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精華]人際交往的文章

人際交往的文章1

人與人之間會相互影響,當你在一羣人中相處過久,你會學會A的口頭禪,你會和B一樣對某種音樂很熱衷,更可能A和B和你,都融入了這些。這是一種很可怕的同化,可是人又是羣居動物,不可能獨自生存,於是我們每個人都在同化與被同化之間徘徊。

[精華]人際交往的文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這句古話不是沒有道理。超市貨架上相似的東西總會被擺在同一個地方好讓人可以比較和挑選,而具有相同思想的人會有更多的話題可以聊。但是這其實也有狹隘的方面。相同思想接受的多了,就會愈加對不同見解的人進行排斥,不是刻意,只是下意識的不喜歡,於是就出現了各種表現:率真的人會選擇對其不同意的見解進行批判和教育,試圖讓對方拋棄原先的觀念,繼而接受自己的觀點;善良的人選擇沉默,不贊同也不反對,或者説即使心裏不接受,嘴上也不會説出來;虛偽的人表面上贊同,贊同之後又會在心裏暗暗唾棄,反駁出各種理由。

當然並不只有這三種表現,人是很複雜的動物,在不同場合,不同人的.面前都有不同的表現,這是因情況而異的。

很多時候人會不自覺地模仿自己喜歡的,或者羨慕的人,模仿説話語氣,模仿行為方式。或許會有一些成效,你喜歡的人因此對你注目了,或許也有反作用,模仿畢竟不是原本性格。其實這也是同化的一種吧。模仿成功了,有了成效就暫且不表,失敗的話,會對自己,或者對自己模仿的人產生嫉妒情緒,為什麼TA能夠那麼好,我就不行,為什麼TA擁有什麼什麼,我卻沒有,然後在各種場合套近乎,繼而説一些酸溜溜的話,既刺激了別人,也難看了自己。

人際交往的文章2

每個人的處事風格各有不同:有的父母雷厲風行,可孩子拖拖拉拉;有的妻子喜歡無話不説,而丈夫習慣沉默是金;有的領導注重細節,而下屬大而化之……很多時候,我們的人際難題都源於不能很好應對與自己個性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人。

美國人際關係專家羅伯特·博爾頓表示:“在廣大的人羣中,至少有75%的人與我們自己存在較大差異。”不同性格的人,自然彼此容易產生隔閡和誤解。因此,人際關係出現問題並不奇怪,而應對好這75%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幫你獲得成功與幸福。”

博爾頓將人們為人處事的“主導風格”分為四種主要的風格模型:“分析型”、“駕馭型”、“友善型”和“表現型”。其中,“友善型”友好、隨和,有人情味,很少發表不同意見;“表現型”外向、活躍,喜歡出風頭,樂意聽表揚;“分析型”則追求完美,做事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而“駕馭型”的人辦事果斷,追求快節奏、高效率。很多人是其 中幾種模式的“混合體”,但以某種特定風格為主導。

那麼,如何與各種不同的`人相處呢?基本原則就是把握溝通“白金定律”:別人希望你怎麼對他,你就怎麼對他。對“友善型”的人可以多提供精神支持,和他們談論情感、生活方面的話題,把氣氛營造得融洽一些;對 “分析型”的人要注意就事論事,把理由和細節列清楚,才能贏得他們的認可;對於“駕馭型”的人,則要給他們做決策的機會,果斷地給出幾種可行方案供其選擇;而對於“表現型”的人,則要注意及時稱讚和鼓勵,讓他得到成就感,同時給他一些發揮空間。

人際交往的文章3

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除了培養對社會情境的辨析能力和提高對他人心理狀態的洞察力外,藉助藝術手段,尤其是音樂活動,也能促進人際交往。

早在1973年,瑞士弗賴堡大學法雷爾的研究就發現,教授音樂能夠增強學生們的社交能力和學科技能。1994年,美國人艾傑頓進行了一項有意思的研究,研究者在對發育遲緩(包括患孤獨症的孩子)和發育正常的6—9歲的孩子進行分別教學時,將音樂整合到孩子的社會遊戲中。他們發現,音樂極大地促進了兩個小組的理解力和參與社會遊戲的'能力。他們也注意到,發育遲緩的孩子面對壓力時的焦慮水平也下降了。

研究還發現,對小朋友使用背景音樂時,他們出現了更多的同伴交往行為。研究認為,社交是對社交能力最好的培養方式,人們越是自我封閉,就越害怕與別人交往。

音樂活動的一大功能是調動人的情緒,“情商”的提出者———美國的戈爾曼博士研究證明,情緒系統控制着生活中大量的效能感和滿足感。這些正面的感覺能減少人對社交的焦慮。所以,如果時間和條件都不允許的話,不妨多聽聽音樂,玩玩樂器,這也能建立與世界的連接。

人際交往的文章4

建朋友圈、出門旅行、參加活動……

“我女兒最近經常回家講你兒子,説她喜歡他……”這兩天,妞妞媽每次在幼兒園碰到成成媽,就滔滔不絕,妞妞自從上幼兒園以來,原本還有點怕生害羞,現在交到了自己喜歡的朋友,妞妞媽開心不已。如何幫助孩子發展自己的朋友圈子,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呢?以下家長的.做法值得借鑑。

悦悦媽:幫孩子建立小朋友圈

孩子上幼兒園後,我很喜歡和班上的同學家長聊天。在一次家長交流會上,我提議家長們一起加入QQ羣,結果大家都很積極。我們會在羣裏聊各種話題,最主要的是,我們會經常在羣裏發公告,組織大家一起出去玩。一年多來,我們組織了很多活動,去海底世界、動物園、科技館、江心洲一日遊……互相到同學家做客。孩子在結交朋友的過程中膽子逐漸大了,性格也更開朗活潑,也變得更有禮貌了。

天天爸:故意讓孩子單獨上陣

我喜歡讓孩子單獨上陣,男孩子嘛沒點膽量可不行!所以在快餐店,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讓他自己點餐。這不,5歲的天天現在點起餐來可是輕車熟路,還不時跑過去説:“阿姨,我還想要一包番茄醬!”我還會經常讓孩子自己購物、在家迎接並招待客人、故意安排孩子給鄰居送個東西借個東西……這些可都是鍛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好機會,至少讓孩子敢於表達,不害羞。此外,只要有時間,我就會帶孩子出門旅遊,到大自然中去,到感覺一新的地方去,讓孩子感受新的環境。雖然兒子現在才5歲,可是他一點也不怕陌生環境,到哪兒都像在自己家一樣。

網友Music lady:多帶孩子參加主題活動

我孩子可是個派對達人,雖然還不到10歲,可由於我的工作原因,我經常會帶她參加各種各樣的主題親子活動,從小到大參加過不少親子派對、夏令營冬令營、舞台劇、遊藝會,還經常看一些展覽、演出等,我相信通過這些活動能夠讓孩子接觸到儘可能多的陌生人,開闊眼界,豐富生活經驗,培養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的文章5

中國有句古話: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是對的嗎?社會生活中,朋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交到好朋友,正確的掌握人際交往的祕訣,並不容易。

羅曼羅蘭曾經説過一句話:有了朋友的生命才顯出它的全部價值。一個人活着為了朋友,保持自己生命的完整,不受時間的侵腐,也是為了朋友。這句話説的很好,不過,如今的社會是人脈的社會,而爭取人脈的方法也就是人際交往,只有正確掌握,才能結交到朋友。

21世紀,朋友一次可能離我們比較遠。人們習慣了“鐵哥們”或是“姐妹淘”,可能有些人已經完全偏離了正常的軌道,誤解了“朋友”一詞的真正意義。人際交往變得花樣繁多,出現了謬誤。

像是我幼時的一名同窗,她對人際交往就出現了錯誤的理解。事發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一名女同學向我借了3元錢,然後過了幾天遲遲不還。只是隨隨便便提起一句便引發了爭論。

這位同窗説:“我母親告訴我其實別人向你借了10元錢以內的錢,完全可以不同再還。”她的話竟説得輕輕鬆鬆,令我大吃一驚。

“你怎麼可以這樣想呢?畢竟錢來之不易,每一分都要謹慎小心,怎可以如此‘慷慨’呢?”我不解的問道。

結果這位同窗的回答令我大跌眼鏡瞪目結舌,她竟然回答我“人際交往嘛!”。好一個“人際交往”,看來這位女同窗對人際交往的理解大錯特錯!人際交往主要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用真心來交朋友的,豈能用錢來栓?用錢栓的友誼,有何價值?

“為什麼你會這樣理解?”我問道,我心裏暗自打算:我倒要看看是誰交給她這麼錯誤的答案。

她的回答再次驚得我呆若木雞,“我媽媽!”。説得理直氣壯,好似這就是傳説中的“人際交往”,還是媽媽教的。當場我就笑出了聲,沒想到,在00後的孩子面前,80後的中年人竟也是如此不明事理、顛倒黑白!

關於這件事情,我終究要回了我的3元錢。可能很有人認為不過是3元錢,沒什麼的。人家不願給,也就不必造再要了。這種思維就是錯誤的,我可以心平氣和的告訴你:你錯了!

中國還有句古語:好借好還,再借不難。不是我吝嗇,是因為這一件小事其中還有着更大的道理。這件借錢小事,裏面不僅僅是3元錢的關係,還涉及到了關於信任的問題。如果這次同學並沒有換我的錢,3元錢固然是小,可失去的信任就大了。假如有人向你借3元錢,事後並沒有歸還。也許我們不會再往下追究,只是今後還會再次信任這個人嗎?

仔細想想,這位女同窗的媽媽想的很符合一些人的心理,只是這種人的想法太稚嫩了。她想的太過於膚淺,認為3元錢之中有着好朋友的關係,就不必還了。但是,一個“好朋友”,連三元錢都捨不得還你,他又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所以人際交往中,想的'不要太過於膚淺,要正確的認識到底什麼才是人際交往!

為什麼有些人交朋友後如魚得水?而有人交到朋友後一塌糊塗?人際關係是指社會人羣中因交往而構成的互相依存相聯繫的社會關係。人際關係是人之基本社會需求,下面的小故事訴説了正確的人際交往。

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本來六尺巷牌坊就是一筆糊塗賬。想佔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塗賬的,他們往往過分相信自己的鐵算盤。兩家的爭執頓起,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誰也不肯相讓一絲一毫。由於牽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願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六尺巷記大,張家人只好把這件事告訴張英。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張英大人閲過來信,只是釋然一笑,旁邊的人面面相覷,莫名其妙。只見張大人揮起大筆,一首詩一揮而就。詩曰:“千里傳書只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交給來人,命快速帶回老家。家裏人一見書信回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一個強硬的辦法,或者有一條錦囊妙計,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詩,敗興得很。後六尺巷牌坊來一合計,確實也只有“讓”這惟一的辦法,房地產是很可貴的家產,但爭之不來,不如讓三尺看看。於是立即動員將垣牆拆讓三尺,大家交口稱讚張英和他家人的曠達態度。他家宰相肚裏能撐船,咱們也不能太落後。

宰相一家的忍讓行為,感動得鄰居一家人熱淚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圍牆向後退三尺。兩家人的爭端很快平息了,兩家之間,空了一條巷子,有六尺寬,有張家的一半,也有吳家的一半,這條几十丈長的巷子雖短,留給人們的思索卻很長。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

不批評、不抱怨、不指責;

多讚美、多鼓勵、多感激;

真正的人際交往在生活中用處頗大,所以,正確掌握人際交往,才能夠成為社會上的佼佼者!編輯評語 人際交往,叫你成為一位人緣較好的人!教會你掌握好社會交往,把握一份真摯的友情!(作者自評)

人際交往的文章6

1。

去年十月份,一位普通的大學同學來北京旅遊。

謂之“普通”,是因為大學四年和他沒有過深的交情,除去平常上課和晚點名,難得兩人見一面。

這位同學剛踏上帝都這塊熱土,便給我打了個電話:

你小子最近在忙啥呢?好長時間沒見,還好歲月沒沖垮咱倆的交情啊!這幾天我在北京玩兒,你準備收拾收拾房間,我上你那兒住幾天去。

要不是我邏輯思維強,差點給這小子套住了。

額不是,我跟你,很熟嗎?

在這個故事中,我同學將我的幫助視為“深厚”交情之下的理所應當,事實上,他應該清楚,我們的關係沒有到那個層次。

這種不合時宜的對話,往往會給人莫名其妙的感觀。你是我的誰啊?你説這種話我答應了嗎?繼而讓人觸發反感情緒,而並非被你的甜言蜜語撂倒。

社會滲透理論指出,關係發展的過程是由較窄範圍的表層交往,向較廣範圍的密切交往發展。

在雙方瞭解程度還不夠的時候,你突然對對方投以爆發式增長的熱情,是難以被人認可的。

人際交往中,關係的遞進,需要時間去慢慢呵護。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心太急,反而難以維繫交情。

2。

不要交淺言深,是因為,你無法預測對面那個曾經感動涕零聽你説肺腑之言的人,一轉身會向別人把你描述成怎樣一個壞人,做出怎樣一番違背約定的事。

高二那年,我便深有體會。

我所在的班級有不少寄宿生,除了兩週一次的週末,其餘時間他們都得在校園內度過。

食堂的飯菜吃久了難免想試試新口味,正巧,我爸媽的朋友在學校的後門偷偷辦起送餐服務,想改善下伙食質量的,每天飯點時間到固定位置取就行。

當然,這種行為未經校方同意,想吃,只能悄悄地去,悄悄地走。

我迫不及待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兩三個班上同學,重點強調了一定不能走漏風聲。

始料未及的是,第二天,全班的男同學跑到“祕密基地”等候送餐,這麼大陣勢,自然被校領導發覺。

通知班主任後,我這個“始作俑者”寫了20xx字的'檢討。

兩人剛結交就對別人大肆灌輸壓心底祕密,從心理層面來説,可能會被認為這樣兩種情況:

一種是被人看作太年輕,對這個世界滿懷美好幻想和期待,純真如你,今天你能這麼容易托出別人的祕密,明天你也可能把祕密隨意告訴別人;

另外一種,被人視為心機過重,帶着明顯目的來交友,你一句掏心窩的話,可能是想換去對你更有利的機密。

無論哪一種看法,都可能對你造成困擾,不利於雙方人際關係的進一步深入。

那你應該成為主動切斷可能蔓延這種思想意識的因素,用一顆樸素自然的心交友往來,太過“貴重”的言語,讓人難以承受不説,對你瞎猜想才是最大的不快。

3。

在講第三個不要交淺言深的原因之前,先來看一個段子。

小王:“花花你知道嗎,你千萬不要和小強走得太近,他那個人有毛病,我特別不喜歡他,你注意注意。”

花花:“呵呵,小強是我男朋友,原來你一直都這樣認為。”

小王卒。

有一種人,剛剛認識就給你大談人生觀價值觀,好吧,兩人價值取向相近還好,要是相差甚遠,那麼對不起,兩人的關係恐怕就此打住。

我朋友曾經向我説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她去參加行業大會,因為是市場人,大家都特別能説,好像誰説話留空閒了誰就敗了。

入座後,我朋友身邊坐着一位和她年紀相仿的男性。

或許是職業病衍生而出的產物,一上來他就開始找話題:

哎呀,你説如今像劉濤那樣的女演員才算得上國民媳婦哇,長得好看不説,尤其是能幹。現在的時代,女性獨立真的特重要,能工作就不要閒着......

其間他噼裏啪啦説了一大堆,最後終於繞出結論:像你這樣拼命工作的人,值得擁有;那些呆在家裏的家庭主婦嘛,就不那麼惹人愛了。

本以為我朋友會被逗笑,然而她心裏卻燃燒着熊熊大火:她剛準備辭職回家做家庭主婦,好好照顧男朋友,她覺得最好的生活,就是為心愛的人做可口的飯菜,打理好對方工作之外的部分。

所以,千萬不要着急開口轟出你的偉大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不是每個人的想法都在你的掌控之中,你感興趣的,不一定是別人想要的。

4。

不要交淺言深,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容易喪失你的神祕感。

曾經有一個讀者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

我在學校報告廳聽過一位優秀學姐的演講,短短几分鐘,能感覺到她的人生閲歷相當豐富,為人也很親和,我想快速認識她。

於是我要來了她的聯繫方式,一上來自我介紹後,就不斷給她發信息,跟她説我的一些經歷和故事。

本以為她會覺得我這個人特別真誠,沒想到回覆我幾次後,後面再也沒有回覆過我了。我很失落,不知道怎麼辦。

這位同學,犯了個大錯:

人際交往中,過快講明自己的經歷和遭遇,想靠真誠贏得好感。

而這種真誠,卻不是對方想要的真誠。

人和人之間,因神祕感而建立起連接,倘若你快速打破這種神祕感,很容易讓別人對你失去興趣。

神祕感,在初識時的人際交往中起到一副調節劑的作用。哪天你用完了,便難以達到雙方之間互相吸引,拓開關係的作用。

5。

根據“平衡理論”,當兩個人互相喜歡對方而且發現他們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時,才能表現為平衡。

然而人是社交動物,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思考力,保持與別人天生而來的共同點是極其不易的。

想發展一段好的人際關係,靠得更多的,還是後期的悉心呵護。

多觀察對方的一舉一動,行動裏見出真知就是這個道理;多體會對方的一言一語,用心感受他想表達的意思;心不要太急,相處時間長短也是重要的關係考量標準;話不要太多,易出錯不説還削弱吸引力。

關係嘛,慢慢地便交深了。

最後,送大家八個字:用心交往,謹言慎行。

人際交往的文章7

如今每個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孩子孤單的長大,鋼筋水泥、高樓深院就像把它們關起來一樣,每天只能和電子產品作伴,這樣就造成了它們和別人離心離德。

近日公佈的“北京市未成年人現狀調查”表示:有20.8%的孩子存在中等程度的孤獨,有22.5%的孩子表示“我缺少可以説知心話的人”,有45.6%的孩子覺得“只有一小部分的人是可以相信的”,有36.1%的孩子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

在我們的小小課堂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各位爸爸媽媽所關注的地方。我們的課上有一位叫球球的五歲男孩,缺乏和小朋友交流的經驗,爸爸媽媽怕孩子沒有朋友,把他送到一個班只有兩個孩子的幼兒園,這樣球球就有小夥伴了。所以剛來上課的時候,媽媽老是説“孩子馬上就要上國小了,好怕孩子一下子不適應啊”媽媽害怕的是讓球球從兩個孩子過度到三個孩子,再過度到四個,一直過渡到能適應正常的國小人際環境。

1、讓孩子擁有一個和諧平等的家庭關係環境。

孩子和家長是平等的,要多進行交流,這樣可以在無形中影響着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方式,對於長大以後的交往是非常有幫助的。因此爸爸媽媽要尊重孩子,不要總覺得自己比孩子高貴。在孩子一天天長大後,家裏有什麼事情可以讓孩子一起商量討論,涉及到孩子的問題,更加要多問問孩子,聽取和尊重孩子的意見。

2、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要學會換位思考。

良好的品行是孩子成功的基礎所在,有一個良好的同伴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孩子建立友誼的基礎。孩子也不要太以自我為中心,要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着想。要注意別的小朋友的情緒變化,同時可以適時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行為讓小朋友情緒發生了變化。讓孩子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會換位思考,這樣就會受到別的小朋友的歡迎。這些都是需要家長在潛移默化中傳授給孩子的。

3、注意培養孩子的社交規則意識。

孩子也許會因為不懂遊戲規則,老是犯錯,然後小夥伴就不和孩子玩了,孩子也可能會因為不懂得分享而亂髮脾氣,被小夥伴不喜歡。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最好是制定一些好的規則讓孩子遵守。好比是:在餐桌上,面對自己喜歡吃的東西,要和爸爸媽媽分享、孩子在生活中習得的規則,在慢慢形成習慣後就學會運用了。

4、給孩子創造交往的機會,注意培養孩子交往的具體技能。

孩子多和別人交往,就會慢慢學會交往的技巧了。玩耍的時候需要一個特定的環境。爸爸媽媽最好是根據孩子的喜好搞一些活動,就像是:結伴旅遊、舉辦家庭晚會等,邀請左鄰右舍的孩子一起參加。爸爸媽媽也可以帶着孩子去參加自己的聚會,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怎麼樣和別人交往的。家裏來客人了,可以讓孩子試着交往。

小精靈温馨提示:

美國的人際關係學大師卡耐基曾説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際關係。所以在現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怎麼樣讓孩子能夠有一個好人緣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好的人緣不但對孩子的生活有幫助,對孩子的事業也有好處。

人際交往的文章8

我記得,在上大學之前,身邊的人,師兄師姐都一致認為,在大學中要搞好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能忽略了。然而最近,一輪很打臉的輿論又來了,“我們呢不能把自己的時間花在無用的人際關係上!”

那麼大家是怎麼衡量自己的交際的呢?我一直不覺得認識很多人是一件值得自己驕傲的事,最多就是羨慕一下罷了......一開始上大學的時候,我很羨慕別人為什麼可以迅速認識一大堆“朋友”,他們似乎有豐富的生活。每天就是聚會、吃飯、唱K,週末就在這個城市中到處旅行......他們永遠都忙不過來,豐富的社團活動讓他們無法上課......結果,很多兼顧不來的人到期末,也許就會面臨掛科危機。

為什麼我們現在要提倡做有用的.交往?我們不妨打開自己的微信,翻開聯繫人,我們就會發現,列表裏都是一些平常毫無聯繫的人們。我們相互知道對方現在的生活狀態,卻沒有平時的互相關心,等到有事相求的時候,才會想起有這麼一個人存在。我們再回想一下平時,聊天的人不過就是幾個知心好友和家裏人而已。這時候我們還要堅持説自己的交際是有意義的嗎?

我們在交朋友的時候,大概只有中國小時期的朋友是不會計較互相之間的利益關係,我們不會計較對方的家庭狀態,真的就是全心全意對待自己的朋友。然而到了大學,能互相聚餐的不一定就是朋友,一頓飯、一場酒過後,大家不過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而已,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誰還會特意記住你一個人呢?

我們在跟周圍羣眾打好關係時,要首先把自己變得更加優秀,結識知心的好友,能互相幫助扶持的,才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知己。

人際交往的文章9

前幾日瀏覽網頁,偶然看到一外國友人用一詞“guanxi”解釋了當下國際許多熱點問題,不禁大感驚訝於佩服。幾千裏外的洋人朋友竟如此智慧,將在國內幾成貶義之詞如此精妙地推向世界。

曾聽聞一位朋友談起自己的人生,年紀輕輕時便已能處事圓滑,感覺人生從此四通八達,再無難過之檻。怎料壯年卻開始四處碰壁,屢屢受挫,昔日稱兄道弟的所謂“熟人”也早已斷了聯繫。百思不得求解之際求助於社會上已小有名氣的一位好友。這位先生聽後,拿出一個圓盤,抬手用澆花水壺將盤子灑滿,問,怎樣取到最多的.水?我那朋友皺眉苦思良久後,將盤子整個豎起,無數水流便淌了下來。先生只是笑笑。朋友問,你怎麼做?那先生隨即將盤子托起,轉動手腕,一個個小水滴滾動,碰撞,然後交融在一起。最後輕抖手腕,一大團水珠流暢墜下,整個盤子,乾乾淨淨。

門路,門路,既要能進的了門,又要能行的了路。有的人廣交朋友,八面玲瓏,運氣好的,有幸結識某位高官大鱷,或是趕上了哪股潮流,此為有門。但若是自己泄了皮球,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正如最近一位名嘴,這反而是自己斷了前路。相比較下,社會上更多的反而是默默工作幾十年,沒有什麼大的波折,一生小起小落的尋常百姓,此為有路無門。真正能做到如魚得水,名利兼收的,乃謂人傑。

且不談馬雲,俞敏洪之類“大神”,我高中時期的一位數學老師,講課風趣幽默,深入淺出,深受同學愛戴,與同事關係也很融洽。若僅是如此,也還罷了。臨近大學聯考的一次誓師大會,電視台前來採訪,我那平時向來低調的老師面對鏡頭毫不露怯,針對採訪侃侃而談,既不沉悶老套,也不張揚出格。活動結束後校領導發言,特別提出向張某老師學習。畢業後兩年回訪母校,交談之間,才瞭解到那位老師已從數學組副組長升到了高三年級主任。回想起來,不僅豎起拇指,讚道“高手!”。

雖説“門路”一詞將“門”置於首位,我這位老師卻是以幾十年處世經驗為積澱,小小的攝像機鏡頭便是那塊敲門磚,一擲之力隨驚不起富貴堂前燕,卻已是足以。

現如今經常看到有人談起人際,談起關係一臉輕蔑,彷彿一身傲骨水火不侵。在下於此不敢苟同。三百六十行中,不乏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故事。大賢孔子弟子三千,達者七十二,卻從未聽説有哪位弟子對孔子不尊敬的。其中緣由複雜,説是孔子一身正氣,人格魅力也好,説是胸中丘壑,心懷天下也罷。記得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弟子問孔子其他師兄弟的品性,文聖説,我不及他。一位兩位倒還好説,畢竟入門前已成名的弟子還是有的。如此循環數次後,孔子那位弟子急了,問道,既然這麼多方面您都不及弟子們,那他們為什麼跟你學習呢?下面的話想必大家也都瞭解,孔子先列出了他們的優點,最後才説明他們能從自己這裏學到什麼。如此流傳出去,既使弟子感激知遇之恩,又提升了自己名聲。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故文聖雖仕途並不理想,如今不少上位者卻視《論語》為修身寶典,想必便是這個道理。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鯉魚走長江,午後閒聊三兩句。此文僅搏諸君一樂。

人際交往的文章10

當一個人缺少某方面的能力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學習這方面的技巧,以為有了技巧,就能提高自己那方面的能力。其實一個人某方面能力不足,更主要的是思想觀念的問題,是因為沒有樹立正確的信念。如果不轉換思想觀念、樹立正確的信念,即使學習再多的.技巧也沒有用。

比如,當某人過於內向、人際關係不好時,他就會想方設法學習人際關係技巧。學了一些微笑、聆聽、讚美、感恩、記住別人名字等等,以為有了這些技巧,就能改善人際關係。但實際情況沒那麼簡單。

人際交往的大師告訴我們要有愛心。但過分的愛心會使你遷就對方、容忍對方。而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當你忍到一定程度無法再忍耐時,就會有個總爆發,這反而破壞了你與他人的關係。

良好的人際關係除了需要愛心外,還需要勇氣。愛心讓你關懷對方,勇氣讓你勇於表達自己。只有愛心與勇氣的平衡,才能產生良好的人際關係。

許多內向的人之所以無法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是因為缺少愛心,還因為缺乏勇氣。因此學習卡耐基等大師的人際關係技巧對他們的幫助並不大。

那麼勇氣來自何處?

就象一個人要取得個人成功需要信賴自己、要有自信一樣,一個人要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需要信賴他人、要有對他人的信賴。

有的人在小時候經常受到家長、老師的批評、訓斥、甚至體罰,或者同學、夥伴的欺負、欺騙,因此一直沒能養成對他人的信賴感,長大後也不願與人多交往。但現在你是大人了,別人欺負不了你,你也不再是好欺騙的了。如果你想繼續跟從前一樣,當個獨行俠,當然無需改變什麼。但如果你想融入社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樹立信賴他人的信念,養成信賴他人的習慣。

你對人誠信、關愛,是為了贏得他人對你的信賴。但你也要對他人有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