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八月十五夜月賞析(精選14篇)

八月十五夜月賞析1

八月十五日夜贈張功曹

八月十五夜月賞析(精選14篇)

韓愈

纖雲四卷天無河, 清風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 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且苦, 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 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牀畏蛇食畏藥, 海氣濕蟄薰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 嗣皇繼聖登夔皋。

赦書一日行萬里, 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 滌瑕盪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 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説, 未免捶楚塵埃間。

同時輩流多上道, 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 我歌今與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飲奈明何!”

【註解】:

1、屬:傾注,此指勸酒。

2、九疑:即蒼梧山。

3、嗣皇:指唐憲宗。

4、天路:指進身朝庭之途。

【韻譯】:

薄薄雲絲四面散去,天上不見銀河,

空中清風飄飄,月光如盪漾的水波。

沙岸平展湖水寧靜,聲影都已消歇,

斟一杯美酒,我勸你應該對月高歌。

你的歌聲過分辛酸,歌辭也真悲苦,

我實在不能聽下去,早就淚落如雨。

洞庭湖波濤連天,九疑山高峻無比,

蛟龍在水中出沒,猩鼯在山間啼號。

九死一生,我才到達被貶謫的去處,

蟄居荒僻,默默受苦有如罪犯藏逃。

下牀常常怕蛇咬,吃飯時時怕中毒,

近海地濕蟄伏蛇蟲,到處薰散腥臊。

郴州府門前的大鼓,昨日捶個不停,

新皇繼位,定要舉用賢能夔和皋陶。

大赦的文書,一日萬里地傳送四方,

罪犯遞減一等,死罪免死改為流放。

貶謫的改為追回,流放的也被召還,

滌盪污穢瑕垢,改革弊端清理朝班。

刺史為我申報了,卻被觀察使扣壓,

命運坎坷,只得移向那偏僻的荊蠻。

做個判司卑職的小官,真不堪説起,

一有過錯未免要捱打,而跪伏在地。

當時一起貶謫的人,大都已經啟程,

進身朝廷之路實在艱險,難以攀登。

請你暫且停一停,聽我也來唱一唱,

我的歌比起你的歌,情調很不一樣。

一年中的月色,只有今夜最美最多,

人生全由天命註定,不在其他原因,

有酒不飲,如何對得起這明月光景。

【賞析】:

唐貞元十九年(803)韓愈與張署皆任監察御史。曾因天旱向德宗進言,極論宮 市之弊,韓被貶為陽山(廣東陽山)縣令,張被貶為臨武(湖南臨武)縣令。貞元廿 一年(805)正月,順宗即位,二月甲子大赦。八月憲宗又即位,又大赦天下。兩次 大赦由於湖南觀察使揚恁的從中作梗,他們均未能調回京都,只改官江陵。

先因直諫遭貶,後又受抑於揚恁,適逢中秋良夜,身處羈旅客館,舉頭望月之 際,心中感觸萬分,不能不遣懷筆端了。

此詩筆調近似散文,語言古樸,直陳其事。詩中寫“君歌”、“我歌”和衷共 訴,盡致淋漓。開首四句,恰似序文,鋪敍環境:清風明月,萬籟俱寂。接着寫張署 所歌內容:敍述謫遷之苦,宦途險惡,令人落淚。最後寫“我歌”,卻只寫月色,人 生有命,應借月色開懷痛飲等等,故作曠達。明寫張功曹謫遷赦回經歷艱難,實則自 述同病相憐之困苦。

全詩抑揚開闔,波瀾曲折。音節多變,韻腳靈活。既雄渾恣肆,又宛轉流暢,極 好地表達了詩人感情的變化。

這首詩以接近散文的筆法,古樸的語言,直陳其事,不用譬喻,不用寄託,主客互相吟誦詩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共訴,灑脱疏放,別具一格。

詩裏寫了張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題為“贈張功曹”,卻沒有以“我歌”作為描寫的重點,而是反客為主,把“君歌”作為主要內容,借張署之口,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詩人自己的塊壘不平。

詩的前四句描寫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對飲的環境,如文的小序:碧空無雲,清風明月,萬籟俱寂。在這樣的境界中,兩個遭遇相同的朋友怎能不舉杯痛飲,慷慨悲歌?韓愈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在三十二歲的時候,曾表示過“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汍瀾”。他不僅有憂時報國之心,而且有改善政治的能力。貞元十九年(803)天旱民飢,當時任監察御史的韓愈和張署,直言勸諫唐德宗減免關中徭賦,觸怒權貴,兩人同時被貶往南方,韓愈任陽山(今屬廣東)令,張署任臨武(今屬湖南)令。直至唐憲宗大赦天下時,他們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職。韓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參軍,張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參軍。得到改官的消息,韓愈心情很複雜,於是借中秋之夜,對飲賦詩抒懷,並贈給同病相憐的張署。

詩的開頭在描寫月夜環境之後,用“一杯相屬君當歌”一轉,引出了張署的悲歌,是全詩的主要部分。

詩人先寫自己對張署“歌”的直接評論:説它聲音酸楚,言辭悲苦,因而“不能聽終淚如雨”,説明二人心境相同,感動極深。

張署的歌,首先敍述了被貶南遷時經受的苦難,山高水闊,路途漫長,蛟龍出沒,野獸悲號,地域荒僻,風波險惡。好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達貶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着又寫南方偏遠之地多毒蛇,“下牀”都可畏,出門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種蠱藥之毒,隨時可以制人死命,飲食要十分當心,還有那濕蟄腥臊的“海氣”,也使人受不了。這一大段對自然環境的誇張描寫,也是詩人當時政治境遇的寫照。

上面對貶謫生活的描述,情調是感傷而低沉的,下面一轉,而以歡欣鼓舞的激情,歌頌大赦令的頒行,文勢波瀾起伏。唐憲宗即位,大赦天下。詩中寫那宣佈赦書時的隆隆鼓聲,那傳送赦書時日行萬里的情景,場面的熱烈,節奏的歡快,都體現出詩人心情的歡快。特別是大赦令宣佈:“罪從大辟皆除死”,“遷者追回流者還”,這當然使韓、張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並不如此簡單。寫到這裏,詩情又一轉折,儘管大赦令寫得明明白白,但由於“使家”的阻撓,他們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職。“坎軻只得移荊蠻”,“只得”二字,把那種既心有不滿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完全表現出來了。地是“荊蠻”之地,職又是“判司”一類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長官“捶楚”的地步。面對這種情況,他們發出了深深的慨歎:“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天路幽險”,政治形勢還是相當險惡啊!

以上詩人通過張署之歌,傾吐了自己不平的遭遇,心中的鬱積,寫得形象具體,淋漓盡致,筆墨酣暢。詩人既已借別人的酒杯澆了自己的塊壘,沒必要再直接出面抒發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一接一轉,寫出了自己的議論。僅寫了三句:一是寫今夜月色最好,照應題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寫命運在天;三是寫面對如此良夜應當開懷痛飲。表面看來這三句詩很平淡,實際上卻是詩中最着力最精彩之筆。韓愈從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禍福無常,自己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人生由命非同他”,寄寓了極深的感慨,表面上歸之於命,實際有許多難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鏡,懸在碧空藍天,不開懷痛飲,豈不辜負這美好的月色!再説,借酒澆愁,還可以暫時忘掉心頭的煩惱。於是情緒又由悲傷轉而曠達。然而這不過是故作曠達而已。短短數語,似淡實濃,言近旨遠,在欲説還休的背後,別有一種耐人尋思的深味。從感情上説,由貶謫的悲傷到大赦的喜悦,又由喜悦墜入量移“荊蠻”的怨憤,最後在無可奈何中故作曠達。抑揚開闔,轉折變化,章法波瀾曲折,有一唱三歎之妙。全詩換韻很多,韻腳靈活,音節起伏變化,很好地表現了感情的發展變化,使詩歌既雄渾恣肆又宛轉流暢。從結構上説,首與尾用酒和明月先後照應,輕清簡煉,使結構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悲涼。

八月十五夜月賞析2

[唐] 韓愈

纖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且苦,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牀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薰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繼聖登夔皋。

赦書一日行萬里,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盪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説,未免捶楚塵埃間。

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飲奈明何。

註釋:

【1】纖雲:微雲。

【2】河:銀河。

【3】月舒波:月光四射。

【4】屬(zhǔ):勸酒。

【5】洞庭:洞庭湖。

【6】九疑:又名蒼梧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境。

【7】猩:猩猩。

【8】鼯(wú):鼠類的一種。

【9】如藏逃:有如躲藏的逃犯。

【10】藥:指蠱毒。南方人喜將多種毒蟲放在一起飼養,使之互相吞噬,最後剩下的毒蟲叫做蠱,製成藥後可殺人。

【11】海氣:卑濕的空氣。

【12】蟄:潛伏。

【13】嗣皇:接着做皇帝的人,指憲忠。

【14】登:進用。

【15】夔皋:夔和皋陶,傳説是舜的兩位賢臣。

【16】赦書:皇帝發佈的大赦令。

【17】大辟:死刑。

【18】除死:免去死刑。

【19】遷者:貶謫的官吏。

【20】流者:流放在外的人。

【21】瑕:玉石的雜質。

【22】班:臣子上朝時排的行列。

【23】州家:刺史。

【24】申名:上報名字。

【25】使家:觀察使。

【26】抑:壓制。

【27】坎軻:這裏指命運不好。

【28】荊蠻:今湖北江陵。

【29】判司:唐時對州郡諸曹參軍的總稱。

【30】捶楚:棒杖一類的刑具。

【31】上道:上路回京。

【32】天路:指進身於朝廷的道路。

【33】幽險:幽昧險礙。

【34】殊科:不一樣,不同類。

作品賞析:

【註釋】:

九疑:九疑山,在今湖南省寧遠縣。

【簡析】:

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對人生的感慨,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情,用“人生由命”的宿命觀慰藉友人,並自我解嘲。

---------------------

這首詩以接近散文的筆法,古樸的語言,直陳其事,不用譬喻,不用寄託,主客互相吟誦詩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共訴,灑脱疏放,別具一格。

詩裏寫了張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題為“贈張功曹”,卻沒有以“我歌”作為描寫的重點,而是反客為主,把“君歌”作為主要內容,借張署之口,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詩人自己的塊壘不平。

詩的前四句描寫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對飲的環境,如文的小序:碧空無雲,清風明月,萬籟俱寂。在這樣的境界中,兩個遭遇相同的朋友怎能不舉杯痛飲,慷慨悲歌?韓愈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在三十二歲的時候,曾表示過“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汍瀾”。他不僅有憂時報國之心,而且有改善政治的能力。貞元十九年(803)天旱民飢,當時任監察御史的韓愈和張署,直言勸諫唐德宗減免關中徭賦,觸怒權貴,兩人同時被貶往南方,韓愈任陽山(今屬廣東)令,張署任臨武(今屬湖南)令。直至唐憲宗大赦天下時,他們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職。韓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參軍,張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參軍。得到改官的消息,韓愈心情很複雜,於是借中秋之夜,對飲賦詩抒懷,並贈給同病相憐的張署。

詩的開頭在描寫月夜環境之後,用“一杯相屬君當歌”一轉,引出了張署的悲歌,是全詩的主要部分。

詩人先寫自己對張署“歌”的直接評論:説它聲音酸楚,言辭悲苦,因而“不能聽終淚如雨”,説明二人心境相同,感動極深。

張署的歌,首先敍述了被貶南遷時經受的苦難,山高水闊,路途漫長,蛟龍出沒,野獸悲號,地域荒僻,風波險惡。好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達貶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着又寫南方偏遠之地多毒蛇,“下牀”都可畏,出門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種蠱藥之毒,隨時可以制人死命,飲食要十分當心,還有那濕蟄腥臊的“海氣”,也使人受不了。這一大段對自然環境的誇張描寫,也是詩人當時政治境遇的寫照。

上面對貶謫生活的描述,情調是感傷而低沉的,下面一轉,而以歡欣鼓舞的激情,歌頌大赦令的頒行,文勢波瀾起伏。唐憲宗即位,大赦天下。詩中寫那宣佈赦書時的隆隆鼓聲,那傳送赦書時日行萬里的情景,場面的熱烈,節奏的歡快,都體現出詩人心情的歡快。特別是大赦令宣佈:“罪從大辟皆除死”,“遷者追回流者還”,這當然使韓、張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並不如此簡單。寫到這裏,詩情又一轉折,儘管大赦令寫得明明白白,但由於“使家”的阻撓,他們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職。“坎軻只得移荊蠻”,“只得”二字,把那種既心有不滿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完全表現出來了。地是“荊蠻”之地,職又是“判司”一類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長官“捶楚”的地步。面對這種情況,他們發出了深深的慨歎:“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天路幽險”,政治形勢還是相當險惡啊!

以上詩人通過張署之歌,傾吐了自己不平的遭遇,心中的鬱積,寫得形象具體,淋漓盡致,筆墨酣暢。詩人既已借別人的酒杯澆了自己的塊壘,沒必要再直接出面抒發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一接一轉,寫出了自己的議論。僅寫了三句:一是寫今夜月色最好,照應題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寫命運在天;三是寫面對如此良夜應當開懷痛飲。表面看來這三句詩很平淡,實際上卻是詩中最着力最精彩之筆。韓愈從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禍福無常,自己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人生由命非同他”,寄寓了極深的感慨,表面上歸之於命,實際有許多難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鏡,懸在碧空藍天,不開懷痛飲,豈不辜負這美好的月色!再説,借酒澆愁,還可以暫時忘掉心頭的煩惱。於是情緒又由悲傷轉而曠達。然而這不過是故作曠達而已。短短數語,似淡實濃,言近旨遠,在欲説還休的背後,別有一種耐人尋思的深味。從感情上説,由貶謫的悲傷到大赦的喜悦,又由喜悦墜入量移“荊蠻”的怨憤,最後在無可奈何中故作曠達。抑揚開闔,轉折變化,章法波瀾曲折,有一唱三歎之妙。全詩換韻很多,韻腳靈活,音節起伏變化,很好地表現了感情的發展變化,使詩歌既雄渾恣肆又宛轉流暢。從結構上説,首與尾用酒和明月先後照應,輕清簡煉,使結構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悲涼。

八月十五夜月賞析3

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不起,山上長松山下。

羣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裏。

少君引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拼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唐·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創作背景

永貞革新失敗後,劉禹錫被貶謫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縣就位於這裏。在這裏他不免悲涼之感,所以寫了許多詩詞以排遣愁緒。著名的《竹枝詞》《浪淘沙》都寫於這一時期。關於桃源他還寫有五言詩《遊桃源一百韻》七言詩《桃源行》等。更巧的還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寫於桃源就不可知了。從《遊桃源一百韻》中“彩雲迎躡履,遂登最高頂”等詩句看,和這首詩“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是同一回事。

鑑賞

這首詩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韻,每一韻又是一個自然段落。第一段寫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寫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襯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暢想,寫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髮自然;最後一段從暢想中曳回,寫日出月落,更就絕景良時抒發情感,略出桃源別後,難再重遊一意。全詩景物隨時而變,情調隨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這首詩表面上可以歸入遊仙詩,把中秋之夜寫得如夢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經成為中秋時節人們常用的佳句。至於其他者怎麼理解,可以説百人百解。有聯繫劉禹錫仕宦失意,解釋後半部分是以仙宮比喻朝廷,盼望早日迴歸;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釋為用“寒露墜”代指禍福無常,説這是劉禹錫對人生的感慨之作。也許這種種理解,正好體現了“詩豪”作品多彩的藝術魅力。

八月十五夜月賞析4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譯文

窗外是滿月,明鏡裏也是滿月!

思鄉的情緒如同刀在心頭割刮!

輾轉流離,家鄉越來越遠!

桂花攀折,天空如此遠闊!

歸去吧!

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樣潔白,

林中棲息的小鳥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宮中的兔兒,

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閒地數着新生的白毛。

賞析

“轉蓬”比喻輾轉流離,遠離家鄉,好像飄零的蓬草

“行地遠”是指離家越來越遠

直:正在,正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的意思是,看着那月宮中的兔兒,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閒地數着新生 的白毛。

秋毫的意思是鳥類秋天生出的羽毛,在此比喻月宮白兔的兔毛。

手法:象徵,對比

八月十五夜月賞析5

原文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唐 韓愈

纖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且苦,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牀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薰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繼聖登夔皋。

赦書一日行萬里,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盪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説,未免捶楚塵埃間。

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飲奈明何。

譯文

薄雲四處飄散還不見銀河,清風吹開雲霧月光放清波。

沙灘裏水平波息聲影消失,斟杯美酒相勸請你唱支歌。

你的歌聲酸楚歌辭也悲苦,沒有聽完熱淚就紛紛下落。

洞庭湖水連天九疑山高峻,湖中的蛟龍出沒猩鼯哀號。

九死一生到達這被貶官所,默默地幽居遠地好像潛逃。

下牀怕蛇咬吃飯又怕毒藥,潮氣與毒氣相雜到處腥臊。

昨日州衙前忽然擂動大鼓,新皇繼位要舉用夔和皋陶。

大赦文書一日萬里傳四方,犯有死罪的一概免除死刑。

被貶謫的召回放逐的回朝,革除弊政要剪除朝中奸佞。

刺史提名赦免觀察使扣壓,命運坎坷只能夠遷調荒漠。

判司原本是小官不堪一提,未免跪地捱打有苦向誰説。

一起被貶謫的大都已回京,進身朝廷之路比登天難攀。

你的歌聲暫且停止聽我唱,我的歌聲和你絕不是同科。

一年的明月今夜月色最好,人生由命又何必歸怨其他,

有酒不飲怎對得天上明月?

註釋

纖雲:微雲。河:銀河。

月舒波:月光四射。

屬(zhǔ):勸酒。

洞庭:洞庭湖。九疑:又名蒼梧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境。

猩:猩猩。鼯(wú):鼠類的一種。

如藏逃:有如躲藏的逃犯。

藥:指蠱毒。南方人喜將多種毒蟲放在一起飼養,使之互相吞噬,最後剩下的毒蟲叫做蠱,製成藥後可殺人。

海氣:卑濕的空氣。蟄:潛伏。

嗣皇:接着做皇帝的人,指憲忠。登:進用。夔皋:夔和皋陶,傳説是舜的兩位賢臣。

赦書:皇帝發佈的大赦令。

大辟:死刑。除死:免去死刑。

遷者:貶謫的官吏。流者:流放在外的人。

瑕:玉石的雜質。班:臣子上朝時排的行列。

州家:刺史。申名:上報名字。使家:觀察使。抑:壓制。

坎軻:這裏指命運不好。荊蠻:今湖北江陵。

判司:唐時對州郡諸曹參軍的總稱。

捶楚:棒杖一類的刑具。

上道:上路回京。

天路:指進身於朝廷的道路。幽險:幽昧險礙。

殊科:不一樣,不同類。

譯文二

薄薄雲絲四面散去,天上不見銀河,空中清風飄飄,月光如盪漾的水波。

沙岸平展湖水寧靜,聲影都已消歇,斟一杯美酒,我勸你應該對月高歌。

你的歌聲過分辛酸,歌辭也真悲苦,我實在不能聽下去,早就淚落如雨。

洞庭湖波濤連天,九疑山高峻無比,蛟龍在水中出沒,猩鼯在山間啼號。

九死一生,我才到達被貶謫的去處,蟄居荒僻,默默受苦有如罪犯藏逃。

下牀常常怕蛇咬,吃飯時時怕中毒,近海地濕蟄伏蛇蟲,到處薰散腥臊。

郴州府門前的大鼓,昨日捶個不停,新皇繼位,定要舉用賢能夔和皋陶。

大赦的文書,一日萬里地傳送四方,罪犯遞減一等,死罪免死改為流放。

貶謫的改為追回,流放的也被召還,滌盪污穢瑕垢,改革弊端清理朝班。

刺史為我申報了,卻被觀察使扣壓,命運坎坷,只得移向那偏僻的荊蠻。

做個判司卑職的小官,真不堪説起,一有過錯未免要捱打,而跪伏在地。

當時一起貶謫的人,大都已經啟程,進身朝廷之路實在艱險,難以攀登。

請你暫且停一停,聽我也來唱一唱,我的歌比起你的歌,情調很不一樣。

一年中的月色,只有今夜最美最多,人生全由天命註定,不在其他原因,

有酒不飲,如何對得起這明月光景。

註釋二

屬:傾注,此指勸酒。

九疑:即蒼梧山。

嗣皇:指唐憲宗。

天路:指進身朝庭之途。

創作背景

這篇七古,公元805年(永貞元年)中秋寫於郴州,題中的張功曹,即張署。公元803年(唐貞元十九年),韓愈與張署曾因天旱向唐德宗進言,極論宮市之弊,韓被貶為陽山縣令,後兩次大赦由於有人從中作梗,均未能調回京都,只改官江陵。知道改官的消息後,韓愈便寫下這首詩,並贈給遭遇相同的張署。

鑑賞

這首詩以近散文化的筆法,古樸的語言,直陳其事,主客互相吟誦詩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訴,灑脱疏放,別具一格。

詩裏寫了張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題為“贈張功曹”,卻沒有以“我歌”作為描寫的重點,而是反客為主,把“君歌”作為主要內容,借張署之口,澆詩人胸中之塊壘。

詩的前四句描寫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對飲的環境,如文的小序:碧空無雲,清風明月,萬籟俱寂。在這樣的境界中,兩個遭遇相同的朋友不禁舉杯痛飲,慷慨悲歌。韓愈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在三十二歲的時候,曾表示過“報國心皎潔,念時涕丸瀾”。他不僅有憂時報國之心,而且有改革政治的才幹。公元803年(貞元十九年)天旱民飢,當時任監察御史的韓愈和張署,直言勸諫唐德宗減免關中徭賦,觸怒權貴,兩人同時被貶往南方,韓愈任陽山(今屬廣東)令,張署任臨武(今屬湖南)令。直至唐憲宗大赦天下時,他們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職。韓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參軍,張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參軍。得到改官的消息,韓愈心情很複雜,於是借中秋之夜,對飲賦詩抒懷,並贈給同病相憐的張署。

詩的開頭在描寫月夜環境之後,用“一杯相屬君當歌”一轉,引出了張署的悲歌,是全詩的主要部分。詩人先寫自己對張署“歌”的感受:説它聲音酸楚,言辭悲苦,因而“不能聽終淚如雨”,和盤托出二人心境相同,感動極深。

張署的歌,首先敍述了被貶南遷時經受的苦難,山高水闊,路途漫長,蛟龍出沒,野獸悲號,地域荒僻,風波險惡。好不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達貶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着又寫南方偏遠之地多毒蛇,“下牀”都可畏,出門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種蠱藥之毒,隨時可以制人死命,飲食要非常小心,還有那濕蟄腥臊的“海氣”,也令人受不了。這一大段對自然環境的誇張描寫,也是詩人當時政治境遇的真實寫照。

上面對貶謫生活的描述,情調是感傷而低沉的,下面一轉,而以歡欣鼓舞的激情,歌頌大赦令的頒行,文勢波瀾起伏。唐憲宗即位,大赦天下。詩中寫那宣佈赦書時的隆隆鼓聲,那傳送赦書時日行萬里的情景,場面的熱烈。節奏的歡快,都體現出詩人心情的歡愉。特別是大赦令宣佈:“罪從大辟皆除死”,“遷者追回流者還”,這當然使韓、張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寫到這裏,詩情又一轉折,儘管大赦令寫得明明白白,但由於“使家”的阻撓,他們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職。“坎軻只得移荊蠻”,“只得”二字,把那種既心有不滿又無可奈何的心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地是“荊蠻”之地,職又是“判司”一類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長官“捶楚”的地步。面對這種境況,他們發出了深深的慨歎:“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天路幽險”,政治形勢還是相當險惡的。

以上詩人通過張署之歌,傾吐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心中的鬱職,寫得形象具體,筆墨酣暢。詩人既已借別人的酒杯澆了自己的塊壘,不用再浪費筆墨直接出面抒發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一接一轉,寫出了自己的議論。僅寫了三句:一是寫此夜月色最好,照應題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寫命運在天;三是寫面對如此良夜應當開懷痛飲。表面看來這三句詩很平淡,實際上卻是詩中最着力最精彩之筆。韓愈從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禍福無常,自己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人生由命非由他”,寄寓深沉的感慨,表面上歸之於命,實際有許多難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鏡,懸在碧空藍天,不開懷痛飲,就是辜負這美好的月色。再説,借酒澆愁,還可以暫時忘卻心頭的煩惱。於是情緒由悲傷轉向曠達。然而這不過是故作曠達而已。寥寥數語,似淡實濃,言近旨遠,在欲説還休的背後,別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深意。從感情上説,由貶謫的悲傷到大赦的喜悦,又由喜悦墜入遷移“荊蠻”的怨憤,最後在無可奈何中故做曠達。抑揚開闔,轉折變化,章法波瀾曲折,有一唱三歎之妙。全詩換韻很多,韻腳靈活,音節起伏變化,很好地表現了感情的發展變化,使詩歌既雄渾恣肆又宛轉流暢。從結構上説,首與尾用灑和明月先後照應,輕靈簡煉,使結構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蒼涼。

八月十五夜月賞析6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其一】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其二】

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

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譯文

【其一】

窗外是滿月,明鏡裏也是滿月,思鄉的情緒如同刀在心頭亂割!

輾轉流離,家鄉越來越遠;桂花攀折,天空如此遠闊!

歸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樣潔白,林中棲息的小鳥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宮中的兔兒,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閒地數着新生白毛。

【其二】

圓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峽,猶自被白帝城銜掛着。

江上霧氣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車輪一樣傾斜的圓月依然把半座樓照得通明。

兵營裏士兵的刁斗敲響了催曉的聲音,月宮的蟾蜍也自然傾斜。

圓月如同張滿的弓,蒼白的魂魄不僅僅照耀漢家營盤。

評析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此組詩主調應該是悲傷蒼涼的。第一首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徵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歸心折大刀”説的是吳剛在月宮被罰砍桂花樹,杜甫猜想,吳剛也不是情願砍樹,一心想回到人間來。歸去之心,竟然折斷了砍樹的大刀。“蓬”,蓬草,遇風飛轉,故叫“飛蓬”。這裏詩人用“轉蓬”遇風飛轉的形象,比喻自己飄泊不定的生活,隱示自己羈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轉篷象徵漂泊無依的情感,杜甫空有歸心只可惜無處還鄉的淒涼。“行地遠”指詩人自己當時處在偏遠的夔州。詩人藉此表達了反對戰亂的思想。後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極力寫月亮之亮,進一步反襯自己思念遠征的親人,祈願平息戰爭,國泰民安。末兩句,“直”通“特”,“簡直”的意思。“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意為,這個時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簡直會數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詩採用了採用了反襯手法,在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亂生涯中的愁悶。[3]

第二首詩全詩寫景,景中見情。“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描寫的月光給人的感覺是蒼茫的,悲涼的。“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刁斗聲起,讓詩人想起離鄉戍邊的“漢家營”裏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戰亂中背景離鄉的勞苦大眾。憂己更憂民,這正表現了杜甫的偉大之處。

八月十五夜月賞析7

作品介紹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的作者是韓愈,被選入《全唐詩》的第338卷。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對人生的感慨,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情,用“人生由命”的宿命觀慰藉友人,並自我解嘲。

原文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作者:唐·韓愈

纖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且苦,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牀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薰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繼聖登夔皋。

赦書一日行萬里,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盪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説,未免捶楚塵埃間。

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飲奈明何。

註釋

1、張功曹:指張署。功曹:功曹參軍事的簡稱。《新唐書·百官志四》,江陵等府設功曹參軍事二人,正七品下,掌考課、禮樂、學校等事。據舊注,此詩是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十五日,韓愈滯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時所作。此年發佈赦令後,韓愈與張署皆當量移,因於夏秋間至郴州侯命,八月,俱授江陵椽,兩人大失所望,因而感慨激憤之情充溢於詩。

2、河:銀河。

3、舒:散發。波:指月光。

4、屬:勸人飲酒。猶今説敬酒。

5、九疑:山名,在今郴州西南。

6、猩:即猩猩。《爾雅·釋獸》:“猩猩小而好啼。”鼯:俗稱飛鼠,形似蝙蝠,能飛,叫聲如人呼號。

7、蟄:通“雨執"也是潮濕的意思。

8、捶大鼓:《文獻通考》卷一七二《刑》十一:唐制,赦日武庫令設金雞及鼓宮城門下,集囚徒於宮闕前,擊鼓千聲,然後宣讀赦令,並將赦書頒發各州。

9、嗣皇:指憲宗。登:進用。夔皋:堯舜時樂官夔和理官皋陶,這裏指稱賢臣。

10、行萬里:唐制,赦書日行五百里。這裏是誇張説法,極言其快。

11、罪從大辟:自大辟以下的罪人。大辟,砍頭的刑罰。除:減免。

12、遷:貶滴外地。流:放逐到邊遠地區。

13、州家:指州刺史。使家:指觀察使。張署來郴州埃命前貶官臨武令,臨武縣屬江南西道觀察使管轄。見《新唐書·地理志五》。

14、坎柯:不被賞識,不被信用。荊蠻:古稱江南楚地為荊蠻。此指江陵。

15、判司:指州府諸司曹參軍。

16、捶楚:受杖責鞭笞。唐制,參軍、簿尉有過即受捶楚之刑。

17、天路:指人朝為官的道路。

18、殊科:不同類,不相同。

19、明:指月明。全詩校:“一作月。”

創作背景

這篇七古,公元805年(永貞元年)中秋寫於郴州,題中的張功曹,即張署。公元803年(唐貞元十九年),韓愈與張署皆任監察御史,曾因天旱向唐德宗進言,極論宮市之弊,韓被貶為陽山(廣東陽山)縣令,張被貶為臨武(湖南臨武)縣令。公元805年(貞元廿一年)正月,順宗即位,二月甲子大赦。八月憲宗又即位,又大赦天下。兩次大赦由於有人從中作梗,他們均未能調回京都,只改官江陵。知道改官的消息後,韓愈便借中秋月圓之夜,寫下這首詩,並贈給遭遇相同的張署。

賞析

這首詩以近散文化的筆法,古樸的語言,直陳其事,主客互相吟誦詩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訴,灑脱疏放,別具一格。

詩裏寫了張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題為“贈張功曹”,卻沒有以“我歌”作為描寫的重點,而是反客為主,把“君歌”作為主要內容,借張署之口,澆詩人胸中之塊壘。

詩的前四句描寫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對飲的環境,如文的小序:碧空無雲,清風明月,萬籟俱寂。在這樣的境界中,兩個遭遇相同的朋友不禁舉杯痛飲,慷慨悲歌。韓愈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在三十二歲的時候,曾表示過“報國心皎潔,念時涕汍瀾”。他不僅有憂時報國之心,而且有改革政治的才幹。公元803年(貞元十九年)天旱民飢,當時任監察御史的韓愈和張署,直言勸諫唐德宗減免關中徭賦,觸怒權貴,兩人同時被貶往南方,韓愈任陽山(今屬廣東)令,張署任臨武(今屬湖南)令。直至唐憲宗大赦天下時,他們仍不能回到中央任職。韓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參軍,張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參軍。得到改官的消息,韓愈心情很複雜,於是借中秋之夜,對飲賦詩抒懷,並贈給同病相憐的張署。

詩的開頭在描寫月夜環境之後,用“一杯相屬君當歌”一轉,引出了張署的悲歌,是全詩的主要部分。詩人先寫自己對張署“歌”的感受:説它聲音酸楚,言辭悲苦,因而“不能聽終淚如雨”,和盤托出二人心境相同,感動極深。

張署的歌,首先敍述了被貶南遷時經受的苦難,山高水闊,路途漫長,蛟龍出沒,野獸悲號,地域荒僻,風波險惡。好不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達貶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着又寫南方偏遠之地多毒蛇,“下牀”都可畏,出門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種蠱藥之毒,隨時可以制人死命,飲食要非常小心,還有那濕蟄腥臊的“海氣”,也令人受不了。這一大段對自然環境的誇張描寫,也是詩人當時政治境遇的真實寫照。

上面對貶謫生活的描述,情調是感傷而低沉的,下面一轉,而以歡欣鼓舞的激情,歌頌大赦令的頒行,文勢波瀾起伏。唐憲宗即位,大赦天下。詩中寫那宣佈赦書時的隆隆鼓聲,那傳送赦書時日行萬里的情景,場面的熱烈。節奏的歡快,都體現出詩人心情的歡愉。特別是大赦令宣佈:“罪從大辟皆除死”,“遷者追回流者還”,這當然使韓、張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寫到這裏,詩情又一轉折,儘管大赦令寫得明明白白,但由於“使家”的阻撓,他們仍然不能回朝廷任職。“坎軻只得移荊蠻”,“只得”二字,把那種既心有不滿又無可奈何的心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地是“荊蠻”之地,職又是“判司”一類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長官“捶楚”的地步。面對這種境況,他們發出了深深的慨歎:“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天路幽險”,政治形勢還是相當險惡的。

以上詩人通過張署之歌,傾吐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心中的鬱職,寫得形象具體,筆墨酣暢。詩人既已借別人的酒杯澆了自己的塊壘,不用再浪費筆墨直接出面抒發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一接一轉,寫出了自己的議論。僅寫了三句:一是寫此夜月色最好,照應題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寫命運在天;三是寫面對如此良夜應當開懷痛飲。表面看來這三句詩很平淡,實際上卻是詩中最着力最精彩之筆。韓愈從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禍福無常,自己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人生由命非由他”,寄寓深沉的感慨,表面上歸之於命,實際有許多難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鏡,懸在碧空藍天,不開懷痛飲,就是辜負這美好的月色。再説,借酒澆愁,還可以暫時忘卻心頭的煩惱。於是情緒由悲傷轉向曠達。然而這不過是故作曠達而已。寥寥數語,似淡實濃,言近旨遠,在欲説還休的背後,別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深意。從感情上説,由貶謫的悲傷到大赦的喜悦,又由喜悦墜入遷移“荊蠻”的怨憤,最後在無可奈何中故做曠達。抑揚開闔,轉折變化,章法波瀾曲折,有一唱三歎之妙。全詩換韻很多,韻腳靈活,音節起伏變化,很好地表現了感情的發展變化,使詩歌既雄渾恣肆又宛轉流暢。從結構上説,首與尾用灑和明月先後照應,輕靈簡煉,使結構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蒼涼。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 字退之,洛陽人,文學家,世有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之稱。三歲即孤,由嫂撫養成人,貞元進士。曾官監察御史、陽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贈禮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贊成改革主張,又反對藩鎮割據。尊儒反佛,比較關心人民疾苦 。

韓愈在文學上主張師承秦、漢散文傳統,積極倡導古文運動,提出“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的觀點。《師説》、《進學解》等,皆為名篇。韓詩力求創新,氣勢雄偉,有獨特風格,對宋詩創作影響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繁體對照

卷338_17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韓愈

纖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壹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且苦,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牀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薰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繼聖登夔臯。

赦書壹日行萬裏,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蕩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説,未免捶楚塵埃間。

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

壹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飲奈明何。

八月十五夜月賞析8

出自盛唐詩人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賞析

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徵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歸心折大刀”説的是吳剛在月宮被罰砍桂花樹,杜甫猜想,吳剛也不是情願砍樹,一心想回到人間來。歸去之心,竟然折斷了砍樹的大刀。“蓬”,蓬草,遇風飛轉,故叫“飛蓬”。這裏詩人用“轉蓬”遇風飛轉的形象,比喻自己飄泊不定的生活,隱示自己羈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轉篷象徵漂泊無依的情感,杜甫空有歸心只可惜無處還鄉的淒涼。“行地遠”指詩人自己當時處在偏遠的夔州。詩人藉此表達了反對戰亂的思想。後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極力寫月亮之亮,進一步反襯自己思念遠征的親人,祈願平息戰爭,國泰民安。末兩句,“直”通“特”,“簡直”的意思。“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意為,這個時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簡直會數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詩採用了採用了反襯手法,在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亂生涯中的愁悶。

八月十五夜月賞析9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組詩共兩首,採用了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表現了作者思念親人,懷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原文

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

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的詩意/《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的意思

圓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峽,猶自被白帝城銜掛着。

江上霧氣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車輪一樣傾斜的圓月依然把半座樓照得通明。

兵營裏士兵的刁斗敲響了催曉的聲音,月宮的蟾蜍也自然傾斜。

圓月如同張滿的'弓,蒼白的魂魄不僅僅照耀漢家營盤。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賞析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此組詩主調應該是悲傷蒼涼的。第一首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徵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歸心折大刀”説的是吳剛在月宮被罰砍桂花樹,杜甫猜想,吳剛也不是情願砍樹,一心想回到人間來。歸去之心,竟然折斷了砍樹的大刀。“蓬”,蓬草,遇風飛轉,故叫“飛蓬”。這裏詩人用“轉蓬”遇風飛轉的形象,比喻自己飄泊不定的生活,隱示自己羈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轉篷象徵漂泊無依的情感,杜甫空有歸心只可惜無處還鄉的淒涼。 “行地遠”指詩人自己當時處在偏遠的夔州。詩人藉此表達了反對戰亂的思想。後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極力寫月亮之亮,進一步反襯自己思念遠征的親人,祈願平息戰爭,國泰民安。末兩句,“直”通“特”,“簡直”的意思。“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意為,這個時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簡直會數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詩採用了採用了反襯手法,在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亂生涯中的愁悶。

第二首詩全詩寫景,景中見情。“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描寫的月光給人的感覺是蒼茫的,悲涼的。“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刁斗聲起,讓詩人想起離鄉戍邊的“漢家營”裏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戰亂中背景離鄉的勞苦大眾。憂己更憂民,這正表現了杜甫的偉大之處。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的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峯,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八月十五夜月賞析10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個天宇人世.

暑氣已退,天地清淨,秋色澄明,萬物清麗.

滿天繁星隱藏了光彩,讓給月色,金風水露反射出耀人光芒

經常變換的是人間,而月亮依然是恆久的!

【賞析】:這首詞題為玩月,描述詞人月夜漫遊太空、神往月宮的幻想之旅,同時,不忘人間百姓疾苦。幻境與現實巧妙結合,讀來令人既感奇特,又無比親切。首二句描寫十五月圓之夜的天光月色:皓月當空,月輪的萬頃光波,掃射整個宇宙,世界一片澄明透徹。這境界多麼美麗而又神奇!三、四句想象醉後跨上玉龍遨遊太空的幻景。氣概豪邁,感情奔放。而劉克莊這句出新之處在於一是“醉跨”二字生動形象,將酒後狂放不羈的神態活畫了出來;二是“玉龍”色彩鮮明。玉色潔白潤澤,用來修飾“龍”字,與本詞前二句所描繪的光明世界配合起來,不僅色調諧和,而且給全詞增添了神話色彩。“八極”指宇宙間最邈遠的地方。“歷歷天青海碧”寫遨遊八極所見景象。這時作者精神上已超越塵世,來到廣漠無垠的天極,茫茫寰宇,湛湛青天,沉沉碧海,歷歷在目。過片由太空進入月宮:“水晶宮殿飄香,羣仙方按《霓裳》。”

八月十五夜月賞析11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原文

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的詩意/《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的意思

窗外是滿月,明鏡裏也是滿月,思鄉的情緒如同刀在心頭亂割!

輾轉流離,家鄉越來越遠;桂花攀折,天空如此遠闊!

歸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樣潔白,林中棲息的小鳥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宮中的兔兒,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閒地數着新生白毛。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賞析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此組詩主調應該是悲傷蒼涼的。第一首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徵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歸心折大刀”説的是吳剛在月宮被罰砍桂花樹,杜甫猜想,吳剛也不是情願砍樹,一心想回到人間來。歸去之心,竟然折斷了砍樹的大刀。“蓬”,蓬草,遇風飛轉,故叫“飛蓬”。這裏詩人用“轉蓬”遇風飛轉的形象,比喻自己飄泊不定的生活,隱示自己羈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轉篷象徵漂泊無依的情感,杜甫空有歸心只可惜無處還鄉的淒涼。 “行地遠”指詩人自己當時處在偏遠的夔州。詩人藉此表達了反對戰亂的思想。後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極力寫月亮之亮,進一步反襯自己思念遠征的親人,祈願平息戰爭,國泰民安。末兩句,“直”通“特”,“簡直”的意思。“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意為,這個時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簡直會數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詩採用了採用了反襯手法,在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亂生涯中的愁悶。

第二首詩全詩寫景,景中見情。“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描寫的月光給人的感覺是蒼茫的,悲涼的。“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刁斗聲起,讓詩人想起離鄉戍邊的“漢家營”裏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戰亂中背景離鄉的勞苦大眾。憂己更憂民,這正表現了杜甫的偉大之處。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的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峯,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八月十五夜月賞析12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朝代:唐代

作者:劉禹錫

原文:

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羣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裏。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拼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翻譯:

平時在紅塵中見到月亮,心都能清靜下來,何況是在這清秋時節的神仙洞府間?凝聚起來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墜落下來,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處。碧空之中沒有一絲雲彩,風也不見一縷,可以看見山上高高的松樹和山下的流水。那些行動的物體全在視野之中,天那麼高,地那麼平,彷彿可以看見千萬裏之外:“少君”把我帶到了玉壇之上,遠遠地施禮請仙人相見。雲彩聚集,星斗挪動,仙樂奏響,讓人肌骨寒肅。金色的霞光從東面漸漸升起,月輪西斜,仙影遠去,我還在頻頻回望。只因為良辰美景難以再回來,以後到了中秋這天應該很惆悵吧!

詩裏面的“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溝通的人。西漢武帝時有一個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見過神仙,能得長生不老之法,騙取了漢武帝的信任。以後人們就以“少君”代指遊仙的嚮導。

賞析:

永貞革新失敗後,劉禹錫被貶謫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縣就位於這裏。在這裏他不免悲涼之感,所以寫了許多詩詞以排遣愁緒。著名的《竹枝詞》《浪淘沙》都寫於這一時期。關於桃源他還寫有五言詩《遊桃源一百韻》七言詩《桃源行》等。更巧的還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寫於桃源就不可知了。從《遊桃源一百韻》中“彩雲迎躡履,遂登最高頂”等詩句看,和這首詩“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是同一回事。

八月十五夜月賞析13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代:棲白

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

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無煙。

自古人皆望,年來又一年。

譯文及註釋

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chán)娟(juān)。

尋常:平常。三五:一十五,指農曆每月十五日,通常稱為“望日”,此日當太陽西下時,月亮正從東面升起,呈現出日月東西相望的情景。嬋娟:本意指女子容貌姿態的美好,此處借指月光柔曼秀美。有時即以“嬋娟”代指月亮。

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中秋:本為農曆八月十五日,此處擴展其意指八月十八日。

清光凝有露,皓(hào)魄(pò)爽無煙。

皓魄:皎潔的月亮。魄通霸,是月始生或將滅時的微光,此處代指月亮或月光。

自古人皆望,年來又一年。

註釋

尋常:平常。三五:一十五,指農曆每月十五日,通常稱為“望日”,此日當太陽西下時,月亮正從東面升起,呈現出日月東西相望的情景。

嬋娟:本意指女子容貌姿態的美好,此處借指月光柔曼秀美。有時即以“嬋娟”代指月亮,蘇軾《水調歌頭》中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句。

中秋:本為農曆八月十五日,此處擴展其意指八月十八日。

皓魄:皎潔的月亮。魄通霸,是月始生或將滅時的微光,此處代指月亮或月光。

簡析

玩月指在月下賞玩,即賞月。棲白這首賞月詩寫得很是凝鍊,文字通俗平易,韻調優曼柔和,把八月十五之夜的月景細膩而生動地描繪出來,猶如一幅神采飄逸的寫意畫。同時,詩中也抒發了作者對日月常存,人生易逝這種自然規律的深沉感歎。

八月十五夜月賞析14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原文

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羣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裏。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拼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註釋

1、少君:指能和神仙溝通的人。西漢武帝時有一個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見過神仙,能得長生不老之法,騙取了漢武帝的信任。以後人們就以“少君”代指遊仙的嚮導。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的詩意/《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的意思

平時在紅塵中見到月亮,心都能清靜下來,何況是在這清秋時節的神仙洞府間?凝聚起來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墜落下來,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處。碧空之中沒有一絲雲彩,風也不見一縷,可以看見山上高高的松樹和山下的流水。那些行動的物體全在視野之中,天那麼高,地那麼平,彷彿可以看見千萬裏之外:“少君”把我帶到了玉壇之上,遠遠地施禮請仙人相見。雲彩聚集,星斗挪動,仙樂奏響,讓人肌骨寒肅。金色的霞光從東面漸漸升起,月輪西斜,仙影遠去,我還在頻頻回望。只因為良辰美景難以再回來,以後到了中秋這天應該很惆悵吧!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賞析

這首詩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韻,每一韻又是一個自然段落。第一段寫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寫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襯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暢想,寫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髮自然;最後一段從暢想中曳回,寫日出月落,更就絕景良時抒發情感,略出桃源別後,難再重遊一意。全詩景物隨時而變,情調隨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這首詩表面上可以歸入遊仙詩,把中秋之夜寫得如夢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經成為中秋時節人們常用的佳句。至於其他欣賞者怎麼理解,可以説百人百解。有聯繫劉禹錫仕宦失意,解釋後半部分是以仙宮比喻朝廷,盼望早日迴歸;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釋為用“寒露墜”代指人生禍福無常,説這是劉禹錫對人生的感慨之作。也許這種種理解,正好體現了“詩豪”作品多彩的藝術魅力。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的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漢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