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計劃

科學計劃書

科學計劃書1

一、指導思想:

科學計劃書

以《科學課程標準》為指導,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運動和力”、“時間”、“生物與環境”、“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涉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力表現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繫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運用數據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製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第二單元要讓學生在“創造”(製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感受人類對“時間”的認識過程,從而認識到時間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變的速度緩緩流逝的。同時,在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還將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感知、體驗一定時間間隔的長短,以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時、分、秒等時間單位概念。

“生物與環境(二)”第三單元就是要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繫進行重點研究。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為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係平衡破壞後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並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單元:第一、二課,從同一時刻各地時間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時差,北京、紐約晝和夜剛好相反這些現象開始,通過研究得出這是由於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而且在自轉造成的。第三、四、五課,從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晝夜交替,通過分析、推理、計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轉,並且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到地球的自轉。第六課,從北京到底是清晨還是黃昏這個問題,引出地球自轉方向的問題,指導學生在模擬太陽東昇西落的活動中,運用相對運動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第七課,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解釋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時差,黎明有先有後,新年鐘聲不會在同一時刻敲響的問題。第八課,繼續研究有關地球自轉的問題。在學生已經知道地球上各地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這個基礎上,介紹極地有半年的時間白天很長,甚至有極晝的現象。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研究得出:地球自轉時,地軸始終是傾斜的,而且傾斜方向和傾斜度不變,很自然地為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鋪墊。第九課和前面幾課的思路剛好相反,是用前課得出的“地球傾斜轉動”這個結論去模擬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運動,觀察會出現什麼現象。由於內容較難,不作為重點,而且教師要加強實驗指導。最後一課“晝夜、四季與動植物”是本單元學習的拓展。地球的自轉而產生的晝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轉而產生的四季變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時間得到的光和熱都發生變化,不同地方同一時間得到的光和熱也不同。這使地球上產生了多樣的環境、氣候和多樣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節律地生長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科學計劃書2

一、以《科學課程標準》為指導,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運動和力”、“時間”、“生物與環境”、“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涉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力表現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繫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運用數據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製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第二單元要讓學生在“創造”(製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感受人類對“時間”的認識過程,從而認識到時間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變的速度緩緩流逝的。同時,在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還將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感知、體驗一定時間間隔的長短,以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時、分、秒等時間單位概念。

“生物與環境(二)”第三單元就是要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繫進行重點研究。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為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係平衡破壞後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並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單元:第一、二課,從同一時刻各地時間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時差,北京、紐約晝和夜剛好相反這些現象開始,通過研究得出這是由於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而且在自轉造成的。第三、四、五課,從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晝夜交替,通過分析、推理、計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轉,並且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到地球的自轉。第六課,從北京到底是清晨還是黃昏這個問題,引出地球自轉方向的問題,指導學生在模擬太陽東昇西落的活動中,運用相對運動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第七課,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解釋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時差,黎明有先有後,新年鐘聲不會在同一時刻敲響的問題。第八課,繼續研究有關地球自轉的問題。在學生已經知道地球上各地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這個基礎上,介紹極地有半年的時間白天很長,甚至有極晝的現象。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研究得出:地球自轉時,地軸始終是傾斜的,而且傾斜方向和傾斜度不變,很自然地為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鋪墊。第九課和前面幾課的思路剛好相反,是用前課得出的“地球傾斜轉動”這個結論去模擬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運動,觀察會出現什麼現象。由於內容較難,不作為重點,而且教師要加強實驗指導。最後一課“晝夜、四季與動植物”是本單元學習的拓展。地球的自轉而產生的晝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轉而產生的四季變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時間得到的光和熱都發生變化,不同地方同一時間得到的光和熱也不同。這使地球上產生了多樣的環境、氣候和多樣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節律地生長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種植飼養科學遊戲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

科學計劃書3

一、課程目標:

1、激發學生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的相互作用與平衡關係。

2、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分析資料,以控制實驗、模擬實驗、分析實驗結果、提出假設等探究能力,鼓勵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指導思想:

1、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全面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為學生後繼的科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2、在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學生髮展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素養的諸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追求科學性、實用性、教育性、普適性的統一。

三、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兩年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 ,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前兩年的學習相比,本期課外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要求學生有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學生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

四、教學措施:

a)開展生動的科學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b)建立科學文件夾,記錄學生在科學課上的學習進展情況。文件夾包括以下內容:科學課筆記本、自己蒐集的文字、;圖表、圖片、照片、觀察報告、實驗報告、記錄表、評價表等。並在期末對學生做的文件夾進行展示與評比。

c)發揮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動評價、單元自評、綜合評價等到三類評價工具供教師和學生使用。採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d)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繫,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e)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繫。致力於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f)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g)積極參與新教材實驗。

h)開展環境教育,進行生物種養殖的課外實驗,研究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

科學計劃書4

科學活動:誰噴得遠

  活動目標:

1、初步探索在同一容器內水的高度與水量之間的關係。

2、能與家長合作、商量,共同完成任務。

3、培養幼兒對科學試驗的興趣。

  活動準備:記錄表、盆、盤、有洞(一個洞和兩個洞)的礦泉水瓶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師介紹遊戲,幼兒玩水。

(1)“小朋友,請你們和爸爸媽媽一起端一個盤子,然後找一個盆蹲下來玩玩水。”

(2)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瓶子裏的水怎樣了?(會漏水,因為瓶子上有一個洞)象什麼?(噴泉,撒尿、鯨魚噴水)

(3)教師提醒幼兒玩好水後把瓶子裏的水倒出來放回原處,然後找個地方坐下來,把手擦乾淨。

2、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剛才你發現了什麼?

3、教師再次試驗,引導幼兒説出自己的發現。

“我也來試試看!”“瞧,小洞洞噴水象什麼?水是怎樣噴的”(越來越靠近瓶子,離瓶子越來越近)

4、教師引導幼兒做第二個試驗

(1)教師出示有兩個洞的瓶子,啟發幼兒和家長討論,有兩個洞的瓶子,哪個洞的水噴得遠呢?

(2)出示記錄表,請幼兒和家長將猜想的結果記錄在“?”欄內。

(3)幼兒和家長一起做試驗,並記錄試驗結果。(記在畫有小手的一欄內)

(4)討論:為什麼下面的洞水噴得遠?

(5)教師做試驗驗證幼兒得的結果。

(6)師幼家長一起小結。(因為下面的洞比上面的洞上面的水多,壓力就大。所以下面的水噴得遠。)

(7)教師啟發幼兒和家長回家後討論為什麼瓶子在灌水時有泡泡。

5、值日生協助教師收拾教學具。

科學計劃書5

【活動目標】

讓幼兒初步瞭解空氣污染的原因以及城市空氣淨化的初淺知識,並初步激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理解故事內容,能圍繞故事情節,開展討論,用較清楚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被污染的、空氣清新而又美麗的城市背景圖各一幅,木偶:小狐狸、小鹿醫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通過分段聽故事觀看木偶,開展討論,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1、聽故事、看木偶表演第一段,知道小狐狸生病的原因。瞭解醫生用什麼辦法治療小狐狸空氣污染過敏症的。

討論:引起空氣污染的原因是什麼?

2、聽故事、看木偶表演第二段,讓幼兒討論人們買空氣到不買空氣的原因。

(二)完整欣賞故事,讓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討論:怎樣使空氣變得新鮮。

(三)延伸活動:

1、幼兒與家長商量出更好的方法來讓城市空氣更新鮮。

2、讓幼兒與家長共同欣賞城市美景。

空氣

構成地球周圍大氣的氣體。無色,無味,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還有極少量的氡、氦、氖、氬、氪、氙等稀有氣體和水蒸氣、二氧化碳和塵埃等。

科學計劃書6

一、幼兒情況分析

小班幼兒由於年齡小、他們對一些簡單的學習10以內自然數及其加減運算、感知物體的數量的理解能力差。對數與數之間的落差關係理解能力差,對於身邊自然環境中常見的事物不能夠理解,由於這些意識還沒有養成,還有待進一步培養。

二、科學領域的教育目標和內容

(一)科學領域的教育目標

1、知識方面

(1)在生活中觀察和擺弄各種物體、探索各種現象,獲得對事物特徵及其聯繫的粗淺理解。

(2)在生活,遊戲及其他活動中理解建立初步的數學關係。

2、能力方面

(1)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並能用適當的方法表達和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藉助具體的事物和形像進行初步的邏輯思考,運用以有的科學知識和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情感方面

(1)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喜歡探究和思考,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關心和愛護周圍環境中的事物,親近自然,珍惜自然資源

(二)科學領域的內容

1、科學、(自然、科技)部分

認識身邊自然環境中常見事物,包括有生命物質(動物、植物等)和無生命物質(砂、石、土、水、陽光、空氣等),通過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和了解它們和生活的具體聯繫。

2、數學部分

學習分類、排序和對應、包括:按物體的外部特徵及多種特徵進行分類,按物體內在的包含關係,按物體量的差異及按某種規律進行排序;將相關物體進行一一匹配,用一一對應的邏輯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數量等。

學習10以內自然數及其加減運算,包括;感知物體的數量理解數的實際意義,理解數與數的數差關係,認識數的組成,體驗部分和整體的關係、認識數字理解數字的含義、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掌握10以內整數加減運算的計算技能。

認識幾何圖形,辨認常見的正面圖形、理解平面圖形的特徵以及圖形之間的簡單關係認識立體圖形,應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

認識量、區別和比較物體和各種量的差異,感受量的守恆,在比較量時初步理解量的相對性。

學習生活中常見餓數學知識,如認識人民幣、認識空間、認識時間和時鐘等。

三、科學領域教育活動的實施

1、內容的廣泛性

科學教育的內容涉及很多自然科學的學科內容十分廣泛,同時決大多數的科學內容 的各種形式呈現在幼兒的常生活中,吸引着幼兒去注意、去探索。

2、知識的邏輯性

科學知識揭示的自然世界中的邏輯聯繫,因此邏輯性是它的重要特點,而數學知識所缺的事物之間抽象的數量關係,更是一種邏輯性知識。

四、教學進度安排

1、我會放玩具(數學)

2、甜甜的糖果(科學)

3、喂寶寶吃餅乾(數學)

4、感官遊戲-奇妙的口袋(科學)

5、分糖果(數學)

6、感官遊戲—神奇的罐子(科學)

7、水果有幾個(數學)

8、種大蒜(科學)

9、大大小小的樹葉(數學)

10、一串紅(科學)

11、小小送貨員(數學)

12、蘋果娃娃(科學)

13、鋪地板(數學)

14、我喜歡的水果(科學)

15、放煙花(數學)

16、有趣的核(科學)

17、娃娃超市(數學)

18、照鏡子(科學)

19、雲朵朵(科學)

20、自然角里的小烏龜(科學)

21、高大的梧桐樹(科學)

22、小樹葉找媽媽(科學)

23、開汽車(科學)

24、踩影子(科學)

25、冷冷的水(科學)

26、凍冷花(科學)

27、暖暖的帽子(科學)

科學計劃書7

情況分析:本學年,針對我組教師隊伍的更新,為了使教研活動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我組準備從基礎知識開始。

在以前的科學教學活動中,存在着重知識、輕能力、重講解、輕操作、重結果、輕過程的傾向。在活動中雖然也為幼兒提供了操作活動,

但這些操作活動大多是對老師操作的一種簡單模仿,而不是讓幼兒在操作中進行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發現,妨礙了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針對這些情況,特制定以下科學教研組活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

通過不同的教研方式,使教師對科學活動中發生的問題或存在的疑惑進行反思,提倡教師與同伴密切合作,改進和提高教師在組織科學教育活動的能力。

  二、教研目標:

1、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熟悉本學科各年齡段的活動目標、活動內容及指導要求。

2、以調動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教研活動中建立合作教研模式為主,讓教師在寬鬆、愉悦的教研氛圍,廣開言路,教師在教研活動中將真正的想法表達出來,

促進教師去主動相互學習、自我提高,在研討中感悟學習的真諦。

3、從實踐出發,在實際操作中研討具體問題,設計出高水平的科學活動。

4、嚴格遵循它的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鼓勵創新,發揮科學組全體教師的智慧,堅持 教研園本化 的工作原則,運用各種先進理念,推進科學研究和實踐活動。

  三、具體活動安排

20xx、3 制定教研組研究計劃

20xx、4 組織教師進行理論學習

20xx、5 開設相應的園內公開課

20xx、6 課題小結,教研組成員對實施情況進行交流、彙總課題實施情況

20xx、7 書寫教研總結

20xx、8 書寫教研論文

20xx、9 組織教研組成員進行理論學習

20xx、10 進行教研組活動

20xx、11 組織教研成員研討課題成果

20xx、12 書寫教研總結

  科學計劃書8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們科學教研組將繼續深入學習《綱要》精神,加強教研組的範式管理,以有效教學為抓手,以教師的發展為根本,堅持在幼兒科學教育研究中落實反思性教學策略,強化教研活動過程,提高教研活動實效。在研究中,我們將以教學活動作為基點,圍繞不同年齡段科學活動進行有效教學的研究;同時積極學習相關理論,提升教師在科學領域教學方面的基本素養和技能;關注科學區域活動的開展;並注重教研活動過程中成果的收集與推廣。

二、工作重點

1.把“聽評課”作為教研活動中反思性教學的重要內容。以備課、上課、説課、評課為平台,以觀摩教學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教師反思為重點,提高教師科學領域專業素養和技能,同時提高教師説課、研課的能力。

2.整合集體備課、小組備課、個人備課等形式,發揮組員集體智慧,給予執教老師提供有效經驗和幫助,完善活動教案。課後,執教老師進一步完善教學案例,促進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

3.把握科學教學活動的備課要點,明確不同年齡段科學活動的內容,分析和掌握不同類型科學教學活動的基本教法。

4.追求課堂的有效組織,以實現“有效教學”。

5.從教師在科學教育教學方面的困惑和問題出發,制定相應的理論學習、培訓內容,加強組內教師科學素養、能力的培養。

6.關注區域:通過對典型科學區域案例的分析,增進教師對科學區域的關注。

7.加強信息交流,注重每次活動信息的收集與推廣,特別要及時將信息發佈在區教育信息網上。

三、活動規範及要求

1.按時參加每次活動,有事必須先請假,事後補上假條,需園長簽字。

2.組內教師要在本園的科學教學方面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3.活動中認真完成聽課記錄,積極參與研討。

4.認真設計、落實每次的教研活動方案。

四、活動時間安排

3月:組織教師學習本學期計劃、指南科學領域標準;

4月:觀摩研究課,收集教師的問題困惑

5月:迎接市級開放日開展觀摩課及課後研討;學習有效教學理論;

6月:區域案例分析迎接省級示範園評估開展區域觀摩課

7月:組內小結,整理資料

科學計劃書9

一、工作思路

1、本學期工作重點是:全面貫徹新課程理念,深化課程改革;圍繞課程實施中實際問題的解決而展開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動;注重專業指導與學術性、羣眾性研討並行,面與點共進,國小科學學科工作計劃。

2、本學期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改進和完善教學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建構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認真研究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深入瞭解並及時解決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總結、推廣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專業水平和中國小課程建設與管理能力。

3、本學期工作的策略是:"充分展開羣眾性教學研究,加強指導、完善服務"。科學學科的教學研究應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調動廣大一線教師的積極性,緊緊圍繞課程實施中的基本問題,深入而全面、紮實而有效地展開,羣策羣力、共同探討。把科學學科教師隊伍打造成一個團結的共同體、研究的共同體、發展的共同體,工作計劃《國小科學學科工作計劃》。

二、工作重點

(一)加強學習,提高教育教學理論水平

1.精心安排系列學習內容,講求針對性、有效性。

(1)認真學習和鑽研《科學課程標準》、系統鑽研新教材,既有科學課程改革理念性、學術性思考;又有科學主題教育形態性研究。

(2)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有效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的理論和經驗。

(3)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開發和推進校本教研的理論和經驗。

2.精心組織各種學習活動,積極構建學習型組織。

(1)繼續邀請省知名課程與教學專家為科學教師作教育教學理論學習輔導報告。從教師的不同需求出發,採取"參與式""研討式"等多種學習形式,提高理論學習的效果。

(2)不定期舉辦專題學術沙龍,營造良好學術氛圍,為各種不同類型的教師交流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探討自身素質提高的途徑和方式提供條件和機會。

(二)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質量

充分發揮教研工作對於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過程中的核心功能和原動力作用,引導教師充分、全面解讀《科學》課程標準,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學校課程建設能力。

1.改革傳統教研方式,調動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與教師共同協商、平等對話,指導教師自主開展教研活動,充分發揮教科研基地學校和各轄市(區)科學學科中心組的研究與輻射作用,提高教研質量。

2.以各種形式,靈活、有效、充分發揮科學學科基地的引導功能,向全市學科教師展示學科基地研究氛圍與榜樣風範。

3.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研討和觀摩活動,以期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科學課堂教學新模式。

4.切實加強具體實驗項目的實施,培植典型,提高課程實施的研究水平。尤其要以中法合作"做中學"科學教育項目為抓手,在認真總結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開展教學案例的模仿(大力倡導)與創生(適度嘗試)。全面提高教師深度挖掘課程資源的能力以及課堂教學實踐創新的技能。

5.加強對學校教研組工作的指導,根據"常州市中國小教研組建設章程",定期檢查學校教研組的工作。

6.不定期舉辦各種專題性、主題性學術沙龍,營造良好學術氛圍,為各種不同類型的科學教師交流教育教學改革的經驗,探討自身素質

科學計劃書10

一、實習目的

根據專業教學計劃,城市建設系地理科學專業20xx級第八學期進行畢業實習。畢業實習目的:

(1)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方法、技能,開展實際工作,培養與強化社會溝通能力;

(2)配合畢業論文寫作,開展調查研究,培養面對現實問題的正確態度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3)樹立新的起點和發展目標,通過實習,認識社會的需要,發現自身的差距,培養鋭意創新進取的精神;

(4)培養良好的職業精神,適應畢業後實際工作的需要。

二、實習內容、方式和要求

(一)實習內容

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從以下二個內容中選擇一項,作為畢業實習的內容。

1、中學地理教育教學實習

進行該項實習時,學生應該選擇具備實習條件的中學進行。

實習內容:(1)承擔至少一個班級的地理教學任務;(2)獨立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工作或在原班主任的指導下開展班主任工作;(3)參與學校的部分教育教學管理工作;

(4)選擇教育教學改革熱點的某個方面進行調研,寫出專題報告。

2、科研性專業實習

進行該項實習時,學生要結合畢業論文研究的課題或者意向性就業單位的實際情況進行。

實習內容:(1)收集並整理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2)綜合分析原始材料,得出科學結論;(3)撰寫研究性專題報告;(4)對自己實習的崗位進行充分的瞭解,為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實習方式

畢業實習採取有指導性的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實習方式。原則上學生自行聯繫實習單位,可就近聯繫邵陽市有關單位或根據自己的就業意向在其他地方選擇單位進行實習,並報指導老師批准。每位實習生安排對應的指導老師(見實習分組),指導老師根據學院實習安排和要求,負責學生的實習指導。

(三)要求

1、每位實習生須填好個人信息與通訊聯繫表(見附表一),上交給指導老師。

2、進行中學地理教育教學學習的學生,應做到:(1)記錄(聽課記錄、上課記錄、調查記錄、參與教學管理記錄、班主任工作記錄、教學研究記錄)要詳細;(2)教案設計科學;(3)教法選擇合理;(4)教育管理人性化;(5)教育教學調研內容有時代性。

3、進行地理科學研究的同學,應做到:(1)記錄詳實;(2)收集資料全面;(3)分析方法科學;(4)結論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4、分散實習的同學應主動保持與指導老師聯繫,可運用包括電話、信函、電子郵件在內的多種聯繫方式。

5、實習結束後,填好實習鑑定表,並由實習單位給出結論並加蓋公章。

三、實習時間、地點和實習單位

(一)、實習地點

原則上學生自行聯繫實習單位,可聯繫邵陽市或家鄉所在地的實習單位。如聯繫第三地實習單位,須寫申請書,報系辦審查通過後方能實習。

(二)、實習時間

20xx.2月24日—20xx年3月16日

四、指導老師和學生編組名單

指導老師:羅熙、馬文銀

第一組:指導老師:羅熙

組長:王森濤副組長:周令

組員:唐元梅、杜小莎、石自勇、黃中心、潘文權、許立、馬一鳴、張強、朱啟才、 歐洲、李書意、張燕書、蔣會如、鄒芳麗、羅思芳、肖為、謝美蘭、李秀梅、 廖述元、卿藝銘、李墨瀟、姜浩軍、李棟、胡婷、佘穹

第二組:指導老師: 馬文銀

組長:歐偉峯副組長:李優樂

組員:吳俊賢、吳建、瞿穎、肖桂、張健、李超、匡果、鄧林、曾雁峯、

鍾莎、朱衞萍、李敏敏、鄭小包、王業浩、梁麗貞、吳黎媛、樑雲飛、 張胡旋、劉相、沈化龍、張紅、彭維飛、黃莉、吳妮臻

五、實習工作步驟及工作安排

畢業實習全程分三個階段,各階段的工作安排如下:

第一階段:畢業實習準備階段(2月24日—2月26日)

1、2月22-23日召開畢業實習指導老師會議,制定畢業實習方案;

2、2月24日召開學生畢業實習準備大會;

3、實習生在校進行畢業實習前的準備工作

第二階段:畢業實習階段(2月24日—3月13日)

學生可根據實習的目的要求並按實習單位的有關安排進行具體的實習工作。

第三階段:總結鑑定(3月13日—3月16日)

1、20xx年3月16日 收集並整理材料 實習生應交材料包括:(1)實習記錄本(含個人實習計劃、實習日誌、階段性小結);(2)教案(不得少於5份)或科研性專業實習方面的原始數據資料;(3)實習鑑定表;(4)實習專題報告(學生根據各自實習內容,按邵陽學院實習報告規範性要求予以完成)

2、20xx年3月20日 完成畢業實習報告的評閲工作

3、20xx年3月21日 召開畢業實習總結大會,上交實習成績。

六、實習考核和成績評定辦法

畢業實習總成績由以下六個部分構成:實習單位評價、指導老師意見、實習筆記、實習報告、自我評價、小組評價、。依據邵陽學院實習成績評價標準,進行綜合成績評定。

七、實習紀律和安全保障措施

1、思想要端正,提高對實習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實習期間做到為人師表。

2、在實習單位應以所在單位職工身份來嚴格要求自己,服從所在單位領導安排,嚴格遵守所在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及作息制度。

3、在實習過程中,自始至終應該以積極、嚴謹的態度完成學院規定的畢業實習任務,謙虛好學,文明禮貌,應充分體現大學生應有的風貌。

4、經查證有無故缺勤、弄虛作假者,對所在單位造成不良影響或事故者,按有關邵陽學院校紀校規予以處分。

八、學生實習進度安排

科學計劃書11

一、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系統和平衡,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拓展與應用,從探究水平看,以指導性探究為主,逐步向自主性探究過渡。本冊共由六個單元組成:《我長大了》、《遺傳與變異》、《進化》、《共同的家園》、《神奇的能量》、《拓展與應用》。

第一單元《我們長大了》是依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有關生長髮育和良好生活習慣等具體內容標準建構的。它是在學生們已經瞭解動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植物的一生”、“養蠶”),知道人類是如何繁衍後代(“我是怎樣出生的'”)的基礎上引領孩子們對自身——從出生到現在以至將來的生長變化進行深入探究的一個單元。本單元重在指導學生認識和了解人體一生的變化,學習怎樣正確對待自己的生長髮育,並針對六年級學生正面臨的青春期發育,給予針對性指導,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安全而又順利地渡過青春發育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第二單元《遺傳與變異》是根據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中關於遺傳和變異現象的內容要求來建構的,是在學生已學習了生物繁殖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生物的遺傳與變異現象的重要單元。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生物的遺傳現象;第二部分,生物的變異現象;第三部分,瞭解人類對遺傳、變異現象的探索。

第三單元《進化》是根據《課程標準》生命世界中關於生物進化的內容要求來建構的,這是在學生已學習了生物的繁殖、遺傳與變異現象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生物進化的重要單元。本單元重點就生物進化的證據(化石告訴我們什麼)、生物進化的原因(適者生存)以及生物進化的理論(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等方面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並且對恐龍消失等熱點話題進行了交流、推理和解釋。同時,在帶領學生探索生命如何進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環境對生物的作用,進而形成自然選擇這一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進一步加深對生物與環境關係的理解,為後面繼續學習生物與環境的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四單元《共同的家園》依據《標準》中關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這部分內容來進行建構的。這一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植物、動物以及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從尋找生物的家園入手,去認識生物的棲息地,動植物為了適應環境在形態和習性上的特徵,同一棲息地上生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使學生逐步認識到生物和環境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生物要適應環境,同時又作用於環境,生物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態系統,只有生態平衡,生物和環境才能共生共長。同時,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於環境,又影響環境,影響其它生物的生存。

第五單元《神奇的能量》是依據《標準》中關於“能量的轉換”等具體內容標準建構的,是國小階段學習物質世界內容的最後一個單元。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紹能量;第二部分,説明能量可以進行轉換;第三部分,介紹能源。第四部分,倡導節約能源和開發新能源,教育學生節約能源。

第六單元《拓展與應用》主要是依據《標準》中關於“能把探究過程中習得的知識、過程與方法運用於新的情境中”的要求來建構的。本單元的關鍵詞:拓展、應用。拓展表現在解釋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釋現象,拓展所學。應用是拓展的操作形式,是將原理予以實際運用的過程。

二、目的要求

通過本冊教學,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對現象或結果作出合理的解釋或有依據的推測。

使學生進一步明白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初步學會認識事物的相互關係。

初步學會認識動物的週期性變化。

初步學會通過調查收集證據以及對事物、現象的發展變化做出推論。

三、重難點

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培養學生預測收和收集證據的能力。

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四、學生素質分析

六年級共有2個教學班,130多名學生。經過半年的科學課的學習,學生體會到了科學探究的樂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生對大自然,特別是對身邊的自然事物、自然現象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問個為什麼,喜歡提問題,愛提問題,這將驅使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進一步的科學探究。但是在現在的大環境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和家長對這門學科不是很重視,而且有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好,依賴性強,不願動手,這些都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五、目標指數

平均分:85分,及格率:90%,優秀:80%,鞏固率:100%。

六、教學措施

1、用足每一分鐘,上好每一節課,堅定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目標的信心帶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加強學生動手、動腦,做好探究實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縱觀本冊教材,有六個單元,共20課,應該説是科學課八冊教材中內容比較多的了,再與以往第十二冊自然相比,課時數也比較多。而再看這個學期是一個短學期,其中還包括五一長假以及學生的期中測試,而本冊教材教學總課時則需要29~33課時,也就是説每一節科學課都得實打實地最大效率地提高教學效果。時間之短,密度之大,要求科學老師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要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每一分鐘的價值。要求科學教師課前認真備課,認真和學生一起組織教學材料,精心地組織課堂上的每一個活動,活動要求少而精,任務要求小而實。少做或不做那些大而空的,泛泛而談的活動。

2、科學教師要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

需知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自己得有一桶水。新課程雖不必要求教師面面俱到,雖不必要求教師要有“一桶水”的量,但淵博的知識、豐富的內涵對於教育學生來説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科學課上尤其如此。對於本冊教材中的《遺傳與變異》、《進化》以及《神奇的能量》中的一些知識點,由於在老的人教版教材中涉及的不多或者説有的根本就沒有涉及,所以我們的科學老師要加強這方面的閲讀學習,不能依靠自己的老底子,須知不斷學習的教師才會跟上形勢的發展,科學教師絕不能在科學課堂上犯科學性的錯誤。我們可以一知不解,但不能將一知半解的東西教給學生。

3、相信學生,樹立大活動觀

在科學課程剛剛起步時,出於對科學的理解,學生不會做,往往由老師帶着領着,於是我們稱這一階斷為引導性探究。現在四年的科學課程學完了,如果我們還這樣不放心,還是想手把手的攙着學生,這樣顯然不符合學生髮展的步伐了。本冊教材主要的是以教師的指導性探究為主,適當地讓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這就要求科學教師樹立一個大活動觀。要求給學生大段的科學探究時間,要求提供給學生必要時的幫助,至於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碰到的問題,要相信孩子們自己有能力去解決,要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去解決實際問題,這也是本冊“拓展與應用”的一個訓練側重點。

4、多種評價手段相結合,對學生四年來的科學學習作一個評價

本學年江都市所有的科學課程都到了六年級,也就是江都市所有的國小生都進行了四年的科學課程的學習。至於他們的學習效果到底如何,孩子們的科學素養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他們會不會進行科學的思維,會不會把科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運用到他們的實際生活當中去,有必要對學生四年來的科學素養作一個檢測,一方面檢驗我們四年來的教學成果,另一方面也為我們下面的教學積累一個數據資料及從中進行反思的依據。所以要做好評價工作,要做到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要做到自主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要做到知識評價與技能評價相結合,要做到定量評價到定性評價相結合,要做到片面評價與全面評價相結合。為學生四年來的學習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為江都市的四年科學課程的改革作一個階段性的彙報。

標籤:計劃書 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