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各個民族三月三傳統風俗介紹

各個民族三月三的傳統風俗

各個民族三月三傳統風俗介紹

1、壯族三月三

節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採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讚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説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

2、侗族

侗家傳説,古時侗家的原始屬地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九年級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3、瑤族

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户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4、布依族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較為普遍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節日來源與活動內容,隨居住地區不同有所區別。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一帶布依族將“三月三”又叫“祭地蠶”,俗稱“地蠶會”。

5、畲族

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傳説,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

三月三為何叫做上巳節

據悉在古先秦時期的農曆三月三,最初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上巳節大約起源於周代,原為農曆三月初的第一個巳日,即上巳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每年三月九年級。

桃花

魏晉以後,上已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現在的三月三,就是從古代的三月上已日而來的。每到三月三各族就會有不同的習俗相傳。在古代,三月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可惜,宋代以後禮教漸嚴,男女私會不被容許,這個節日也日趨沒落,最終被人們遺忘,踏青也改在清明進行。

蜜蜂和梨花

三月三的來歷是什麼

關於三月三的來歷有很多種説法,但相傳比較多的就是如下三種:

1、要説“三月三”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

2、另外,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説法。軒轅黃帝被尊為中華人文始祖,是華夏子孫的共同祖先。

3、還有,早在公元前的周朝,農曆三月九年級就被確定為國家法定的情人節,全國的青年男女都會在當地參加聚會,互相尋找中意的對象。

廣西三月三的由來

説法一:古老相傳唱歌可以樂神,可以消災除難,求得風調雨順,後來發展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

説法二:很久以前,有一對青年男女,從小相愛,他們很會唱山歌,談情説愛都是用山歌來表達,但因受到家人反對,他們不能結為夫妻,便雙雙殉情。青年們為了紀念這對堅貞的情侶,每年在他們殉情的日子,聚焦起來唱山歌,並逐漸形成三月三歌圩。

説法三:唐代出了歌仙劉三姐,以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並揭露財主們的罪惡,因而財主們懷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時,派人斬斷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後世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每年農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説法四:遠古時期,某家有三個很漂亮的女兒,上門求婚的人絡繹不絕,但父母都看不上。後來父親想了個點子——讓求婚的後生仔當場唱歌,誰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兒就嫁給誰。結果通過唱歌,三個女兒都找到了如意郎君。從此之後,唱歌成了一種男性求偶的形式,並發展成為歌圩。

標籤:風俗 三月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