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看戲散文

文學9.89K

作為中原人,對中原的一切自是無比熱愛。這其中包括戲曲。而生在豫劇之鄉,對豫劇更是不可避免的偏愛。我以為,作為一個河南人,不愛家鄉的戲曲便算不得真正的河南人。既然生在豫劇發源之地,必要喜愛豫劇才是。那可是家鄉的經典,精粹。

看戲散文

其實同我年紀的家鄉人,愛戲的並不多。他們多是愛流行歌曲愛通俗之聲。我並非不愛歌曲,那些醉人心絃的歌兒我也是聽得心潮激盪,情動意長。但我對戲曲卻是一往情深的鐘愛。小時候,鄉下在冬天農閒的時候,總會有民間自己的戲曲班子一個村一個村地流動唱上幾天。上午休息,一到下午和晚上便密密麻麻地擠滿了四里八鄉來看戲的人們。走路的,騎車的,拉車的,套着牲口的,抱着孩子的,攙着老人的,那真是形形色色,不用多説。其實小孩子們看戲也就是看個熱鬧,最吸引孩子們的倒是那些個小吃。圓圓的如乒乓球一樣大小的米花團子俗稱“花喜團”,一串一串地連起來,不記得那時是幾分錢一個還是一毛錢了。那時吃的最多的便是它了。因為好吃又便宜。再就是糖葫蘆,棉花糖,麻花……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我也同其他孩子一樣,不可避免地饞嘴。但我吃歸吃,卻總忘不了擠在戲台前,痴迷地看那彩色衣裙襟飄帶舞。迷戀那小姐丫鬟公子書生,情不自禁時也跟着手舞足蹈,吚吚呀呀。有時也偷偷溜到後台,看沒上場的戲人們説笑或者默記台詞。手癢癢時還忍不住伸手去探一探那小姐後面直拖在地上的長長的黑髮。及至後來在姥姥家有一次跟在一匹馬後,看那長長的馬尾,心裏仍在比較與長髮的區別。終因忍不住好奇去觸摸,結果剛好馬兒後蹄向後抬起蹬了肚子,害我在牀上躺了半天,嚇壞了所有的人。還好那馬兒不是故意發飆,若真是惹怒了它,我只怕也小命不保了。這都是因迷戀看戲的結果。

三伯在世時,會拉二胡,俗稱弦子,也會哼唱一些。他還曾教過我丫鬟小姐走台步與那做官的上場的走相。角色不同,走的姿勢也不相同。那小姐是輕移蓮花,羞答答穩步緩行;丫鬟卻是急忙忙火一樣雷厲風行。最拽的風光上場的莫過於那官居高位的丞相了。出場便“嗯歎”高呼一聲,抖抖鬍鬚,以壯聲威;接着便踱着方步,兩步並一步,緩慢斯文漸漸落座。看戲看得熱鬧,聽戲聽得入迷。豫劇獨有的韻味讓我為之神往。現如今雖説不比之前盛行,卻並非庭前冷落無人問津。愛戲的人仍是有許多。

最值得自豪的是家鄉出了豫劇名人常香玉,小香玉,那是標標準準的南陽人。她的《花木蘭》幾乎大人小孩都會哼上幾句。再就是閻立品的《秦雪梅弔孝》,哭商郎那一段直讓人是肝腸寸斷。那聲聲悲切,句句悽婉,嗓音哽咽,若嘶如啞,哭得那個真切真真是花無容月無色天地灰濛日月無光。我無論是哭戲還是喜戲都是愛得如痴如醉徹徹底底。

小時候沒有電視,除了下鄉來的電影,能看好玩的也就是看戲了。戲曲中着實也學到了不少東西,瞭解了歷史,學到了做人的`道理。像那些《喜盈門》、《包青天》、《抬花轎》、《對花槍》、《卷席筒》、《白蛇傳》、《打金枝》、《朝陽溝》、《七品芝麻官》、《洛陽橋》……是百看不厭,百聽不倦。

昨晚在老鄉的推薦下又看了一段《三更生死緣》的第九場,看到衞玉蓮蒙冤被押赴刑場,與老父決別時的一番唱詞,直覺心內是百感交集為之哀婉腸斷情傷。可惜只看了這一場,全場等以後再慢慢品評吧。這也是我今日心血來潮想寫寫看戲的感受的原因。本來是想讓那老鄉兄寫一寫對戲的點評,然而昨晚看了有感而發,是以忍不住今天班門弄斧胡説一通。論起戲劇的淵源博大精深劇種多樣,裏面的各路套數數不勝數,我是對此可謂是一竅不通。我只醉心於戲曲,迷戀於豫劇,只看它的扮相走勢聽它的情節動人。其它,確實是不敢妄加評論。

現在遠嫁南方,身邊更是無人能懂豫劇無人能愛戲曲了。沒有了同愛戲曲的知音,一同品味,也因此再難好好欣賞一部家鄉戲了。只盼着,有一日,重回家鄉,邀三五戲友,沏上一杯濃茶,再靜靜品味那久遠的鄉音。

標籤:看戲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