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精選風俗習慣作文合集8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説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風俗習慣作文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風俗習慣作文合集8篇

風俗習慣作文 篇1

裏三層外三層地裹着,從0℃左右的長沙坐着慢吞吞的1803列車,經過二十來個小時的長途旅行,回到了相隔已久的湛江海灣,回到了日夜相思的夢裏水鄉。

回家那天已經是臘月二十多,鄉中已經處處張燈結綵,盡顯迎春之意,在這座海濱城中,卻是一點寒意也沒有,從下火車開始,我便將自己盡情地沉浸在這一直保持着二十多度氣温的空氣中了,暖暖的冬,噢,温暖的家鄉,我回來了。

回到村中的家,便開始了忙活着準備過年,因小弟今年要複習大學聯考,家中種種便由我這大姐當頭了。

大掃除、置年貨、買春聯等等,而今年最是不同的是要我幫奶奶提雞去拜神,因多年在外求學,對家中種種習俗自是不甚熟知,對拜神遊神之類更幾乎是一直排斥遠離,只知這裏的人們將拜神與祭奠祖先列在了重要的必須儀式裏面,這個中有無數般規矩,村中家家户户必有懂得之人熟記,到日子時便相應張羅。各村中設有土地公、石公、老爺廟等等,也自然有布場請靈的道士,為大家向神靈及先人請願、還願,年初正月里人們前來祈願一年的平安順利、興旺發達,到年底自然是還願謝恩的時候了。各家便選好日子,殺雞斬鴨,分別提到各個廟中,酬謝一年之風調雨順。幾天下來提着雞和糕點,還有那些拜神用的香和紙元寶,跟着奶奶走遍各大廟小廟,聽村中道婆道士的念詞,心底卻不時漾出對家鄉的無比依戀來,迷信也好,封建也罷,這些老人們謹記遵守了一輩子條條規矩,不正是“兒行千里母擔憂”的表達嗎?村間蹣跚的腳步,吃素、燒香、禱告,那一跪一拜之間,包含着多少濃濃的思念!

在家過春節,種種習俗過去和如今基本沒變。除夕團年,一家人中午吃過飯便分工貼春聯,在各個房間放上兩根沒洗過土的蒜或是連頭拔起的胡蘿蔔預示“一年到頭”的順意,然後是將全家打掃乾淨把垃圾倒掉(正月前三天都不能掃地和往外仍垃圾),一切收拾好後,長輩們開始派發利是,小孩子們輪流洗澡換上新衣一起去放煙花,大人們則是呆在家裏,看着電視裏的粵劇,到晚上便開着全部的燈通宵迎春,團坐在大廳吃點心、看電視、話家常,一過十二點便點燃買好的長長鞭炮再漸漸睡覺。正月七年級起來後便互道恭喜,一起吃個桔子,桔子是越酸越好,寓指好酸(粵語音同“孫”)吉利。

按家中傳統,到八年級父親五個弟妹一起帶着全家過來與爺爺奶奶團聚,大家聚在一起,老屋就顯得很擠了,二十幾個人必定要將兩張八仙桌拼在一起,大家站起來圍着桌子吃飯,拉家常,好不熱鬧。

近日在電視上看到,廣州十萬摩托車大軍浩浩蕩蕩回鄉過年,我想,過年回家與親友團聚,不僅僅是人本性中對家的眷戀與歸屬感,更是一種文化上的堅守。那些坐飛機、擠火車、騎摩托車,甚至是一步一步走回家的人們,如同祭拜祖先那樣,也是在完成一種文化儀式。

明天,我又將踏上開往長沙的列車,鄭重奔赴我的另一處心靈之鄉,那裏有我學識淵博的良師,有我風華正茂的摯友,有我求之不倦的理想。海邊的女兒又將走到遠方,盡享那方美麗多姿的風景,但我也終會記得,再待春到時,回家過年。

回憶過去,家家户户都為了不愁吃,小院裏滿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種點什麼,小院裏就會滿滿的,瞧去,各種顏色摻雜交錯,雜亂無章。好擁擠、好雜亂的小院。現在,各家都不怎麼種蔬菜了,而是種花。一年四季,鮮花不斷。春天,月季、玫瑰等競相開放。夏天花兒更加繁盛,五顏六色。秋天,本該百花凋零,菊花卻傲骨怒放。冬天,瑞雪紛飛,梅花卻在枝頭綻放。一年四季,芬芳不斷。香啊,花園般美麗的家鄉。

再想以前,村裏村外都光禿禿的,幾乎沒有樹。到了夏天,在外邊聊天的大人都順着牆邊坐,小孩們大都躲在屋裏扇扇子。屋裏像蒸籠,屋外像熱鍋。而現在,房前屋後,街道兩旁,村裏村外,都種上了綠化樹,雖説不像森林那樣茂密,但也綠樹成蔭。夏天,大人們在樹下乘涼,小孩們在樹下嬉戲。茂密的樹葉,送來了陣陣清涼。爽啊,森林般清涼的家鄉。

回首以往,田野裏種滿了莊稼,密密麻麻的,有玉米、水稻、花生等。那時人們的種植技術還不是很高,雖然辛勤努力了,但收穫的'卻不十分理想。那用一滴滴汗水澆灌出的莊稼,好像有意跟人們作對似的。現在呢,隨着科學技術的普及,遍地都是綠色無公害作物,實現了機械化生產,省時又省力,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業餘生活也豐富了。春天,水稻如碧綠的海洋,泛起陣陣波浪;秋天水稻垂下了頭,大地一片金黃,真可謂是“春種滿野皆碧綠,秋收遍地是黃金”。樂啊,田野般滿是收穫的家鄉。

回首往事,垃圾擁有一片樂土——街道,任意呆在每個角落,有時還迎着風翩翩起舞,甚至在水裏游泳,讓人看了就想躲,真髒啊。現在呢,垃圾都有了自己的歸宿——垃圾場,街道整潔了,鋪上了水泥路,成為了一個耀眼的亮點。淨啊,冰晶般閃耀的家鄉。

家鄉在不斷的變化。在我心中,家鄉如妙齡少女,越變越好看,我從心眼裏熱愛我的家鄉。

風俗習慣作文 篇2

我記憶中最快樂的事莫過於過春節了。按照四川的風俗習慣,過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就開始準備了。臘月里人們要掛長長的香腸,鮮鮮的臘肉,真誘人呀!

除夕夜的前幾天,我們都要與爸爸媽媽去超市購物,那超市裏別提有多熱鬧啦!年貨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繚亂,到處張燈結綵,一派節日的喜慶氣息。我們要買新衣服,買各種食品,還有年畫,對聯與鞭炮。

快到除夕,家家趕做年菜,吃起那香噴噴的年菜,我們就喝飲料,長輩們喝酒,長輩們還要説:“祝你們天天向上……”我們還要給長輩敬酒!除夕晚上還要看春節聯歡會,節目太好看了!到了十二點我們就要放五顏六色的煙花,你能看見五彩繽紛的煙花在夜空閃耀,你能聽見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在預示着新年的來到!

大年七年級我們要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到長輩家去拜年。我們的長輩會給我們發壓歲錢。大年十五是春節的高潮,我們也叫元宵節,那天有會舞獅子、鬧元宵、看花燈,真是熱鬧非凡!盼呀盼,在每年的盼望中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快樂的春節,我也漸漸長大了。

風俗習慣作文 篇3

我記憶中最快樂的事莫過於過春節了。按照四川的風俗習慣,過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就開始準備了。臘月里人們要掛長長的香腸,鮮鮮的臘肉,真誘人呀!

除夕夜的前幾天,我們都要和爸爸媽媽去超市購物,那超市裏別提有多熱鬧啦!年貨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繚亂,到處張燈結綵,一派節日的喜慶氣息。我們要買新衣服,買各種食品,還有年畫,對聯和鞭炮。

快到除夕,家家趕做年菜,吃起那香噴噴的年菜,我們就喝飲料,長輩們喝酒,長輩們還要説:“祝你們天天向上……”我們還要給長輩敬酒!除夕晚上還要看春節聯歡會,節目太好看了!到了十二點我們就要放五顏六色的煙花,你能看見五彩繽紛的煙花在夜空閃耀,你能聽見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在預示着新年的來到!

大年七年級我們要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到長輩家去拜年。我們的長輩會給我們發壓歲錢。大年十五是春節的高潮,我們也叫元宵節,那天有會舞獅子、鬧元宵、看花燈,真是熱鬧非凡!盼呀盼,在每年的盼望中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快樂的春節,我也漸漸長大了。

風俗習慣作文 篇4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了,寒假也隨着開始啦。我們打算回老家過年,我和哥哥都盼着快點回老家。經過媽媽的一番準備,我們出發了。

經過長途跋涉,爸爸辛辛苦苦開了8小時的車,終於回到老家了。回到家裏,奶奶已經買好家鄉美味可口的大螃蟹,等待我們了。奶奶看到我們到了,馬上端出一盤金黃色的大螃蟹,聞着香噴噴的大螃蟹,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抓來吃,這可説我和哥哥的最愛,我和哥哥搶吃起來。很快,這盆大螃蟹就被我們消滅了。

吃完螃蟹奶奶就開始做年餅,這是我們家鄉的一種習俗,每到過年家家户户都要做這種餅,既可以送給親朋好友,又可以用來招待客人,它的材料是用糯米泡濕之後磨成粉,然後用糖水攪拌,就變成一大坨迷糊團。接着抓一把糊團揉扁,拌入餡才,包起來放進鍋裏蒸熟就好了。我和哥哥也跟着瞎揍熱鬧,覺得好玩極了。

我們家鄉過年還有許多習俗,比如唱大戲、舞龍神、獅子拜年……,家鄉的習俗可好玩了,我愛我的家鄉——雷州。

風俗習慣作文 篇5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日夜盼望的新年終於伴着陣陣的鞭炮聲向我們走來。今天是農曆正月八年級,我與姐姐起了個大早,準備與爸爸媽媽到外婆家拜年。

一路上,家家户户都張燈結綵,好不熱鬧。到了外婆家,“蹦,啪。蹦,啪。蹦,啪……”更是熱鬧非凡。一向怕打炮煙,又非常想打炮煙的我終於鼓起勇氣拿了一根,可我還是不敢打,我叫外婆試一遍,姐姐也打了一根,最後我終於也打了一根。“哇,好痛快啊!”我先將右手把打火機打起來,左手拿起炮煙,小心翼翼地往火上點,“點着了,點着了。”我高興地叫起來,同時,我馬上將炮煙扔了出去。可我沒用力,炮煙掉到了我的腳跟前,我嚇得拼命逃,連打火機都扔到了河裏去了。幸好我跑得快,跑得遠,扔出去時火花馬上就滅了,接着清煙飄了出來,然後一下子就“啪”的一聲炸開,聲音震耳欲聾。我雖然心裏不怕,可還是一哆嗦。

通過了這次嘗試,我的膽子大了許多,現在我總算敢打炮煙了。這個春節我的收穫真大呀!

風俗習慣作文 篇6

在我心中最難忘的風俗習慣,就是每年春節裏的風俗習慣了。春節裏,人們會放鞭炮,燃煙花,還會相互拜年,送新年紅包等等。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人們都很重視這個節日,每年春節一來,家家户户的人們都會準備着年貨。等到新年這天一來,家裏會來很多的客人,人們相互拜年,大家都會吃到很多好吃的東西。

小時候的我最期待的也就是春節了,因為這天我有新衣服穿,還能接到很多的紅包,紅包大大小小的揣在我的兜裏,別提我有多麼高興了。

這天的鞭炮聲在清晨的一大早就響了起來,隨着鞭炮聲響起,接下來的一天裏,鞭炮聲都斷斷續續的響着,可熱鬧了。等到人們用過早飯之後,家裏就來了拜年的人們。人們抱拳,相互説着新年的祝福語,家裏響起了喧鬧的人聲,又是好一番熱鬧的景象。

在春節的各種風俗習慣裏,我最喜歡的就是新年紅包了。每當家裏來了客人的時候,我都笑得特別歡快,因為我能接到一些小紅包。紅紅的紅包被我拿在手上,我咧開了嘴,高興的笑了起來。

如今,已經長大的我,收不到什麼新年紅包了。但是這一點也不妨礙我在每年春節這天開心樂呵的笑着。因為在這個春節,我還能夠看到很多的美麗的煙花,尤其是新年的這天晚上,黑色的天空上燃放着各種顏色的煙花,在這些美麗的煙花之下,這個新年都變得讓人難忘的了起來。

春節的風俗習慣由來已久,並且很多的習慣都已經融入到了人們深深的記憶之中。現在有不少人説春節不復以往那般熱鬧了,但是我卻沒有這種感受,在我度過的每一年春節裏,我都高興快樂在迎接着。

風俗習慣作文 篇7

東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從天子到庶民都要參加的一項活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羣臣,佈德和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必然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古時的迎春活動,開始時在東郊,因為迎春活動中祭拜的句芒神是東方之神。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宮廷內、府衙門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動,活動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宋吳自牧《夢粱錄》),這種立春的賀節,也是一種迎春活動。在清代,還有所謂“拜春”的習俗:“立春日為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粉為丸,祀神供先,其儀亞於歲朝,埒於冬至”(清顧祿《清嘉錄》“拜春”)。這種“拜春”的活動,與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動的一種。迎春儀式,又稱行春。

春帖子

又稱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這是一種在“立春”日剪帖在宮中門帳上的書有詩句的帖子。詩體近於宮詞,多為絕句,文字工麗,內容大都是歌功頌德的,或者寓規諫之意。“立春”日貼春帖、作春帖詞,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勸農春耕的象徵性的牛。泥捏紙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羣臣東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勸農耕,士民都出城圍觀。

咬春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麪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裏分格碼放薰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薰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燻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捲進春餅裏吃。

風俗習慣作文 篇8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啊!我們中華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五十六多民族之花競相開放,美不勝收。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紹一隻美麗的“花”——傣族。

在傣族的眾多的風俗習慣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傣族的飲食。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喜歡吃糯米。以竹筒飯為代表。傣族把一節竹子一端挖通後裝米。這些米要洗乾淨泡水後才能裝。再用竹葉把竹筒口塞緊,要使米掉不出 來,但同時也要留些空隙,才能使米更柔軟。裝好以後,放温火上燒烤,待竹筒表面燒焦後飯也就熟了。剖開後是香噴噴的竹筒飯。用酸菜、酸筍配上這帶有竹子香 味的米飯,百吃不厭,令人滿口留香。

除了主食竹筒飯以外,傣族人的副食酸味兒食品、水產和昆蟲菜也是別有風味。

酸味食品是傣族人的最愛,像什麼酸筍、酸菜、酸螞蟻……這些幾乎每家每户都有。

而水產,如魚類、青苔、蛙類也是傣族人無法割捨的食品。

最特別的是昆蟲菜。這一特色符合傣族人的一句話:“只要是靜的都是菜,只要是動的都是肉。”無論是較小的田鼈、蜘蛛、螞蟻蛋,還是較大的竹蟲、蟬、沙蛆、竹蛆只要一加佐料就能立刻變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

傣族的食品還有苦瓜、苦筍,甜米酒,檳榔、酸肉、狗肉……而且個個美味無比。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已經垂涎三尺了呢?那趕快去傣家的竹樓中好好過癮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