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八年級讀書隨筆600字(精選63篇)

文學2.63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沒少接觸或者看到經典的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想看看大家都在寫什麼樣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讀書隨筆6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讀書隨筆600字(精選63篇)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1

讀書真是個好事情,陶冶情操,培養性情。我也算半個讀書人。為什麼是半個呢?因為我讀書並不是為功名利祿,也不是為救國救民,只是每日看時間白白流逝,又無事可做,於心不忍,只好用讀書來打發這一點點時間。

小時候喜歡的書不多,因為對於當時的我來説,大部分書都太過深奧,以至於完全看不懂。長大一些,我開始讀《中華上下五千年》,但只讀了一半就不讀了,因為太過血腥和殘忍。明明他們剛才還在一起吃飯喝酒,一翻頁,刀兵相見,血流成河;明明人家還好茶好飯的熱情招待,下一段,滿門抄斬,無人問津。後來我再讀那些童話書的時候,我雖然挺喜歡,但就像在看笑話。當我周圍的同學在幻想着自己是白雪公主,白馬王子的時候,我對他們的愛好嗤之以鼻。

再大一些開始讀那些名著了,説實話我更喜歡中國的。因為那些幹翻譯的太敬業了,以至於每一本外國名著都乾巴巴的,讓人完全沒有閲讀的慾望。但我必須承認還是有一些好書的,像《魯濱孫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至於中國名著,我看的第一本是《聊齋志異》,我媽不知從哪裏弄來的,沒有翻譯和註釋,讀起來晦澀難懂。我讀懂的一小部分裏,每個故事都讓我覺得陰風四起,鬼魅叢生。但現在再讀,滿眼只剩下四個字:趣味盎然。

我現在讀的都是一些學校推薦的名著。有些挺好看的,但大部分都很無聊,最頭疼的是還得寫讀書筆記,杜絕了我偷懶的想法。我也和同齡人一樣,因為父母的高壓政策,這條路也越來越難走,所幸,我和我的同學在學校圖書館裏找到了一些令我們感興趣的讀物,比如雜誌,再比如《少年月刊》。我們並沒有討厭學校推薦名著,只是這些讀物確實能激發起我們的興趣。

讀書挺有意思的,作用也不小。所以趁我們還年輕,多讀會兒書。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2

你見過一望無際的碧藍海洋嗎?你渴望去探索那充滿未知的海底世界嗎?就讓我們跟隨凡爾納的腳步,一起暢遊在《海底兩萬裏》裏吧。

主人公阿龍納斯教授跟隨林肯號奉命抓捕一隻“龐然大物”,卻沒想到這是一艘先進的潛水艇,之後水手尼德。蘭、康塞爾和主人公成為了諾第留斯號“自由”的俘虜。他們跟隨着船長摩爾,欣賞珊瑚島奇景、海底狩獵,在珠場與鯊魚搏鬥、“進軍”南極、肉搏章魚……但他們並沒有因此放棄逃跑,自由與故鄉是他們最大的渴望,在一次北冰洋風暴中他們順利逃出,而諾第留斯號也不知去向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許多個夜晚裏,當船的電光映照着波光粼粼的水,想象着會有成百上千的魚羣在你面前若無其事的遊過,偶爾還會有一條令人驚悚的鯊魚出現,周圍的海藻在推動器的動力下搖曳着,貝殼類靜靜地躺着,那深邃的小洞裏説不定還有某這奇怪的生物……我也真想去那個奇妙的海底世界遨遊啊!

令人感到奇怪的不僅僅是故事情節中脾氣古怪、有時善良有時殘暴的船長摩爾,他痛恨人類社會卻時常像人們伸出援手。還有令我們更為驚歎的是,作者凡爾納的小説幻想不僅僅是憑自己豐富的想象力,還隱隱透出一些科學的依據,例如強大的電的力量和潛水艇已經成為了現實,並且登上南極已經不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了。這是多麼神奇的“預想”!

在《海底兩萬裏》的遊歷裏,我們不僅領略了別具一格的海底美景,各種奇異的生物,更能體會的,還有他們值得學習的探索精神和堅定不移的決心。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3

這個學期我讀了一部長篇小説《魯濱孫漂流記》。看完之後,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個勇敢堅毅,喜歡航海,樂觀積極的一位航海家。

這本書主要講一個叫魯濱孫的航海家在航海途中遇到大風,漂流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在島上生活了28年之久。中間遇到許多困難,最後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了問題,最後回到英國的故事。

看完之後,我不禁對魯濱孫不畏艱險,在困境中尋找辦法,再想到壞處的同時也能想到好處聊以安慰的這種生活態度深感敬佩。而且裏面的兩句名言使我深受啟發。一句是“一個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着自己所得不到的東西是沒有用的。”另一句是“我已學會多看看自己生活中的光明面,少看看生活中的黑暗面;多想想自己所得到的的享受,少想想所缺乏的東西。這種態度使我內心感到由衷的安慰。”沒錯,生活都有好處和壞處,只有會生存的人才會在想到壞處的同時也能想到好處。但那些不會生存的人,只會一味地去想這事的壞處,而不會用自己的智慧去想想該怎麼解決。而魯濱孫是哪一種人呢?對,沒錯!他就是一位會生存,不向命運低頭,永不言敗的一位航海家!

要學會生存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堅強。我們要做環境的主人。生活少不了坎坎坷坷,但我們不能迷失生活的道路。不要在生活中耗盡了自己,我們要戰勝脆弱。不僅這樣,我們還要拋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己學會保護自己,學會生存。

只有學會堅強,學會生存,我們的人生歷程才會更加精彩,我們的生命之花才能永不凋謝!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4

每次翻開《納蘭詞》,總覺得那個能説會道、天資聰慧、博覽羣書的納蘭容若正站在我面前,給我講述他一生的坎坷曲折,在三十一年的短暫人生成就不平凡的生命傳奇。

《納蘭詞》改變我的心性。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往往會因學習、朋友、家庭、社會環境等因素焦躁不已。這時,我找出《納蘭詞》細細品讀,自會感覺絲絲清涼之意向我襲來,這不是自然界的風,卻能迅速、透徹地吹滅我心中那些所有的不滿火焰。

“相逢不語,一朵芙蓉秋雨。小暈紅潮,斜溜鬟心只鳳翹。”寫的妃子是容若扮成小喇嘛進宮,看望青梅竹馬的表妹,兩人只能遠遠地對望一眼,這一眼卻包含了深深地相思情。看到這,我的心情漸漸平靜,我與書也融為了一體。

《納蘭詞》改變我的認識。“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這是納蘭容若很的《浣溪沙》。“當時只道是尋常”,我的第一認識以為容若説的這件事非常尋常,不必深究,但當往後看註釋深入觀察後發現,容若想表達的是惋惜沒有珍惜過去,所以都是錯過後,方才知道要珍惜。我不由得聯想到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不僅是情,人、時間、機會等等亦是如此。

《納蘭詞》改變我的閲讀習慣。歷代詩詞無數,卻常使你不清楚它到底要表達什麼,説不清詩人到底在講什麼,如李商隱的“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而容若的名句卻是另一種風格,直抒胸臆,脱口而出,平淡如話,後世學者王國維對容若的評價極高:“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有如此優秀的詩人之作,我能不改善我的閲讀習慣嗎?

合上《納蘭詞》,你會感歎這位擁有世間惆悵的男子,也會感歎三百年來傾倒無數後人的的傳奇。書猶藥也,我想,《納蘭詞》總能給我、你、他帶來生活別樣的理解。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5

古人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一本《樂府詩集》,足以慰這世間風塵,足以令浮躁的心風息浪止。閲讀讓人安於平凡,安享平靜,這就是聖賢書。

翻開《樂府詩集》,那些壯麗的生活畫卷次第展現在我面前,好似夢迴古國,神遊浮華瞬間。入耳的是漢樂府的縹緲樂聲,入眼的是“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的人間美景。它向我輕聲訴説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傳説,和古人傳唱的生活辭調。

體會《樂府詩集》中的萬般憂樂,我逐漸沉醉其中,想象着故事情節的諸多因果。我願將豆蔻年華獻於詩句隱藏的情感之中,也願親身扮演。言笑間忘了是自己闖入了別人的夢。在這詩詞的吟唱中,已不知是古是今,是身是客。

是誰驚擾了陌上新桑?是誰感歎道這天懸星河?又是誰身負響“呦呦鹿鳴”的重任?

令我思索的還有那篇《花木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

花木蘭,一個手持長劍,代父從軍的女俠,她曾有過悲傷,也曾有過歎息,她不是“不聞爺孃喚女聲〃,她只是不願在心中浮現出對爺孃的掛念,木蘭知曉,英雄是沒有牽掛的,沒人瞭解她温雅天性的表象下隱藏的諸多不忍。而我讀此詩意,已經把自己化作木蘭,去感受她的悲歡離合,感受她的喜怒哀樂,從中,又多感悟出了一些生命的意義。

每看一書,合卷之後,請閉眼再讀,你會覺得書如人生,人生如書。生命不息,讀書不止。書是至交知己,是長輩是伴侶,值得一生相守。一生讀,讀一生。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6

“你以為,因為我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和你的一樣,我的心也跟你完全一樣!我們站在上帝腳前時,是平等的——因為我們是平等的!”讀着這句話,我就又想起了在兩天前讀過的《簡·愛》。

這本書講了一個叫簡愛的小姑娘,從小就父母雙亡。她從七八歲開始就在他的舅媽——裏德太太家居住。但是舅媽並沒有善待她。她天天把簡關在“紅屋子”裏。她的哥哥姐姐也都對她不好,天天都打她,罵她。而後來,她去了一所“慈愛”學校。所謂的慈善學校其實就是折磨女孩子的地方。天天的飯只有臭肉片和壞土豆,好的時候,只有一片面包。而在這裏,是一種打着慈善口號去打壓女孩子的地方。從這裏,我體會得到當時社會重男輕女的現象。後來,簡去了一個地方當女家庭教師,從而認識了這所房子的主人——羅切斯特先生,並愛上了他。最後,在經歷了種種變故後,簡愛成功地與羅切斯特先生結了婚,並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禁產生出一種對簡愛無盡的敬佩和尊重。她的性格是不屈服的,是清高的。當她受不了舅媽對她的嫌惡時,就奮起反抗,第一次贏了她舅媽,用一種反抗激烈的語調,憎恨着她的舅媽,使舅媽頭一次去躲避她。當她在慈善學校,認識的一個叫作海倫的朋友,在受到了老師的羞辱後,是沉默的,也去承受那些本不怪她的錯誤。而簡,往往在老師背後去批評她們,用憤慨的語調去為海倫分辯。這是一個多麼鮮明的對比啊!簡在離開羅切斯特家後,曾經向別人乞討,要飯。但在被人誤會後仍會為自己申雪。在這件事中,體現了她也有自己的尊嚴。

我要象簡愛學習,學習她不屈服的精神,那樣才會得到美好的結果。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7

當你打開五彩繽紛的圖書,你便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傳奇動人的小説,美麗優雅的詩歌,引人入勝的童話,發人省醒的寓言那美麗的圖書會讓你愛不釋手,那美麗的圖書會讓你為它而着迷。記得學校圖書室第一次對同學們開放的時侯,我走進嶄新的圖書室看到成千上萬套的,各種類型的圖書,我驚呆了。我選了選,每本書的內容都風趣動人,各有特色,讓我目不暇接。我該選哪一本書看好呢?就在我為這煩惱時,十本《世界童話名著》映入我的眼簾,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連忙拿下了一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書裏面有調皮、可愛的匹諾曹和他的夥伴經歷的種種遭遇;能在空中飛行、機智勇敢的救助夥伴們的彼?得潘;六次航海曆經坎坷的辛伯達歷險記;愛麗絲奇妙的夢境遊記都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到了快放學時,哥哥和媽媽來叫我,我才慢慢地從童話美妙的世界中甦醒過來。記得還有一次,我在家呆悶了,就找了一本科普讀物來看。這本書的內容真是豐富多彩呀!咦!書裏面UFO的事件讓我停止了往下看的腳步。

UFO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帶着這個難解之謎繼續看着。突然媽媽叫我:“快去彈琴,琴彈好了才準看書。”“我正看到精彩之處呢?”我心裏嘀咕着去練琴了。經過一個小時的努力,琴彈好了,終於又可以去看書了,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呀”!我興高采烈地來到書房。咦?我的書怎麼不見了?突然我看見哥哥手裏捧着一本書。我仔細一看,這不是我的書嗎?怎麼辦?我靈機一動,有了!我又拿了一本童話書説:“哥哥,快來看呀!”哥哥連忙跑過來,我一把抓住我的書搶了過來。哈哈,哥哥上當了!我拿着書馬上又看了起來書就像財富一樣,只要日積月累,越看越多;知識在我們心中就會越來越多!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8

很久沒有看到這麼過癮的書了!那天從網上買了毛姆的兩本小説,當時看到有這一本,看到評論中好評居多,便加買了這本《毛姆讀書隨筆》。前幾天終於忙裏偷閒,先看了這本書,結果是一開篇便被吸引住了,不忍釋手,以至於前兩晚熬夜把它給看完了。

很認同毛姆的看法,讀書是一種享受與娛樂,當然這種娛樂是精神上的娛樂。我也一直覺得自己喜歡的書才會用心讀,如果文字可憎,讀之無味,那遠不如花時間去散散步好了。

毛姆是個讀書人,所讀的書涉獵甚廣,在這本隨筆中,他主要記述了自己對文學名著及哲學書藉的體會。我覺得他像個文化導遊,帶領讀者去拜訪歐美文學名家,像狄更斯、簡·奧斯汀、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等一批十九世紀的大師。

毛姆以説故事的方式,將作家的生平經歷、性格特點和作品成就一一展現。從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作品背後的一系列的奇聞趣事,而且難得的是毛姆並沒有給文學大師們作任何粉飾,樹立高大全的形象,而是向讀者揭示其真面目,其作為一個普通人的真實故事,這對於讀者去理解原文學原著大有幫助,而且他對作品的評析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説出其主要的精神內核,風格特點,然後點到即止。

由於毛姆的文筆生動風趣,情感真切,敍述又逼真傳神,所以真是好看!所以讀他的隨筆,不僅能獲知很多文學方面的知識,也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暢遊,雖然他介紹的很多文學作品我並未讀過,但是卻生出興趣想去一讀了。

譯者劉文榮的譯筆特別好,曉暢通達,意韻俱全,難得!好讀書的人不讀這本書,遺憾。讀書是一種享受,讀這本書是一種美妙的享受,好讀書、愛讀書的人是幸福的。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9

上一星期,我們班的圖書管理員從我們學校的圖書室借來了一本書——《波莉安娜》,我起先以為這本書很難看,就隨便的翻了翻,當我翻得時候,我被一幅畫深深地吸引住了,於是,我就開始讀《波莉安娜》這本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是一個充滿快樂的故事,波莉安娜在她的父親去世以後,她去到了脾氣極為古怪的波莉姨媽家,她的波莉姨媽把她安排在一個悶熱、環境非常不好的小閣樓,她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還非常非常的高興,因為在那個悶熱、環境很不好的小閣樓裏沒有鏡子,如果沒有鏡子,那麼波莉安娜就不會看到她自己臉上的雀斑了。波莉安娜還把她父親教給她的“高興遊戲”也帶來了。波莉安娜她就像是一個魔術師,當別人遇到不快樂的事情時,波莉安娜就會把那個人變成一個開心的人。

這讓我想起了我與妹妹比賽溜冰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我還不是很會溜,但是,自從經過媽媽的指導後,我的技術就大增了。

我與妹妹比賽溜冰的時候,我於領先1.5秒的速度,獲得了馮家第二屆溜冰大賽的冠軍。我領完獎之後,找到妹妹,對妹妹得意的説:“馮子耘,你看你看,這是什麼?我的是金的獎牌,而你的是銀的獎牌,我的比你的好,説明我是冠軍。”就在這個時候,媽媽走了過來,媽媽温柔地對妹妹説:“妞妞,沒關係的,你不要灰心,這一次我教你的姐姐如何溜冰,下一次我不教你的姐姐了,下一次我教你,我讓你的姐姐甩一個狗啃泥巴。”妹妹聽了媽媽説的這一段話後,破涕為笑。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知道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去往壞的那一方面想,要去往好的那一方面想,因為只有這樣子,你才會開心、快樂起來。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10

在上學期時,姐姐給我買了一本書叫《青銅葵花》,書中講的是家境貧困的青銅一家與失去了父母的女孩子葵花發生的故事,這裏有悲、有喜、有憂、還有樂。

因為青銅家十分貧窮,只能供一個孩子讀書。最後青銅一家決定讓住在他們家的葵花上學。因為青銅從小不會説話,所以大麥地的孩子們都叫他啞巴。

每天葵花去上學,青銅就去賣奶奶編的蘆花鞋。蘆花鞋不一會就賣完了,正好又過來一個要買鞋的人。可是鞋已經賣完了,青銅看了看自己的鞋,為了多賺一些錢,便把鞋賣給了那個人。一路上他的赤足踏過雪地,濺起了一蓬蓬雪屑。他的一雙腳被雪擦的乾乾淨淨,但也凍得紅通通。

青銅的付出讓懂事的葵花深受感激。葵花知道奶奶是為了掙錢讓自己上學才病倒的。於是葵花為了給奶奶治病,瞞着青銅他們跟着別人去江南採銀杏。雖然他掙得錢不夠給奶奶治病,但她的孝深深的打動着青銅一家。最後,葵花還是被城裏人接走了。但是就在那一天,青銅會説話了,他説的第一句話就是:"葵花!"。可見他們雖然不是親兄妹,但是比親兄妹還親。

相比之下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呀!父母辛辛苦苦的給我掙錢,給我們提供了富足的生活。可我們還經常對父母的管教與嘮叨愛理不理,甚至大發脾氣。

當我讀完這一本書時,我似乎長大了,明白了只有心懷感恩,才能使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更融洽,使這個社會變得更和諧。也只有真心的付出,才能讓彼此內心充溢着温暖與幸福。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11

我有幸讀了《學學孔子怎樣當老師》這本書,深受啟發,真是受益匪淺。只感覺自我教學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堅定和從容。讀完此書,如沐春風,豁然開朗。做教師若不學孔子乃是一種缺憾。孔子不僅僅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論家,而且是我國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評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積累的豐富教學經驗,構成的博大精深、獨具風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傳統教育思想中的寶貴遺產。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廣泛而全面:從教育理念到治學理念,從治學原則到教學目的,從教學態度到教學方法,從教師修養到教育手段,構成一套他獨創的、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透過讀《學學孔子怎樣當老師》這本書,我覺得在今後生活、教學工作中就應像孔子一樣誠實守信、以身作則、像孔子一樣約之以禮、重視自省、做到終身學習、不斷進取。像孔子一樣誨人不倦,對待學生一視同仁,關愛每一位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像孔子一樣學思並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樣教學相長、重視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用心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在簡單愉快的學習中學到知識,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總而言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需要取其精華融於現代教育的實踐中,這是保證我們的教育,個性是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12

“愛”是什麼,帶着這個疑問,我閲讀了《愛的教育》,我真正透徹理解愛的實質含義。

《愛的教育》是一本日記形體的小説,這本書寫了一位澳大利亞四年級的國小生安利柯一年的生活。安利柯對他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充滿了愛,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所記的日記,包含了朋友、姐弟、同學、父母、師生之間的愛和對祖國的愛。書中的每個故事都是那樣的普通,那樣的平凡,但它們又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裏面有許多作者的小夥伴,他們是一羣可愛的講道理的孩子,雖然有的貧窮,有的富裕,有的殘疾,有的學習落後,但作者從不計較,與他們玩得開心,學的快樂,並從開心和快樂中得到了教育。《愛的教育》這本書塑造出一個個貌似渺小卻不平凡的人物。許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陣陣強烈的感情,讀之,使人猶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讀完《愛的教育》,我懂得了真正的朋友應該在困難時能夠互相幫助。同時也讓我明白,再壞再可怕的人只要你真心對待,也會被融化。遇到可憐的人應該伸出援助之手。

我不禁又想到了我自己,平時,總覺的父母對我好是理所當然的,一有不順心的事總往父母發脾氣,完全不顧父母的感受。可父母是知道是關心我的喜、怒、哀、樂的。父母上班非常累,我們還對父母發脾氣只會讓父母更累。

《愛的教育》令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我對:“愛”的理解更加深刻,愛不僅是索取更是付出。愛能挽救一切,愛是黑暗中的一束陽光。只要你願意付出,得到的是驚人的收穫。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13

現實生活中的人們,錦上添花這樣的好事固然可喜,而雪中送炭的温情更會讓人感受到刻骨銘心的温暖。

仁愛之心的施與,猶如雪夜裏盛開的人性的花朵;人與人之間,真情的給予,是天涯的至寶,苦海的慈航,絕岸的援手。

齊國東海有位女子徐氏,因家境貧寒點不起油燈,於是就與其他幾個鄰女聚在一間大屋子裏紡紗織布。因其窮,她帶的蠟燭就少。因此,一李姓女子很不高興,便對其他女子説:“徐帶的蠟燭少,以後不要讓她和我們一起幹活了。”徐氏説:“怎麼可以這樣呢?我每天帶的蠟燭少,可我每天打掃屋子,來得最早,走得最晚,每天我把屋子打掃好了你們才來。再説,屋子裏多我一個不會因我而燭光暗淡一點,少我一個也不會亮多少,我只需要照在東壁上的餘輝光亮就夠了,請你們大家不要吝嗇那一點點光亮,讓我蒙受你們大家的同情和恩惠不好嗎。”

施捨也好,給予也罷,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對困難中人施以援手?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落井下石易,狂流引渡難。花開時,蜂擁碟撲;花謝時,風揚雨砸。對於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來説,那炭火温情的給予,那人性芬芳的感召,猶如荒原大漠中的仙人掌花,奇妙而燦爛;像夤夜之中騰空的火樹,絢麗而輝煌。

時代冷漠,人情菲薄。在得意時,朋友認識了你;在落難時,你認識了朋友。在時下這個萬花如轉燭的世界,太多的人們熱衷於錦上添花,卻吝嗇於雪中送炭。

那炭火的殷紅,像雪夜裏盛開的人性的花朵;炭火的熾熱,象徵着不枯竭的人性的暖流。同情者的熱淚,融化了大地的積雪;慈善者的靈心,創造出暖冬裏的春光……

在絢爛如錦的園林中,你不必添花;在生命的冷域雪原裏,我要贈你炭火……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14

學完《山中訪友》這篇課文後,我感受到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抒情散文,讓讀者彷彿與作者一起,經歷了山中訪友這美妙的歡欣之旅。

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從文章的字裏行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裏,這一花一草,一鳥一石都成了有鮮活生命的人。它們能跟我們説話,能跟我們交流,它們是我們的朋友。作者進山看景,自然成了“山中訪友”。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和大自然的知己情誼。把“老橋”比喻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寫出了橋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的默默無聞為大眾服務的品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橋的讚美和敬佩。鳥兒呼喚他的名字,露珠與他交換眼神,他和清涼的山泉一起梳粧,和汩汩的溪流共同唱和……作者在奇妙的大自然裏,撿起落花,聞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起落葉,看到了生命的奧祕;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聽見了緣故火山爆發的聲浪和時間隆隆的回聲。在雷雨裏巖石為作者撐起一把巨傘。啊,多美呀!

然而在現實的生活中,很多人根本都不熱愛大自然,更別説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抬頭望望天,是污黑的一片天,低頭看看地,是髒亂的一塊地。人們亂砍樹木、踩踏花草、隨地吐痰,這些做法只為了自己的一時的方便,那他們可否想到,最終受害的是人類自己。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我們自己啊!

當你懷着一個好心情看這個世界時,就會發現世界原來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來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員,用大自然的語言去與花草鳥蝶進行一次心靈的交談。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15

他不屈服於生活,他説別人在呼蘭河能紮下根能活得好好的,他也一定可以。他雖然也常常因為生活的辛酸而滿含淚水,但他看到大兒子已經會拉着小驢到井邊飲水了,小兒子也會笑了,會拍手了,他還是很欣慰的。

他當然是欣慰的。他戰勝了自己。這讓人不得不為他豎起大拇指。他是個內心強大的人,沒有因為周圍人施加給他的巨大聲音和壓力而屈服。他只做着他自己的事。他也沒有因為生活的苦難而絕望,反而牢牢地扼住命運的咽喉,微笑着執行着他的使命。

馮歪嘴子顯然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有多少人能真正承受得住外界給他的不和諧的聲音而依然心平氣和。我們總是説“人言可畏”,“輿論可以殺死人”,事實上那是因為我們內心並不夠強大。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是不會輕易受外界輿論影響的,他總是篤定的堅持着自己的信仰,做着正確的事,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再回頭來審視我自己:我是否也是獨立的人?我的內心是否也是強大的呢?

薄薄的一本《呼蘭河傳》的確可以引發許多思考……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也曾有這樣的一個園子。那時,爸爸媽媽在江都工作,我和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我的老家有一個大院子,院子裏有一口大井,門前是一片松林,再前面是一條小河。夏天的夜晚,奶奶常常坐在院子裏,一隻手輕輕地摟着我,一隻手拿着扇子,對着天空指指點點,奶奶看着,我也跟着看着,看那漫天的繁星對我眨眼,對我笑,我也對它們眨眼,對它們笑。流汗了,潑潑井水……

後來,我被爸爸媽媽接到江都上幼兒園、上國小,坐着旋轉木馬,玩着蹦蹦牀……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我也開始了藝術薰陶,學芭蕾,學鋼琴……自由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不知不覺中,那個“祖父的園子”也離我越來越遠了……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16

俗話説:“讀不盡的世間書,走不盡的天下路。”我是一個愛讀書的小男孩,書給我帶來了無盡的知識和樂趣,讓我在浩瀚的書海中自由地遨遊,像個小嬰兒一樣吮吸甜美的乳汁。書伴隨我長大,彷彿它已經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是我的小老師,每當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回到家它會認真地給我複習功課;每當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不明白,回到家它會幫助我一起學習。

它是我的小夥伴,每當我因為一些事情被爸爸批評,它就會給我講一個笑話,來逗我開心,這時我就會捧腹大笑;每當我一個人無聊沒事做的時候,它就會跑過來找我玩,我來到書櫃,找了一本《格林童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它還是我的…….

我愛讀書。有一回,爸爸媽媽都不在家,只見桌子上有一張紙條寫着:“帆帆,今天爸爸媽媽有事,桌子上有錢,你自己出去玩,中午自己去飯店吃飯。”我心想:啊!太高興了,我終於不用爸爸媽媽管了,自由地去玩吧!我興高采烈地乘着公共汽車來到新華書店看書,一看就會粘上,時間似乎過得非常快,不知不覺之間已到了中午。就在這時感覺自己餓了,但是我看見了一本非常喜歡的《中國未解之謎》,我非常想買。可這隻有二十元錢,這可是午飯錢呀!我猶豫不決,最後終於禁不住這本書的誘惑,快步走向收銀台。

我愛讀書,是因為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它可以把人從無知變為天才;它可以帶領我們從狹窄的地方,駛向那無限廣闊的知識海洋。

我愛讀書,是因為它可以使我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17

這幾天,有太多想寫的文字,可時間真的如白馬過隙,轉瞬即逝。

想着時間是海綿中的水,擠擠總是有的,可有時等你終是在夾縫中擠出時間,適才靈光一感的美妙文字,此時卻不一定能大駕光臨,雖寫,卻總點不同的韻味。

有一陣子,我甚至想出了隨身帶紙筆的方法,在公交車上,在任何可以讓我動筆寫字的場所,當腦中有靈感閃過,我就拿出紙筆來記錄,當然,這樣的行為很自然地引起過路人側目。我的專注力不夠,在外界目光的影響下,總是有些動搖。

而每當腦中有美妙的靈感閃現時,當我鋪開紙筆,想要一筆一劃的記錄下來時,卻發現下筆寫出的文字是那般的蒼白無力,絲豪描繪不出心中的真實炫彩。

我陷入深深地自省中,漸漸地發現,自己的閲讀量太少了,正如楊絳女士説的,書讀的太少,想的太多。

書讀的太少,而即使少量的書,閲後卻不懂思考,那從書中汲取的營養更是少的可憐。

我開始豐富自己的閲讀量,卻也為讀什麼書而困惑。

現在的雞湯書,雞湯文章太多,簡短又易飽,閒暇時光,很容易就被這些“雞湯香味”給勾了去,當然,其中的正能量肯定是有的,但是總覺得是零星的碎片閲讀,打了雞血之後,用的也比較快。

後來看到一段話,大意是説,看整本的著作的好處在於,書中的全體框架,結構,思想,邏輯,是值得我們慢慢地琢磨,推敲的,而不是一篇小文章,簡短,消化快,其實忘性也快,而一本好書,我們花了更多的時間,跟着作者在文字中暢遊,跟着他的文字邏輯思考,一本好書所帶給我們的是不一樣的感受。

讀書,讀好書,不僅讀小文章,也要讀大部頭。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18

書上殘留的墨香,對我而言是最大的誘惑,清新淡雅,少了一份俗世負載的喧譁,它往往安靜得如同幽寂的湖畔。每翻開一頁的不經意,總會帶着點漣漪漾漾的欣喜。

喜歡讀書,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記得小的時候,我總是孤僻的,不善言詞的我,沒有玩伴。看着窗外,那些滿街瘋跑的他們,心裏溢出的是那酸酸的羨慕。無奈,無奈於我的寡言,只能去面對那一本本的書了。説實話,一開始我對書的感情並未是那麼的深,甚至有些痛恨。天真而幼稚的思想認為,它們只能如此死死地“躺”着,無法那樣放肆的動,放肆的笑,最主要的是無法和我玩……

不知是何時,開始真正愛上了讀書。突然的變,可能是源於我的成長,後知後覺地成長。

書中的世界是多麼的廣闊,它不僅容納了我的感情,更豐富了我的思想。與往不同的是,我理解並體會到了,書存在於世上的實體的確是不會動、不會笑的,但它不是死物,更甚者,它是一個至聖的天堂,且不同的書,擁有着不同的天堂,或喜、或悲、或荒誕、或現實,諸如此上,無論是哪一個天堂,都令我倍感新奇。不可思意的是,最終放肆地笑的人是我,而製造者卻是書。漸漸地,我可以坦然去看待那些依舊在窗外的他們了,也漸漸的懂得了如何去交流。朋友多了,孤僻少了,顯著地變化,令自己也驚異於自己的活潑。但清楚的還是自己,是書改變了我,甚至改變了我的性格。

書墨的濃香還未散盡,朦朧間那縷香意,更加的飄逸了。讀書的人,捧着書看,眼中露出的幸福,裹着書香,忘我的境界,好似已在書中的天堂神遊。與其説時間淡漠了我,更不如説是我遺棄了時間……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19

打開書,從北京城南的衚衕裏走出來一個齊耳短髮、眼睛明亮清清澈的小姑娘。

你看,她跑到了運煤的駱駝前入神地學着它們咀嚼;一轉眼她又坐在秀貞的兩腿間認真地傾聽小桂子的故事;一晃兒她又和收破爛的蹲在草叢裏投入地背誦《我們看海去》。你看,她左手拉着德先叔,右手拉着藍姨娘在熱鬧的大街上逛花燈;咦,怎麼又陪着宋媽穿街走巷心焦地打聽丫頭子的下落;默默地,她拾起了爸爸那垂落的夾竹桃花,在夕陽裏站立着……

小英子漸漸地長大了。從一個幼稚好奇的小姑娘長成了一個懂事堅強的小大人;從一個爛漫天真的國小生長成了一個優秀的畢業生;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孩子長成了勇挑家庭重擔的小家長。

人説:童年似一副流光溢彩的畫,也似一首跳躍歡快的歌。老北京胡同裏的小英子的童年恰似一碗樸素的什錦粥,有歡笑,有温暖,有茫然,有哀愁……卻熱騰騰地散發着淡淡的清香。

小英子,你天真!看見你和駱駝一起咀嚼,我忍不住笑了;小英子,你善良!看到你送秀貞和妞兒踉蹌的身影,我心痛地哭了;小英子,你慈悲!聽見你對“賊”的心聲,我無奈地歎息;小英子,你聰明!見識了你拉攏德先叔和藍姨娘的計謀,我開心地贊同;小英子,你堅強!看見你在爸爸去世後鎮定安靜的模樣,我心酸地佩服。

我喜歡早晨獨自上學的你站在興華門土坡上,周身佈滿了陽光。我在心中幻想着你被温暖包圍着快樂自信地成長。

小英子,我跟着你傻,我跟着你笑,我跟着你哭,我跟着你愁,我跟着你嚐遍了人間的酸甜苦辣,我跟着你漸漸長大!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20

可能大家都做過美夢吧,許過願望吧,可在沈石溪先生的筆下,狼也許起了願望。大家一定都很期待吧,那就讓我們看看吧。

一頭名叫紫嵐的母狼在大白狗的追殺下,艱難的生下了自己的胎兒,由於體質低下再加上飢寒,有一隻不幸的幼崽夭折了,母狼心裏其實一直懷揣着一個夢想那個就是讓自己的其中一個兒子當狼王,母狼第一次看中了黑狼,由於黑狼跟自己的丈夫黑桑長的極為相似,紫嵐將大部分的母愛全部灌入了黑狼的體內,看着黑狼一天天變強母狼心中的充滿了自豪,可突然天打五雷轟,母狼的疏忽加上黑狼的大膽一隻金雕趁機獵殺了黑狼。母狼很快放下了,他重新把目標給了藍魂兒,藍魂兒似乎將他天才般的資質展現得淋漓盡致,但是藍魂兒也犯了與黑狼相同的錯誤,那就是大膽的去撲獵人留下的陷阱,導致被捕獸夾夾住,命喪黃泉。而最後母狼只好把目標投給了最最差勁的雙毛,經過了半年的訓練,雙毛終於成熟了,在一次狼王爭奪戰上本來勝券在握的雙毛掉了鏈子,也死了。母狼最後氣憤的與一隻金雕同歸於盡了。

其實這隻母狼的這個夢也並不是不可行的,最後那一刻,他或許在這麼想着:“如果我不疏忽,黑狼就不會與害,那麼他就極有可能會奪得狼王,就算退一步説,我沒有放縱藍魂兒他就還能活着,這樣也一樣有希望,就算再退一步,假如我當初沒有虐待雙毛,他就不會像一條狗一樣了,或許這一切都是我的錯。我心裏的感受其實很簡單,這位母狼太偉大了,他僅僅為了一個願望一個夢想願意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而且她也非常堅強,算然在接二連三心碎之後,她依然都能挺住。

狼王夢,一本好書,你絕對不能錯過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21

《吶喊》是魯迅先生是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揚時期所作,作品真實的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活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其實在讀完《吶喊》的第一感覺,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自責,我自我有點奇怪為什麼會這樣經過我的思考後,我發現,以前人的觀念真的讓人不可理喻,我常常跟我身邊的人説,如果我生在那個年代,我必須象孫中山那樣,對人們的思想進行徹底的教育。

我對《吶喊》中的阿Q正傳,比較感興趣,尤其是阿Q,我覺得那樣的年代裏像啊Q這樣的人是少之又少,在如今發達的21世紀,也幾乎沒有象啊Q的人了,其實我還是挺佩服啊Q這個人物的,時代雖然拋棄了他,但他並沒有放棄了自我,而是不斷的努力活下來,也許有人會説苟且活着還不如死,可是,生命是第一位啊,沒有生命許多都是空想。

如今,像這樣發達的21世紀,我想很少有人想到以往那麼愚昧的國民了,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至今還有那些愚昧的國民的存在,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但這的確是真的。

在那些偏遠山村的人們,因為接觸不到先進的文化教育,以至仍然保留着以前的各種封建習俗,這一點也不奇怪,社會有提高,而他們似乎生活沒有多大的改變,以後,我們要做的還有更多的,包括教育和傳統,分辨傳統和封建的區別,

未來的日子裏,我們除了自我要好好的活着之外,也要幫忙別人好好的活着,因為我們的社會在提高。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22

在廣州,偶得《伍爾夫讀書隨筆》,極喜歡它的封面,伍爾夫淡雅的側面恰到好處地展現了她不俗的氣質。因為梅麗爾斯特里普演的伍爾夫自傳的緣故,我一直以為伍爾夫不美,今日始知伍爾夫原竟是個空靈的女子。

才讀了幾章,就已忍不住執筆。好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子,這樣的靈魂怎麼可能投河自盡?我得抽空把梅麗爾斯特里普演的那部自傳片看一看,已解心頭之惑。

伍爾夫出身書香門第,她父親萊斯利斯蒂芬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一位著名的評論家和傳記作家,曾經主編過《國家名人傳記大辭典》。她父親藏書多,結交文化圈子裏的名人也多,只是有點重男輕女,兩個兒子進劍橋大學深造,卻留兩個女兒在家裏教讀。於是,小姑娘伍爾夫天天在父親的書房裏進進出出,書成為她的玩具,成為日夜相處的洋娃娃,成為她終生不渝的唯一情人。

僅僅是這個原因,還不足以成就伍爾夫這位女性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由於父親、兄弟和丈夫的事業和社交的原因,許多年中,她結識了一大批名重一時或名垂青史的文化人:哈代、羅斯金、梅瑞狄斯、福斯特、艾略特、凱恩斯等等,長期耳濡目染,培養了她的眼格、品位和趣味,她對閲讀有超乎尋常的熱愛和捍衞。

自詡是個愛讀書之人,因本科專業之故,按照老師所列書單,讀過不少小説、詩歌和傳記,卻從未象伍爾夫那樣深得各種體裁之奧妙,真有妄讀了那些詩書之感。至真的愛收穫至尊的心得和體會。在《伍爾夫讀書隨筆》中,可以隱約聽見伍爾夫讀書時的心跳,看見她全神貫注的眼神。她那女性特有的娓娓道來的輕盈,摻雜者智者的幽默,令《隨筆》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23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小説家德·亞米契斯所寫的一本描寫少年生活的書籍。書中描寫的是四年級國小生恩里科身邊發生的各種感人的故事,他與我的年齡相仿,但我們的生活環境卻有很大的差異。書中的人物經歷着貧窮和戰亂,但又處處變現出淳厚、樸直和友愛的品德。書中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致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絃,感人肺腑。

閲讀《同窗》這一節內容,我學到描寫人物要抓主要特點的寫作方法,同時也感受到同學之間擁有一份純真平凡而又樸素的友愛,應當好好珍惜。

<愛的教育>小練筆:

陪伴我四年之久的同窗好友很多,我們朝夕相處,一起學習,一起玩耍,親密無間,下面我就為你一一道來。

謝翔宇是我們班的大個兒,他的身材高高的,瘦瘦的,臉色白皙,愛好運動,常與我和睦相處。趙子軒是我的鐵哥們,每天堅持寫日記,據説他寫的日記本堆起來都有一尺多高。我倆一起當過科學課代表,不過因為失職被老師撤掉了。有一點我們倆很像,就是話特別多,經常像機關槍一樣説個不停,老師説我們是班裏頑皮孩子的代表。

我們的班長秦敬軍,長得俊俏,機靈活潑,成績優秀,做事幹脆利索。別看他的個子矮小,可很有號召力,在班裏説一不二,很有威信,我們十分敬佩他。

再説説姜峯吧,那可是我們班跑的最快的同學。他的眼睛炯炯有神,臉頰烏黑髮亮,走起路來步伐矯健,散發出健康向上的氣息。每當運動會來臨,他都會在賽場上大顯身手,像一匹飛奔的駿馬,奔馳在操場的跑道上,為我們班增光添彩。

這就是與我朝夕相處的同窗好友。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24

熱血沸騰,滿腔熱情,別出心裁,勇於挑戰,一心想一意孤行,獨立自主,這就是魯濱遜的幾大特點,也是我們年輕人的幾大特點,但往往由於經驗不足,粗心大意,頭腦發熱,想法簡單而遇到困難和挫折。

魯濱遜一直想去航海冒險,但父母不同意,於是他就決定逃走了,自己去了一個朋友父親的船上,沒和父母打招呼,甚至連信都沒寫,就那樣走了。可是船剛出恆比爾河口,便碰到一個小風浪,但這就足以把魯濱遜嚇壞了。後來,遇到真正可怕的風浪,他嚇昏了,還好後來有人拼死相救,但大船沉了,他們乘小艇逃過一劫。

真是觸目驚心!我彷彿可以看到大海在咆哮着,怒吼着,一個個驚濤駭浪張牙舞爪地向那艘已體力不支的大船,狂風襲捲着海水呼嘯而來,半空彷彿有大海巨妖在興風作浪,在吼,在哮......真讓人不寒而慄!唉,如果我在船上,我乾脆縱身跳入大海,實在不願面對這可怕的景象!

是的,我們青少年的獨立意識強,恨不得一夜間長大,可是缺乏經驗,常常碰一鼻子灰,但是,魯濱遜對家人不辭而別,是極不對的,他的家人會多麼着急啊!他媽媽會想他整日以淚洗面,他的爸爸會擔心他一夜白頭!當他們得知自己的孩子乘的船沉沒了,他們會多麼痛苦,多麼傷心啊!可魯濱遜卻毫無牽掛,悄無聲息地走了,就彷彿是塊木頭,沒有一點兒知覺,為了自己的好奇和冒險,對生他養他的父母不但不聞不問,還留下了太多太多傷心、痛苦給了他們,我不得不説這位冒險家可惡透了!

如果我也熱衷於我自己的想法、事業,甚至痴迷,但若為了自己的父母、家人,我寧可放棄一切的一切。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25

這幾天,我有太多想寫的文字,可時間真的如白馬過隙,轉瞬即逝。

想着時間是海綿中的水,擠擠總是有的,可有時等你終是在夾縫中擠出時間。適才靈光一感的美妙文字,此時卻不一定能大駕光臨,雖寫,卻總點不同的韻味。

突然間有一陣子,我甚至想出了隨身帶紙筆的方法,在公交車上,在任何可以讓我動筆寫字的場所,當腦中有靈感閃過,我就拿出紙筆來記錄,當然,這樣的行為很自然地引起過路人側目。我的專注力不夠,在外界目光的影響下,總是有些動搖。

而每當腦中有美妙的靈感閃現時,當我鋪開紙筆,想要一筆一劃的記錄下來時,卻發現下筆寫出的文字是那般的蒼白無力,絲豪描繪不出心中的真實炫彩。

我陷入深深地自省中,漸漸地發現,自己的閲讀量太少了,正如楊絳女士説的,書讀的太少,想的太多。

書讀的太少,而即使少量的書,閲後卻不懂思考,那從書中汲取的營養更是少的可憐。

我開始豐富自己的閲讀量,卻也為讀什麼書而困惑。

現在的雞湯書,雞湯文章太多,簡短又易飽,閒暇時光,很容易就被這些“雞湯香味”給勾了去,當然,其中的正能量肯定是有的,但是總覺得是零星的碎片閲讀,打了雞血之後,用的也比較快。

後來看到一段話,大意是説,看整本的著作的好處在於,書中的全體框架,結構,思想,邏輯,是值得我們慢慢地琢磨,推敲的,而不是一篇小文章,簡短,消化快,其實忘性也快,而一本好書,我們花了更多的時間,跟着作者在文字中暢遊,跟着他的文字邏輯思考,一本好書所帶給我們的是不一樣的感受。

讀書,讀好書,不僅讀小文章,也要讀大部頭。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26

本書介紹的是國小數學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國小數學學習過程、教學過程與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等等,它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是本書的作者結合了現在的新課程標準以及新教材進行分析,做到理論與教材相結合。本書還有一個特點,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紹了國小數學概念教學、計算教學、數學問題及其教學、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代數初步知識教學、統計初步知識教學、國小數學實踐活動,這樣多類型的教學介紹使我大開眼界,更使我對國小數學教學的理解提高了一個層次。

我在看到過程與探究為核心的教學方法時,想到了自己平時的教學方法。在一些理論和概念的講解上過於包辦了,值得欣慰的是,我看到了這本書,還再反思。

我們常説二十一世紀的人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的體現我想是要有一個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去支撐。過程與探究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主動學習的氛圍,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所掌握的技能技巧都是有發展意義的,我們的課堂不是隻為一節課而準備,而是有一個遞進和傳承的,不僅是知識上的還有能力上的,這才更能體現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針對教學方法的改變,教材也在發生着改變,我們的課本從最初提供機械化的記憶知識,到智能化的發現和創造知識,教材成為了一方土壤,在這個地方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互相欣賞。這個過程應該是美好的,積極的,互助的。寫到這裏,我才漸漸領悟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兩者之間的巧妙聯繫。

讀書讓人冥思,冥思之後是明理,明理之後是智慧。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27

讀了《魯濱孫漂流記》這篇課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魯濱孫的身影時常在我的腦海中閃現。

星期日的早上,我跑到書店買了一本原汁原味的《魯濱孫漂流記》。我有些廢寢忘食,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我就讀完了這本名著。魯濱孫那傳奇般的經歷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魯濱孫在一次航海中遭遇大風,船被掀翻。同伴們都葬身海底,唯獨他一人倖免於難,漂流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可以想象,他會遇到多麼嚴峻的困難和挑戰,他的生活會是何等的孤單與寂寞。然而,魯濱孫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他用勇敢戰勝了恐懼;他用智慧想出了種種辦法,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接踵而來的生活難題;他用勤勞的雙手在荒島上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美麗家園。魯濱孫在荒島上生活了28年,這是多麼漫長,多麼艱苦,多麼難捱的28年啊!這簡直就是一個神話,一個由勇敢者創造出來的神話!

我對魯濱孫的崇拜之情與日俱增,因為我感到在自己身上正缺少這種堅強的意志,戰勝困難的信心與勇氣以及基礎的生存本領。翻開記憶的畫冊。還記得有一次,爸爸媽媽都出去了,讓我一個人呆在家裏。到了午飯時間我像往常一樣拿着爸爸媽媽留給我的錢到樓下的小吃店吃飯,在路上我遇到了同樣爸爸媽媽也不在家的小兵。我問他要不要一起去吃飯,可他的回答卻讓我大吃一驚“不用了,我自己在家煮就行了。”“啊!你會煮飯?”他自豪的説:“當讓了,我會煮很多菜的。”我與小兵告別後,不禁感到慚愧並陷入沉思:小兵比我小去擁有與我不可比擬的生存本領,我是不是應當學會自立了呢……

今後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與挫折等着我們,只有像魯濱孫那樣不畏艱險、勇敢生存的人才能闖過這些暗礁險灘,迎接美好明天!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28

在幼兒園的時候,媽媽幫我買了一本《三字經》,當時雖然年齡很小,不懂裏面的道理,但是由於三字經朗朗上口,使我很快便背完了我的這本第一本認知書。

現在我已經是一年級的國小生了,這本書依然陪伴在我的牀頭。每次捧起這本書,我都會被裏面的道理打動。讀到“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時,我彷彿看到了一塊剛掘出的碧玉,經過工匠長年累月地精雕細琢,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玉器。人也是這樣,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磨鍊、學習、持之以恆,才能成功。記得剛學寫字的時候,我總是不能堅持正確的握筆姿勢和坐姿,寫出來的字很不美觀,每次讀到牀頭書裏的這句話,我就會重新喚起自己的信心,告訴自己要加油,我一定能做好!

還有“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聽媽媽講過,在古時侯,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小時候,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想想自己,我在練習鋼琴的時候也會開小差,一會去看看我家的小烏龜,一會去看看我的可愛的小雞,這樣練琴的效果一定不容易好,還會讓媽媽操心,知道了這句的道理後,我決心不能做《小貓釣魚》裏的三心二意的小貓了。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隨着我的慢慢長大,我一定會明白裏面更多的做人的道理,並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29

晚上,我做完作業後,便從書包裏拿出了一本書,津津有味的看起來。

這本書的書名叫《嘟嘟糖和小雪燈》。這本書的作者是:屠再華,1932年生,浙江餘杭人。長期從事文學藝術工作。著有《常有燈為伴》、《星星燈》等散文集。我看了這本書裏的幾個小故事,我喜歡這書裏的作者。他寫了自己的童年,他的童年兵荒馬亂,又生活在偏僻水鄉。要説吃點甜味兒,就是那時吃過嘟嘟糖了。可儘管這會兒有洋糖了,還真覺得不如當年的嘟嘟糖好吃。

嘟嘟糖也是他們家鄉人隨口叫叫的,至今在辭書裏還查不到它。過去的皇帝肯定沒有吃過,搖着波浪鼓挑着擔來賣這種糖的,多方是義烏方向的人。每當作者聽見“咚咚咚咚”的響聲,就要呼爹喊娘,給他買嘟嘟糖吃。這嘟嘟糖是要用頭髮和廢舊鐵去換取的,得找來找去的收拾一番。

換糖擔子總在三叉路口的樹蔭下歇下來,再“咚咚咚咚”地搖幾下波浪鼓。孩子就越圍越多,做媽媽的每次是“討價還價”,以物換糖要求多換一些,孩子們也跟着吆喝着。以此場面來看,稱“嘟嘟糖”為“多多糖”倒是便宜。

“嘟嘟糖”是用麥芽和碎米做的,先熬製成麥牙,冷卻後不斷的拉或絞,要反而復之才能做成。多半是換糖的走到哪兒,就在哪兒和同行合夥乾的,出門時只帶麥芽。這種糖又脆又甜,橫斷面有一個個小孔兒。當時大人們説,吃了有助消化,也有止咳作用。孩子感冒了以嘟嘟糖蒸蛋吃,還是個民間單方。

為了給孩子解饞,那時候家人不丟棄一丁點兒的廢銅爛鐵。作者的奶奶和媽媽,早晨梳下來的一絲絲頭髮,也要藏着,一天天地積起來。讀了這個小故事,我相信每個人的童年,都很有趣、快樂。為何不把快樂的時光給記下來,做個美好的紀念呢!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30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再到《瑣記》,當我讀魯迅在朝花夕拾寫的每個章節、文字每每都會感覺到他對兒時的懷念與嚮往。而他本人聲稱,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

但我認為他在這本書中所有回憶的事物,最不可不提的便是魯迅小時候的保姆——阿長。魯迅小時候是長媽媽一直領着他,在這期間長媽媽也教了他許多道理,比如:人死了,不能説死掉了;新年第一天醒來時,要説:“恭喜恭喜!”這樣才能一年到頭到順利。

而長媽媽有時也會讓小魯迅不開心,例如:夏天睡覺的時候,長媽媽總是睡成一個“大”字型,擠得小魯迅都不能翻身。當小魯迅跟他媽媽訴苦時,他媽媽也問過長媽媽,但她沒出聲。這之後,長媽媽一如既往地還是原來的睡相;一天晚上小魯迅醒來時,他發現長媽媽的一條胳膊還擱在他的脖子上。

而讓小魯迅感到最意外與驚喜的時候,莫過於那本小魯迅最想要的《山海經》了,當長媽媽告假以後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並且幫小魯迅買了那本《山海經》。據魯迅本人所説,這山海經是他最初得到的書,也是他最寶貴的書。

長媽媽在魯迅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影響,但人總有生死離別,長媽媽在魯迅18歲的時候,告別人世,然而魯迅在結尾處寫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以此來顯現出他對長媽媽的尊敬和感激。

長媽媽這樣一個藝術典型形象,揭示了封建社會比較黑暗、腐朽的事實。而她所留下來的那種樸實,善良而又迷信、嘮叨的性格,成為那個時候的勞動婦女的經典形象。也同時讓我們去用心去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31

讀了《草房子》這部長篇小説,我深有感觸,裏面的人物、事情讓我每讀一遍心裏都感受到温暖。其中《紅門》這一章節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裏面的人物杜小康,讓我深深地感動了。

杜小康家是油麻地惟一一個開雜貨鋪的家庭,因此,杜小康的條件也比別人優越,能做一些別的孩子想做但卻沒有條件做的事情,但是,杜家卻在一次進貨出了意外事故,生活質量一落千丈。於是,杜小康不能上學了。後來,杜小康隨着父親一起去蘆蕩放鴨賺錢,在這段時間裏,杜小康受到了大自然提前給他的深刻教育。比別的孩子提前懂事了,最後,杜小康在校門口擺了小攤子,把東西賣給同學們,校長桑喬看見了,説:“杜小康長大後,會是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

看完這一章節,我覺得杜小康是個大方、顧及集體的孩子,他毫不猶豫的就從家裏給學校帶了十幾把鐮刀;即使他不是班長了,蔣老師要用碟子、漆筷、頭繩時,他還是想着班級,帶來了所有需要的物品。杜小康又是一個好學的孩子,在自己家的境界一落千丈,上不起學時,還不忘了問在校學習的桑桑班上的學習進度,自己自學;杜小康還是一個堅強的孩子,在和爸爸放鴨時,因為疏忽使自己養的鴨們鑽進池塘,吃光了別人辛辛苦苦養的幾萬尾魚苗時,爸爸絕望了,而杜小康卻勇敢地、充滿希望地面對這一切,最終,他們還是挺過來了。而正因為杜小康有這麼多的美好品質,他才最終在賣東西的進貨錢方面,得到了桑桑的幫助,被桑喬認為長大之後他一定會有出息。

杜小康的故事,一直在激勵着我,要在逆境中不斷前進,摔倒了一定要爬起來,可能自己一時不那麼如意順心,堅持下去,勇敢面對困難,就一定會成功。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32

在中國教育界,如果你不知道魏書生,不知道朱永新,不知道李鎮西,那隻能説你孤陋寡聞,因為這幾位都是赫赫有名的教育家。從一個普通教師的角度去看,他們都是巍然聳立的高山。神州大地,人才輩出,桃李天下。教育界也是藏龍卧虎,名師不勝枚舉,但大多隻在學科教學領域獨樹一幟。而教育家,則是在教書和育人兩方面,都做出了驕人的業績,且常人難以逾越他們的事業海拔。

《我這樣當班主任》這本書是李鎮西教育文庫裏的其中之一,專門談怎樣當班主任。其實無外乎四個字:

愛心,智慧。

僅有愛心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藝術,沒有智慧的教育生涯,留下的絕不會是幸福。民主管理,公民教育,是李鎮西班主任工作的核心要素。

以愛心為依託,以民主為靈魂,以創新為基調,李鎮西的班級管理,達到了科學和藝術的完美融合的境界。

這是一個怎樣的教育家,是校長,是語文教師,還是一個班級的班主任,還每天寫教育日記。

教而優則仕,很多優秀教師,一旦走上管理崗位,就脱離了教學一線,漸漸變得官僚且庸俗起來,只能用“面目可憎”來形容。

當然,也有很多我敬仰的名師,不但行政工作出色,也始終在課堂上站成一道旖旎的風景,比如竇桂梅,比如管建剛,比如閆學,比如蔣軍晶……

有人問李鎮西,您那麼忙,靠什麼毅力堅持寫班主任日記的呢?李老師的回答是:我不覺得這需要什麼毅力,因為這是我本身的需要,而這種需要已經變成了習慣,就像每天工作再忙也要洗臉刷牙一樣。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33

最近正在看的一本書,是一本推理小説,儘管就是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發生什麼重大的連環殺人事件還是挺少的,但是書中的一些情節一些説法,也確實引人深思。

就比如説中有這樣的一個片段,説在一座安靜的圖書館裏面。本來是人們安靜學習的好地方。可是因為這個圖書館是和飲品連在一起的,因此,就是每到週末的時候,總有一些大人帶着小孩去圖書館,一邊喝着飲品,一邊給孩子選書。

但是大家都知道小孩生性好動愛吵鬧。那就是書店的門口也寫着禁止大聲喧譁,但是好多家長就是站着自己呀,孩子還小,這個理由,對一些提示視若無睹。

這其間就有一個男子,站起來提醒了這些家長九次。但是效果微乎其微。好多家長就會告訴孩子,不要大聲喧譁之後安靜三五分鐘再一次喧鬧起來。

這個男子可能真的是性格有問題,最後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殺了兩個最大聲吵鬧的孩子。

於是大家都是這個男子太兇狠了。畢竟都是孩子嘛,孩子是何其無辜。

但是讓自己思考更多的事,孩子不懂事,可以理解。但是大人們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責任呢?

在對方的提示聲中,如果就是家長們也能夠合理的管理自己的孩子。或者帶孩子去適合的場合,那麼也就不會發生這樣痛心的結果。

因此就是説,好多人會是這個男子的殘忍血腥暴力,也會説孩子是無知的。更多的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還是應該反思,當自己的孩子,確實也打擾到別人的時候,自己也實在無法讓孩子安靜的時候,還是帶孩子去別的場所比較好。

畢竟就是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有好多的人,情緒失控的時候,也是比較無辜的。

但是當一些嚴重後果發生的時候,我們説誰比較無辜,又有什麼意義呢?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34

喜歡這個名字,才開始關注它,因為我不知道,我們要有怎樣的勇氣才能把念念不忘的給忘記,我知道時間可以撫平一切,但我不知道要用多長的時間才能撫平。

《要有多勇敢才能念念不忘》從開頭,我就偏執地喜歡沈覺明,覺得他就代表着幸福。我知道景年和陳勉(其實我更喜歡這個“冕”,但還得尊重作者)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就像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最初的愛的人的模樣,不是不愛,有的是不能愛,有的是錯過了愛的時間,有的只能深埋這段愛……景年和陳勉選擇了接受這段愛,就必定要接受這最初的愛的考驗。從一開始,我就不看好這一對,事實也證明了這一切。陳勉的一生像是悲劇,可我更不喜歡的是他的卑微,這個卑微,不是來源於他人,就只是他自己,愛的自卑,生活的自卑,儘管他很帥,曾有過輝煌,可我還是想説不管是怎樣的他,骨子裏都是悲哀的,所以,最後他死去了,帶着他不知道的出生的笑話死去了,帶着他深沉的愛死去了。景年,曾經應該是一個花一樣的女孩,爛漫天真,我不太想用過多的語言去描述她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因為她有着和普通女人的內心,但卻缺乏最理性的頭腦,也許有人會説,愛情摻雜了理性,就不是那麼純潔了,可是如果景年和陳勉的最後的愛摻雜着些理性,陳勉的命運也就不會是這樣了。

最初景年和陳勉相愛了,也許我們也曾在那樣的年紀,愛上一個帥氣的男孩,理性的人,會深埋這段愛情,被愛情充斥頭腦的人,會忘乎所以。如果景年和陳勉的愛,只是深埋,哥哥妹妹,甚至更親。我忽然寫不下去了,因為這個故事裏沒有如果,沒有我希冀的美好,故事的結局,陳勉死於地震(可我更想説他死於愛情),景年最後還是和沈覺明在一起。

不想寫下去的原因很多……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35

今天閒來無事,又翻起了《孩子,這不是你的錯》這本書,其中一個章節《受傷的不一定是弱者》我看完後感觸頗深。

這本書的主角是一個叫卓新民的孩子,他是一個典型的留守兒童。從小跟着奶奶長大的他性格孤僻冷傲,在其他老師口中是一個極具攻擊性的孩子,並且老師們還能繪聲繪色地講述他的“斑斑劣跡”。但是本書的作者鍾老師卻不以為然,在她處理了一起卓新民的“打人”事件後鍾老師得出了一個結論:打人的未必是弱者。

通常人們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當別的老師提前跟你説某個學生怎樣怎樣的時候我們差不多就認定了他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尤其是負面信息。因而一旦這個孩子和別人發生了衝突,我們立馬會從心理上偏袒對方,甚至班裏學生也如此。從而導致學生或者老師只看到這個孩子“欺負”別人的一刻,沒有問清原委便妄加定論。這樣就很容易傷了一個孩子的心,給孩子心理留下陰影。

鍾老師卻並沒有這樣做。

她對這件事先不做任何評價,而讓這兩個孩子把事情的原委寫出來。直至第二天兩個孩子都冷靜了,再對照兩個孩子“坦白”的事實來處理,這樣既讓犯錯誤的孩子反思了自己,也沒有“冤枉”任何一個孩子。

鍾老師無疑是很智慧的,她沒有被“先入為主”的觀念矇蔽雙眼,而是給了兩個孩子冷靜和緩和的機會,也為自己公正地解決問題鋪好了道路。我們現實工作中這樣的問題比比皆是,尤其是國小老師,孩子們年齡小難免打打鬧鬧,但是我們是否在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的時候是否“擦亮雙眼”了呢?我們是否不自覺地站在了表面看起來是“弱者”的一方了呢?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36

回答在《成長足跡》裏,這個題目,化用了《解憂雜貨店》裏第一個章節“回答在牛奶箱裏”。

日本著名作家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出版當年即獲中央公論文藝獎。東野圭吾一向以推理小説見長,而這部作品超越推理小説的範圍,卻比推理小説更加扣人心絃。僻靜的街道旁有一家雜貨店,只要寫下煩惱投進店前門捲簾門的投信口,第二天就會在店後的牛奶箱裏得到回答:因男友身患絕症,年輕女孩靜子在愛情與夢想間徘徊;克郎為了音樂夢想離家漂泊,卻在現實中寸步難行;少年浩介面臨家庭鉅變,掙扎在親情與未來的迷茫中……他們將困惑寫成信投進雜貨店,奇妙的事情隨即不斷髮生。生命中的一次偶然交會,將如何演繹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小説的情節固然引人入勝,更吸引我的,是那個神祕的信箱。我想,若真有這麼一家雜貨店,我也會偷偷地寫一封信,並且會在清晨的微光裏從牛奶箱取到回信。因為,我相信,浪矢爺爺會給我最好的回答。解憂雜貨店裏,浪矢爺爺和三個意外闖入的竊匪,都不是專業的諮詢人員,卻都認真地作答每一個人的問題。這不是一個好玩兒的遊戲,但是因為每個角色心底的祕密投進了共同的信箱,通過一條時光的隧道,把這些不同命運的人物聯繫在了一起。他們謹慎地回答捲簾門裏投遞進來的每一封信,即使是一個玩笑,即使是一封空白的信。正是因為這份認真和執着,解憂雜貨店收穫了大家的信任,為迷途中的人照亮了前行的路。

走出奇幻的温情小説,回到現實的生活。作為班主任和語文老師,我們通常都會給學生布置週記,寫一寫一週裏最有意義的事兒,藉此瞭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和班級的日常狀況。學校給週記本起了一個特別的名字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37

要説“閒”,那可是真的少有,只有那可愛的暑假才談得上,上學期間,背了語文背英語,背了英語,背政治。唉!真是永遠都背不完了。暑假的來臨,讓我鬆了一大口氣。你且聽我慢慢道來。

剛放暑假,我就睡了兩天的懶覺。想把那一個個“艱苦”的日子缺少的睡眠惡補回來。作業真是小菜一碟呀,我總共花了三天就做完了,解放的日子就是舒服,事事都順心,但是,這樣的生活維持了沒幾天,我就受不了。感到真是太無聊了。我以前老是認為忙着的時候不好受,先在才發現閒着的時候更不好受!唉!乾點什麼呢?出去玩?可惜沒同齡人,下棋?可沒有對手呀!慘!

這時,我想,還是上於老師的博客看看吧,連接網線,打開博客,左上角的一行字讓我很受感觸,大體意思是説:學習累了,看看書也是休息!對呀!我不也挺愛看書的呀!看書不光能提高閲讀水平和寫作能力,還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個人的修養……,你看,一舉N得,何樂而不為呢?

説幹就幹,不是有句話嗎?“書非借而不讀也。”我匆匆跑進了圖書館,借了《紅樓夢》、《聊齋》、《未名湖畔的玫瑰》、《櫻桃之遠》,這幾本書,回家後就開始閲讀起來。書中的情節吸引了我。書中人物的特點吸引了我,讀了《紅樓夢》,使我感受到二百年前四大家族興衰的滄桑,讀了《聊齋》讓我感受到作者的清廉正直,讀了《未名湖畔》使我感受到要成為一名北大才子所要付出的艱辛,讀了《櫻桃之遠》又讓我感受到人性的美。總之,讀書,使我快樂。

讀書,真好!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38

以前,讀書時總是心煩意亂,感覺讀書是人生最枯燥乏味的事情。那一天一天的青春時光,像吃蘋果一樣,咬一口就扔掉。而對於那時的我而言是渾然不覺。

後來,在語文老師的威逼之下,青春期情感的懵懂時期,情詩對思想的刺激之下,我逼着自己開始讀書。第一本就是《紅樓夢》,別人看到的是那個毒害人民的封建大家庭,而我只是傾心於兒女情。其實,對於那個年紀的我們而言,沒有誰是為了要了解那個封建牢籠去讀《紅樓夢》,所以不管怎麼看,《紅樓夢》只是夢而不是血。讀不出真味也不打緊,因為我本身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我只能算得上是舞台下的觀眾,真味是什麼,只有戲子感悟的深。就是這樣,我把讀書看作一件痛苦的事情,每每看上半個到一個鐘頭,瞌睡也就隨之而來,每當逼着自己拿起書籍時,時間過得總是那麼漫長。

現在,我拿起書籍,總是忘記時間在流逝,我寧可讓苦累交織的高中時代靜止,寧可終身以書為伴,讓時間留得慢一點。可是一轉眼落紅幻化成了新葉,現在還翠綠飽滿的葉子下一刻又要隨風飛舞了吧?想起那時虛度的年華,給我帶來一股蠶繭上抽絲般的疼痛。

我現在感覺自己真的長大了,不再有幼稚的面孔,也不再是那個犯二少年。此時的我,也許只是隨時間漂逝的宇宙中的一個微粒。我現在明白,一個人的成長不能用個子和年齡來衡量,而要用思想來衡量。讀書就像催化劑,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我又究竟讀了多少書呢?其實一本也沒讀。今天,你還以為自己在讀書,幾年後,你又覺得自己那時還不算讀書,直到老去,其實你連一本書也未讀,只是在成長。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39

對讀書的方法,培根説得比較抽象,沒有説出那些書應該如何?他只是提醒人們,“有些書只需淺嘗,有些書可以狼吞,有些書要細嚼爛咽,慢慢消化”。淺嘗不就是蜻蜓點水嗎?有些知識只要知道就行;狼吞不就是鯨吞嗎?

有些知識要求迅疾、新鮮;細嚼爛咽,如經典思想需要品讀,要品讀,需要把心靜下去,需要把時間投入進去,使之消融於我的精神之中。初次的閲讀經典,可能給你的感覺就像一盞很小的路燈,照亮你的腳下,光圈也不見得範圍很大,不過,只要堅持下去,又會迎來第二盞路燈……一盞盞路燈延續到未來的路上。

等到走過漫長的道路,遠離你熟悉的環境時,你若是回頭遙望,儘管是山重水複,煙霧迷茫,但你會從心底裏發現第一盞路燈的意義。

培根進一步的提醒很有必要,“有的書只需選讀,有的書只需瀏覽,有的書卻必須全部精讀。有些書不必去讀原本,讀讀他們的節本就夠了,但這僅限於內容不大重要的二流書籍;否則,刪節過的書,往往就像蒸餾水一樣,淡而無味。”不過,這裏原則的話説了一大堆不行,對實際的操作沒有意義,按照我的觀點,只能選擇簡潔、便捷。

要我的做法便是選讀古詩詞,瀏覽的可能是小説,精讀的,就是那些有一定思想意藴的著作,如《蒙田隨筆錄》、《培根隨筆集》、《帕斯卡思想錄》、《理想國》、《叔本華隨筆》、《尼采隨筆》、《西方哲學史》等;還有《道德經》、《論語》、《孫子兵法》、《幽夢影》、《菜根談》等等。

讀書的問題,有時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因為問題在書中無法解決,只能在書外化解。培根的閲歷,使他談讀書有了更厚的底子,更廣闊的視野,談吐就變得非常精妙,“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40

還記得小時候,也許有五六歲了吧。家裏有一塊小木板,旁邊放着幾根粉筆吧。每天剛起牀,媽媽便會在木板上寫下一句《三字經》,然後讓我背會。

那時還太小,連拼音也不認識,更別説識字了。可媽媽卻總要一字一句的領着我去讀,去背。一連堅持了幾個月,我竟然能把《三字經》從頭到尾背下來了。五歲的孩子自然是看不懂《三字經》,只知道背下來是有好處的。現在我還能脱口背出一部分來。可能這《三字經》早在我腦海中根深蒂固了吧。現在想來,那些“人之初,性本善”“玉不琢,不成器”確實給了我很多幫助,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記得三年級的時候,姐姐帶我去新華書店買書。我挑了一本封面很漂亮的故事書。一邊等着姐姐挑書,一邊站在旁邊看。等到姐姐把我的書付了錢以後,我卻説:“這書我看完了,不好看。”弄的姐姐哭笑不得。五六年級的時候,我特別喜歡偵探。纏着媽媽買了一摞《查理九世》,還買了一本特別厚的《福爾摩斯探案集》,足足有五百多頁,我看裏一個多月才看完。偵探們的破案手法實在讓我佩服,我還曾經想當一名偵探呢!

再後來,不知道從哪裏看到一本書,名字是《活着》。看到簡介還可以,就買下了。

主人公福貴一生歷經數不清的苦難,從一個富家少爺變成一個窮困潦倒的農民,身邊親人也一個接一個死去。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也叫“福貴”的老牛相依為命。這就是活着吧?一個人能在經歷這麼多的打擊後,還必須站起來生活下去,必須去看到希望的曙光,這就是“活着”!

書,在我的心中,已經不只是許多有文字的紙張,她早已變成有靈魂的人,她與我的心靈溝通着,訴説着……

書啊,我與你的故事,太長太長……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41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是高爾基説的,也是我念念不忘的格言。有人説,讀書好,好在書裏有黃金屋,有顏如玉而我之所以愛讀書,是因為實踐中體會到了讀書的無窮樂趣。

有一天晚上,我跟爸爸媽媽一起去買書。我買了很多書,其中(魯賓遜漂流記)講的是主人公一直有着出船的夢想,有一天他(bei第四聲)揹着爸爸遠離了家鄉,不幸遇到風浪漂流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在這十八年裏,他憑藉着自己的才幹搭建了一個防止野獸侵犯的房子,他又用自己的智慧打贏了野人,還打敗了反抗船長的惡霸,並意外的獲得了一位忠實的僕人(被俘虜的野人),取名叫“星期五”,並把他訓練成會吃.穿和説話,最後託船長的福,魯賓遜終於回到了國土。這本書使我明白了有着頑強毅力,憑藉着智慧是可以戰勝一切的。

還有一本是我最喜歡的漫畫作文,既可以看動漫來了解故事,又可以通過文章來體驗作者的真實情感,實在是好看極了!文中有一個作文叫(啞爸爸)看得我眼淚汪汪,有種説不出的激動,彷彿我就是文中的小女孩。正是感人,不禁發出種種聯想!

還有一本就是(博羅民間故事集)講的是我們博羅縣的民間故事,真正讓我體會到了羅浮山的神奇之處。比如第一篇:(神話)裏講了有(女媧煮石),為什麼要講它呢?因為故事裏説女媧娘娘再補天的時候就是在我們羅浮山這裏的酥蹘洞中的一個石灶裏煉的石漿,除了這個故事還有(八仙會羅浮).(麻姑醉卧黃龍洞).(五龍澤聖)等等都非常好看。

每一本書都給我帶來了無形的禮物,他可以把我帶到一個喜怒哀樂的世界裏,我從中享受到無窮的樂趣。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42

小時候,母親帶着我們在鄉下住,父親則在縣裏工作。後來我們兄弟姐妹都長大成家了,父親就把母親接到了縣城生活。

一次,我去縣城看父母,母親一看到我就抱怨不已,“瞧瞧你爸,一天到晚就知道看書,像個啞巴似的,一句話也不和我説,我還不如在鄉下好呢!養只貓、喂些雞也有話説”。

我走到父親跟前,父親正在看《李自成傳》。我笑着説:“爸!這本書你看有十遍了吧,要背下來嗎?”父親笑而不語,母親抱怨道:“天天看書,書能帶來啥好處?不生米不生面的。”

父親一聽,衝着母親説:“你不看書,懂得啥?書就是一面鏡子,看書能讓人思考,能讓人明白很多事理!”“你明白啥事理了?説起來有點權,但啥好處都沒落着,我覺得是缺心眼。”“糊塗,不明事理,不可理喻!”

我一看他倆又要爭吵起來了,趕緊打圓場:“爸,我媽不看書,有些事情容易想偏。如果她也能看書,和你多交流,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不就明白了嗎?”

“不識字咋看書?”母親歎了口氣。我看母親惋惜的樣子,説明母親也很想看書!我心中豁然一亮,就提議讓他倆一起看書。母親一聽疑惑地看着我。“爸讀你聽,不是很好嗎,你們讀後也可以交流交流。”母親一聽,期待地看着父親,父親沉思片刻,點點頭。

父母一起看書後,母親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怨聲沒了,父親對母親的態度也轉變了。這次見我還誇母親理解能力強,這可是我聽到父親第一次這樣誇母親。母親一聽開心得像個孩子,指着父親書櫃的書説:“你爸就是這書裏寫的人,心眼好着呢。”

我一聽笑了,反問母親:“我爸不缺心眼了?”母親笑着點點頭:“嗯。”父親一聽看着母親,臉上洋溢着幸福。我由衷地感歎,父母同讀書真好。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43

培根説:“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從何而來?來自生活的知識教會我們生存的經驗,來自書本的知識豐富多彩。

《在人間》《我的大學》的作者高爾基在書中寫道,他經常看書,比如文學、科學、國外、國內……各種各樣的書。他在業餘時間看書,或者晚上點蠟燭。

國外的書讓高爾基享受到了與自己不同的精彩人生,讓他對生活有了希望,渴望有一天能出國。國內的書讓高爾基在人們的生活中感到更加沉重。他想改變現在的生活,卻無能為力。

書只是鎮靜劑。聽高爾基讀書時,多麼不理智、脾氣暴躁的人,安靜地坐着或站着,屏住呼吸。書可以豐富人的思想。喜歡讀書的人和無知的人完全不同。前者明明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有一定的自制力。後者只會一味聽權貴的話,過着大家都走的頹廢生活。書籍可以洗滌人的靈魂,這使得高爾基的靈魂在19世紀末黑暗的俄羅斯社會中依然沒有受到污染。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讓高爾基在困境中成為著名作家。

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對知識的需求就像食物一樣,缺一不可,迫不及待。書已經普及到每一個家庭,不看檔案就會被社會淘汰。

耶!自古以來,有更多生存知識的人可以獲得更長的壽命。在中國古代,有才華的人可以通過科舉制度獲得官職和薪水。在近代中國,那些鼓吹“百日維新”、“五四運動”,想讓祖國富強的人,不都是有見識的人嗎?如今,教育已經普及。多讀書,多思考,才能脱穎而出。

書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給你幸福,幸福,更好的生活。

書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讓你實現夢想,讓你成功!

書籍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促進國家和世界的發展!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44

有一本書,他擁有透徹的説理和雋永的警語。文中批判了歐洲中古經院哲學和唯心主義,認為經院哲學與生活實驗隔絕,被教條和權威束縛。為文章內容涉及哲學、處世之道等,其中多數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比較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人生哲理”。

這本書就是《培根隨筆》。它是一本世界名著。當然它的作者弗蘭西斯培根大家也不陌生,這位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英國思想家有這樣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他倡導通過實踐揭示自然的奧祕在身體力行從事科學實驗。他力圖以不帶先入之見的“客觀”態度來審視和考察各種現象和行為,很少從傳統的宗教道德觀念出發簡單化的批判是非。

在《培根隨筆》中有許多篇隨筆,其中有幾篇令我記憶深刻: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知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相當重要。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添加光彩。

《論美》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文中着重講述人怎麼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不要抱怨自己的缺陷,只有內在美才是真正的美。文章裏説:“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之美是整體形象之美,行為之美是動作神態之美,只有把兩者結合,才是最美的。

《培根隨筆》是好書,十分值得一看。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45

掀開粉紅色的童年回憶,總能聯想到一部部連環畫、童話等一些兒童書籍。這時,我總會感歎道:讀書的感覺真好!

從我呱呱墜地,呀呀學語之時,《唐詩三百首》和《三字經》就來到了我的身邊。那時候我還不識字,總是纏着媽媽讀給我聽。媽媽讀,我就跟着念,直到我背會了為止。雖然我不知道什麼意思,但我一直樂此不疲。上了國小,我又沉迷於童話之中,等到了中高年級,一部部小説、名著就引起了我的閲讀興趣。雖然功課忙,但我仍然願意抽出時間來讀書,就像魯迅先生説的那樣:“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你願意擠,總還是有的。”

現在,我已經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小書蟲了。讀書時,我會靜下心來融入到書裏的故事中。有一次,媽媽帶我去上興趣班。那棟樓旁有一間圖書館,媽媽有事要辦,讓我先在圖書館裏寫作業,到了時間再去上課。做完了作業,到書架旁,拿下來一本《綠山牆的安妮》津津有味地讀起來。這時,彷彿所有的事物都停止了運動,只有書把知識源源不斷地輸送給我,澆灌着我的心田。我完全沉醉沉浸在故事中了,要知道,體會作者細膩的心裏感受是一件令我多麼興趣蠱然的事情。因此,我一讀起來就忘了時間。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我突然緊張了起來,下意識地瞟了一眼鍾,不好,已經過了半個小時了,我只得依依不捨地把書放回了書架。

書是充滿魔力的,它能讓我把所有的不愉快拋之腦後,也能讓知識變得靈動起來,躍然紙上。

同學們,讓我們多讀書,體會這種奇妙而又美好的感覺吧!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46

很多人喜歡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培根,我不喜歡!我討厭培根,他站在貴族和父權的角度。我討厭培根,他詭計多端,老於世故。我討厭培根,他思想功利,深諳官場運作。

然而前兩天看了《培根隨筆》,發現了另一個和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激情,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以及永不輕易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突然意識到:‘哦!“有這樣一個燻肉,”

在這幾十篇短文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是由既有美又有德的男皇帝寫的。這是一部關於美的經典作品。重點是人應該如何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善如寶石,鑲嵌自然之美;擅長美容的人無疑是最美的,但是漂亮的人不一定要長得帥,只需要有端莊的氣度和令人愉悦的儀態。“是的,形式美勝於色美,舉止優雅美勝於形式美。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的外貌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只有外表只是一個身體,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美呢?所以,人可愛是因為漂亮,而不是因為漂亮才可愛。

看完這本書,突然想到人並不是完美的,每個人的理想信念都是不一樣的。當然他們追求的東西和追求的夢想也是不一樣的。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別人,也不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評判別人。況且人是有兩面性的!要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彌補自己的不足,為以後漫長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讓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的一生!正如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深思,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學邏輯修辭使人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種意義上説,這是一種讀書的感覺《培根隨筆》。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47

古今中外名家學者在讀書治學方面都有一些獨特的認識和方法,《培根論讀書》雖然篇幅不長字數不多,讀後卻使人深感收益菲淺。

弗蘭西斯、培根——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中被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的始祖。"在對知識的認識方面,培根當時在書中猛烈抨擊了中世紀的矇昧主義,論證了知識的巨大作用,他是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

在讀書的意義和作用方面培根有十分精闢的論述:"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幹。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幹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辨,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培根説:"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讀書像是修剪移栽。一個沒有目標沒有重點盲目讀書的人,最終只能成為書的奴隸。"

讀書方法上培根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一門技藝,不經實驗就不能學到。"培根説:"有的書只要讀其中的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一些好書則要反覆地讀。

《培根論讀書》對讀書的意義、作用和方法都作了透徹的論述,今天,無論是讀書治學還是掌握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都是值得我們借鑑的。我想,做到愛讀書,會讀書,這樣才能讀好書,才能獲取知識變為力量的成果。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48

我讀了《培根隨筆》一書,讓我的議論文水準又上升了一個層次。

我最喜歡的是第十九章《論狡猾》,因為裏面説的那些我的身邊都有,讓我明白議論文需要語言真實。"如果一個人想要破壞一件事,而且生怕它被別人巧妙地提出而得到圓滿解決的話,那麼最好是裝自己也希望它成功,並且有自己親自提出來,()只不過提的方式是為了引起人們的反感,以達到相反的效果"議論文的語言不一定要多華麗,但要恰到好處,給別人感同身受的感覺。

第二十三章《論貌似聰明》中説"有的人説起話來很神祕,遮遮掩掩,欲言又止,不肯把他那些貨色痛快抖摟出來,除非是在暗處,似乎想永遠把它藏起來。他們用這種方法談論自己並不太明白的事情,人家還以為他們心裏有數,就是嘴上説的不太明白"沒錯,頭腦空空者為了扮成聰明人比任何一個破落户為了撐門面玩出的花樣還要多。貌似聰明的人也許能騙取別人的好感,但是論起做事來,即使是一個有點荒誕不經的人也不假正經的人要強。

《培根隨筆》中有很多篇章涉及到人性的思考。作者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並且全書的開篇就是《論真理》,探討人們如何對待真理,如何追求真理;另外書中的美學思想也非常深刻,儘管作者並不是一位美學專家,但是後世的美學書籍常常引用培根關於美學的有關論述。有了對於人性真善美的謳歌,作者的教育思想也十分先進,作者認為教育的真諦就在於怎樣讓人們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培根隨筆》是一本非常值得讀的書。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49

培根,英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被羅素稱為“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他的《培根隨筆》更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隨筆經典,被譯為世界上幾乎所以文字的傳世經典。

《培根隨筆》,從形式上看,只是一些摘記式的短章,隨意、灑脱;從內容上看,大多論述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係,見解獨到而精闢;從文筆上看,語言簡練而深刻。總體而看,整本書以議論文的形式,使我們擁有了一次充滿了作者對人生的洞察,對生存智慧和人生經驗的深刻體驗。

培根的五十八篇隨筆中,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是《論學問》。文章的開頭説:“學問可以給人帶來愉悦,可以提高人的文采,更能增長人的才幹。”一句話道破了學問的重要性。“在學問上,如果耗費太多的時間,那就是偷懶;如果過分在意文采,那是虛偽;如果只是照搬書本判斷事理,那是學究的怪癖。”這告訴我們,在學問上,我們要合理安排時間、講究內涵、活學活用。

不過更讓我佩服的是,不管在哪個方面,培根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都讓我看見了一個不一樣的培根。從《論美》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科學的培根;從《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於政治的培根;從《論養生》《論友情》《論年輕與衰老》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

就如德國的政治哲學家黑格爾對培根的讚揚:“高度的閲歷、豐富的想象、有力的機智、透徹的智慧。他把這種智慧用在一切對象中最有趣的那個對象,即通常所説的人世上。在我們看來,這就是培根的特色。”

讀《培根隨筆》,感悟人生哲理。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50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説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使人讀起來不覺得陌生,不覺得遙遠,反倒覺得像在與自己的知心朋友談心。

《培根隨筆》的作者培根,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文學家和哲學家,被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不僅在文學、哲學方面成就顯赫,在自然科學領域裏同樣建樹頗豐,被譽為“法律之舌”、“科學之光”。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着社會的進步。

《培根隨筆》共有58篇。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論讀書》。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説的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解開。身體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調養運動。像文章的第一句話説:“讀書之用有三: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心煩時,想讀書,讀書後煩惱就會被拋到九霄雲外;無聊時,想讀書,讀書後思想就會被充實;知識不夠用,要讀書,讀書後知識就會淵博。所以我才愛看書,才愛看《論讀書》。

讀《培根隨筆》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因為《培根隨筆》裏面包含着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51

不久前,我從爸爸的書櫃中抽出了那本陳舊的《培根隨筆》,淡淡泛黃的扉頁上有力的“此書可用一生去讀”幾個字讓我不禁去翻閲。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它是培根一生的經驗彙總,雖篇幅不大,但內涵豐富,稱得上是一部人生百科全書。書中談及科學、政治、藝術等各個方面,不僅文筆優美、談吐睿智而且論述精闢。用其敏鋭的洞察力把複雜的人生問題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一下讓原本枯燥無味的人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這確是讓我的精神為之一振。

在《培根隨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其中的許多文章,都閃現着作者思想與智慧的光芒,能給人們精神上的滋養。且文章中的名言佳句層出不窮,足已永為垂範,這些閃光的句子,使人們能深深感受到愉悦和温暖。

在眾多隨筆中,我最喜愛的一篇是《論美》。這篇文章是在“美”這個問題上談論自己的觀點,分析了人的外在美和內在美,勉勵人們致力於內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象與美德結

合起來。本文筆墨不多,但卻十分精彩,語言透徹且優美,運用了排比和比喻等修辭手法,可以説是在培根隨筆中頗具代表性的文章。

讀完後,我認為英國文學史家魯賓斯坦的一段評論可以説明我對此書的感覺:“培根是寫作隨筆的高手,文章不受個人感情支配,具有公正超脱的格調。他與讀者的思想建立直接聯繫超過了他以前的十五代人。他的思想從來都不是抽象的,而永遠是具體的活的東西。他的隨筆,篇篇言簡意賅,富於變化,每次捧讀,都使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文章中充滿靈感的常理,迄今仍然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現代人實用智慧的豐碑之一,理解了他可以用來改造世界。”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52

《培根隨筆》是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寫的。他總結了當時新興的自然科學的經驗和成就,並且瞭望到自然科學發展的前景,立志要促進這種發展。

他出生於1561年1月22日一個倫敦的官宦世家。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1576年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的隨員到法國,在法國兩年半的時間裏,他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1582年他終於取得了律師資格。1584年當選為國會議員。1603年詹姆士一世繼位,培根受到大力讚賞。

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被高級法院指控,處罰四萬英鎊,監禁於倫敦塔內,終生被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雖然後來罰金和監禁都被豁免,但培根卻因此身敗名裂。從此,培根不理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著述。

1626年他身體孱弱,經不住風寒於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在《談美》中,培根表達了他對美的獨到的看法,他認為秀雅合度的美才是美的精華,是繪畫無法表現出來的,他的美學思想已含有浪漫主義的最初萌芽。

在《談逆境》中,他為世人留下一句至理名言:“順境中需要的美德是節制,而逆境中需要的美德是堅韌,那在道德中是一個更為英雄的美德。

《談國家的真正強盛》中,他總結出一個國家想成為強大的國家,最重要的是要承認軍事是他們的主要的榮譽,跟學問和職業一樣。

讀了這些相隔了很久年代的作家作品,最健康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説,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53

小時候,我特別愛讀書,可那時只有在離家很遠的街上,才有一個新華書店。因為離街遠,一年也去不了幾次。況且家裏窘困,哪有閒錢給我買書,偶爾看到一本書就像得了寶貝一樣,愛不釋手。

那時代小孩子九歲,就要幫大人做事了。一天我好不容易借了一本書,很不願意去幹活,但也不敢不完成媽媽佈置的任務——拽豬菜。於是就把書藏在衣服下面,提着籃子坐到村頭的大槐樹下看了起來,看得入了迷,等到想起拽豬菜時,天已快黑了。於是心裏一動,就找來幾根小木棍架在籃子裏,再往上面蓋一些豬菜,籃子看起來像滿滿的,提回家讓媽媽檢查後,趕快倒在豬圈裏。吃晚飯時,因為心虛,不敢正眼看媽媽的臉,好在沒有被發現。膽子就大了起來,第二天如法炮製,第三天依然。竟然騙過了精明的媽媽。過後想來,媽媽一定發現過我小小的伎倆,只是疼愛我,沒説破罷了。

很多時候,我找不到書讀,就聽收音機。我家有一個破收音機,經常接觸不良,有時聽着聽着沒有聲音了,趕緊用手拍拍,就又有聲了。我在收音機裏聽評書,聽話劇,聽新聞,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時光。

因為沒書看,就飢不擇食,看到什麼就讀什麼。有時是藥書,有時是農林技術書。只要有字的書,都翻着看,積累了許多知識。那時心裏的願望,就是什麼時候能坐到圖書館裏舒舒服服看一回書。

現在有條件了,見到好書就想買,反而很久也靜不下心來看一本,更不用説精讀了。記得《黃生借書説》裏有句話“書非借不能讀也”。看着書櫃上落滿灰塵的書籍,心裏滿是慚愧,於是更加懷念年少時那段讀書的歲月。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54

弗蘭西斯·培根是一位家喻户曉的思想家,他有句名言我們並不陌生:“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的散文隨筆共58篇,文章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比較集中地表現出他的“人生哲學”。

在他其中的一篇隨筆《談美》中,闡明瞭“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但是,這篇隨筆舉例的美德兼備者都是男性帝王,我覺得這是由於他的男權視角與貴族視角在支配着他的“筆頭”吧!

在談《論厄運》中,他寫道:“幸運中並非沒有諸多的憂慮與災禍,而厄運中也不乏種種的慰藉與希望。”説明在幸運中的人不能得意忘形,説不定下一秒鐘就有災難;在厄運中的人不能灰心喪氣,或許也有一些好運而伴隨到來。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啊!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是培根讀書的感想,充分的描寫了讀書的作用,而且能使你的性格隨着讀書的不同而改變。

《論友誼》中,他説:“凡與朋友分享快樂者,都會感到其樂更甚,而凡是把憂愁告訴朋友者,都會覺得憂愁頓減。”強調出人與人之間友誼的重要性。讓朋友來和你一同分享快樂,一同分享憂愁吧。

培根説得好,“那些有實際經驗而沒有學識的人,也許能夠一一實行或判斷某些事物的細微末節,但對於事業的一般指導,籌劃與處理還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勝任。”真是一言中的,值得那些不讀書的經驗主義者深思。

讀培根的散文隨筆,我們幾乎一眼就能看出培根對於功名的追求和男權視角。讀培根的《培根隨筆》和其他的書,最正確的態度也許還得用那句老話概括,叫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55

人們常説: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有名的文學家培根也説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書更是我們的精神糧食,是我們親密的朋友,它讓我們在書中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我們排憂解難。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我們應當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我想,就算是作為一種職業的需要吧,我們也得很好地修煉與提高我們對於美的認識與美的塑造。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56

一月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進入了公眾號“青海讀書”平台,如同一個愛挑食的人突然碰到了自己最喜歡吃的食物。一篇篇美文,如同一道道可口的飯菜,一種很熟悉的味道,一種很温馨的感覺從心的深處湧來。家鄉,親情、時光、心事,還有一些關於書的故事頓時在我的心海盪漾起來,相似的場景一幕幕浮現在大腦的屏幕上:天的湛藍,雲的浪漫,水的清透,山的威嚴,還有故鄉的舊莊廓,溪邊的小樹林,以及我曾經視若珍寶的那些書。突然感到一種失落深深的襲向我的心頭,二十多年來為了生活在生意場摸爬滾打的我已經遠離了當初的自己。

想當初,青春年少,意氣奮發,我和國中的同學冶廷林和張映錄等在那樣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創辦了《東籬》文學季刊。那會沒有電腦,沒有打印機,我們在蠟紙上艱難的刻板,然後用油印機一張張印出來裝訂成冊,我們自導自演,編制着無比美好的文學夢;自得其樂,享受着文字帶給我們的快樂,同時也得到了人們的稱讚和肯定。可是後來一個個扛起了生活的重擔。“經濟時代”我們經歷了艱難,卻也學會了淡然和頹廢,不知不覺中成了金錢的奴隸,將夢遺忘。二十多年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已入不惑之年,“信息時代”我們掌中瀏覽世界,屏上縱橫天下。感謝網絡,讓我們可以很隨便地閲讀着一些文字。

感謝“青海讀書”讓我明白了內心的空虛原來是源自心底最愛的失落。

“青海讀書”使我心思透明,博愛復生。愛自然,尚倫理,談親情,抒感慨,結人緣,圓夢境。

“青海讀書”使我告別了無聊,充實了內心。這裏是施展胸懷的天空,這裏是洗滌靈魂的大海.

“青海讀書”是我舊夢重生的地方!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57

睿智的人在許多事上都有與常人不同的見解。培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近,我讀了他所著的《培根隨筆》一書,對於培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瞭解和感悟。

培根的一生為哲學和文學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本《培根隨筆》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首先,在觀念和視角上它具有獨到之處。對於死亡,培根告訴人們不要心生畏怯,凡是堅定執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士都能避免死亡的痛苦。面對日趨嚴重的宗教衝突,他希望人們能以和平為本,對血腥的戰亂説“不”。

我相信,倘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人民讀過這本《培根隨筆》的話,就不會讓巴以衝突日益惡化了。對於生活中的艱難挫折,他總是把它們當做上天給予人的磨礪白己的機會。他相信不懈的努力總能將厄運變成好運。面對許多人的迷信和盲從,他大膽提倡無神論,希望他們用理智和親情戰勝心中的專制統治等等。

就好比一位登山運動員在爬山,倘若他抱定信心要爬上山頂,就定能攀上頂峯。正如培根先生一樣,他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社會中的不良風氣,用理智從根源上分析並解決問題。這顯然是做人做事應有的態度。在此書中我還學到了思考及看待事物的方法,即: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問題,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應看到不利的一面。

不僅如此,我還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應該是虛偽的,而應該是坦誠的。虛偽的假面具只會使這個世界變得黑暗,而只有真城的橋樑才能將人心與人心連在一起。

《培根隨筆》一書集合了培根先生一生的思想精髓,讀起來就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老人對話。我想:我應該在今後的日子裏,以正確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以及我身邊的人,把培根老先生作為我的榜樣,做一個堅定執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人。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58

每當我聽見“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被人們敬仰信奉的話時,就會忍不住的想起培根——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學家。他所著的《培根隨筆》中的每一句話都令我回味,令我思考,令我讚不絕口。

培根的全名是弗朗西斯·培根。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和科學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裏,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複雜多變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閲歷,隨之而來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

《隨筆集》共五十八篇,內容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説理透徹,警句迭出,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喜愛。培根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對談及的問題均由發人深省的獨到見解。

培根的生平經歷十分坎坷,他有過高人一等的官職,卻也有過被人誣陷、身敗名裂的苦楚。但他不屈不撓,以堅定的腳步向着真理邁去。他所創作的《培根人生論》、《新工具》以及《培根隨筆》等書,成為的世世代代人們心中永垂不朽的精神食糧。

一本好書,不在於它的作者有多高的地位,更不在於它的包裝有多麼精美,而在於它的價值。《培根隨筆》就是一本真正的好書,它讓我成長!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59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着,本書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説理透徹,警句迭出,意義深刻,包含着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這本書中的文章從各種角度論述了他對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許多獨到而精闢的見解,使許許多多人從這本書中獲得薰陶指導。如:“一個自身無德的人見別人有德必懷嫉妒”。“沒有友誼,則世上不過是一片荒野”。“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預防藥,就是朋友的忠言規諫”。

從《培根隨筆集》的“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作偽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

我最喜歡的就是《論美》,美是一個很廣泛的問題,它包含着外在美和自然美。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我們不能光注重外在美,也要重視內在美。就如培根所説的:“美人底秋天也是美的”,外在美是不可能永遠都有,但是內在美卻可以。所以我們要把外在美與內在美結合起來,體現出一個人舉止談吐的高雅,心靈的純潔。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60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説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於“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

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61

我愛燈下讀書。

小時候農村老是停電,不得已,讀書都是點蠟燭。那時我最愛在昏黃的燭光下攤開一本小人書來看。長大了,雖然有了網絡和手機,電子閲讀已能隨時隨地,但我還是喜歡嗅着書香,亮一盞小燈,在燈下找尋閲讀紙質讀本的樂趣。

説來也奇怪,無論我有什麼樣的心情,只要在燈下一坐,我就是我,平和、平靜,不悲也不喜,只是和書中的人物或文章的作者,進行着心靈的對話與精神的交流。

經常有這樣的感覺,燈下讀書,似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一起促膝而談,曠日持久的困惑,干擾身心的疑慮,都可以坦白地放在桌面上分析。赤裸裸的情懷也被晾曬出來,並隨着文章情節的轉折而跌宕起伏。

那書中的每一段話、每一句對白、每一個詞,都因燈光而更加生動鮮活,彷彿燈光給它們照射出一個舞台,書中隱藏的精靈們跳到這個舞台上,惟妙惟肖地為你演繹着它們的世界。

為了享受“燈下讀書”之樂,我已經更換了好幾盞枱燈,終於找到了最適合讀書的一盞燈,高科技的LED燈管,乳白色的燈罩。我把它放在寫字枱上,只讓它照耀一小片面積。燈的旁邊是我挑選出的書,有新書,有舊書,隨意地摞在一起。

晚飯後,家人都去看電視或者到樓下遛彎了,我就湊到書桌前,扭亮我心愛的小燈,一片清輝在面前撒開,頓時感覺,人生舞台又拉開了!我內心的那種期待,不亞於看一場好電影。燈下讀着什麼,是我自己的事情,燈外的世界於我都是模糊一片,我冷落了電視、電腦和手機,那些電子設備們也冷落了我,但我有最親近的書本與最温柔的燈光在等着我。沐浴在燈光下,彷彿沐浴在佛光中,令你全身心沉浸在文字的質感與內心的震撼裏……亮一盞小燈讀書,這種樂趣,是我最大的人生快樂。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62

弗蘭西斯·培根作為英國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想改變社會現狀。青年時代的他,就開始用寫作拯救人類的思想,一生從未放棄。《培根隨筆》融入了他一生經驗的五十八篇文章,播撒向國家,走進了世界。

《培根隨筆》在政治、人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辯證的討論,面對身邊的社會問題,他尖鋭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字裏行間表現出他對高尚品格的追求和急於改變黑暗的夢想。一個愛國、平等、正義、熱愛生活的形象在我們眼前逐漸高大着,我們的內心也強大起來。

其中有幾篇文章對我有較大感觸。在《論帝王》中,面對這個崇高而不可觸犯的人,他並沒有畏懼,也沒有花言巧語。他用客觀公正的態度談論了帝王的原則與做法。他主張約束君王權力,限制帝王慾望,同時對帝王的下屬進行了分析闡述。他的侃侃而談無時不讓人為他的智慧所屈服。

在《論美》中,培根的看法更是獨特。不管是當時還是現代,人們對美的追求從未消退,不少人對外貌不滿,甚至為此失去信心,但培根説:“天生容貌勝過粉黛胭脂,而優雅之舉又勝過天生容貌。”培根喜歡一切自然的事物,認為做善事使人更美。這對處在青春期的我們有很大啟發。

厄運是人類最恐懼最厭惡的東西,但培根在《談厄運》中卻提到厄運的好處。“厄運中也不乏種種慰藉和希望”,經歷了一生大起大落的培根,被挫折磨練得更加成熟勇敢,厄運會給一個人帶來好的一面,與厄運鬥爭過的人,善的德行更顯著,被打磨後的人生才會露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芒。

培根在洶湧的時代潮流中顯得渺小,然而他的思想成為永不褪色的章節,他睿智的大腦和慈悲的心時刻激勵着我們,鼓舞着世界人民去進行正義鬥爭。培根對善的詮釋感化了億萬人民心中的良知。這就是他語言的力量。

八年級讀書隨筆 篇63

我們常説:”知識就是力量。“你知道這句名言出自誰之口嗎?它就出自赫赫有名的英國哲學家、作家兼科學家的弗朗西斯。培根之口。説起培根的名字就要想起他的《培根隨筆》,今天我讀完了這本哲理性很強的著作,深有感觸。

這本書中重點寫了培根對人生、死、財富、健康以及萬物的看法,詳細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也顯示了他的主張,推崇科學、發展科學、崇尚知識。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我最喜歡的就是《論求知》和《論美》了。《論求知》一篇中説到:”求知太慢會弛惰,為裝潢而求知是欺人自欺,只會照書本條條辦事會變成偏執的呆子。“就是説要求到真知,就不能太慢,可是如果只是從外表、形式上的求知,那是欺人自欺。但只會照着書本上所寫的那樣辦事而沒有思考創新的只是一個妄想的呆子。培根就是讓我們用心讀書,不要只存在於形式,但不可照搬原書,要學會靈活運用。

《論美》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深刻,充滿哲理。培根説:”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最高的美食畫家所無法表現的,因為它是難於直觀的。“自己形體上的美要勝過任何打扮裝飾,但你的談吐優雅之美更比形體之美要美得多,這種美並不能直接看見,而是要長時間觀察才能發覺,這是本身的一種美。所以培根教我們做人不但要注重外表,而且要提高自己的修養,培養一種內在的品德高尚的美,內在的美才是真的美。

讀《培根隨筆》,讓培根帶你遨遊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