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書信函

英語感謝

書信函2.76W

[摘要]感謝是指對他人的施惠行為(例如他人給予的幫助和好處等)表示認可、謝意或感激之情,是融洽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常見禮貌言語行為。大量的研究證明,非母語者在用所學的語言進行交際時,交際雙方往往根據各自母語文化的禮貌規範對其言語行為進行詮釋、表達,而各種文化差異常常會導致語用失誤,甚至產生負面影響。本文對漢英感謝的顯著差異進行探討,以幫助減少或避免我國學生用英語交際時的語用失誤。

英語感謝

[關鍵詞]感謝 禮貌 文化差異 語用失誤

一、引語

感謝是世界各文化都普遍遵循的禮儀,是融洽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常見言語行為。Searle (1976)將言語行為劃分為五類:闡述類(representatives),指令類(directives),表述類(expressives),承諾類(commisives)和宣告類(declarations),感謝屬於表述類(表達説話人的某種心理狀態),指受惠方對他人的施惠行為(例如他人給予的幫助和好處等)表示認可、謝意或感激之情。Leech (1983)從社會功能的角度把言語行為劃分為四類:競爭類(the competitive),和諧類(the convivial),協作類(the collaborative)和牴觸類(the conflictive)。感謝屬於convivial(和諧)類。恰當地表達感謝,有助於建立、鞏固良好的人際關係、營造友好和睦的社會氛圍。反之,感謝語使用不當或應該使用時沒有使用,會被視為無禮表現,對人際關係造成負面影響。Brown & Levinson (1987)認為,表達感謝等於承認欠施惠方的情。因此,表達感謝要講究策略。

大量的研究證明,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同母語的交際雙方往往會根據各自母語文化中的語言禮貌準則對交際的各方面進行詮釋、理解(Gumperz and Cook-Gumperz,1982)。當非英語母語者用英語和英語母語者交流時,文化差異的語用負遷移可能會引起對非母語者整個品質、形象錯誤的判斷(Kotani,2002)。

由於東西方文化差異,漢英感謝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有必要對此進行探索,以幫助減少或避免我國學生用英語表達感謝時的語用失誤,乃至對整個形象的負面影響。

二、國內外研究

1.國外研究

Aijmer (1996)利用London-Lund Corpus,Survey of English Usage,the Birmingham Corpus of English Texts 的資料,輔之以作者本人收集的數據,從作用、形式以及策略等方面對感謝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她認為Thank you的社會作用在於承認或認可從他人(的行為中)得到了好處,即便是很小的好處:如售票員遞票給乘客,銀行職員從櫃枱上遞錢給顧客,侍者為顧客端來一杯咖啡等。並把英語中感謝的最基本形式Thank you/thanks的主要作用概括如下:(Thank you/thanks是最基本的詞語,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增補和加強,以顯得更禮貌,如:“Thank you very much indeed”,“Thanks ever so”)

ⅰ承認得到好處;

ⅱ遞給自己東西,認可得到好處;

ⅲ提前表達感謝(如服務,主動提供,許諾等);

ⅳ不再需要某人或某人的服務;

ⅴ接受會話結束的標誌(特別是電話中);

ⅵ會話結束(nstein & Bodman,1986;1993);

ⅶ接受主動提供;

ⅷ寒暄(如:作為對“how are you”的回答,“fine,thanks”除了寒暄,幾乎沒有什麼實際功能,僅僅是讓問話的人感覺舒服而已。

ⅸ結合不同的音調,可以表示懊惱,譏諷,挖苦和唐突無禮(nstein & Bodman,1986;1993;Okamoto & Robinson,1997);

消極請求。如:“Thank you for not smoking”——請求聽話者不要抽煙。

(根據Aijmer(1996)整理)

Thank you/thanks在會話序列中出現的地方不同,作用也不同,如:Thank you 作為會話標誌,表示服務的各個階段。在餐館裏或售票處,我們可以常常聽見以下的對話(Coulmas,1981):

(情景:售票員遞來車票)

Conductor:Thank you.(遞票時)

Passenger:Thank you.(接過票時)

Conductor:Thank you.(結束對話)

Aston (1995)認為在結束會話時的thank you反映了對談話的局部調整,是對所談之事和雙方角色關係的認定。通過比較自然狀態下錄下的為別人提供服務的數據(語言分別為英語和意大利語),指出跨文化差異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Okamoto & Robinson (1997)對228人進行現場試驗(不同的情景變量下為受惠者開一大學圖書館的門)和對120個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旨在研究影響英國人表達感謝的因素。 研究發現,受惠者受惠的程度越高,他們通常會越禮貌地表達謝意。研究結果支持Brown and Levinson (1987)的禮貌理論。

Coulmas (1981) 首先對西方文化中“感謝”和“道歉”進行對比研究,發現“感謝”和“道歉”都是對前面的話語或情景的迴應,有些回答可以同時用於“感謝”和“道歉”,如,

(1)A:Thank you so much.B:That’s all right.

A:Thanks a lot.B:Not at all.

(2)A:Excuse me please. B:That’s all right.

A:I’m sorry.B:Not at all.

(Coulmas,1981:72)

她認為,把“感謝”和“道歉”相連的紐帶是“虧欠(indebtedness)”。而 Aijmer (1996) 認為感謝和道歉根本相似處是兩者都屬於表述性言語行為(表達説話者的'一種心理狀態)。Coulmas 然後對日語中的“感謝”和“道歉”進行研究以考察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發現日本文化中更常用“道歉”。很多時候,西方文化的學生認為日本人“道歉”得毫無道理,因為他們沒有做錯事情(Kotani,2002)。事實上,在日語裏,“道歉”很多時候是用來表達感謝的(nstein & Bodman,1993)。用道歉的形式,如“Sorry,”“I am sorry”,表示感謝也存在於英語文化中(Okamoto & Robinson,1997),只是不太普遍而已。

Kotani(2002)專門對 “I’m sorry” 進行了研究。通過分析日本人和美國人用英語在自然情景下的錄音對話,作者認為日語中的“sumimasen”,即“I’m sorry”可以用來表達英語中的“感謝”和“道歉”兩個概念,主要強調給施惠方帶來的麻煩和負擔。通過對同日本人有接觸、正在學日語的在校美國大學生的採訪和分析,發現美國人的困惑是難以區分日本人的“I’m sorry”的禮節性的和實質性的道歉。可見,不同文化對“I’m sorry”的不同理解很可能造成誤解。

Eisenstein & Bodman(1986;1993)通過自然觀察、書面/口頭問卷和角色模仿等方式,從英語母語者和母語主要為漢語、朝鮮語、日語、俄語和西班牙語、正在美國學習的學生(他們在美國的平均時間為兩年)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這些英語水平很高的非英語母語者在受惠程度很高的情景下,找不到合適的言語方式來充分、恰當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不僅表現在語用語言方面,也表現在社會語用方面。其研究結果表明,外語學習者通常只認識到表達感謝的普遍性,沒有意識到跨文化中的重大差異。

標籤:感謝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