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惡意》讀書筆記大綱

文學1.83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惡意》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惡意》讀書筆記大綱
《惡意》讀書筆記1

惡意最初的來源是兒時野野口母親時常流露出的對周遭人和事的抱怨,母親的對周遭的不滿最終轉變成了兒子對這個世界的惡意,對於幫助自己的人沒有感恩,對於欺負自己的人充滿仇恨,野野口的一生大概就是毀在了他的母親,倘若他母親是個開朗熱情的人,那他與日高必將成為最親密的朋友。

我非常討厭身邊人對事情有消極的抱怨,惡意的猜測,故意的中傷,以前遇到這些情況我只是不滿,但不會往心裏去,但是最近幾年我發現自己變了,聽到的抱怨多了之後,當再次聽到抱怨時我會怒火中燒,本來任何的人事都不會讓我有怒火,但是一旦身邊人有抱怨,我就會躥出無名怒火。善意被誤會得多了,一旦原本的善意被曲解,被揣測,我就會以同樣的惡意去揣測對方。而一旦發現故意的中傷,是實話,我真的不會去中傷別人,於是我只能在夢裏中傷對方,甚至是暴力想象。於是我發現,漸漸地我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

身邊人的影響真的是巨大的,原本我認為不對的東西,面對多了之後,會有一種如果我不這樣還回去,就吃虧了的感覺。

好在,我已經意識到了這點,並且已經開始付諸行動,希望變回以前的自己。

也希望,身邊的人能少一點抱怨,少一點猜測,多一些善意,多一些理解。

從今往後,我希望我不是被身邊的人影響,而是去影響身邊的人。

《惡意》讀書筆記2

讀過幾本東野圭吾的小説,每次都能一口氣看完,大多數時候都有一種背後發涼又無可反駁感覺,只有一聲歎息。每一個細節都安排得恰到好處,每一次轉折都讓人驚訝又不生硬。

我以為整個故事最精妙的設計就是殺貓,也是野野口整個設計中最讓我後背發涼的地方,它在故事開頭就出現,看似不起眼,但是一開始就影響了人們的判斷。人,對於先入為主的認識好像很難改變。

而這個故事我最喜歡的是野野口和日高認識的人的口述,篇幅不算長,但是每一段話都精確的反應出了每個人性格,寫出了人生百態,所有人的口述又讓野野口和日高的個性慢慢浮現。以見作者功力之深厚。

最後,故事再次反轉,野野口不惜以自己殺人入獄的代價殺害陷害的人竟然是從小到大最關心自己,被自己背叛仍然把自己當朋友的一生都無比正直的人,而設計這一切的動機竟然是自己或許都無法解釋的惡意。

惡意的產生好像有時候真的莫名其妙,但是就是這莫名的惡意很多時候會讓人做出自己都無法理解的事情,大概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吧,只願能夠時常自省不要讓自己後悔。

《惡意》讀書筆記3

放在牀頭、桌上、包裏,時時惦記着,想要趕緊讀下去的,也只有東野圭吾的小説了。

相比於很多推理小説會將筆墨着重於推理的過程、犯罪的細節,東野圭吾的小説似乎更樂於描寫嫌疑人的犯罪動機,比如這本《惡意》,在描寫犯罪心理與動機方面簡直登峯造極了。

關上書,你覺得這結局真的太意外了。但是細思量,一切又都那麼合理。

什麼是真相

小説讀到三分之一處,真兇已經浮出水面,我看了看書的厚度,這後面還有三分之二,要寫什麼呢?

沒有給讀者一點感到無趣的機會,小説繼續探索罪犯的犯罪動機。一口氣讀完兇手的獨白,似乎已真相大白了,可看看書頁,後面還有三分之一呢。

你以為故事可以結束了,其實還沒有;你以為你已經看到真相了,其實未必。

這本書並非單一敍述視角。用在推理小説裏,似乎非常適合。因為同一事件由不同敍述者來敍述,本就可能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更不用説還存在着敍述者有意誤導讀者的情況。

小説裏真正的兇手就利用自己的自白成功地誤導了讀者(小説的讀者與書中的警員)。當真兇以及他的“犯罪動機”付出水面,此案大可以就此了結。但是東野圭吾把這個故事繼續寫了下去。

我覺得這是他的偉大之處。不光是作為推理小説家,他很善於運用精妙的結構,一步一步地抓住讀者的心,一層一層地剝掉兇手的偽裝,更因為他對“真相”的哲學化詮釋。

到底什麼是真相呢?同一事件不同的目擊者可能講述出完全不同的“真相”,而我們確信不疑的真是全部的事實嗎?

我相信小説的最後三分之一給很多讀者(例如我)上了一門生動的真相教育課。當你以為你已經獲得真相時,也許再稍微往更深處發掘,就能發現真相被反轉,三觀被顛覆。

所以我們應該對這世界存有更多敬畏之心吧。當我們輕易對他人他事做出某種評價或判斷時,也許應該提醒自己:我們所瞭解的也許只是部分事實而已。

人性之惡

東野圭吾的小説,在逐漸揭開真相的過程中,常常伴隨着對人物隱祕的情感世界的揭示。因此不同於很多推理小説只能讓讀者享受到推理的樂趣和獲知真相的快感,他的小説結局常常讓人唏噓,感慨萬千。

本書取名“惡意”,到底是誰的惡意,是何種惡意,對讀者而言也是經歷了一番認識的深化過程。

最初我們認定的“惡意”是日高的嫉妒,因為自己無法寫出這樣好的作品,而使手腕讓朋友夢想落空,乃至逼迫對方成為自己的影子寫手。

這已經夠惡了。但作品最後揭示的惡意卻遠超於此。真正的惡意,可能如童話故事裏的反面人物,壞得不需要理由——惡與善,在這裏成為鮮明的對立。

極端的惡意,是奪走你的生命之後,還要毀滅你的名譽;是不惜犧牲掉自己也要毀掉你;是所有的動機僅僅是出於對於真善美的嫉妒。

相比之下,因為復仇而引發的謀殺故事簡直太單純與正義了。

惡魔的養成

兇案的動因最後竟可追究到幾位當事人少年時代遭遇的校園暴力。聯想到近年一些關於校園暴力的熱點新聞,這故事還真是發人深省、細思恐極。

我們看到,惡魔從小就是惡魔,惡魔長大了仍是惡魔。而心理扭曲的受害者化身為了施暴者,隱藏在正常人中,伺機作惡。

書中還暗示,兇手對他人的冷漠態度可能從小受到其母親的影響,也是一個提醒,如果父母對周圍人都採取一種冷酷、敵視的態度,一定會影響到孩子。他對他人沒有信任感,沒有接受善意的能力,卻不乏嫉妒猜忌之心。當這樣的孩子遭受到暴力,他不會去正當求助,反而為了生存而屈服於權威,甚至助紂為虐。

至少,同樣也遭遇過校園暴力的日高,就沒有偏離人生軌跡,長成了一個健全的人。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應的法律制度,這幾點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杜絕校園暴力的發生。在這個故事裏,這幾方都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惡魔被姑息,軟弱的靈魂終被扭曲,正直良善的人卻被誣陷與謀殺。

當惡意產生於縝密的頭腦,經過了精妙絕倫的設計,其後果真是不可想象。如果不是警官加賀超乎常人的警覺度與追根究底的毅力(而這全屬於偶然性),惡意必定得逞,好人將被蓋棺定污名,真相將永遠埋藏。

想到這裏,不禁倒吸一口涼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真相,什麼是偽裝,還真的不好説。

還是讓我們對這世界多一些敬畏吧。

《惡意》讀書筆記4

“你製造這個陷阱的目的也就是你此次犯案的目的。你的最終目的是貶低日高的人格”

日高像太陽,沒有他,野野口就只是生活在黑暗裏的一隻鬼,遇到日高後,野野口的黑暗無處遁形,他面對日高,就是在面對自己的懦弱。

同樣被校園暴力,日高從始至終都不屈服,而野野口不僅迅速屈服在暴力之下,還主動做起行兇者的跟班,助紂為虐,這讓我想起《告白》的片頭,柔弱的少年被幾個同學欺負,被強者傷害的他看到飛過的,比他更弱的蝴蝶後,毫不猶豫的殺死了蝴蝶。

真正的善良是像日高一樣,即使被邪惡傷害仍然不屈服於邪惡,野野口屈服了,在他選擇討好施暴者的時候,他殺死了內心那個站立的自己,放棄了正義和善良,保住了身體的完整,心靈卻缺失了。

就像作者在書裏説的,“仔細一想,你當時承受的最大暴力,就是被迫成為那場暴行的共犯”。

野野口嫉妒日高,嫉妒他的骨氣和堅強,只有殺死這個品格比自己高的人,盡全力貶低他的人格,才能讓跪下的自己在黑暗中得以苟活。

把高個子砍了,讓世界只剩跟自己一樣的矮子,這樣自己就再也不矮了。

《惡意》讀書筆記5

國小的時候,經常道聽途説關於學校小混混的“光輝史”。故事的地點不在乎發生在學校門口小賣部,學校隔壁的巷子裏,學校門口,當然最頻繁的還是在學校。這樣就給予我一種感覺,學校的小混混離開學校就會銷聲匿跡。但後來發現其實不然,小混混與其説是具體的羣體,不如説是一種屬性。並且因為年齡足夠小,表現出來的行為更為殘暴和惡劣。

那時候我還很天真,認為被欺負的都是惹事的而且肯定本身也浸淫在那個環境當中的人,更強調的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直到和我還算熟的一個小太妹告訴我,他們只是看他不順眼。因為理由比想象中純粹,讓我一直記到了今天。近段時間瞭解一下黑暗人格,就是自戀,精神病態和馬基雅維利主義。黑暗人格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人格當中,我們每天都在不同程度上去制約它。這就是為什麼小混混不可能消失在學校當中,出到了社會,就會混跡於各種場合。它並不需要特別的理由,可以很純粹,純粹到只要讓自己開心,就可以對你做出極為惡劣的事情。而應該要恐慌的是你以為只要遠離這類人就行了,但是其實自己本身也是攜帶者。如果需要政治正確的,我其實應該接下來寫的是我對抗人格病毒的日常,和各位病友交流一下,但是我轉念一想,我的破壞力不夠,會不會是因為能力不足?

《惡意》讀書筆記6

是不是每個人心中都懷揣着一股惡意,很抱歉,我做不到原諒所有的人,做不到心平氣和的接受所發生的事,有時候也會被自己的尖酸刻薄暗自心驚,可是讓我原諒一個欺騙自己的人,真的很難,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遺忘,不再提及,忽然想起來,還是會覺得這個人很討厭。

這篇小説裏的劇情可謂跌宕起伏,劇情九轉十八彎。有時候在想,到底怎樣的薰陶,怎樣的影響才能造價一個人的性格,環境?家庭?學校?朋友?那麼多形形色色的人又經歷了多少,那些在我們眼裏的故事,又承受了多少他們的痛苦,懊悔,無奈和心酸,人真的不能感同身受,只有經歷過一遍才知道當時的心驚,否則體會到的只有同情。

在那樣的環境人,父母對周圍人的輕視,校園的欺凌,隱忍多時的痛苦,為什麼欺負的都是老實人呢,為什麼捱打的都是落單的呢,這樣的狀態下,早就了偏激的性格,野野口可恨又可憐,也許沒有當初的那些遭遇,他會不會成為一個很好的作家呢?最可憐的就是日高了,本身沒有做錯什麼,反而還要被污衊,玷污清白,一個幫助朋友,勇敢正直的人卻被殺害,好人就該短命嗎?

惡意,無處不在,卻又潛伏人海。

《惡意》讀書筆記7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惡。我越來越支持於後者,孩子往往會有強大的破壞力,從小孩子若沒走向正途,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一生。

所有的錯都只因邪念一起。有多大的恨,就有多大的破壞力。他的恨,從媽媽那裏傳遞給他,從小就深入骨髓,但是卻都無力改變。我希望他掙扎過,而不是一直這麼懦弱的屈服於別人的惡意和自己的惡意之下。

校園暴力,對孩子的影響也會是一生。也許家長會認為孩子沒磕碰出現大的問題就會沒事吧。被欺負的或者欺負過別人的都或多或少都會很痛苦過,有的或許影響了別人的一生,有的或許要花一段時間才能走出來。有人任由惡意生根發芽,長成一棵樹,有人會讓惡意開出一朵花,從而告誡自己不要屈服於它。日高就在接觸它的時候通過自己的力量,讓它開成了花。猶記得小時候的我,國小時候的往事。同班同學有一個女孩老是欺負我,其實我在班級裏很低調了,不愛説話,成績下游,幾乎沒有朋友。可那個女孩還是欺負我,往我頭上滴髒水。我質問過她,為什麼欺負我,她説我擋着她的路了。我想問問那個時候的自己,為什麼就這樣忍氣吞聲了呢?為什麼沒有尋求老師的幫助呢?回到家眼淚汪汪也無濟於事,最後我也忘了怎麼解決了,可能是我媽媽給老師説了吧。現在想想,我真的不恨她,我很可憐她,可憐那個時候的她被惡意籠罩。

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受到過欺負,或者欺負過別人。也不是長大了,那些錯誤就過去了,我想最重要的,是再次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能夠好好處理。或者當自自己的下一代遇到了之後,也能夠健康的解決。

《惡意》讀書筆記8

其實有點無法理解野野口修的做法,或許人性就是如此深不可測吧。

野野口修,只是出於根本説不清道不明,不知從何而起,卻也無法終止的惡意,精心設計了一場謀殺。更讓人可怕的,不是他所殺害的人是一直幫助他的朋友日高邦彥,而是,野野口修窮盡最後的歲月也要玷污日高的整個人生。甚至,殺害他,都只不過是一個開始步驟。

日高邦彥是野野口修的國小、國中同學,長大後二人同為作家,但是日高很顯然比野野口要有寫作才能,他們二人再次相遇的時候,日高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小説家,而野野口仍然籍籍無名,雖然一心想成為作家,但是這條路卻走得並不順暢。

成名後的日高並沒有將野野口拒之門外,而是好心地將他介紹給了兒童讀物的編輯,為他的作品找到發表的渠道。

就是這樣一個可以稱作是野野口的恩人的人,被他用鈍器砸暈,然後勒死了。

謀殺案的解決並沒有花費偵探加賀恭一郎很多的時間,當加賀發現野野口在關於案件的記錄中有幾處故意為之的錯疏之地時,野野口很坦然地承認了自己的罪責。

可是,案件並沒有由此結束。

在書中,野野口一直不願意提及他的作案動機,在加賀的努力下,我們可以看見,事實被一點點揭開,各種微小的證據,都在此時證明着,其實,野野口才是受害者。

一個偽善的,可怕的,甚至有些變態的日高形象浮現出來。他將野野口的作品據為己有,還藉此成為了一個暢銷作家。他拍下野野口想要刺殺自己的錄像,收藏好留有野野口指紋的兇刀,野野口與日高邦彥的妻子初美產生了曖昧的關係,這一切都成為日高邦彥要挾野野口做自己的影子寫手的條件。

為了維護初美,野野口接受了這一切,並將它們視之為命運的安排,最後,二人竟然演變成了親密的夥伴關係。可能這就是所謂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吧!

1972年,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遭人搶劫,搶匪劫持人質與警察對峙了130小時之後,主動放棄,在對他們的審判中,四位人質都不願意出來指控,甚至還募集資金要救他們。這種在意識到無法掌控自己的生命之後,對控制者的情感反轉,就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可惜最後,初美卻因為車禍而死,野野口並不認為這是一場純粹的意外,因為那個雨夜,貨車司機説,初美是忽然出現在路上的。也許,是被人推出人行道的!

為了給心愛的女子報仇,為了自己應該享有的尊重和榮譽,野野口策劃了這起謀殺。他之所以不願意提及自己的殺人動機,完全是為了那位他曾經深愛的,已經離世的女子。

逮捕時,加賀才知道野野口已經身患絕症,時日不多,調查的過程見於各種報章,野野口成為了讓人同情的殺人犯。

這個結局,讓人覺得悲傷,日高的死根本就是咎由自取,如果故事就此落下了帷幕,也不啻是一個佈局精密的推理小説,當然也僅僅只是個推理小説而已。

接下來東野圭吾將故事引導向了一個令人驚恐的方向。

這就是這本書被很多人推崇的地方,案件結束了,故事卻並沒有結束,最讓人驚歎的排布才剛剛開始。

多事的加賀警官卻並不願意就此罷手,他認為的問題出在哪兒呢?

是進入打字機時代後不該出現在手指上的寫字的老繭?還是類似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親密無間”?

當虛偽的皮相被一層層地剝開,野野口蒙滿塵垢的心靈被加賀託在手中,捧到了讀者面前。這一切都是陰謀,沒有婚外情,沒有代筆,沒有威脅,只有野野口一年多的精心策劃和實施,這樣的費盡心機,昭示着結果日高的性命只是一個開始,野野口真正想要的是謀殺他的一生!拍好錄像帶,藏好刀具,收好初美的照片,抄好日高寫過的每一本書,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以一個創作者的想象力和營造力,緩慢而又孜孜不倦地進行着劇情的設計和完善。他甚至提前毒死了日高隔壁鄰居的貓,只為了讓大家相信,日高本就是一個視生命如草芥,殘忍暴戾的人。

日高已經死去,但這卻無法消磨野野口在黑暗中肆虐生長的惡意!死亡不是結束,只是開始。

如果沒有加賀的堅持,野野口這件用自己和朋友的生命創造出來的作品,當真是一部傑作,矇蔽所有人的傑作。

“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啊?”

在加賀調查當年與野野口相關的校園暴力時,他想起了自己失敗的教書經歷,他的學生也遭遇了暴力,而自己卻無力去拯救他。

當他問施暴的學生,為什麼要打人時。

孩子回答説,“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

這麼一句毫無邏輯,毫無道理的話,卻讓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

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彥住在同一個街區,上了同一所國小和國中,野野口被校園暴力不想出門的時候,日高天天找他結伴去上學。日高有原則,有正義感,從小就敢直面校園暴力,而且為人謙和,待人有禮。“不管對誰,他總是非常親切”;而野野口,內向,膽小,為了逃避被暴力,主動去做了惡人的跟班,參與欺負日高的行動。即便如此,在日高成為暢銷小説作家之後,他仍然提攜想成為作家的野野口,甚至在得到了野野口參與校園暴力的證據之後,還幫助他隱瞞事實。

單從這樣的人物關係上看,日高完全就是野野口的救世主。可惜,恨意卻早已深植,聖經説,人生下來就帶着原罪,這些原罪被分為七種類型,其中之一被稱為“嫉妒”!

野野口的母親非常不喜歡那個在她看來十分低級的街區,她總是用一種高人一等的語氣數落着她的鄰居們,“如果不是丈夫的工作需要,絕對不會到這裏來居住!”而這一切在幼小的野野口心中也烙下了深深的痕跡,從家庭來説,他對日高是有心理優勢的,但是,與日高在一起的日子,是野野口的內心最無力的日子,而日高的存在更突顯了這一點。日高對他所做的一切讓他產生了極度的自卑感,可軟弱的野野口修卻連痛恨自己都無法做到,於是只能將自身的一切過錯歸咎於日高邦彥。明明是一個破爛街區中的小孩,憑什麼獲得大家的喜歡?

明明打不過那些實施暴力的人,憑什麼要去多管閒事?

憑什麼他能成為暢銷作家,而我只能做兒童讀物的作者?

憑什麼得癌症的人是我,而不是他?

憑什麼讓他握着關係我名譽的證據?

憑什麼?

憑什麼?

這種自負與自卑的結合在野野口的心中產生了強大的扭力,不甘與嫉妒讓他的心理最終變得畸形,恨意便如同生長在野野口身體裏的癌細胞一樣,最終讓他迷失了自己。

更可怕的是,對於野野口來説,這樣的情緒已經超越了意識的存在。在他忙於恨一個人的時候,在他忙於拼盡全力毀掉日高的一切的時候,滿腔的惡意填滿了他,以至於他已經無暇去尋找那惡意的源頭。

《惡意》讀書筆記9

哇,一氣呵成的把“惡意”看完了,從昨天下午開始。

在淘寶上看到的書籍推薦視頻推薦了“惡意”,給了很高的評價,我就加入書架並買了它,還推薦給了室友。

加入書架我並沒有立刻閲讀,總感覺沒有那個感覺,室友都看完了,我還沒開始看。昨天下午突然有了閲讀它的衝動。

説實話,這本書很不錯,兇手是野野口不意外,一直的感覺就是野野口殺的日高。但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就是採用自述的方式把每個人的想法全部敍述出來,以至於讀的人就誤以為事實就是這樣,但還是印證那句話“惡意,最大的劇透是頁數”,看似已經結束的劇情其實才剛剛開始。

野野口真正的動機是我沒想象到的,但並不難理解,一個人年少時的經歷是會影響他的一生的。有的人可能會想在努力下襬脱那種陰影。但大多數人還是擺脱不掉的,至多是隱藏。年少時的不好的經歷就像一個隱性染色體,表面上看風平浪靜,其實在骨子裏根深蒂固。

日高是偉大的,但他的偉大還是沒能拯救野野口,更害了自己。我比較心疼日高,用了自己最大的關愛卻並不被人接受,反而被恩將仇報。

最後還是希望有一天校園暴力會徹底消失吧,即使有些天方夜譚。但小花朵們一起長大一起開花不好麼?何必折損一支兩朵呢?

《惡意》讀書筆記10

好久沒有給大家推薦過書了,似乎也沒有推薦過吧。

那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本小説,就是我最喜歡的作家——東野圭吾的《惡意》。

《惡意》這本書大概是我在兩年前看的,當時看完,我並沒有留下隻言片語,於是,對當時我的心理就無從追蹤了。

為什麼我會想起這本書,並且向大家推薦呢?

其實是因為我在後來寫《尋夢環遊記》的影評時,偶然的感悟,我的回憶被勾起了。

於是便想向大家推薦這本《惡意》。

如果説,世界上的好人都是一樣的,惡人其實也是一樣的。《解憂雜貨店》詮釋了人性的温暖,這《惡意》則是揭示了人性的醜陋。

該怎麼説呢。《惡意》讓我不可思議。

書中有一大部分借用了日記的方式去記載這事情的經過,可是很可笑的是過去的日記也是會騙人的,就連錄像也是騙人的。

有時候眼睛看見的不一定是事實。

古人常雲:“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可是當兩者皆為虛假的時候,真相又在哪裏呢?

當然書中不僅講了這一點,還有就是,當你處於一個高位,人們僅能仰視你的時候,可能你自以為的朋友對你有的不是豔羨也不是驕傲,而是嫉妒。

《惡意》實在是很精髓的反映了人性,你相信的,你不相信的,書中都有描繪,讓你從不同角度去體驗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如果你也喜歡東野圭吾,不妨去看看這本書吧。

《惡意》讀書筆記11

故事還是相當曲折難料的,讀者(警方)被作者(嫌疑犯)拎着走的感覺。主要是惡意、自卑、嫉妒毀了一切,自卑、嫉妒誰還沒有經歷過,尤其是對自己身邊的人。

有句話説“可怕的不是自己的失敗而是朋友的成功。”這句話充滿了深深的惡意,可是誰又不曾產生過哪怕一點點類似的想法。至少我曾有過,上學會嫉妒同學的成績,畢業會嫉妒朋友的工作,上班後會嫉妒同事的家庭,等等等。好在我現在明白了一個道理,之所以會去嫉妒別人,是由於自己過得不爽。我現在有時還會嫉妒別人,但是這種情緒會被很快消解掉,因為我對自己目前的工作生活婚姻很滿意,也在不斷突破和完善自己。所以不要讓嫉妒毀了自己也毀了別人。破解嫉妒重在自己。

還有重要的一點,我心裏有那麼幾個很重要的朋友,我從不曾嫉妒過,是發自內心希望她變得優秀,希望她過的幸福,可見之所以會嫉妒也可能並不是真朋友吧。

沒想到會文中的故事會涉及到校園暴力,被施暴者成為施暴者,懦弱方成為加害方。感覺校園暴力似乎無解,發生得很隱蔽又頻繁,而且僅僅因為“看他不爽”。校方?家長?自衞?我不知道,好無力。好在我沒有經歷過校園暴力(小時候我欺負過別人,我表示深深地歉意),除了學習成績,我對學校還是充滿愛意的。我現在擔心我的孩子會不會面臨校園暴力,我可以用什麼方法讓他避免或者解決。學身功夫?不完全可行,文中故事裏會劍術的男孩還是被欺負。《追風箏的人》擅長彈弓的阿桑總有一個人而且沒帶彈弓的時候。唉,惡人不可能被全部制服,我們只能想辦法讓人不變惡。[撇嘴]

《惡意》讀書筆記12

比起冤有頭債有主,深不見底、毫無根源的惡意更讓人覺得背脊發涼。

看懸疑小説總是先開幾篇開頭,再去找到故事的結尾,一旦知道結尾之後,便漫不經心地細酌中間發生的故事。彷彿這篇小説,看了結尾並沒有啟發性的推理,只能猜測到殺人兇手是誰,但恰恰本書的宗旨不是誰,而是為什麼,正如推薦語提示“殺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只要沒有看到結尾,故事的進展總在跌宕起伏,隨時都可能顛覆自我設定的認知。不同於以往的懸疑,兇手很快就被抓捕,於是分別根據兇手野野口的手記和自白以及警察加賀的記錄展開,就像是看一場精彩的拉力賽,在不同人主導的章節中,主動權不由的偏向了一方。

在野野口的自白和手記中,日高邦彥的形象塑造的有些偏陰暗,所以因為先入為主的原因,日高在我的心中那種“殺了貓,臉上掛着一絲不可名狀的微笑”的描寫在心中刻下烙印。這一段落渲染之後,野野口的人設不由的偏向了弱勢一方。 之後,給人柔弱而謙卑感覺的野野口被捕,總覺得故事進展的有些太過順利。從讀者角度我始終認為兇手不是野野口,而另有其人。

在野野口保持緘默的描寫中,我又認定兇手一定是野野口極端保護的女人,為這個女人而心甘情願背鍋,正如《嫌疑人X的獻身》的石神。警官加賀又挖出了死於車禍的日高前妻初美,似乎自己的論斷得到了推翻,而野野口是兇手的事實得到了證實。

那麼,究竟是何種動機會讓野野口“失手”殺害了人氣作家日高,成為這本小説探究的總線。隨着初美的出現、手稿的查找、利益的糾葛,為情所殺、為名所殺、為利所殺皆可作為控告野野口修的供詞,但是輿論的正義方卻再次偏向了野野口修,這個“感情純粹、不為名義”的弱者。而對於日高,內心再次燃起了厭惡之火——自大而自負的強勢一方因為創作進入瓶頸期而採取威脅的方式去逼迫野野口修做自己的影子作家。

原本就這樣可以結案,野野口修因為殺人而判刑,日高因為抄襲他人作品而受到世人唾棄,但是案件又峯迴路轉的轉向了校園暴力。合着日高的《禁獵地》,校園暴力成為案件的原罪。案件中間穿插了一個由加賀警官講述的小故事,故事的大概是一個老是被人欺負的男孩最後使用加賀教他的飛刀報復了傷害他的頭目,從而因故意傷害罪入獄,即使到最後,男孩也不願意見加賀警官一面,而加賀為了逃遁自己內心的慚愧、內疚改行從老師做了警察。校園暴力,讓國中時候的野野口修成為了頭目藤尾的小嘍囉,只有順從與妥協,不然只會導致更惡劣的後果。可能這就是野野口修一直想轉校的原因,逃離這個烏煙瘴氣的學校。

和野野口修不同,從骨子裏帶着正義感的日高從不屈服,甚至後來將校園暴力改寫了真實小説,以此種方式去警示社會不容忽視它。 野野口修的妒忌,以及傷害日高之後日高仍對自己寬容所產生的無地自容情感,加之家庭因素所導致對他人的蔑視、不信任的元素最終像亂麻一樣擰巴在一起,成為了這場看似衝動,實則精心計劃的殺人案件的導火線。加上自已身患癌症,與其這樣死去,不如設計一場既讓自己獲得名利,又可詆譭他人的殺人動機,最重要的是這次殺人可以讓《禁獵地》的祕密跟隨日高永久消失。

看到故事結尾,不由自主的顫抖了,正如加賀所説,比起殺人,他的殺人動機更讓人發寒而充滿着無限的醜惡。故事到這個時候180度翻轉,之前的設定全部推翻,沒有所謂的純粹感情、沒有所謂的名利糾葛、沒有所謂的殺人未遂,甚至沒有所謂的殺貓事件,一切都是野野口修自編自演的騙局,而這個騙局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為了釋放從小積攢的怨恨。

不得不佩服作家撰寫的智慧,欲抑先揚,先把野野口修弱勢形象先入為主,為人師表的老師、待人誠懇的朋友,接着將矛頭指向成功人士日高,抓住了世人所設定的成功人士形象,或者説是仇富的心裏,篤定日高即是狂妄、自大,為事業不惜喪失理智的典型。表揚和貶低不斷堆砌在兩個極端人物上,所以即使要案件快結束時,認為日高的死也是罪有應得罷了,野野口修的殺人行為值得理解和同情。如果就這樣結尾,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可以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像包容石神一樣包容修,可以像維護正義一樣維護修,即使他觸犯了法律,但也無妨。這時候,故事開始朝着反方向旋轉,野野口不僅是弱者,而且加害對自己一向關照的朋友。如果僅僅是簡單的封存祕密也就罷了,還不惜一切代價詆譭侮辱朋友。先前的人設頓時倒塌,野野口修罪不可赦,讓人情不自禁想到“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小人形象,陰暗而齷齪。

《惡意》讀書筆記13

著名作家日高邦彥被殺了。

經過層層篩查,警方鎖定了犯罪嫌疑人就是和日高邦彥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兒童文學作家野野口修,對殺人一事,野野口修供認不諱。但是在談到殺人動機後,野野口的回答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野野口稱雖然他和日高從小一起長大,但長大後的'兩人並無交集,兩人重新聯絡是從七年前野野口拜訪日高開始的。當時的日高邦彥已經在文壇小有名氣,而野野口只是一個熱愛寫作的、想以寫作為生的新人。他寫了一部作品,想讓日高邦彥幫忙引薦,但是當時的日高總是敷衍他,而且,日高又遇到了創作瓶頸,不僅不想幫忙,反而抓住他和自己妻子有染的把柄,並利用手中拍好的野野口修要殺掉自己的視頻,把野野口修的作品據為己有,重新修改後出版了。意外的是,這部作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日高邦彥也因為這部作品收穫了極大的榮譽,拿獎拿到手軟。從那以後,日高邦彥又繼續利用這些把柄讓野野口修當他的影子作家,替他寫了一部又一部作品。

在野野口修家搜查到的筆記也顯示,野野口確實有那些作品的初稿,只是後來被日高發表的時候,稍作了改動,但故事的脈絡大體還是那樣的,種種跡象表明:日高邦彥真的剽竊了野野口修的作品。一切都昭然若揭,日高成了人人唾棄的冒牌作家,而野野口修,才是那個才華橫溢、忍辱負重的影子作家。

輿論的風向馬上出現了逆轉:雖然日高邦彥是被害者,但是輿論一邊倒地認為野野口修是因為不堪他一次又一次的騷擾,才痛下殺機,一切都是他罪有應得,野野口修作為嫌疑人,本應被千夫所指,不料卻收穫了一大票同情,甚至沒有人來譴責他。

兇手被緝拿歸案,案件到此也已經真相大白,按理説,法官們大可鬆一口氣了。但是,有一位法官卻憑藉對破案過程中細微的觀察,覺得案件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他——就是加賀恭一郎。

説來也巧,加賀和野野口修多年前曾在一所學校裏供職,通過和原來學校的老師交談和他多年來對野野口的瞭解,加賀覺得野野口修並不像他自己説得那樣無辜。同時,加賀拜訪了野野口修原來的同學,在同學們的口中,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野野口修:

野野口並不像他在獄中寫得那樣純良無害,中學時候的他,為了躲避校園暴力,曾經幫助那些施暴者欺負那些善良的孩子們,日高邦彥便是被他們欺負得最厲害的一個。而反觀日高邦彥,雖然他一直被同學欺負,但卻心懷美好,因為和野野口家離得近,每當野野口因為害怕不想上學的時候,日高總會安撫他、陪他一起去。這樣真誠善良的日高,真的很難讓人和那個剽竊朋友作品的、面目猙獰的日高聯繫在一起。

加賀有過多年的教師從業經驗,結合日高上學時的經歷和其作品裏對校園暴力的描寫,以及無論何時都一直存在無法遏制的校園暴力事件,推測出了整個案件的前因後果。

從小和日高一起長大的野野口,其實心底裏對日高是非常不屑的。他憎惡他的出身,厭惡他的成長環境,雖然不得已和日高生活在一個地方,但他從不覺得自己和他是一類人,他的心裏一直是有某種優越感的。當他們長大後,在他眼裏平凡無奇的日高竟然成了暢銷書作家,而自視甚高的野野口修寫作道路卻一直很坎坷,為了自身發展,野野口修找到當時已經聲名鵲起的日高邦彥,而日高雖然手中掌握着他幫別人施暴的視頻,卻還是沒有怨言地把他引薦給兒童文學編輯,讓他成為了兒童文學作家,就這一點來説,日高對野野口修有着知遇之恩,野野口修應該感謝他才對。

但實際上野野口修不僅沒有感激他,反而對日高邦彥有很多不甘的,那不甘裏,有嫉妒,也有仇恨,終於,在得知自己得了絕症後,野野口修的嫉妒之火熊熊上升,化作了無窮無盡的惡意,製造了這一場蓄謀已久的謀殺。

憑什麼你成了暢銷書作家,有名有利,而我卻只能寫自己並不喜歡的兒童文學?

憑什麼你的生活那麼愜意,而我卻在正當年的時候得了癌症?

憑什麼出身如此卑微的你卻能收穫幸福,而本應過得幸福的我卻如此落魄?

憑什麼?你憑什麼搶走本該屬於我的幸福?

這股惡意的力量強大到驚人,因為懷着惡意和種種不甘,野野口修不惜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抄寫日高邦彥的作品,並在情節脈絡上稍作修改,讓人以為真的是日高剽竊了他的作品;為了抹黑日高邦彥,野野口修不惜編造出自己和日高已故妻子有染的事情,也不惜通過在日高寄往加拿大的行李裏做手腳,偷拍潛入日高家作案的視頻和其他一件件小事證明日高是多麼地兇狠殘暴,而自己又是多麼的可憐和無辜。可以説,野野口修的手法之兇狠,心思之縝密,也是前所未有。

我將不久於人世,既然我過不好,那我也不讓你過得好,我不光要讓你死在我前面,還要竭盡所能搞臭你,讓你死後都不能保全自己的名聲,讓人們提起你來時都是鄙視和唾棄!

無法想象,是懷着怎樣的惡意,才能讓野野口修做出這樣違背良知又近乎瘋狂和變態的事情呢!

野野口君,午夜夢迴時,你的良心真的不會痛嗎?

東野圭吾的作品一直以情節跌宕詭異,故事架構匪夷所思著稱,尤其擅長從極不合理處寫出極合理的故事。在我看來,東野圭吾的書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讀到最後一章,你永遠無法預知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麼。但是,一旦讀完整部書,心裏就會豁然開朗:這個世界上當真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人性也真的能惡毒到我們無法想象的程度。毫無疑問,《惡意》是對人性的拷問,也是對人性最深刻的剖析。

可能有人會説:“這只是小説,是虛構出來的故事,現實生活中哪有人會狠毒到這種程度?”現實生活中確實沒有人會如此惡毒,但是,一旦人們心中被嫉妒包圍,所衍生出來的惡意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朋友小蘭有一位親戚,那位親戚從來見不得別人好,但凡別人升職加薪,她就會明裏暗裏嘲諷;看到別人婆媳相處融洽她也嫉妒,經常話裏話外挑撥人家間關係;村裏的大小事務,不管懂不懂,總要插上幾句話,不管人家願不願意聽。她的一生都生活在農村,她的全部世界也僅限於村裏那巴掌點的地方,所以她的見識和她的人一樣,都很狹隘和侷促。她巴不得天下人都生活得不如她,但凡別人有一點比她好的地方就受不了,但她不知道:她只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而已,這個社會上有千千萬萬個人都過得比她好,正是因為她的狹隘和嫉妒,她的生活才越來越糟糕;正是因為每天只盯着別人看而忽略自我成長,她才一步步淪落到今天這鐘地步。

我們家鄉有一名醫生,這個醫生醫術非常高明,收費也合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人品也非常好,他在家鄉屬於那種德高望重的人物,但是,正是這樣一位本該被人們愛戴的人,自家建的房屋剛打好地基的時候,就被人們惡意毀壞了。醫生捫心自問:自己真心實意為老百姓服務,從沒多收過一分錢,也沒怠慢過一位病人,實在想象不出到底哪裏做得不對,讓別人這樣報復他。

直到後來我們才知道:有些人本身不學無術,在看到醫生憑自己的本事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時候,卻又嫉妒得牙癢癢,他們不能明裏陷害醫生,就只能在暗地裏用一些別人看不到的勾當來對付他。目的,就是讓自己的心態能夠平和一些。“哼,你不是過得好嗎?你過得再好,我一樣能整你,我就是見不得你好!”

不得不承認,當一些人的心裏真的升騰起那股惡意來的時候,他們會動用自己全部的聰明才智,做一些害人又害己的事情,彷彿只有這樣,才能讓心底的惡意消散。

我們總在歌頌生活的幸福快樂,但是正如張愛玲説得那樣:“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我們的生命中也會不時出現一些煞風景的人,他們的出現也在無時無刻提醒着我們:這個世界上,真的不是所有人都希望你過得好。那些見不得你好的人,就像牆上的那抹蚊子血,開始的時候是鮮紅,隨着時間的風化,慢慢褪色消散了。他們的存在只是為了提醒我們:你要努力,要做得更好,別人越是要毀滅你,你愈要過得更好。

有時候我想,這本書為什麼不叫《嫉妒》呢?後來想着,嫉妒也只是一種貶低、排斥、敵視的心理狀態,帶着濃濃的感情色彩;而惡意,就像是一張無邊無際沒入深淵的黑色的網,你猜不透裏面到底裝着什麼,但你知道,這些東西是威力無窮的,能致人於死地,這已經不是單純的某種感情色彩就能概括的了。

雖然現實生活中的惡意比比皆是,但我從來沒見過像東野圭吾的《惡意》裏寫得這樣,能僅憑心中的惡意就將人置於死地,所以,這正是東野圭吾的厲害之處,他反其道而行,從別人觀察不到的地方下筆,然後步步緊逼、環環相扣,用縝密的邏輯和冷靜的頭腦策劃出一場跌宕起伏的驚天大案!

只能説,我從沒讀過這樣的小説。

只能説,《惡意》太可怕了,東野圭吾太可怕了。

《惡意》讀書筆記14

全書讀罷不由得使人感慨人性的複雜。看評論很多人不理解野野口修的所作所為,認為不論如何野野口修也不能如此對待自己的恩人,恩將仇報。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真的很複雜。好人待人不一定他人就會還你好心。正如斯德哥爾摩症,罪犯對人質的迫害,威脅有時會讓人質產生依賴情緒,更甚者竟會對罪犯產生愛意。相反,你對別人好,可能助長的卻是他人的惡意。在書中少年日高的充滿骨氣與野野口修的卑微懦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野野口修對於校園暴力抽逃不出去,反而選擇同流合污,自甘墮落。這並非他所情願的,甚至他對此極為憎惡的。但是對於他而言,他做不到像日高那樣正直,同流合污,甘做走後是他唯一的存身之道。他強烈的自卑感和嫉妒心理,促使他對幫助他的人產生厭惡情緒,對於別人的幫助,他會認為這是別人對他的同情和施捨。日高就像面鏡子,野野口修面對他的時候,總能看見自己的陰暗面,這些陰暗面隨着野野口修將自己和日高不斷比較,兩人身份差距的逐漸拉大,近而更加扭曲。從這一點來講,與其説野野口修是對日高充滿惡意,倒不如説是他對自己痛恨的無以復加。雖然能理解他,可是真的讀到最後,他寧願費盡周折,甚至犧牲自己也要讓恩人日高名譽掃地,還是不免會讓人深思,難道人與人之間真的能產生如此強烈的惡意麼?

《惡意》讀書筆記15

精彩!隨着調查的深入,案件一次次出現驚人的逆轉,讓人不禁懷疑自己的判斷,真相到底是什麼?你看到的和聽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犯一個錯誤,那就是輕易下結論!枉自評論他人的行為。

文中提到了校園暴力,提到了多數校園暴力的緣由是那麼的讓人無語,“就是看他不爽”,多麼無聊的藉口,對他人深深的惡意,這是不是人性中惡的一面呢?嫉妒,自卑,不懂得從一些好的途徑中提升自己,反而通過傷害他人來證明自己的“優秀”?這或許就是教育的意義所在了吧?在青少年時期,老師們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有正確的是非觀念,少年時期的經歷真的會影響一生!尤其是受害者遭受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以後所產生的心理陰影!説到這裏,突然想起,文中提到的《禁獵地》一書,屬於紀實,而非小説!日高經歷過各種虐待,多年後仍然記得那些事的細節,但是他卻沒有因此而怨恨社會,報復社會!反而用自己寬容的心接納和幫助野野口!只可惜,識人這一方面有些欠缺,幫助了一個內心陰暗的人,只差一步,就將日高帶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哪怕死後也要遭受親朋好友的質疑和唾棄!

回想一下,確實有很多的話想説,對於國內對於青少年犯罪的寬容,對於野野口親戚索要版税的醜陋面孔,對於日高和野野口同學們對於青少年時期所犯下錯的“年少輕狂”等等,每一個都有很多想法,在這裏就不一一贅述了,總之,這是一本好書,雖然很短,但是很精彩,值得推薦!發人深省!

標籤:讀書筆記 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