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春節的習俗精選15篇

春節的習俗1

貼春聯

春節的習俗精選15篇

貼春聯是應該是中國每一箇中央都會有這一個習俗。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約、精巧的文字描畫時期背景,表達美妙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方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氛圍。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端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來源及各類作品的特徵都作了闡述。

春聯的品種比較多,依其運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依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中央;“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放鞭炮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來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能夠發明出喜慶繁華的氛圍,是節日的一種文娛活動,能夠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種類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嚴重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祝,圖個吉利。如今,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温州等地域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消費的爆竹花色多,質量高,不只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但是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央禁放鞭炮了,由於大城市裏的中央越來越小了,很容易會傷及到別人的生命平安,也會給城市形成各類的環境污染,不過,放鞭炮這個習俗的的滋味卻越來越淡了。

拜年

大年七年級拜年,是每一個小孩子最喜歡的事,拜完了年就會有紅包拿,真是切膚之痛的事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裝扮得整劃一齊,出門去走親訪友,互相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率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同互相恭喜,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運用各貼互相投賀,由此開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看完了中國的一些春節傳統習俗,如今就來看看還會有哪些國度有過春節的習俗?

日本

春節是日本以前最浩大的節日,每家用松柏裝飾房屋,元旦晚上全家人圍着火爐守歲。午夜時寺院響起108聲鐘聲,第二天相互拜年。

在日本,新年時有一種叫“福袋”的商品。所謂福袋,就是裝着商品的不透明的袋子。福袋有很多種,化裝品、服裝、生活雜物、電器,總之能裝進袋子裏的都行。價錢從1000日元到上萬日元不等。由於十分受歡送,福袋常常年前就開端預售。同樣是商品,為何福袋如此受歡送呢?原來,福袋十分超值,一個千元的福袋裏,常常標價千元左右的商品就有三四件;有時一個兩萬日元的福袋裏,有價值三四萬日元的數碼相機也説不定。這樣一來,買福袋又給人一種新年中大獎的覺得。當然,如此超值的福袋只是少數,但一想到可能會中大獎,而且至少也會物有所值,消費者自然會爭相搶購了。

韓國

韓國是一個十分服從傳統的國度,春節就是以祖先崇拜和孝思想為根底的節日,是祭祖祈願家庭安全的一天。韓國春節的傳統習俗有很多,有歲粧、歲畫、福笊籬、趕夜光鬼等等傳説。至今傳播下來的習俗有祖先祭拜、歲拜、德談、“擲木四”和跳板等習俗。中國人春節都要吃年糕,韓國人春節也有特地考究吃的食品,統稱為“歲餐”。傳播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春節料理是“米糕片湯”。

蒙古

蒙古國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在蒙古語中稱“查幹薩爾”,意為“白色的月亮”,因而人們習氣稱蒙古國的春節為“白月節”。蒙古國採用共同的歷法,每年的春節與中國的春節有十來天的時間差。春節時一户人家通常要做上千個包子;蒙古牧民也要賽駱駝,這競賽馬精彩得多。包子是蒙古國人家待客最尊貴的食品之一,春節時一户人家通常要做上千個包子,包子個頭不大,大多是羊肉蔬菜餡,蒸熟後包子裏也滿滿的都是油水。

春節的習俗2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温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

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

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為“看餘”,必須留待七年級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

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户,熱鬧盡興而止。

掃塵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史料

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清嘉錄》卷十二記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户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埃’”。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可見,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衞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

臘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説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説歸傳説,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但有時人們也會買一大筐豆腐以吃其來充飢等)。

接玉皇

舊俗、新俗都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 。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閒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説,這是一個閒暇娛樂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

照田蠶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

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

千燈節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幹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幹卓拉”去廟裏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羣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遊藝等活動。

春節的習俗3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口中,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恭喜恭喜。”伴隨着一聲聲的“恭喜恭喜”,春節來到了我們身邊,它帶來的不僅是這一聲聲的道禮,而且還帶來了人們日夜思念的遠方親人,更帶來了那熟悉的味道。

要説到春節,那必然聯想到美食,美食是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東西。春節前幾天,人們就開始準備年夜飯了。年夜飯當中一定要有魚的,這預示這今年會“年年有餘”,象徵吉祥,象徵喜慶。然而,這第二選就是餃子,春節的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麪條,這象徵着“金絲穿元寶。”大人們在家裏忙着,孩子們也沒閒着,一會兒去買個糖葫蘆,一會兒去買個麻糖,山楂裹了一層薄薄的糖衣,晶瑩剔透。咬下一口,糖霜的甜膩和山楂的酸澀完美結合,簡直是絕配,讓人讚不絕口。麥芽糖很黏牙,但配上鮮香的芝麻,好像黏牙也是一種享受,甜香的美味久久在口中回味。

要説到春節的重頭戲,那當然非煙花莫屬,這是小孩子們在春節最愛玩的,女孩們一般都喜歡玩“仙女棒”之類的,“嗞”的一聲點燃它後,就可以拿着它在空中揮舞,就好似仙女在用自己的魔法棒施法,讓女孩子們也過了一把“仙女”癮。男孩子們可就不這麼想了,他們認為那些都太小兒科了,聲音響亮,猛烈的火炮是他們的最愛。説起玩火炮,這些男孩子們可有經驗了,把火炮放進石子堆裏,沙堆裏,井蓋裏,甚至是谷堆裏,可以説你能想到的地方,他們都想到過,並實踐過。最美的還是亮空中的大禮炮,一點燃,禮花就像炮彈一樣直衝雲霄,然後變成一朵朵花,好像一隻只蝴蝶紛紛揚揚的飄灑下來,美得讓人移不開眼。春節的味道也藴含在這一聲聲炮響中。

走親戚和看春節聯歡晚會是春節的必要活動。還沒等吃完飯,孩子們就迫不及待的坐到電視機前等待春節聯歡晚會的開始。“開始了,“開始了!”,不知是哪個孩子叫了一聲,人們就開始圍到電視機旁,看晚會。幽默的相聲,小品讓孩子們捧腹大笑,大人們則在一旁嗑着瓜子,聊着家常,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正月裏家家户户都要走親戚,每個人都穿着新衣服,開開心心的拜年。孩子們則對大人們伸出手,嘴裏説道:“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然後和同伴們比比,看誰的壓歲錢比較多。老人們忙着拜年,孩子們忙着要紅包,年輕人也忙着用手機上的“搖一搖”來搖自己的紅包,這就拼的是運氣了。如果運氣好,搖個幾十元,如果運氣不好,搖到的就只有幾分錢了。搖到錢多的姐姐總是嘲笑搖幾分錢的哥哥。哥哥氣得臉都綠了。春節的味道就在這歡聲笑語中瀰漫開來。

春節的味道是多種多樣,它需要你細細地去品味,但是不論身在何處,春節的味道總會深深記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

春節的習俗4

春節的前幾天,我們都要和爸爸媽媽去超市購物,超市裏特別熱鬧,年貨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繚亂,到處張燈結綵,一派節日的喜慶氣息。我們要買新衣服,買各種食品,還有年畫,對聯和鞭炮。

到了除夕那一天,家家趕着做年菜,我們小孩喝果汁,大人們喝酒,長輩們還要説:“祝你們天天向上……”我們還要給長輩説祝福的話!除夕晚上還要看春節聯歡會,節目太好看了!到了十二點我們就要放五顏六色的煙花,你能看見五彩繽紛的煙花在夜空閃耀,你能聽見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在預示着新年的來到!

大年七年級我們要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到長輩家去拜年。我們的長輩會給我們發壓歲錢。

過年有許多習俗,説也説不完。

春節的習俗5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氣氛,是節日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拜年新年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方式多種多樣,有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人了。在看春節聯歡晚會之前,是我最期待時候:收壓歲錢。恭喜發財,紅包拿來!舅舅一個,外公一個,外婆一個……我滿載而歸,手中十幾個大紅包。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枕頭底下。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嚮往,對美好未來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春節的習俗6

1月30日除夕,晚上媽媽包餃子。當餃子一個個出鍋時,春節聯歡晚會正好開始了。

今年是20豬年,在此我也祝大家豬年如意、馬到成功、馬上發財、豬年快樂。

今年是央視春晚舉辦的第32個年頭,從1983年開始,中國人每到春節都過地熱熱鬧鬧的,春晚在每個人的記憶中都烙下了一個很深的烙印。

今年的春晚很壯觀,舞台也包裝的很華麗。而且今年的春晚也很給力,邀請了韓國人氣最火的男星李敏鎬和出生於法國的YIF。網上的人都黑YIF穿幫很多次,但是你們的速度有他快嗎?還有人説庾澄慶站在李敏鎬身邊顯得又矮又醜,可是他在歌壇和影視方面都很有地位,你們有嗎?

小品《扶不扶》講述了我們現實中的一個問題,但是主人公還是把老奶奶扶了起來。我最喜歡他最後説的那句話:人倒了可以扶起來,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來了。

這個春節聯歡晚會即給了我們帶來了歡笑,又給了我們很多温暖。期待下一年的春晚吧!!

春節的習俗7

上海除夕之夜年夜飯後,圍爐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

台灣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進入七年級,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除夕家家户户在一起吃團年飯後,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大年七年級,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貼春聯(揮春)、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

澳門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門人把大年八年級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髮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

福建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

湖南長沙有客前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後,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湘潭從正月七年級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户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新化必定準備極豐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豐盛表示這一年愈豐收。

東北首先全家一起祭祖,隨後包餃子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

廣州美稱花城,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紮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湧動,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七年級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江蘇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除夕貼春聯的習俗始自明代的南京。除夕又叫大年夜,是人們最忙的一天,撣塵掃地,做年飯,貼春聯。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正月十五,山西各地都要舉行燈節,燈節裏最有情趣的就是轉九曲黃河陣。白天唱戲,晚上轉九曲。九曲,即用木杆或玉米杆紮成彎彎曲曲的道路,當地講究摸摸老杆,祛病延年。

江西南昌人過元宵叫鬧元宵,鬧了十五還要鬧十六。鬧元宵這天地,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住户,都必須吃元宵,象徵全家團圓、幸福。吃了元宵之後,便開始鬧燈了。

每年的元宵節,河北邯鄲地區大地上生活的'人們,還有盪鞦韆的習慣。一過正月初十,人們就開始在村街口開闊處和自家院內搭起高低不同的鞦韆架,從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蕩一陣子,人們認為盪鞦韆能祛除疾病,所以男女老少都要在鞦韆上蕩上幾下。

在陝北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裏,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户拜年,在這裏俗稱“沿門子”。

中國少數民族中以春節作為本民族重大節日的佔一半以上,如鄂倫春、達斡爾、朝鮮、苗、瑤、畲、京族等,他們的節日活動還保有本民族的特點。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北方的蒙古族節前家家户户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罈美酒。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着到屋外去挑水,誰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春節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婦女們都忙着舂粑粑,而小夥子們則忙着上山砍竹子,準備立秋千。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遊戲。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高山族除夕晚上,全家老紗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園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淨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

春節的習俗8

王安石在《元日》中説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句詩寫的就是春節。

一説到春節,我就想到了貼春聯、貼福字、放鞭炮、掛燈籠和吃年夜飯以及發壓歲錢。

對於春節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這些習俗有這樣一個傳説:在很久以前,有一隻叫“年”的怪獸,它經常在除夕夜上岸吃人。有一年,村裏來了一個老頭,他説他能防“年”獸。人們不信,全部都跑到了山上。到了除夕夜,“年”獸上來搞破壞,看到一家門口貼着春聯,掛着燈籠。當它靠近那一家時,院子裏響起了“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年”獸直接被嚇得跑到海里。第二天,人們見村子安然無恙,就學了起來。從那以後人們就都在除夕夜掛燈籠、貼春聯和放鞭炮。

除夕前,家裏的老一輩都會在院子的大門上貼門神。因為老一輩的人們相信,在門神的守衞下,能夠家和萬事興。

到了除夕晚上,一家人團坐成一圈,吃豐盛的年夜飯和美味的餃子。吃年夜飯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吃餃子預示包住福氣、喜氣,在新的一年交上好運。有些人家還會在餃子裏包上不同的餡,芹菜餡代表着“情深似海”,肉餡代表着“團團圓圓”。每次到了這個時候,我都會吃許許多多的好吃的。

人們吃年夜飯後還會守歲。要熬到春節早晨,因為守歲代表着人們對舊年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盼望。傳説人們守歲是為了防一個叫“祟”的妖精,那個妖怪摸過的孩子都會發燒。直到有個姓管的人家,他們把銅錢放在自己孩子的牀邊,“祟”就不敢來了。從此以後,過年人們都養成給孩子們壓歲錢的習俗。

這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的一些習俗。

春節的習俗9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而這個傳統節日——春節後面也隱藏着許多傳説呢,你們想知道嗎?那就隨我去看看吧!

過年的時候,人們都亮起燈、放鞭炮、貼春聯,你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嗎?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每年除夕都會到人們家裏偷吃糧食,還傷人命。但是“年”有三怕,一怕紅色,二怕響聲,三怕火花,所以每年除夕人們就貼紅春聯、放鞭炮、亮起燈來嚇跑“年”,這個習俗就這樣慢慢傳開了,現在,每年除夕夜裏人們都會這樣嚇跑“年”。

而每年春節,大人們都會給小孩子壓歲錢,這個習俗也有一個傳説呢!我們要了解壓歲錢,先要從一個叫“祟”的小鬼身上説起,傳説,有一個叫“祟”的小鬼也在除夕晚上出現,它只要摸一下小孩的額頭,那個小孩就會發高燒。有一户人家知道了,很害怕。他們突然聽到有人在敲門,就打開門一看,可是沒有人,地上只有一塊錢,他們就把錢放在孩子牀頭,晚上,“祟”真的來了,這時一塊錢發出了一道金光,“祟”被嚇跑了。由於“祟”和“歲”是諧音,所以壓歲錢代表趕跑“祟”的意思。

還有過年的時候,我們常貼倒“福”,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明朝的皇帝朱元璋,要求每年春節每家每户都貼上“福”字。到了大年三十,朱元璋發現有一家因為不識字把“福”字貼倒了,十分生氣,決定殺了這家人。旁邊的大臣連忙説:“皇上,福到了!”?朱元璋聽了,轉怒為喜。從此以後,每家都貼倒“福”,這樣的傳統就延續下來了。

春節還有貼窗花、打年糕等習俗都十分有趣呢!我喜歡過年。

春節的習俗10

過年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貼春聯,做年夜飯,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這些,都是過年的習俗。過年有那些習俗呢?通過上網搜查我瞭解了許多。

1、貼福字。過年時,家家户户都要貼“福”字,並且這個“福”字是倒着的,意為福到。

2、放鞭炮。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隻“年獸”,到了除夕就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3、貼對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

4、貼窗花。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春節的習俗11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貼春聯,剃頭髮,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着貼,我固然知道為什麼要倒着貼,將‘福’字倒着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説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麼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隻“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説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喻意“年年有餘”。最後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穫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彷彿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後,才把正月七年級正式定名為春節。

就北京地區來説,從臘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春節的習俗12

我姥姥是山東人,對過年可認真了,要貼春聯、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這些一樣都不能少。姥姥説就是要辭舊迎新,要有萬象更新、生機勃勃的新面貌。大年“三十”晚上和七年級的早上都必須吃餃子,姥姥把餃子稱為“萬萬順”,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會順順當當,也預示着新一年中全家人團團圓圓、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姥姥包的餃子就象一個個元寶,即好看吃起來又很香。

我也開始和姥姥學包餃子,我先學會了擀餃子皮,我擀得很慢,不過姥姥誇我,挺好的!然後我又在姥姥的指導下學會了包餃子,姥姥包的又好又快,可我包的又慢又象盒子,但是全家人還是都誇我包得好,吃餃子時也專選我包的吃,我也知道這是家人對我的鼓勵。

我還自己寫了春聯,雖然我也知道寫得不太好,但是我會經常練習越寫越好的。

春節的習俗13

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説法,但普遍接受的説法是:公元前20xx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户,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户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説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説,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改名為"春節"。

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春節的習俗14

春節來臨,人們都沉浸在春節帶來的歡樂氣氛中。人們互相祝福和祈願,日子越過越紅火。春節有很多傳統的習俗,從古代一直延續到今天,每個地方的過節習俗都各具特色。就讓我來説説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吧!

每到過年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掃屋除塵,寓意是把前一年的黴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託着人們辭舊迎新的美好願望。其次就是家家户户貼對聯、掛燈籠。對聯上寫着各不相同的祝福,象徵着人們對往後的美好願望。門口上掛着火紅的大燈籠,就像閃爍的星星,呈現出一派繁華的景象。

除夕之夜,人們燃放煙花爆竹,五彩斑斕、各式各樣的煙花直衝雲霄,有的像一顆顆小流星仰望這片天空,從空中瞬間滑下;又像一川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壯觀極了!傳説放鞭炮是為了驅逐一個叫“年”的怪獸。隨着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發展,燃放鞭炮會污染空氣、破壞生態。這就提醒我們要愛護環境,減少對鞭炮的燃放。

傳統的習俗有很多,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吃年夜飯和拜年。年夜飯還叫作團圓飯,桌子上擺着豐盛可口的美食,讓人一看饞的直流口水。全家人聚在一起有説有笑品嚐着美食,好不愜意!我感覺一年之中最熱鬧的事情莫過於吃團圓飯了。大年七年級,我們都穿着新衣服去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們會給我們“壓歲錢”。表示鎮惡驅邪,希望我們晚輩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成長。

春節,還有好多的習俗。都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帶來了傳承,讓我們更深刻認識了歷史!

春節的習俗15

春節是一個喜慶的節日。春節有很多習俗,其中有放鞭炮、吃餃子、吃年糕,還有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等。每到了春節,許多鄰居都會挨家挨户地拜年。

除夕的晚上,許多人都會放煙花、鞭炮。這是為了趕走一種叫‘年’的怪獸。傳説,年是一個吃人的怪獸,每到除夕的晚上,它就會下山。為了驅趕年,人們就點起火、敲鑼打鼓。人們發現,紅色的東西可以嚇跑年。另外,竹子燃燒發出的“噼噼啪啪”的聲音也能嚇跑年。人們把這兩種的優點結合在一起,發明成了鞭炮。為了不讓年再來,每個除夕夜,人們都會放鞭炮。一直流傳到今天,儘管人們知道年這種怪獸並不存在。今天的人們放鞭炮不是為了趕走年獸,而是為了更喜慶、更熱鬧。

我沒有玩過鞭炮,我只敢看別人玩。為了融入這份喜慶之中,春節的時候,我只好買一點不危險的沙炮和小煙花來玩。我希望有一種既好玩,又安全的鞭炮和煙花。那有多好啊!

標籤:習俗 春節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