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培根隨筆》讀後感(通用25篇)

文學9.04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培根隨筆》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培根隨筆》讀後感(通用25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出自弗朗西斯培根之口。作為16—17世紀一個兼顧哲學家,文學家,法官和政治家於一身的培根,用他獨特的視角,洞析哲學倫理處事之道。凝聚成了薄薄的一本《培根隨筆》。雖然只有薄薄的一本,但卻能從中品出多種味道。它是一本交友的教科書,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混跡官場的厚黑學。不論翻到《培根隨筆》的哪一頁,我們總會很容易地發現有不勝枚舉的名言警句。細細地品讀它們,又感到眼前豁然開朗,心曠神怡;合上書本,更有餘音繞樑,不絕於耳的感覺,讓人回味無窮。從這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隨筆中,我們能夠汲取到一位偉大的哲人的思想精華。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時常想起培根的這句話,這是他對不同人的求知目的做出的總結。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着社會的進步。培根的隨筆集,對我來説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導師,每當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時,總能為我點破玄機,柳暗花明,又見一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根隨筆》正是像這階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霧,引領着人們向真理進發。

在眾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逆境》。“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片中我最欣賞的兩句話。可以説,這是全篇的精華所在。從這兩句話中或者説全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同時也帶個我諸多啟示。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為人生的不幸,因為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為人生的萬幸,因為他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他考驗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智。可以説,正式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順境容易暴露惡習,而逆境最能展示美德。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

人們常説: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有名的文學家培根也説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書更是我們的精神糧食,是我們親密的朋友,它讓我們在書中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我們排憂解難。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我們應當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我想,就算是作為一種職業的需要吧,我們也得很好地修煉與提高我們對於美的認識與美的塑造。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3

培根,是英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培根是近代哲學史上首先提出經濟論原則的哲學家,被羅素尊稱為”給科學研究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他一生追求真理,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的始祖,並且他也是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

培根隨筆在”論真理“曾説道:”人們寧願追求詭言,也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僅由於探索真理是艱苦的,真理約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於詭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惡習。“其實,這只是人類的一種弱性。”論死亡“人們畏懼死亡,是因為死亡的神祕”,也正如培根所説:“伴隨死亡而來的一切,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怕。””論逆境“人人也都處在過這種不順利的環境中,因為相對我們或者各個層面的人來説,逆境也有助於激發我們的潛力。孟子説:”生於憂患,死與安樂“我們只有在逆境中,把壓力變為動力,然後努力。”論家庭“所羅門曾告誡人們:”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使母親蒙羞。“父母對孩子不要太過於苛刻,應以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利為標準。

《培根隨筆》中還有許多為人所讚賞的至理名言,真理猶如珍珠,它要在陽光的照耀下才變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種紅玉或鑽石,需要藉助搖曳不定的燭光而煥發出五彩繽紛的色彩;復仇之心可以壓倒死亡,愛情之心能夠蔑視死亡,榮譽感可以使人獻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而怯懦軟弱卻會使人在死亡尚未來到之前,心靈就先死亡了。還有許多至理名言,這裏就不多做解釋了。大部分的名言都能穿透事物的表層,引發人類的深思,並且讓我們從中吸取到這些啟示。

總而言之,《培根隨筆》可以説是一部少有的“世界書”中的一部,這種書不是為一國而作,而是為萬國而作;不是為一個時代而作,而是為一切時代而作。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4

《培根隨筆》是英國散文作家、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隨筆集。作為一名知識淵博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培根在內容上就涉及到政治、經濟、道德、情感、藝術、教育等等,幾乎觸入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培根隨筆》以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説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書中既表達了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處世之道、治家準則等,還包括對一些具體問題的建議與看法,當然也不乏對藝術和對大自然的欣賞與追求。

《培根隨筆》中有許多名句,幾百年來一直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而實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讀書就好比修剪移植,而實踐則可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 “讀書使人的頭腦充實,討論讓人明辨是非,作筆記則能使知識精確。” 這三段名篇摘自《培根隨筆》中的“論讀書”,它告訴我們:讀書和學習的目的、讀書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精神食糧、讀書和學習要有正確的方法、實踐會將讀書中學來的知識得到提煉。相信《培根隨筆》會以一種最使人受益的方式,讓我們親近名著、走進文庫,領略到世界文學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同時將書中的哲理運用在我們的學習、生活當中,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加深自己的文化素質。

《培根隨筆》將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永遠伴隨我們的學習與成長。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5

近段時間,閲讀了《培根隨筆》,它是英國17世紀著名思想家、政冶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西斯、培根的重要著作,該書1657年出版,至今300多年了,讀來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它包括《論讀書》、《論司法》等46篇隨筆。

在《論讀書上》中培根説到“史鑑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明,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可見讀書使人聰明智慧,明事理,長見識,是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的前提條件。

在“論養生”中,培根説到“在吃飯、睡覺、運動的時候,心中坦然,精神愉快是長壽的最好祕訣之一”,又告誡年輕人在年輕時要愛惜自已的身體,他説到“因為少壯時代的天賦的強力可以忍受許多縱慾的行為,而這些行為等於記在帳上,到了老年的時候,還是要還的。”培根雖是幾百多年前的人,但他關於健康養身的觀點在今天來看仍不過時。現代人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與培根的精神愉快的觀點是相符合的。

現代的年輕人,生活在信息發達的網絡時代,自已不能藥束自已的人許多,整夜熬夜的有之,大吃大喝的有之,整天不運動的有之......過度的透支自己的身體,到了老年的時候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這四十多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幸運“,在這篇隨筆中,培根告訴人們,“一個人的幸運與否主要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人從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幸運建築師”。我們常説,某人真幸運,須不知,別人是在該讀書時吃的了苦,是同年人的佼佼者,優質的資源加上自已的勤奮成就了他不一樣的人生,使他們成為社會的精英。他們是自己造就了自己的幸運命運。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6

對於這一本書,我還很陌生,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有聽説過這一本書,所以這一本書,我是懷着一種好奇的心理去閲讀的,而再讀過這一本書之後,我從這一本書中獲得了很多,其中許多語句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一本好書,這是我讀完之後的感覺。

這一本書所涉及的範圍非常的廣,語言簡潔,而常常有名言警句是我猛然驚醒,在驚醒過後,往往能夠引發我深深的思考,這一本書有這非常多的分類,《論美》,《論善與性善》,《論家庭》,《論友誼》,單看名字就可以看出這一本書所説的內容範圍之廣,而且這些只是這本書的一部分,還有許多的書目分佈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在不同的角度給我們不同的警示。

所以這本書着實適合我這樣的人去閲讀,相信不光是我,任何中學生在閲讀完這一本書之後,都會受益匪淺,從中能斬獲非常多的道理,同時能夠下意識地與我們的生活作比較,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查漏補缺的方法,從而讓我們乾煸一些生活習慣的可能性提到最大,所以,這是一本好書,所以,這一本書可以在幾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散發着那特殊的,不可改變的光輝,一直在影響着後人,不曾改變。

總的來説,這一本書讀完之後給了我非常多的警示,相信這一本書也會影響的我的生活,讓我更加註意生活中的細節,這一本書,也給了我的生活一些指引,雖然在我的一生中,這些道理如九牛一毛,但這一些道理在這個事件所給我的,是我一生都不能忘得,這是一本非常好的哲理書籍,也是一份我值得回憶的回憶錄,這是一本好書,無可爭議。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7

人如果沒了生命,那還談何友誼,談什麼幸運、財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實現你的願望。然而,人活着並不是虛度年華,而應該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錯過。人生在世就會得使你的生命有意義,所以要為自己的目標、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勝利的曙光時刻在等待着你的凱旋。然而我還有另一種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來的.。

“採菊冬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悟出了人生的真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浩然正氣;“享受人生,並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這是茅於軾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義;“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幸福的人”,鄭海嘯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我們呢?真正明白了嗎?雖然很多人都很畏懼死,雖然這個字眼會讓我們的恐懼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經很充實、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麼呢?你已經不枉此生了,你會覺得人生好幸福。聾啞盲人海倫。凱勒,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對待她,你抱什麼樣的態度,心裏應該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點點憐憫之心的人都會感動,甚至為她而哭泣。這樣一個殘疾人和我們這些正常人相比,我們當然佔了上風了。那又畏懼什麼呢?我們為什麼就不如她呢?照理説,我們有能力學得比她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會因你而改變,人生會因你而絢麗多彩。所以,挑戰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體味出它的浩蕩;生命就像一首優美的歌曲,只有挑戰自我的人才能譜出優美的旋律。

因此,我們要把握自己的生命,努力奮鬥,撒下汗水,不斷耕耘,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8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9

《培根隨筆》之《談美》讀書感悟

"美"分為:外在美――美貌,內在美――美德。有句諺語:"Virtue is fairer far than beauty."(美德遠勝於美貌。)

擁有美德之人在川流不息的茫茫人海中,顯得格外晶瑩剔透,璀璨奪目。而樸實無華,不刻意打扮、追求華貴,端莊嚴肅的美德者,就更令人肅然起敬。19世紀英國成功學開山鼻祖,著名的作家和社會改革家――塞繆爾?斯邁爾斯曾書:"友善的言行,得體的舉止,優雅的風度,這些都是走進他人的通行證。"像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四世,他們不僅有胸懷天下的王者風範,還有出類拔萃的俊秀儀容,真是羨煞旁人。

《小窗幽記》有云:"美女不尚鉛華,似疏雲之映淡月。"如此可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沒有濃粧豔抹的自然美人卻更深入人心。阿沛里斯和杜勒這兩位畫家,將攫取不同人身上最美之處的特點,拼湊組合出來的人物像,僅僅代表個人偏愛,畫質再精妙絕倫也算不上真實存在的美。伏爾泰曾評論:"外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內在的美卻能感染人的靈魂。"所以説我們不應該和眼睛一樣盲目追求、粉飾表面的美,而應該提高自我修養和內在的高尚靈魂――美德。

芸芸眾生,時光荏苒。清晨出現在斑馬線邊,穿着橙色反光工作服的身影,有可能是弓腰僂背、滄桑白髮的老人。他們和藹可親,動作細膩柔和的清除垃圾,美化着我們共享的城市生活環境。與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我們相比,雖然不再有青春和美貌,但是他們臉上慈祥的歲月印記,無悔的辛苦付出,如三月陽春的綿綿細雨温暖備至、熠熠生輝。正所謂"暮秋之色最美"!像他們一樣可敬可愛的人還有很多:駐守祖國邊疆防線的鋼鐵國魂戰士;日復一日堅守工作崗位的敬業工作者;體貼周到、樂觀熱情的白衣天使……他們可能相貌平平,角色平凡,但正是擁有這樣一羣崇高心靈美的奉獻者,社會才更加和諧,我們的生活才能如此美好。

白駒過隙,再驚為天人的美貌也會隨着時光的流逝慢慢褪色、凋零,而美德卻因時間的沉澱,如酒馥香濃郁,源遠流長經久不衰。《談美》一文中還有提到:如果年輕的時候不注重自己言談舉止、道德素養的修煉,肆意妄為、放蕩不羈,等到老時就會悔恨不已。顯而易見,隨着時間的洗滌,即使我們相貌平庸,但注重內在美的提升,一樣可為"極致美麗的人"。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0

我讀了《培根隨筆》一書,讓我的議水準又上升了一個層次。

我最喜歡的是第十九章《論狡猾》,因為裏面説的那些我的身邊都有,讓我明白議論文需要語言真實。"如果一個人想要破壞一件事,而且生怕它被別人巧妙地提出而得到圓滿解決的話,那麼最好是裝自己也希望它成功,並且有自己親自提出來,只不過提的方式是為了引起人們的反感,以達到相反的效果"議論文的語言不一定要多華麗,但要恰到好處,給別人感同身受的感覺。

第二十三章《論貌似聰明》中説"有的人説起話來很神祕,遮遮掩掩,欲言又止,不肯把他那些貨色痛快抖摟出來,除非是在暗處,似乎想永遠把它藏起來。他們用這種方法談論自己並不太明白的事情,人家還以為他們心裏有數,就是嘴上説的不太明白"沒錯,頭腦空空者

為了扮成聰明人比任何一個破落户為了撐門面玩出的花樣還要多。貌似聰明的人也許能騙取別人的好感,但是論起做事來,即使是一個有點荒誕不經的人也不假正經的人要強。

《培根隨筆》中有很多篇章涉及到人性的思考。作者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並且全書的開篇就是《論真理》探討人們如何對待真理,如何追求真理;另外書中的美學思想也非常深刻,儘管作者並不是一位美學專家,但是後世的美學書籍常常引用培根關於美學的有關論述。有了對於人性真善美的謳歌,作者的教育思想也十分先進,作者認為教育的真諦就在於怎樣讓人們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1

這個暑假,我和孩子一起讀了《培根隨筆》。從書中我看到了培根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和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這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讀來給人一種享受,簡潔優美的語言讓人忍不住讀完全文,讓每個讀過的人都受益匪淺。每一篇隨筆,都聯繫到了我們的生活,讓人反思,給人以智慧的啟迪。

對於這本書我也有許多的感觸,如《談拖延》這篇隨筆。因為,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也有拖延的習慣,明知道不好,卻總也改不了,往往給自己造成很被動的局面。在這篇隨筆裏,培根列舉了三個例子,告訴我們拖延的害處:西比爾的書——禿腦瓜——瓶子。因為,再沒有比善於抓住事物的苗頭而更明智的了,真正的聰明就是知道拖延的侷限,所以,遇事我們應當機立斷,迅速行動,就像空中的飛行的子彈。希望孩子也能從這篇隨筆中受到啟發,在學習中,能夠今日事今日畢,勿將今事待明日。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懂,有禮貌的人,在《談禮貌》這篇隨筆中,培根認為,舉止得體時時有用,就像一封永久的推薦書。同時他告訴我們舉止得體的原則:應自然而然,必要裝腔作勢;在支持別人的意見時,最好加一點自己的看法或者提一點理由;人的舉止

應當像身上的衣服,不可太緊,不可過於精當,而應該寬鬆一點,便於活動等。培根用客觀冷靜的筆調,讓我們聆聽到了一位智者的忠告,讓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中的許多話語都滲透了豐富的想象,透徹的智慧,因此和孩子一起靜心讀來,也是暑假的一次重要的收穫。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2

《培根隨筆》不同於其他隨筆,大部分隨筆都是十分簡潔明瞭。有什麼説什麼,就如同一個小冊子一般。但培根的隨筆卻不同,他這個看似隨筆卻又存在不同。培根是位哲學家,他的隨筆這更像是一位思考着對這個社會進行種種考察,最後發表在這個本子裏,通讀這本書,我們能受益匪淺,跟隨着哲學的腳步,看清當時的社會。

培根隨筆篇幅極其小而且精悍,可以説十分的靈動。據古論今,引用了種種故事,《聖經》,甚至是笑話來增加自己文章的嚴謹和邏輯的嚴密。在這種種事物中,孕育着十分深刻的道理,令人看後不禁沉思下去,那可是古代的觀點,但卻於現在又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任然脱離不了時代的背景,但我們仍可感受時代的魅力。在這其中,作者運用了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如;妻子是青年時的情人,中年時的伴侶,老年時的保姆。這就很準確的説明妻子在現實生活中所發揮出的重要作用。以及象:德行猶如寶石,鑲嵌在素淨出最佳。“寶石人人都喜歡,而把德行於寶石相提並論,由此可見德行十分重要。”

培根在談這些事物是,而不僅僅是描述他,更重要的是分析他產生的原因,可能性。最後是在根據這些解決方法方案,將其徹底的根除。從這點上看,這隨筆就像某種建議書,告誡人們要以史為鑑,不可以重蹈覆轍。這些隨筆都是俱有實用性,這種客觀冷靜的筆調,在其中是看不出作者的情感,而更像是一位高人正在敍述高招。

例如《談君權》中,就十分明確地指出君權是一種很複雜,很難維持的東西。二君權的統治之法就是要在危難即將發生降臨時僥倖躲避,設法轉移。君主最喜歡臣子間分派系,相互對立,這樣就很難形成有效力量來對抗君權。這就是根據大量的史冊得出的。例如唐朝的李世明,他就是在太子時候在齊王等人的埋伏圈設法轉移,更早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當上皇帝。

但他不是神,他要受時間的侷限,這也就説有些觀點和思想是不可取的。例如:無神論就徹底否定無神論,主張信仰上帝。在現在看來就是一種謬論。但我們要取其精華。提起早報。吸取其中的寫作方法,中心思想,才算徹底讀懂這本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3

《培根隨筆》在政治、人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辯證的討論,面對身邊的社會問題,他尖鋭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字裏行間表現出他對高尚品格的追求和急於改變黑暗的夢想。一個愛國、平等、正義、熱愛生活的形象在我們眼前逐漸高大着,我們的內心也強大起來。

其中有幾篇文章對我有較大感觸。在《論帝王》中,面對這個崇高而不可觸犯的人,他並沒有畏懼,也沒有花言巧語。他用客觀公正的態度談論了帝王的原則與做法。他主張約束君王權力,限制帝王慾望,同時對帝王的下屬進行了分析闡述。他的侃侃而談無時不讓人為他的智慧所屈服。

在《論美》中,培根的看法更是獨特。不管是當時還是現代,人們對美的追求從未消退,不少人對外貌不滿,甚至為此失去信心,但培根説:“天生容貌勝過粉黛胭脂,而優雅之舉又勝過天生容貌。”培根喜歡一切自然的事物,認為做善事使人更美。這對處在青春期的我們有很大啟發。

厄運是人類最恐懼最厭惡的東西,但培根在《談厄運》中卻提到厄運的好處。“厄運中也不乏種種慰藉和希望”,經歷了一生大起大落的培根,被挫折磨練得更加成熟勇敢,厄運會給一個人帶來好的一面,與厄運鬥爭過的人,善的德行更顯著,被打磨後的人生才會露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芒。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4

《培根隨筆》共五十八篇,內容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説理透徹,警句迭出,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喜愛。培根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對談及的問題均由發人深省的獨到見解。

而作者培根,有着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於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的精神。他崇尚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着社會的進步。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培根的各個方面,從《説人之本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位》、《論帝王》、《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誼》、《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談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偽裝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

在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沒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所以,我認為人的外表很重要,但如果空有外表,且沒有內涵,其不只是一具

屍走肉?所以,人因為可愛而美麗。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説,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5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培根隨筆集》的許多篇目都是催人上進的,他在教導父母怎麼對兒女時,頗有見地地指出:“父母對子女在管教上要嚴,在錢財上宜鬆,這才是上策。”他在教導父母怎麼教兒女最好時告誡人們:“人們(父母、教師或僕人無不如此)往往不夠明智,慫恿子女在年幼時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時兄弟失和,家無寧日。”培根認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長宜及時為他們確定將來從事的職業並加以培訓。也不可過分遷就兒女的心願,以為他們會為早年的愛好而奮鬥終生。如果子女有強烈的愛好和超人的天賦,則不妨順其自然。培根還説“子女是父母的辛勞苦中帶甜,也給他們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對生活的憂慮,卻也減輕了父母對死亡的恐懼。”只用了兩句話就把父母與兒女的關係説得那麼透竊,難怪雪萊評價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種優美而莊嚴的韻律,給感情一動人的美感,他的論敍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啟迪”。

在我們學生階段的青少年,就象是一頁樹苗,總希望能夠得到春雨一般的滋潤,早晨的太陽一樣給我們的温暖。當然對於我們自己來説必須有經歷暴風雨的思想準備。

弗蘭西·培根(1561—1626),是英國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伯特蘭·羅素説他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培根隨筆集》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名著中的經典著作。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6

《培根隨筆》為英國着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着。《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歡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歡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主角,能夠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能夠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説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所以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論美》中,培根説道:“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所以,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僅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能夠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7

《培根隨筆》裏不僅僅是一篇篇論文,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類文學的寶庫,裏面裝滿了無窮的真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論友誼》和《論時機》。

培根説過:“把歡樂告訴朋友,歡樂就會加倍。把憂傷告訴朋友,憂傷就會減半。”可是,人生中,有多少友誼是真誠的呢正像《論時機》一樣,要把握一切好的機遇,才能成功。否則,只能到頭來感概機遇的流逝。所以,如果我們不懂得抓住友誼的機會,友誼就會離我們而去。

想着想着,我突然想到了我自我。是啊,友誼的機會必須要抓住!可是我呢每次都會為了一點小事和朋友們吵架!跟友誼比起來,那些小事又算得了什麼呢以前,還沒有國小畢業時,我恨不得早點畢業。而此刻,心中卻有點淡淡的傷感。心中總會浮現出那一幕幕歡樂的情形。我開始後悔,開始害怕了,後悔當時沒有抓住友誼,害怕再也見不到同學們!可是,後悔和害怕又有什麼用呢誰叫我那時沒有好好珍惜友誼呢

我必須要好好的抓住友誼的機會!不再讓友誼離我而去!

必須要好好抓住友誼的機會!否則,友誼將會一次次離你而去……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8

《培根隨筆》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至今暢銷不衰。1985年被美國《生活》雜誌評選為“人類有史以來的20種最佳書”之一;同年入選美國《優良讀物指南》的推薦書目。”

正如這一段新聞所説的一樣,《培根隨筆》這本書是英國哲學大家弗朗西斯〃培根在受到官場和人生、利益、名聲等多重打擊的暮年編成的。

培根出生於官宦家庭,自小被功名利祿薰陶,爭強好勝。而當他暮年時卻遭受如此打擊。在這影響下,《培根隨筆》這本書給人帶來的感覺像是一位垂暮的老者用那滄桑,且藴含芬芳和真理的聲調向你緩緩的賜教,傳授知識。像這種文章,不像現在的微信那樣讓人直觀的理解其中的道理,正相反,讀這本書,你需要耐下性子,靜下心來

仔細的反覆的品讀,才能抓住些許先賢那超脱常人的智慧。讀這種書,我們會領略許多的人生道理,也會由衷的敬佩先賢那崇高的思想。而《培根隨筆》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們不得不對先賢的學識淵博感到驚歎。

培根的書藴含着大道理,培根也是一名高尚的忠於自己的事業和理想的人,查閲資料,我們可以發現,這位偉大的先賢的死因是這樣的:

“1626年3月底,培根正在潛心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應用問題。當路過一片雪地時,他突然想作一次實驗,他宰了一隻雞,把雪填進雞肚,以便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於他身體孱弱,經受不住風寒的侵襲,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於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這位偉大的先賢就連死,也是為了科學而死,可見其精神的偉大,靈魂的崇高。

在《培根隨筆》這本書中,你聽不到幽默風趣的打鬧,聽不到自諷自嘲的可笑,聽不到朋友間閒聊的輕鬆,聽不到優美抒情的句子。你所能聽到的,只是一個冷漠、客觀的聲音向你述説真理,這些真理無一不使你震撼。

作為一部17世紀早期編著的哲學性著作,《培根隨筆》有着一股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於它所經歷的歷史,它由一名垂暮的先賢撰寫,藴含着先賢一生所領悟的道理,又經歷了數百年的時光,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世人。這種力量使這本書並沒有在歲月中消失,反而在今日仍然被許多人閲讀,讓很多人沉思、領悟。這種力量是偉大的,而使這種能夠影響人們命運的力量出現的人是我們所必須敬佩的。讓我們向這位偉大的先賢——培根致敬。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9

《培根隨筆》收錄了培根平日裏發表的大大小小共五十八篇文章,皆為議論文。

在這五十八篇文章中,我最喜歡“談真理”和“談報復”。

“談真理”中培根對不喜歡真理的人做出了分析,得到了一系列結果,其原因不免有——尋求真理艱辛,堅守真理艱難,尋求真理艱辛,因為有部分人因為個人利益和私慾,難辨真理或歪理。堅守真理艱難,因為有部分人即使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依舊為了沽名漁利,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道德底線,不擇手段。

人們有的説謊成了習慣,釋假成性,謊言與表面工作成了本能。真理對於他們來説是毒藥,他們避其如蠍虎,因為真理會讓他們暴露自己丑陋的一面。

“談報復”中培根表明了自己是不贊成報復的,因為“寬恕,乃王者之舉。”一個人不會故意的沒有原因去行壞事,而一個人去做壞事,無疑是為了自己的名利、尋歡,而這樣一個人無疑只是愛自己勝過愛別人而已,一個寬容大度的人又怎麼會為這種人生氣,進而施以報復呢?報復,因他人過去所做的錯事而怨恨他,這是在回首往事,一個成功者,他眼望前方,從未回憶不堪往事。

即使是報復也分對錯。對為光明正大反駁對手,因為這意在令其悔改,而非故意施暴。錯為暗中下手放冷槍,因為意在傷害他人,而非令其悔改,懦夫為之。

《培根隨筆》雖然只是號稱培根隨手寫下的,但卻依然具有無上的智慧,他的話語,他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在我這個在文學世界連入門都算不上的小子對這些他説的事有了全新的認識。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0

讀了《培根隨筆》,感覺自己深受教育。

培根是哲學家,遠在萬里之外的英國,還是幾百年前的古人。這三點對我來説都是距離。我對哲學家一向不怎麼感冒,總覺得哲學太深奧,我搞不懂也不想搞懂;作為一個歐洲國家的英國,隔得那麼遠,遠不像祖國的某個省,某個城市那樣能給我親切感,所以我對這個國家也不怎麼感冒,因為暫時也不奢望有朝一日能去牛津或者劍橋留學,所以也不想對它感冒;幾百年前的古人,我一直以為與他們之間的代溝太大了,我對他們總是敬而遠之的。

但是,一讀《培根隨筆》才發現,所有的距離都不是問題,我和幾百年前的英國哲學家培根原來也可以親近。這實在是《培根隨筆》的魅力的功勞。

哲學是深奧難懂的,有康德的三大批判為證,據説黑格爾的《小邏輯》也繞暈了不少聰明人的腦袋。但《培根隨筆》給人的感覺不一樣,它很好懂,沒有艱澀的哲學名詞,也不故弄玄虛。僅僅從文字的語氣看,完全是一個大叔在跟你拉家常,只不過談的不是柴米油鹽,而是人生、智慧、愛情、友誼等高雅的話題,當然這些話題也是很多哲學家喜歡討論的。要是所有的哲學書籍都這麼好懂,我一定會喜歡哲學。這感覺,完全就是一個知識廣博、生活經驗豐富的大叔在和你談心,談着談着,你就被他征服了,你也就信服他説的那些道理;聽着聽着,你不知不覺中就長了見識,明白了很多事理。

讀《培根隨筆》所長的見識之一就是,知曉了不少西方世界的事。作為一個生活經驗豐富的人,培根在他的書中談了不少的見聞,當然談的是他所在的英國和歐洲的事情。讀他的書,彷彿就是一個歐洲通在帶着我們遊歷,歐洲各國的風士人情,歷史掌故,山川地貌,由他娓娓道來,我們再一一聽下去,如沐春風。原來遠在萬里之外的歐洲,那裏的風俗人情跟我們這裏的大同小異,好人也同樣熱心腸,壞人也同樣搗蛋。高鼻子藍眼睛的那些傢伙,其實很幽默風趣善良。

讀完《培根隨筆》,我對這幾百年前的古人也產生了親近感,不覺得有什麼代溝,除了覺得他博學、幽默、機智外,並不覺得他高高在上,也沒覺得他板起一副面孔。由此我覺得,古人並不是古板之人,在感情上與現代人完全是相通的,我先前對他們你印象,實在是偏見。

以上算是讀《培根隨筆》的感受,也算是收穫。我想,以為有機會,我一定多讀讀這樣的書,讀書的好處看來還真的不少呢!具體的好處肯定不止這些,培根在他的《論讀書》中,對讀書有全面的洞見,我以後一定再好好學習。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1

《培根隨筆》是由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培根所著。生於貴族家庭的他從小歷經磨難,使得他閲歷豐富,言論深邃。這本書就是他的言論集,有論真理,論死亡論嫉妒等篇章。

“知識就是力量”大概是培根説過最有名的一句格言了。在《論學習》中他寫道:“工於心計者鄙視學問,單純愚魯者仰慕學問。”而那些能成大業者無非不是學識淵博。有着高於他人的見解方能統領大局。於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充實自己,增長才幹,明辨是非,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昇華,而並非“挑剔質疑,不是盲從,也不是為了增加談資。”

學習知識要適量,勞逸結合,不要為了炫耀知識而讀書,而是把讀書當做一種樂趣。同時,學習也要講究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刻板的搬運教材,“要靠經驗加以規劃,否則就可能歧路亡羊。”掌握自己的方法,就能夠事半功倍。學以致用也是學習的重要關鍵學會了不等於會用,把學會了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久而久之,成為了一種經驗才是真正掌握。

《論死亡》也是令我感觸較深的一篇。許多人都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其實真正令人恐懼的是後人對死亡的渲染,即“與死俱來的一切”他們畏懼親人的哭號,死亡時的痛苦和死後的世界。所以,許多古代帝王暮年都在尋找長生不老的祕方從而永遠地統治這個國家。

但是,死亡是到另一個世界的必經之路,是重生的前提。培根説:“復仇之慾壓倒死亡,愛戀之情蔑視死亡,榮譽之尊高於死亡,悲傷之極嚮往死亡,畏懼之心期待死亡。”人往往是被情感所控制的,改變一個人的情感和對死亡的看法,那麼就不會再畏懼死亡,因為,在某些事情面前,死亡就不再變得可怕了。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雖身陷囹圄卻仍然不變的愛國情懷;“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是戰士面對沙場的壯志豪情;“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是面對生死的坦然。常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人不應該碌碌無為的草率一生,這樣的人生就毫無疑義。生命就如一泓清泉,只有奮力的抗爭之後才能品嚐到它的甘甜;生命就如一塊田地,只有努力的耕耘才能收穫甜美的果實。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為了事業而努力,為了追求自我而奮鬥,用自信和堅持裝點屬於自己的人生。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2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耳熟能詳話就出他之口。這本書分為《談學問》、《談旅遊》、《談虛榮》、《談野心》、《談運氣》、《談憤怒》等數十篇隨筆。

在眾多隨筆中,我最欣賞的是《論逆境》,我讀了又讀,每次它帶都給我不一樣啟示。“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篇中給我啟示最大的兩句話。我認為,這是這篇隨筆的濃縮精華。從這兩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為人生中的不幸,因為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為人生中的萬幸,因為逆境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它考驗了人的意志,還磨練了人的心智。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這讓我想起了鄧稼先研究原子彈。一次,兩次,上百次,上千次。面對諸多失敗的考驗,他沒有選擇放棄研究。這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讓中國人擁有了自己的原子彈。貝多芬也同樣如此,雖然自己雙耳失聰,但是他始終認為“誰也無法超越我,我要死死扼住命運的咽喉。”最後,他譜下了《月光曲》、《第九交響曲》等傳世名作。

正是人們在遇到逆境時不同的表現,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消極的人,遇到逆境,只得歎息與報怨,最終墮落;積極的人,卻能從逆境中學會堅持,得到勇氣。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3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聞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著,同時也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前段時間讀了《培根隨筆》後,我發現了一個培根。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如同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稱重要的。

在《論情誼》中,培根説道:“假如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假如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猜疑》中,培根説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預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預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4

《培根隨筆》就是一部寫道理的文章集錦,沒有華麗的辭藻和聲情並茂的人物,只有無限的討論與研究,真是是物必談,無所不談。

本書作者,自然就是弗蘭西斯-培根英國哲學家和文學家。一六〇三年被封爵士,一六一三年升為首席檢察官,一六一七年成為掌璽大臣,一六二〇年被封為子爵。一六二一年被控受賄,從此下野,脱離官場。一六二六年死於實驗。本書的道理,均是其一生中經歷中總結出來的。

還有其中一些完全是十七世紀的思想,例如:世上的確有人好見異思遷,視固守信仰為枷鎖纏身,故而在思想行為上都追求自由意志。

雖説專講道理,但也不乏有趣的比喻:一位先人曾因詩能滿足想象而稱其為魔鬼的酒漿。而有些話也是經典:所有感情中最令人神魂顛倒這莫過於愛情與嫉妒。

本書也似乎是藉助《聖經》來説明道理。

從書中所用的人名、地名、事名,更可以看出他的才識來。

我悶在生活之中總會不經意之間説幾句富有哲理的話,只要用心記錄,你也會成為培根。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5

剛開始接觸《培根隨筆》,是語文書上的一篇節選《談讀書》。説實話,我對他的印象並不怎麼好。總是站在貴族和男人的立場上,以宗教信仰、創世之神、以及什麼所謂的真理來提筆,説話雲裏霧裏,總是讓人費解。我帶着些許煩躁的心情讀完了整本書。但結果卻令我驚訝。從《培根隨筆》的諸多篇章中,我看到了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一個熱衷於政治的培根;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

這本書共收錄培根隨筆59篇,篇篇標題意指鮮明,使人一目瞭然。每篇隨筆結構自由,讀者既可以通讀,也可以跳讀。在這本寶典優美的的文字及無比深刻的哲理下,我好好的領悟了一番,結果受益匪淺。

在眾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逆境》。“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兩句話是全篇的主旨,亦是全片的精華。遭遇逆境是人生的不幸,它會讓人不思進取,消極怠工,一蹶不振,給我們帶來挫折和痛苦;同時,它也是人生的萬幸,它考驗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智,從而讓一個人從默默無聞直至飛黃騰達。可以説,正是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例如屈原經歷放逐的逆境,才有《離騷》傳世;司馬遷遭遇宮刑,乃有史家之絕唱;勾踐卧薪嚐膽,創造“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奇蹟;蘇軾歷經貶謫的鬱悶,從此留下千古辭話……他們無不是遭受逆境並且戰勝了逆境,最終名垂青史,為後人所景仰。逆境雖然會使人痛苦,使人絕望。但不遇到逆境,何來奇蹟?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難,才能感受到天堂般的幸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是蝴蝶,就不怕翅膀上的雨水,不遇到逆境怎能成功?

一本好書猶如是一扇窗,窗户打開,光亮就會照進來,照亮美的心靈。正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之學使人能言善辯。”不得不説,這確實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