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實習

古建築測繪實結

實習3.04W

古建測繪實習報告

古建築測繪實結

—山西

2011年10月15日下午4點,我們帶着一個充滿好奇的心踏上了駛向山西太原的火車。等待我們的是怎樣古老又神奇的建築呢?一個令人激動的夜晚在火車上的歡樂聲中悄悄過去了,等到再次看到遠方緩緩升起的太陽,我們已經到了山西境內,到處都是壯麗的山系。人一下子就清醒了,整個心胸都跟着開闊起來。

到了早上六點多,我們成功抵達了太原站,清晨微冷的空氣,讓人想好好的釋放一下積蓄心裏的盼望,緊接着就坐車往我們的第一站開去——晉祠

它坐落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水源頭,有一片古建園林,統名“晉祠”。那裏,山環水繞,古木參天。還有就是那裏的建築都充滿了神奇的色彩。晉祠內中軸線上的建築,由東向西,依次是:水鏡台、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鐘鼓二樓、獻殿、魚沼飛樑和聖母殿。這組建築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宮,及南面的水母樓、難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組成了一個綜合建築羣。東西一條主線上的建築,配合上南、北兩組建築,本來是不同時期搞起來的,集中在一起,卻好像都服從於一個精巧的總體設計,並不是雜亂無章地生拼硬湊的,顯得佈局緊湊,既象廟觀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宮苑,反映了我國古代芳功人民創造的匠心。 我們穿過對越坊及鐘樓、鼓樓就到了獻殿。此殿原為陳設祭品的場所,始建於金大定八年,面寬三間,深兩間,樑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層平梁,既簡單省料,又輕巧堅固。殿的四周除中間前後開門之外,均築堅厚的檻牆,上安直柵欄,使整個大殿形似涼亭,顯得格外利落空敞。獻殿於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樣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築特點,是我國古建中的瑰寶。

獻殿以西,是連接聖母殿的魚沼飛樑。全沼為一方形水池,是晉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斗拱和梁木承託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樑。西端分別與獻殿和聖母殿相連接。整個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鳥,故稱飛樑。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式,還被我國著名的橋樑專家茅以升稱為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橋”。

在中軸線末端,是宏偉壯麗的聖母殿。聖母殿背靠懸甕山,前臨魚沼,此殿創建於北宋天聖年間,是現在晉祠內最為古老的建築。殿高約十九米,重檐歇山頂,面寬七間,進深六間,平面佈置幾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圍廊,前廊進深兩間,廊下寬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殿周圍廊,此為現存最早的一個實例。殿周柱子略向內傾,四根角柱顯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線弧度很大。下翹的殿角與飛樑下折的兩翼相互映襯,一起一伏,一張一弛,更顯示出飛樑的巧妙和大殿的開闊。殿、橋、泉亭和魚沼,相互陪村,渾然一體。聖母殿採用“減柱法”營造,殿內外共減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託殿頂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內十分的寬敞。“減柱法”的熟練使用。説明宋代在建築上已進一步掌握了力學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適當,避免了隋唐建築中用料的浪費,在建築式樣上也更富於藝術性。我國的木結構建築,經歷了一個由隋唐的雄壯堅實到明清的華麗輕巧的發展地程,而宋代建築正是這個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聖母殿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對於研究我國宋代建築和我國建築發展史都很有價值。殿內無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龕中聖母的威嚴,而且為設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下午到了賓館,疲憊不堪的我們倒頭就睡了。第二天上午我們的目的地是雲岡石窟雲岡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鑑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為中外遊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雲岡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羣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在參觀的一路上我們都不停地發出整整感歎,感歎古人輝煌的智慧和超凡的毅力。

下午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顛簸,我們來到了懸空寺下,這是一個很奇妙的寺廟建築,它處於深山峽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全身懸掛於石崖中間,石崖頂峯突出部分好像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沖刷。山下的洪水氾濫時,也免於被淹。四周的大山也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時間。優越的地理位置是懸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寺共有殿閣40間,表面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來形容懸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撐在堅硬巖石裏,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樑為基。

接着我們在坐了將近五個小時的車後,終於到達了我們從早上就盼着的五台山下,安穩的睡了一晚後,我們一大早就上山了,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是中國曆代建築薈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參觀完幾處有名的寺廟後,我們都深深地被寺廟建築的雄偉壯麗,金碧輝煌所震懾了,好久都神在其中,餘味悠長。 下午在導遊的建議下,我們去了祁縣的喬家大院,這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建築羣體,從高空俯視院落佈局,很似一個象徵大吉大利的雙“喜”字。整個大院佔地8724平方米,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分六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臨街,四周全是封閉式磚牆,高三丈有餘,上邊有掩身女兒牆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顯得威嚴氣派。其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充分體現了我國清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確實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專家學者恰如其分地讚美為“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難怪有人蔘觀後感慨地説:“皇家有故宮,民宅着喬家。”

接下來就是我們山西之行的終點了——平遙古鎮,在平遙古鎮的第一天清晨,我們就鼓足了精神,展開了我們的測繪工作,首先我們在古城的街道上邊走邊尋找外觀漂亮,完整的民居,終於我們在西大街找到了一家,我跟那家的房主講述了我們一行人的來意後,房主很熱情的准許了我們對他的房子進行測繪,我作為組長,很快分配好了工作,三個組員負責立面的測量與記錄,一名組員負責拍照作為分析的材料,我和另一名組員負責整個平面的測量,以及所有數據的整合,處理,很快兩個小時過去了,我又拍了很多照片跟房主道謝後回到住處開始建模,把數據都導入模型,一弄就是六個多小時,大概到了下午三點多,我發現測繪的數據不夠完善,連忙和另外兩個組員又趕到那,因為早上我們臨別時跟房主説了,如果還有不完善的地方,還會再麻煩,所以我們很順利的有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測量,我還手繪了大量的細部構件,最後滿意的回去了,進一步完善了數據之後。我心裏就輕鬆了很多,接下來的幾天就在古城裏轉轉,嚐嚐當地的特產、名吃,一飽口福。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就要跟這座古城告別了,離開的那天早上霧很大,高大的古城在濃霧中若隱若現,勾起我無限的留戀之情,但還是揮揮手,跟它道別。

這次山西之行,我看到了很多年代很久遠的古代建築,有些甚至超過了幾千年,他們那精巧的建築結構無一不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一來很好的開闊了自己的視野,拓展了自己的知識,再有就是在看這些古建時,很多都能喚起了我以前在課堂上學的知識,讓我的知識更加牢固,學以致用,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