而就在千多年前的唐人曾笙歌夜舞的韶陽樓遺址上,如今再次聳立起了一座重現盛唐韶州風貌的地標性建築韶陽樓。

距離南雄市區東北方向10公里遠的珠璣巷又名沙水鎮,是一個具有1100多年曆史的古巷。它得名於唐敬宗年間。古巷是珠江三角洲一帶主要族姓的祖居,是客家人向嶺南遷徙的重要中轉站。

美食:紫蘇鴨、梅嶺鵝王、爆炒山坑螺、白果燉雞

交通:韶陽樓:廣州-華快-廣樂高速或京港澳高速抵達韶關-南郊2公里。珠璣巷:廣州-華快-廣樂高速或京港澳高速抵達韶關-轉韶贛高速在珠璣出口下。

走跨海大橋 嘗海島美食

汕頭

地點:南澳島、前美村

看點:廣東最美古村落

來汕頭,怎能不去南澳島呢?由於南澳大橋開通,去往這個廣東唯一的海島縣現在開始有大橋通行了。現在還是試運營階段,所以這個跨海大橋還沒有開始收費,春節期間去一趟海島旅遊當然是來汕頭的首選。跨過十餘公里長的大海到達海島,觀賞這裏的美景,品嚐海島美食。

位於汕頭市澄海區的前美村,是廣東最美古村落,這裏有“嶺南第一僑宅”陳慈黌故居等可供觀賞,春節期間,在故居內還有各種潮汕特色的民俗表演等着你。

美食:粿品小吃、牛肉火鍋

交通:推薦選擇高鐵動車出行,廣州東站以及廣州南站都有列車開往潮汕站。自駕線路:廣州經廣惠高速轉深汕高速可以直達汕頭。也可選擇廣州出發經河源往梅州方向,轉汕梅高速抵達汕頭。

新春趕廟會 蛇口逛漁街

深圳

地點:錦繡中華、蛇口漁街

看點:雙獅賀春、漁街風情

雙獅賀春、鼓舞中華、社火大巡遊、中華絕技秀、非遺文化展、萬盞河燈會、火龍鋼花、綵船巡遊……深圳錦繡中華大廟會將在大年三十正式上演。

此外,還可以到蛇口漁街看看深圳的漁村文化。蛇口漁街位於南山區蛇口街道中央,東臨蛇口海鮮市場、南接15公里濱海觀光休閒帶、北望四海公園,西倚海上世界城市綜合體,是蛇口的中心紐帶,由石雲路、南水步行街交匯形成。如今的漁街,既彰顯中高檔特色海鮮美食的文化,同時還保留了古色古香的漁街風情。

美食:海鮮、鮮蝦燒賣、榴蓮酥

交通:廟會:從廣州出發走廣深高速進入深圳,錦繡中華在深圳南山區。蛇口漁村:從廣州乘坐和諧號到達深圳羅湖火車站後,乘坐深圳地鐵2號線東角頭站D出口沿蛇口新街步行5分鐘至新街與石雲路交界處。

春節傳統習俗14

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説,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説,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説)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傳統食物

一、餃子

餃子是春節時期的傳統食物,對於北方人來説,春節食物怎能少了餃子呢,餃子不僅吃起來美味,寓意也很深刻,它有着“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所以在過年時吃餃子就寓意着新的一年能走財運。而且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着直接的聯繫,比如説韭菜餡的餃子有着久財的意思,白菜餡餃子有着百財的意思,香菇餡的餃子有着鼓財的意思,酸菜餡的餃子有着算財的意思等等,所以説水餃是春節期間少不了的美食。

二、雞

春節期間雞肉是不能少的一道美食,雞和吉同音,吃雞肉寓意着百事大吉,而且吃雞肉也很講究,雞翅給年輕的人吃,有着大展宏圖的意思,雞腿給長輩吃,有一家的頂樑柱意思。在過年期間我們吃的食物熱量比較高,所以很多地區的人都會在烹飪後將雞肉去皮,來減少脂肪的攝入,也能保證雞肉的鮮美。

三、魚

年年有餘(魚)是中國比較傳統的説法,所以在春節這個吉祥的日子裏,魚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不少家庭為了吃出連年有餘的好兆頭,會在除夕夜吃一條,大年七年級吃一條,這樣就是連年有餘了。不過呢,我們還有另一種説法,就是在除夕夜吃魚尾,大年七年級吃魚頭,這樣也是連年有餘,有頭有尾。

四、年糕

春節吃什麼傳統食品,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比如年糕。全國各地幾乎都用江米麪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節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節前準備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饅頭。南方是頭幾天淘米,名叫萬年糧米,意思是年年有餘糧。年糕也是漢族過新年的必備食物。做年糕的穀物有多種,各地作法不盡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為着名。北方則吃白糕或黃米黏糕,西南少數民族習慣吃糯米粑粑。

五、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元宵在宋代時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原料為餡,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團圓圓、生活美滿之意。

六、年夜飯

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樣菜都要吃一口。有幾道菜餚,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年首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雞]與[家]諧音);吃[蚶]與[胖]諧音,取其發福之意;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年年有餘]之意。

春節傳統習俗15

正月七年級

從正月七年級開始便進入迎接新禧、祭祀神靈、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於高潮。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送舊迎新。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正月七年級拜歲,迎新歲。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道賀新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多地方有正月七年級早上吃素的習俗。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拜歲

拜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奉祀齋菜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為上古紀元星名,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歲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週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凶禍福。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在新年七年級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這一傳統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開門爆竹"一説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齋日

早晨拜神,放炮仗。七年級的上午用齋菜拜祭太歲神,早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髮菜、冬菇等,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早吃完,往後便可以大魚大肉。

聚財

俗傳正月七年級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七年級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八年級

開年(開齋日)

照傳統説法,除夕辭舊,大年七年級迎新,七年級迎新要吃齋,八年級解除齋解等禁忌,是嶄新的開始,俗稱"開年"。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一般備髮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現代人也有將開年飯擺到酒樓吃。一些郊區農村還保留着"放生"的習俗,買活鯉魚,用紅紙蓋上魚眼,拜神之後到河塘放生。

姑爺節

正月八年級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家 、岳母拜年。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孃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利是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潮汕人將八年級姑爺回岳父母家吃飯稱為"食日晝",就是吃午飯的意思,姑爺和女兒必須在晚飯之前回到自己的家(某些地區由於路途的原因可能會住下並吃晚飯)。

拜年

拜年,即是新年期間走訪親朋好友互賀新年的一種方式,拜年是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説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願。

正月九年級

燒門神紙

舊時九年級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併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赤口

古時在中國南方民間,大年九年級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裏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古時在香港,人們普遍大年九年級不拜年,因正月九年級是"赤口",又稱"赤狗日"。

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九年級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正月初四

羊日

《歲佔》中説: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裏,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着這一年裏,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在老皇曆中佔羊,故常説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正月初五

南方部分地區在正月初五迎財神。民間傳説,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説:"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祭財神"。

五祀即迎户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正月初四24點後),打開大門和窗户,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裏,在新的一年裏大發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四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據説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七年級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正月初六

送窮鬼

農曆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漢族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於送走窮鬼。反映了古代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自漢代東方朔《歲佔》的看法是正月七年級日為雞日,八年級日為狗日,九年級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中國民間傳説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七年級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挹肥

而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並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污穢的廁所清掃乾淨。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衞浴設備,故已無此俗)。

開市大吉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正月初六,在舊時是大小商家"開市"的日子,門板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營業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正月初七

人日

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説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在文字記載上,漢朝開始便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

撈魚生

南方一些地區,人們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

踏磧

在西南地區,人們會結伴郊遊。《荊州圖經記》:(奉節)夔府人重諸葛武侯,以人日傾城出八陣磧上,謂之"踏磧遊",婦人拾小石之可穿者,繫於釵頭,以為一歲之瑞。

正月初八

開工日、穀日、年例、遊神賽會

年初八是開工日,派發開工利是,是廣東老闆過年後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亦有寫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利市"一詞古已有之,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諺考》亦提及"為了吉兆,要向主家討個利市"的説法,由此可見,利市亦有好運的意義。 根據《易雜注》所載:"營商利市,營達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於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年例

年例,傳統賀歲方式之一。年例文化源遠流長,有歷史,乏記載。所謂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是指每年定期(主要集中在新年期間)舉辦的羣體大型祭祀活動。年例禮俗以敬神、遊神、擺宗台(做醮亦稱擺醮)、祭禮為核心,並伴以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節目和宴請親朋好友,而開展的羣體性祭祀活動;主旨是酬謝天地神祖恩德,驅邪祛疫,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

順星、穀日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後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後方正中受祀。黃昏後,以北斗為目標祭祀。祭祀後,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傳説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陰則年歉,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年稻穀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