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巴黎聖母院人物形象分析

《巴黎聖母院》,19世紀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最著名的一部浪漫主義小説。小説以15世紀法王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為背景,主要圍繞兩個主要人物愛斯美拉達和卡西莫多展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巴黎聖母院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巴黎聖母院人物形象分析

該作品的時間跨度只有十幾天,發生的故事也集中在巴黎聖母院附近,但就在這有限的時空中,故事情節曲折新奇,內容激情感人,而尤以鮮明的人物形象刻畫最為成功。小説中的五大人物至今被很多人認為是當時法國社會各類人物的典型。

愛斯美拉達

她不但有一個美麗絕倫的外表,也有一顆高尚純潔善良的心靈,對愛情充滿了憧憬和渴望,可謂集真善美於一身的完美形象。當詩人格蘭古瓦即將被乞丐王國絞死的關鍵時刻,她毫不猶豫地以願意和他結婚的方式救下了詩人,當其醜無比的卡西莫多被綁在烈日下的恥辱柱上受鞭打示眾時,快要暈死過去時,她不計曾被前者粗暴追捕而勇敢地給他喂水喝。

愛斯美拉達的靚麗深深吸引了作品中其餘四個男人,但愛斯美拉達卻只是天真地愛着虛情假意的風流偽君子菲比斯,甚至最後因此斷送自己的性命。雨果在作品中盡情表現了愛斯美拉達的"真、善、美",同時也暗示了真誠淳樸的人物在當時必定遭到摧殘的可悲命運。

卡西莫多

他長相畸形,樣貌奇醜,但與愛斯美拉達一樣擁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受到副主教克洛德的收養,他一直對其忠心耿耿,對愛斯美拉達,更是多次捨身救美,奮不顧身。

如果説愛斯美拉達命運不幸,那麼卡西的遭遇只能用悲慘來形容。由於巨大的生理缺陷,卡西莫多受盡世間羞辱,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只有副主教克洛德和愛斯美拉達對他僅有的同情。他唯一的愛情目標(愛斯美拉達),因為他過於醜陋的樣貌,連正眼看他一眼都不敢。外貌上的巨大鴻溝使得卡西莫多隻能抱着愛斯美拉達的屍體走向死亡,才能圓自己的夢。

卡西莫多與小説中的乞丐部落是當時善良低下的勞動人民的化身,只不過通過外貌畸形使卡西莫多更具戲劇和個性效果。這類社會底層儘管出身低微(弱勢羣體),卻往往隱藏着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就像後來的乞丐幫攻擊聖母院)。當今社會,某些身體缺陷的殘疾人,貧困的農民或在邊緣行業工作的(煤礦、挑糞等等)正是這類卡西莫多式的弱勢羣體,他們往往受到社會不公平的待遇或歧視的目光。儘管他們通常對此忍聲吞氣,但當不滿積蓄到一定時候也會產生可怕的後果,況且社會並不能忽視他們勤勤懇懇為人民作出的實在貢獻。只有真正尊重他們的權益,理解他們的訴求,給予他們平等的機會與關愛,引導他們正確的方向,才能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

菲比斯

皇家衞隊隊長,長得又一表人才,英俊瀟灑,整天周旋在上流社會之間,長袖善舞的他其實是一個虛情假意的風流偽君子。小説中菲比斯捱了嫉妒者副主教克洛德一刀,卻僥倖不死,而副主教逍遙法外,愛斯美拉達卻枉死絞刑架下。這是雨果先生為痛斥當時黑暗統治下而設置的悲劇結局。但在現今物慾橫流的年代,菲比斯這樣的偽君子仍然存在。

表面上冠冕堂皇,卻實為國家蛀蟲的敗類就是現實中的菲比斯。金錢,美色就是他們眼中秀色可餐的"愛斯美拉達",而且他們對國家的"虛情假意"比小説中的菲比斯之於愛情更貽害深重。我們可見,腐敗問題仍然是關係我們黨存亡穩定的重要問題。有關部門、人民羣眾更應從"愛斯美拉達"式的矇蔽中清醒過來,揪出這些社會上"打着為人民服務的旗號,實則為自己某利益"的偽君子,淨化官場空氣。

副主教克洛德

偽君子的他,長期受宗教的束縛和控制,外表神聖嚴肅。在遇見愛斯美拉達後心靈的閘門終於擋不住慾望的潮水,最終作出種種獸行。

相對於菲比斯的可憎,副主教受宗教長期的折磨扭曲了靈魂,不能解脱自我,最後賠出了自己的生命的結局也許有點令人憐憫。但惡魔般的形象使人們意識到精神得不到正確引導、極度壓抑的惡果。至今,副主教克洛德還可以找到他的同類。由於長期自閉自卑,這位年輕的大學生雖然貌似內斂沉穩,卻禁不住心理的衝擊作出了駭人聽聞的殺人舉動。又如某些激進的“”練習者,甚至曾經是老紅軍、老幹部,但受到邪教的束縛控制不能自拔,終於引火自焚,貽害國家人民。這些觸目驚心的例子,告訴我們合理調節精神生活,在高壓的工作學習中學會自我調適的重要。警惕副主教克洛德在我們身邊的出現,就是防止馬家爵式人間悲劇的產生。

格蘭古瓦

一個潦倒的詩人,然而正如中國的一句古話所説:"百無一用是書生!"迂腐刻板的他無法靠寫詩來養活自己。卻憑藉自己圓滑世故的處事方法,在當時混亂的社會得以苟且偷生而且自得其樂。落魄乞丐幫時為了活命,他寧願屈身當乞丐,後來更不惜街頭雜耍。對愛斯美拉達求愛不成後轉為喜愛山羊;哲學上無所建樹便去研究石頭。

然而格蘭古瓦這類碌碌無為的可憐蟲卻不是當今我們需要的人才。一個毫無原則,處事搖擺不定,而又不學無術的人物只能成為社會上可有可無的角色。雖然講不上有大害,但在祖國人民最需要的時候,"格蘭古瓦"們只會躲在一邊,甚至不惜明哲保身倒戈相向。這類人便成為人們鄙視唾罵的奴才。在當時黑暗的巴黎,這也許是低微的格蘭古瓦委曲求存的`無奈之舉。然而作為當今朝氣蓬勃的大學生,應珍惜難得的條件,腳踏實地地向目標奮進,切忌成為"格蘭古瓦"式的無魄力,無志氣,無思想的橫屍走肉。

《巴黎聖母院》便通過典型人物鮮明性格的塑造,用美醜、愛恨、善惡形象的強烈對比,強有力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後資產階級民主派和廣大人民對波旁王朝復辟及其精神幫兇天主教會的憎恨情緒和革命形勢。

一部偉大的作品不僅在於它留給當時讀者的深刻形象,更在於它對後世的啟迪和雋永深藴的內涵,令人再三回味,每次拜讀,都有新的感悟和理解。這才是名著的經典和魅力所在。小説人物儘管是虛構,但講究源於生活,濃縮於生活,高於生活。法國革命的烽火早已熄滅,但從《巴黎聖母院》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對照當今社會,我們還能從現實中找到熟悉的身影和強烈的共鳴,這便是作者刻畫的人物高於生活,更超越時空的體現。這不能不歎服雨果先生的遠見與高超技藝。

  巴黎聖母院內容簡介

醜聾人卡西莫多被巴黎聖母院的神父弗羅洛收養,做撞鐘人,外貌正經的神父弗羅洛自從遇見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後,被其美色所誘而神魂顛倒,致使卡西莫多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途中被騎兵上尉隊長弗比斯所救,愛斯梅拉達因而愛上了弗比斯。但弗比斯生性風流,被懷恨在心的弗羅洛刺殺,但沒有死。並嫁禍於愛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時,卡西莫多將愛斯梅拉達救走並藏身於聖母院中,乞丐羣眾為救愛斯梅拉達而衝入教堂,誤與卡西莫多大戰,副主教弗羅洛威脅愛斯梅拉達。愛斯梅拉達被由弗羅洛帶領的軍隊絞殺在廣場上,卡西莫多憤然將弗羅洛從教堂頂樓推落,最後卡西莫多抱着愛斯梅拉達的屍體殉情。(故事中還有落魄詩人甘果瓦,丟失了孩子的可憐母親“香花歌樂女”和乞丐王的襯托劇情。

  巴黎聖母院小説評價

在十九世紀羣星燦爛的法國文壇,維克多·雨果可以説是最璀璨的一顆明星。他是偉大的詩人,聲名卓著的劇作家、小説家,又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旗手和領袖。這部偉大的作品《巴黎聖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轟動效應的浪漫派小説,它的文學價值和對社會深刻的意義,使它在經歷了將近兩個世紀的時間之後,還是在今天被一遍遍的翻印、重版,從而來到我們的手中。

閲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強烈的“美醜對比”。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於現實生活,也被大大誇張和強化了,在作家的濃墨重彩之下,構成了一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鋭的、甚至是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

波希米亞少女愛斯梅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為生。她天真純潔,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因為不忍心看見一個無辜者被處死,她接受詩人甘果瓦做自己名義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見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會同情憐憫,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鐘人的脣邊。這樣一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被教會、法庭誣衊為“女巫”、“殺人犯”,並被判處絞刑。突出了當時教會、法庭的不負責任,以誣賴的方式,平息人民的憤怒。而作者則把愛斯梅拉達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統一,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產生對封建教會及王權的強烈憤恨。

至於副主教克羅德和敲鐘人卡西莫多,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形象。克羅德表面上道貌岸然,過着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而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他自私、陰險、不擇手段。而卡西莫多,這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畸形人,從小受到世人的歧視與欺凌。在愛斯梅拉達那裏,他第一次體驗到人心的温暖,這個外表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熱情寄託在愛斯梅拉達的身上,可以為她赴湯蹈火,可以為了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這種推向極端的美醜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説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影響我們全部的思想情感。這也許正是浪漫派小説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裏的人的美德: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捨己為人。小説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斯梅拉達攻打聖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突出了流浪人們的團結互助。

作為浪漫主義文學的里程碑,這部小説最明顯的標誌之一,是雨果把善惡美醜做了鮮明的對比。 但這種對照卻不是按傳統的方式美與善,醜與惡分別集中在兩類不同的人物身上,或是根本回避醜怪的一面,而是讓他們互相交錯:外表美好的,其內心未必善良;外表醜陋的,其內心未必不美,未必不善。

巴黎聖母院,威嚴赫赫,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八百多年中,默默注視着滾滾河水、芸芸眾生,曾經是多少人間悲劇、人間喜劇的見證!在雨果的這部小説中,它彷彿有了生命的氣息,庇護愛斯梅拉達,證實克羅德的罪行,悲歎眾路好漢嘗試打擊黑暗統治而英勇獻身的壯舉,驚讚卡西莫多這“渺不足道的微粒塵芥”把一切豺狼虎豹、一切劊子手踩在腳下的俠義行為;它甚至與卡西莫多合為一體,既是這畸形人靈魂的主宰,又是他那怪異軀殼的依託。在雨果的生花妙筆之下,它活了起來,同時也以它所銘刻、記述並威武演出的命運交響曲增添了偉大作家的光輝。美麗的巴黎聖母院是哥特建築藝術的珍品。雨果早在少年時代就對建築藝術——尤其是哥特建築藝術有濃厚的興趣,及至青年時代,他至少進行了三年的準備,熟悉中世紀的法國社會,特別是屢次親身鑽進聖母院的旮旮旯旯,同時廣泛閲讀有關資料,掌握了法國人引以為榮的這座建築物所有的奧祕,便於1830年7月着手寫稿。他假託在那兩座巍峨高聳的鐘樓之一的黑暗角落,發現牆上有這樣一箇中世紀人物手刻的希臘詞:命運!説是這個支配人類的命運,事實上支配那愚昧時代一切人的黑暗之力亦即魔鬼,它無所不在的宿命寓意深深打動了作者。確實,《巴黎聖母院》這本書就是為了敍説“命運”一語而寫作的,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雨果尋求的是命運的真實內涵。無論是克羅德,還是卡西莫多,他們歸根到底是社會的人,他們內心的分裂、衝突,反映的是他們那個時代神權與人權、愚昧與求知之間,龐大沉重的黑暗制度與掙扎着的脆弱個人之間的分裂、衝突,終於導致悲劇中一切人物統統犧牲的慘烈結局。我們在這部鉅著中看見的命運,就是在特定環境即中世紀的法國首都,愚昧迷信、野蠻統治猖獗的那個社會之中,發揮其橫掃一切的威力。《巴黎聖母院》作為一部浪漫主義代表作,正是由於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畫中世紀的法國社會真實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據動人的情節發展,凝聚、精煉在這部名著中而呈現出它們的生動面貌和豐富藴涵,贏得了繼《艾那尼》之後浪漫主義打破古典主義死板模式的又一勝利。這是一部憤怒而悲壯的命運交響曲。

注意:《巴黎聖母院》是第一部具有雨果自身風格的長篇小説,他在十九歲時就已寫出第一部長篇小説《冰島兇漢》(又譯《冰島魔王》),只不過出版時沒有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