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響徹四百年,快要成絕唱散文

文學1.83W

百年來,雷霆鼓聲活躍在牛屯村,給村民平淡的生活憑添快樂。每次出場,隊員都身着黃馬褂服裝,以直徑超1.5米的牛皮大鼓為主,配以鑼、鐃、鈸、鑔與大鼓一起交叉混合,穿插擊打,間或配以管絃樂器,紅皮大鼓和紅色飄帶相映生輝,震威四方。而目前這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態正處於“絕唱”的邊緣。

響徹四百年,快要成絕唱散文

曾得皇帝誇獎,“此鼓只應京城有”

在定陶縣孟海鎮牛屯村,提及雷霆大鼓無人不曉。牛屯鼓樂始創於明朝萬曆年間,大鼓敲起來,感覺地面都在顫動,其有幸得到神宗皇帝“此鼓只應京城有,鄉間哪得此鼓聲”的誇讚,此後便一直享有“牛屯鼓樂如響雷”的美譽。

“我60歲時跟我叔叔學打鼓,這套鼓點在我們牛氏家族代代密不外傳,只有口訣,偷學都找不到資料。”已71歲高齡的牛屯雷霆大鼓隊長牛光田説,年輕時沒想過學敲鼓,但是不忍心祖先的鼓譜失傳便在花甲年齡學起了這門技藝,沒想到入門後便愛上了這個龐大的樂器,深陷其中。

“牛姓先祖獨創自編鼓譜口訣且密不外傳,每代人傳男不傳女,所以每一代的傳承人都很少,第八代傳人只有我和隊裏的擊鼓手牛月慶,他初學鼓時有四十多歲。”牛光田説。

據牛光田介紹,牛屯鼓樂曲目豐富,有《雷公閃將》、《天公作美》、《天下太平》、《風調雨順》等18首。這些鼓樂曲目是敲鼓藝人在不斷的演出中,自編書目創立起來的,迎合了村民們慶典、祭祀、迎親、戰爭等各方面演奏需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20世紀50年代和改革開放初期,是牛屯大鼓最興盛的時候,牛屯鼓樂的令鼓“雷霆大鼓”被擺在田間地頭,成了名副其實的“號令大鼓”。

近年來,雷霆大鼓正如其名響徹雷霆,牛屯“雷霆大鼓”在2006年被列為菏澤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08年首屆山東省農民文化藝術節民間吹打樂決賽中,獲得金獎。目前,牛屯大鼓已獲批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正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收徒卻難找人,最小的徒弟41歲了

27日早上6時許,雷霆鼓樂隊的14名隊員們整裝待發。他們要參加菏澤市魯西南鼓吹樂大賽,而由於演奏樂器龐大,眾人很費力地將大鼓搬上車,都已累得氣喘吁吁。

“平時隊員很少能湊齊,今天除了一個隊員住院沒能來,其他的'都到齊了,其中兩名隊員早買好了今天外出打工的車票,我們好説歹説才讓他們改簽了。”牛光田無奈地説,雷霆大鼓被列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後,自己和牛月慶想盡辦法找傳人,而由於敲鼓“沒錢途”,想學的人少之又少。

“現在根本沒有年輕人願意學這門絕活,我們只能盡力遊説一些不外出打工的人,比如在村裏種大棚、鄉鎮做生意的人加入,十幾年了才收了16個徒弟,其中有4個婦女,徒弟中最小的有41歲。”牛光田説,雷霆大鼓出名後,定陶縣有些企業的開業慶典,商家的產品宣傳,也都邀請他們前去助興,但是鼓太大又沒有演出車,要求人家車接車送又不現實,每年只能接四五十場演出,隊員着實不賺錢。

“沒腿走路”為鼓樂隊的發展製造了難題,而對於牛光田來説,最大的難題還是鼓隊老齡化嚴重,傳承人難覓。據他介紹,一般情況下,雷霆鼓樂隊只能集齊十一二個人,年齡從41歲到83歲不等。

“打鼓看着簡單,實則不然,初學者練習兩個月才能入門,十一二歲的青少年是最適宜的學習年齡。很想教幾個孩子學,但是苦於找不到樂意學的,連我的兩兒一女都不感興趣”牛光田無奈地説。

打算“走出去”,助推鼓譜創新

雖然戴上了“非遺”的帽子,雷霆大鼓仍然無法掩蓋自身的生存之“艱”。近年來,定陶縣文化部門及鎮政府積極籌資為牛屯鼓樂隊更新添置了打擊樂器,配置了演出服裝,專門派出文化指導員幫助傳授這一瀕臨消亡的文化遺產。

而老藝人一般文化程度都不高,不能做鼓點的整理記錄工作,為雷霆鼓點的創新、傳承製造了障礙,為了避免發生人去藝絕的事情,孟海鎮文化站站長牛月貞對牛氏文化甚為關注。自2006年起,他多次深入蒐集挖掘牛屯雷霆大鼓這一古老文化,歷經兩個多月的走訪座談和查證相關資料,幾易其稿,終於寫出了《牛屯雷霆大鼓探源》文稿,現在他正在着手整理鼓樂曲譜,讓這些“非遺”長久保存,流傳後世。

“這幾年都想去陝西等城市見識一下他們的鼓文化,學習些各地的鼓點,將鼓譜更豐富一下。”牛光田説,今後還會積極找機會參加各種表演,並吸收周邊及外地鼓譜的精華,融會貫通,不斷改進,在節目形式上和鼓譜上進行創新.(董夢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