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潮汕中元節習俗

中元節就是俗稱的鬼節,在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有很多的習俗,各地的習俗也不盡相同。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潮汕的中元節習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潮汕中元節習俗

  潮汕的中元節習俗

1、恤孤

潮汕民間俗稱此節為“七月半”,圍繞此日為中心各地各選取不同日子、時間進行形式多樣的“恤孤”活動,祭拜的對象是死前沒有家屬、死後沒人奉祀的無主鬼魂之類羣體,所以叫做“施孤”。

在潮語土話中,稱“施”音為“薛”,比如詞彙“閃失”等發音就是如此,因此時至今日,民間稱呼“薛孤”的發音詞語其實正是指這項祭祀活動。

2、做七樣棵晶

惠來縣中元節要做七樣棵晶:新婦仔、荷葉包、三角樓、六角樓、雞規團、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果品。

潮安中元節也製作多種果品,其中有一種叫“鯉魚果”,用糯米皮包米餡,捏成鯉形狀,皮為紅色,點綴節日的拜祖物品。

3、祭拜祖先

潮俗在中元節,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這一天;不過這一日是正日,比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會等組織善信備辦三牲粿品到義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舉行盂蘭勝會,搭孤棚(祭壇),陳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飯、紙錢、紙紮衣物,請和尚、道士到來念經、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還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還有活豬、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後,散發實物,或編號散發竹籤牌子,讓觀眾去搶,這就是所謂搶孤。

4、放焰口

在放大焰口時,要派船溯韓江至距城百餘里的三河壩,趕在儀式開始前,邊返航邊點燃一隻只用大陶缽製成的豆油燈,並把它們放下江裏,意在引領八方孤魂野鬼前來受祭。

當法師高坐祭台之上,敲響引鍾,帶領座下一幫僧眾誦唸經文後,便將座邊一盤盤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便稱為“放焰口”。“焰口”傳説是印度的一種餓鬼的名稱。這種鬼喉頭細如針孔,常出口噴火焰。法師誦經是使他們的喉頭放開擴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5、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過神巫請死去的人來對話。這個神巫通常是婦女,人們用布蒙上她的眼睛,點上香,周圍的人唸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對話的媒體,人們可以通過她同死去的人談話。當“死鬼”拖完時,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處處人關門,雞鵝鳥鴨上條了,請阮童姐回家門。”這樣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狀態,讓其清醒復原。

這種民俗顯然是一種迷信活動,但民間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請神巫“拖死鬼”。

6、遊燈

過去,潮安等地中元節此日午後,小孩子忙着趕製鯉魚燈,他們要模仿上元(元宵)節遊燈,做一個小小的遊樂。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豎上一個鯉魚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蠟燭,點起火來,便算是簡單的小鯉魚燈了。

不過,七月十五給人們認為是“鬼節”,因此這一夜,大人不準孩子在附近遊玩至深夜,而且要早點睡覺,這樣,在遊燈戲樂上,不免披上一層灰色的陰影。

7、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着秋收稻穀豐登。

於是,孩子們常喜歡悄悄跑到別家門口偷割“稻穀”,並常因此而引起家長們的爭吵和動武。清乾隆《普寧縣誌》載該縣中元節“至夜插香列燭於路”、“農民插竹掛紙錢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揚花季節,此俗或許是農民祭稻穀之神,或許是祈鬼靈以助農事。

  杭州的中元節習俗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備蓮蓬、藕、老菱等時鮮食品,以供祖先,説是七月地獄之門開放,祖宗進出自已,故每家須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喪事的人家,靈前持白燈,結白彩,供上好的點心,拜佛唸經稱為“拜中元節”。

七月十五日,以雞冠花供祖宗,這日祭祖,須有素餛飩一碗,以麪粉皮裹雪裏薺菜及豆腐乾為餡子。

杭州各縣還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習俗。先做好白紙封筒,內裝錫箔摺疊的銀錠、元寶,封口後,上寫某代祖宗字樣,上首書“敬奉”二字,下首書祭禮者輩份名字,背後書封口的日期。

祭祀在晚上舉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擺好菜餚、酒壺、酒盞和盛好的飯,然後燃燭點香,由家長領着小孩拜祭祭畢,在門外地上燃燒封筒。燒過封筒後,再從每碗菜裏挾出一點菜和酒,灑在地上,好告結束。

晚明時,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這天晚上都要舉行盂蘭盆佛會,為信徒們誦經拜懺,以超度其祖先亡魂。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遊的很多。

江南水鄉的“七月半”祭祖活動中的一個特點是吃毛豆。那時毛豆剛熟,用鹽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後,中元節放河燈就着初涼的秋風和明亮的月色,一邊吃毛豆,一邊聊天。

  成都的中元節習俗

1、家祭

在老成都,幾乎家家都有一塊用紅紙和木牌做的祖宗神位,以示為人不忘根本。而傳統的老成都中元節從農曆七月初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七月十五日。從七月七年級開始,每天清晨,家中的男性成員會給祖宗神位上一炷香。而在七月十二日,或七月十四日,任選一天作為正日子,全家老小齊聚,舉行家祭。重頭戲是晚上的祭祖儀式。

老成都民風比較開放包容,家中的女人們也可以幫忙操持祭祀所需的瓜果香燭等,而在我國的其他部分地區,但凡中元祭祖,是絕對不能讓女人沾的.。首先擺好桌椅碗筷,煞有介事地請先人“入席”。隨後,由一家之長點上香燭,帶領全家老少向祖宗牌位行禮,磕頭作揖。接下來,也是由一家之長領頭向祖先們述事。這時候,家中的長輩也免不了向族中晚輩諄諄教誨“都是有了前人的努力,才有我們的今天,不可忘本啊。”之後開始吃飯。

2、燒袱紙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着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

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户,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説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3、城隍出駕

此外,在老成都還有一項習俗,叫城隍出駕,也是中元節的風俗之一。民間認為陰曹地府的假期結束時,城隍老爺要親自出駕巡街來收鬼魂歸地府了。

舊時成都城隍廟在今成都市金華街中段的北面,佔地大約百來畝。每到七月十五城隍老爺出駕時,這裏就會聚集很多人,摩肩接踵,看各種由人扮演的妖魔鬼怪招搖過市。

4、賞孤

除了向祖先燒祭袱子外,善良的成都人還要“賞孤”。這裏的“孤”指的是無名英烈,以及客死他鄉或無人祭祀的可憐人。賞孤通常在户外的田埂路邊,點上香燭,將袱子分成小垛,擺上幾碗飯,幾杯水酒,最重要的是準備“刀頭”。所謂“刀頭”是指豬的肋骨和後腿之間最好的肉。

老成都規模最大的“賞孤”賞錢活動是在東門大橋橋洞外,因當時那裏有座無名英雄紀念碑。每逢中元節,便有出川抗戰的戰士家屬以及其他市井平民來到此地賞孤,自發地告慰先烈們的在天之靈。而原本位於華興街的忠烈祠,則是官方祭奠歷代先賢之地,每到中元節就會舉行大型的紀念活動。

5、放河燈

家祭賞孤結束後,夜也逐漸深沉,老成都的中元節也迎來最後的高潮——放河燈。放荷燈亦稱放河燈,其含意是導引鬼魂進入極樂世界或及早託生轉世。荷燈之樣式,其上半部皆為彩紙疊成之蓮花兒,下半部之載體各異,或西瓜或冬瓜或南瓜或倭瓜,取其半並掏空瓤肉,中插點燃之蠟燭,於夜幕初降時放入河湖。

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祕昏黑,使人想到傳説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裏沉淪,所以中元張燈是在水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