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寂寞是一種好味道美文

文學1.87W

有兩種喧鬧,一種是時刻想往人窩裏擠的喧鬧,一種是時刻要博人眼球的喧鬧。前一種喧鬧,可以用“湊熱鬧”來形容;後一種喧鬧,則近乎自戀,不説也罷。

寂寞是一種好味道美文

同理,有兩種寂寞,一種是迫不得已的寂寞,想往人前湊,但別人不理你,寂寞;一種是心安理得的寂寞,我自己要寂寞,於是乎寂寞。前一種寂寞,可説是被動的寂寞,其本質還是喧鬧;後一種寂寞,可説是主動的疏離,是心想事成。

我喜歡這後一種寂寞,恰如我喜歡的陶淵明或者莊子,就是這後一種寂寞。

真正的寂寞,其實是有一種好味道的。可惜的是我們嗜辣嗜厚味,在厚味中我們的舌頭早已遲鈍麻木,已經辨認不出真正美妙的好味道了,正如老子所説:“五味令人口爽。”整日在喧鬧場中度日的人,哪裏懂得寂寞的味道為何物?

前面提到,真正好的寂寞是一種主動的疏離。這種疏離可以用莊子的一句話來概括:“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真正的寂寞是一種什麼味道,是相忘的味道。

相忘的味道是一種什麼味道?就是你沉浸在你的歡樂裏,我沉浸在我的歡樂裏。你的歡樂中沒有我,我的歡樂中也沒有你。這樣的歡樂,自然不是杯盤狼藉,投桃報李,搞小圈子,裙帶關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這樣的歡樂,自然只是一種清歡。

這就是寂寞的好味道,相忘的味道。我們太害怕這種好味道了。我們太害怕被人遺忘被人擠出圈子被人摒棄了。現代生活,喧鬧説到底不是一種生活方式,而是一種生存策略。沒有這樣的生存策略,好多東西你就得不到。得不到,你的老婆可能就會把你看扁,你的陽剛之氣就會大打折扣。

這樣的時候,我常常會想到陶淵明或者莊子。

按照現代人的觀念,陶淵明或者莊子的人生選擇未免過於自我。這一點,陶淵明自己也承認。他在寫給兒子們的信中就抱歉地説,由於自己辭官歸隱,讓孩子們從小就遭受貧寒(“黽勉辭世,使汝等幼而飢寒”),陶淵明心中是很愧疚的,但是他又説:“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內心的矛盾和惶惑,終於不敵對寂寞清歡的熱愛,於是乎,辭官歸隱,也就順理成章。

現代人很難理解陶淵明或者莊子的寂寞,覺得過於奢侈。也許吧,寂寞也是要有物質支撐的,晚上睡在潮乎乎的地下室中的“北漂”們是沒有條件享受這種陶淵明或者莊子式的寂寞的。但是,換一個角度,即使我們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是否能安於這種寂寞?我想也許大家還是會選擇奢華和喧囂,而對這種老掉牙的寂寞棄若敝屣。

説到底,能否享受這種寂寞,是自己的主動選擇,與物質的關係,並不是很直接。陶淵明在災荒之年有乞食的行為,莊子也窮得向監河侯借粟,但都能不改初衷,享受這種寂寞之美。我覺得給現代人的啟示就是,你自然不應該活到找人討米的程度,但是在物質生活達到一定程度,衣食無憂的時候,是否能主動選擇某種疏離,讓自己的靈魂從物質的軀殼中破殼而出,享受一種久違的寂寞的好味道?那就是古人説的,“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了。

在喧囂中變得麻木的人們,真的'已經很難品嚐到寂寞的好味道了。這味道實在好呀,恰如暑熱中一盤墨綠色的清炒苦瓜,那清清的苦澀之味讓人從暑熱的頭昏腦漲中一下子清醒過來,一股清涼之氣從舌尖一直蔓延到周身的每一個毛孔,彷彿一個激靈,讓人渾身為之顫慄。寂寞真是一種好味道,清炒苦瓜的味道,淡淡的苦,絲絲的涼,苦澀之後幽幽瀰漫舌尖的回甘,詩意氤氲,餘音繞樑。鮑魚海蔘的張揚和喧囂,在這一盤清炒苦瓜面前,也會羞赧得低下頭去。

害怕寂寞的人,就像害怕苦瓜的苦,不敢下箸。我小時候也是從來不敢吃苦瓜的。但是,每個人都是會長大的。長大了,我們就懂得苦瓜的好處,正如長大了,我們就懂得,在喧鬧的雞尾酒和雪茄煙讓我們的味覺麻木遲鈍的時候,一盤寂寞端上人生的桌面,我們遲鈍麻木的舌頭,會瞬間打一個激靈,一個長覺醒來,滿口都是清清的苦,絲絲的涼,細細的回甘,詩意氤氲,餘音繞樑。

標籤:美文 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