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清明節活動方案班主任

一、活動目的:

清明節活動方案班主任

緬懷革命先烈,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二、活動時間

2012年3月31日(星期六)上午。

三、活動地點

烈士陵園

四、參加對象:

學校部分行政領導、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四、五年級師生。

五、活動準備:

(一)各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活動前的革命傳統教育、安全教育和紀律教育等各項教育工作。

(二)準備花圈、小白花、校牌、隊旗、擴音器等,少先隊大隊部負責。

(三)活動拍照、報道,學校辦公室負責。

六、活動安排:

(一)8點30分:各班班主任進行活動前紀律、安全教育,帶好小白花。

(二)9點05分(第一節課上課時間):各班主任和帶班老師帶領學生在學校操場整隊出發。

(三)10點(暫定):到達烈士陵園後舉行祭掃儀式。

(四)祭掃活動程序

七、注意事項:

1.烈士陵園莊嚴肅穆神聖,是革命英雄長眠的地方。到烈士陵園舉行祭掃活動,首先穿着整潔,佩戴鮮豔的紅領巾;活動中態度要莊嚴肅穆,不能在烈士陵園中嘻嘻哈哈,打打鬧鬧;要懷着崇敬的心情參加活動;注意衞生,不能在陵園內亂吃零食,亂丟垃圾;不能在陵園內亂跑,行走要按順序,不破壞青草綠地。

2.活動過程中如果發生意外,請立即向老師和分管領導彙報,及時妥善處理。

清明節活動方案班主任 [篇2]

一、活動目的:

通過清明節的主題教育,讓學生了解清明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也讓學生知道清明節的由來與習俗。學生通過學習和朗誦有關清明節的詩歌,緬懷革命先烈,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深知自己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

二、活動時間:4月1日

三、活動地點:教室

四、活動過程:

(一) 通過上網等查找資料,瞭解清明節的由來:(全體隊員共同參與,由隊員代表謝佳介紹)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揹着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羣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

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了!

(二)瞭解清明節的習俗:(由隊員代表謝伊洋、陳思雨、石英俊楠介紹)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插柳植樹、放風箏、盪鞦韆、拔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遊。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説。

插柳。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説法,説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説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放風箏。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説:“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裏,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着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三)朗誦有關清明節的詩句:

隊員代表吳瑞介紹:唐代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隊員代表李兆海介紹:南宋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則寫出了當時作為南宋都城杭州的清明遊樂之景:“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傾城而出尋春遊樂,笙歌處處,楊柳依依,鶯啼聲脆,梨花風起。這是何等美好的清明景緻啊。至今杭州仍有“柳浪聞鶯”一景,即是從這首詩中化出。

隊員代表孫禹介紹:温庭筠《清明日》:“清娥畫扇中,青樹玉金紅。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他寫的不是一般人,而是常年禁閉在後宮的宮女們,在清明節也得到了放鬆,在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中穿梭似的玩耍,一會兒碰下了花上的露珠,一會兒在柔弱的柳枝中穿行,真的是人在畫圖中一樣。

隊員代表陳碩賓介紹:宋代王禹稱的《清明》詩則寫出了一個窮書生的困苦生活:“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這就是貧窮的讀書人過的清明節。

(四)開展“清明節小報”展評活動:

1、每位學生拿出事先已完成的一份“清明節小報”。

2、各小隊在隊長的組織下推選1——2份優秀小報參加展評活動。

3、各小隊討論後選派代表參加評選活動,推選出優勝小報和優秀小報。

五、活動總結:

希望通過本次主題班會活動,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讓學生學習英雄先烈的革命精神,傳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品質,做一名有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的好學生。

(此活動的照片和信息稿請參見三(2)班班級網頁“成長足跡”一欄中:“清明時節憶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