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有關春節的故事(精選15篇)

有關春節的故事1

大年七年級,下了一場大雪。這是我們這兒幾年來的唯一一場大雪。

有關春節的故事(精選15篇)

那一天,我正在家裏看電視.忽然聽到有人喊:“下雪了!”“下雪了!”我連忙跑門外一看,“真的下雪了。”我歡呼起來.

大片大片的雪花從銀灰色的天空悠悠地飄下,像滿天白色的蝴蝶在迎風起舞.我接了一些雪毛放在手中,像煙一樣輕,像銀一樣白.那雪玲瓏剔透.潔白如玉,它是天公派出的小天使,還是月宮桂樹上的落下的玉葉?輕盈六瓣的小雪花,一朵又一朵,降到黑油油的大地上.雪花在我手中漸漸化成清水。

田野上鋪上了一張雪白的地毯;樹木披上了一件銀裝;大山穿上了厚厚的棉衣。

啊,雪真美。我希望大雪下一整夜,那我就可以玩打雪仗,堆雪人,讓今年的春節過的更有意義。

有關於春節的故事300字七:除夕夜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舉國歡慶,萬家團圓,共度美好佳節。

春節還沒到,許多人都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放起炮來,那零零星星的“流星雨”,真美。

除夕之夜,我匆匆扒了幾口飯便在家門口放起爆竹,點火,閃開,捂耳朵,只聽一陣急速的嘶嘶聲,接着一聲”嘭”的聲音,煙花在夜幕中畫出一道銀弧後炸開了,出一束耀眼的花火,旋轉,放大,變形,一棵亮麗的聖誕樹奇蹟般的出現了。一串煙花騰空而起,如花綻放,天空明亮的如同晝夜一般。

鄰里的孩子也吸引來了。他們一個個歡天喜地,舉着小燈籠,像魚兒般在人海中轉來轉去,吵吵鬧鬧。爆竹彷彿開着玩笑,趁我不注意,突然在我頭上方炸響,我剛一抬頭又喊又叫,好不快活。

天上煙花絢麗多彩,地上的孩子笑着眼開。

有關春節的故事2

朋友李剛去年回鄉下過春節的故事,令人回味,以下是他的講述與讀者分享:

父親生日那天,我買了一瓶五糧液酒,帶妻子回到老家。那天,父親請來村支書、學校校長等鄉村“名流”,還特意將遠房大爺也請過來。開席後,父親笨拙地將那瓶五糧液打開,“咚”地戳在桌面上,説:“這是俺小子孝敬的五糧液酒,咱別心疼他花多少錢,今兒個,老少爺們都開次葷吧……”父親滿面紅光,端着大號酒杯,挨個敬酒。敬到大爺時,我分明看到他的眼裏湧出幾滴渾濁的老淚。

送走客人,收拾“殘局”,我隨手將那個空五糧液酒瓶扔了出去。不一會兒,父親又將它撿回來,用毛巾擦乾淨,輕輕擺放到桌子上。我問母親,留着那個空瓶子有什麼用,母親笑着撇撇嘴:“哼,跟個小孩子似的……,上次你帶回來的酒,跟你大爺喝完後,瓶子不見了,硬説是我弄丟的……別理他,讓他顯擺去吧。”我明白了,父親這是拿五糧液酒瓶在眾鄉親面前為他的“孝子”掙面子呀!春節假期我再次回到老家,給父親又買了一瓶五糧液酒。到家後,我剛拿出那瓶酒,父親的臉上就晴轉陰天。我疑惑地向母親看去,他佯作怒狀:“年輕輕的不會過日子……你爹是心疼你瞎花錢。快收起來,等回去後,給人家退了。”説話間,大爺進屋,見我回來了,他邀請我和父親去他家吃飯。

邁進正屋,我發現大爺的桌子上也擺着一瓶五糧液酒,我會心地笑笑:怪不得父親要把這個五糧液酒瓶擺到正堂桌子上,原來,他是有意與大爺比“闊”鬥“氣”。大娘將飯菜端上桌子,父親看着那瓶五糧液酒,眉頭一挑:“是你兒子給你買的吧,咱倆先嚐嘗?”父親的話沒落地,大爺慌亂地搶過話頭:“啊,不,不……”父親瞪了他一眼:“哼,兒子在城裏做事,你在乎這瓶酒……”説話間,從桌上將酒抓過來,沒費勁就打開了,每人斟滿一杯。

不等大爺勸,父親端起來,仰頭就是一大口,隨即“噗”地吐了出來:“這是什麼酒?像白水一樣……”大爺尷尬地搖搖頭,歎口氣,喃喃而語:“這空瓶子還是我從你家裏拿回來的呢……唉,都是為了給我混小子撐面子啊……”

第二天早晨,父親從提包裏抽出那瓶五糧液酒,塞到我的懷裏:“去,給你大爺送去,為了孩子,老人的心思都是一樣呀……”

有關春節的故事3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説:“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紙”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有關春節的故事4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一個古老的傳説。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上長着角,非常兇猛恐怖。“年”長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每個村裏的人們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里一片匆忙恐慌,沒有人理會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説,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裏啪啦”的炸響聲,“年”嚇得渾身發抖,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從此

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就是春節。

有關春節的故事5

守夜,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夜,俗名“熬年”。

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夜的`習慣。

守夜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夜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有關春節的故事6

民間傳説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過了年七年級,就要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財神,民間諸多傳説:

宋朝蔡京富,民間傳説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出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祭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變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説法。

有關春節的故事7

與春節有關人物故事

春節與舜有關

春節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希望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曆史,它是由虞舜興起。公元前兩千多年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七年級。據説這就是農曆新年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這一月叫元月。

春節與漢武帝有關

正月七年級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歲首”(即“年”),年節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

拓展:與春節有關故事

一、熬年守歲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年”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 算準“年”肆虐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一整套過年關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除夕熬年守歲習慣。

二、萬年創建曆法説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想把節令定準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移動啟發他,他設計一個測日影計天時晷儀,測定一天時間,後來,山崖上滴泉啟發他靈感,他又動手做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日月運行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悦,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解萬年測試曆法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石壁上刻着一首詩: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説:“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説:“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説這就是春節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準確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説就是為紀念德高望重萬年。

三、貼春聯和門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時候,夜晚出去遊蕩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大門坐落在桃樹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傷天害理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户,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美好心願。 為祈求一家福壽康寧,一些地方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習慣。據説,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人往往具有神奇稟性和不凡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以往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四、桃符傳説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這首詩中寫道:“千門萬户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形容初日光亮。詩中“桃”和“符”是互文,意即總把新桃符換下舊桃符—除舊佈新。關於桃符有個美麗傳説。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桃子又大又甜,人吃這樹上桃子能變成神仙。一個漆黑夜晚,有青面獠牙、紅髮綠眼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鬱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並用草繩捆着喂看山老虎。從此,兩兄弟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後變為專門懲治惡鬼神仙。後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隨着時代變化,桃符本身也在變化,以後人們又將兩個神仙名字寫在桃符上,代替畫像,再後來,又發展到“題桃符”,即將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相應短詩題寫在桃符上,這就是春聯前身。

有關春節的故事8

“老鼠嫁女”的民間傳説,在我國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時日所不同。

江南一帶的民間傳説中,説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舊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確保來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區些地方説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為老鼠成親準備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這天夜裏,家家户户不點燈,全家人坐在炕頭上,一聲不響,只是摸黑吃着用麪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蠍子尾巴”和炒大豆。不點燈、不出聲的意思是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驚擾了娶親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們期望老鼠的爪子發癢,好早些起來行動;吃“蠍子尾巴”即是為了老鼠嫁女出洞時不會受到蠍子傷害。吃炒大豆發出嘎嘣的脆響,似乎是給老鼠娶親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的地方在屋角、過道遍插蠟燭,意思是將老鼠娶親途經之路照得通亮。

有關春節的故事9

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説:“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有關春節的故事10

  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萬年創建曆法説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悦,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關春節的故事11

有關於春節的傳説故事一:驅趕年獸

從前,有一種怪獸的名字叫“年”。它的頭上長着角,非常厲害。平時,年獸躲在海底下,快過春節了,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甚至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帶着牲口進山裏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鬍子老爺爺。一位老婆婆勸白鬍子老爺爺趕快躲一躲。白鬍子爺爺説,我住在這裏,不會怕年獸的,只會是年獸怕我。

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

從那以後,大家知道了敢走年獸的好辦法。春節快到的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紅福字,在窗子上貼上紅窗花,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的爆竹,煙花。

有關於春節的傳説故事二:貼春聯和門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説中,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後來就形成了春節貼門神的傳統習慣。

有關於春節的傳説故事三:爭花治天下

在陝西關中一帶民間,流傳着有關有關於春節的傳説故事故事。傳説,玉皇大帝為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幫忙探查。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為啥不讓我去呢?於是,就找玉皇大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説:“商量商量再説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方兒。

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説:“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如來佛心眼多,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為藉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於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七年級。傳説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七年級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

有關春節的故事12

相傳,在古時候,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悦,感到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詩: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十二圓。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説:“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説:“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説這就是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説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有關春節的故事13

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髮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鬱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並用草繩捆着餵了看山的老虎。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後變為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後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

有關春節的故事14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我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有關春節的故事15

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畫上神荼、鬱壘,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據説,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

標籤:春節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