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後梁散文

文學2.81W

後梁,是家鄉一個小地方的名子,地理位置恰好處在山坡與莊稼地的銜接部。雖然溝壑縱橫,峁樑相望,但在我心裏,它卻比蒼茫陡峻的四嘴山親切了不知有多少倍。這種親切發自肺腑,來至於童年時代和青年時代的回憶……

後梁散文

後梁距離我們居住的村落比較遙遠,所以顯得偏僻、荒蕪,其中分佈着大片首尾相連的莊稼地。大人們需要經常在田間勞作,所以這兒會時不時出現人的蹤影和聲音,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常常來這裏玩耍,從來就沒有膽怯過,因為説不定轉過一個彎就能見到了自己的爹孃!

我們之所以愛到這個地方玩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那兒有非常多的“好吃貨”。所謂的“好吃貨”,是生長在坡坎、塄邊、林間的小草或樹木上長出來的果實和嫩枝,隨着季節不同變化,好多種“吃貨”形狀不盡相同,滋味千差萬別。

春天到,萬物生,大地一片葱蘢,地畔洋槐樹林裏生長的野刺玫枝丫,我們稱之為“刺玫胡”,壯碩脆嫩,綠中泛青,青中帶紅。每人採折一簇,找一陰涼處坐下,細心地一綹綹撕掉外面那層粗皮,然後又輕巧地“斷”成像蠶豆一般大小卻連接在一起,那種藴藏其中的纖維細若遊絲,肉眼實在難以看得清。濕濕漉漉,晶瑩剔透,活像竄起來的珠珠一樣,一仰頭,便吃到了嘴裏去,一咀嚼,草木的清香溢滿心田。用這種方法享用刺玫胡我們叫做“下掛麪”,現在想來,這個童趣技術含量還是相當高的,非心靈手巧的孩子很難完成。

夏天驕陽似火,涼風習習,這時候的野生“梅子”熟了。這種“梅子”屬於匍匐生長的植物,它們喜好在土塄畔上安家落户,往往是一片一片的。梅子的形狀像乳頭一般,顆粒狀,殷紅色,滋味酸酸甜甜。總也吃不夠,這麼一架匍生的梅子,怎麼經得住我們像“餓狼”一樣的蠶食呢?在吃梅子的日子裏,後梁到處都留下了我們尋覓的蹤跡,再熱的天也不會感覺到熱,美味的梅子牽引着我們不斷前行。

立秋節氣剛過,莊稼和水果漸漸進入成熟階段,大人們看着牛角一樣的玉米棒和滿枝頭紅彤彤的蘋果,滿懷希望,笑逐顏開,今年糧食的豐收和經濟的寬裕已成定勢。這時候,後梁的田間地頭有一種像筷子高底、麥杆粗細的植物,對我們這羣懵懂頑童來説充滿了無窮誘惑力,它就是“地李”。地李與李子同屬薔薇科,因為地李植株矮小往往與蒿草混為一體,所以帶有很大的隱蔽性。尋找地李的過程是考驗細心和耐心的過程,在綠茵茵的草叢裏,那種圓圓葉子並且有點泛黃的,可能就是地李樹。地李樹低調到了塵埃,結的果子暗紅色,數量非常稀少,往往還包裹在樹葉裏讓人很不易發現。但它的味道卻非常好,幾十年都過去了,一想起來我就不由得口舌生津,滋味依然在脣齒之間流淌纏綿!

到了初冬時節,萬木蕭蕭,枝枯葉落,天地間一副衰敗景象。坡上長着各式版樣的雜木,其中有一種顯得非常特別,渾身佈滿了像錐子一樣的尖刺,葉子落光但頂端掛着一嘟嚕一嘟嚕赭紅色的果實。這種樹叫“菅梢”,果實像紅小豆粒一般大小,密密麻麻擠在一起,浮在樹梢像一團紅雲,無意間給蕭瑟寂寥的坡上增加了一抹亮眼的色彩。擼一把塞進嘴裏,味道特別,酸酸的,澀澀的,越咀嚼越濃郁,根本停不下來,忍着扎傷的危險吃完了一樹還想再吃。小時候我見識太少,以為菅梢只是像我們這樣的窮地方獨有,沒想到長大後才知道這種樹木是世界性的,屬於沙漠地帶常見的植物。菅梢就是赫赫有名的'沙棘,根系龐大可保持水土,果實維生素c含量極高,具有止咳化痰、活血化瘀之功效;它的商業價值非同一般,如今各大商場品牌飲料的配方都離不開沙棘果汁。沙棘一草芥,長於荒野間,風蝕霜降浸,醇正更清甜。沙棘是上天給予人類的饋贈,瓊漿玉液,自然天成。歲月易逝,物是人非,想再吞嚥一口童年時代的菅梢果,不成想卻成為生命裏的一種奢望,只能在深沉的夢囈裏漫漫品咂回味。

後梁四季有果,無疑它是我和我的小夥伴們盡情玩耍的福地。記得童年時代,無論什麼時候學校放假了,我們的目的地都是後梁。夏季天長,有時玩得過於痴迷,竟然不覺間就到晚霞滿天飛了。這時候在空曠的田野裏,有一種鳥兒躲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很有節奏地鳴叫,——“咕嚕嚕,快回去”。聲音悦耳動聽,悠揚婉轉,似乎是慈祥的母親在殷殷召喚,於是對着黑森森的樹蔭我們都沒有了膽怯和害怕,我們都歡快地回家了。

我的女兒和兒子誕生以後,生產隊就給我們又劃撥了兩個人的承包地。因為村落附近早就沒有了機動地了,所以兩個孩子的口糧地只能是處於後梁的吊邊地。這兒的莊稼地坡陡又貧瘠,可以説我們家四口人八畝責任田,竟然有一半在後樑。後梁是我童年時代玩耍的樂園,也是我青年時代養家餬口的田園。對於這兒的一草一木我都熟透於心,記得當時分到地的那一刻,我就意識到我的人生座標已經發生改變了。其實不但是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宿命,小時候被人養,成年了必須去養人,這就是人生,就是責任。一介草民,竭盡所能,努力把自家的小日子過好,創造更多生活資料供養自己兒女安然成長,我想這不僅僅是哪一個人,而應該是每一個普通人生命中最起碼的擔當和情結吧!

貧瘠的土地雖不能成就大富大貴,卻可以滿足一家人的口糧供應。父輩説種地人最基本的品質就是具有“勤儉”二德,有道是:四肢不勤,五穀不豐;克勤克儉,福報百年。土地生萬物,這些耕地肥力不足,卻被多少人耕了一遍又一遍,收穫了一茬又一茬,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我想咱也一定得努力,讓這些地在我手裏爭取要換個模樣!

生產隊長給我女兒劃分的是面積二畝大的地塊,土質已板結,蒿子長得比人高,更重要的是地裏遺留下來的蘋果樹每一棵都是半死不活的。面對這樣一個情景,該怎麼辦呢?詢問高人,理順思路,我就到集市上去買了一把斧頭、一把鐮刀、一把?頭,回來後,又請人給它們安上了結實的手把。用斧頭砍樹樁,用鐮刀割蒿草,用撅頭挖樹根,我用了大概整整二十天的時間,起早摸黑,對這片地塊重新進行了規劃和改造。剛做完這些恰好來了一場及時雨,我又請人把地連續耕耘了兩遍,還把伏在上面的大土疙瘩用撅頭敲得碎碎的。那一年的秋播到了,我抓住時機,記得在國慶節後兩天終於種上了適合貧瘠土壤生長的濟麥22。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想到第二年夏收的時候,竟然收穫了二十八代麥子,我家的糧囤一下子就給爆滿了。從此,我家就擺脱了口糧短缺的困境,一日三餐飯食的質量提高了,當然,更重要的是面對困難時的自信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非常明白,自己沒有一個強健的體魄,並不適合在廣袤的土地上勞作,只是在二十多年前迫於柴米油鹽的窘境,而費盡心思在貧瘠的土地上拼搏了那麼一回。沒想到居然有了些許的回報,其實我最大的收穫,還是感悟到天道酬勤的真諦!

滄海桑田幾十年,如今後樑換新顏。農業生產模式已改變,貧瘠的土地成了退耕還林最佳地,我的那幾畝吊邊地早已綠樹成蔭,鬱鬱葱葱。白駒過隙,時光流轉,卻一直沒有機會踏上那塊曾經給予我歡樂和啟蒙的土地,只能在夢囈裏細細的咀嚼,細細的回味……

標籤:後梁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