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錄名言

學生校慶感言:生活在一中的崢嶸歲月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我們常常會收穫不一樣的感想和體會,這時寫感言就再好不過了。那麼寫感言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生校慶感言:生活在一中的崢嶸歲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生校慶感言:生活在一中的崢嶸歲月

一九五八年,是個異乎尋常的歲月!當時黨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上半年,城郊仙嶽山上,塑有超大型的巨幅標語。一個字佔地有一座房子那麼大!那時候,農村組織開夜工,有時一干就到深夜十二點,甚至凌晨一、二點。未滿14歲的我,也加入了這一行列。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考進一中並編入初51班的。

剛跨進一中,就看見校園內到處都有用泥土築砌的小高爐。旁邊有高中班的學生在拉風箱。我們七年級的小同學先在校內搬木炭給高中班的同學鍊鋼鐵。後又在下操場作煤,用4個格子的木框做模子,一次可以作四塊。當時我們的班主任是學校的團委書記——古元丞老師。秋收季節,我們這批小鬼還參加了軍訓。每天,曙光初露,軍號響了,我們一邊穿衣服,一邊跑步,到下操場做操。由高一年級的張恆庭同學任我們七年級四個班的連長。每天跑步到達北門靠如今解放路門口的那個大操場,在草地上摸爬滾打,還學習隊列變換等等。有時一個星期下來,罩衣上五粒釦子僅剩下兩三粒。

為了支援全民大鍊鋼鐵,學校組織我們從官莊原程潛省長的家裏(那時已改為官莊完小)挑着木炭,走三十多裏的路程,經過蘆佛嶺,一路步行至現在的板杉鋪上火車,來回五十來裏山路。別説挑東西,就是走路,對今天十三四歲的兒童來説,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

挑完木炭以後,正值秋收。那時農村主要勞動力大部分上了兩個主戰場:一個是修建官莊水庫;一個是到淥口鎮修建京廣複線。政府就組織我們這些中學生伢子,去桃花摘了七天茶籽,帶隊的是植物教師高進富(湖北人)老師。桃花衝內山高林密,有時不小心跌入灌木叢中,只能哭着叫老師,老半天才能從一丈多深的灌木叢內爬出來。你看,這算不算是一種鍛鍊!

摘完了茶球,我們又以連營建制排着隊伍到了油圳完小(現在屬株洲縣)。那裏農村廣闊,放眼望去,一個壠市有十多平方里。當時的主要農活是割禾。晚上再在如豆的油燈下搞文藝創作,寫作詩詞。其實對一個未滿十四歲的.孩子來説,哪懂得什麼創作啊!

割完晚稻回校,又是作煤碳。作好後要送到姜灣下正街的陶畫瓷廠二車間。這段艱苦的勞動,總共是一個多月。接着學校才組織復課,又坐進課堂裏去學習。這時,我才發覺陵醴一中有很好的辦學條件,光圖書館藏書就超過了縣圖書館。因為一中辦學規模大、歷史早,最先創辦於1905年,到當時,已有54年的歷史了!

我從圖書館借來了《兒女風塵記》。那本書真把我迷住了。下了課,吃完飯,我便拿出來看,真有點愛不釋手的味道。

隨後,我先後還借閲了《林海雪原》、《紅旗譜》、《紅旗飄飄》、《戰鬥在敵人心臟裏》、《山鄉鉅變》、《三裏灣》等書,數量不下160本,這為我日後的寫作打下了一些基礎。當時教語文的是一位典型知識分子模樣的丁立人先生,身體十分瘦弱,據説他早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攻讀的是中國文學,教我們是俯就、委屈,可當時我們並不感到幸運。

那時我最喜歡學語文、歷史、地理,對文科挺感興趣,唯獨外語差勁。教俄語的是楊光漢和楊逢意兩位老師。由於過多地貪圖課外閲讀而不拿外語書,我頭次俄語考試險些不及格,後來改正了上外語課偷看課外書的毛病,才把耽誤的課業補回來。

1961年我們進入九年級,按照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全校學生減少了。八年級的6個班(52——57班),除了流失的、下放的,最後只剩下四個班,共200多人。九年級也由240多人減少到200人左右。有的去了江西分宜的“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有的因三年自然災害,被迫停學了。我們卻一直堅持下來,安心地讀到了國中畢業。61年的會考招收率極低,升入高中、中專、中師的總共才佔畢業人數的15%,不足30人。後來有的中專62年停辦,實際讀完高中的不足10%。我當時就是其中的幸運者。1961年上期,我以較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我的第一志願——攸縣師範學校。那次全縣只考取15人。其中一中四個班中,只考上了3人,包括新陽的文家鳳和我,而48班的女同學曾金蓮雖然考取了卻沒有去讀。

不平凡的國中生活就這樣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