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精選】風俗習慣作文彙總六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風俗習慣作文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風俗習慣作文彙總六篇

風俗習慣作文 篇1

天空微明,便聽得一聲聲鞭炮炸裂聲,似無理取鬧的小孩兒在哭嚎,這時起,春節便拉開了序幕,不比別處熱鬧,顯得分外嚴肅、鄭重。

在萬物昏睡之時,這個村甦醒了,大媽大伯趕緊去集市買鞭炮,香,花捧等祭祖物品。爺爺換上乾淨的衣物,拿着木鼓與鼓棒,二媽穿梭於廚房之中,準備迎接中午的客人,習慣賴牀的弟弟妹妹也打扮的漂漂亮亮,嘰嘰喳喳聊着天,三間平房,頓時充滿了人氣兒和柔光,忙碌而充實。

這祭祖在老家是一等一的大事,伴着雞鳴,越過草垛。我們才來到太爺爺的墳前。墳前散落着鞭炮的痕跡,放着幾束花捧,在這片枯草地上顯得格外顯眼。親戚們圍坐一團,看墳前一箱一箱的鞭炮噼裏啪啦的響着。巨大的聲響直穿耳膜,令耳朵嗡嗡發痛。鞭炮聲停,就是正式祭祖的時候。爺爺敲着木鼓,親戚們依次跪地磕頭。包括我在內的孩子通常不喜歡這樣的習俗。我們僅知道跪拜的人姓“徐”被硬拉着拜完後,便逃也似的跑開,在田野上撒歡兒的跑。而最重視的是老一輩的爺爺奶奶,每一次跪拜眼中都洋溢着認真與崇敬。他們對祖先的保佑深信不疑。

祭祖之後就是見一見住在附近的親人,我最害怕這樣的時刻。親戚總是熱情款待,邊吃邊聊,而我卻也接不上話,又不好乾坐着,渾渾噩噩的不知回答了什麼,在這個時刻最想聽到的就是“不早了,我們要回去吃飯了。”

真到了飯點,那才是有熱鬧的感覺,爺爺家門口有個大院子,一到過年便擺滿幾十張大圓桌,桌桌坐滿了人,這樣隆重的吃飯方式通常是老人賀壽,閨女出嫁時才辦的,我們這個大家族在春節時刻也能整整齊齊地歡聚一堂。

這時候的菜都是用大鍋炒的,比我的臉還要大上好幾圈兒。這菜同福氣一般,大家分“福”吃。小的時候我特別喜歡在廚房打下手。二媽要炒菜,我就和奶奶守在爐邊一起烤火取暖,一邊聽老奶奶講過去的故事,現在想想那應該是寒冬中最暖的時刻。這個村,富了之後再回來時,這間小小的廚房便被設施齊全的集成灶代替了,那之後,老奶奶就不進廚房,只坐在門前發呆了。

每一張桌上都有大大小小十幾道菜,平日裏怎麼也吃不完的菜,不下一會兒就被吃了個精光。除了小孩子,大人們都喝上了酒,爺爺也會給自己倒上一杯。男人聊事業,女人聊家常。孩子們則用啤酒杯裝滿飲料,學着大人的樣子喝酒聊天。

下午時,一天中最清閒的時刻,看電視或玩遊戲或是滿堂的瘋跑。沒人會在今天的玩鬧中捱罵。

隨着太陽的落下,村中安靜下來,沒睡的人們仍然嘰喳的聊着天,寒風在夜晚肆虐,人們再次醒來時又是一片寂靜,春節,帶來了團圓,留下了一家人的幸福。

風俗習慣作文 篇2

大龍的習俗有很多,像什麼“春節去拜祖宗”“發炮”“燒香”“舞獅”等等。

但我覺得大龍除夕的拜祖宗還是最有趣的,因為要磕頭,燒香,燒紙,還放鞭炮,這是在請祖宗回家過年,過了這茬,就可以吃年飯發壓歲錢了,所以每到這時就特別激動。大龍是山區,民宅依着山腳,人煙稀少,所以很多人家就把祖墳建在不遠的山腰上。每年的春節都是如此,今年我提出這次在家燒香,因為我家裏離山上老祖宗的祖墳比較遠,還要爬山,所以有這個念頭,卻給爸爸罵得狗血噴頭,直罵我不尊敬老祖宗,我只好作罷。

下午快5點鐘,等奶奶、大媽、媽媽、嬸嬸把年飯燒好,我們一行男人,爺爺、大伯、爸爸、叔叔還有我們小傢伙一起結伴去拜老祖宗。據爺爺説因為風水的問題,我家的祖宗的墳在一個地勢較險的半山腰,有的地方只能讓一個人側身而過。遠遠望去,像一把椅子坐落在青山中。一路上,爺爺邁着方步,大伯尾隨其後,爸爸手上拎着個籃子,裏頭裝着雞、鴨、魚和肉,啊,色香味俱全,老祖宗肯定樂的合不攏嘴;叔叔手上則拿着幾副鞭炮,等着拿去放給老祖宗聽的;我們小孩嘻嘻哈哈的,一路小跑。爬山了,大人們攙扶這爺爺,我們手腳並用着爬,運氣好的在山邊能撿到幾根樹枝撐着走(因為山太陡,如果沒樹枝,還得爬)。你只能抱怨,一個字:煩!但這話我只能在心裏説,要是給我爸聽見了,還不得把我活活吃了。好不容易到了半山腰,你已經累得滿頭大汗了,卻不能休息,唉!終於來到了祖墳,這座墳供奉的是太太公和太公。

祖墳由水泥砌成一個平台,周圍種滿松柏,中間立着一方石碑,石碑正中刻着祖先的名字,下面密密麻麻刻滿小輩的名字,當然也有我的名字。站在平台放眼望去,周圍一座座重重疊疊的青山,下面是一塊塊整齊的稻田,祖先們在這塊寧靜祥和的土地長眠也十分愜意。大人們把祭品擺好,就恭恭敬敬地磕頭;我們小孩咚咚咚磕頭,不要奇怪,因為磕的不響,就是對祖宗的不尊敬,就會遭天打雷劈,雖然我覺得是迷信,但我心有餘悸,萬一被劈了,我不就死翹翹了麼,只好從命了。

磕好頭了,第二件事就是燒紙了,大人們虔誠地燒紙,分了幾堆,還嘴裏唸唸有詞,我們幾個小孩子不是燒,而是直接往火堆裏扔,差點把自己的衣服燒着了,七搞八搞,弄完了;還不能走,還有第三件事,就是燒香,大人們畢恭畢敬地燒香還拜一拜,我們幾個小孩燒了幾根,拜了拜老祖宗就像一匹匹餓狼似的逃下山去。大人們就放鞭炮,接祖宗回家過年。

我覺得拜祖宗雖然麻煩,但我私下覺得這是對先人的尊敬,沒有他們怎麼會有我們,飲水思源,我覺得這是一個好傳統,而且拜祖時可以想想自己一年有沒有進步,對不對得起先人,也是一個鞭策。我覺得大龍除夕最有趣的風俗習慣莫過於此了。

風俗習慣作文 篇3

今年春節,我和姑姑一家來到了表弟的奶奶家。剛到他們家,我對一切都感到好奇。在北方,那裏的人們都睡炕,我從來沒有見過,原來炕是用水泥砌成的,與灶台相連通,只要灶台裏生了火,炕上就非常暖和。

北方人不愛吃米飯,他們要麼就吃麪,要麼就吃稀飯和饃,大年三十那天,我和弟弟聽説要包包子和餃子,都高興得不得了。下午,奶奶把大蒜、肉、韭菜和粉絲加上鹽、油拌均勻,做成包子的餡,再把早就和好的面拿出來,揉成長條,在切成瓶蓋那麼大小的塊,壓扁擀成薄薄的`皮,擀好以後,就可以包了。奶奶左手拿着包子皮,右手夾了些餡放進去,然後捏着一點包子皮,好像摺扇子一樣折出一些小褶皺,讓包子更好看,摺好以後再捏緊了一轉,一個小巧玲瓏的包子就展現在我們面前了。

我和表弟看了一遍後就照葫蘆畫瓢開始動手做,我放好餡後,就不知道該怎麼折了,只好叫爺爺再示範一遍,我照樣子胡亂折了兩三下,再把它捏緊,就算做好了,放在桌上一看,和奶奶做的真是天壤之別!我真羨慕奶奶那雙巧手呀!我就偏不相信我就做不好了,在家裏,他們可老是誇的,於是我又開始做第二個,可是腦袋就是轉不動,手也不聽使喚,做出來還是老樣子。我看看錶弟做的,真是笑得我們前俯後仰,比我做的還糟糕呢,他太小了,做出來的根本不是包子,倒是挺好像一朵花的。

我們把包子皮包完以後,又擀了餃子皮。包餃子可比包包自容易多了,我拿了一張餃子皮,放了點餡,然後把兩邊的皮捏在一起,一個小小的餃子就完工了,雖然説還是比不上爺爺做的餃子,但還是比包出來的包子好多了,表弟包的餃子也不錯,就是餡兒放少了點,做出來的餃子扁扁的。既然包餃子這麼容易,我們倆一時來了興趣,一下就包了幾十個,實在是太有趣兒了。

晚上,我吃着自己包的餃子和包子,心情特別好,雖然包子的形態各異,但是並不會影響我的心情,因為那天我是我第一次包餃子和包子。我真是太興奮了!在西安過年,感覺就是不一樣呀!

風俗習慣作文 篇4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伴着愉快的歌聲,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來了。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

先説説它的由來:端午節由來最多的説法還是指屈原。當時屈原是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擠秦,遭官宦強烈反對。楚懷王得知此事,把屈原流放在楚國邊境。沒過幾年楚國就被滅了。屈原得知後,心如刀絞,便抱石投汨羅江身死。楚國百姓得知後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悼念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想撈起屈原的真身。有位法師把飯糰、雞蛋“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屍體。有一位藥師把雄黃酒倒進汨羅江裏,説是要把水龍藥暈。後來人們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子包飯,外纏絲帶,現在發展成了粽子。此後的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以此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每年的端午節奶奶都會包粽子。具體的步驟如下:先將竹葉清洗,泡一會兒,在這泡的過程中,準備餡料:將糯米準備好,然後按個人喜好放食物。可以放肉、紅棗、紅豆……然後拿泡好的葉子拿兩片,一頭朝外一頭朝內,然後裹成一個圓錐,在裏面放上準備好的餡料,接着用線纏好,最後把它放進蒸鍋裏,不一會兒就好了,蒸出來的粽子香噴噴的,看着都就好吃。

現在每年的端午節,奶奶都會包粽子,門上掛艾葉、菖蒲。以後我長大了,也會把這美好的習俗給延續下去。

風俗習慣作文 篇5

談起春節,我也想起了打鞭炮,我又聯想起它的由來﹑特點﹑你們想不想聽呀!就讓我來為你們介紹介紹吧!

先説説它的由來吧!從前,有一個怪獸,它住在河裏,每年都會上來吃人。有一年,人們在逃跑之中遇到一個老神仙,他看到人們慌亂的逃跑,就找了一位人問,他疑惑不解的問:“你們為什麼要逃跑啊?”

那位人説:“這位老年人啊!您可是萬萬不知道啊!我們村子裏有一個怪獸,它可是每年都會吃很多人呢!您老人家還不逃啊!”老神仙聽了聽,説道:“那你們為什麼不用放火柴的方法把它趕走呢?”

那位人想了想,笑着説道:“謝謝您老人家,我們當時咋沒有想到呢!”那位老神仙笑了笑,説道:“不用謝!”慢慢地人們用火柴趕走了怪獸,隨着科技的發達,人們採用了打鞭炮的方法又一次成功的趕走了怪獸。這就是打鞭炮的由來。

再説説它的特點吧!那一次晚上,我們全家人一起坐在長沙發上看春節聯歡晚會,看着看着,我們便睡着了,差不多到了12點鐘左右的時候,我被噼裏啪啦的聲音給吵醒了,到了外面,好像我的鼓膜都快被震破了。

現在的鞭炮叫做“關門炮”,早上起來打鞭炮的時候叫做“開門炮”。那鞭炮有些是綠色的;有些是紅色的;有些是黃色的,真是五彩繽紛啊!

小朋友,你們覺得很新奇吧?

風俗習慣作文 篇6

泱泱華夏,盛開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的節日。

比如説傣族的潑水節。這是傣族最盛大的節日。這一天大家都會用臉盆、水壺盛滿水,大家像一陣風似的吹過大街小巷,逢人便潑。一粒粒晶瑩的水珠像一片片飛舞的雪花飄到人們的頭髮上,衣服上,鞋子上。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像鑽石一般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人們盡情地潑灑,盡情地澆水,大家都異常高興,笑聲朗朗。

潑水節是用水帶來祝福,火把節則是用火祝福平安。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節日,也是彝族人民最歡樂,最隆重的日子。熱鬧的場面,可絲毫不比中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春節遜色。到了火把節之夜,全村人都會聚集在一起,在一處空地上,點燃熊熊篝火。大家手拉着手,圍繞着跳動的火苗,一起唱啊,跳啊,相互祝福。

在火把節上,大家除了跳舞以外還會鬥牛、賽馬、選美等。最有趣的要屬選美活動了。彝族人生來愛美,追求美。在選美活動上,姑娘們穿着七彩的裙子,戴着各式各樣的花頭帕,披着繡花披肩,好似一朵朵嬌豔欲滴的鮮花,又似天邊那火紅的雲彩,美不勝收,把評委們和觀眾們的眼球都牢牢吸引住了。

我們有我們的節日,少數民族也有他們自己的節日。這些節日與習俗就像是一塊絢麗的瑰寶,綻放在中華大地上,構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