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培根隨筆讀後感(通用18篇)

文學2.66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培根隨筆讀後感(通用1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培根隨筆讀後感(通用18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

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説,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

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説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會想到他的《培根隨筆》。在這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他的文章,從書中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這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論真理》,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

《論韜晦》、《論野心》等篇章中敍述的做人之道,實際上是典型的市儈哲學。《論帝王》、《論貴族》等篇幅中則旨在向君王介紹統治經驗和權術。

在《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3

讀完《培根隨筆》它教給了我很多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的知識,它告訴我們做事要善於當機立斷,迅速行動。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常常抱怨機會太少,覺得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卻無用武之地,其實機會就在身邊,只是你沒有抓住。時機不等人,從來只有人抓時機。把握時機要又快又準,要搶在別人前面把握住時機,否則,只能跟着他人後面吃別人嚼過的剩菜了;要看準時機再出手,不要隨大勢所趨,人云亦云,也不要盲目地亂出手,這樣往往是南轅北轍,使自己犯下錯誤。

放眼古今中外,就有許多成功人士他們的成功正是因為把握住了時機。

世界酒店大王希爾頓,早年追隨掘金熱潮到丹麥掘金,他沒有別人幸運,沒有掘出一塊金子,可他卻得到了上天的另一種眷顧。當他失望地準備回家時,他發現了一個比黃金還要珍貴的商機,也迅速地把握住了它。當別人都忙於掘金之時他卻忙於建旅店,他頓時成為了有錢人,也為他日後在酒店業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中國首富李嘉誠想必人人都知道吧。他的成功在於對時機的把握。改革開放初期,社會還相對落後,土地也沒有現在這樣的“寸土必爭”。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李嘉誠把握住了商機,在自己並不富裕的情況下借鉅款購買了大量的地皮。這樣的舉動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智慧啊。也正是這次常人想都不敢想的投資使他發家起業,成為了亞洲地產大亨。扣動扳機需要智慧,扣動扳機是勝負的關鍵。讓我們為扣動扳機者而喝彩,也扣動自己人生的扳機。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4

《培根隨筆》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的書,首先便體現在它的每一章的標題上,大多是以“論”字開頭,不由得使人一探究竟。二是它涉及的內容之廣,幾乎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幾個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的。論迷信這一章可謂是我最感興趣的了。我是個無神論者,卻對各個宗教的故事多少感一點興趣。迷信到現在來説似乎與我無緣。

不論是迷信還是反迷信,培根都認為是不對的。因為反迷信也會促進另一種迷信的產生。而且無神論者的時代大多是和平時代,人們足夠冷靜,不會衝昏了頭腦。迷信也可以説是少部分人為自己的私慾而傳播的一種惡的精神文化,不少愚民會相信。二更可笑的是,智者大多也會追隨愚民的腳步。不迷信的人足夠冷靜、自制,他們不相信神靈的存在,也被稱為無神論者。他們相信自己,把自己交給理性、交給哲學、交給天然的親子之情、交給法律、交給好名之心。二迷信正是將這一切瓦解的根源。

迷信者將這些大多歸罪到宗教頭上,而不相信是自己的錯誤。畢竟又有幾人能做到“酒肉穿腸過,佛祖在心中”、做到如同濟顛那般瀟灑的?宗教信仰等雖然是迷信的根源,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其意義。不論是基督教還是佛教的中心主題都是教化人們如何行善做好事,在許多宗教國家,宗教對人們的約束甚至比法律還有用。

不管是迷信還是不迷信也都應該有個度。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自己清醒的頭腦,不要被迷信弄昏了頭腦。如果有神,這也許也算是對神的侮辱吧!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5

這幾天,我讀了朋友的《培根隨筆》。讀完之後,我深有感慨。

《培根隨筆》裏不僅是一篇篇論文,還是人類聰明的結晶、人類文學的寶庫,裏面裝滿了無窮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論情誼》和《論時機》。

培根説過:“把快樂告訴朋友,快樂就會加倍。把憂傷告訴朋友,憂傷就會減半。”但是,人生中,有多長情誼是真誠的呢?正像《論時機》一樣,要掌握一切好的機遇,才能成功。否則,只能到頭來感概機遇的流逝。所以,假如我們不懂得抓住情誼的機會,情誼就會離我們而去。

想着想着,我忽然想到了我自己。是啊,情誼的機會一定要抓住!但是我呢?每次都會為了一點小事和朋友們吵架!跟情誼比起來,那些小事又算得了什麼呢?以前,還沒有國小畢業時,我恨不得早點畢業。而現在,心中卻有點淡淡的傷感。心中總會浮現出那一幕幕快樂的情形。我開始後悔,開始害怕了,後悔當時沒有抓住情誼,害怕再也見不到同學們!但是,後悔和害怕又有什麼用呢?誰叫我那時沒有好好珍惜情誼呢?

我一定要好好的抓住情誼的機會!不再讓情誼離我而去!

一定要好好抓住情誼的機會!否則,情誼將會一次次離你而去……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6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聞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著,同時也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前段時間讀了《培根隨筆》後,我發現了一個培根。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如同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稱重要的。

在《論情誼》中,培根説道:“假如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假如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猜疑》中,培根説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預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預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7

我讀了《培根隨筆》一書,讓我的議水準又上升了一個層次。

我最喜歡的是第十九章《論狡猾》,因為裏面説的那些我的身邊都有,讓我明白議論文需要語言真實。"如果一個人想要破壞一件事,而且生怕它被別人巧妙地提出而得到圓滿解決的話,那麼最好是裝自己也希望它成功,並且有自己親自提出來,只不過提的方式是為了引起人們的反感,以達到相反的效果"議論文的語言不一定要多華麗,但要恰到好處,給別人感同身受的感覺。

第二十三章《論貌似聰明》中説"有的人説起話來很神祕,遮遮掩掩,欲言又止,不肯把他那些貨色痛快抖摟出來,除非是在暗處,似乎想永遠把它藏起來。他們用這種方法談論自己並不太明白的事情,人家還以為他們心裏有數,就是嘴上説的不太明白"沒錯,頭腦空空者

為了扮成聰明人比任何一個破落户為了撐門面玩出的花樣還要多。貌似聰明的人也許能騙取別人的好感,但是論起做事來,即使是一個有點荒誕不經的人也不假正經的人要強。

《培根隨筆》中有很多篇章涉及到人性的思考。作者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並且全書的開篇就是《論真理》,探討人們如何對待真理,如何追求真理;另外書中的美學思想也非常深刻,儘管作者並不是一位美學專家,但是後世的美學書籍常常引用培根關於美學的有關論述。有了對於人性真善美的謳歌,作者的教育思想也十分先進,作者認為教育的真諦就在於怎樣讓人們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8

這個暑假,我和孩子一起讀了《培根隨筆》。從書中我看到了培根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這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論真理》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語言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人都受益匪淺。每一篇隨筆,都聯繫到了我們的生活,讓人反思,給人以智慧的啟迪。

對於這本書我也有許多的感觸,如《談拖延》這篇隨筆。因為,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也有拖延的習慣,明知道不好,卻總也改不了,往往給自己造成很被動的局面。在這篇隨筆裏,培根列舉了三個例子,告訴我們拖延的害處:西比爾的書——禿腦瓜——瓶子。因為,再沒有比善於抓住事物的苗頭而更明智的了,真正的聰明就是知道拖延的侷限,所以,遇事我們應當機立斷,迅速行動,就像空中的飛行的子彈。希望孩子也能從這篇隨筆中受到啟發,在學習中,能夠今日事今日畢,勿將今事待明日。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懂,有禮貌的人,在《談禮貌》這篇隨筆中,培根認為,舉止得體時時有用,就像一封永久的推薦書。同時他告訴我們舉止得體的原則:應自然而然,必要裝腔作勢;在支持別人的意見時,最好加一點自己的看法或者提一點理由;人的舉止

應當像身上的衣服,不可太緊,不可過於精當,而應該寬鬆一點,便於活動等。培根用客觀冷靜的筆調,讓我們聆聽到了一位智者的忠告,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中的許多話語都滲透了豐富的想象,透徹的智慧,因此和孩子一起靜心讀來,也是暑假的一次重要的收穫。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9

《培根隨筆》之《談美》讀書感悟

"美"分為:外在美――美貌,內在美――美德。有句諺語:"Virtue is fairer far than beauty."(美德遠勝於美貌。)

擁有美德之人在川流不息的茫茫人海中,顯得格外晶瑩剔透,璀璨奪目。而樸實無華,不刻意打扮、追求華貴,端莊嚴肅的美德者,就更令人肅然起敬。19世紀英國成功學開山鼻祖,著名的作家和社會改革家――塞繆爾?斯邁爾斯曾書:"友善的言行,得體的舉止,優雅的風度,這些都是走進他人的通行證。"像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四世,他們不僅有胸懷天下的王者風範,還有出類拔萃的俊秀儀容,真是羨煞旁人。

《小窗幽記》有云:"美女不尚鉛華,似疏雲之映淡月。"如此可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沒有濃粧豔抹的自然美人卻更深入人心。阿沛里斯和杜勒這兩位畫家,將攫取不同人身上最美之處的特點,拼湊組合出來的人物像,僅僅代表個人偏愛,畫質再精妙絕倫也算不上真實存在的美。伏爾泰曾評論:"外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內在的美卻能感染人的靈魂。"所以説我們不應該和眼睛一樣盲目追求、粉飾表面的美,而應該提高自我修養和內在的高尚靈魂――美德。

芸芸眾生,時光荏苒。清晨出現在斑馬線邊,穿着橙色反光工作服的身影,有可能是弓腰僂背、滄桑白髮的老人。他們和藹可親,動作細膩柔和的清除垃圾,美化着我們共享的城市生活環境。與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我們相比,雖然不再有青春和美貌,但是他們臉上慈祥的歲月印記,無悔的辛苦付出,如三月陽春的綿綿細雨温暖備至、熠熠生輝。正所謂"暮秋之色最美"!像他們一樣可敬可愛的人還有很多:駐守祖國邊疆防線的鋼鐵國魂戰士;日復一日堅守工作崗位的敬業工作者;體貼周到、樂觀熱情的白衣天使……他們可能相貌平平,角色平凡,但正是擁有這樣一羣崇高心靈美的奉獻者,社會才更加和諧,我們的生活才能如此美好。

白駒過隙,再驚為天人的美貌也會隨着時光的流逝慢慢褪色、凋零,而美德卻因時間的沉澱,如酒馥香濃郁,源遠流長經久不衰。《談美》一文中還有提到:如果年輕的時候不注重自己言談舉止、道德素養的修煉,肆意妄為、放蕩不羈,等到老時就會悔恨不已。顯而易見,隨着時間的洗滌,即使我們相貌平庸,但注重內在美的提升,一樣可為"極致美麗的人"。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0

一翻開《培根隨筆》,我就被書中含義深刻而又不乏幽默詼諧的語句吸引住了。我彷彿在與那位四百多年前的哲學家應對面交談,他解答了我心中的一個個困惑,告訴我怎樣應對逆境,怎樣為人處世,怎樣把握時機,怎樣培養好習慣,怎樣剋制憤怒……我在這次談話中豁然開朗,就好像原先我的面前是一層又一層厚厚的雲霧,他引領着我慢慢撥開雲霧,看到了久違的陽光。對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美:對於美,大多數人看重外貌的美,而不是性格的美。可那樣的美,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消失,“是夏天的果子,容易腐爛,不能持久”。真正的美應當是心靈的美,即美德。“美德好比是珍貴的寶石,只需要用普通材料鑲嵌。”一個普通人擁有了美德,那麼他彬彬有禮的舉止、為他人着想的行為同樣能贏得別人的歡迎與讚賞,所表現出來的氣度絲毫不比那些容貌出眾的人遜色,他們的行為會影響到周圍甚至千里之外的人,因為美德所散發的芳香越遠越濃,他們的人生也會煥發出無限的光彩。並且“有德之人美貌常駐”。

逆境:生活中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當許多挫折輪番向你進攻時便是身處逆境了。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景。學生同樣如此,在學校裏跟朋友鬧翻,心境極差地回到家把這事告訴父母卻沒有得到他們的安慰,第二天考試又沒發揮好,受到父母教師的批評……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似乎有連環效應。若是不想辦法衝破逆境,情景就會愈加糟糕。這當然是極其困難的,需要一個人的勇敢、執着異常是智慧,根據不一樣情景採取不一樣的對策。但無論怎樣都不能絕望,要明白“在順境中不無許多憂慮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逆境中也不無種.種的安慰和期望”。在最絕望的時候想想別人以往對你的鼓勵和讚許,想想生命中一個個温馨歡樂的時刻,你的內心會升騰起一股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要是奇蹟主宰自然,它們多半是在逆境中出現的”,“一帆風順固然令人羨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欽佩”。不如把順境當作上天的恩賜,把逆境當作提升自我的考驗。

談吐:與人交往時掌握説話的技巧十分重要。談吐禮貌是基本準則,此外還要把握適當的時間,語言温和中肯,富於變化,讓人有所得益。最需要注意的是,“談話應當像田野一樣廣闊,不應當直通人家的家門口”。隨便議論別人不可取,“慎言勝於雄辯”。説話也是一門藝術,既要讓人聽着舒心,又不至於太違心,確實不易。

好運:當一個人獲得巨大的成功時,總會有人羨慕地説:“啊呀,他的運氣真好!”不錯,運氣中確實包含着很多偶然因素,可“一個人的運氣究竟如何,還是掌握在他自我的手中”。一個人若是不付出努力,妄想不勞而獲,怎樣會有好運從天而降呢幸運女神從來不眷顧自私而懶惰的人。頂多也只是像“守株待兔”中的那人一樣,碰巧交到了一次好運,還僅僅是一隻兔子。“運氣所走的路,就像天上的銀河一樣,有大羣小羣無數小星星聚合在一齊,你看不清其中任何一顆小星星,可是它們聚合在一齊放射光芒。”這些小星星,就是很難讓人察覺的美德、才能或習慣。它們往往能給人帶來好運。

很少有一本書在我讀完後會有豁然開朗之感,而《培根隨筆》帶給了我這一特殊的感受。如果説一本好書就是一個知心朋友,在心靈的交流中能獲得思想的昇華,那麼《培根隨筆》無疑是我最好的朋友。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1

“掩飾僅為一種權宜之策或變通之智。”他是這麼説的。但是顯然,這種權宜之策對於當代人們來説已經算是家常便飯了,魚龍混雜的社會裏,大無畏地透露真實的自我固然可敬,也固然愚蠢。 然偽裝與掩飾到底不是長久之策,與竭澤而漁理論相當,做下一種偽裝,或許敵人能相信一時,但終不會相信一世,而這種方式的偽裝便在敵人心裏敲響了警鐘,就算日後又一次相信,也會做好兩手準備,做好“如果這是個偽裝,那我應當怎麼做”的準備。 畢竟,“兵不厭詐”是自古的道理,也正因為如此,所有人都會小心謹慎地堤防他人,爾虞我詐當中對偽裝與掩飾有着特殊的敏感力,這是所有熱愛這種旋渦之人的天賦異稟。而也有另一種情況,即做下了一種偽裝,可惜時機未到,這偽裝眼看要破碎,而扭轉局勢的機會還未出現時,就不得不再做偽裝,以掩飾這一種偽裝。這樣的掩飾與偽裝的巧妙結合,儘管大部分人對此心存疑慮,但不得不説,總是會有些故弄玄虛而使人望而卻步的效果的。

真正的陰謀家就會在所有人都半信不信,隔岸觀火時敏鋭而有力地出手,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這是定律。於是那可憐的等待時機的人,為了使自己這層層偽裝派上用場,不得不與陰謀家進行談判,劃分利益,這可能會導致最終到手的,還不如當初直接被揭破謎底所得到的呢。但這樣好歹,還不至於悲情離場。 當然這樣的情況的另一層好處,就是自己的威望會得到提升,畢竟所有人都會這麼想: “嘿,這傢伙這次可狠狠賺了一筆,聰明得像只狐狸。” 我們可不能低估了小道消息的能力。這其中的彎彎繞繞我們無需深究,也許有人看破,也許有人沒看破,但這都不重要。我們都知道,讓自己變得神祕,手法靈活多變詭譎如鬼神,才能贏得遊戲。

那麼偽裝與掩飾到底該怎麼運用呢?他已經説了:自我掩飾有上中下三策:上策為不露聲色,守口如瓶,用此策者可使自己不顯破綻,不被看穿;中策為施放煙花,欲蓋故彰,用此策者可故意露一些跡象以隱其真;下策則為弄虛作假,喬裝打扮,用此策者常煞費苦心地把自己偽裝成另一類人。”最愚蠢的無外乎下策,也因此被稱為下策,這樣的偽裝如果沒有高深的經驗和本領,只一眼就可以看穿,要知道每一類人的習慣,心態和行為都是大不相同的,但如果真有人這麼藝高膽大,這也是最不容易看穿的偽裝。嘛,畢竟“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看你如何去想了。而中策慣常是陰謀家的計策,不高不低,有點“中隱隱於世”的味道,他們向來不是聖人君子,也不喜歡聖人君子那些故作清高的門道,於是也沒必要去用上策來顯示自己,而下策太過冒險,一不小心就是萬丈深淵,作為陰謀家,沒有退路是大忌諱,每一個決定都要有後手,每一個想法都要有堅實的保障作基礎。他們喜歡喝着紅茶裝作風輕雲淡地觀察周圍的一花一木,每一個異象都必須把握住,他們的世界戰戰兢兢,卻也更容易懸崖勒馬,他們決不允許失誤。故意露一些跡象以隱其真,可使局勢破朔迷離,或看似破朔迷離,在迷霧中下手,有時卻比往常有更大勝算。陰謀家們喜歡摸不着頭腦的調調,就像有些歐洲古典小説天馬行空的聯想,這是他們的利劍。看似無意,實則致命。

那麼我們普通人則最適宜上策,不是提倡“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大愛精神,畢竟現實通常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只是上策最為簡單,不用耗費心力,不用花時間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沒有誰是傻子,這道理真應該天天再教大家一遍。自作聰明和故弄玄虛都不適合我們,我們只是平凡人,不需要大愛無疆,可也不需要爾虞我詐,你來我往地試探和設計,都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當然了,也有愛玩弄權術的人,可惜這和平年代,哪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要你去做,又不是拍《潛伏》,如果遇上那些愛在人與人之間挑撥關係,故作高明的人,還是躲遠些好吧。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2

《培根隨筆》在政治、人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辯證的討論,面對身邊的社會問題,他尖鋭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字裏行間表現出他對高尚品格的追求和急於改變黑暗的夢想。一個愛國、平等、正義、熱愛生活的形象在我們眼前逐漸高大着,我們的內心也強大起來。

其中有幾篇文章對我有較大感觸。在《論帝王》中,面對這個崇高而不可觸犯的人,他並沒有畏懼,也沒有花言巧語。他用客觀公正的態度談論了帝王的原則與做法。他主張約束君王權力,限制帝王慾望,同時對帝王的下屬進行了分析闡述。他的侃侃而談無時不讓人為他的智慧所屈服。

在《論美》中,培根的看法更是獨特。不管是當時還是現代,人們對美的追求從未消退,不少人對外貌不滿,甚至為此失去信心,但培根説:“天生容貌勝過粉黛胭脂,而優雅之舉又勝過天生容貌。”培根喜歡一切自然的事物,認為做善事使人更美。這對處在青春期的我們有很大啟發。

厄運是人類最恐懼最厭惡的東西,但培根在《談厄運》中卻提到厄運的好處。“厄運中也不乏種種慰藉和希望”,經歷了一生大起大落的培根,被挫折磨練得更加成熟勇敢,厄運會給一個人帶來好的一面,與厄運鬥爭過的人,善的'德行更顯著,被打磨後的人生才會露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芒。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3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論真理》等多篇隨筆。

《培根隨筆集》的許多篇目都是催人上進的,他在教導父母怎麼對兒女時,頗有見地地指出:“父母對子女在管教上要嚴,在錢財上宜鬆,這才是上策。”他在教導父母怎麼教兒女最好時告誡人們:“人們(父母、教師或僕人無不如此)往往不夠明智,慫恿子女在年幼時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時兄弟失和,家無寧日。”培根認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長宜及時為他們確定將來從事的職業並加以培訓。也不可過分遷就兒女的心願,以為他們會為早年的愛好而奮鬥終生。如果子女有強烈的愛好和超人的天賦,則不妨順其自然。培根還説“子女是父母的辛勞苦中帶甜,也給他們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對生活的憂慮,卻也減輕了父母對死亡的恐懼。”只用了兩句話就把父母與兒女的關係説得那麼透竊,難怪雪萊評價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種優美而莊嚴的韻律,給感情一動人的美感,他的論敍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啟迪”。

在我們學生階段的青少年,就象是一頁樹苗,總希望能夠得到春雨一般的滋潤,早晨的太陽一樣給我們的温暖。當然對於我們自己來説必須有經歷暴風雨的思想準備。

弗蘭西·培根(1561—1626),是英國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伯特蘭·羅素説他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培根隨筆集》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名著中的經典著作。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4

《培根隨筆》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至今暢銷不衰。1985年被美國《生活》雜誌評選為“人類有史以來的20種最佳書”之一;同年入選美國《優良讀物指南》的推薦書目。”

正如這一段新聞所説的一樣,《培根隨筆》這本書是英國哲學大家弗朗西斯〃培根在受到官場和人生、利益、名聲等多重打擊的暮年編成的。

培根出生於官宦家庭,自小被功名利祿薰陶,爭強好勝。而當他暮年時卻遭受如此打擊。在這影響下,《培根隨筆》這本書給人帶來的感覺像是一位垂暮的老者用那滄桑,且藴含芬芳和真理的聲調向你緩緩的賜教,傳授知識。像這種文章,不像現在的微信那樣讓人直觀的理解其中的道理,正相反,讀這本書,你需要耐下性子,靜下心來

仔細的反覆的品讀,才能抓住些許先賢那超脱常人的智慧。讀這種書,我們會領略許多的人生道理,也會由衷的敬佩先賢那崇高的思想。而《培根隨筆》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們不得不對先賢的學識淵博感到驚歎。

培根的書藴含着大道理,培根也是一名高尚的忠於自己的事業和理想的人,查閲資料,我們可以發現,這位偉大的先賢的死因是這樣的:

“1626年3月底,培根正在潛心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應用問題。當路過一片雪地時,他突然想作一次實驗,他宰了一隻雞,把雪填進雞肚,以便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於他身體孱弱,經受不住風寒的侵襲,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於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這位偉大的先賢就連死,也是為了科學而死,可見其精神的偉大,靈魂的崇高。

在《培根隨筆》這本書中,你聽不到幽默風趣的打鬧,聽不到自諷自嘲的可笑,聽不到朋友間閒聊的輕鬆,聽不到優美抒情的句子。你所能聽到的,只是一個冷漠、客觀的聲音向你述説真理,這些真理無一不使你震撼。

作為一部17世紀早期編著的哲學性著作,《培根隨筆》有着一股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於它所經歷的歷史,它由一名垂暮的先賢撰寫,藴含着先賢一生所領悟的道理,又經歷了數百年的時光,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世人。這種力量使這本書並沒有在歲月中消失,反而在今日仍然被許多人閲讀,讓很多人沉思、領悟。這種力量是偉大的,而使這種能夠影響人們命運的力量出現的人是我們所必須敬佩的。讓我們向這位偉大的先賢——培根致敬。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5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它不僅僅在文學、哲學成就顯赫,在自然科學領域裏同樣建樹頗豐,被譽為"法律之舌"、"科學之光",馬克思稱他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説理,迭出的警句,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散文作品之一,共58篇,內容卻涉及了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等方面,都結構嚴密,行文緊湊。《培根隨筆》短小精悍,力求最短的篇幅擺足事實,講清道理,具有詩的凝練和謹慎佈局。

我最欣賞的是"談禮貌"這一篇"凡是篤實的人,必須要有過人的才華,就好像不用裝飾的寶石,必須非常珍貴一樣。"從這句話中,我覺得禮貌是如此珍貴,中國早在孔子時就世世代代相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等。文明時代的今天,我們更要學會禮貌、學會用禮貌。不論是對老師、對父母、對同學、對身邊人、甚至是陌生人,都要有禮貌,因為有他們創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6

《培根隨筆》收錄了培根平日裏發表的大大小小共五十八篇文章,皆為議論文。

在這五十八篇文章中,我最喜歡“談真理”和“談報復”。

“談真理”中培根對不喜歡真理的人做出了分析,得到了一系列結果,其原因不免有——尋求真理艱辛,堅守真理艱難,尋求真理艱辛,因為有部分人因為個人利益和私慾,難辨真理或歪理。堅守真理艱難,因為有部分人即使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依舊為了沽名漁利,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道德底線,不擇手段。

人們有的説謊成了習慣,釋假成性,謊言與表面工作成了本能。真理對於他們來説是毒藥,他們避其如蠍虎,因為真理會讓他們暴露自己丑陋的一面。

“談報復”中培根表明了自己是不贊成報復的,因為“寬恕,乃王者之舉。”一個人不會故意的沒有原因去行壞事,而一個人去做壞事,無疑是為了自己的名利、尋歡,而這樣一個人無疑只是愛自己勝過愛別人而已,一個寬容大度的人又怎麼會為這種人生氣,進而施以報復呢?報復,因他人過去所做的錯事而怨恨他,這是在回首往事,一個成功者,他眼望前方,從未回憶不堪往事。

即使是報復也分對錯。對為光明正大反駁對手,因為這意在令其悔改,而非故意施暴。錯為暗中下手放冷槍,因為意在傷害他人,而非令其悔改,懦夫為之。

《培根隨筆》雖然只是號稱培根隨手寫下的,但卻依然具有無上的智慧,他的話語,他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在我這個在文學世界連入門都算不上的小子對這些他説的事有了全新的認識。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7

近段時間,閲讀了《培根隨筆》,它是英國17世紀著名思想家、政冶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西斯、培根的重要著作,該書1657年出版,至今300多年了,讀來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它包括《論消費》、《論財富》、《論讀書》、《論司法》、《論真理》等46篇隨筆。

在《論讀書上》中培根説到“史鑑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明,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可見讀書使人聰明智慧,明事理,長見識,是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的前提條件。

在“論養生”中,培根説到“在吃飯、睡覺、運動的時候,心中坦然,精神愉快是長壽的最好祕訣之一”,又告誡年輕人在年輕時要愛惜自已的身體,他説到“因為少壯時代的天賦的強力可以忍受許多縱慾的行為,而這些行為等於記在帳上,到了老年的時候,還是要還的。”培根雖是幾百多年前的人,但他關於健康養身的觀點在今天來看仍不過時。現代人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與培根的精神愉快的觀點是相符合的。

現代的年輕人,生活在信息發達的網絡時代,自已不能藥束自已的人許多,整夜熬夜的有之,大吃大喝的有之,整天不運動的有之......過度的透支自己的身體,到了老年的時候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這四十多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幸運“,在這篇隨筆中,培根告訴人們,“一個人的幸運與否主要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人從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幸運建築師”。我們常説,某人真幸運,須不知,別人是在該讀書時吃的了苦,是同年人的佼佼者,優質的資源加上自已的勤奮成就了他不一樣的人生,使他們成為社會的精英。他們是自己造就了自己的幸運命運。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8

常言道:“世界洞明皆學問,人情煉達即文章”培根在此書中談及的倫理觸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説理透徹,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而這本書裏包含着的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我特別喜歡他在《論友誼》一章中的一句話:“語言猶如展開的掛毯,心象意念都顯示在其圖案之中,而思想猶如為打開的掛毯,。心象意念只是裹在裏面”他談到,正是友誼開啟理智,正是友誼讓人們可以亮出自己思想,友誼可將感情風暴驟雨變成麗日和風,亦可把理智之混沌暗夜變成朗朗白晝。他寫道“一個人的理解力和判斷力總是浸泡在自己的偏好和習慣之中。所以朋友的建議和自己的主張有着極大的差異,所以以人為鏡有時候難免不合實情,所以最好的藥物便是朋友的藥石之言”真正的朋友往往會提出公正而客觀的建議,幫助你更好的認識自己,發展自己。

他在《談讀書》中也説道:“讀書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盡信書中之論,亦不可為己言掠辭奪句,而應應該斟酌推敲,鈎深致遠。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可以囫圇吞棗,但有少量書必須細細咀嚼,慢慢消化。換言之,有些書可以只讀其章節,有些書可大致瀏覽,有少量書須通篇細讀並認真領悟。”古人説“學皆成性”即“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在生活中,我們讀的書就像吃的飯,會長成我們的血和肉,成為我們的一部分,這個時候,就需要練就一雙慧眼,多讀書,讀好書,在書中,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性格,提升自己的修養。

他在《論愛情》中談到的一句話讓我記憶頗深,他寫道“如果有人不得不接受愛,但卻能將其擺在適當的位置,使之與人生的重要使命截然分開,那這人就算把愛情處理的最為妥當。”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楊貴妃的美麗,是那樣動人,牽人心絃,唐玄宗也同樣這樣覺得,沉迷於熱戀之中怎能治理好國家?最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而衰,和楊貴妃的受寵不無關係。其實不只是愛情,生活中還有太多和愛情佔據着同樣地位誘惑人的東西,有時候如果我們不得不接受它,也要學會將它共處,和自己的本職分開,切忌不可因情而枉費時間。

在《論習慣和教育》中,他談到“人的思維多取決於性格上的傾向,其言論都取決於被灌輸的趨勢和主張,但其行為卻多取決於他們長期養成的習慣。”“習慣可主宰人的生活,那世人必須努力培養良好的習慣”“毋庸置疑,形成於青少年時期的習慣最為良好,我們把這種習慣成為教育。”像孔子也曾談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不僅讓我深刻反思,我們在學校,在家裏,老師,父母要求我們做的事不就是要我們養成習慣嗎?這也就是所談到的教育。有一句話説“選最佳的生活道路,習慣會使那條路走起來輕鬆愉快。”習慣,就是通向成功的快車,而教育,是在告訴我們如何登上這輛車。

簡潔、幹練、精緻,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感觸,有讓人拍手稱快的絕句,又有讓人深深反思的警句。這就是培根先生的作風,一個智者的筆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