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中元節的傳説有哪些

中元節也有傳説故事,可是每個地方的版本都是不一樣的。下面由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元節的傳説,希望大家喜歡!

中元節的傳説有哪些

  中元節的傳説

農曆的七月十五,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還是佛教的“盂蘭盆節”,“儒、道、釋”三家“各取所需”,實現了“三教一體”和“三流合一”。關於中元節的起源,有多種不同的傳説。

俗傳農曆七月初十開“鬼門關”,各家之死鬼均放歸回家,與家人團聚,俗稱“冥府開禁,鬼魂過年”。諺雲:“七有半,鬼亂竄。”節期從農曆七月初十至十五,一般以12日為正期。至時,各家備酒食,焚化用白紙包封寫有祖先名諱的紙錢、金銀紙錠以祭祖先。富有之家還請僧尼、道士來家唸經超度亡魂。七月十五,各地道觀均有齋醮等會,佛寺則大辦“盂蘭盆會”,誦經超度亡魂。城隍廟還做道場,放河燈。最後便是城隍出駕,巡遊街道收鬼“賞孤”,即為無後嗣的“孤魂野鬼”燒紙錢,送寒衣,潑水飯。

中元節原本是道教節日。道教説,有個名叫陳子禱的人,他與龍王的女兒結婚後,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個孩子。這“三官”主管人間的“賜福”、“赦罪”、“解厄”等三大任務。每年的七月十五“中元節”,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地官”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所以,民間在“中元節”這天,其進行的所有祭祀活動,目的就是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希望“地官”赦罪他們的所有罪行。

還有一説是源於佛教《大藏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目蓮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陰府,見到死去的母親被一羣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母親,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經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餓鬼再也不敢來搶奪了。為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都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道教也在這一天舉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燒冥紙,讓無主孤魂飽吃一頓。

另一説是由古代“郊社”演變而來。農民在夏收之後,趁農閒舉行祭田、祭祖儀式,酬謝管理土地的神靈和開闢田園的祖先,也含有慶祝豐收的意義。古時中元節只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是用素筵祭祀,並規定不能在別人家中過夜。後來從素食發展為葷食,從祭田、祭祖發展到超渡“無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稱為“鬼月”,需要祭奠,“七月半”也就演變成“送鬼節”。

  中元節的特色習俗

1、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節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動雖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鯉城區地界即有三十六個鋪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舉行,買菜辦筵席、演戲酬神、請客飲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經耆老紳士公議,三十六個鋪境的普度,分別從七月七年級至七月三十日舉行,所以舊鯉城區在七月這一個月是無日不普,天天演戲酬神宴客,整個七月都在忙於做普度。經過協商安排,七月七年級日由後城做普度,以後各鋪境輪流。直到七月三十日為止。

2、祭魁星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麪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麪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3、送羊節

農曆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漢許慎《説文解字》中説:“羊,祥也。”甲骨文《卜辭》中也稱羊通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麪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麪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現在已經不那麼嚴格講究了,完全依據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後,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蜒、松鼠。個頭較前要小,做為走親戚,看朋友的禮品。這些麪塑蒸熟以後,再經過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七月十五看麪塑,已經成了農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目了。

4、祀先祭祖

農曆七月十五日乃是傳統的中元節,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節日。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

中元節祭祖祀先活動一般在當天中午進行,家家備辦豐盛的菜餚酒飯,在各自的廳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擺滿24味全席,擺上七雙筷子、一壺酒七個爵杯,正中又擺上果盒饌盤,果盒一般為六稜柱型堅木雕刻花飾,饌盤也用堅木雕成長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鬆菇、黃花菜、幹筍絲和紅棗等六味素菜,俗稱“六味齋”。前述東石玉記船行就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錫鑄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對祭祖祀先之虔誠、重視。筵席擺好,主人點了三條炷香,點了大紅雙燭、拈香跪拜如儀,請祖宗來享祭宴,並希保庇兒孫一家康健平安、家景發達等等,稍停方卜杯討得允准,才焚燒金銀冥幣,待金紙焚燒殆盡才可以撤筵。

5、燒袱紙、結鬼緣

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唸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麪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着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户,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説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6、放河燈

放河燈,尤數黃河裏放燈壯觀。晉西北的河曲縣城,緊臨黃河。河道開闊,水流平緩。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齊集黃河岸邊的戲台前廣場,競觀河燈。各色彩燈順水漂移,小孩子緊盯着自家的燈能漂多遠。老太婆嘴裏念念叨叨,不斷祈禱。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裏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着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着一盞河燈,就得託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

7、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説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湖南中元節的習俗

自七月之初,在湖南城市鄉鎮可看到各色各樣的祭品,冥錢、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琅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户户便要將廳堂打掃乾淨,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餚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開始焚香燒紙。據説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説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説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現在多選擇在傍晚時),先用石灰在院子裏灑幾個圈兒,説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裏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裏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説是燒給孤魂野鬼的。

按照當地的風俗,每年大概從7月初起。要把自己的祖先從另外一個世界裏接回來住上幾天,吃上幾天飯。當地叫“接老客”。在接老客時家裏將神龕上的祖宗牌位請下,每日三餐奉祀。農家則煮新米飯,做時新瓜菜,請祖宗先試新,叫”薦新“。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晚或十五日是送祖之日,晚燒包“送老客”,叫“薦包”。有的宗族還設有燒衣會,自七月初起,即舉家折金銀紙錠和衣包,由長房長孫恭寫“列祖列宗某某冥中受用”,下書“某某子孫敬具”。到夜晚,便成羣結隊上祖墳祭祀燒包,或在月亮初升時抬至水濱行禮焚燒。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後人的亡靈燒一些紙錢,否則人們寄託給自己亡親的“物,就會被那些孤魂野鬼搶去。人們常常把這種燃點香燭、供奉祭品、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的祭祀儀式,稱之為”燒包”。由燒包引發的“紙紮文化”,成為了一項民間手工業技術和民間藝術,成為了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接老客”的那一天。家裏人把家裏的衞生搞好,乾乾淨淨的,在家裏堂屋的正中間擺上一張大桌子,四條長登。桌子上擺上乾乾淨淨的碗筷和茶杯。象是貴客到來的一樣。有錢的人家殺一隻雞買上幾斤肉,熱熱鬧鬧地煮好了飯菜,恭恭敬敬地把飯菜和茶水酒倒好。家裏的長者洗了手,乾乾淨淨地,在祖先的牌位面前點上蠟燭和香火,燒上一把錢紙。口中念着祖祖輩輩的老人的什麼什麼老祖宗什麼什麼老爺爺的名字,唸了之後又到大門外燒上一把紙。口裏仍然是念叨着祖先,請他們回來,一路上還畢恭畢敬地喊着“某某爺爺你好走”“某某婆婆你腿不好你先走”等等。然後把祖先們請入席,按照祖先的老幼長輩依次坐下。

飯來了菜來了。恭恭敬敬地擺在桌子上。家裏人要站在一旁伺侯着。要老人們吃菜要老人們多吃點飯。就這樣,每天恭恭敬敬地敬上飯菜敬上酒和茶水。叫作好酒好飯接待自己的祖先。

從下午6點開始,大街上就陸陸續續的開始了鞭炮聲和燃起了一堆堆的蠟燭和燒紙錢,人們拿來一堆堆的紙錢,放在地上燃燒,嘴裏還説念着方言。在河裏還要放河燈,這些都是對祖先的一種祭祀和懷念,也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標籤:中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