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林蛙場的建設設計以及注意事項

養蛙場的基本建設主要是林蛙產卵孵化池、蝌蚪飼養變態池,越冬池及圍欄。另外要建設臨時房屋及餌料飼養加工車間。

林蛙場的建設設計以及注意事項

1、產卵孵化池 林蛙的產卵孵化池選建的條件不同,修建的方法也不同。在水田地或不漏水的場地建池子,可採取挖

土池的辦法,既經濟又有效,就地挖成長4米寬3米深30釐米的池子若干個,築池埂高50釐米,內坡要緩,埂要實,防止倒塌,進排水口呈對角線設置,池底剷平紮實,中央留一個鍋底坑大小的,坑深50釐米,繁殖場選在其它條件,需要建塑料薄膜產卵孵化池,規格為3米寬、4米長,深30釐米,埂高30-40釐米,先按規格挖深20釐米,清除石塊砂礫等硬雜物,剷平池底,將防水卷材或塑料布平鋪在池底上,用細土鋪墊池底,邊鋪邊壓實,保持5釐米土層、池埂外側和頂部用土把薄膜壓實,對角線設水口,水口要在塑料上面,並設防逃網。

2、蝌蚪飼養池 飼養蝌蚪的'用水池,修建方法與產卵孵化池相同,二者可發兼用,只需增加數量而已。

3、變態池 是管理由蝌蚪變態成幼蛙的水池,是分散修建在放養場內的水池。變態池的放養密度較大,所以變態池的面積不足飼養的十分之一,變態池要提早修好,提前10天放水浸泡;然後排水消毒。每個放養場修幾個變態池及其分佈,要根據實條件決定。要在溪流兩側,有流動水源;地勢平坦,低窪潮濕,有疏林灌叢,要使變態池距放養區較近而且有較好的天然植被,以利變態幼蛙有較好的棲息環境和上山通道。變態池面積以10平方米為宜,池底四周高,中間低,放水後有10-20釐米深的水層,池埂內壁要有較緩的坡度,便於幼蛙上岸活動。變態池可以修土池子,也可修塑料鋪底的池子。 以上三種池可以兼用,如果養蛙規模較小,只需一處修建水池,兼作三池。如果養殖規模較大,在一處修建產卵孵化和飼養池,變態池在放養場內分散修建,適時把蝌蚪送入變態池飼養管理。

4、圍欄建設 圍欄是保護林蛙資源和提高養蛙經濟效益的重要工程。一個較小的養蛙場圍欄的位置是從越冬池的欄水壩開始,向左右廷伸直到兩山坡頂部,再沿着山脊線把整個蛙場圍欄起來,使所有養蛙設施全部在一個圍欄之內。如果蛙場較大,圍欄要從最低處一個越冬池開始,向兩面山坡延伸,把較緩的山坡圍欄起來,高山頂部可以不圍欄。修建圍欄的方法很多,所用材料也不同,有的用鐵篩網、水泥板、紅磚、石棉瓦和塑料農膜等,效果最好的是用鐵篩網做圍欄,但一次性投資較大,成本最低的是利用塑料薄膜做圍欄,這種方法很普遍。具體做法:在需設圍欄的地方,割出一米寬的小道,沿道一側固定木樁,每隔3-4米立一根,地面以上高60,釐米,木樁向場內傾斜30°度角,在木樁頂端固定細鐵絲或穿粗鐵線,如用雙層農膜不用向回折,在木樁外側地面挖一小溝,把塑料膜的下沿用土埋在溝內並踏實固定,農膜上沿從外向內搭在鐵線上面,伸長40釐米左右,再將塑料膜向回折固定在鐵線上,這樣在鐵線下方就出一個約20釐米長的塑料套,在套內放少量砂粒或穿上鐵絲網,就形成了一個向內傾斜的塑料椽子,自然下垂,起到防止林蛙逃逸作用。

5、越冬池的建設 越冬池也叫冬眠池,是供林蛙冬眠的地方。在養殖場內有較大溪流,常年不斷水,又有穩水區和深水灣,一般水深1.5米左右,最好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加以適當改造和修建,當前利用這種越冬場所的效果最好,因為這種越冬池接近林蛙自然越冬環境,距放養場較近,一般超不過2公里,林蛙可以自行進出,損失較少。

人工修建越冬池要合理的佈局,一個較長的流域分成幾個放養區,就修建幾個越冬池。越冬池的上游河段一般在300米之內,林蛙可以感受到水的控制,通過河流自行進入越冬池,溪流兩側1000米左右範圍內的林蛙,也可以自行集中到越冬池,所以每300米河段修建一越冬池,面積100-200平方米。越冬池要修在溪流的一側平坦地方,進水口距溪流10米左右,要有引水渠道和防洪措施,不能截斷河流,防止被洪水沖垮。修建時向地下挖深2米,靠排水口處留有鍋底坑,深達2.5米,上游進水口設閘門與引水渠相通,出水口要高於池底2米,保持池水深2米左右,在出水口下方近地面處予埋排水管,秋季放水捕蛙時使用。在整個越冬過程中,水從上水口進入,從排水口流出,使水池的水體呈微微流動狀態,提高水中溶氧量,保證林蛙安全越冬。

標籤:林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