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關於聊天的藝術的隨筆:聊天

文學2.45W

編者按:看起來最簡單的聊天,需要用心,才能有的聊。聊天可以是隨意的,不走心的,自然的。

關於聊天的藝術的隨筆:聊天

在手機、電視發明以前,人們沒有過多打發時間的活動,聊天就成了一種重要的生活娛樂方式。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兩人盤膝對坐,通宵達旦地圍爐夜話仍舊意猶未盡。又或者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嗅海棠暗香,拂柏影交錯,在此情此景下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豈不快哉。

如今的我們忙起來連軸轉,閒下來還有更多的事情可以消遣,刷微博,侃新劇,玩遊戲,看電影,哪一樣都比心平氣和的聊天要有意思得多。慢慢地,“尬聊”這事好像我們都不怎麼在行了。

聊天分很多種,父母子女之間,同學朋友之間,夫妻戀人之間,上司同事之間,甲方乙方之間。隔着屏的,面對面的,打着字的,聽着音的,不同對象,不一樣的交流方式,聊天的感覺也迥然不同。一聊起來可長可短,可深可淺。路遇熟人寒暄幾句是短聊,舊友相聚推杯換盞是長聊,姑嫂婆媳家長裏短是淺聊,知音摯友高山流水是深聊。

父母子女之間的聊天最尋常,卻又最容易流於表面,總覺得最熟悉,卻不見得最貼心。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覺得他們什麼都不懂,彼此交流不是教育,就是規勸,長輩的言談舉止卻容不得孩子過問,張口閉口總是:“大人的事小孩少插嘴”。後來兒女長大了,父母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交流,回到家寧可一個人低頭悶聲玩手機也沒有一句多餘的話,於是怒火中燒,厲聲訓斥。孩子哪裏有反抗的資本,只能關了房門,耳不聽為靜。這心與心之間,就又隔了一層阻礙。再後來,子女離家奔前程,也有了自己的家庭,父母依舊常年重複着單調的生活,除了柴米油鹽,噓寒問暖,再也難以觸及到被外面的風雨磨洗過的兒女真正的內心世界了。

同學朋友之間的聊天最愜意,卻又最容易東拉西扯,總覺得最隨性,卻不見得最走心。一羣朋友圍坐聚餐,聊得熱火朝天,然而酒足飯飽,醉意闌珊之時,似乎也不太能想起來剛才都説了什麼。一旦畢業工作,或是出國深造,還能保持聯繫的也不過二三。其餘的人,都隨着時間流淌到了自己的世界之外。

情侶之間的`聊天最熱烈,卻又最容易偃旗息鼓,總覺得最親近,卻不見得最長情。初見的時候眉目相觸,笑語相接,已然知曉半分心意。情到深處無話不談,白天黏黏膩膩,晚上分開了,還要各自裹在被窩裏聊微信,你一言我一句,聊到手機發燙,徹底沒電,然後下牀找充電器接着聊。後來情隨境遷,矛盾暗生,突然間不是惡語相向,就是沉默以對。沉默有時候是因為無話可説,有時候是等對方開口,有時候是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説起,有時候是話到嘴邊卻怕覆水難收。就這樣沉默沉默,於是順其自然,於是漸行漸遠,於是再也沒有理由開口。

在這個世界上,人每天要説的話很多,但真正能好好説話的機會卻很少。生活變得越來越熱鬧,我們卻越發找不到可以好好説話的人。有人説,幸好我們有朋友圈。但它真的能代替傾心相談的交流嗎?

微信的朋友圈好像是一夜之間流行起來的,人們大事小事,有聊無聊,都喜歡發上一條,曬上一張。然後只要一看到小紅點亮起,就迫不及待地點開,看看是誰點贊,有誰評論。現實生活中交流的匱乏讓我們不滿足於僅僅告訴身邊的一兩個人,而是發自內心地想讓更多人瞭解自己的經歷,想與更多人分享自己的喜樂。我們越是孤單就越想要被人關注,想要被人關注就要去關注他人。於是大家都被捲入一場遊戲,無可選擇地沉溺於虛擬的社交平台。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在手機上,在不屬於自己的時空裏,對於現實,對於身邊人的關注自然會淡化,於是變得更加惶惶不安。白天裏瑣事纏身,到了夜裏,能睡着的人都睡了,睡不着的,不是心裏有一個舞台,就是手裏有一部手機,票圈一刷到底,關掉微信,就湧起説不出的失落。

我不記得在哪兒看過一個新聞,説是一家人除夕吃團圓飯,菜擺上桌,小孩子拿着iPad玩遊戲,中年人拿着手機搶紅包,結果家裏的老人動怒出走,團圓飯自然是吃不成了。這不能怪老人小題大做,負氣離家,過年本來就是一個親人之間交流感情的好機會,大家説説笑笑,相互祝福才有年的氛圍,可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們好像真的不會聊天了。

人本來就很難和別人真正敞開心扉,甚至對自己都做不到坦然以對。看起來最簡單的聊天,需要用心,才能有的聊。忽視深度的交流對任何人來説都是巨大的損失,通過深聊,我們可以表達喜怒和訴求,可以尋找慰藉和共鳴,可以感受温暖和安全,也可以定義自身的存在。而深度的交流來自於對他人的關心,對自我的坦誠,對生活的理解和對時間的慷慨,這其中任何一點,都是不低的要求吧……


【本文作者:籽言。(公眾號:尋常)】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標籤:隨筆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